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本体论概述
文学理论成人本科复习题

文学理论专题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1、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
2、当代作家汪曾棋就曾明确强调说:“语言不只是载体,是本体”;“写小说就是写语言”。
3、“张力”一词本来是一个物理学中的概念,在美国“新批评”派理论家艾伦·退特把它作为描述诗歌特征的术语提出来之后,开始成为文学批评中一个常用词汇。
4、在诗中,和谐的韵律之美主要体现为节奏和押韵两个方面。
5、诗中间接抒情最主要的两种形式是寓情于物与寄情于事。
6、叙事轴心是形成小说叙事的中心目标。
7、关于意境问题,晚唐的司空图提出了“韵味”说,明代谢榛提出了“景媒情胚”说。
8、文学接受是指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某一文学文本的阅读理解,并受其意蕴影响的过程。
9、接受美学由德国美学家汉斯·罗伯特·姚斯创立。
1、人的生活活动作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实际上是审美产生的基础。
2、《毛诗序》中有:“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由此可以看出诗与言的关系。
3、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最初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文学的文化含义。
4、现实主义小说注意以写实的手法,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性格,历历在目地展示生活场景,力图更为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
5、最早将“净化”一词引入到文学艺术领域的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6、读者反应批评学派认为,文学作品必须诉诸历史的理解,意义只存在于读者的阅读活动之中。
7、伊瑟尔提出了所谓“隐含读者”的概念,开启了接受美学由接受研究向效应研究的内在转变。
8、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
”9、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审美意识形态: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2、语言本体论:概括起来说,语言本体论是伴随着“语言学转向”在20世纪西方哲学领域和文学理论领域出现的、把语言作为哲学研究和文学活动的本体的看法的总称。
语言逻各斯的本体论与方式论——哲学诠释学对史学及思想史研究的意义

语言逻各斯的本体论与方式论——哲学诠释学对史学及思想史研究的意义摘要:诠释学从一门说明的技术慢慢进展为一种方式论和本体论,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现代诠释学在本质上是本体论,但其方式论的价值无法忽略。
语言作为诠释学的核心,其作用在人类熟悉自然、熟悉社会、熟悉自我的进程中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种“语言转向”在西方史学界引发了庞大的回应。
后现代史学的哲学基础最先可追溯至此。
历史研究,尤其是思想史的研究,应当合理地吸收哲学诠释学和后现代史学的某些观点,以期在“真实”与“现实”之间达致平稳。
关键词:诠释学;语言转向;后现代史学;思想史一、作为方式论的诠释学和作为本体论的哲学诠释学诠释学( Hermeneutik )作为宣告、口译、说明和说明的技术,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存在。
赫尔墨斯 (Hermes) 是上帝一名信使的名字,他给人们传递上帝的消息,说明上帝的指令,并将上帝的指令翻译成人世的语言,使凡人能够明白得,因此诠释学引申而成为一种关于明白得和说明的技艺学。
“诠释学”作为书名第一次显现是在 1654 年,作者为。
后来诠释学沿两条线路进展下去:神学的诠释学和语文学的诠释学。
神学诠释学是一种正确说明《圣经》的技术,在中世纪的欧洲十分盛行。
闻名神学家奥古斯丁的《论基督教学说》是神学诠释学的代表高作之一。
在宗教改革时期,新教神学家们为了保护自己对《圣经》的明白得,试图用诠释学工具对教会学说的独断传统展开批判,神学诠释学因此成为神学内一个不可缺少而具有漫长历史的学科。
语文诠释学也最先出此刻古希腊罗马时期,那时的“批评法”确实是一种简单的语文诠释学。
通过法国古典主义到德国古典主义时期沃尔夫、迈耶等人的开辟性尽力,语文诠释学在古代语法学和修辞学的基础上进展为一种关于说明和明白得的方式学。
在宗教改革和文艺振兴推动下,从头熟悉传统的要求呼声日起。
不管是神学的诠释学仍是艺术领域内的语文诠释学都面临着一样的处境。
在人们关于自身“理性”的挖掘和自信中,两种传统的诠释学走向了统一。
再议索绪尔的语言本体论——与张延飞、张绍杰老师商榷

再 议 索绪 尔 的语 言本 体 论
— —
与 张延 飞 、张 绍 杰 老 师 商榷
李文新
( 东莞理工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 院外语 系 ,广东东莞
5 2 3 8 0 8 )
摘 要i索绪尔对 “ 语 言” 和 “ 言语 ”做 了严 格 区分 ,并且 重 “ 语 言” 而轻 “ 言语 ” 。 同时 ,他 指 出,
关 键 词 :“ 语 言”;“ 言语” ; 系统 整 体 ; 集体 规 约 中 图分 类 号 :H 0— 0 6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9— 0 3 1 2( 2 0 1 6 )0 6— 0 0 5 9— 0 6
《 外 语 学 刊》 2 0 1 4年 第 1期 发 表 了 张 延 飞 、 张绍杰两位 老师 的 《 再 论 索 绪 尔 的语 言 本 体 论
闭 的系统 整 体 ,跟 开 放 的社 会 规 范 ( 即 集 体 规
约) ② 是 矛盾 的 。鉴 于张 文认 为 原 文 的根 本 问题 出
在 没有看 到 “ 语 言” 和 “ 言语 ” 的关 系 ,本 文 就
从 “ 语言”和 “ 言语 ” 的关 系人 手 展 开讨 论 ,与
两 位老 师商榷 。
“ 语言” 和 “ 言 语 ” 分 离 ,而且 明 显 重 “ 语言 ”
两位老师都是索绪尔研究 的行家 ,张绍杰老
师更 是 中 国索绪 尔 研 究 的 大家 ,是 笔者 所 景 仰 的 学 者 。对 于 他们 的批 评 ,笔 者 不 敢 怠慢 ,但 经 过 几 年 的深 入 思 考 ,还 是 不 能接 受 ;相反 ,却 更 加
下 简称 原 文 ) 提 出 批 评 ,认 为 原 文 没 有 看 到 “ 语言”和 “ 言语 ” ④的关 系 。 由于没 有 正 确 把 握 这一 至关 重要 的关 系 ,原 文 不 仅误 读 社 会 规 约 的 含 义 ,并 且把 索绪 尔定 义 的语 言 系 统视 为 一 个 封 闭的 系统 ,以至 于 最终 得 出 了 “ 社会 规 范 和 系统 整 体相互 矛 盾” 的错误 结论 。
文学语言学研究:工具论和本体论

文学语言学研究:工具论和本体论作者:荣四华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5年第02期摘要:文学语言观的发展经历了工具论和本体论两个阶段,工具观认为语言是文学表达的工具和手段,“本体观”强调语言的系统和结构,两种观念不是对立的,它们都揭示了语言的某一侧面的本质属性,语言具有多维的属性,这决定了今后的文学语言学的发展也是多维的。
关键词:文学语言学工具论本体论一文学与语言存在着天然的关系。
文学通过语言来表达情感、传递思想,形成整个文学文本。
语言作为人们交际和思维的工具,为文学提供了表达的基本载体和工具。
这种认识是随着西方认识论哲学发展而形成的,西方认识哲学把语言看作是一种思想的媒介和形式,认为其功能在于表达生活和情感的内容,因而,形成了自古希腊直到近代哲学的一种特定的语言思维模式。
古希腊哲学家在进行哲学思维的过程中也明确表达了语言的观念。
苏格拉底明确指出:“名词是晓喻和区分事物本质的工具,正如梭子是分理网线的工具那样。
”亚里士多德认为“口头语言是思想活动的符号,书面语言则又是口头语言的符号”。
这一观念一直延续至今,从奥古斯丁《论基督教义》到培根的《新工具》,从笛卡尔的《方法论》到霍布斯的《利维坦》,从洛克的《人类理解论》到达尔文的《人类的由来》,从列宁《论民族自决权》中提出的“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到斯大林《论马克思主义在语言学中的问题》中描述的“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相互了解”等等。
甚至二十世纪中后期一些新的哲学流派,在批判工具论的同时也难以跳出它的范围。
我国传统的语言观也属这一范畴,如先秦的“名实”理论、“得意忘言”理论、“言为心声”理论就是把语言作为交际和思维的工具来认识的。
建立在“工具”认知层面的文学语言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文学文本中的语言“所指”研究和文学语言在文学创作中的“语用”研究。
文学文本中语言“所指”研究的出发点不在于揭示语言符号与概念之间的关联性,也不在于说明符号与符号之间如何关联,其根本目的在于阐释文学文本的内容。
“电影语言”的本体论:现实的书面语、“诗的电影”与白话现代主义

