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思想解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思想解读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伟大的科学理论,其基本原理概论为我们理解和改造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思想相结合,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路径。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思想的关系进行解读,旨在深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于19世纪中叶创立的一种社会科学理论,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重要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有其内在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以及历史上各种社会形态的兴衰规律;科学社会主义追求人类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主张通过社会革命实现社会主义社会。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宝贵经验和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于承继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具体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和实践观点。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思想强调以人为本。
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通过加强社会福利、深化教育改革、保障劳动者权益等举措,努力提高人民的福祉,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思想强调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中国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同时保持国家的宏观调控,努力实现市场与政府的良性互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思想强调以开放促进发展。
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思想提倡开放、包容和合作的理念,为中国走向世界舞台打开了大门。
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它以唯物史观为核心,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
改革开放是我国的一项伟大实践,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改革开放实践的相结合。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改革开放实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随后,我国开启了城镇企业改革,引入了市场机制,权责明确,激励机制有效,使得国有企业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这一系列的改革举措,都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使中国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
改革开放实践中,我们面临着两大关系的矛盾,即经济增长带来的社会阶层分化和城乡、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解决这一矛盾的思路。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注重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实施积极的社会政策,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
同时,我们还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区域发展的均衡,使所有人都能够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这些举措都是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基本观点与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还关注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的。
改革开放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加速了我国生产方式的转变。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普遍存在,改变了我国社会的传统性质和经济组织形式。
在此基础上,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体现。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注重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强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开放的姿态迎接世界,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
我国发挥比较优势,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引进了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学说,其理论基础包括一系列基本原理,形成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解释,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历史巨变。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改革开放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秉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个体的经济基础决定其上层建筑,这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的背景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和困境,需要通过发展生产力、推进经济发展以及加快知识、技术的进步来解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改革开放是鼓励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提供了思想和理论支持。
二、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的内在联系1. 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包含了不同的阶段和转折点。
改革开放是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深入进行,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2. 经济发展理论的支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社会化大生产与私有制矛盾以及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等内容。
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引进发达国家的经济模式和先进技术,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理论依据。
3. 社会主义本质的坚持: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决策,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和指导,深深植根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体系中。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本质和共产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体现。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改革开放的实践成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的关系并非仅停留在理论阶段,更加体现在实践中。
浅谈中国的改革开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贡献
浅谈中国的改革开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贡献论文关键词: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理论贡献论文摘要:我国自从上世纪}o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来,社会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一点是任何人都不能置疑的。
这不仅要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更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
同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发展和完善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这不仅表现在积极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且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党的十七大对我国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作了大跨度的系统回顾与总结,深刻论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目的和性质、进程和经验,对我国改革开放作了高度科学的评价。
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上述这些重大论断,高屋建骊,进一步表达了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同时也不难看出十七大的报告对改革开放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方面也作了充分的肯定。
这说明改革开放的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作r重要的贡献,这也是笔者在本文中着重分析的内容。
在分析改革开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所作的页献之前,我们首先界定一下“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词的内涵。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立场、观点与方法的高度统一,是一个极度概括、极度系统的范畴,是一个包容性极广、科学性极强的理论体系。
从学科层面_!说,不仅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而且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研究;从所包含的内容上说,不仅包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和思想,而且包含其继承者的理论和思想,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形态,其内容十分广博;从研究的内容上说,不仅有本土化、认识论、方法论的研究,而且有与时俱进时代化的研究;从研究的对象上说,不仅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而且有历史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始终与改革开放同行
