文言文:苏轼《留侯论》原文译文赏析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文言文苏轼《留侯论》原文和译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苏轼《留侯论》原文和译文

苏轼《留侯论》原文和译文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圮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圮上之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做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困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毙。

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人,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留侯论》译文在古代称得上豪杰之士的人,一定具有超越常人的气度和节操。

普通人遇到了难以忍受的事情时,就会拨出剑来,冲上去捞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

苏轼留侯论原文及翻译

苏轼留侯论原文及翻译

苏轼留侯论原文及翻译留侯论【作者】苏轼【朝代】宋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译文: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

《留侯论》原文及欣赏

《留侯论》原文及欣赏

《留侯论》原文及欣赏《留侯论》这篇文章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下面就是小编跟大家分享一篇《留侯论》原文及欣赏,欢迎大家阅读!《留侯论》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留侯论》原文和翻译

《留侯论》原文和翻译

留侯论作者或出处:苏轼原文: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缺乏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巳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之缺乏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人事,故曰:“孺于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

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缺乏,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那么?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高祖忍之,养其全锋以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译文或注释: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超人的节操。

按一般人在生活中,有时会碰上无法忍受的事情。

一个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并不算是勇敢。

[留侯论]留侯论

[留侯论]留侯论

[留侯论]留侯论篇一 : 留侯论留侯论苏轼〔宋〕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世人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材,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是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而愚以为,此其所以为子房欤~—一选自《四部丛刊》本《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古代所谓的豪杰之士,必定有超过常人的节操,以及常人在情感上不能忍耐的气度。

留侯论(含翻译及内容解读)

留侯论(含翻译及内容解读)

a
15
• 第5节: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 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 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 所以:……的原因。唯:正因为,是因为。锋:锋芒。
得在同盗贼相斗中死去。张良这样出类拔萃的人才,不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样去深谋 远虑,却只想采用荆轲与聂政那样行刺的小计谋,以致在侥幸中才保存性命,这正 是圯上那位老人为他感到深深惋惜的地方。因此,故意用高傲无礼的方法,来重重 地使他折服,他如果能够忍受下去,才可能真正成就一番大事业。(他真的忍受下 来了)所以(老人)说:“这年轻人是可以教好的!”
a
10
•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 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 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故曰:孺子可教也。
• 可爱:可贵(古今异义)。 • 为……谋:去做(谋划)……那样的谋略。 • 特:只。鲜:少。腆:厚,没有礼貌的样子。 • 折:使动,使……折服。就:成就。 译:贵族子弟,不愿死于盗贼之中。这是为什么?这就是他们懂得生命的可贵,不值
王说:“一国之君能这般屈己尊人,必定能使他的百姓信服并且能够任用他的百 姓。”于是放弃攻打郑国。越王勾践在会稽山上被吴王夫差围困而归降吴国,对 吴国称臣成妾,在那里整整三年没有流露出任何厌倦与不满。(一个人)虽有复 仇的大志,却不能屈己尊人,这不过是凡夫俗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 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 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注释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注释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注释(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留侯论原文及翻译注释1.苏轼是个旷世奇才!他二十一岁的时候,和他爸苏洵,他弟苏辙组成了一个超级无敌考试三人团,进京考公务员。

《留侯论》原文翻译及赏析

《留侯论》原文翻译及赏析

《留侯论》原文翻译及赏析《留侯论》原文翻译及赏析《留侯论》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

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留侯论》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留侯论》作者: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⑵。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⑶,匹夫见⑷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⑸然临⑹之而不惊,无故加⑺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⑻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⑼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⑽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⑾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⑿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⒀,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⒁,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⒂。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留侯论》原文和翻译

