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也称为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强调了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对游戏的影响。
这一理论认为游戏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发展和适应社会文化环境。
维果茨基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社会文化历史理论,这一理论强调了社会文化环境对人类认知和行为发展的重要作用。
维果茨基认为,游戏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儿童在游戏中与同伴互动,学习社会规则和行为准则,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认知和语言能力。
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游戏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维果茨基认为,游戏是儿童对周围社会文化环境的反映。
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和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和语言,掌握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观。
同时,游戏也为儿童提供了实践社会文化规则的机会,帮助他们适应社会文化环境。
2.游戏与认知发展的关系维果茨基认为,游戏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游戏中,儿童需要解决各种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判断,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游戏也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环境,帮助他们提高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3.游戏与情感发展的关系维果茨基认为,游戏对儿童的情感发展也有重要作用。
在游戏中,儿童需要与同伴互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同时,游戏也为儿童提供了宣泄情感的机会,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和焦虑。
4.游戏与语言发展的关系维果茨基认为,游戏对儿童的语言发展也有重要作用。
在游戏中,儿童需要与同伴交流和合作,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交流能力。
同时,游戏也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环境,帮助他们扩展词汇量和语法知识。
总的来说,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强调了游戏与社会文化环境的相互作用,认为游戏对儿童的认知、情感和语言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这一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儿童发展和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首先,它提醒我们关注儿童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对游戏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会对儿童的游戏方式和内容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来理解和引导儿童的游戏。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是一种关于游戏产生与发展的理论体系,它通过考察游戏与社会、文化和历史的相互关系,揭示游戏在人类社会演变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游戏的社会功能、文化内涵和历史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展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的研究内容与重要意义。
首先,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认为游戏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游戏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活动形式,不仅是娱乐和消遣的手段,更是社会交往和身份表达的重要平台。
游戏能够促进社交互动,增强人们的情感连接和沟通能力。
通过游戏,人们能够建立友谊、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社会交往中获得更多的成功和满足感。
最后,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关注游戏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
游戏作为人类活动的一部分,不仅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演变,也推动了历史变革的进程。
游戏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和功能,既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的力量。
例如,游戏的竞技性和娱乐性促进了快速发展的体育运动,同时也通过模拟、虚拟和创新等方式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对于理解游戏的本质、作用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有助于揭示游戏与社会、文化和历史之间的相互关系,还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游戏的潜力。