马克思主义始终与改革开放同行马克思主义始终与改革开放同行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话题。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理论框架,与改革开放的实践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无可分割。
改革开放的实践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经验和实证,同时,马克思主义又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思想指导和理论支持。
下面我将对这个话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阐述。
首先,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借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决策。
改革开放的初衷就是要解决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为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其核心观点包括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等。
这些理论对于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揭示社会经济规律、指导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改革,还包括政治、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整体分析框架,帮助我们理解和把握改革开放的复杂性和全局性。
第三,改革开放实践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的历史经验和实证。
过去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社会形态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实践并不完全顺利。
改革开放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实验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经验。
从经济方面来说,改革开放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践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设,为我们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同时,改革开放的社会改革也为我们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实证。
这些实践经验和实证为我们今后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第四,马克思主义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思想指导和理论支持。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既要研究和解决中国的问题,又要通过研究和解决中国的问题,不断创造新的理论。
标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实践性。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是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是在我们党内,第一次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而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也证明了这一点,什么时候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符合了中国实际,什么时候我们的事业就发展顺利;如工农武装割据、土地革命,从农村到城市的革命道路等等。
什么时候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陷入僵化的教条,什么时候我们的事业就出现挫折。
如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建国后的大跃进等等。
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普遍性,其另外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发展,与时俱进。
因此,才有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马克思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发展,是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和基本立场为基础,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经验的理论升华。
能够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具有理论自身的普遍性,即超越它所产生和指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革命和建设,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具有一般的和普遍性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始终与改革开放同行
马克思主义始终与改革开放同行马克思主义始终与改革开放同行马克思主义是一门伟大的学说,它的核心理论就是关于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规律的科学揭示。
改革开放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与改革开放的进程相辅相成,始终在思想上指导和推动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理论指导和实践推动等方面,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同行的历史背景不言而喻。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封闭和内向。
在这段时间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不断引进和传播,为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特别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困惑,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成为了当时许多人思考解决问题的指南。
改革开放的实践则在这个时候得以启动,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使得中国人有了思考变革的力量和方向。
其次,马克思主义始终在理论上指导改革开放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对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深刻洞察力,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面临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使得我们拥有了看清社会运动方向的能力。
比如,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体制改革,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启示,我们才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必须解放生产力,夺取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实行市场调节等。
这些理论的指导,使得改革开放能够更加具体地进行,为推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再次,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始终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的一次巨大的历史性变革。
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从实践中认识真理,改革开放则为我们提供了锐利而迫切的实践试验场。
正是通过改革开放的实践,我们得以审视和验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适应性。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们发现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正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思考和探索的出发点。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改革开放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改革开放一、改革开放的背景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还存在在不可忽视的可能性。
历经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后。
法制、政治被破坏,经济领域也是百废待兴。
人民群众对于冲破束缚,前进发展有着迫切的需求。
而当时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
当时有两个最突出的状况,一是经过十年动乱国民经济到了快要崩溃的边缘,二是整个社会出现了很严重的信仰危机。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国民经济走到崩溃的边缘,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民解决不了温饱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使计划经济逐渐松动。
党的富民政策出来后,乡镇企业起来了,外资进来了,农民实行承包了。
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了三年,农村的面貌就有了一个根本的改变。
联产承包解决了温饱之后,农民就开始搞商品生产,开始想着致富,就开始搞乡镇企业,并带动了农村的工业化发展。
从此,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
二、改革开放的原因从必然性上进行分析,改革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必然途径,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社会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
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为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
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两边,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举措。
在一定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与生产力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想适应的上层建筑。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马克思基本原理看中国改革开放