“电影语言”的本体论:现实的书面语、“诗的电影”与白话现代主义“电影语言”的本体论:现实的书面语、“诗的电影”与白话现代主义”引言当我们观影时,常常会发现电影语言具有一种特殊的能力,可以以非言语的方式传递情感、故事和观点。
电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依赖于图像、音乐、动作以及对视觉和听觉的处理来创造影像的力量。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电影语言”的本体论,特别是与现实的书面语、以及与“诗的电影”和白话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
第一部分:现实的书面语现实的书面语可以被认为是电影语言中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
它包括对话、对白和文字。
这种电影语言表达方式模仿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交流方式,通过在屏幕上呈现人物说话的方式,来展示现实世界中的情感和故事。
在现实的书面语中,文字通常被用来传递信息,例如在电影中的字幕,或者角色所读的信件或日记。
这种文字的加入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理解和背景,同时也为电影创作者提供了叙事的灵活性。
通过文字,电影可以表达更多的情感和观点,使故事更加丰满。
然而,尽管现实的书面语在电影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仅仅只是电影语言的表面,还有更多深入的层面需要我们去探索。
第二部分:“诗的电影”“诗的电影”是一种不同于现实的书面语的电影创作形式。
它不仅仅通过文字来传递信息,而是通过视觉和声音的处理来创造一种艺术感受。
在这种创作方式中,电影被赋予了诗歌般的形式,通过对影像、音乐和色彩的处理来创造一种独特的情感。
与现实的书面语不同,“诗的电影”更加依赖于非言语的方式来表达意义。
它可以通过画面的组合、镜头的运动和剪辑的处理等手法来创造视觉的美感和韵律感。
同时,音乐的运用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电影可以创造出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感觉。
“诗的电影”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更具有艺术性的电影形式。
它以复杂而抽象的方式,去探索情感、思想和观点。
通过运用独特的视觉和听觉处理技巧,电影创作者可以打破现实的限制,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想象力和哲学思考的世界。
试论语言本体论的哲学基础

●语言哲学○语言哲学专题研究编者按:综观学界,由于语言的重要性日趋凸显,对语言的看法也日趋多样化,但是最有影响的语言观却只有两种:语言工具论和语言本体论。
前者肇始于亚里士多德,经过弗拉基米尔・列宁的推波助澜,已经成为当今最流行的、最具功利主义色彩的语言观;后者也不新,但从学理上反思,还是新近的事情。
大致说来,本体论也有两种理解。
一种是在beings(在者/是者/有者,本体)确定的情况下,集中研究be2 ings的在、是和有,比如始于古希腊、延续至今的具有欧洲大陆哲学传统的各个哲学流派。
另一种是在beings还不确定的情况下,或者首先论证研究对象是beings,然后探讨对象的在、是和有;或者不分先后顺序,同时或交叉展开研究,比如本体论语言哲学。
本期刊发的高云球先生的文章,就属于“语言是be2 ings”的尝试性论证。
试论语言本体论的哲学基础高云球(燕山大学,秦皇岛066000)提 要:20世纪语言研究的哲学基础经历了从语言客观性到语言实在论的艰苦过程。
真正为其奠基的,甚至将其变为现实的是逻辑实证主义。
弗雷格的意义与指称的关系研究开辟了这一过程的先河。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则将其推向深入。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自组织系统为确立语言的可能世界完成了历史性的理论创造。
关键词:语言客观性;语言实在论;逻辑实证主义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8)05-0001-4The Con structi on of the Ph ilosoph i ca l Founda ti on of the L i n gu isti c Revoluti onGao Yun2qiu(Yanshan University,Q inhuangdao066000,China)The phil os ophical f oundati on of the research of linguistics has gone thr ough the arduous p r ocess fr om objectivis m of languages t o realis m of languages.The true functi on t o lay,even t o realize,the f oundati on,is Logical Positivis m.The study of the relati on bet w een the meaning and signifier by Frege opened the possibility of the p r ocess.Russell’s theory of the descri p ti on operat or p r o2 moted the p r ocess further.The self organizati onal syste m of languages comp leted the hist orical theoretical creati on t o establish the possible world of language.Key words:objectivis m of language;realis m of language;l ogical positivis m 1 须要提前说明的三点当语言哲学进入20世纪门槛的时候,它的预设条件和哲学基础是语言的客观性。
语言学概论第一章语言的本质.

1) 直观动作思维:这种思维指思维时能 直接感知思维对象,并通过思维者自身 的动作去影响思维对象的那样一种思维 活动。 例如像工程设计师、体育运动员等的思 维活动都具有直观动作特点,教练员讲 解有关体育战术如足球、篮球、排球等 也要用直观思维。
2) 形象思维:这种思维指在思维时用唤 起形象并在想象中对形象进行加工改造 的那样一种思维活动人。艺术家和文学 家思维时(在进行艺术构思时)就充分 地进行着这种形象的加工改造和组合的 活动。 比如构思一幅画、一座雕塑、一个情节、 一个戏剧场景等,都要进行形象思维。
5)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还说明这样一个道理, 人类社会以外没有语言。社会以外不但没有语 言,即使是人,只要离开了社会,也会失去语 言能力。人类大脑特有的语言能力与生俱来, 具有一定的先天条件。但如没有后天的社会环 境,不在适当的时期同实际的语言相接触,就 不能激发出大脑语言能力的内在机制。因此, 语言的习得同样具有社会性,离不开社会。
思考: 未见其人,只闻其声,就能知道说话者是谁. 或只读其作品就能知道作者是谁.。但是 他们说的话写的作品我们都能理解。
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道理?
上述情况说明: 1 每个人的言语都有自己的特点,但他 们的语言是在基本遵守语言社会的总规 则,即语音、词汇、语法规律的基础上进 行的. 2 语言和言语虽有密切关系,但是不同.
如果语言是自然的,其产生发展就应该 有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社会的发展变化也不会给语言造成任何 的影响,而实际上恰恰相反,语言的产 生与发展都是同社会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的。
如果语言是自然现象,其产生和发展就 应该有自己的一套规律,不受人类的约 束。自然的东西只能利用,不可能创造, 而语言却是人类创造的,同人类一道发 展的。比如古代汉语没有电视、电脑、 广播等词,而现代汉语有这些词,这是 因为社会发展了,客观世界有了这些事 物,语言中才相应地有了这些词。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课后习题](第2章 文学与语言)【圣才出品】
【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d9ffedf8f01dc281e53af0d5.png)
第2章文学与语言1.简要说明语言工具论和语言本体论的内涵。
答:(1)语言工具论工具论,即认为语言只是一种“形式”、“工具”、“媒介”、“载体”,它的功能在于表达生活和情感的内容,内容具有“优先权”,而包括语言在内的形式则处于被内容决定的位置。
(2)语言本体论①语言本体论是在意识到语言工具论的缺陷出现的。
索绪尔对“语言”(1anguage)和“言语”(parole)的区分后,人们对语言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②结构主义人为,说话的主体并非控制着语言,语言是一个独立的体系,‘我’只是语言体系的一部分,是语言说我,而不是我说语言。
③结构主义语言学对语言的高度重视和强调,语言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殊荣,语言也因此上升到“本体”的地位。
2.请以具体的诗歌作品和散文作品为例,说明诗歌语言是一种奇特化程度高的语言。
答:(1)“奇特化”的概念“奇特化”就是力求运用新鲜的语言或奇异的语言,去破除这种自动化语言的壁垒,给读者带来新奇的阅读体验。
“奇特化”并不只是为着新奇,而是通过新奇使人从对生活的漠然或麻木状态中惊醒过来,感奋起来。
(2)诗歌的特点诗歌是一种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因而,诗歌对于语言的运用十分关注,“奇特化”在诗歌语言中普遍存在。
(3)范例奇特化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诗歌语言不规则的排列组合是其一种。
在实际的诗歌写作中,作家会通过多种奇特化手法达到目的。
爱伦·坡在其诗歌作品《乌鸦》中,在表达对亡妻的思念的过程中,抛弃了以往常用的意象,而是借用“乌鸦”作为死神的使者,与妻子展开交流。
给人带来“奇特化”的效果。
同时,诗歌中大量采用带有消极意味的修饰词语,与当时广泛流行的昂扬积极的浪漫主义潮流相悖,给人带来“奇特化”的印象。
3.西方作家与中国古人都提出过超越语言的具体方案,你认为哪种方案更切实可行,为什么?答:(1)自动写作“自动写作”是超现实主义文学家提出的一种超越语言的方案。
本体论与OWL语言概要

