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合集下载

浅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浅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浅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指在执行刑事法律时,既要宽容体谅,给予犯罪者一定程度的宽大处理,同时也要严格惩处罪犯,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这一政策的核心是平衡,旨在实现犯罪惩罚与社会修复的双赢。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强调了对犯罪者的人道主义关怀。

犯罪者往往有各种不同的背景和原因,如家庭环境、教育水平、心理健康等。

宽大处理犯罪者,可以给予他们机会改过自新,重塑人生。

对于一些初犯或犯罪行为较轻的人,可以采取缓刑、社区服务等方式,帮助他们重返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也注重了对罪犯的惩罚与社会安全的保护。

在保障犯罪者合法权益的刑事政策亦应确保社会公共利益不受侵害。

对于那些犯罪行为严重、危害社会安全的犯罪分子,必须严格依法惩处,并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体现了刑法的灵活性和程序的公正性。

宽大处理犯罪者可以减少人员、资金和时间的浪费,兼顾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

而对于那些罪行严重的犯罪分子,必须按照法律程序限制其权利、处罚其行为,维护正义和法治。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还体现了法律的可操作性和刑罚的积极作用。

通过制定合理的刑罚措施,可以有效地震慑犯罪行为,保护社会秩序和人民安全。

在执行刑罚的过程中,也应当注重刑罚的教育和矫治功能,帮助犯罪者认识自身错误,改邪归正,回归社会。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一种在执行刑事法律时兼顾犯罪分子个体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政策。

在宽容与严惩间寻求平衡,既注重对犯罪者的人道关怀,给予其改过自新的机会,又重视对罪犯的严厉惩罚,保护社会安全和正义。

只有宽严相济,才能保证刑事法律的公正与人道,实现社会和犯罪者的双赢。

宽严相济论文: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宽严相济论文: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宽严相济论文: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摘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党中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形势下提出的一项重要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

它对于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犯罪、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近几年作不起诉力度在加大,但作不起诉的人数比率还很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具有现实意义,在司法实践中应当把握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宽严相济不起诉和谐社会2004年12月22日,罗干同志首先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正确运用宽严相济的形势政策。

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将宽严相济形势政策定位为刑事司法政策。

随后,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了《关于在检察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见》,对在检察工作中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

一、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现实意义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也就是轻轻重重、轻重结合的刑事政策,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犯罪的具体情况,实行区别对待,做到该宽则宽,当严则严,宽严相济,罚当其罪,做到既要有力打击和震慑犯罪,又要尽可能减少社会对立面,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实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特征,反映了中国司法更加重视人权保障,对于有效打击和预防犯罪,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表现在:一是有利于犯罪人良性回归社会,对实施了轻罪的行为人适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可以使犯罪人充分体会社会的宽容和温暖,有利于改过自新回归社会和自身发展;二是有利于保持犯罪人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尽可能避免给犯罪人家庭带来情感缺失,增加经济负担,甚至出现家庭破裂或其他负面效应;三是有利于化解犯罪人和被害人的冲突,在对犯罪嫌疑人适用宽严相济政策时,通过充分听取和考虑被害人的意愿,既提升了被害人在诉讼中的地位,又可以较好地化解双方的矛盾和冲突,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四是有利于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在当前刑事犯罪问题日益严重与司法资源明显不足的矛盾背景下,适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减少了诉讼环节,降低了诉讼成本,节约了诉讼资源,尽可能集中人力、物力查办严重刑事犯罪,突出打击重点和效果。

试论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试论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试论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意义:“刑事政策在其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始终关注如何以最小的社会资源耗费达到最大的预防和控制犯罪的预定效用[3]”。

刑事政策是国家针对犯罪而采取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是刑法的先导和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的灵魂。

在犯罪控制系统中,刑事政策指导着刑事法律,共同担负着预防犯罪和控制犯罪的功能。

实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正是构建和谐社会对于刑事司法的必然要求,是发扬民主与法治、实现公平正义、提倡诚信友爱、增强全社会活力、维持安定有序、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社会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刑事司法活动自身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内涵研究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内涵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刑事政策。

德国刑法学家费尔巴哈是最早使用“刑事政策”一词的学者,他认为:“刑事政策是国家据以与犯罪作斗争的惩罚措施的总和”,“刑事政策是立法国家的智慧[4]”。

德国刑法学家李斯特被认为是刑事政策学的奠基人,他认为,刑事政策是“国家与社会据以组织反犯罪斗争的原则的总和[5]”。

法国刑法学家米海依尔·戴尔玛斯一马蒂认为:“刑事政策就是社会整体据以组织对犯罪现象的反应的方法的总和,因而是不同社会控制形式的理论和实践[6]”。

日本刑法学家大谷实则认为,“所谓刑事政策,是国家机关(国家和地方公共团体)通过预防犯罪、缓和犯罪被害人及社会一般人对于犯罪的愤慨,从而实现维持社会秩序目的的一切措施政策[7]”。

