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心血管疾病与心源性猝死相关性研究的最新进展(全文)
心源性猝死的大数据分析与模型
心源性猝死的大数据分析与模型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Arrest,简称SCA)是指心脏突然发生临床上致命的心律失常,导致心脏停止跳动及血液循环中断的一种疾病。
SCA的发生率较高,且致死率也很高,给人们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更好地了解SCA的发病原因及早期预警机制,大数据分析与模型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研究手段。
本文将基于大数据分析与模型来研究心源性猝死的相关问题。
一、收集数据并建立数据库为了进行大数据分析,首先需要收集大量的相关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稳定、可靠的数据库。
我们可以从多个渠道获得数据,比如从医疗机构获取病患的病历数据、从电子健康记录系统获取病人的监测数据等。
这些数据将为我们后续的分析和建模提供有效的材料。
二、特征选择与数据清洗在数据分析之前,我们需要进行特征选择与数据清洗的工作。
特征选择是指从大量的特征中选择对研究目标有意义的特征,而数据清洗则是为了去除异常数据和噪声数据,保证数据的质量。
特征选择和数据清洗是大数据分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最终结果的准确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数据分析与模型建立在完成数据清洗后,我们可以开始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
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各种统计方法、机器学习算法等手段来发现数据之间的规律和关联。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聚类分析找到不同患者群体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通过关联分析找出与SCA相关的危险因素等。
同时,我们可以建立预测模型来预测个体患病风险。
例如,通过监测心电图数据、心率变异性等指标,结合已有的病例数据,建立机器学习模型来预测个体是否存在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四、模型评估与改进建立模型后,我们需要对其进行评估,并进行必要的改进。
评估模型的好坏可以通过多种指标来衡量,比如准确率、召回率、F1-score等。
如果模型效果不理想,我们可以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模型的改进和优化,提高预测准确性。
五、应用与展望心源性猝死的大数据分析与模型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心源性猝死危险因素及急诊护理进展分析
心源性猝死危险因素及急诊护理进展分析摘要:心源性猝死是一种突发的、致命的心血管事件,具有高度的危险性和紧迫性。
了解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并在急诊护理中采取适当的措施,对于预防和救治心源性猝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并综述急诊护理在心源性猝死中的最新进展,包括早期识别和预警系统、快速救治和复苏措施,以及智能化护理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心源性猝死;危险因素;急诊护理引言:心源性猝死是指在短时间内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突发死亡事件,通常发生在数分钟内,给个体和社会都带来巨大的伤害。
心源性猝死的危险性使得人们对其引起的关注越来越高。
虽然我们在心脏护理和急诊医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但心源性猝死的防治仍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通过深入了解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和最新的急诊护理进展,我们可以提高心源性猝死的预防和护理水平,从而挽救更多的生命。
1心源性猝死危险因素1.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心源性猝死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家族史和基因突变是遗传因素中的关键因素。
研究表明,具有家族史的个体患心源性猝死的风险要高于一般人群[1]。
此外,一些基因突变也与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增加有关,例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遗传性心脏病。
1.2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与心源性猝死的关联:①冠心病:冠心病导致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从而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②心肌病:心肌病是一组心肌结构或功能异常的疾病,其中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和限制型心肌病。
这些疾病可导致心脏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③心律失常:某些心律失常,如室颤和室速,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这些心律失常可能与遗传因素、电解质紊乱、心肌梗死等因素相关。
④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会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和斑块破裂,心源性猝死的风险随之增加[2]。
2021年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新进展(全文)
2021年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新进展(全文)目前全球有6400万的心衰患者,2019年最新研究显示我国心衰的患病人数约890万人比2018年的450万明显增多,而且每年的患病人数还在增加。
其中50%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
HFrEF再住院风险高、死亡率高、生活质量差。
如何缓解患者症状、降低再住院风险和死亡风险是目前心衰治疗的热点。
“强心、利尿、扩血管”一直被认为是经典的“心衰常规治疗”,但是并不能改善慢性心衰长期预后,近几年来新型药物通过神经内分泌拮抗机制给心衰患者带来了曙光,现就相关药物进行综述。
一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沙库巴曲缬沙坦(Sac/Val)作为全球首个ARNI类药物,由脑啡肽酶抑制剂(sacubitril,NEP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angiotensin receptor inhibitors,ARB)缬沙坦按分子量1∶1组成,脑啡肽酶(NEP)可以降解多种肽类,包括血管紧张素IAngⅠ、Ⅱ和利钠肽等。
NEPI能够阻止利钠肽降解,从而增加内源性利钠肽浓度,但是单独使用会增加血清中血管紧张素AngⅠ、Ⅱ的浓度水平,从而抵消了有益作用。
与ARB合用增加内源性利钠肽的同时抑制AngⅡ受体,可以起到抑制RAAS系统、减轻心脏前后负荷、舒张血管,同时抑制交感神经活性,降低醛固酮水平而逆转心室重塑,改善心功能。
PARADIGM-HF研究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主要针对慢性稳定性HFrEF患者,同时接受规范的心衰药物治疗4周以上,与依那普利比较,Sac/Val使得心衰患者的心血管死亡和心衰再住院风险进一步降低20%,同时首次心血管原因住院和全因死亡风险下降12%,不仅如此,NT-ProBNP水平也明显下降。
PARADIGM-HF研究与PROVIDE-HF 研究等都证实Sac/Val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提高,改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ACEI或ARB组。
心源性猝死研究一些进展
心源性猝死研究一些进展胡锡衷【期刊名称】《福建医药杂志》【年(卷),期】2000(22)4【摘要】@@ 1 猝死的定义rn猝死是指一个平时外观健康或病情已基本稳定的患者突然发生"意想不到,非人为的"自然死亡(排除自杀、他杀、中毒、过敏、外伤引起的死亡).大多数猝死发生在瞬间至1小时内,很少超过6小时.但是对于猝死的时间范围在近30年中有所变化: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心脏病学会界定猝死时间是"从发病至死亡在24小时以内";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修改为"出现症状至死亡在6小时内",同年美国Lown等认为所谓心源性猝死多数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死亡.1996年MayoClinic的Osborn提出一个分类:Very sudden death暴死,出现症状后1小时内死亡;Sudden death猝死,出现症状在1~24小时内死亡;Non Sudden death非猝死,出现症状24小时后死亡.还有将猝死分为:Instant Death顷刻死亡,病人在发病后数秒、致分钟内死亡,这在心源性猝死中颇为常见;Suddendeath猝死,即病人在发病后数小时死亡.【总页数】2页(P118-119)【作者】胡锡衷【作者单位】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35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1【相关文献】1.心源性猝死的一些进展(续) [J], 胡锡衷2.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心源性猝死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J],3.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预防心源性猝死研究进展 [J], 沈珈谊; 刘翀; 韦铁民4.心力衰竭患者心源性猝死风险预测和干预的临床研究最新进展 [J], 郑刚5.心肌复极参数在糖尿病心源性猝死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J], 杨堰焯;蔡薇;刘昊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概述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概述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编写组
【期刊名称】《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年(卷),期】2022(20)7
【摘要】为贯彻“以基层为重点,以预防为主”的国家方针,推动心血管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防治主战场由医院逐步向社区转移,国家心血管病
中心每年组织全国相关领域的专家编撰《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1],以详实、科学的资料为卫生行政和专业人员提供支持。