2 Language structure 语言结构
• OWL文件组成:
– – – – Ontology header 本体头(可选) Class axioms 类公理 Property axioms 属性公理 Individual axioms 个体公理
• OWL代码需由< rdf:RDF>在开头和结尾标 识(同RDF文档) • 支持XML标准实体和名字空间生命
4.1.2 Property restrictions 关系约束(1)
1 Value restrictions 值约束 • owl:allValuesFrom 所有的值来自 • owl:someValuesFrom 必有值来自 • owl:hasValue 有某值
4.1.2 Property restrictions 关系约束(2)
4 Classes 类
– 类(class)和概念; 又: – 属性(property)和关系; – 个体(individual)和实例(instances); – 此公理和彼公理 本体 = 概念 + 名义 + 属性 + 取值 + 公理
4.1 Class descriptions 类的描述
1. 2. 3. 4. 5. 6. A class identifier 类的标示符 An exhaustive enumeration of individuals that together from the instances of a class 实体的列举 A property restriction 属性约束 The intersection of two or more class descriptions 两 个或者更多类描述的交 The union of two or more class description 两个或者 更多类描述的并 The complement of a class description 类描述的补 充
语言本体论概述

语言本体论概述语言本体论概述一、语言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
从两个方面来定义语言,一是从社会功能方面来说,即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标志,因为动物是没有语言的。
语言通常被当作人们交际的工具,并以此为社会服务。
一是从内部结构来说,就语言自身而言,它是由语音和语义结合而成、由词汇和语法所构成的符号系统。
二、本体论现代汉语词典:本体指德国哲学家康德唯心主义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指与现象对立的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
本体又译为实体,是表明万物的本原、基础、本质、原因和终极性质的范畴。
“本体论”是对概念化的精确描述,是关于存在的理论,所探讨的是事物(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本原和本性的存在方式、生成运演及其本质意义的终极存在问题。
语言本体论:我的理解是,从语言文论而不是语言哲学的角度来说,语言本体论,是指在二十世纪西方兴起的以语言为研究对象、以语言为本体,并坚持文学是语言的建构、语言是文学的本质的一系列文艺理论,它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及现象学的解释学传统。
西方哲学,本体论→认识论→语言论语言本体论的哲学基础:真正为其奠基的是逻辑实证主义。
弗雷格的意义与指称的关系研究,开辟了语言论转向的先河,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则将其推向深入,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自组织系统为确定语言的可能世界完成了历史性的理论创造。
语言哲学代表有奥斯汀,洪堡,乔姆斯基等。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宇宙—作家—作品—读者从作品的外部研究(一种是从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条件中探索文学创作的决定性因素;一种认为文学主要是创作者个人的产品,于是便断定文学研究主要地必须从考察作者的生平和心理着手;还有一种主要从人类精神中的集体创造活动如思想史、神学史和其他的艺术中,探索文学的起因;还有一种要以“时代精神”,即一个时代的精神实质、知识界气氛或舆论“环境”以及从其他艺术的特质中抽取出来的一元性力量来解释文学——韦勒克、沃伦,P66)→作品内部研究,文学学→文学科学,内容(或材料)→形式,从作者→作品→读者三,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他提出的新观念把语言当作一个共时的静态的符号系统;探索其内部结构。
试论卢卡奇的语言本体论

亦是历史的存在。历史在语言中得到确定的形 态, 并对未来发生影响, 这是其他的媒介所不能 做到的。 由此可见, 正是日常生活的现实性、 直接性 建立了语言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也决定了卢卡 奇必然走向语言本体论。由于卢卡奇是以语言 本体论来揭示社会历史的存在 , 所以, 我们可以 说, 卢卡奇的社会本体论就是语言本体论, 也可 以说 , 语言本体论是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基础和 深层内涵 , 我们只有研究卢卡奇的语言本体论 , 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他的社会存在本体论。
二、 语言与社会存在
语言的特点在于它总要 说 点什么, 语言 所说的 什么 是先于语言存在的 , 还是语言在 说 的行为下赋予的 ? 即语言的所指是实存的 还是虚构的? 语言所涉及的这些形而上学的问 题成为语言哲学关注的重点之一。 新实证主义者 对形而上学的陈述保持中 立。
[ 3] ( P405)
他们 不承 认现实 世界中 的本体 问
[ 5] ( P210- 211)
正是语言的这一普遍性使得人类
社会的连续性得以保持。语言作为社会存在本 体的再现, 它体现了人类生命和生活的延续, 记 载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并以可以传达的形 式流传下来 , 也由于语言的普遍性, 它才可以能 动地反映社会历史的发展, 具体体现在它不仅 充当了人类存在与自然界的媒介 , 而且也充当 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媒介。而人类的形成也正 是在这两个方面展开的, 即在与自然界的关系 中 , 自然限制的退却, 人类向合类性的迈进 ; 以 及在通往合类性的途中, 人性的逐渐成熟与完 善。 第二 , 语言的更新与人类历史的发展。如 同语言具有不完整性和始终需要发展的潜质一 样 , 社会历史 也总是处在通向 完整性 的途中。 并且社会历史的意义正在于这种开放性和不完 整性。语言的更新是在保持它的本质与特性的 基础上进行的。它一方面反映了社会作为整体 的变迁 ; 另一方面又 反映并且有效地表达着生 活着的 人的 观点、 情感、 思 想、 追求 等等 的世
本体论研究综述

本体论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本体论研究进行全面的综述和深入探讨。
本体论作为哲学的一个核心分支,关注于研究存在、实体、本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基本问题。
通过回顾和分析本体论的历史发展、主要观点以及当前的研究动态,本文力求呈现本体论研究的全貌和最新进展。
在本体论的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和不同流派的哲学家提出了各自独特的本体论观点。
古典哲学家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于存在和实体的理解,为后来的本体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哲学家则试图通过新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传统本体论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本体论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
我们将回顾本体论的历史发展,探讨各个时期本体论观点的演变和变革。
我们将分析不同哲学家对于存在、实体和本质的理解,以及他们如何构建各自的本体论体系。
我们还将关注当前本体论研究的前沿动态,探讨新兴理论和方法对于本体论研究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全面的本体论研究框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本体论的基本问题和最新进展。
我们也希望本文能够激发更多学者对于本体论研究的兴趣和热情,推动本体论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二、本体论的哲学基础本体论,作为哲学的一个核心领域,其哲学基础深厚且多元。
从古至今,哲学家们对于本体论的理解和研究,始终离不开对存在、本质、实在等基本问题的探讨。
这些基本问题构成了本体论研究的核心,也为本体论的哲学基础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提出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可以说是本体论哲学基础的初步形成。
柏拉图认为,真实的世界是理念的世界,而我们所感知到的物质世界只是理念的影子。
亚里士多德则强调实体的存在,认为实体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是存在的本质。
进入中世纪,经院哲学对本体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
奥古斯丁、阿奎那等哲学家,在继承古希腊哲学的基础上,引入了神学的视角,将上帝作为存在的最高本体,认为上帝是世界的本质和根源。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哲学的变革,本体论的哲学基础也经历了重大的转变。
语言本体论简析——从哲学到现代语言学