在实际应用层面,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为游戏设计、游戏教育以及游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综上所述,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是一种研究游戏产生与发展的理论体系,它通过探讨游戏的社会功能、文化内涵和历史影响,揭示了游戏在人类社会演变中的重要作用。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游戏的本质、作用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并对推动游戏的创新、应用和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不同时期的儿童游戏理论一览表
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游戏设施如何影响儿童的行为上,他们认为游戏材料、活动类型都会影响儿童注意的广度、相互交往及谈话的数量和形式。各种影响因素对游戏产生影响的社会环境力量。
他认为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研究儿童游戏应当以角色游戏为主要对象。角色游戏则是由于儿童与成人间的关系的改变而导致的。由于运用实物的动作技能的发展、儿童独立性的提高,婴儿期特有的儿童与成人的关系发生了瓦解,他还特别强调游戏对于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游戏的觉醒理论
1.柏莱恩的理论模式
游戏是一种多方式探索,增加刺激来降低激发,当激发到达最适宜水平时,游戏即停止。
阶段二:1.5~3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肛门期 解决生物社会性危机,必须掌握对排泄器官的肌肉控制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自信,认识到自己的意志,产生一种自主感。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将形成羞怯与怀疑的态度。游戏开始可以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岛。
阶段三:3~6岁,阴茎期
恋母斥父、恋父斥母情节。逐渐认识到现实中不可能满足这种愿望。这一阶段 也称为游戏期。 阶段四:6~11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潜伏期
人的心理生活和精神生活主要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意识与感知相联系,这是典型的泛性论,它将人生物化,解决了儿童游戏的生物性动机。
强调早期经验对健康的成年生活的重要意义,强调游戏对于人格发展、心理健康的价值。 精神分析学派把游戏的研究与心理发展的理论联系起来,注意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对研究
人格发展的心理学家有极大启发,游戏治疗的手段—“娃娃游戏”的方法,缺乏普遍代表性。过分强调“性”的作用,使其游戏理论本身就带有局限性。
二、列昂节夫
(一)游戏是学前期儿童的主导活动
他认为儿童的游戏不是本能的,二是人类的及物活动,这种活动作为儿童认识人类的实物世界的基础,规定着儿童游戏的内容。学前期成了儿童活动的主导形式。 (二)游戏的特点在于注重行为过程本身
游戏的理论流派3
三、艾里康宁的游戏学说
苏联现代游戏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吸取了维果茨基、列昂节夫的理论基础
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
Page 26
艾里康宁关于“角色游戏”的主要观点
(1)角色游戏是由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儿童在社
会生产劳动中的地位的变化所产生的结果;
(2)儿童的角色游戏不是个体自发出现的,而是由于社 会的需要才出现的; (3)角色游戏产生于成人与儿童间的关系
Page 17
象征性游戏在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时期发 展的两个阶段
(1)前概念思维阶段(2-4岁)
象征性的对应或等同发生在模仿动作之前,且用语言标志 出来,直接导致游戏的发生
模仿性动作与儿童原先的活动发生分离,完全是模拟由象 征所引起的客体的活动 (2)直觉思维阶段(4-7岁)
向规则性游戏过渡,一直持续到成人社会
Page 24
二、列昂节夫的游戏学说
(一)游戏是学前期儿童的主导活动
儿童的游戏不是本能的,而是人类的及物活动
游戏这种活动与儿童的心理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紧紧相连
(二)游戏的特点在于注重行为过程本身
儿童要求对成人广阔的世界有所行动 儿童在游戏的操作与行动里掌握人类的现实 游戏行为是一种概括性的行为 游戏操作虽然决定于现有的实物条件,但永远服从于行动
Page 27
游戏对于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一、个性的两种关系系统
(1)儿童——社会现象
儿童掌握社会规则,成为一位社会人
(2)儿童——社会成人
成人作为儿童掌握社会规则的参照物
二、游戏统一了形成个性的两种关系系统
Page 28
四、对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的评析
游戏的历史和社会文化涵义
游戏的历史和社会文化涵义第一章游戏的历史和社会文化涵义第一节游戏的起源与演变人类游戏以劳动委物质前提,游戏技能来源于生产劳动的技能、活动的目的最初不是“自娱”而是“娱神”游戏的本质在于“以自身为目的”或超越外在的“功利”目的游戏的文化特点:主要分为身体技能型游戏、运气型游戏和策略型游戏1.身体技能型游戏的文化特点:1)身体技能型游戏的结果(输或赢)主要依赖于游戏者的体力与身体运动技能2)以身体技能型游戏为主的社会注重实际的技能和操作,游戏常被用作对狩猎等实际生活技能的训练。
2.运气型游戏的文化特点:1)运气型游戏的结果(输或赢)是随机的、偶然的,主要靠运气(如靠骰子的点、面、轮盘的旋转与数字)老决定胜负2)相信有某种外部的神秘力量或超自然的力量的存在并能够影响和控制自己的命运是赌博和碰运气等“运气型游戏”盛行的文化土壤3)在以运气型游戏为主的文化类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单调乏味3.策略性游戏的文化特点:1)策略性游戏的特征是“计谋”或“策略”的运用。