【总页数】20页(P577-596)
【作者】《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编写组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
【相关文献】
1.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概要
2.《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
要点解读3.匠人学术——《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概况4.《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关于中国高血压流行和防治现状5.《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概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心源性猝死讲课PPT课件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用于预防猝死的电击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保 持健康饮食和运动习惯,控制慢 性疾病等
急救措施
立即拨打急救电 话
实施心肺复苏术
除颤
保持呼吸道通畅
康复指导
遵循医生建议,按时服药
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心 脏问题
调整生活方式,戒烟限酒, 保持健康饮食
进行适当的运动,增强体质
医学教育和培训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心源性猝死,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后 遗症。
医学教育和培训可以提高医生和公众对心源性猝死的预防和急救能力,及时发现和救治心源性猝 死患者,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医学教育和培训可以促进心源性猝死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推动相关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为预 防和治疗心源性猝死提供更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预防和急救演练的重要性
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关键在于早期识别和干预危险因素 急救演练可以提高公众在遭遇心源性猝死时的应对能力 定期进行急救演练有助于降低心源性猝死的死亡率 预防和急救演练是心源性猝死防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预防和急救演练的方法和步骤
了解心源性猝死的常见原 因和症状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 潜在的健康问题
评估。
改进措施:针 对评估中发现 的问题和不足, 制定相应的改 进计划和措施, 如加强培训、 优化流程等。
持续改进:定 期进行演练效 果评估和改进, 确保心源性猝 死的预防和急 救演练不断完
善和提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科研进展和成果
成果:心源性猝死的预防和 治疗成果
科研进展:心源性猝死的研 究现状和最新进展
未来展望:心源性猝死科研 发展的趋势和前景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一、概述《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作为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控领域的权威文献,是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组织全国相关领域顶尖专家精心编撰而成的年度研究报告。
自2005年起,该系列报告持续追踪并详尽剖析我国心血管健康状况及疾病发展趋势,为政策制定者、医疗工作者、科研人员以及公众提供了全面、准确且具有前瞻性的科学依据。
近年来,《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改版升级,更加突出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响应“以基层为重点,以预防为主”的国家卫生战略,力图推动心血管病防治工作重心由医院向社区延伸,构建全民参与的心血管健康保护网络。
最新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以2022年为例)不仅详实记录了我国心血管病的现患人数、患病率及死亡率等核心指标,揭示了心血管疾病在我国持续上升的严峻态势——每五例死亡病例中就有两例归因于心血管病,凸显其作为我国居民主要死因的地位。
报告还深入剖析了影响心血管健康的多重因素,烟草使用作为首要危险因素被重点提及,鉴于中国是全球烟草消费大国,控烟工作对于改善心血管健康状况至关重要。
不健康饮食习惯、缺乏身体活动、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病共病风险,以及心理压力、环境污染等因素也被列为影响心血管健康的显著因素。
报告强调了近30年来我国在提升医疗可及性和服务质量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这些进步在国际上尤为瞩目,尤其是在中等收入国家中位居前列,有力支撑了心血管疾病的有效防治。
面对人口老龄化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生活方式快速变化带来的新挑战,报告敦促各方强化心血管病的早期筛查、干预及管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以期遏制心血管疾病负担的进一步加重。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不仅对现有数据进行深度解读,还对未来防控策略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建议,包括加强健康教育、推广心血管疾病风险管理模型、优化疾病诊疗路径、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推动跨部门合作等多元举措。
2021年度冠心病领域临床研究进展(全文)
不良心脑血筐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 , MACCE)发生率均未见显著差异。
EROSION E的研究结果提示, OCT 用于指导制订和优化 STEMI 患 者的个体化再灌注治疗决策是安全可行的,首次证实了 OCT 指导下的基 于病理圭理机制和病变特征的再灌注策略可安全菁效地减少旱期罪犯血 管开通后的 STEMI 意者的支架置入率;且对于需要支架置入的意者,OCT 可进一步评估支架置入术后的即刻效果,减少支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但 该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少,导致研究的安全性终点尚不具备统计学效力。 因 此,未来需要更大规模的前瞻性||面床研究进行验证及优化,从而使得研究 结果更具说服力。
该研究是自TUXEDO研究以来,头个在大规模糖尿病患者中对第二代DES 进行比较的强效研究,并获得了可观的结果。 相较于既往研究,该研究纳 入及排除标准宽松,不限制复杂病变、 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和降糖药物等情 况,因此更能反映真实世界人群,更具有代表性,为糖尿病患者PCI 提供 了更加高效的潜在选择。
础的佐他滔莫司DES(真厚度较Cre8 EVO支架更大)。 该t鹉金共纳入
1175例患糖尿病并需要行PCI的患者,随机分至接受Cre8 EVO支架治 疗组和Resolute Onyx支架治疗组。 主要终点为TLF(包括心原性死亡、
in 靶血管心肌梗死、 临床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的复合事件)。随 1年后,
值得一握的是,新一代Firesorb BRS薄壁的设计更利于血管内皮修
复 , 支架璧厚度只高100 ~120 µm,远低于 第→'"t BRS的150 ~180 µ m , 在保证充分支撑力的同时 , 薄壁的设计有利于支架置入后血管内膜的
我院心血管学科进展建议
我院心血管学科进展建议作为一名奋战的临床一线的中心医院人,在尽力完本钱职工作的同时,我常常试探当下临床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所面临的一些困难,和我院心血管病学科建设的以后方向。
此刻,我把自己的观点向您作一次详细的汇报。
一、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现状。
当下,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最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
2016年6月国家发布了“2021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报告指出我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冠心病发病人数持续增加,以后10年这一趋势仍将取得持续。
目前我国共有心血管疾病患者2.9亿,心肌梗死患者280万,心衰患者450万,心血管疾病占城乡总死亡缘故的首位,2021年统计数据显示心血管死亡占农村居民死亡总数的44.6%,城市居民死亡总数的42.5%,意味着每5例死亡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
这还仅仅是全国平均数据,东北地域因气候严寒,居民普遍高盐饮食,其实际发病率和致死率估量将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心血管疾病的多发病率、高住院率、高死亡率致使社会公共卫生支出的快速增加。
2004年以来我国每一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住院费用年均增速达32.02%,2021年急性心肌住院费用达到133.75亿元。
心血管疾病的社会经济负担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随时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能够预见以后这一负担将会进一步加重。
二、我市当前心血管病学科建设的格局我院是鞍山市较早开展心血管介入诊疗的单位之一,过去长期走在救治心血管病危重患者的前列。
心血管介入技术是救治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等危重患者最有利的武器,能快速有效地拯救濒临死亡患者的生命,代表了一家医院心内科的高水平。
最近几年来随时其他医院医治技术的快速进展,我院的技术优势正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鞍钢总医院为我市唯一的胸痛中心,2017年鞍钢总医院一共完成各类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1004例,急性支架置入手术350例。
我院两个心内科病房去年一共完成PCI共300余例,咱们病房去年完成急诊手术70余例。
【医学课件】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的心脏骤停复苏流程
呼救并拨打120
AED除颤
人工呼吸
胸外心脏按压
预后与康复
05
心源性猝死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死亡率
心源性猝死幸存者数量约占全部病例的10%-20%。