语言本体论简析——从哲学到现代语言学语言本体论简析——从哲学到现代语言学 2006年第5期No.52006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iehu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总第146期SumNO.146?哲学研究?语言本体论简析——从哲学到现代语言学李雪.梅(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650031)[摘要]语言研究与哲学研究是相辅相成的:语言研究是哲学研究的基础,哲学研究是语言研究的先导.西方哲学的语言本体论,为现代语言学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前提,给语言打上了本体或实体的烙印,使现代语言学表现出语言本体论的特征;语言本体论及任何哲学都是建立在由语词构成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或者说是围绕一个基本概念而展开,语言在哲学体系中总是具有基础的地位和决定的作用.在今天,语言的本体性还可以从数字化语言对网络世界的支撑作用获得实证性说明. [关键词]语言本体论;现代语言学;数字化语言Eqa图分类号]13561.59;B71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766(2OO6)05—0051—06语言研究与哲学研究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语言研究是哲学研究的基础,哲学研究是语言研究的先导,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哲学本体论和现代语言学的创立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本体"又译为"实体",是表明万物的本原,基础,本质,原因和终极性质的范畴;"本体论"(ontology)也就是"形而上学"(meta— physics),从某种意义上说本体论就是哲学.在我国学术界,关于追问感性直观背后的本体的直观本体论和探讨思维与存在何为本体的元本体论已有广泛而深人的讨论,而关于以语言为本体的语言本体论的讨论却十分鲜少.其实本体论归根到底是一个语言问题,正如当代美国着名哲学家蒯因所说:"在本体论方面,我们注意约束变项不是为了知道什么存在,而是为了知道我们的或别人的某个陈述或学说说什么东西存在;这几乎完全是同语言有关的问题."l】11.一,语言本体论及语言在哲学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语言的本体性问题与语言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是一致的.任何哲学体系都是建立在由语词构成的最基本的概念的基础上,都是由它自身的特殊概念构成的语言逻辑体系,语言分析在哲学研究中具有基础的地位,发挥着决定的作用.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全部哲学即是'语言的批判'.~[2133这里的"批判"是广义的,具有分析,审核,考察等意.本文把语言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放在语言本体论中一并论述, 通过语言本体论的论述,同时说明语言在哲学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语言本体论的提出者,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爱菲斯的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他提出了"logos" (逻各斯)一词.逻各斯(1ogos)含义很多,其中有语言,讲演,谈话,思想,理性等.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都是根据这个'逻各斯'而产生"[.jl8.也就是说,"logos"是万物的本原.那么,"logos"为何成为万物的本原?我国着名古希腊哲学研究专家苗力田先生说:"在语言中所说的'苏格拉底是人'的'人',也就是这个人自身.这样,普遍一般的人,就成为述说具体个别人,规定具体个别人的,成为人所是的人, [收稿Et期]2oo6一O2—2o['lie者简介]李雪梅(1970--),女,I~Jil南充人,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52?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146期 logos."?4l赫拉克利特正是在语言分析中确立了 logos的中心地位,并使它一直成为西方哲学的中心议题.今天的后现代主义者,大反传统哲学的"逻各斯中心论","语言中心论",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语言中心论"确实是历史的事实. 巴门尼德以"Being"(存在)为基础建立起他的本体论学说.巴门尼德认为,"可以言说, 可以思议者存在,因为它存在是可能的,而不存在者存在是不可能的"[5131;"可以被思想的东西和思想的目标是同一的;因为你找不到一个思想是没有它所表达的存在物的"[5l3..英国着名语言学家,哲学家罗素认为,"在哲学史上,这是从思想和语言来推论整个世界的最早的例子……这种论证的本质便是:当你思想的时候,你必定是思想到某种事物;当你使用一个名字的时候, 它必是某种事物的名字.因此思想和语言都需要在它们本身以外有某种客体.而且你既然可以在一个时刻而又在另一个时刻同样地思想着一件事物或者是说到它,所以凡是可以被思维的或者可以被说到的,就必然在所有的时间之内都存在"_6l7..巴门尼德还说,"没有事物是变化的"_5l7,罗素解释道,因为"字汇有着经常不变的意义;这一点实际上就是他论证的基础"_6l8.上述说明巴氏哲学的特点是从语义世界推论现实世界,语义世界是本原的世界,故学者们认为这是一种语言本体论.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的"Being"概念影响下, 提出了"Idea"("理念")一词.柏拉图认为, "人应当通过理性,把纷然杂陈的感官知觉集纳成一个统一体,从而认识理念"_5l7.所谓理念也就是用语词表达的"事物不变的本质",它是事物"真正的本体".柏拉图把事物的"本质" 从事物中独立出来,使它成为"单独的个体", 从而把世界分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理念世界"就是由语词构成的观念世界,事物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感性世界.前者是可知的原本世界,后者是可见的摹本世界.他同样是通过语词表达的语义世界来说明和决定感性的事物世界.他还认为语义世界是不变的,稳定的,从而是真实的; 事物世界是变化的,不可捉摸的,从而是虚幻的.柏拉图的理念论同样是语言本体论.亚里士多德仍然以"Being"(存在)为其体系的基础,但他却不是如巴门尼德那样把"He— ing"理解为没有任何特殊规定的,充满空间的总体;也不像柏拉图把"Being"理解为"Idea" (理念),而是要去探讨"作为存在的存在"(to onheelon).苗力田说"作为存在的存在"就是存在者自身而言的存在,这是一种普遍存在,本质存在,"on是系词einai的中性现在分词,ein— ai即是肯定,是个这."?4]哲学探索的"这"就是要探索它的本质和最初因,这就是"Ousia"(实体或本体).亚里士多德通过语言分析,对实体作出了多种说明,其中着重探讨了两义,即"是什么"和"何以是".先从亚里士多德对"是什么"的分析看其本体论.亚氏说:"尽管存在的意义有这样多,但 '是什么'还是首要的,因为它表示实体.,,[71513如"苏格拉底是人"这个定义中,"人"是实体, 因为"人"规定了苏格拉底"是什么",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分析实体的关键就在于把握本质, 而语词就是对事物本质的抽象,概括和表达,没有语言就没有本质.可见,语言是基础,是实体.再从亚里士多德对"何以是"的分析看其本体论.亚氏以"个别的人","个别的马"为"第一实体".但是如果再问:这个个别事物"何以是"这个个别事物,如一座房屋"何以是"或 "为什么是其所是"?亚氏作了以下分析:房屋的 "何以是",首先是"质料",因为"质料"如砖头,石块等材料是最初始最基层的载体 (hupokeimenon),正是这些材料使房屋成其所是.但是,质料是零散的,不具有独立性,还必须寻求材料的"何以是".亚氏说:"我们寻求的是使质料成为某物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形式, 也就是实体."_7l5?这里的"形式"也就是语词构成的"Idea"(理念),因为实体是"事物能借以取得自己名称的东西"?3]2.可见亚氏仍然是以语词为实体,而把感性事物作为语词实体的派生物,这同样是语言本体论."文艺复兴"时期以后,西方近代哲学出现了由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这是西方哲学的第一次大转向.这次转向后,西方哲学出现了主体与客体,本质与现象,思维与存在的对立与分裂,最后导致了"独断论"和"怀疑论".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德国的哲学大师黑格尔选择了一个重要的词语"absoluteidea"("绝对理念") 2006年第5期李雪梅:语言本体论简析从哲学到现代语言学.53?作为他整个体系的基础.他还提出"实体即主体"的重要原则,把"绝对理念"这一语言实体理解为宇宙万物的本质和本原,万物都是这一本质的显现;它既是客体又是主体,既是思维又是存在.黑格尔按照这一原则,在"absoluteide— a"基础上,把主体与客体,本质与现象,思维与存在重新统一起来.他通过语言分析,逻辑论证,范畴演进,用语言自身的逻辑关系展示出自然,历史和思维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显示出语词和概念的强大力量,"absoluteidea"的辩证发展和外化过程把语言,概念的基础地位和创造作用充分体现出来.西方哲学在20世纪出现了语言的转向,这是西方哲学的第二次大转向.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的罗素,摩尔等人打出反黑格尔主义,拒斥传统形而上学的旗号,把哲学的对象和功能归结为进行语言和逻辑分析,开始了所谓 "分析的时代".20世纪30年代后,分析哲学的中心转到美国,语言和逻辑分析在英美哲学中占据支配的地位.语言分析不仅成为英美哲学的中心,在其他哲学流派中语言分析也具有其基础和中心的地位.如存在主义的重要代表海德格尔说:"思完成在对人的本质的关系.……在思中形成语言.语言是在的家.人以语言之家为家. 思的人们与创作的人们是这个家的看家人."_8]哲学解释学的重要代表伽达默尔进一步说明了海德格尔的观点.他认为,就言说的真理而言,"被理解的存在('是')就是语言"l9].一语道破: 语言就是存在,就是实体.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人打出"反本体论","反逻各斯中心论"的旗号,但他们要"解放语言",主张用话语范式, 话语实践来定位和定向社会,表达和说明文化, 理解和解释历史;把历史和现实文本化,用一种文本的叙事形式来表现历史和现实,语言分析仍然是他们的哲学的基础和核心.其实他们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另一种形式出现的语言本体论.总之,西方哲学在20世纪出现第二次转向即语言的转向以来,语言研究成为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语言在哲学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被充分凸现出来,形成了语言研究与哲学研究紧密结合和协同发展的态势.二,现代语言学对语言本体论的继承及其特征现代语言学的诞生绝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西方哲学的语言本体论为现代语言学的诞生提供了直接的思想前提.哲学家们关于"本体" ("实体")的基本特征的论述,如亚里士多德关于"实体是存在物的基础"I5,实体是"本质","基质","原因"和"载体",实体具有第一性,基础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等论述;莱布尼茨关于"能动性是一般实体的本质","一个实体不能没有行动"_1.l等论述,为现代语言学的建立指明了方向,语言学的创始人正是以实体的这些本质特征来规定语言的本质特性,并以此来处理语言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卡尔?威廉?冯?洪堡特(Karlwilhelm VonHumboldt,1767—1835)是具有哲学传统的德意志民族的一位着名思想家,他既是西方传统哲学的继承者,又是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他把语言的发展理解为某种理念的运动,他试图为代词的产生找到哲学根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把他的代表作《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誉为"语言哲学的教科书".洪堡特发挥了上一个世纪的哲学家莱布尼茨关于实体能动性的思想,他说:"语言就其真实的本质来看,是某种持续的,每时每刻都在向前发展的东西.""语言绝不是产品(Ergon),而是一种创造活动(Energeia).因此,语言的真正定义只能是发生学的定义."[?j3.他把语言,文化,精神看成是同义语,他反复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语言看作一种真正的产品 (Werk),看作各民族人民的产物(Erzeugniss).语言具有一种我们能觉察到,但本质上难以解释的独立性";"语言(dieSprache)是自动,自发地产生的","语言产生自人类本性的深底"?.为了说明语言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洪堡特把"语言分析"与"自然事物"加以区别.他说:"语言从不表达事物本身,而是表达那些不依赖于事物,在语言创造中通过精神而构成的概念.""它应被视为完全内在的.-[uja8在语言与概念,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上,洪堡特说: "没有语言,就不会有任何概念;同样,没有语?54?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146期言,我们的心灵就不会有任何对象,因为对心灵来说,每一外在的对象只有通过概念才会获得真实的存在.""词不是事物本身的模印(Ab— druck),而是事物在心灵中造成的图像的反映."l11瑚按照洪堡特的理解,语言是在先的,基础的,独立的,能动的,语言"是一种创造活动":语言首先创造概念,通过概念使外在事物成为"真实的存在";语言"不是事物本身的模印",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概而言之,语言不是产物,而是实体即本原.在方法论上,洪堡特和与他同时代的本民族哲学大师黑格尔一样,以语言实体为基础,坚持 "实体即主体"的原则,对语言作出了两个方面的分析:一方面,他认为:语言"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库","在语言中形成了一个词库和一个规则系统,语言通过它们历经千年而成为一种独立自主的力量"."根据这些观点,语言确实是一种外在的客体";"另一方面它恰恰于同一程度上受到主观的影响和制约.因为语言在任何地方,包括在文字里,都不是处在停留不变的状态,它那仿佛僵死的部分必须始终在思维中重新予以创造,生动地转变为言语或理解,并最后完全转入主体."[11135这样,在语言的基础上主客体统一起来了.洪堡特接着分析,从"整体上"说,语言是"一种独立的存在","语言有异于,独立于心灵"的特点,但语言的独立存在"始终只能在每次发生的思维中实现",所以语言又有"隶属于, 依赖于心灵"的特点,这"两种对立的观点", "事实上在语言中联系了起来",这就使"主体与客体,依赖性与独立性的概念,在与自我原本一致之物中相互转化"nJ3.这又在语言的基础上把思维与存在统一起来了,这种统一性正是语言的实体性和创造性的生动体现.从洪堡特对语言的上述论证中看出,他是充分吸取了西方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语言本体论思想,并赋予他的语言学以语言本体论的特征.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deSau— ssure,1857—1913)是现代语言学的创建人. 他把"就语言并为语言而研究语言的语言"即语言的一般,作为"语言学惟一而真实的对象". 他继承了洪堡特的思想,立足于语言本体论,把语言看成是一个独立自主,自成体系的符号系统.他在自己代表作《普通语言学教程》中, 深刻地论述了语言的本体性和创造性. 索绪尔要在人类的言语活动(1angage)中区分出语言(1angue)和言语(parole),认为应该"一开始就站在语言的阵地上,把它当作言语活动的其他一切表现的准则"l】_l3..语言是由语言符号之间相互关系构成的系统,"在语言学里, 自然的资料没有什么地位"l】J】.索绪尔说, "语言符号是一种两面的心理实体","我们建议保留用符号这个词表示整体,用所指和能指分别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或者……更简单地说:语言符号是任意的"口J】们.索绪尔强调任意性原则是"头等重要的","这个原则支配着整个语言的语言学, 它的后果是不胜枚举的"E12]..在我们看来,任意性原则之所以是"头等重要的",在于它集中地反映了索绪尔语言学的本体论特征,它充分地说明了语言实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和本原性. 索绪尔所说的"能指"与"所指"的结合, 是"声音"与"概念"的结合,而不是"名称" 与"事物"的结合.他说:"语言符号连结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121101索绪尔的这一看法,与前面介绍的洪堡特所说"语言从不表达事物本身,而是表达不依赖事物,在语言创造中通过精神而构成的概念",是一脉相承的.索绪尔之所以反对把"能指"与现成事物相联结,因为在他看来,世界上不存在一开始就有的语词与事物的一一对应关系;同样,"能指" 与"所指"也不是自然形成的对应关系.他认为,"每种语言都是在音响要素的系统的基础上构成它的词的"l】J】,绝"没有现成的,先于词而存在的概念"[】J】?.因为"概念"即"所指" 是语言所创造,概念又赋予外物以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创造了事物,语言对事物来说, 是在先的,第一性的.人们的经验和常识告诉我们:能够发出声音 ?本文根据商务印书馆1999年出版的中文本,并参照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CourseinGeneral Linguistics(英语本),对个别引文的文字有所更动.2006年第5期李雪梅:语言本体论简析从哲学到现代语言学'55?的动物不少,但它们的声音却不能构成语词,形成概念;人虽然是创造语言的动物,但人也并不是每个声音都有意义,都有对应的概念;同时, 不同地域的人用不同的声音却可能所指同一个概念,这既说明"能指"和"所指"的联结是任意的,"是不可论证的","没有任何自然联系的"l1l1叫;同时,也说明"所指"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语言本身创造的,这与洪堡特所说语言 "是一种创造活动"是一致的.任意性原则不仅表现出语言的创造性,而且表现出语言的本原性.在索绪尔的体系中,语言的本原性意义,不是语言直接派生客观世界,而是语言创造概念,概念显现事物;通过语言廓清混沌未分的外界世界.正如索绪尔所说:"若不是通过语词表达,我们的思想只是一团不定形的,模糊不清的浑然之物……在语言出现之前, 一切都是模糊不清的."?1J1卵一个事物在没有被语言道破之前,它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只有通过语词使它有了自己的概念,它才能显现自身,才能使人们对它有清晰的认识.索绪尔在任意性原则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他的差别性原则,以此对语言的本原性作出了进一步的说明.他说,"任意和表示差别是两个相关联的素质"[_j】融.任意与差别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这两个原则必须结合运用.索绪尔说:"概念是纯粹表示差别的,它们不是积极地由它们的内容从正面确定它们,只能根据它们与系统中其他成员的关系从反面确定它们.它们最确切的特征是:它们不是别的东西."_1_j1..声音也同样如此,"在词里,重要的不是声音本身,而是使这个词区别于其他一切词的声音上的差别,因为带有意义的正是这些差别"."音位首先就是一些对立的,相关的,消极的实体"?】_j】.,所谓"对立的"就是有差别的. 索绪尔强调,差别"这一原则是基本的",在 "语言中只有差别"?1]?.索绪尔指出,"所指和能指分开来考虑,虽然都纯粹是表示差别的和消极的,但它们的结合却是积极的";"整个言语活动的机构都将以这种对立以及它们所包含的声音差别和观念差别为依据"[心?..因为没有差别就没有区分,没有差别和区分就没有事物本身,正是依赖言语活动的"声音差别和观念差别",才把混沌未分的世界区分为千差万别的事物,从而造就一个具有多样性的五彩世界.索绪尔通过任意与差别两个基本原则深刻地说明了语言的本原性和创造性.他意味深长地说:"所以语言有一个奇特而明显的特征:它的实体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得出来,可是谁也无法怀疑它们是存在的,正是它们的作用构成了语言.这无疑就是使语言区别于其他任何符号制度的一个特征."?】_j】洪堡特和索绪尔的思想对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少的语言学家自誉为他们的学生或学术继承人.洪堡特的"语言不是产品 (Ergon),而是一种创造活动(Energeia)",成为语言学界大量引用的名句.索绪尔提出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和差别性原则,也成为语言学界公认的普遍原则.由于他们所倡导的语言的本体性和创造性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没有哪一种语言学不受他们的这一思想的影响,从而使各派语言学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语言本体论的特征. 特别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萨丕尔一沃尔夫假说"(theSapir—WhorlHypothesis)进一步发挥了索绪尔所继承的语言本体论.他们认为, 语言的区别在于它的结构,语言的结构构成思维的框架,形成不同的文化,语言决定思维,文化和语言使用者对宇宙的看法.对于这一假说本文不作全面评价,我们只想说明,这一假说把语言的本体论意义充分地体现出来了.如果说洪堡特和索绪尔在创建现代语言学过程中所肯定的语言实体的基础地位,决定意义和创造作用,在他们那个时代还"不是一下子能看得出来",在萨丕尔和沃尔夫的理论中也只是一种假说,那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到了信息时代的今天,对于语言的本体意义已可以得到实证性的说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中坚人物利奥塔在其《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中一开始就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提出了科学知识是一种话语的思想.他说:"科学知识是一种话语.我们可以说,40年来的所谓尖端科技都和语言有关,如音位学与语言学理论,交流问题与控制论,现代代数与信息学,计算机与计算机语言,语言翻译问题与机器语言兼容性研究,存储问题与数据库,通信学与'智能'终端的建立, 悖论等等.以上是明显的证据,这还不是完整的清单."[.]?56?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总第146期计算机技术给人们展现出一个广泛的前所未有的网络世界,这个网络世界虽然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它并不丧失其真实性.网络世界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网络世界的基础就是语言,网络世界就是为语言所决定.假若不把各种媒体的信息转化为数字化语言,没有数字化语言作支撑,就不可能有网络世界的存在.数字化语言正好充当了亚里士多德所说的 "作为存在的存在",作为"存在物基础"的"本体"或"实体".这一事实确证了洪堡特和索绪尔开创的现代语言学所继承的语言本体论思想的现实意义,也是对现代语言学所表现出的语言本体论特征的印证.[参考文献][1]蒯因.从逻辑的观点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维特根斯坦.名理论[M].张申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LanguageOntology。
第十二讲 本体论