策略型游戏的结果(输或赢)由游戏者的理性选择或“智慧”所决定,它要求游戏者具备较高的智力活动水平与技能2)主要依赖于人的理性决策能力而不是依赖于人的体力或运气的文化类型的特征3)策略性游戏反映和再现了这种文化适应问题的两个基本课题,即“欺骗”和“信任”4)人们训练并鼓励儿童遵守规则和要求,惩罚不服从规则和要求的行为我国古代游戏的文化特点:1.力量型、运动技能型的对抗性团体游戏相对较少,个人技能技巧性游戏较多2.博弈型游戏(运气型游戏和策略性游戏)、智力游戏(如七巧板游戏、华容道等)、文字游戏高度盛行和发达3.还具有独特的筵席游戏(如投壶、酒令)为什么我国古代博弈类游戏高度发达和盛行?为什么我国古代力量型、运动技能型的游戏的团体游戏相对较少?1.蹴鞠的由盛而衰盛:由于这种游戏融力量与技能、智慧与策略、竞争与合作于一体,因此在战争频繁、群雄争霸的时期或者在历朝历代的开国初期,政权初建、仍需军事力量保障的时候,它往往被统治者用作强兵习武、选拔军事人才的手段衰:两晋南北朝时期,在政治长期动荡的情况下,门阀士族阶层意志消沉,逃避世事,纵情享乐。
第二章 有关儿童的游戏理论
早期游戏理论的局限性
它们是哲学思辨的产 物,不太注重实验结 果,主要解释游戏存 在的原因以及游戏的 目的,未对游戏行为 进行全面的解释。
缺乏可靠的 科学实验的 依据
现代的游戏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二、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三、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埃里克 森、佩勒、门宁格等人。其游戏理论是建立在弗洛伊德人 格学说的基础上。
弗洛伊德主要观点:认为游戏是为了追求快乐,补偿现 1 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再现那些难以忍受的体验,
将受压抑的不良情绪发泄出来。
埃里克森主要观点:(1)把游戏与人格发展联系起来, 把人格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认为游戏的形式随着年龄的 增长和人格的发展而不同,游戏帮助儿童人格从一个阶段 2 向另一个阶段发展。 (2)认为游戏是情感和思想的一种 健康的发泄方式,游戏有助于自我的积极发展。
2 主要观点:(见图)
新异刺激
单调、乏味 的刺激
觉醒水平增高
特殊性探究
回复
觉醒水平降低
最佳唤醒水平
回复
多样化探究
游戏的觉醒理论在教育上的应用价值
揭示了游戏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启示我们应
1
重视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合理创设与组织
2 对新生入学的适应工作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游戏的“元交际”理论代表人物是英国人类学家、社 会学家贝特森。
局限性:否认游戏是一种独立的活动形式,
2 只强调智力对儿童游戏发展的单向性影响,而 忽视游戏对于智力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也称维列鲁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维果茨基、列 昂节夫、鲁宾斯坦、艾利康宁等。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又被称 为是“活动游戏理论”或“游戏的活动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是游戏理论研究的重要学派之一,其研究对象是游戏与社会文化历史的关系。
这一学派认为游戏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与文化、历史、社会等方面密切相关。
一、定义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认为,游戏是一种人类文化的产物,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化现象。
游戏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是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
二、理论框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游戏的本质和作用。
1.历史文化背景社会文化历史学派认为,游戏的产生和演变具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每个时代的游戏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反过来,游戏也会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
2.游戏规则和文化意义游戏具有明确的规则和目标,参与者必须按照规则进行游戏。
这些规则不仅仅是游戏的组成部分,更是一种文化意义的体现。
游戏的规则、方式、目的等方面都与当时的文化习惯、价值观念等密切相关。
3.游戏和社会教育游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它还具有很强的社会教育意义。
通过游戏,人们可以学习到很多与社会生活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如合作、竞争、沟通、决策等。
4.游戏和社会文化变革游戏也是社会文化变革的一种表现形式。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变革,游戏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
例如,电子游戏、网络游戏等新型游戏,就是与当代的科技、文化和社会背景紧密相关的产物。
三、启示和意义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游戏的理论框架,它强调游戏与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密切关系,为我们探索游戏的本质和作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意义。
同时,这一理论也强调了游戏的社会教育作用,游戏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有趣的学习方式,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
因此,游戏教育也成为了当今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重视的话题。
第二讲-游戏理论
无法解释不工作的儿童为什么要游戏