生存率
心源性猝死的死亡率与生存率
心理创伤
心源性猝死与遗传的关系
01
家族研究
家族研究表明,心源性猝死有家族聚集现象,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02
遗传性疾病
某些遗传性疾病如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等可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常见病理生理机制之一,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可导致心脏骤停和猝死。
心肌缺血缺氧
心肌缺血缺氧是由于冠状动脉阻塞或其他原因导致心肌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供应,从而引起心肌细胞损伤和坏死,进而引发心源性猝死。
1
心源性猝死的流行病学
2
3
心源性猝死在发达国家中是导致年轻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美国,每年约有30-60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其中约50%发生在医院外。
心源性猝死在心脏结构异常和心肌病患者中的发生率较高。
01
心源性猝死的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不明原因的晕厥、抽搐、呼吸停止、意识丧失等。
心源性猝死的症状
已有心脏病患者
心脏康复计划
长期药物治疗
心源性猝死的二级预防
判断意识状态
在心脏骤停发生时,首先要判断患者是否有意识。
在确认患者无意识后,应立即大声呼救并拨打120急救电话。
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可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以帮助维持患者的心脏搏动。
心血管行业研究报告揭示最新趋势
心血管行业研究报告揭示最新趋势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心血管行业也在持续发展和变革。
本研究报告旨在深入剖析心血管行业的最新趋势,为相关从业者、投资者以及关注健康领域的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心血管疾病的现状与挑战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高血压等多种类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居高不下。
据统计,每年因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很大比例。
人口老龄化是导致心血管疾病负担加重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功能逐渐衰退,患病风险也随之增加。
此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也使得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
二、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技术进展1、影像学技术心脏磁共振成像(CMR)和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影像学技术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CMR 能够提供详细的心脏结构和功能信息,对于心肌病、心肌炎等疾病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CT 则在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中表现出色,可以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
2、生物标志物检测新型生物标志物的出现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途径。
例如,高敏肌钙蛋白检测能够更敏感地发现心肌损伤,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
3、远程监测技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远程心电监测设备逐渐普及。
患者可以在家中佩戴这些设备,实时将心电数据传输给医生,实现疾病的远程监测和管理。
三、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创新1、药物治疗近年来,心血管药物研发取得了显著进展。
新型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和抗心力衰竭药物不断涌现,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2、介入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药物洗脱支架和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应用,提高了治疗效果并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3、心脏康复心脏康复治疗逐渐受到重视,包括运动训练、营养指导、心理干预等综合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心源性猝死的遗传疾病研究进展
心源性猝死的遗传疾病研究进展心源性猝死是指由心脏原因导致的突然死亡,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极大的健康负担。
虽然心源性猝死患者中遗传因素的作用比例不高,但是近年来对于心源性猝死的遗传疾病的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
本文将介绍心源性猝死的遗传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一、基因突变根据研究发现,心源性猝死与多个基因的突变有关。
其中,纤维连接蛋白基因突变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这些突变主要导致心脏肌细胞中纤维连接蛋白的功能异常,进而影响心肌收缩功能。
此外,钠通道基因突变在一些心源性猝死患者中也被发现。
这些突变导致心脏细胞中的钠通道功能异常,进而影响了心脏的电活动。
二、基因检测随着遗传学研究的进展,心源性猝死遗传疾病的基因检测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基因检测,可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与心脏疾病相关的基因突变。
这对于心源性猝死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心源性猝死常见的基因检测包括纤维连接蛋白基因、钠通道基因、钙离子通道基因等。
三、研究进展在心源性猝死的遗传疾病研究中,近年来出现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例如,研究人员通过对患者家族的基因测序,发现了一种与心源性猝死高度相关的基因变异。
这一突破为心源性猝死的早期检测和干预提供了可能。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些与心源性猝死相关的新基因,这些基因的突变与心脏病发展和猝死风险密切相关。
这些研究结果为心源性猝死的遗传机制提供了新的认识。
四、临床应用心源性猝死的遗传疾病研究进展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指导。
通过基因检测,可以对高风险人群进行筛查和预防干预。
同时,对已经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患者,基于遗传疾病的特点,可以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设计。
此外,通过研究心源性猝死的遗传机制,也为心脏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总结起来,心源性猝死的遗传疾病研究日益深入,基因突变和基因检测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这些研究的进展为心源性猝死的早期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
未来,随着遗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进步,相信心源性猝死的遗传机制将逐渐明晰,为防治这一疾病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法。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重磅发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重磅发布从2005年到2021年,17年来,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一年一度,从未缺席。
6月23日,《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以下简称“年报”)在京发布。
年报显示,2019年农村、城市心血管病分别占死因的46.74%和44.26%。
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
推算心血管病现患人数3.3亿,其中脑卒中1300万,冠心病1139万,心衰890万,肺源性心脏病500万,房颤487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下肢动脉疾病4530万,高血压2.45亿。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介绍,年报在国内的多本中英文杂志进行了概要和节选编发。
各期刊的引用量已超过了1万次,进一步扩大了在业界和社会的影响。
年报不仅仅被誉为业界的红皮书,也被纳入了国家卫生健康委资讯来源于之一,为贯彻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预防为主”的内容,真正实现心血管疾病防治的主战场,由医院转向社区。
他表示,2019年改版后的年报顺应了时代的需求,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希望2021年版年报中详实科学的有价值的资料,可以促进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的传播,改观心血管疾病防控局面,希望能更多地激发社会的力量,科学的力量,助力健康中国行动。
“将科学的、权威的理念、信息、证据,包括方法、手段、措施、经验,通过正确的渠道,及时、广泛、全面地传播,是防病治病、维护健康的非常重要的手段。
”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周宇辉副局长表示,年报编辑工作已经走过17个年头,秉承着为政府和相关人员提供基于高质量文献汇总的我国心血管病防治状况的最权威信息,一路走来,不断壮大,已成为业界主要的资讯资料来源,也为居民获得心血管健康知识提供了渠道。
发布会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樊静副院长主持。
胡盛寿院士中国原研闪亮心血管外科领域2013-2016年,中国87家心脏中心实施的冠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56 776例,院内总体的死亡率降到了2.1%以下,比肩国际发达国家水平。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要点解读《中国心血管