本体论以巴门尼德的存在学说为其开端, 中经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念论,在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完成。
柏拉图的理念论 (1)理念是事物的共相 (2)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 (3) 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 (4) 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和动因
朱熹的“理”
理一分殊
“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在天地言,则天地中有太极。在万物 言,则万物中各有太极。”(《语类》卷一) “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语类》卷九十四) “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观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近,而 理绝不同也。气之异者,粹驳之不齐;理之异者,偏全之或异。” (《文集·答黄伯商》)
传统哲学家经常加以探讨的对象,恰恰 正是这些本来应当对之保持沉默的东西: 如作为整体的世界问题、自我问题、伦 理学问题及人生的意义问题等等 。
五、本体论与人类精神的“终极 关怀”
人类是自然存在物,但人类是有理性的, 总怀有超越有限而通达无限的理想。于 是,人类就有了“终极关怀”:他希望 了解自己从何处来,归于何处;他希望 认识宇宙自然的终极实在;他希望超越 有限获得自由;他希望以某种方式通达 至高无上的理想境界。
B.另一方面康德亦主张,正是因为物自 身不可知,我们的认识能力仅限于经验 的领域而不能作超验的使用,这就为我 们保留了一个不受认识形式限制的自由 的领域,从而为实践理性的道德活动提 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天地,也可以说为 本体论开辟了一条生路。
四、本体论的语言学困境
语言学转向 "语言学转向"是用来标识西方20世纪哲学与西 方传统哲学之区别与转换的一个概念,即集中 关注语言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 语言不再是传统哲学讨论中涉及的一个工具性 的问题,而是成为哲学反思自身传统的一个起 点和基础。
文学语言研究的工具论与本体论