我国刑法学家赵秉志认为:“刑事政策是国家或执政党依据本国犯罪态势制定的,依靠其权威推行的,通过指导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对犯罪人和有犯罪危险者运用刑罚和有关措施,以期有效实现预防犯罪目的的方针、策略和行动准则[8]”。

宽严相济的基本含义是: “宽”,在汉语中有:(l)“不严,宽大对待”(如《史记·大宛列传》:“居匈奴中,益宽,赛因与其之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

”;(2)“减轻”(如《史记·威将军缥骑列传》:“减陇西、北地、上郡戌卒之半,以宽天下之睬。

浅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运行问题

浅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运行问题

浅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运行问题近年来,我国不断强调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即在打击犯罪的保护人权,依法处理犯罪嫌疑人和罪犯。

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运行中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和探讨。

一、司法资源分配不均衡在执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时,必然需要相应的司法资源来支持,包括检察机关、法院、司法警察等。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使得一些地区的司法资源严重匮乏,导致司法公正和效率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些偏远地区的法官、检察官等司法从业人员数量稀缺,司法设施和设备也相对简陋,这就给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执行带来了挑战。

在这些地区,保护人权、依法处理犯罪的政策落实效果会受到局限。

二、法律适用的统一性和灵活性问题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法律适用方面面临着统一性和灵活性的问题。

在不同的案例中,由于案情复杂度、社会影响力等不同因素,可能会导致法律的适用产生差异性。

有些犯罪嫌疑人和罪犯可能会受到过于严厉或者过于宽松的处理,这就需要法律适用的统一性和灵活性。

在执行刑事政策时,需要在保护人权的前提下,对法律进行统一性解释和灵活性适用,以便更好地实现刑事政策的宽严相济。

三、司法公正的保障问题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要求司法机关在处理案件时,维护司法公正,确保每个犯罪嫌疑人和罪犯都能够享有公平的审判和对待。

在现实中,由于一些司法机关的管理不善、腐败现象的存在,司法公正受到了影响。

有些案件可能会受到腐败分子的干扰和操纵,导致司法公正无法得到保障。

这就给执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带来了严重的挑战,也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四、改进刑事政策执行工作机制针对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司法机关需要通过改进刑事政策执行工作机制来解决。

首先要通过加大对司法资源的配置投入,促进各地区的司法设施和设备建设,提高司法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执法水平。

其次要加强对法律适用的统一性和灵活性,确保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能够得到统一的解释和灵活的适用,从而更好地保护人权,依法处理犯罪。

浅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运行问题

浅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运行问题

浅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运行问题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我国刑事政策的一项重要原则,在刑罚的适用方面,既要根据犯罪的性质和情节严格惩治犯罪行为,又要考虑到被惩罚人的人权和人道主义精神,对非暴力、轻微犯罪要适用宽容、人性化的刑罚。

然而,实际上在我国的法律执行过程中,宽严相济的原则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贯彻。

一方面,在一些重刑罪行中,被告人因为无法解释清楚案件事实或者无法主动认罪,给其刑罚减轻带来很大的困难,导致刑罚的适用较为严苛,对该犯罪的惩治效果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另一方面,对一些非暴力、轻微犯罪的刑罚还存在不合理偏高等问题。

例如在我国目前的法律中,非法占用农用地一般要判处1-3年的有期徒刑,对于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民,将会对其整个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

而这些刑罚是很难在社会上起到恢复公平、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针对以上问题,实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运行需要加强法官与主管部门的交流,同时加大司法解释的力度和改善司法审查的机制。

从一些轻微罪行的判决中解除对犯罪人的过度惩罚,在判处刑罚时更加注重对被告人人权的保护,为其提供更多的教育、感化和矫治机会,帮助其改造自我,回归社会。

同时,对于严重罪行要加大惩处的力度,让罪犯意识到对于自身违法犯罪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及时归还给被害人的道义义务,并为之付出义务进行足够的教育、责任感的挖掘和引导,让其认知到行为带来的危害性和追随的恶果,不断自我反省和强化个人价值观和公民意识。

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大对于整个刑事诉讼程序的审查力度。

对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原则领域的问题,需要做到法官公正地进行审查和判决,加强监督和制约刽子手的权力,保护公民的合法利益并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法治环境。

总之,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问题运行,对于社会安全是很重要的。

在改革的时候,需要保护市民的人权和人道主义,更需要用法律的力量来维护公平与正义,切实执行宽严相济的刑罚政策。

唯有这样,公民才会更加理性地看待司法的力量和合法性,同时也更能维护自身权益,参与有效的治理与建设。

浅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浅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浅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一种治理社会犯罪的理念,它强调在惩罚犯罪的同时,也要考虑
人道主义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因素,注重在尽量减少犯罪的同时保障被判刑者的权利和尊严。

这种政策的实施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安全和权利,推进社会发展,产生良好
的治安环境,促进社会稳定与繁荣。