㊃一切为了人民健康 我们这十年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要点解读‘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编写组通信作者:王增武,电子信箱:wangzengwu@;胡盛寿,电子信箱:huss@ DOI:10.3969/j.issn.1007-5410.2022.04.001㊀㊀ʌ关键词ɔ㊀心血管疾病;㊀健康影响因素;㊀危险因素;㊀患病率;㊀死亡率Interpretation of Report on Cardiovascular Health and Diseases in China2021㊀The WritingCommittee of the Report on Cardiovascular Health and Diseases in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Wang Zengwu,Email:wangzengwu@;Hu Shengshou,Email:huss@ ʌKey wordsɔ㊀Cardiovascular diseases;㊀Health influencing factors;㊀Risk factors;㊀Prevalence;Mortality㊀㊀㊀㊀㊀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日益突出,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对居民健康的影响越加显著,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仍持续增高㊂目前,中国心血管病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6.74%,城市为44.26%,心血管病给居民和社会带来的经济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㊂为响应 健康中国行动 ,贯彻 以基层为重点,以预防为主 的国家方针,真正实现将心血管病防治主战场由医院逐步向社区转移,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从2019年开始将每年组织全国相关领域的专家编撰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改版为‘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增加了心血管健康行为㊁康复㊁基础研究等相关内容㊂本文就最新出版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1]更新要点进行解读㊂1㊀心血管健康影响因素1.1㊀烟草使用吸烟严重危害中国居民健康㊂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1年5月发布的‘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指出,中国吸烟人数超过3亿㊂2017年,中国吸烟导致的死亡人数为260万,占全球因烟草使用而死亡人数(830万)的近1/3,烟草使用对中国人群健康的危害程度远超全球平均水平㊂2018年,中国ȡ15岁人群吸烟率为26.6%,其中男性吸烟率为50.5%,女性为2.1%㊂2019年,中学生尝试吸烟率为17.9%,吸烟率为5.9%㊂超过50%的学生家里至少有一位吸烟的家长㊂2021年6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增加了控烟内容:任何人不得在学校㊁幼儿园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公共场所吸烟,但仍有46.9%的学生看到过老师在学校里吸烟㊂2018年,中国人群现在电子烟的使用率为0.9%,主要为年轻人,15~24岁年龄组人群电子烟使用率为1.5%㊂与2015年相比,听说过电子烟㊁曾经使用过电子烟,以及正在使用电子烟的比例均有所提高㊂2018年,中国二手烟暴露率为68.1%,其中几乎每天都暴露于二手烟的比例为35.5%㊂对年龄20~49岁夫妻的研究显示,丈夫吸烟,妻子患糖尿病㊁高血压的风险增加㊂2018年,中国ȡ15岁吸烟人群的戒烟率为20.1%㊂年龄越高,戒烟率越高,15~24岁年龄组吸烟人群的戒烟率仅有8.1%,65岁以上组为38.7%㊂中国心血管病医疗质量改善项目(CCC 项目)评估了3733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吸烟者的戒烟干预措施,其中35.3%的患者在出院前接受了戒烟干预,但显著低于其他心血管干预措施,包括他汀类药物(92.8%)㊁阿司匹林(92.6%)㊁β受体阻滞剂(67.4%)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56.4%)[2]㊂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对50多万名30~79岁成人平均随访7年的结果表明,与从不吸烟者相比,城市男性吸烟者死于心血管病的风险比(HR)为1.63,农村男性吸烟者为1.24;与从不吸烟者相比,女性吸烟者死于心血管病的风险高于男性㊂1.2㊀合理膳食1982 2012年全国营养调查(CNNS)和1989 2015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显示,中国居民的主要食物摄入量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主要特征是谷物和蔬菜的摄入量减少,动物性食物的摄入量增加,以猪肉为主㊂鸡蛋㊁鱼和奶制品的摄入量仍然很低㊂食用油明显增加,家庭烹调用盐减少,但食用油和烹调用盐的消费量均远高于推荐量㊂一项对CHNS1991 2015年29238名成人的数据分析显示,我国正经历传统膳食模式向西方膳食模式的转变:南方膳食模式(高摄入量的大米㊁蔬菜和猪肉)得分下降,现代膳食模式(高水果㊁乳制品㊁蛋糕和其他糕点)和肉类膳食模式(高摄入量的内脏㊁家禽和其他牲畜肉类)得分上升[3]㊂在膳食结构方面,中国居民总能量摄入呈下降趋势㊂蛋白质摄入量变化不大,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呈明显下降趋势,脂肪供能比呈上升趋势且已超过膳食指南推荐的上限水平(膳食指南推荐范围: 20%~30%),农村脂肪供能比首次突破30%的推荐上限;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不足的风险依然存在㊂根据2015 2017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的73572名ȡ2岁居民的数据显示,平均每标准人日的能量摄入量为2007.4kcal㊁碳水化合物266.7g㊁蛋白质60.4g㊁脂肪79.1g㊂2015 2017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对181795名ȡ18岁居民的调查显示,我国成人饮酒率为43.7%,饮酒者的平均酒精摄入量为28.3g/d,危险饮酒率(男性平均每日纯酒精摄入量41~61g,女性21~41g)为9.4%,有害饮酒率(男性平均每日纯酒精摄入量ȡ61g,女性ȡ41g)为13.7%,饮酒率㊁危害饮酒率和有害饮酒率均较2010 2013年增加[4]㊂全球疾病负担(GBD)数据显示,2017年,膳食纤维摄入较低导致中国170143人因缺血性心脏病(IHD)死亡㊂在与脑卒中有关的前5位危险因素中,膳食因素占3个:钠摄入过多㊁水果摄入不足㊁谷类摄入不足,人群归因分值(PAF)分别为38.5%㊁24.2%和24.1%㊂1.3㊀身体活动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和体质健康研究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调查了全国各省共计12~13万余名中小学生,发现2017年小学生(4~6年级)和初中生的身体活动达标率高于2016年,高中生达标率没有明显改变(图1)㊂身体活动达标指每天至少进行1h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图1㊀2016年和2017年中国中小学生身体活动达标率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显示,中国居民经常参加锻炼率为33.9%㊂ȡ20岁人群为14.7%,其中城市(19.5%)高于农村(10.4%)㊂除70岁以上人群外,30~39岁人群经常参加锻炼率最低(12.4%), 60~69岁人群最高(18.2%)㊂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资料显示,2018年中国老年人群看电视时间比1998年增加了2~3倍,做家务的比例增加了14%,阅读的比例下降了32%,锻炼的比例下降了24%[5]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16年发布的全球168个国家2001 2016年的身体活动数据,对其中40~74岁人群资料的分析显示,达到身体活动建议目标可以预防我国18.3%的过早死亡,相当于每年避免101.65万40~74岁的人过早死亡㊂GBD2016研究显示,中国归因于缺乏身体活动而导致的年龄标化脑卒中死亡率在1990 2016年趋于下降,男性年龄标化脑卒中死亡率由6.0/10万下降至1.8/10万,女性由3.4/10万下降至0.6/10万,男性的年度净变化率为-1.3%,女性为-2.9% (图2)㊂1.4㊀健康体重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尽管不同性别㊁年龄和地区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图2㊀1990 2016年归因于缺乏身体活动的脑卒中年龄标化死亡率变化趋势存在差异,但总体均处于上升趋势(表1)[6]㊂表1㊀1992 2019年不同年龄段中国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年份<6岁超重率肥胖率6~17岁超重率肥胖率ȡ18岁超重率肥胖率1992 2.3 1.6 4.5 2.116.4 3.6 2002 3.4 2.0 4.5 2.122.87.1 20128.4 3.19.6 6.430.111.9 2015 2019 6.8 3.611.17.934.316.4㊀㊀注:<6岁儿童超重与肥胖判定标准采用WHO生长发育标准, 6~17岁儿童超重与肥胖判定标准采用‘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WS/T586 2018),ȡ18岁成人超重与肥胖判定标准采用‘成人体重判定“(WS/T428 2013)2014 2018年,中国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China PEACE)对270万名35~ 75岁人群的调查显示,年龄标化腹型肥胖率女性(腰围ȡ85cm)为32.7%(32.6%~32.8%),男性(腰围ȡ90cm)为36.6%(36.5%~36.8%)㊂预计到2030年,中国成人(中国标准)㊁7~17岁儿童青少年(中国标准)和ɤ6岁儿童(WHO诊断标准)的超重肥胖率可能分别达到65.3%㊁31.8%和15.6%,而超重和肥胖的人数可能分别达到78995万㊁5892万和1819万㊂根据GBD研究,2019年中国归因于高体质指数(BMI)的心血管病死亡人数为54.95万,归因于高BMI的心血管病年龄标化死亡率为38.64/10万, 11.98%的心血管病死亡归因于高BMI㊂中国超重和肥胖导致的直接医疗费用为84~ 239亿美元,间接医疗费用为626亿美元㊂按照CHNS中观察到的超重肥胖率及费用发展趋势,在没有考虑医疗保健服务费用长期增长的情况下, 2030年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预计为418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2%㊂1.5㊀健康心理抑郁㊁持久性心理压力㊁焦虑等精神疾病或心理问题会增加心血管代谢疾病的风险,而正面的心理情绪能够促进心血管健康㊂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评估了6810名无心血管病居民的抑郁症状,发现与没有任何抑郁症状的研究对象相比,持续抑郁症状与心血管病风险(RR=1.77,95%CI:1.38~2.26)和死亡风险(RR=1.63,95%CI:1.01~2.64)升高显著相关㊂CKB研究对486541名30~79岁中国居民的分析发现,重度抑郁症的患病率为0.61%㊂中位随访7.2年后,有抑郁症的成年人与普通人群相比,发生IHD的风险总体增加了32%(HR=1.32,95%CI: 