文学语言研究的工具论与本体论新时期初,文学批评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努力摆脱文革时期"政治标准第一";的批评原则,逐渐向艺术标准转变,开始重视语言在文学研究中的地位,但由于受传统工具论语言观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文学语言研究仍在"内容决定形式";的思维框架中,将语言形式看作是思想内容的容器和工具。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西方"语言论转向";的引进,文学批评开始以语言本体论为基础探索文学语言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使文学语言研究从观念到方法都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完成了从工具论到本体论的视域转变。
一、文学语言的本质:从载体到本体与"文革";时期清一色的阶级分析和政治批判相比,新时期文学批评开始以反叛的姿态努力摆脱政治标准对文学批评的钳制,突出艺术标准的重要性。
对比1977年和1978年的文学批评,可以发现批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1977年的文学批评中很难看到以"艺术";作为篇名的关键词,即使在文章中涉及"艺术";方面的内容也大都放在文章的末尾或者几笔轻轻带过。
而1978年的文学批评中以"艺术特色";、"艺术风格";、"艺术形式";、"艺术结构";等作为篇名的文章开始涌现。
1979年以后,分析作家作品的语言特色、语言艺术和语言风格,探索小说语言、诗歌语言、散文语言的特色等已经成为文学批评的一大特征。
检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1979-1984)可以发现这方面的论文很多。
如涂一程的《试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李裕德的《〈在烈日和暴风雨下〉的语言分析》、赵毅衡的《诗歌语言研究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刘心武的《小说语言问题之浅见》等,这些文章在分析文学语言的特征时较少涉及文学语言本身的形式美,主要还是从语言学角度出发的,将文学语言作为叙事写人、写景状物、传情达意的工具。
汪曾祺的语言本体论与小说创作转向