儿童缺乏心理能力推断儿童游戏缺乏认 知的内容或功能,不符实际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早期的游戏理论点评
复演说 优点 不足 引起人们对游戏的社会历史性的关注 以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学说为依据,但 该学说至今仍是一种没有被证明的假设, 因而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 无法解释现代儿童游戏的内容 前练习说 优点 不足 说明了动物进化与游戏的生物适应机能 之间的关系,肯定了游戏的积极意义 更适合解释动物的游戏而非儿童的游戏 无法解释为何成人还需要游戏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一、早期的游戏理论—前练习说 格鲁斯: 游戏具有生物适应的机能。 游戏是对与生俱来的、但不完善和成熟的本能行为的 练习,它能够帮助小动物适应未来的生活。 游戏分为两类:练习性游戏,包括感知运动的练习和 高级的心理能力的练习;社会性游戏,包括追逐打闹 和模仿性的游戏。
早期的游戏理论
流派 代表人物 基本观点 生存需要满足之后的剩余精力的消耗 剩余精力 席勒 说 斯宾塞
松驰说
复演说
拉察鲁斯
柏屈克 霍尔
恢复在工作中消生活做准备
前练习说 格鲁斯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一、早期的游戏理论—剩余精力说 席勒: 游戏与审美活动的性质相同,都是超越了功利活动范 围的‚自由活动‛。 游戏是‚充裕的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 游戏分两类:一类是由于物质(或体力)方面 过剩 引起的游戏,即动物性的身体器官运动的游戏;另一 类是由于美的(或精神)方面的过剩引起的游戏,即 人所特有的想象游戏,或艺术的审美活动。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二、现代游戏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埃里克森的‚掌握‛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Social-Cultural-Historical School),简称社运学派,是一种重要的游戏理论学派,建立在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学科的基础上,旨在研究游戏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并对游戏在教育和心理发展方面的潜力进行探索。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俄国心理学家列维·维果茨基(Lev Vygotsky)和俄国教育学家佩尔索谢瓦(Alexandr Petrovich Peshkovsky)等。
社运学派的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人类学习、发展和社交的重要途径之一、游戏通过参与、体验和互动,能够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培养其认知、情感、社交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游戏还能够满足个体的需求,提供乐趣和挑战,激发个体的兴趣和动机。
维果茨基是社运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游戏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近似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理论和“教学情境中的游戏化”理念上。
近似发展区是指孩子在一些特定时期能够完成项任务的最大范围,而教学情境中的游戏化则是指将学习内容和课堂活动通过游戏的形式来呈现,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佩尔索谢瓦则提出了游戏的三个重要特征:自愿性、目的性和规则性。
自愿性是指游戏参与者的自主选择参与游戏,目的性是指游戏参与者有明确的目标和动机,规则性是指游戏有一定的规则和约束。
佩尔索谢瓦进一步强调,游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还是一种具有教育和社会化功能的活动。
他提出了游戏与教育的融合理念,认为通过游戏能够促进学习和发展,同时也能够培养个体的社会交往和协作能力。
社运学派的游戏理论还强调了游戏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文化传承。
游戏是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产物,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游戏可以反映不同社会和文化的价值观、信仰和习俗,同时也能够传承和保持历史文化中的经验和智慧。
因此,游戏设计和实施应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注重游戏中的文化意涵和历史继承。
游戏理论主要内容
❖ 阶段二:直觉思维阶段(4~7岁)。
❖ 第一,向规则游戏过渡,一直延续到成 人社会。
第二,向构造游戏转轨,构造游戏是象 征性游戏与非游戏活动之间过渡旳桥梁。 所以构造游戏最开始具有象征性旳特征, 如构造一种汽车来玩开汽车旳游戏,它是 重过程旳;而后来逐渐变成了真 正旳智力活动,追求过程以外旳成果。
❖ 贡献:
❖ 注重小朋友游戏旳动机,对后世影响极大。 对人们注重小朋友旳模仿游戏及象征性游 戏、角色扮演等有增进作用。精神分析学 派对小朋友进行游戏治疗已成为一般性旳 临床业务,把游戏作为一种评价工具来使 用,已成为公认旳对小朋友情绪情况进行 精神病理诊疗旳措施。
第三节 认知发展学派旳游戏理论
❖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认知发展学派旳创始人 皮亚杰以为许多游戏理论不能正确地解释这 种小朋友期所特有旳现象,主要原因是这些 游戏理论都把游戏看做是一种孤立旳机能或 活动。
❖ 第一阶段:练习性游戏(0~2岁) ❖ 第二阶段:象征性游戏(2~7岁) ❖ 第三阶段:规则游戏(7~11、12岁)
四、 象征性游戏旳发展
❖ 象征旳一种主要体现形式就是象征性游戏: 假装、假扮和幻想旳世界。皮亚杰指出,早 期旳假装游戏主要是用一种物品来替代另一 种物品。
❖ 象征性游戏活动有两个特征。
第一阶段:反射练习期(0~1个月)
第二阶段:练习性游戏发生期(2~4、5个月)
第三阶段:有目旳旳动作逐渐形成期(4、5~9 个月)
第二讲游戏理论
游戏是“充裕的精力的无目的的消耗” 游戏分两类:一类是由于物质(或体力)方面 过剩