从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看中国的改革开放社科部王珍喜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原理。
我们要继续对内深化改革,对外扩大开放,以更好地促进中国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改革开放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恩格斯曾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这说明,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联系是事物的客观本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主观臆想出来的,没有联系的事物在世界上是不可能存在的。
而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又都是世界整体这个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环节和网结。
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就是否认事物本身。
任何一个事物的联系,按马克思主义的看法,都包括内外两个向度,也就是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所谓内部联系,是指任何事物本身都是由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构成的,并且这些不同的部分和要素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所谓外部联系,是指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本身外部的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这些不同的事物之间也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既要看到事物的内部联系,确立事物本身整体性的观念,进行事物内部的改革,又要看到事物的外部联系,确立对其它事物的开放性观念,实行对外开放,做到内外兼顾,促进自身的发展。
同时也要看到,事物的内外联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中的,这又要求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事物,从动态中来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做到一切从变化着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
用马克思基本原理阐述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用马克思基本原理阐述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取得了辉煌成绩。
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我国的持续快速发展。
30年来,我国GDP约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总量由1978年的3645.2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46619亿元,跃至世界第四。
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000万,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根据马克思原理,改革开放具有历史必然性先谈谈改革的必然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社会发展的最终根源在于生产力的提高,而任何时代的生产力总是和一定的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与原有的生产关系发生尖锐的矛盾,这时生产关系就要变革了,生产关系相对于社会上层建筑来说又称为经济基础,当经济基础需要变更或者已经部分变更时又与原有的上层建筑发生矛盾。
这就需要对上层建筑进行变革。
所谓经济体制改革就是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所谓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改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
这一基本矛盾的理论是解释一切改革和革命,一句话是解释一切社会变革的最基本最普遍最科学的理论。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来解决。
我国原有体制生产力的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只有通过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教育、科技、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解放被旧体制束缚的生产力。
从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看中国的改革开放
从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看中国的改革开放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这说明,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联系是事物的客观本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主观臆想出来的,没有联系的事物在世界上是不可能存在的。
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就是否认事物本身。
二很明显,根据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取得很好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它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不断深化对内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世界各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也充分说明,闭关自守、闭门造车、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保守自大、不向别人学习、完全关起门来搞建设是没有出路的,但如果没有自己的国家意识,没有自己的民族主体性,完全无原则地对外开放,任由外部事物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这个国家和民族也肯定也是没有前途的,这种开放只会导致自取其辱,自取灭亡。
就我们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由于复杂的国际关系的影响以及客观的国际环境的制约,使人们在认识上出现了一些偏差,我们对外部联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甚至担心与外部发生联系会损害自身的独立自主,这同样也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须知,在近代以来的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可以不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孤立存在。
事实证明,一个个人也好,一个团体也好,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好,只有全面地认识自身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正确地处理好内外关系,不断坚持内部的改革完善,同时实行对外的交流开放,才能实现自己的健康发展。
三当代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改革开放对其来讲既有当然的合理性,也有天然的必要性,还有时代要求的紧迫性。
我们可以这样说,不改革开放,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本来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应有之义,不搞改革开放的所谓社会主义,是没有什么前途的。
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视角看中国的改革开放
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视角看中国的改革开放摘要: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得出了世界历史的形成动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交往的扩大的结论,说明了资本主义是世界历史的始作俑者,更重要的是证明了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的未来。
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于我国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和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世界历史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一、世界历史的形成动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交往的扩大马克思、恩格斯将世界历史看作是生产力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上的各个国家和民族长期之间相互交往的结果。
“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生产力的发展应当视为世界历史形成的根本原因,它决定了本地区和本民族对外交往的水平和需求。
“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
”交往由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引起,随着生产力发展而发展,同时反作用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不同民族和区域之间的交往是促进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手段,“某一个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
”马克思进一步举例说,“例如,如果在英国发明了一种机器,它夺走了印度和中国的无数劳动者的饭碗,并引起这些国家的整个生存形式的改变,那么,这个发明便成为一个世界历史性的事实。
”很明显,随着交往的扩大,单一的封闭的经济体逐渐走向衰亡,取而代之的是统一的相互关联的世界市场,即人类社会历史迈入世界历史阶段。
二、资本主义是世界历史的开创者蓬勃发展的资本主义和资本的全球化流动使得世界市场得以形成,人类社会的世界历史被深深的打上了资本主义的烙印。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互动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互动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旨在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为社会变革提供思想指导。
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政治经济实践相互融合,推动了中国在改革进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互动与发展。
一、改革开放初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引进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引进马克思主义思想,并将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起始点正是在这一时期。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通过引进马克思主义思想,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面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深化改革1. 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是经济体制改革。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逐步取消了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