《留侯论》原文和翻译

留侯论作者或出处:苏轼原文: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巳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人事,故曰:“孺于可教也;”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以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译文或注释: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超人的节操;按一般人在生活中,有时会碰上无法忍受的事情;一个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并不算是勇敢;天下有一种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侵犯他也不动怒;为什么能够这样呢因为他胸怀大志,目标高远啊;张良从桥上老人手里得到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谁知那不是秦朝时的一位隐士出来试探他看那老人用来暗示的意思,都是圣贤用来劝勉与警戒别人的道理;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真是把事情看偏了;再说,那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送兵书;当时韩国已被灭亡,秦朝势力极盛,秦王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对于这种滥施淫威,也毫无办法;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他的威势是不可随便凭借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的气愤,以他个人的力量,用一次猛砸来发泄怨恨,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真是间不容发,危险极了大富大贵的人,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的深谋远虑,反去学习用荆轲、聂政的手段,仅仅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痛惜的;所以那老人故意粗暴傲慢地侮辱他,如果他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轻人可以教育了;”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赤了膊、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做人下人,一定能信任和使用他的百姓;”就此放过了他;越王勾践在会稽陷于困境,他和妻子一起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对敌人报复的大志,却不能做人下人的,不过是普通人的刚硬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耽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青人的刚锐之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功大计划;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长期交往,突然在荒野地方相遇,却命令张良做奴仆做的事,张良顺从了他毫不责怪,就是这一点,后来秦始皇不能使他害怕、项羽不能使他发怒了;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而已;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随便使用了他的力量;汉高祖能忍耐,一直保全自己的力量等待项羽消耗他的实力,这是张良教他的啊;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帮助他,谁能使他成为完人呢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却象个女人,好象和他的志气不相称;啊,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留侯论原文及翻译留侯论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留侯论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留侯论》原文和翻译

《留侯论》原文和翻译

留侯论作者或出处:苏轼原文: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巳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人事,故曰:“孺于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

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高祖忍之,养其全锋以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译文或注释: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超人的节操。

按一般人在生活中,有时会碰上无法忍受的事情。

一个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并不算是勇敢。

留侯论原文及赏析

留侯论原文及赏析

留侯论原文及赏析留侯论原文及赏析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译文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

《留侯论》原文及翻译

留侯论作者或出处:苏轼原文:先人所谓好汉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可以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

然亦怎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戒备之义。

而世不察,认为鬼物,亦巳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计其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行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此间不可以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响马。

何哉?其身可爱,而响马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而后能够就人事,故曰:“孺于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

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誉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可以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认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胸怀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一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但是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可以惊而项籍之所不可以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忍与不可以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不可以忍,是以战无不胜,而轻用其锋。

高祖忍之,养其全锋以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愤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可以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认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认为子房欤!译文或说明:古时候被人称作好汉的志士,必定拥有超人的节操。

按一般人在生活中,有时会碰上没法忍耐的事情。

一个人遇到欺侮,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格斗,这其实不算是英勇。

中考文言文《留侯论》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留侯论》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留侯论》全文详细翻译留侯论作者:苏轼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超人的节操。

按一般人在生活中,有时会碰上无法忍受的事情。

一个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并不算是勇敢。

天下有一种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侵犯他也不动怒。

为什么能够这样呢?因为他胸怀大志,目标高远啊。

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张良从桥上老人手里得到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

但是,谁知那不是秦朝时的一位隐士出来试探他?看那老人用来暗示的意思,都是圣贤用来劝勉与警戒别人的道理。

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真是把事情看偏了。

再说,那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送兵书。

当时韩国已被灭亡,秦朝势力极盛,秦王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

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对于这种滥施淫威,也毫无办法。

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他的威势是不可随便凭借的。

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的气愤,以他个人的力量,用一次猛砸来发泄怨恨,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真是间不容发,危险极了!大富大贵的人,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

张良有超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的深谋远虑,反去学习用荆轲、聂政的手段,仅仅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痛惜的。

所以那老人故意粗暴傲慢地侮辱他,如果他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轻人可以教育了。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巳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

苏轼《留侯论》全文及译文

苏轼《留侯论》全文及译文

苏轼《留侯论》全文及译文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译文及注释译文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

《留侯论》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留侯论》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留侯论》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文章开篇对“古之所谓豪杰之士”的定义进行了阐述,指出他们必须具备过人的节操和胸怀。