汪曾祺的语言本体论与小说创作转向杨晨馨(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0)摘要:汪曾祺对小说语言的“视觉”要求折射出他对审美体验的重视,即用语言调动人的感官,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审美感受。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汪曾祺步入文学创作晚期,写作功力有所衰退,他的新聊斋题材创作转向反映了他对新的社会生活的种种不适,走向了纯粹的个人化写作。
在文学史上,汪曾祺以“复古”的姿态走向大众,与主流文化保持距离并开辟了新的语言路径,影响了先锋派对语言的追求。
关键词:汪曾祺;语言本体论;审美经验;创作转向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7740(2019)03-0050-04汪曾祺是一位具有理论自觉的作家,他的语言本体论为学界所关注。
多年来,他的这一语言观念一度被视为现代汉语小说语言观转折的标志,即从“语言工具论”到“语言本体论”[1]。
汪曾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举成名,原因不仅在于他创作了《受戒》《大淖记事》等著名作品,而且在于他对小说语言的重视。
汪曾祺把语言当作审美对象,在语言的形象中展示不同的文化镜像[2]106。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汪曾祺的“新聊斋”系列作品在语言上既保留了古意又不失现代文人的气度,成为学者研究、青年作家学习与模仿的对象。
迄今,虽然有不少学者认为汪曾祺的作品是对“京派小说”艺术风格的传承,走的是复古的写作路线,但是这种看法并不能反映汪曾祺小说语言的独特风貌。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汪曾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较其鼎盛时期的作品有明显的减弱,但这恰恰反映了他持久坚守的现代文人精神,以及他忠于语言本体的审美意识。
一在中国当代作家中,擅于绘画的人不多,而汪曾祺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的画作在2005年被山东画报出版社结集出版,名曰《文与画》。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始,以夏元明为代表的一部分学者开始探讨汪曾祺的文与画的问题[3]。
汪曾祺的画作不仅为学者们提供了更多的研究材料,还引起了其他领域研究者的注意。
语言本体论_浅谈语言在布罗茨基诗学中的本体论地位