这种改革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相一致,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市场需求和竞争。
2. 扩大开放: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中国融入了全球化进程。
中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国际贸易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这一进程与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观念相契合,马克思主义倡导的“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思想在中国的改革中得到了体现。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确立了以群众利益为导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一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群众观点相吻合,马克思主义主张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民的利益和幸福。
通过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精神指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创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强大思想武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是相辅相成的。
五、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成就全面深化改革使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制度变革成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重要改革。
作为中国红色革命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必要性、主要内容以及取得的成就。
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必要性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经济政治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是基本的经济制度和分配原则。
然而,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由于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并不完善。
因此,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成为解决这些问题、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手段。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还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而经济改革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发展存在一系列制度上的瓶颈,无法满足人民对物质生活的需求。
因此,通过改革开放,引进外资、技术和市场机制,推动中国经济与全球接轨,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具体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等多个方面的改革。
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在经济体制方面,中国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城市企业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等。
这些改革旨在打破计划经济的束缚,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经济发展。
在政治体制方面,中国逐渐实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建设。
通过法律制度的完善,提高社会主义法治水平,保障公民的权益,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同时,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为国家发展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在文化体制方面,中国进行了一系列文化改革。
通过开放和交流,引进国外文化,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及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_毙考题
下载毙考题APP
免费领取考试干货资料,还有资料商城等你入驻
邀请码:8806 可获得更多福利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及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一定要搞清楚,吃透,这样面对各种形式的考察方式才能够顺利解题。
下面,小编重点分享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1)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②任何事物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③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每一事物和现象都是整个世界普遍联系网上的环节,每一事物通过自身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上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中介是事物普遍联系的环节和媒介。
(3)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方法论:(易考分析题)
应当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点,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方法论基础。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观点全面、协调发展的哲学基础。
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这正是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观点的具体体现。
考试使用毙考题,不用再报培训班。
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摘要:改革开放是走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科学途径,两者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辩证关系。
改革开放的整体进程能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实践经验,且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我国国情实际进行应用时,本身就需要通过改革和发展找到科学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只有对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具备明确的认知,并且积极在实践中走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才能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观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提供动力和方向。
关键词: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引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需要结合我国的社会发展需求和国家发展方向不断进行完善和优化,改革开放作为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关键阶段,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为了取得更好地国家发展建设效果,力求稳定国家发展建设的主导思想,需要正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改革开放之间的密切关系,为取得更好地的革发展效果提供支持。
一、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一)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重要条件积极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其在实践中的中国化发展是现代我国社会和国家发展需要明确的关键方向。
这不仅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实践要求,也是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实践意义的有效途径。
若没有改革开放这一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举措。
则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发展也会在具体实践中遇到阻力和问题。
从理论上来讲,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发展也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撑点[1]。
在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中,主要目标是突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始单一理解,将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工作作为改革开放的目标。
从当代国家发展和建设的本质要求上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开辟和具体目标的达成,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我国的实际发展需求将结合,这与改革开放的宏观目标和改革思路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首先,改革开放的举措用新的视角看待国家发展和建设的道路,提出了一些国家发展和建设中所需要面临的新的课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联系的观点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之我见
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联系的观点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之我见普遍联系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和现象。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过程彼此相互联系,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个事物、现象、过程、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也是相互联系,彼此制约的;任何事物都是由各要素彼此联系组成的有机整体。