宽严相济的核心是平衡。

在实际的刑事司法中,应该平衡惩罚犯罪的重要性和保护人
权尊严的必要性,平衡社会利益和被判刑者的权益,平衡效果和成本,以达到有效防止犯罪,达到惩罚和保护的平衡点。

此外,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也强调刑事制度的公正和透明,保证每一个案件都按照制度程序公正、公平、公开地进行。

近些年来,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中国得到了较好地实施和效果。

一方面,在惩治严
重的犯罪活动方面,严厉打击犯罪分子,强化刑案侦破和起诉力度,尤其是对于涉黑涉恶
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等犯罪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另一方面,对于轻微的犯罪行为,不
一定采取刑事处罚,可以通过社会和法律手段进行解决,尤其是在未成年人犯罪、初犯、
自首、重要的犯罪线索提供者等情况下,可以适当减轻处罚或采取非刑事手段。

总之,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施需要政府、司法机关、警察和公民等多个方面的共同
努力。

只有在平衡公正和效果的前提下才能够产生最好的社会效益,为国家及其公民带来
更好的未来。

论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1

论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1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摘要我国对犯罪的治理方式随着时代转变而变化,刑法修正案不断出台,刑事政策也日趋成熟,但是刑事诉讼法却鲜有相应变更,程序上只有根据可能判处刑罚的轻重,分为简易和普通程序,刑事政策、实体法和程序法没有达成持久稳定的制度对接,这难以满足现代多样化的犯罪态势。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作为一种犯罪治理措施,在程序法上受到的重视远远不够,没有专门的从宽、从严、相济的程序实施保障机制,这一刑事政策只能成为空洞的口号或者是失控的权力。

因此,本文主要介绍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概念和特征等等,以及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含义和意义等等,后面又分析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要求。

内容比较完好的介绍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问题。

本着“刑事一体化”的思想,在不断深化和丰富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理性认识,完善宽严相济的执法尺度、规则和工作机制的背景下,改变诉讼程序封闭化的现状,积极探索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程序性保障机制。

关键词:宽严;刑事;政策目录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概述……………………………………………(一)刑事政策的介绍………………………………………………………………(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含义……………………………………………………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存在的问题……………………………………(一)多重目的引导下的强制措施异化运作………………………………………(二)强制措施体系的不健全………………………………………………………(三)、比例原则的操作程序缺位………………………………………………三、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完善对策…………………………………(一)减刑制度应当充分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本质要求……………………(二)理论基础一致化………………………………………………………………(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指导下减刑制度应遵循的原则…………………………四、结语…………………………………………………………………参考文献……………………………………………………………………………刑事政策是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灵魂,对于刑事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浅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及适用

浅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及适用

浅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及适用【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及适用。

在我们定义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并指出其意义。

在我们详细讨论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适用范围、在司法实践中的体现、对犯罪预防的作用以及对罪犯改造的意义。

在我们强调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帮助读者更深入了解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认识其在刑事司法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社会治安和罪犯改造方面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内涵、适用范围、司法实践、犯罪预防、罪犯改造、重要性、现实意义。

1. 引言1.1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定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指在刑事司法活动中,既要着重体现宽大仁慈的一面,给予罪犯必要的宽恕和救赎机会,也要保持对罪行严肃态度,实行严格惩罚和法律制裁。

它旨在通过对刑事案件的处理,既能保障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又能兼顾人权尊重和个体尊严,实现刑罚的最大效益。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包含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宽容仁慈,注重对罪犯的人道主义关怀和教育矫正,为他们开展改造工作提供机会;二是严格惩罚,坚决打击和防范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法治和公共安全。

这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旨在平衡刑罚的严厉性与宽容性,体现法治的体制优势和司法公正,有利于实现刑罚的公正合理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案情和社会环境,灵活运用宽严相济的原则,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保刑事审判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1.2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意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意义在于平衡法律的威严和人道的关怀,旨在实现对罪犯的惩罚和改造双重效果。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能够减少对犯罪分子的过度惩罚,避免造成社会封闭和复仇情绪的扩大。

通过给予罪犯改造的机会,有助于减少再犯率,提升社会的和谐稳定。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也能够提高司法的公正性和人性化程度,强调对犯罪者的人权和尊严的尊重,避免过度的刑罚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

它也有助于引导罪犯认识到自身错误,接受法律教育和社会帮助,最终实现对罪犯的改造和回归社会。

论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论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论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摘要:宽严相继的刑事政策是我国预防和控制犯罪的基本刑事政策,特别是在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中,这项刑事政策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文从四个部分对宽严相继的刑事政策进行了研究。

第一部分笔者用语义分析的方法对宽严相继的刑事政策进行了概念界定;第二部分探讨了它的现实意义;第三部分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着重论述完善宽严相继的刑事政策应把握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刑事犯罪刑事政策宽严相济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党的一项基本刑事政策,它与我党历次提出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以及“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是一脉相承的。

