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孟子》选读学案夫子自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夫子自道

【画面描述】一个年轻人迈开大步,伸出双手,要去端“公务员”的“金饭碗”。“心”形的“道德”先生一把抓住了他,说:“想当公务员,先过我这一关。”

【寓意点评】反映了我们的一些政府官员道德缺失的现象,表达了人们希望加强公务员道德建设的愿望。

第1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2)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尔”同“耳”,而已,罢了)

(3)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

(4)嘑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嘑”同“呼”)

(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激)

(6)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一直)

第2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饭.疏食,饮水(名词作动词,吃)

(2)敝.之而无憾(使动用法,使……敝,弄坏)

(3)老者安.之(使动用法,使……安逸)

(4)朋友信.之(使动用法,使……信任)

(5)少者怀.之(使动用法,使……怀念)

第3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子路不对

..

古义:不回答。

今义:错误,不正确。

(2)其为人

..也

古义:做人。

今义:做人处世接物。

第4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判断句)

译文:鱼是我所喜欢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的。

(2)夫子自道也(宾语前置)

译文:他老人家(这正是)叙述自己啊。

(3)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状语后置)

译文:即使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一定有像我这样又忠心又信实的人。

(4)叶公问孔子于子路(状语后置)

译文:叶公向子路问孔子做人怎么样。

(5)所欲有甚于生者(状语后置)

译文:但是还有比生命更为我所喜欢的。

(6)弗得则死(省略句)

译文:得不到(它)便死亡。

一、关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中国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编成《论语》。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人之心调节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2.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比较进步。他创办私学,广招学生,还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主张“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二、关于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城市东南)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孔孟”。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他主张人性本善,认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每个国君都可以成为圣主。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他反对发动不义战争以及剥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人与事。这种强烈的民本思想正是社会变革中时代精神的体现。孟子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有有所不为的操守,他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进退的准则。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孟子重视人民,却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他说:“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还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本板块选录的这七章分别写了以下内容:1.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2.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为人处世的态度。

3.孔子坦言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只是非常好学。

4.孔子安贫乐道,不求不义之富贵。

5.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

6.孔子以君子之道自省。

7.孟子认为,君子应“舍生取义”。

1.第一章中孔子用年龄来描述个体成熟的不同阶段,对此,你怎样认识?这一千古名言对后世有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立命安心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天命之年”,孔子所界定的这些年龄成了中国人的人生路标,是中国人人生自我评价的普遍标准,成为千古名言,对后世影响很大。

2.第二章写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从他们各自不同的对话中,你能发现他们各自怎样不同的性格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