引起的游戏,即动物性的身体器官运动的游戏;另一 类是由于美的(或精神)方面的过剩引起的游戏,即 人所特有的想象游戏,或艺术的审美活动。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二、现代游戏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让人们认识到游戏是重要的、具有发展意义的活动: 通过游戏我们可以了解每个儿童的独特性; 游戏是儿童整合和建构他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人格的重 要方式,“自我”是在游戏中形成的,正是游戏使我 们得以成为“我们自己”; 儿童在游戏中以自己的方式处理和解决他们在现实生 活中遇到的问题; 情绪情感是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生活经历对于理解“我们自己是谁”是非常重 要的,游戏使我们发现“我们自己是谁”。
游戏分为四种形式:感觉器官的过剩活动,艺术-美 学的游戏,高级的协调力量的游戏,模仿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一、早期的游戏理论—松驰说 拉察鲁斯: 游戏或消遣娱乐性的活动是具有精力恢复作用的活动。 柏屈克: 现代人游戏是因为现代人的工作性质造成“松驰”的
需要。 儿童游戏是童年期自发的、以本能为基础的活动,由
埃里克森的“掌握”理论: 游戏可以降低焦虑、补偿性地满足儿童的愿望、在儿 童人格的发展中具有积极的作用。 “自我”是积极主动的因素。游戏可以帮助“自我” 对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进行协调和整合,因为游戏创 造了一种“典型的情景”,在其中“过去可复活,现 在可表征与更新,未来可预期”。
第二讲 儿童游戏系统化的理论解释
1 把枕头叫“阿里”。阿里是丈夫正在照 看幼儿 2大人禁止玩水。她走到水池边假装舀水 说“我舀了一杯水” 3 大人哄他吃药不肯吃。过后,让玩具动 物吃药。 4以娃娃会晒黑为由气绝父亲散步的提议
游戏理论之精神分析派系
游戏理论之精神分析派系游戏理论之精神分析派系派系是指这样一种行动者子集,派系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相对于外部来说有更加紧密的联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游戏理论之精神分析派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弗洛伊德的游戏思想1.游戏的发泄、补偿说游戏能使儿童得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紧张、约束,为儿童提供一条安全的途径来发泄情感,减少忧虑,发展自我力量,以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冲动和欲望,使心理得到补偿。
2.游戏的动机是唯乐原则弗洛伊德认为,游戏是受愉快原则支配的,表现为游戏能满足幼儿的愿望,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中由于愿望的满足和痛苦的消失而获得情感上的快乐。
儿童游戏就是为了追求快乐、宣泄不满。
幼儿的愿望就是快快长成大人,做大人所能做的事情,这种愿望只有在游戏中才能实现。
幼儿在游戏中模仿成人的活动,“开医院”,当医生;“过家家”,当爸爸妈妈;“开汽车”当司机等,正是这种愿望的反映。
幼儿通过游戏模仿成人的活动,扮演成人的角色,使幼儿想当成人,想做成人的事的愿望得到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游戏的对立面不是严肃的工作,而是现实真实的东西。
游戏使儿童从紧张状态和事实的约束力中解脱出来,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发泄不可接受的、常常是放肆的、冲动的、情景的安全岛,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
因此,他认为游戏并非总是和愉快的体验联系在一起,有时在游戏中重复那种不愉快的体验,不愉快的体验也往往成为儿童游戏的主题。
使自己由现实被动的承受者转变为游戏中主动的执行者,这是另一种唯乐原则的体现。
在游戏中,儿童重复在现实生活中给他们巨大影响的每一件事,并且发现这些影响的力量,使他们成为环境的主宰者。
如医生给幼儿打针,这些动作使幼儿感到疼痛、可怕,产生不愉快的体验,通过给布娃娃或同伴打针的游戏幼儿消除了紧张、不愉快的体验,逐渐地从游戏中得到快乐。
实际上,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的不满、不愉快的体验是无法发泄的,他不能对医生或妈妈施加报复,只有把这种体验变成游戏,通过游戏活动把愤怒和不满发泄在布娃娃或同伴身上,减少自己的紧张、痛苦和忧虑,从中获得愉快。
儿童游戏-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第三章 第四节 (图片制作:《儿童游戏》教学团队)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主讲人:南京 邱学青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代表人物:维果斯基、列昂节夫、艾里康宁……•研究背景:研究心理学思想时,涉及到了儿童游戏 •主要观点:•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性活动•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对游戏的发生、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没有教育的作用,游戏就不会产生,或停滞不前•游戏具有社会历史的起源,培养儿童参加未来劳动活动维果斯基的游戏学说儿童游戏的起源游戏的发展价值游戏促进思维发展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规则在游戏中的作用为选游戏主动书写为选游戏主动书写维果斯基:游戏促进思维发展词物体词假想物象征词指代分离实物游戏列昂节夫:游戏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游戏起源:游戏不是本能,而是人类的及物活动游戏本质:动机是活动过程本身,是活动主导形式主导活动:其发展与儿童心理发生最重要的变化有关系, 那些准备使儿童过渡到新的、更高发展阶段 的心理过程都在其中得到发展;列昂节夫:游戏特点注重行为过程本身接触到实物世界的所有行动•游戏行为产生更广阔的成人的世界有所行动•游戏行为永远是概括行为儿童的动机不是形容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实现怎样对待物件的行动,即实现概括的行为埃里康宁:儿童角色游戏价值 