公安机关作为重要的刑事司法部门,享有刑事侦查和部分刑罚执行的职权,在公安执法工作中必须顺应现代刑事司法发展的趋势,注意轻缓刑事政策的适用,正确处理好“严打”与教育感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执法实践中,正确理解和运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于有效预防控制犯罪、高效服务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刑事政策的概念和涵义刑事政策,就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及其授权机构为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围绕预防、控制和惩治犯罪,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采取的战略、策略和措施的总和。

其范围不仅包括刑事立法政策,还包括刑事司法政策、刑事执行政策和刑事社会政策等。

刑事政策是随着国家、阶级、犯罪和法律的产生而产生的,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国家或执政党基于本国犯罪现象和犯罪原因的科学分析,依据本国犯罪态势制定的,依靠其权威推行的,通过指导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实现惩罚犯罪和预防犯罪而采取的策略和措施的总称。

基于每个国家的国情、犯罪现象及原因的不同,各国所起引导作用的刑事政策也就相应的有所不同。

而作为司法程序指导思想的刑事政策,其本身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它要随着国家内部的犯罪形态趋势的变化而不断改善,这样才能更好的辅助国家整顿社会,使国家安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如今我国犯罪总量持续上升,重大犯罪尤其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恶势力犯罪、毒品犯罪、暴力犯罪突出,严重威胁了社会秩序,也使社会公众的安全感降低.刑事积案上涨,监狱的拥挤程度加剧,重新犯罪率上升,一些罪犯出狱或假释后犯下更严重的罪行。

浅析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我国的执行现状

浅析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我国的执行现状

浅析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我国的执行现状摘要:宽严相济的形势政策在我国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它是犯罪和犯罪人的多样性、复杂性、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与对犯罪人的处罚目的等为依据提出的。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刑事法对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政治目标的回应,它的确立表明我国的刑事政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完善。

然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司法实践中的贯彻实施还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影响着其功能的发挥。

关键词:现实意义;不起诉权;民意;司法观念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现实意义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于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审判实践中落实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构建和谐社会对于刑事司法的必然要求,是发扬民主与法治、实现公平正义、提倡诚信友爱、增强全社会活力、维持安定有序、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刑事司法活动自身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正确运用,对于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们应当清楚认识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运用得好,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为我们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缓解社会冲突,减少社会对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持。

如果运用的不好,则可能产生相反的作用,甚至产生严重的后果。

因此,运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处理具体案件,解决社会矛盾,必须严肃认真对待,正确把握好其所要求的”度”,做到宽严得当,宽严适度,才能达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执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是刑事司法观念与司法形势变化之间还存在不相适应的矛盾。

二十几年来以”从重从快”为主题的严打整治斗争,对执法者的执法价值取向产生了深刻影响,认为严厉打击犯罪仍是办案的首要任务,这种理念根深蒂固,甚至在执行中形成了重打击,轻保护的惯性。

长期以来我国过于强调刑法打击犯罪的一面,而忽略刑法对人权的保障功能,重刑主义无论是在立法者还是在一般社会民众中都有很深的社会根基,认为对犯罪行为不严惩不足以起到震慑作用,不足以给予人民群众安全感。

浅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浅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浅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刑事政策作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手段,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

在这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一直备受关注。

它既要求对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同时也应该注重对罪犯的教育和改造,兼顾刑罚的严厉和宽容。

本文将就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进行探讨与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这一刑事政策的内涵和实践意义。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强调对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在现代社会中,各种犯罪行为层出不穷,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对于一些严重的犯罪行为,政府必须采取严厉的刑罚,严肃执法,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正义。

通过对犯罪分子的惩罚和打击,不仅可以降低犯罪率,也能够起到震慑作用,减少恶性犯罪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安宁和秩序。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也注重对罪犯的教育和改造。

罪犯是社会的一部分,他们也有权利得到教育和改造的机会。

在惩罚的也需要关注罪犯个体的生存出路与未来。

对于一些轻微的犯罪行为,应该给予罪犯改造的机会,通过教育和劳动,引导他们走上正常的人生轨道,减少再次犯罪的可能性。

这也是对罪犯的一种人道主义关怀和社会责任。

与此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还需要统筹兼顾刑罚的严厉和宽容。

这意味着在面对犯罪行为时,不能简单地采取严厉的刑罚,也不能过分宽容。

而应该综合考虑犯罪行为的性质、程度,以及罪犯的社会背景、经济状况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刑事处理。

通过对刑罚的严格规范和弹性运用,才能更好地实现犯罪的惩罚和教育相结合,刑罚的目的和效果相统一。

在实践中,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具体操作需要多方的配合与努力。

一方面,司法机关、执法人员需要加强对各类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大对严重犯罪的查处和处罚力度。

相关部门也需要着力完善对罪犯的教育与改造机制,建立更加健全的社会矫正与帮教体系,充分发挥教育与改造的积极作用。

社会各界也需要加强对犯罪行为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一种以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刑事政策,强调对犯罪行为的严厉打击与罪犯的教育与改造,并兼顾刑罚的严厉与宽容。