1.15~1.53),尤以城镇居民更为显著(HR=1.72, 95%CI:1.39~2.14)㊂2㊀心血管病危险因素2.1㊀高血压1958 2018年,全国范围内的高血压患病率抽样调查表明,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图3)㊂2018年,中国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监测(CCDRFS)在全国31个省㊁自治区㊁直辖市的298个县(区),对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的179873名ȡ18岁常住居民的调查显示,高血压患病率为27.5%(95%CI:26.6%~28.4%)[7]㊂1958 195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重点项目 高血压研究;1979 1980年㊁1991年: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2002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2012 2015年:中国高血压调查;2018年:中国慢性病与危险因素监测(CCDRFS);前三项的调查人群ȡ15岁,后四项的调查人群ȡ18岁图3㊀1958 2018年中国居民高血压患病率2014 2018年,China PEACE研究在中国31个省对2618757名年龄35~75岁[平均(55.6ʃ9.8)岁]的人群调查显示,378457人(14.5%)患有2级以上高血压[收缩压ȡ160mmHg和(或)舒张压ȡ100mmHg]㊂其中61.3%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ȡ160mmHg且舒张压<100mmHg), 12.8%为单纯舒张期高血压(舒张压ȡ100mmHg 且收缩压<160mmHg),26%为双期高血压(收缩压ȡ160mmHg和舒张压ȡ100mmHg)㊂2.9%的被调查人群收缩压ȡ180mmHg㊂2级以上高血压患病率与年龄㊁女性㊁饮酒㊁肥胖等因素有关[8]㊂CHNS研究对12952名年龄>18岁中国成人的前瞻性队列调查显示,高血压年龄标化发病率从1993 1997年的40.8/1000人年(95%CI:38.3~ 43.3)增长至2011 2015年的48.6/1000人年(95%CI:46.1~51.0)㊂与西部地区相比,东部㊁中部和东北部居民的高血压发病率均较高[9]㊂中国高血压调查(CHS)研究显示,2015年中国ȡ18岁成人高血压知晓率㊁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46.9%㊁40.7%和15.3%㊂CCDRFS显示,2018年中国ȡ18岁成人高血压知晓率㊁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41.0%(95%CI:39.7%~42.4%)㊁34.9%(95%CI: 33.6%~36.1%)和11.0%(95%CI:10.2%~11.8%)[7]㊂一项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多中心㊁随机对照试验显示,在对8511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位随访3.34年期间,强化治疗组4243例患者中有147例(3.5%)发生了主要结局事件,而标准治疗组4268例患者中有196例(4.6%)发生了主要结局事件(RR=0.74,95%CI:0.60~0.92)㊂强化治疗组的主要结局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标准治疗组,绝对差异为1.1%[10]㊂2012 2015年,中国儿童青少年心血管健康调查(CCACH)项目在全国6个城市对44396名6~17岁儿童采用非同日3个时点的筛查策略调查儿童高血压患病率,尽管采用中国和美国各自最新标准筛查的单个时点高血压患病率有所差异(17.1%比15.4%),但经过非同日连续3次血压测量得到的患病率均下降了79%,最终的高血压患病率比较接近(3.7%比3.3%)[11]㊂2.2㊀血脂异常2015年,中国成人营养与慢性病监测项目(CANCDS)对179728名ȡ18岁居民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居民总胆固醇(TC)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㊁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㊁三酰甘油(TG)水平均较2002年升高㊂非传染性疾病危险因素协作组分析发现,1980年中国居民的平均非HDL-C水平是全球最低的国家之一,到2018年则达到或超过了许多高收入西方国家的非HDL-C水平,为4mmol/L左右[12]㊂2002年CHNS㊁2010年中国慢性肾病工作组调查(CNSCKD)㊁2011年CHNS及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4项大型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中国ȡ18岁人群血脂异常(定义为存在任一类型的血脂异常,包括TCȡ6.22mmol/L㊁LDL-Cȡ4.14mmol/L㊁HDL-C<1.04mmol/L㊁TG ȡ2.26mmol/L)的总体患病率大幅上升㊂2012 2015年CHS对中国29678名ȡ35岁居民的调查显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为34.7%㊂2014年中国脑卒中筛查与预防项目(CNSSPP)结果显示,中国ȡ40岁居民年龄与性别标化的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为43.0%(图4)㊂2002㊁2010㊁2011和2012年为ȡ18岁人群,2012 2015年为ȡ35岁人群,2014年为ȡ40岁人群图4㊀2002 2015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2012 2015年CHS调查显示,中国ȡ35岁成人对血脂异常的知晓率为16.1%,治疗率为7.8%,控制率为4.0%㊂GBD2017对中国人群高LDL-C所致死亡及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的归因分析显示,高LDL-C 归因死亡人数中81.76%死因为IHD,18.24%死因为缺血性脑卒中(IS);高LDL-C对IHD死亡的PAF 为40.30%,对IS死亡的PAF为18.49%;高LDL-C 归因死亡率为61.08/10万;高LDL-C造成的DALY为1816.21万人年,其中归因IHD的DALY为1394.15万人年,占76.76%;DALY率为1285.83/10万㊂CKB研究显示,LDL-C水平与IS呈显著正相关,与脑出血(ICH)呈显著负相关(LDL-C每降低1mmol/L,IS相对风险降低15%,ICH相对风险增加16%),上述相关性进一步被孟德尔随机分析所验证,遗传风险评分相关的LDL-C水平每降低1mmol/L,IS相对风险降低25%,ICH相对风险增加13%;HDL-C水平与IS风险呈负相关(LDL-C和HDL-C与IS的关联相互独立),与ICH无关;TG水平与IS风险呈较弱的正相关,与ICH呈负相关㊂2.3㊀糖尿病中国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增长趋势显著㊂1980年对30万全人群的调查显示,糖尿病患病率为0.67%㊂2015 2017年,在中国大陆31个省㊁自治区㊁直辖市对75880名18岁及以上成人的横断面调查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WHO标准)为11.2%(95%CI:10.5%~11.9%),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35.2%(95%CI:33.5%~37.0%);采用美国糖尿病学会(ADA)诊断标准糖尿病患病率为12.8% (95%CI:12.0%~13.6%),其中既往确诊糖尿病患病率为6.0%(95%CI:5.4%~6.7%),新诊断糖尿病患病率为6.8%(95%CI:6.1%~7.4%)㊂估计目前中国大陆成人糖尿病人数达1.298亿(男0.704亿,女0.594亿)㊂老年人㊁城市居民糖尿病的知晓率相对较高,城市年轻居民的糖尿病控制率更高㊂2021年,中国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发表了新的研究结果,将540名完成生活方式干预6年的糖耐量受损者分为转归为糖耐量正常组(NGT,174例),维持糖耐量受损组(IGT,114例)以及进展为糖尿病组(DM,252例),观察生活方式干预结束后24年的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情况㊂发现糖尿病受损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预6年时如果能转归为正常血糖,糖尿病发病可推迟14.9年,如果血糖在6年时维持糖耐量受损,糖尿病发病可推迟9.9年㊂DM组㊁IGT组及NGT组24年后心血管事件累积发生率分别为64.5%㊁48.5%和45.1%;与DM组相比,NGT组和IGT 组的心血管事件分别下降37%(HR=0.63,95%CI: 0.47~0.85)和34%(HR=0.66,95%CI:0.47~0.91)[13]㊂2.4㊀慢性肾脏病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在中国13个省㊁自治区㊁直辖市进行的全国慢性肾脏病(CKD)患病率调查研究入选了47204名>18岁的成年人,结果显示CKD的总患病率为10.8%,以此推算中国约有1.2亿CKD患者㊂其中,肾功能异常[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60ml㊃min-1㊃1.73m-2]的患病率为1.7%,白蛋白尿(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30mg/g)的患病率为9.4%㊂2015 2016年CHARLS研究纳入了6706名ȡ60岁受试者,肾功能下降(eGFR<60ml㊃min-1㊃1.73m-2)的总患病率是10.3%(95%CI:9.3%~ 11.2%)㊂随着年龄的增长,肾功能下降的患病率不断增高(60~64岁,3.3%;65~69岁,6.4%;70~74岁,11.4%;75~79岁,22.2%;>80岁,33.9%)[14]㊂中国肾脏疾病数据网络(CK-NET)2016年度报告显示,合并CKD诊断的住院患者占该年度总住院患者的比例为4.86%㊂CKD患病率在糖尿病患者中为13.90%,在高血压患者中为11.41%,在心血管病患者中为7.96%㊂18.82%的住院CKD患者合并冠心病,16.91%合并心力衰竭,13.22%合并脑卒中,4.01%合并心房颤动[15]㊂2.5㊀代谢综合征2010 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在中国大陆31个省㊁自治区㊁直辖市纳入98042名ȡ18岁调查对象,依据修订的NCEP ATPⅢ标准,发现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24.2%㊂此次调查对16872名10~17岁儿童青少年的调查显示,依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提出的诊断标准,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2.4%;依据Cook标准,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为4.3%㊂2.6㊀空气污染环境大气污染和室内空气污染是影响中国DALY的第3位和第13位危险因素㊂与1990年相比,2019年与室内空气污染相关的总死亡人数下降了72.7%,DALY损失下降了80.2%[16]㊂‘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0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202个室外空气质量达标,达标率为59.9%,比2019年上升了13.3%,六种主要大气污染物(PM2.5㊁PM10㊁SO2㊁NO2㊁CO㊁O3)水平均比2019年下降㊂所有重度以上污染天数中,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占51.3%㊂一项在全国层面开展的PM2.5长期暴露及相关疾病负担评价研究显示,2000 