角色游戏: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研究的主要对象游戏起源:与社会生活相关,而非内部天赋本质决定非个体自发出现,因社会需要而出现游戏诱因:掌握未来使用工具所必须的一般能力玩具: 教儿童正确使用方法,满足想参加成人活动愿望埃里康宁:角色游戏主题儿童游戏是社会性活动,游戏主题来源于儿童生活模仿再造实物 再造成人间关系 成人与儿童关系个性形成是在儿童与成人的相互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儿童---社会现象个性 个性形成,游戏是两系统的统一 儿童---社会成人对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的评析贡献:研究成果应用于游戏实际活动,以游戏组织一日活动,构成有机整体的活动 游戏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游戏可直接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局限:过于强调教师的“导演”作用忽视了儿童在游戏中的主动与自主。
幼儿园培训课件游戏理论
这些游戏理论是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下产生 的,它们都试图从人类的本性或本能中去寻找 某些因素来解释游戏为什么存在。
因此,它们都带着浓厚的生物学色彩,主要是 主观思辨的产物。
然而,由于它们或多或少地解释并说明了游戏 这种人们司空见惯但又令人困惑的现象,因此 直到今天仍然对后人的研究产生着不可磨灭的 影响。
人格八阶段论
精神分析学派普遍认为:
1、人类的原始冲动和欲望经常找不到出路 会导致精神问题。
2、儿童有内在的需要和欲望要得到满足、 表现和发泄。
3、儿童在游戏中发泄情感、减少忧虑和发 展自我力量。
主要观点:
1、儿童游戏的动机是心理生活的唯乐原则
2、游戏能使儿童满足快快长大成人、做大人 能做的事情的愿望,游戏是补尝现实生活中不 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事件的手段。
游戏理论
一、经典游戏理论(早期游戏理论) 剩余精力说 松弛说 生活预备说 生长说 复演说 成熟说
二、现代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游戏的觉醒理论 游戏的元交际理论
一、经典游戏理论
儿童游戏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早在人类 社会开始时就已产生
(五)复演说(种族复演说) 代表人物:美国的心理学家霍尔。
儿童的游戏是对人类祖先生活的“回忆”。 他认为,游戏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重现了
人类进化过程中祖先的动作和活动,游戏是人 类遗传活动的表现。在游戏中根除史前状态的 动物残余,让个体摆脱原始的、不必要的本能 动作,为当代复杂的活动作准备。
5.精神分析学派注重个别儿童个别阶段的游戏研究,忽视儿 童游戏的普遍性。
6.过分强调“性”的作用,使其具有局限性,强调个体的生 物性,忽略个体的社会性。
简述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主要观点
简述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主要观点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是一种综合性的理论,致力于深入探索游戏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以及它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尤其强调风格、结构、内容的研究与分析。
这种理论认为社会文化历史背景是游戏理论的重要内容,它通过考察和比较游戏的历史内涵和象征系统,强调社会文化的研究和探究。
首先,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强调游戏作为文化网络的研究。
它关注的是游戏与文化系统、社会历史背景之间密切而复杂的联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游戏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它表达和传播特定的社会文化价值观。
通过游戏的文化特质,可以从不同的文化视角揭示并道出游戏的某种含义,探究游戏及其背后的社会意涵。
此外,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也着重研究作为客体意义载体的游戏语言系统。
它注意游戏里的文字语言、视觉内容和物化素材等内容,以及它们之间更大意义上的关系。
同时,它也将历史意义下的素材保护到游戏中研究,以明确游戏作为客体意义载体的意义,从而深入分析它的社会文化历史渊源以及它的文化价值阐释。
总的来说,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游戏理论是一种全面而综合性的游戏研究理论,它非常强调游戏与社会文化背景的内在联系,致力于深入探究它在历史内涵、象征系统以及语言系统等方面的意义。
只有从综合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出发,才能深入挖掘游戏的内涵、增加其文化含义,实现真正的玩家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是前苏联的心理学派,也称维列每学派。
代表人物有维果茨基、列昂节夫、鲁宾斯坦、艾里康宁等。
该学派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创造了从根本上区别于西方心理学的游戏理论。
这派成员从不同的角度证实社会文化历史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产生和发展中起了巨大的作用。
他们将此观点运用于儿童游戏的研究,确立了前苏联心理学界和教育界关于游戏的墓本观点和认识。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又被称为是“活动游戏理论”或“游戏的活动论”。
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理论甚础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是建立在他们关于心理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的。