浅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运行问题

浅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运行问题

浅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运行问题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将探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明确其背景和意义。

我将分析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运行机制,揭示其在实践中的具体运作方式。

然后,我将深入探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剖析其在现实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矛盾。

接着,我将提出解决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运行中问题的建议和思考,探讨如何通过改革完善现有制度。

我将总结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启示,探讨其对未来司法发展的指导作用。

1.2 研究意义研究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现代刑事司法中应该如何平衡对犯罪行为的惩罚与对犯罪分子的教育和改造,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旨在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尊重个体权利和尊严,注重对犯罪者的人权保护和再教育,从而达到积极的预防和惩罚犯罪的效果。

研究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于完善现行刑事法律体系,提高司法公正和效率,推动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及解决方案,可以帮助相关部门和决策者更好地制定和执行刑事政策,提高司法公正和效率,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研究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意义是深远而广泛的,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2. 正文2.1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是指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对犯罪行为采取宽严相济的态度和措施。

宽体现在对一些轻微犯罪行为实行宽容处理,主张用教育、警示等非刑事手段来达到目的;严体现在对于严重犯罪行为要采取严厉的刑事制裁措施,维护社会法治和公共安全。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体现了法治理念的全面发展,旨在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尊重人权,保障司法公正。

2.2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运行机制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运行机制是指在处理刑事案件时,既要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律权威,又要考虑对犯罪分子的人权保护和教育改造。

在实践中,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针对不同性质和情节的犯罪,采取不同的处罚方式。

论“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

论“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

论“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摘要]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刑事司法政策。

本文对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基本内涵、贯彻的必要性,以及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刑事司法政策是国家针对犯罪而采取的防治策略,一个国家的刑事司法政策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惩罚和预防犯罪的整体效果,“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刑事司法政策,是我国当前打击犯罪、应对犯罪战略的理性选择。

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刑事法治理念,有利于有效地遏制、预防和减少犯罪。

一、“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的概说刑事司法政策是国家针对犯罪而采取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是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的灵魂,宽严相济就是要求我们对待不同的犯罪行为人,坚持区别对待的策略思想,该宽的宽,该严的严,宽严适度,宽严有据。

“宽”基本内涵是指宽大、宽缓和宽容,即该轻而轻、该重而轻。

该轻而轻是罪刑均衡的应有之意,该重而轻是指所犯罪行较重,但被告人具有自首、立功或坦白等法定或酌定从轻情节的,在本应判处重刑的情况下判处轻刑。

“严”基本内涵是指严格、严厉和严肃。

严格指法网严密,有罪必罚;严厉指刑罚苛厉,从重惩处;严肃指司法活动循法而治,不徇私情。

“济”基本内涵有三层含义:一是以宽济严、以严济宽。

刑罚的宽与严是相对的,例如死缓相对于死刑立即执行而言是一种宽缓的处理;但死缓相对于无期徒刑而言又是一种严厉的处理。

二是宽严有度、宽严审势,宽,不能宽大无边;严,不能严厉无比。

三是宽中有严、严中有宽。

宽和严虽有区别,但是既无绝对的宽又无绝对的严,应当宽严并用。

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是我们党和国家在长期同敌对势力和犯罪分子进行斗争中形成并逐步发展完善的,是长期历史经验的总结。

在新时期,新的执法理念下,打造和谐社会不能仅靠从重从快打击刑事犯罪来保障,司法文明要求检察机关在执法中必须转变执法理念,对刑事犯罪区别对待,做到既要有力打击和震慑犯罪,又要尽可能减少社会对抗,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浅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浅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浅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刑事司法领域中,宽严相济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它指的是对犯罪分子既要严格制裁,又要给予一定的宽容与怜悯。

这种刑事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既要考虑到对罪犯的惩罚,也要考虑到对社会的保护和对个体的矫正,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也是一种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

对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人们有不同的理解与看法。

有人认为应该对犯罪行为严加惩处,以示法律的严肃性;有人则主张应该从犯罪的根源入手,通过改造和教育犯罪分子,使其重新回归社会。

但无论是哪一种观点,都不能忽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重要性。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在处理犯罪问题时,如果只是一味地严惩犯罪分子,而忽略了对其背后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因素的深入分析,就很容易出现对一些无辜者的冤枉,从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正。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可以使刑事司法更加公正和合理,这对于一个和谐社会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有利于矫正犯罪分子,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对于一些犯罪分子来说,他们的犯罪行为可能只是一时的冲动或者是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果我们对他们只是采取严厉的惩罚而不是进行教育和改造,那么很可能他们会在出狱后再次犯罪,从而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

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则可以为这些人提供机会进行心理和行为的矫正,让他们得到重新融入社会的机会,这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是非常重要的。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有利于保护人权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现代社会注重人的尊严和人权的保护,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正是对人的尊严和权利的保护的一种体现。