2016年中国归因于PM2.5污染导致的死亡人数达3008万,自2013年以来,中国每年因PM2.5暴露导致的总死亡人数呈逐渐下降趋势[17]㊂基于我国272个城市2013 2015年大气污染和死因逐日数据开展的系列研究发现,随着PM2.5㊁粗颗粒物(直径2.5~10μm)㊁O3㊁SO2㊁NO2和CO 暴露浓度的增加,心血管病死亡风险增加,大气污染物暴露浓度升高还与冠心病和高血压的死亡风险增加有关㊂一项基于中国22.6万名城市居民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与一直使用清洁燃料做饭的居民相比,使用固体燃料做饭的居民全因死亡㊁心血管病死亡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分别增加了19%㊁24%和43%㊂另外,厨房通风可降低19%的全因死亡风险和25%的心血管病死亡风险㊂3㊀心血管病社区防治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简称 示范区 )是践行 健康中国 理念㊁推动 健康入万策 的先导性项目㊂截至2020年,在中国大陆31个省㊁自治区㊁直辖市共建成488个国家级 示范区 ,覆盖全国17.1%的县(市㊁区),已超额完成‘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 2025年)“提出的中期指标(2020年 示范区 覆盖率达到15%)㊂示范区 建设推动政府以及全社会共同参与心血管病防控工作,带动了心血管病防控策略由高危人群策略向全人群策略的根本性转变,全人群健康素养得到显著提升,人群吸烟㊁超重或肥胖㊁身体活动不足㊁高血压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在部分 示范区 得到一定控制,但以高血压㊁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病全程管理仍然是 示范区 建设的薄弱环节,中西部地区 示范区 建设质量较东部地区存在明显的整体差距,农村地区较城市更为薄弱㊂4㊀心血管病4.1㊀心血管病流行趋势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㊂推算心血管病现患病人数3.3亿,其中脑卒中1300万人,冠心病1139万人,心力衰竭890万人,肺源性心脏病500万人,心房颤动487万人,风湿性心脏病250万人,先天性心脏病200万人,下肢动脉疾病4530万人,高血压2.45亿人㊂‘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0“显示,2019年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㊂2019年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为323.29/10万,其中心脏病死亡率为164.66/10万,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58.63/10万;城市心血管病死亡率为277.92/10万,其中心脏病死亡率为148.51/10万,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29.41/10万㊂2019年农村㊁城市心血管病分别占死因的46.74%和44.26%㊂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㊂农村心血管病死亡率从2009年起超过并持续高于城市水平(图5)㊂4.2㊀冠心病2013年中国第五次卫生服务调查显示,中国大陆ȡ15岁人口冠心病的患病率城市地区为12.3ɢ,农村为8.1ɢ,城乡合计为10.2ɢ㊂60岁以上人群冠心病患病率为27.8ɢ㊂与2008年第四次调查数据相比(城市15.9ɢ㊁农村4.8ɢ㊁合计7.7ɢ),城市患病率有所下降,但总患病率升高㊂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0“,2019年中国城市居民冠心病死亡率为121.59/10万,农村为130.14/10万㊂2019年冠心病死亡率继续2012年以来的上升趋势,农村地区上升明显,到2016年已超过城市水平(图6)㊂2002 2018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率总体呈上升态势,2019年略有降低㊂从2005年开始, AMI死亡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农村地区AMI死亡率不仅于2007年㊁2009年㊁2010年和2011年超过城市地区,而且自2013年开始农村地区AMI死亡率明显升高,并持续高于城市水平(图7)㊂China PEACE研究显示,中国AMI患者的医疗过程和结果存在显著的地理差异,这种差异在2001㊁2006㊁2011和2015年四个时间节点持续存在㊂图5㊀1990 2019年中国城乡居民心血管病死亡率变化图6㊀2002 2019年中国城乡地区冠心病死亡率变化趋势图7㊀2002 2019年中国城乡地区AMI 死亡率变化趋势㊀㊀中国急性心肌梗死注册(CAMI)研究分析显示,中国不同级别医院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治疗和结局存在显著差异㊂与省级医院相比,地㊁县级医院的STEMI 患者接受再灌注治疗的比例较低,发生院内死亡的比例较高[18]㊂CAMI 研究分析了全国108家医院的12659例STEMI 患者,结果显示,住院期间97.2%患者服用阿司匹林,97.2%应用P2Y 12受体拮抗剂,97.4%使用他汀,70.2%使用β受体阻滞剂,59.2%使用ACEI /ARB㊂三个级别医院之间用药比例相近[18]㊂中国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路径研究(CPACS)纳入了中国大陆17个省㊁自治区㊁直辖市70家医院的15140例ACS 患者,结果表明ACS 患者出院后规范二级预防药物的应用率逐年下降,出院时应用率为86%,1年后降至68%,2年后降至59.7%㊂其中,三级医院出院时应用率为90.1%,1年时降至71%,而二级医院出院时仅为79.5%,1年时降至64%㊂此外,收入水平较低的患者抗高血压药物和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率较低㊂一项对全国不同地区53家医院3387例AMI发病24h 内患者的研究显示,30d 内再入院率为6.3%,近50%发生于出院后5d 内㊂其中77.7%因为心血管事件入院,包括心绞痛(31.2%)㊁心力衰竭(16.7%)和AMI (13.0%)等㊂再入院率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前瞻性研究结果相近,但低于美国国立数据库的数据(约7.5%)[19]㊂China PEACE 研究表明,中国AMI 患者出院后早期心肌梗死再发率较高,1年内再发心肌梗死率为2.5%,其中35.7%发生在出院后30d 内,再发心肌梗死患者1年病死率升高25.42倍,早期再发心肌梗死患者1年病死率最高(53.5%)[20]㊂CAMI 研究分析了2013 2016年80家收治STEMI 患者ȡ50例且有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能力的医院,这些医院共连续收治29581例STEMI 患者,住院病死率为6.3%㊂结合中国STEMI 诊断和治疗指南及美国心肌梗死质量标准计算综合质量评分(OBCS)后显示,较低OBCS(<71.1%)医院㊁中等OBCS(71.1%~76.5%)医院和较高OBCS(>76.5%)医院STEMI 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分别为7.2%㊁6.6%和5.4%㊂根据医院质量监测系统(HQMS)中开展心血管病诊疗的1910家三级公立医院(占全国三级公立医院数的79.5%)和2124家二级公立医院(占全国二级公立医院数的35.9%)的10259521例心血管病相关住院患者病案首页数据(不含军队㊁中医类医院),2020年中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为1014266例㊂全国87家心脏中心参加的中国心脏外科注册研究(CCSR)数据显示,2013 2016年共有56776例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接受手术时平均年龄为(61.8ʃ8.8)岁,女性占24.6%㊂CABG 术后总的院内死亡率为2.1%[21]㊂4.3㊀脑血管病GBD 研究结果显示,2019年脑卒中是导致中国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达2189175人,与2009年相比,死亡人数上升了12.4%㊂2019年,我国新发脑卒中3935182人,脑卒中患者达到28760186人㊂脑卒中也是2019年DALY 的首位原因,DALY数达45949134,年龄标化DALY 率为2412.52/10万[22]㊂根据‘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2020“,2019年中国居民脑血管病粗死亡率为149.56/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22.17%㊂在所有死亡原因中,脑血管病位列恶性肿瘤(162.46/10万)和心脏病(160.26/10万)之后,为死因顺位的第3位㊂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0“,2019年中国城市居民脑血管病粗死亡率为129.41/10万,占城市总死亡人数的20.61%;农村为158.63/10万,占22.94%㊂中国居民脑血管病粗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㊂2003 2019年,农村人口脑血管病各年度的粗死亡率均高于城市居民㊂2006 2009年,城市居民脑血管病粗死亡率增长1.41倍,农村增长1.44倍㊂2009 2012年,脑血管病的粗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在2013 2019年又略有上升,且农村地区相对显著(图8)㊂1997 2015年,CHNS 对15917名居民的分析显示,年龄标化脑卒中发病率在北方地区为4.17/1000人年,南方地区为1.95/1000人年,南北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㊂这种差异存在于农村而非城市㊂层级模型分析提示,地区差异可用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来解释㊂2019年度脑血管病监测平台显示,全国31个省份共纳入29163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发病4.5h 内到院者rt -PA 静脉溶栓率为30.4%,住院死亡率为0.4%㊂4.4㊀心律失常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网上注册系统的资料统计和省级质控中心上报数据,2020年全国心脏起搏器置入86181例,较2019年下降了4.8%,其中双腔起搏器占73%;起搏器置入适应证主要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55.0%)㊁房室传导阻滞(41.5%)和其他适应证(3.5%)㊂2012 2015年CHS 研究发现,中国ȡ35岁居民的房颤患病率为0.7%,农村(0.75%)高于城市(0.63%),其中34%的患者为新发现的房颤,自己并不知晓㊂中国脑卒中筛查项目(CNSSS)在2013 2014年对1252703名40岁以上成年人的调查显示,中国12%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房颤,以此推算,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的患者超过215万人,而这部分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比例很低,仅为2.2%,其中98.2%的药物为华法林㊂图8㊀2003 2019年中国城乡居民脑血管病粗死亡率变化趋势。