接着,文章通过讲述张良在圯上受书的故事,说明了张良之所以能够成为“豪杰之士”,是因为他能够“忍小忿而就大谋”。

在这个故事中,张良在桥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故意将鞋丢到桥下,让张良去捡。

张良最初想发怒,但最终还是忍住了,为老人捡回了鞋。

老人认为张良“孺子可教也”,并将一部兵书传授给了他。

张良凭借这部兵书,帮助刘邦成就了帝业。

文章认为,张良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能够在关键时刻忍住自己的愤怒和冲动,不被情绪所左右。

这种“忍”的功夫,是张良能够成就大事的关键。

文章还通过引用郑伯和勾践的例子,进一步说明了“忍”的重要性。

郑伯能够在国家面临危险时,放下个人的尊严和面子,向敌人屈服,最终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勾践能够在被吴国俘虏后,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成功地复仇。

文章接着分析了张良能够“忍”的原因。

文章认为,张良之所以能够“忍”,是因为他有“大勇者”的胸怀和抱负。

他能够看到长远的利益,而不被眼前的小利所迷惑。

他能够在关键时刻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被情绪所左右。

这种“大勇者”的胸怀和抱负,是张良能够成为“豪杰之士”的关键。

文章最后对张良进行了评价。

文章认为,张良的状貌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但正是这种外柔内刚的性格,使得张良能够在关键时刻忍住自己的愤怒和冲动,不被情绪所左右。

这种“忍”的功夫,是张良能够成就大事的关键。

文章还认为,张良的成功,离不开桥上老人的启发和教育。

老人通过考验和磨砺,让张良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够“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豪杰之士”。

《留侯论》这篇文章通过对张良在圯上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的分析,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

文章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

《留侯论》原文和翻译

《留侯论》原文和翻译

留侯论作者或出处:苏轼原文: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巳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

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人事,故曰:“孺于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

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高祖忍之,养其全锋以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译文或注释: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超人的节操。

按一般人在生活中,有时会碰上无法忍受的事情。

一个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并不算是勇敢。

留侯论原文及赏析

留侯论原文及赏析

留侯论原文及赏析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译文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苏轼《留侯论》原文译文赏析《留侯论》宋代:苏轼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

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

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译文】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

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

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

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

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

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

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

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

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

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气势是不可以凭借的。

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

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

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

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

”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

越王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

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这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

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

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惊惧他和项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

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

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

这是张良教他的。

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

啊!外柔内刚,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注释】节:节操。

匹夫:普通人。

见辱:受到侮辱。

卒然:突然。

卒,通“猝”。

所挟持者甚大:谓胸怀广阔,志意高远。

挟持,指抱负。

子房:张良,字子房。

因佐刘邦建立汉朝有功,封留侯。

受书:接受兵书。

书,指《太公兵法》。

圯上:桥上。

老人:指黄石公。

《史记·留侯世家》:“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

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

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

父以足受,笑而去。

”后老父约见张良于桥上,张良两次迟到,受到老父的责备。

第三次张良“夜未半”即往,老父喜,送他一部书,说:“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

”语毕,老父即离去。

次日张良“视其书”,才知道是《太公兵法》。

隐君子:隐居的高士。

观其:瞧他。

其,指黄石公。

微:略微,隐约。

见:同“现”。

以为鬼物:因黄石公的事迹较为离奇,语或涉荒诞,故有人认为他是鬼神之类,王充《论衡·自然》:“或曰······张良游泗水之上,遇黄石公,授公书。

盖天佐汉诛秦,故命令神石为鬼书授人。

”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谓秦王残杀成性,以刀锯杀人,以鼎镬烹人。

夷灭:灭族。

贲、育:孟贲、夏育,古代勇士。

无所复施:无法施展本领。

其势未可乘:谓形势有利于秦,还没有可乘之机。

而逞于一击之间:《史记·留侯世家》载“秦灭韩”,张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

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

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

”其间不能容发:当中差不了一根毛发。

比喻情势危急。

千金之子:富贵人家的子弟。

不死于盗贼:不会死在和贼的拼搏上。

不足以死:不值得因之而死。

伊尹太公之谋:谓安邦定国之谋。

伊尹辅佐汤建立商朝。

吕尚(即太公望)是周武王的开国大臣。

荆柯聂政之计:谓行刺之下策。

荆柯刺秦王与燕政刺杀韩相侠累两事,俱见《史记·刺客列传》。

鲜腆:无礼,厚颇。

孺子可教也:谓张良可以教诲。

“楚庄王伐郑”六句:楚庄王攻克郑国后,郑伯肉祖牵羊以迎,表示屈服。

楚庄王认为他能取信于民,便释放了他,并退兵,与郑议和。

事见《左传》宜公十二年。

肉祖,袒衣阵体。

“勾践之困于会稽”三句:《左传》哀公元年:“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槜李(越军曾击败吴军于此)也。