在刑事司法中,我们既要对犯罪行为进行严厉的制裁,保护受害者的权益,又要对罪犯进行教育和改造,使他们有机会重新回到社会并且重新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一种兼顾惩罚和保护的制度安排,它既可以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也可以矫正犯罪分子,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更可以保护人权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对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具体实施,还需要面对一些困难和挑战。

浅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运行问题

浅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运行问题

浅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运行问题【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展开讨论。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探讨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实施现状、优势、挑战以及提升运行的对策。

结论部分总结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重要性和前景。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现实中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揭示了提升其运行效果的对策。

强调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促进犯罪预防方面的重要性,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文章旨在为进一步探讨和完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提供理论参考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运行问题、内涵、实施现状、优势、挑战、对策、重要性、前景、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指在处理犯罪问题时既要充分考虑维护法律尊严和社会秩序的严肃性,又要考虑到对犯罪分子的人道关怀和教育改造的宽容性。

这种刑事政策理念旨在通过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权尊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实现刑法的双赢目标。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也面临着诸多运行问题,如在实施过程中的操作困难、法律适用不确定性、司法人员理念观念不一等挑战。

深入研究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运行问题,探讨其内涵、实施现状、优势和挑战,以及提升其运行效果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相关问题,为完善我国刑事司法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分析和探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实际运行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寻求提升其运行效果的对策和方法。

通过深入研究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和实施现状,总结其优势并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为完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探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重要性和前景,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这些研究,旨在实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运行的更加完善和有效,为构建法治社会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1.3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当前法治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浅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浅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浅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宽严相济是一种刑事政策,旨在实现对犯罪行为的有效打击和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和裁判的公正。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核心在于对罪犯进行分类,根据犯罪的性质、危害程度、社会影响等因素进行针对性的处遇,在保证公正的前提下,达到惩罚罪犯、教育罪犯、改造罪犯的目的。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宽,主要体现在对一些轻微的犯罪行为的宽容。

这类犯罪不属于严重犯罪,罪犯的社会危害程度也比较小,可以采用非刑事处罚的方式进行处理。

例如,对于非法垃圾倾倒、未经允许的广告宣传、过失伤害等行为,可采取行政处罚、民事赔偿等方式进行处置。

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严,主要体现在对严重犯罪行为的惩罚。

对于危害社会安全、侵犯他人人身财产权益等犯罪行为,必须严格追究刑事责任。

我们常说的“宽则不纵、严则不挠”,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只有对犯罪行为进行了严肃的打击和追究,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犯罪发生的频率和数量。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打破肆意而恣意的犯罪思想,使罪犯受到惩罚并新生,从而培养良好的法治观念。

此外,对于轻罪罪犯进行宽容的处置,也有助于减轻法院工作负担,节省司法成本。

然而,在实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时,我们也需要注重几个问题。

首先,应把握好宽实践中的程度和对象,确保宽容的犯罪行为不会伤及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

其次,在实践中应当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罪犯,采取针对性的处遇,既不能百般姑息纵容,也不能简单地一刀切地惩罚。

最后,对于严惩犯罪行为的处理,应确保公正、公平的原则得到充分体现,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

总之,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施,需要在恰当的时机、采用适当的方式,对犯罪行为进行正确的认定和处理,既对罪犯有所惩处,同时又要注意教育、改造,达到预防犯罪和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目标。

浅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运行问题

浅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运行问题

浅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运行问题1. 引言1.1 浅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运行问题目前,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已经成为我国刑事司法实践的重要理念之一,旨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人权之间取得平衡,实现惩罚与教育相结合,惩前毖后、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目标。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提出和实施,旨在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实现刑法的公平与正义。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一些司法部门在实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时存在理念上的不统一和执行上的不均衡,导致对犯罪分子的处罚过轻或过重,影响了刑事司法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一些相关法律法规存在不完善和不明确的地方,制约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有效实施。

社会对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认识和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容易出现片面理解和误解。

为了更好地推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落实和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完善,提高司法部门的执行效率和公正性,加强对公众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宣传和教育,增强社会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理解和支持。

只有这样,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法治的持续发展。

2. 正文2.1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与意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指在处理犯罪问题时,既要考虑到惩罚犯罪行为的严肃性,又要注重对犯罪分子的宽容和教育,使其得到改造和重返社会。

这种政策的内涵在于在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律权威的关注和保障犯罪分子的人权和社会权益。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与意义体现了法治社会的核心理念,即坚持法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人权和人文关怀。

这种政策的实施还需要充分考虑个案具体情况、综合权衡法律利益和人道主义关怀,以实现刑事法律的正义和人性的关怀的统一。

2.2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施现状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作为我国刑事司法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在实践中,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执行存在一定的难度。

由于我国刑法体系较为复杂,各种法律规定和条文繁杂,刑事政策的执行需要充分依据法律精神和立法意图,在具体操作中容易出现解释偏差和执行不到位的情况。

浅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及适用

浅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内涵及适用

(上接第211页)摘要:宽严相济是指对刑事犯罪区别对待,做到既要有力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法制的严肃性,又要讲求执法办案的社会效果,维护社会稳定。