心血管疾病在中国的2023年报告
心血管疾病在中国的2023年报告摘要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
在中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
本报告旨在提供2023年中国心血管疾病的最新数据、趋势、挑战以及防控策略。
1. 引言心血管疾病包括多种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和脑血管病等。
这些疾病不仅对个人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也给公共卫生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2. 流行病学数据2.1 发病率据2023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数据显示,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已超过3亿,其中高血压患者约2.7亿,糖尿病患者约1.1亿。
2.2 死亡率中国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处于上升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中国因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约为450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近40%。
3. 危险因素3.1 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高盐饮食、吸烟、缺乏运动和过度饮酒,是中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3.2 高血压高血压是中国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数据显示,高血压的控制率仅为10%左右。
3.3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CVD风险是无糖尿病者的2-4倍。
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迅速增加,对心血管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4. 医疗资源与服务质量4.1 医疗资源中国心血管病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城乡、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4.2 服务质量虽然心血管病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但规范化治疗和质量控制仍有待加强。
5. 挑战与对策5.1 公共卫生政策加强心血管病预防政策制定与执行,提高公众健康意识。
5.2 医疗体系改革优化心血管病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5.3 科学研究加强心血管病基础和临床研究,促进新技术、新药物的研发。
6. 结论心血管疾病在中国仍面临重大挑战。
通过全面加强心血管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工作,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血清可溶性ST2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第35卷第3期 长治医学院学报2021 年 6 月JOURNAL OF CHANGZHI MEDICAI COLLEGE233Vol. 35 No. 3Jun. 2021・学生园地・血清可溶性ST2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梁欢1王俊利"关键词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心力衰竭;冠心病;心房颤动;心肌病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6(2021)03-233-04血清可溶性ST2是白介素1的受体,作为一种 诱饵受体,可竞争地与IL-33结合,抑制IL-33/ST2L 信号转导,减弱对心脏的保护作用,促进心肌肥大和心肌纤维化。
本文主要阐述了血清可溶性ST2在心力衰竭、冠心病、心房颤动、心肌病为主的 心血管疾病中的相关研究,尤其是心力衰竭患者 的诊断及预后方面,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等提供参考。
TOMINAGA 等⑴研究者在1989年发现了人 基质裂解素 2 ( Suppression of tumorigenicity 2,ST2),其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2ql2,具有Toll/IL- 1R 结构域,是白介素1 ( Interleukin 1,IL-1)受体家族成员,也称为白介素1受体样l(ILlRL-l)。
ST2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一种作为诱饵受体的可溶性ST2(sST2),它能螯合游离的IL-33但并不传 导信号;另一种为膜结合ST2(ST2L),它能激活MyD88/NF-xB 信号通路,增强肥大细胞、TH2、调 节性T 细胞、2型先天淋巴样细胞的功能闵。
ST2L与IL-33结合,对心肌细胞具有抗肥大和抗纤维化作用⑶o 可溶性ST2竞争性地与IL-33结合, 抑制IL-33/ST2L 信号转导,减弱其对心脏的保护 作用⑷。
本文对血清可溶性ST2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1 IL-33/ST2信号转导通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目前研究证实.IL-33/ST2具有抗凋亡和抗心 肌重构的作用⑸。
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
南确实导致了大量不必要的 ICD 植入ꎮ 未来的研
究应结合新的心律失常危险标志物的发现和验证ꎬ
以提高 LVEF 对 NIDCM 危险分层的价值ꎮ
性心脏病中ꎬ心肌纤维化是 VA 的底物ꎬ瘢痕是正常
回路和“ 瘢痕相关” 室速的产生ꎮ 这一机制也可能
有助于某些 NIDCM 患者的室性心动过速 〔36〕 ꎮ 越来
mentia:systematic review protocol〔 J〕 . J Adv Nursꎬ2020ꎻ76 (12 ) :
3662 ̄8
48 Amjad IꎬNiazi IKꎬToor HGꎬet al Acute effects of aerobic exercise
on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in patients with mild cognitive
DCM 的 SCD 风险的关系ꎬ包括 QRS 时限、T 波电交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1 年 2 月第 41 卷
670
替、左 束 支 传 导 阻 滞 ( LBBB ) 、 QTc、 心 房 颤 动 等ꎮ
4 心脏磁共振( CMR) 标志物
者不良结局的一个强有力的独立预测因子ꎮ DCM
估ꎬ并通过使用钆对比剂ꎬ提供了心肌瘢痕形成的数
发生水肿的共同作用下ꎬ心肌细胞外间隙增宽ꎬ可以
容纳更多的钆对比剂ꎬ同时亦可表现出延迟强化特
点 〔32〕 ꎮ 其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及组织特异性在各种
类型的心肌病变诊断方面具有较好优势 〔33〕 ꎬ 因此
LGE 被认 为 是 非 侵 入 性 评 估 心 肌 纤 维 化 的 金 标
准 〔34〕 ꎮ 早期的荟萃分析已经确认 LGE 是非缺血性
心源性猝死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统计
心源性猝死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统计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原因突然死亡,在死亡发生前一小时内没有明显的心脏症状。
这是一种常见但令人担忧的疾病,因其瞬间发作、难以预测的特点,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了解心源性猝死的流行情况,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统计工作。
一、病例调查心源性猝死的病例调查是研究人员了解该疾病患者个体特征的首要步骤。
研究人员通过对心源性猝死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摸清其年龄、性别、职业、生活方式等基本信息,从而寻找可能的危险因素。
病例调查结果显示,心源性猝死的高发年龄段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的人群,其中男性罹患的风险要高于女性。
此外,职业上,一些高风险职业(如运动员、军人、高空作业人员等)和高压力职业(如银行家、企业高管等)也可能使人更容易遭受心源性猝死的威胁。
二、人群调查人群调查是了解心源性猝死发病率和危险因素的有效方法。
通过大规模的抽样调查,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发病率的差异性,并进一步分析引起这些差异性的因素。
研究发现,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存在明显差异。
一方面,发达国家相对较高的发病率与生活习惯有关,如高脂肪、高盐、高糖的饮食结构,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缺乏运动、吸烟和酗酒等。
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高发病率则可能与缺乏医疗资源、健康教育不足等因素有关。
三、风险因素统计统计分析是了解心源性猝死相关风险因素的基本方法。
研究人员通过对心源性猝死患者以及健康人群进行一系列指标的统计比较,找出与心源性猝死相关的潜在危险因素。
有关统计结果表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心血管疾病和疾病因素与心源性猝死有明显的相关性。
此外,家族病史、年龄、性别、遗传、心脏结构异常等也是心源性猝死的潜在危险因素。
然而,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证实。
四、预防策略对于心源性猝死这种迅速而致命的疾病,加强预防至关重要。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与统计的结果,我们可以制定出相应的预防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心血管疾病与心源性猝死相关性研究的最新进展(全文)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有(或无)明确诊断的心脏疾病患者,由于心脏骤停死亡,其死亡的方式和事件是意料不到的。
从症状出现到意识丧失,通常在心脏骤停后1 h内很快死亡。
尽管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可能生存更长时间,然后去世,但这种情况仍被认为发生了SCD[1]。