普遍联系具有多样的形式。
各种形式的联系,其性质、地位和作用也不相同。
联系观点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根据。
只有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同全球发展趋势联系起来制定发展战略,才能加速我国经济的发展。
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基础,对外开放政策则是普遍联系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二者是一致的.因为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就世界的经济发展来说,任何一个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已成为世界性的了,闭关自守只能停滞落后,不可能实现四个现代化.经济,科学,生产等等世界性的普遍联系,要求我们必须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党的十一届三中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取得了显着的成就,它充分证明了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性.从联系观点出发,必须树立全局观点,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发展;注意事物的系统性,注意系统与系统,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化建设中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联系起来,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此相联系的再分配领域也是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
协调好各种所有制经济和各种分配方式的相互关系,对于深化改革、繁荣经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在当今国际经济生活中,一个国家如果把自己封闭起来,只能导致停滞和落后。
正如邓小平提出的:“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这是邓小平敏锐观察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所做出的科学论断。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现阶段我们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加上我国又是一个人口众多、贫富分布不均、知识相对贫瘠的国家,所以,对外开放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们一直以来重要的发展方针。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认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中国在20世纪末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其目的是加快国家现代化进程,推动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持。
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认识,并分析其对中国的实践意义。
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背景与意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邓小平提出和领导的,它是中国推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阶段。
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并引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背景是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包括经济滞后、社会主义建设失去动力、政治体制不适应等。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得以迅速发展,并在全球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
二、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对改革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明确要求。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改革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即消除剥削和不平等,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改革的必要性,认为社会主义必须不断发展和适应时代的需求。
最后,马克思主义强调改革的正确性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首先,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实践检验。
其次,改革开放发展壮大了中国经济,为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必要条件。
同时,马克思主义对改革开放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方法论的指引,使得改革不仅具备中国特色,也具备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价值。
四、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启示与指导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认识给予了中国许多启示与指导。
首先,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的利益和权益。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发展观,追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指导作用第一篇: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指导作用近代以来, 中国历史的一条主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艰难曲折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 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解决中国重大问题过程中得到验证和发展的历史。
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能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同时,也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是被100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我们的事业需要马克思主义。
只有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改革开放,为保证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和取得巨大成就奠定了思想基础。
改革开放的历程,不仅展现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广阔前景,而且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生命力。
改革开放构筑了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广阔平台,有利于我们党在广泛吸收当代人类社会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情作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概括,不断增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优势。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科学理论,它在本质上是整个人类智慧的结晶。
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的精华。
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历程。
这一历程不仅展现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广阔前景,而且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生命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08材料科学与工程1班段丽娜0814111008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基本原理。
我们要继续对内深化改革,对外扩大开放,以更好地促进中国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取得了辉煌成绩。
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中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
30年来,国gdp 约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总量由1978年的3645.2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46619亿元,跃至世界第四。
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2000万,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取得很好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它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不断深化对内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的时代,地球村”的事实越来越明显,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日趋紧密,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孤芳自赏和自封闭只会导致自己的落后,只有那些把对外开放作为自己的基本国策、既请进来、又走出去、在与别的国家别的民族交往中学习提高的国家,才有可能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一、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恩格斯曾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
这说明,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联系是事物的客观本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人们主观臆想出来的,没有联系的事物在世界上是不可能存在的。
而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又都是世界整体这个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环节和网结。
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就是否认事物本身。