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需要在全面考察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对社会危害程度的基础上,结合被告人的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社会治安状况等因素,综合作出分析判断,总体从严,或者总体从宽。

既要保证执法办案的法律效果,又要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对抗,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刑事司法活动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适用最高人民法院于2010年发布了《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对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总体要求、准确把握和正确适用依法从“严”、依法从“宽”、宽严“相济”的政策要求以及完善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工作机制等问题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为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缓解和减少社会矛盾在刑事司法领域制定的一项基本刑事政策,对预防和减少犯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宽严相济政策的基本内涵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刑事政策,既要维护社会稳定,严厉打击犯罪,震慑犯罪,又要尽可能得减少社会矛盾,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宽”就是宽大、宽缓,代表刑事政策的宽和性。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的从“宽”,主要是指对于情节较轻、社会危害性较小的犯罪,或者罪行虽然严重,但具有法定、酌定从宽处罚情节,以及主观恶性相对较小、人身危险性不大的被告人,可以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于所犯罪行不重、主观恶性不深、人身危险性较小、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也要依法从宽处理。

此外,对于自首或者有立功表现的被告人,一般也应当依法从宽处罚。

对于共同犯罪案件,应当充分考虑各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方面的不同,根据事实和证据分清主从犯,准确确定各被告人的罪责,不能以分不清主次为由,简单地一律判处重刑。

“济”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最关键。

浅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运行问题

浅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运行问题

浅议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运行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刑事政策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一种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刑事政策,其主要目的是在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律尊严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对犯罪分子的惩罚,促使其改正错误,回归社会。

在实际运行中,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运行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刑罚的宽严问题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核心理念是宽严相济,即在尊重人权的前提下,对犯罪分子采取严厉措施和宽容态度相结合的刑事政策。

在实际运行中,刑罚的宽严问题一直备受争议。

一方面,有人认为刑罚过于严厉,对犯罪分子的人权保护不够,甚至会导致二次伤害,无法起到矫正与改造的作用;也有人认为刑罚过于宽容,对犯罪分子缺乏有效的震慑和惩罚,无法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针对刑罚的宽严问题,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犯罪分子和不同的犯罪行为进行不同程度的宽严相济。

对于一些轻微的犯罪行为,可以采取宽容的态度,通过教育、感化和社会服务等方式进行改造与矫正;而对于一些严重的犯罪行为,必须采取严厉措施,以维护社会的法律尊严和公平正义。

在制定和执行刑事政策时,应该综合考虑不同犯罪行为的性质和后果,合理确定刑罚的宽严程度,才能更好地实现宽严相济的目标。

二、社会公正和人权保护问题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运行过程中,如何保障社会公正和人权保护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方面,刑事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必须保障犯罪分子的基本人权和尊严,尤其是在审判和刑罚的过程中,要坚持公正和平等的原则,杜绝滥用刑权和执法不公的现象。

也要通过教育和感化等方式促使犯罪分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便更好地进行矫正和改造。

在保障犯罪分子的基本人权和尊严的也不能忽视社会的公正和安全。

对于一些危害社会的严重犯罪分子,必须采取严厉措施,以维护社会的法律尊严和公平正义。

在制定和执行刑事政策时,必须兼顾社会公正和人权保护的原则,通过不同的措施和手段,实现宽严相济的平衡,维护社会的法律权威和人权尊严。

试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检察工作中的运用

试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检察工作中的运用

试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检察工作中的运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刑事司法领域中一直被广泛运用。

该政策的目的是保护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

这种政策对于检察工作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指导思想。

下面将分析该政策在检察工作中的应用,并提供一些具体案例来说明。

首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检察工作中的应用可以保证公正、公平的司法认定。

在处理案件时,根据罪行轻重,采取不同的惩罚措施,既考虑到罪犯的个人情况和社会影响,也保证了受害人和社会公众的权益。

例如,在2008年的“5·12”地震中,四川省人民检察院对于在救灾中侵犯他人权益的犯罪分子,除了依法打击,还对遵守法律的群众进行了表彰,体现了宽严相济的原则。

其次,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检察工作中的应用可以促进犯罪人的改造。

在检察机关处理案件时,可以根据罪犯的实际情况,给予较轻的惩罚,鼓励罪犯改过向善。

例如,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对曾经犯过贪污罪的官员,采取宽严相济的处理方式,将重点放在了引导其认识到错误和积极向善的方向上,使这些罪犯及时改过自新,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最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检察工作中的应用可以减少社会矛盾。

在处理案件时,采取灵活、实用的方法,适时调整惩罚措施,既兼顾了社会效果又减少了社会矛盾。

例如,在一起醉驾案中,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对男性犯罪嫌疑人提出不公开审理的处理方式,既借鉴了宽严相济的原则,也减少了社会矛盾,同时也达到了警醒和教育一众市民的目的。

综上所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检察工作中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保证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同时保障了罪犯和被害人的权益。