每年全球有100~150万人死因SCD,随着我国心血管疾病(CVD)发病率逐年的增加,SCD也将呈增加的趋势[2]。
虽然SCD主要的原因是心力衰竭(HF),但是,80%以上CVD患者死亡的原因为心源性,最常见的原因是SCD[3]。
因此,如何识别CVD患者SCD的危险因素、如何对SCD高危CVD患者提前进行警示、怎样对高危CVD患者进行有效的管理是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
本文对除了HF以外的有关CVD与SCD相关性最新研究进行梳理,目的是提高对CVD患者SCD 的警惕和预防。
1 缺血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包括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PAS)和冠状动脉起源异常(anomalous origin of a coronary artery,AOCA)引起心肌缺血是SCD主要原因之一,心肌梗死(MI)后SCD发生率是一般人群4~6倍。
这可能与急性心肌缺血时电生理改变和MI后心肌电机械重构相关[4]。
V?h?talo等[5]进行了一项对比活检病例对照研究,入选了5869例患者,其中3122例既往有冠心病史。
结果显示,发生SCD的74.8%冠心病患者以往有隐匿性心肌梗死(Sil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SMI);SMI 患者合并心肌肥厚并且在运动时发生SCD;SMI后发生SCD者67%有心电图异常。
Feng等[6]分析了4个队列人群并随访11.5年,结果显示,HF、MI、卒中和心房纤颤(AF)患者SCD发生率最高。
SCD与HF、MI、卒中和AF独立相关。
Hess等[7]对APPRAISE-2、PLATO、TRACER和TRILOGY ACS 试验中37 555例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受试者进行分析,结果发现,SCD与MI复发(HR=2.95)和任何住院(HR =2.45)有关。
相反,那些曾接受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的患者发生SCD危险显著降低(HR=0.75)。
该研究提示,NSTEACS后,大约三分之一的心血管死亡归因于SCD。
血运重建可以预防和降低NSTEACS患者SCD的发生。
此外,Merinopoulos等[8]研究证实,冠状动脉慢性主干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s,CTO)病变也是SCD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PAS)家族中的SCD通常归因于MI期间的致死性心律失常。
然而,这种心律失常也可能是由非缺血性遗传易感性引起的。
Bruikman等[9]分析了所有因不明原因的家族性SCD而接受Ajmaline检测以筛查Brugada综合征的患者。
在出现SCD的PAS家族中,Ajmaline测试的阳性率与SCD发生率相似。
SCD和PAS家族的SCD发生率较高(2.34对1.63,p<0.001),SCD发生率在年龄更大的SCD 和PAS家族中更高(42岁对36岁,p<0.001),而SCN5A基因突变的发生率更低(3%vs 18%,p<0.05)。
研究结果显示,Brugada综合征在SCD和PAS家族与仅有SCD的家族中发生率相似,尽管SCD在SCD和PAS家族和高龄家族中发生率更高,这表明发生在PAS家族中的SCD可能与潜在的心律失常遗传倾向有关。
心功能不全引发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这本是机体的一种代偿机制,以保证HF患者心脏输出量。
交感神经兴奋使血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水平显著升高,在未经治疗的HF患者血液中浓度可达正常人的50倍。
这些神经递质引起心律失常和SCD的发生。
Kiuchi等[10]研究提示肾交感神经消融(renal denervation,RDN)可以降低交感神经活性,RDN可以成功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触发,其作用可与β受体阻滞剂效果相似;RDN可以预防HF和接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室性心律失常。
随着影像学技术发展,许多冠状动脉起源异常(anomalous origin of a coronary artery,AOCA)被诊断。
Finocchiaro等[11]分析了5100例SCD患者,AOCA发生率为0.6%。
从右Valsalva窦发出的左冠状动脉异常(ALCA)和从左Valsalva窦发出的右冠状动脉异常(ARCA)是最常见的AOCA,ALCA参与年青SCD和运动SCD发病机制,此外,AOCA参与的SCD者一般没有明显的心肌损伤。
Rigatelli等[12]观察到从相反冠状窦起源异常的冠状动脉,在运动时AOCA会发生痉挛和血栓形成,AOCA是运动SCD另一个发病机制。
心肌组织内纤维化瘢痕是重要的致心律失常发生基质,瘢痕周围易导致折返区而发生快速性心律失常,而大部分SCD是有室性心律失常所致。
临床上检测心肌纤维化主要通过心脏核磁扫描(CMR)、单光子发射计算机化断层扫描(SPEC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成像和心内膜心肌活检3种方式。
有研究证实,通过CMR检测心肌瘢痕组织可用来预测折返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相关SCD的发生。
Gupta等[13]调查稳定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HF,LVEF≤40%)患者心肌疤痕与SCD的关系,结果显示,在校正年龄、性别、心血管危险因素、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静止状态下左室射血分数(LVEF)后,心肌疤痕增加10%,SCD危险增加48%(HR=1.48)。
该结果在安置了ICD、缺血性心肌病和没有接受血运重建患者更明显。
2 心律失常美国每年发生SCD23~35万例,大多数均有结构性心脏病。
但是,心律失常是SCD重要的原因之一,无结构性心脏病、原发心律失常综合征患者占SCD病例的50%。
Brugada综合征、家族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和儿茶酚胺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atecholaminergic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CPVT)是最常见引起SCD的心律失常综合征,共同的特点是无症状,查体无结构性心脏异常,突发晕厥或SCD[14]。
心律失常综合征相关的重要遗传学研究领域,如心肌钾离子通道相关KCNE基因家族、KCNQ1基因异常亦能为SCD的一个发病机制。
心肌细胞钙释放通道RYR2上的基因变异增加慢性HF患者室性心律失常风险,成为SCD的遗传学发病机制之一。
青壮年猝死综合征、应激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心肌早期缺血缺氧、心肌炎等疾病的心肌在细胞凋亡、心肌缝隙连接蛋白含量、分布、磷酸化水平和热休克蛋白等分子生物学指标上存在相关性,也可能成为新的发病机制[15]。
一项荟萃分析显示,具有LMNA突变基因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达50%,PLN突变的患者该发生率也高达43%。
而肥厚型心肌病编码肌小节蛋白的MYH7和MYBPC3基因早期突变也提示这类患者有很高的SCD发生风险。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PKP2基因突变使细胞桥粒病变并导致纤维脂肪心肌瘢痕的产生,是此类患者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之一[16]。
其他如Brugada综合征、LQTS、离子通道病等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多项研究证实了部分突变基因具有很好的SCD 发生风险。
如SCN5A基因突变已被确认为Brugada综合征的主要致病原因[17]。
Naser等[18]分析2 352了非卧床AF患者,经11年观察发现AF患者SCD发生率为1.71%。
Chao等[19]分析了352 656 AF患者和352 656 非AF患者,结果显示,与非AF患者相比,AF患者发生SCD的危险增加了64%[危险比(hazard ratio,HR)=1.64]。
AF患者SCD危险增高存在于不同年龄组、不同的合并症、有没有使用Ⅰ/Ⅲ类抗心律失常或洋地黄药物。
AF患者年龄>75岁、慢性HF、高血压、糖尿病、以往有卒中或暂时性脑动脉缺血、外周血管病、慢性肾脏疾病(CKD)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是SCD重要的危险因素。
Rattanawong等[20]对27项临床试验、总计8 401例AF和67 608例非AF患者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一般人群AF使SCD危险增加2倍(HR=2.04);在以往有MI、冠心病、HF、Brugada综合征和ICD患者,AF也增加SCD危险。
3 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可导致HF、冠心病、卒中、外周血管病和CKD。
高血压心脏病主要表现心律失常,最常见的是AF。
高血压患者可以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和SCD,特别是在高血压合并有左室肥厚或HF的患者。
高血压患者使用降压药,如噻嗪类利尿剂可引起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和低镁血症;电解质紊乱可导致心律失常和SCD 的发生[21]。
Fauvel等[22]对来自INDANA数据库年龄>75岁362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评价4.5年的随访。
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血压患者高血钾(>5.0 mmol/l)和低血钾(<3.5 mmol/l)、CKD与SCD危险增加相关。
Verdecchia等[23]纳入了3 242例高血压患者,平均随访期10.3年,所有患者均没有冠心病或脑血管病诊断。
基线状态下,对所有患者进行完整的临床检查,检查内容包括心电图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结果显示,SCD发生率为0.10/100患者年,心电图显示左心室肥厚组和非心电图显示左心室肥厚组患者的SCD发生率分别为0.07/100患者年和0.30/100患者年。
在多变量Cox模型中,在对年龄、性别、糖尿病、24小时动态脉压等因素进行调整后,左心室肥厚使患者的SCD风险增加了3倍(HR=2.99)。
24小时动态脉压每增加10 mm Hg,患者的SCD风险增加35%。
ROC曲线下面积为0.85。
该研究结果提示,在未确诊心血管疾病的高血压患者中,年龄、糖尿病、心电图显示左心室肥厚和24小时动态脉压是SCD的长期独立预测因素。
4 糖尿病和肥胖相对于无糖尿病患者,SCD是糖尿病患者一个常见死亡原因。
尽管对糖尿病和CVD诊断和治疗有显著进步,但是糖尿病患者SCD发生率没有降低。
糖尿病患者SCD增加可能的机制有:①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低血糖,可通过心脏自主神经活性介导心律失常发生;②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内皮功能紊乱、血小板聚集或血栓形成引起糖尿病患者心肌缺血;③由于炎症、心肌纤维化、合并高血压、尿毒症引起心肌病;④糖尿病肾病或低血糖引起糖尿病患者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钾血症[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