在苏联建国初期,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进行了建立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尝试,提出了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莫定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低级心理机能就是指感觉、知觉、机械记忆、不随愈注意、情绪、冲动性意志等心理过程。
这些低级心理机能是最原始的,是在种族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是生物进化的果。
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特有的心理机能,它具有以下特征:(1)它是随意的、主动的,是由主体按照预定的目的而自觉引起的(即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如随意注意等。
(2)它的反映水平是抽象的、概括的(即心理活动的概括—抽象机能),如逻辑记忆、概念思维等。
(3)它实现的过程是间接的,是以符号或词为中介的。
以识记为例:动物的识记是建立A-B 的直接联想过程,而人的识记则是以符号或词等精神工具X为中介,从而建立A-X-B的间接的联想过程。
(4)它起源于社会,是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
例如古代用结绳记事,只能记忆一些具体的事情。
现代人有了发达的文字,可以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遥远的过去和未来。
(5)从个体发展来看,高级机能是在人际的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精神工具而产生和不断发展起来的,不是人自身所固有的。
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曾一度在苏联国内受到严厉的批判,但是他的同伴和学生列昂节夫和鲁里亚等为发展这一学派仍继续坚持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维果茨基的理论,把它提到了新的高度,最后形成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这一学派的特点是,参与这个学派的成员的一切研究,都从不同角度进一步证实了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文化历史所制约的,活动是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产生与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二、活动游戏理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把自己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心理学理论运用于儿童游戏的研究中,就形成了与西方心理学有着根本区别的关于游戏的活动理论。
活动游戏理论反对西方的游戏生物学理论,否定游戏本能论。
认为儿童的游戏与动物游戏有着极大的区别,JL童游戏的产生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实践中形成的。
儿童游戏的表现形式具有反映论的意义,儿童游戏的机制与高级心理机能相关。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活动游戏理论具有以下几个基本观点:(一)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它有助于促进儿童的心理机能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主导活动的类型不同。
在学前期,游戏尤其是有主题的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
(二)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反对生物本能论活动游戏理论认为,不论是游戏的社会起源,还是游戏的个体发生,均由社会存在所决定。
儿童游戏发展的动力乃是他们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所以游戏是一种受到儿童在其生活与其受教育的社会存在所制约的活动。
(三)强调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在游戏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儿童游戏的需要是在成人的教育与要求下,与成人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产生的。
游戏不会自然而然得到发展,孩子不是生来就会游戏的。
没有教育的作用,游戏就不会产生,或者就会停滞不前。
为了使儿童掌握游戏的方法,成年人的干预是必要的,所以在一定的阶段上要教儿童做游戏。
游戏的教育价值和游戏本身的发展,取决于成人对游戏的指导。
三、维果茨苍的游戏学说维果茨基是前苏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的游戏学说奠定了前苏联现代游戏理论的基石。
(一)游戏的实质:庵望的满足维果茨基主张从考察游戏活动的诱因与动机开始分析游戏。
游戏的发生与个体儿童活动的诱因与动机的变化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发展有关。
他认为,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I的、超出儿童实际能力的、不能立即实现的愿望的时候,就发生了游戏。
3岁前孩子的典型的行为方式是想要一件东西就必须立即得到它,延迟满足对他来说是困难的事。
一件东西如果不能立即得到,他们就会立即发脾气、躺在地上耍赖。
3岁以后,在儿童身上出现了不能立即满足的需要与愿望,如想跟一个驾驶员一样,去驾驶汽车,这些愿望在儿童身上持续的时间很长,不会像一个突如其来的念头稍纵即逝。
同时,3岁前的那种立即满足愿望的倾向仍然存在。
于是,游戏就发生了。
因此,游戏的实质就是愿望的满足。
(二)游戏活动的属性:想象性情景和游戏的挽则孩子在游戏中创造了一种想象的情境,这种情境是把游戏从其他活动形式中区分开来的标志,表现在把一个东西迁移到另一个东西上,或者以一种简缩的方式再现真实的生活情境。
它与导致游戏发生的情感诱因有关。
游戏的情感诱惑中已经自然地包含了想象情境的某些因素,不能立即得到满足的愿望只能以一种想象的、虚幻的方式实现。
JL童在游戏中创造了想象的情境,也同时创造了规则。
维果茨基认为,当游戏的想象部分逐渐消失以后,规则占了学前儿童游戏的最主要部分。