在实践中,我们要合理运用该政策,根据罪行轻重和社会影响等因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才能更好地维护公民的权益、社会的稳定。

作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检察工作中的重要思想,我们可以在实践中得出一些成功的案例。

下面将继续提供三个具体的案例。

案例一,2016年11月,湖南省人民检察院以“过失致人重伤罪”审判一家公司法定代表人和两名尚未成年的股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意义:“刑事政策在其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始终关注如何以最小的社会资源耗费达到最大的预防和控制犯罪的预定效用[3]”。

刑事政策是国家针对犯罪而采取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是刑法的先导和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的灵魂。

在犯罪控制系统中,刑事政策指导着刑事法律,共同担负着预防犯罪和控制犯罪的功能。

实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正是构建和谐社会对于刑事司法的必然要求,是发扬民主与法治、实现公平正义、提倡诚信友爱、增强全社会活力、维持安定有序、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社会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刑事司法活动自身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内涵
研究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内涵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刑事政策。

德国刑法学家费尔巴哈是最早使用“刑事政策”一词的学者,他认为:“刑事政策是国家据以与犯罪作斗争的惩罚措施的总
和”,“刑事政策是立法国家的智慧[4]”。

德国刑法学家李斯特被认为是刑事政策学的奠基人,他认为,刑事政策是“国家与社会据以组织反犯罪斗争的原则的总和[5]”。

法国刑法学家米海依尔·戴尔玛斯一马蒂认为:“刑事政策就是社会整体据以组织对犯罪现象的反应的方法的总和,因而是不同社会控制形式的理论和实践[6]”。

日本刑法学家大谷实则认为,“所谓刑事政策,是国家机关(国家和地方公共
团体)通过预防犯罪、缓和犯罪被害人及社会一般人对于犯罪的愤慨,从而实现维持社会秩序目的的一切措施政策[7]”。

我国刑法学家赵秉志认为:“刑事政策是国家或执政党依据本国犯罪态势制定的,依靠其权威推行的,通过指导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对犯罪人和有犯罪危险者运用刑罚和有关措施,以期有效实现预防犯罪目的的方针、策略和行动准则[8]”。

宽严相济的基本含义是: “宽”,在汉语中有:(l)“不严,宽大对待”(如《史记·大宛列传》:“居匈奴中,益宽,赛因与其之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

”;(2)“减轻”(如《史记·威将军缥骑列传》:“减陇西、北地、上郡戌卒之半,以宽天下之睬。

”)等含义[9]。

在古代春秋时期,郑国执政子产第一个提出了“宽”、“猛”两手的问题。

子产在执政期间,很强调“宽”,认为“为政必以德[10]”;但是到了晚年,其思想发生了变化:“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闽钾而玩之,故多死焉,故宽难[11]”。

在这里,子产虽然也说“以宽服民”是“有德者的统治方法”,但实际上他认为“猛”是统治人民最切实有效的方法。

子产提出的“以宽服民”和“以猛服民”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儒家和法家分别继承和发展了他的“以宽服民”和“以猛服民”的思想,说明宽严相济的思想是有历史渊源的。

由于刑事政策是对犯罪采取的各种刑事措施和对策的总和,所以刑事政策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只是刑事对策中的一种,它主要体现的是对犯罪的惩治政策。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在科学判断犯罪态势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基础上所作的新思考、所提的新理念。

有学
者把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概括为“该严则严,当宽则宽,宽中有严,严中有宽,宽严有度,宽严审时[12]”。


者赞成这个观点。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质,是对刑事犯罪区别对待,既要有力地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法制的严肃性,又要尽可能减少社会对抗,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基本内涵,是国家或执政党依据本国犯罪态势制定的,依靠其权威推行的,通过指导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对犯罪人和有犯罪危险者运用刑罚和有关措施,以期有效实现预防犯罪目的的方针、策略和行动准则。

实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既要求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又要求不断消除各种不和谐因素。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旨在将“宽松”政策和“严厉”政策相结合,既注重“宽”,又强调“严”,更要求“宽”、“严”相济,这样就将“宽”与“严”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追求“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

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下,一方面,对轻微的偶犯、初犯、未成年犯适用宽缓的处理方式予以矫正,这就既符合了刑罚轻缓化的世界潮流,又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另一方面,对各种严重的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主义犯罪等则继续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集中力量依法从重从严予以打击,以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维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刑事审判
在审判阶段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法院应当加强刑事司法领域的人权保障,坚持实体处理的正确性与诉讼程序的正当性的统一,要
求正确适用刑法中的从重处罚与从宽处罚的量刑情节,最大限度的减少社会对立面和不稳定因素,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良好氛围和法律保障。

审判机关既是刑事法律的执行主体,也是刑事政策的具体实施者。

在审判环节,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于惩治犯罪,保障人权,维护
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司法的公正高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惩治犯罪一定要转变司法观念,着眼于社会和谐,将促进
社会和谐作为刑事审判工作的重要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