任何一个事物的联系,按马克思主义的看法,都包括内外两个向度,也就是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所谓内部联系,是指任何事物本身都是由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构成的,并且这些不同的部分和要素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所谓外部联系,是指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本身外部的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这些不同的事物之间也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既要看到事物的内部联系,确立事物本身整体性的观念,进行事物内部的改革,又要看到事物的外部联系,确立对其它事物的开放性观念,实行对外开放,做到内外兼顾,促进自身的发展。
同时也要看到,事物的内外联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中的,这又要求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事物,从动态中来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做到一切从变化着的实际出发,与时俱进。
二、很明显,根据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取得很好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它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不断深化对内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世界各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也充分说明,闭关自守、闭门造车、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保守自大、断绝外部联系、不向别人学习、完全关起门来搞建设是没有出路的,但如果没有自己的国家意识,没有自己的民族主体性,完全无原则地对外开放,任由外部事物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这个国家和民族也肯定也是没有前途的,这种开放只会导致自取其辱,自取灭亡。
改革也好,开放也好,都是为了促进本国本民族的繁荣发展。
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辉煌历史的民族和一个近代以来又频频遭受西方列强侵略蹂躏而曾经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我们中国应该把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有机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不断推进中国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中国在新的世纪里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能够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不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就个人来说,一谈到联系,多是指自己与别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事物的外部联系,而对自身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之间的关系往往看不到或重视不够,这是不正确的,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对个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不利的,所以我们非常强调人要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为一个人贵有自知之明。
而就我们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由于复杂的国际关系的影响以及客观的国际环境的制约,使人们在认识上出现了一些偏差,我们对外部联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甚至担心与外部发生联系会损害自身的独立自主,这同样也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须知,在近代以来的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可以不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孤立存在。
因而在这一时期,我们在对外开放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很理想,错过了一些宝贵的发展机会。
事实证明,一个个人也好,一个团体也好,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好,只有全面地认识自身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正确地处理好内外关系,不断坚持内部的改革完善,同时实行对外的交流开放,才能实现自己的健康发展。
三、当代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改革开放对其来讲既有当然的合理性,也有天然的必要性,还有时代要求的紧迫性。
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说过:“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的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 我们可以这样说,不改革开放,就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本来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应有之义,不搞改革开放的所谓社会主义,是没有什么前途的。
而改革开放如果偏离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就是得不偿失的,就是违背初衷的,那这种改革开放就是失败的。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改革是在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
通过改革,可以改变一个社会内部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可以实现社会内部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社会主义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改革的直接对象是那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落后的思想观念,改革的目的就是要用新体制代替就体制,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本着马克思主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断解放思想,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与时俱进,不断破除了各种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旧体制和旧观念,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经济体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使中华民族的发展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事实说明,如果不进行内部改革,中国就没有发展的可能,就没有进步的动力,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也不会有什么光明的前途,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不可能实现。
可以说,不改革,中国只有死路一条。
但这种改革,我们又没有偏离社会主义的方向,我们始终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来进行改革,我们始终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为我们的立国之本。
与针对内部联系所进行的改革相对应的,是针对外部联系所进行的对外开放。
当今世界,是一个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世界,是开放与互动的世界,全球化趋势越来越强,“地球村”的事实越来越明显,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日趋紧密,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孤芳自赏和自我封闭只会导致自己的落后,只有那些把对外开放作为自己的基本国策、既请进来、又走出去、在与别的国家别的民族交往中学习提高的国家,才有可能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30年来,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瞻目的发展成就,与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密不可分。
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吸取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好的东西。
中国在对外开放中,扬长避短,放眼看世界,了解别人的长处,看到自己的不足,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学习别人先进的管理经验,取长补短,综合国力大为提高,促进了自己的巨大发展。
中国的对外开放越来越深入地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积极地进入世界市场,更多地参与国际范围内的经济分工,从而既发展了自己,也为世界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了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崭新形象。
当然,中国30年的改革史,同时也是30年的对外开放史,中国30年的改革和开放是同步进行的,并且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没有内部的改革,就不可能很好地进行对外开放,而没有实在的对外开放,也不可能促进内部改革的深化,事实上,把改革和开放割裂开来是不可能的。
因为任何一个事物,既有内部联系,也有外部联系,正是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共同作用,才可能促进事物的整体发展,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很好地获得自身的发展,必须既处理好自己的内部联系,也同时处理好自己的外部联系,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
我们在这里把改革和开放分开而论,只不过是为了叙述的方便和有助于人们对这一问题的。
四、中国近30年的历史事实雄辩地说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这既是根据马克思主义事物普遍联系这一基本原理所得出的正确结论,也是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恰当选择。
在当前新的时代条件下,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没有什么退路,必须不断深化改革,继续扩大开放,停滞没有出路,倒退只是死路,只有与时俱进的改革开放才是中国的强国之路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
参考资料: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本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80年,人民出版社。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人民出版社。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