遂入越。

越王(勾践)以甲循五千,保于会稽(山),使大夫种因昊大宰萦以行成。

······越及吴平。

《国语·越语下》载勾践“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三年而吴人遣之。

”归臣妾于吴,谓投降吴国为其臣妾。

报人:向人报仇。

非有生平之素:犹言素昧平生(向来不熟悉)。

仆妾之役:指“取履”事。

油然:盛兴貌。

此谓悦敬之心油然而生。

轻用其锋:轻率地消耗自己的兵力。

弊:疲困,衰败。

“当淮阴破齐”三句:《史记·淮阴侯列传》:汉四年,韩信破齐,向刘邦请封“假王”,“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荣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日:‘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赶紧提醒他不能得罪韩信。

刘邦醒悟,便封韩信为齐王以笼络他。

韩信后降封为淮阴侯,故称为淮阴。

非子房其谁全之:不是张良,谁又能来保全他呢?“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二句:《史记·留侯世家》:“太史公日:‘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

’”不称,不相称。

【赏析】该文系1061年(宋仁宗嘉祐六年),作者为答御试策而写的一批论策中的一篇。

根据《史记·留侯世家》所记张良圯下受书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

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之妙,行文雄辩而富有气势,体现了苏轼史论汪洋恣肆的风格。

“孺子可教”的典故即源于张良圯上受兵书之事。

这个故事具有一定的神话色彩,以司马迁的才华慧识,以神怪入史且于篇末加以评注,常令后人对太史公秉笔直录产生怀疑。

其实,早在宋代就有苏轼写了一篇《留侯论》,对此作了合乎情理的解释和发挥。

苏轼在文中独辟蹊径,化腐朽为神奇。

依苏轼之意,圯上老人并非司马迁之所谓鬼物,而是秦代有远见卓识的隐君子,他的出现其意也不在授书,而是有意试一试张良的隐忍度的。

张良曾在博浪沙行刺秦皇。

事败之后隐姓埋名逃至下邳,圯上老人对此深为惋惜,特意用傲慢无礼的态度狠狠地挫折他。

结果他能够忍耐,说明还是有可能成就大事的,所以圯上老人称他“孺子可教矣”。

经苏轼这么解释,此事就具有了可信性。

相比之下,司马迁对这段轶闻也是十分厚爱的,但他没有破除其封建迷信的神秘光环。

苏轼之高明,终于使这段佳话点石成金。

这篇散文是苏轼早年所作,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博闻才识和独具匠心。

文章的主旨在于阐发“忍小忿而就大谋”,为使论点具有说服力,作者广征史实,不仅引用了郑伯肉袒迎楚,勾践卧薪尝胆等善于隐忍的正面典型,而且引项羽、刘邦等不善于隐忍的反面典型,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发挥。

作者引证史实层层递进,流转变化,不离其宗,抓住留侯能忍这一主线,进一步阐明张良能忍的效果是助高祖成就帝王大业。

这篇文章能开能合,气势俊逸奔放,虽只有短短七百字,但言简意赅,分析透彻,鞭辟入里,显示了青年苏轼杰出的文学才华,千百年来成为立论文章的典范。

诗有诗眼,文也有文眼,尤其是立论文章,这篇文章开宗明义即亮出了“文眼”:“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这句话凝结了青年苏轼对世事人生波折的经验,有意无意之中为以后的奋斗撰写了座右铭。

苏轼当年,屡遭贬谪,正是以忍为大德,才造就一个词、文、诗、书、画多方面的全才;也正由于此,才为宋代文坛上开创了独具一格的豪放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