语言本体论_浅谈语言在布罗茨基诗学中的本体论地位在艺术形式千奇百怪层出不穷的美国当代诗坛,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卓尔不群。
在对布罗茨基庞杂的诗歌思想和美学观点进行整体性考察时,笔者发现:语言是布罗茨基诗歌和散文的一个核心形象。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1972年后,语言在布罗茨基的诗中逐渐占有了压倒一切的地位。
流亡的处境提供了“极大的加速度,把他推入了孤独,推入了一个绝对的视角:在这个状态下,只有他自身和他的语言,其他的人与物都隔在这两者之间。
[1]流亡使布罗茨基发现,语言改变了命运,变成了他的“职业和责任。
对他而言,语言是他的房舍,是生活的目的。
通过诗人说话的语言具有真正的形而上学的地位。
正是从语言入手,布罗茨基形成了自己的诗学。
布罗茨基对语言的推崇甚至到了偶像崇拜的程度。
在他那里,语言具有了一种神话般的、本体论上的意义。
可以说,对于一个像布罗茨基这样的人而言,语言就是他所肩负使命的形式,就是他的存在命运的形式,就是他与天意签约的形式。
[2]诗人是语言的工具布罗茨基的诗学不符合任何一个既定的范畴。
[2]在诗人与诗歌的关系方面,布罗茨基继承了诗歌创作的灵感说,夸大了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被动性,他在不同的地方一次次地提醒我们:诗人是语言的工具。
《诺贝尔奖授奖演说》被视为其诗歌美学观最集中的体现。
在其中,他这样写道:“只有诗人才永远清楚,平常语言中被称之为‘缪斯的声音’的东西,实际上就是语言的操纵;他清楚,语言不是他的工具,而他倒是语言延续其存在的手段。
语言,即便有人将它视为某种让人兴奋的东西(也许是正确的),那它也无助于伦理的选择。
“写诗的人写诗,首先是因为,诗的写作是意识、思维和对世界的感受的巨大加速器。
一个人若有一次体验到这种加速,他就不会再拒绝重复这种体验,他就会落入对这一过程的依赖,就像落入对麻醉剂或烈性酒的依赖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本体论概述一、语言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
从两个方面来定义语言,一是从社会功能方面来说,即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标志,因为动物是没有语言的。
语言通常被当作人们交际的工具,并以此为社会服务。
一是从内部结构来说,就语言自身而言,它是由语音和语义结合而成、由词汇和语法所构成的符号系统。
二、本体论现代汉语词典:本体指德国哲学家康德唯心主义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指与现象对立的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
本体又译为实体,是表明万物的本原、基础、本质、原因和终极性质的范畴。
“本体论”是对概念化的精确描述,是关于存在的理论,所探讨的是事物(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本原和本性的存在方式、生成运演及其本质意义的终极存在问题。
语言本体论:我的理解是,从语言文论而不是语言哲学的角度来说,语言本体论,是指在二十世纪西方兴起的以语言为研究对象、以语言为本体,并坚持文学是语言的建构、语言是文学的本质的一系列文艺理论,它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及现象学的解释学传统。
西方哲学,本体论→认识论→语言论语言本体论的哲学基础:真正为其奠基的是逻辑实证主义。
弗雷格的意义与指称的关系研究,开辟了语言论转向的先河,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则将其推向深入,维特根斯坦的语言自组织系统为确定语言的可能世界完成了历史性的理论创造。
语言哲学代表有奥斯汀,洪堡,乔姆斯基等。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的文学四要素:宇宙—作家—作品—读者从作品的外部研究(一种是从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条件中探索文学创作的决定性因素;一种认为文学主要是创作者个人的产品,于是便断定文学研究主要地必须从考察作者的生平和心理着手;还有一种主要从人类精神中的集体创造活动如思想史、神学史和其他的艺术中,探索文学的起因;还有一种要以“时代精神”,即一个时代的精神实质、知识界气氛或舆论“环境”以及从其他艺术的特质中抽取出来的一元性力量来解释文学——韦勒克、沃伦,P66)→作品内部研究,文学学→文学科学,内容(或材料)→形式,从作者→作品→读者三,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他提出的新观念把语言当作一个共时的静态的符号系统;探索其内部结构。
这一新观念扭转了语言学的历史走向,开拓了现代语言学的新格局。
索绪尔是结构主义的始祖,也是符号学的创始人。
1,语言与言语:语言是一种系统,是一种抽象的规范;言语是我们说的具体的话,是单个的话语。
索绪尔区分了作为社会性系统的语言和作为个人对该语言系统的运用的言语。
他从语言中删除了声学的和心理学的“内容实体”,使其只限于是“形式”。
2,能指与所指:能指是声音形象;所指是概念。
它们的关系是任意的,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只是一种文化、历史的约定俗成。
3,共时性与历时性:共时性:把一个语言现象看成是它同时代的一个整体系统中的一分子,从而研究某一特定时期内一个语言现象的全部问题。
历时性:把一个语言现象看成在历史进程中许多相关现象中间的一份子,从而研究具有时间跨度的语言中的某一特定成分。
共时性是一种系统性研究方法;历时性是一种历史性研究方法。
索绪尔把共时性语言学从历时性语言学中分离出来,并强调共时性研究。
4,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组合关系,是一种临近性关系;聚合关系是一种相似性关系;前者是转喻,后者是隐喻。
语言学的研究领域是语音成分和思想成分相结合的交界地带,而语音与思想的结合所产生的是形式,不是物质实体。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改变了西方传统的语言观,把语言从工具的从属地位上升到主要地位。
要把握实在,就必须把握语言。
语言已经不是作为工具出现在人们的眼前,语言作为一个本体已经成为哲学的第一要素。
索绪尔的语言思想不仅影响了整个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更直接导致了哲学上的结构主义运动的产生。
结构主义把语言看作系统,这使得结构主义的问题就是语言的问题。
西方语言论文论的发展线索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文学理论内部的形式主义倾向的发展,一条是语言理论的异军突起并由此引发的“语言学震荡”。
属于前者的主要是俄国形式主义和英美新批评派,属于后者的主要是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
但这并不是说结构主义就没受形式主义的影响,结构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有一条内在的线索:莫斯科语言小组——捷克布拉格学派——巴黎结构主义。
而且过分强调形式必然导致推崇语言。
语言论文论的两个标准:认为或倾向于认为文学不是现实的反映而是语言的建构,2,不把语言作为形式的要素而把语言看作文学的本质之所在。
四,俄国形式主义俄国形式主义文论是受语言学的影响发展起来的。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经他的学生整理,于1916年在巴黎出版,俄国形式主义得风气之先,率先自觉接受索绪尔的影响,尤其在研究方法上,索绪尔区分了外部语言学与内部语言学,说明外部语言学研究语言与文化、政治等的关系,内部语言学研究语言系统“自己固有的秩序”,俄国形式主义者由此提出:文学学不能研究外部联系,应该研究文学内部的固有的秩序和结构,文学学不能成为一部缩写的或从文学角度论证的文化学,必须首先是文学学。
俄国形式主义有两个研究中心:一个是1916年在列宁格勒成立的“诗语言研究学会”,核心人物是什克洛夫斯基,其代表作有《词语的复活》、《论情节的延展》等。
另一个是1919年在莫斯科成立的莫斯科语言学会,主要代表是雅各布森。
他们多从事语言学研究,把文学理论或诗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部分。
由于政治原因,不少形式主义文论家到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定居,成为盛极一时的结构主义的布拉格语言小组。
纳粹主义兴起后,部分学者只好离开捷克斯洛伐克,到美国等国家从事学术研究,促进了英美新批评派、结构主义、符号学、语义学等文论流派的发展。
形式主义文论整体上侧重于形式研究。
形式主义主要指以研究艺术形式为主要任务的文学研究学派,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形式,必须从形式关照文学,分析文学,总结文学规律。
形式主义者像索绪尔区别外部语言学与内部语言学一样,把文学学区分为外部文学学与内部文学学,他们主要研究内部文学学或形式文学学。
文学性: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性是文学区别于政治、经济、军事、新闻、其他艺术的根本特性,是使文学成为文学的核心和标志。
雅各布森说:“文学研究的主题不是笼统的文学,而是‘文学性’,就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
文学性包括文学的语言、结构和形式,包括文学的手段和方法,不包括文学的内容。
文学性表现在作品的语言中,因为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文学要从语言学研究文学,而不能只从其他学科研究文学。
文学性体现在艺术形式之中,文学的质料、结构等一切形式因素所组成的艺术形式,是文学的文学性的全部体现。
文学性还表现在技巧之中,什克洛夫斯基主张“艺术即手法”,他更像研究“纺织方法”那样去探寻文学制造方法,把对文学特性的规定寄托在制造工艺上。
陌生化:文学陌生化,是把生活中熟悉的变得陌生,把文化和思想中熟悉的变得陌生,把以前文学艺术中出现过的人们熟悉的变得陌生,把过去文学理论中人们熟悉的变得陌生。
“陌生化”是一个过程,文学的目的是使人感受到它的题材和形式耳目一新,成为一种现象学的还原。
“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式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
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所见的视象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认知的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间,既然艺术中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它就理应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
”——什克洛夫斯基,选自《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P6什克洛夫斯基通过对大量故事分析,总结出一条规则:形式创造内容。
这条规则的意义有三条:一是内容不能决定形式,内容不能创造形式;二是形式有自己不受任何支配包括不受内容支配的独立自主性;三是形式可以支配内容,内容是形式的内容,形式可以创造内容。
评价:缺陷:一,夸大艺术形式的重要性,用它来规定文学的本质,顾点失面。
二,俄国形式主义者在文学学研究中推行一种“泛语言学主义”,把以往文学学中一些很难说明文艺现象的概念范畴推翻,改用语言学的概念、范畴来说明,使整个文学学形成了一种语言学化的倾向。
发展地看,俄国形式主义无论是在把文学作为形式技巧方面,还是在用语言学研究方面,乃至情节分析方面,都给新批评派、结构主义、符号学深刻影响,尤其是雅各布森在布拉格、美国和法国语言学界与诗学界的广泛影响,推动了20世纪西方文学的语言学研究;并在符号、结构等方面给西方文论以方法论启示。
五、英美新批评英美新批评的思想基础早期主要是游英国著名文论家瑞恰慈奠定。
新批评派早期代表人物有英国的休姆,美国诗人庞德,美国—英国诗人艾略特,及后来的燕卜荪、兰色姆、韦勒克等。
英美新批评的主要观点是以文学作品为本体,着重研究文学作品,重视作品的内在构成及因素。
细读:细读语义是英美新批评派贯穿始终、长达三十年之久的批评精神和方法。
细读,实为“细评”,指对作品进行仔细的阅读和评论,评论者在作品的结构、反讽、比喻、张力等方面显示文本的语义。
英美新批评家主张认真、审慎、反复、仔细地研读原文,从词、词组、词意及其关系中把握和解释原文及其意义,反对以一种先验的意识和理论介入作品,使词意等得不到一种文学性的展示,提倡“就事论事”或“就文论文”式的“纯批评”。
英美新批评派的批评是一种文体主义、形式主义和经验主义相结合的批评。
它反对非文学的“离心”批评,反对对作者进行研究,反对文学类型学和文体学的批评;它像一个“精制的瓮”,对单个文体进行单兵较量,进行“个体批评”和封闭式讨论。
本体论:英美新批评派认为,文学研究,必须以作品评论为中心,文学研究的本体与文学的本体相一致。
兰色姆长期坚持构筑“本体论批评”,认为一个理想的批评家,必须从事“关于事物本体论的调查,而且一定要是本体论的调查。
”文学的本体即作品,作品本身是文学活动的本源与目的,作家的创作从作品中来,又回到作品中去,文学作品是一个自存自足的实体,无需外界的一切给予。
新批评派认为文学学研究作品本体。
韦勒克和沃伦认为“文学研究的合情合理的出发点是解释和分析作品本身。
无论怎么说,毕竟只有作品能够判断我们对作家的生平、社会环境及其文学创作的全过程所产生的兴趣是否正确。
”而且,新批评派主要研究单一作品,新批评派所提出的作品本体并不是指总体性的作品,而主要是指单个作品,他们认为研究悲剧作品,没有必要把所有的悲剧作品都联系起来,只要分析《哈姆莱特》或者是仅仅分析《麦克白》就行了,不必把莎士比亚的所有悲剧联系起来进行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