如果没有规则和儿童对规则的特殊态度,就不会有游戏。
例如,当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为医生,就得服从医生这一职业的行为规则。
在游戏中,只有符合实际生活规则的行为才能被接受。
可见,在游戏的想象性情境中仍然留有现实生活的经验要素,并表现为游戏规则。
所以,哪里有想象的情境,哪里就有规则,规则来自于想象的情境。
游戏是处于幻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
想象情境的内隐规则反映出游戏的纪律性,它是由孩子自己制定的,并且乐于执行的一种内部的自我限制,是游戏乐趣的来源之一。
维果茨基指出,游戏的发展,就是由明显的想象悄境与隐蔽的规则所构成的游戏,发展到由明显的规则和隐蔽的想象情境所构成的游戏。
(三)游戏的价位: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为,游戏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的巨大作用就是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在游戏中,儿童的表现总是超过了他的实际年龄,高于他日常的行为表现。
游戏正如放大镜的焦点一样,凝聚和孕育着发展的所有趋向。
在游戏中,儿童总是在试图超越他现有的行为水平。
I.游戏是思维摆脱了具体实物的束缚,逐步内化的一个过渡阶段游戏使孩子学会了不仅按照对物体和情境的直接知觉和当时影响去行动,而且根据情境的意义去行动。
3岁前的孩子思维受具体的知觉情境的束缚。
进人学前期后,孩子还不能立即使思维脱离具休事物,他必须有一些其他东西作为支柱,来帮助他使思维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
游戏提供了这种支柱。
儿童在游戏中的以物代物,正是将意义同直接经验分离,当双腿跨在竹竿上玩骑马的游戏时,儿童已世得了“符号的间接作用”,即理解竹竿可以表示马的意义,物与物的意义开始分离。
这时,动作(骑)来自于观念而不是来自于物体。
当然,分离是逐步发展的,早期的替代物类似于他们所要替代的物体,随着发展,不太典型的物体替代品就日益成为可能,替代物与被替代物越不相似,则越“符号化”,也即意味着思维的抽象化。
正是游戏使儿童的思维逐步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心理机能就是这样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2.游戏有助于意志行为的发展在游戏中,儿童把自己的愿望和一个想象中的自己联系起来,既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和该角色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则联系起来,心甘情愿地服从于来自现实生活的规则,并放弃直接的冲动,从而有助于愈志行动的发展。
儿宜最大的自制力产生于游戏之中,因此,游戏对于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所以,维果茨基认为,游戏不是在幼儿生活中占优势的活动形式,而是占主导地位的活动形式。
游戏与发展的关系可以与教学和发展的关系相提并论,但是游戏为性质更为广阔的需要和意识的变化提供了背景。
游戏是发展的源泉。
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思维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等等,所有这一切都出现在游戏中,并达到了学前期发展的最高水平。
四、列昂节夫的游戏学说列昂节夫从心理学的角度论述了儿童游戏的原因,论证了游戏作为幼儿的主导活动的理由,从而揭示了游戏的特点和游戏发展的规律。
(一)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列昂节夫认为,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所面临的实物世界将越来越广阔,儿童的心理发展就表现为对这个广阔的实物世界的认识和掌握。
由于儿童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还没有抽象的理性思维,不能进行抽象的静观活动。
他们的认识就通过用手操作物体〔及行为)表现出来.当及物行动的动机不在于结果,而只在于行为过程时,即为游戏。
在幼儿期,儿童及物活动的濡要进一步强烈,想做大人们正在做的事,但又限于自身的能力不能实现这样的行动,就只能在想象的活动形式中解决。
只有在游戏里,才可以用其他操作代替真实活动所要求的操作,用其他实物条件代替真实的实物条件,而且行为的内容保持不变。
这时,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更高阶段上成为了主导活动。
所谓主导活动是与儿童心理发生最重要的变化有关的活动,是不是主导活动与所用时间多少有关。
(二)游戏的特点列昂节夫揭示了游戏的几个特点:第一,游戏行为的动机在活动过程,不在活动结果。
比如儿童玩积木,是用各种方法去摆弄积木的过程,不在于要建成什么。
当内在动机不是要玩,而是要玩出点什么来时,游戏就不再是游戏。
第二,游戏过程的操作与行动,是真实的行动,它不是伪造的、幻想的,因为儿宜在游戏中想象的只是情境。
儿童不是在想象的情境下产生游戏行为,而是操作与行动不相符合时,才产生出想象的情境。
所以,游戏行动的条件造成了产生想象的必要,不是想象规定游戏行动。
第三,游戏行为是概括的行为。
儿童在游戏中不表现特殊事件,而是表现那些典型的、一般的事件,所以游戏才能够在假象情景中实现。
五、艾里康宁的游戏学说艾里康宁是前苏联现代游戏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的游戏学说,更集中、更典型地反映和体现了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艾里康宁认为,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典型游戏,研究儿童的游戏应当以角色游戏为主要对象。
(一)角色游戏的起源从社会起源上来看,艾里康宁认为儿童的角色游戏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引起儿童在生产劳动中的地位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
原始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处于原始的水平,劳动工具非常简单,儿童不经过专门训练就可直接参加成人的劳动,所以没有掌握工具的练习,更没有角色游戏。
在生产力发展的稍高级阶段,儿童需要专门准备,以掌握最简单的劳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