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级别和地震烈度有什么区别-推荐下载

合集下载

地震震级、地震烈度和抗震设防烈度

地震震级、地震烈度和抗震设防烈度

地震震级、地震烈度和抗震设防烈度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震级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我国使用的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共分9个等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通常把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称为弱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称为中强震,中强震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

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则称为强震,强震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

)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最大的地震为8.9级,是1960年发生在南美洲的智利地震。

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我国评定地震烈度的技术标准是《中国地震烈度表》,它将烈度划分为12度,其评定依据之一是:小于三度:人无感受,只有仪器能记录到;三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四—五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六—七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九—十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十—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烈度与震级的区别地球上的地震有强有弱,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

烈度与震级就是用来衡量地震强弱的两把“尺子”。

这两把“尺子”,人们往往容易弄混,不光国内外的某些报刊有时也会把他们弄错,就连我们这些工程技术人员也经常把他们弄错。

震级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一把“尺子”,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的另一把“尺子”。

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而烈度则反映的是地震的后果,一次地震后不同地点烈度不同。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它所造成的破坏,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的区分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的区分

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的区分地震震级、烈度、抗震设防烈度、动峰值加速度1. 地震的震级地震的震级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是根据仪器测试结果衡量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的来分级的,这个数据是唯一的。

震级是衡量一次地震大小的等级,用符号M表示。

震级的原始定义是:在离震中100km处的坚硬地面上,由标准地震仪(摆的自振周期为0.8s,阻尼为0.8,放大倍数为2800倍)所记录的最大水平位移A(单位为μm)的常用对数值 M= lgA 。

因为这个震级的定义是1935年里希特所给出的,故称为里氏震级。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微震:M<2的地震,人们感觉不到。

有感地震:M=2,4的地震。

破坏性地震:M>5的地震,建筑物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强烈地震或大地震:M=7,8的地震。

特大地震:M>8的地震。

2. 地震烈度对于一次地震,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它对不同的地点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般说离震中愈远,受地震的影响就愈小,烈度也就愈低。

对于一次地震的影响,随震中距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烈度区。

国家根据地面破坏程度的观察和感觉,人为地划分了12个度,即世界上通用的麦氏烈度表(MM)。

第12度是毁灭性的破坏程度。

但总之,震级和地震烈度都是相对于某一次具体地震而言的。

3. 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基本烈度其实是根据某地区地震的历史等因素综合考虑给定的,那是一种概率评估的结果。

国家根据我国各地区不同情况,给出一个地震基本烈度表,以作为建筑物抗震能力设计的参考,具体见1999年由国家地震局颁布实施的《中国地震烈度表》。

某地区如果划分的基本烈度大,则同样的建筑物要求的抗震级别就要高一些。

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今后50年时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到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4. 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要求有关的,它根据各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建筑物重要性等确定的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建筑物的取用的抗震设防烈度未必和该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一致。

地震等级

地震等级

地震等级、烈度和抗震等级之区别1、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

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

2、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影响,表示地面运动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

烈度一般分为12°,它是根据人们的感觉和地震时地表产生的变动,还有对建筑物的影响来确定的。

3、根据上述1和2条的理解,抗震等级和抗震烈度是不能对应的。

4、《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第3.0.2条规定: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丙类建筑应属于除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丁类建筑应属子抗震次要建筑。

5、抗震等级一、二、三、四级是根据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中建筑物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

受力筋:指布置在梁或板的下部.承受拉力的那部分钢筋及抗剪切的起弯筋.吊筋等。

怎么样区分板的受力筋跟分布筋?以板的开间、进深跨度区分:如果是单项板,那么平行于短跨方向的钢筋是受力筋,平行于长跨方向的钢筋是架立筋。

如果是双向板,那么长跨、短跨方向的钢筋全部是受力筋。

以钢筋直径上来区分:钢筋的直径大的为受力筋,直径小的钢筋为分布筋;以布置上来区分:正弯矩筋布置在下的钢筋为受力筋,在之上垂直分布的钢筋为分布筋,负弯矩筋(如悬挑板)相反,在下的钢筋为分布筋,在之上的钢筋为受力筋。

分布筋: 出现在板中,布置在受力钢筋的上部,与受力钢筋垂直。

地震的震级与烈度

地震的震级与烈度

1
1
地震的震级与烈度
震级: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一般来说震级越高,地震的破坏力就越大。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每增加一级,其释放的能量约增加33倍。

地震分为九个震级,一般小于2.5级的地震人是感觉不到的;2.5级以上人才能
够感觉得到;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

烈度:
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同。

为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一地震烈度。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距离震中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中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地震的震级与烈度。

地震级别和地震烈度有什么区别

地震级别和地震烈度有什么区别

地震级别和地震烈度有什么区别1、地震级别地震的大小用地震级别来表示。

如6级地震,7.6级地震,7.8级地震,8.9地震等。

地震的级别是根据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大小而定的。

是鞭炮级的还是手榴弹级的还是炮弹级的,还是原子弹级的,还是氢弹级的,所释放的能量通过测定可以计算出来。

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多,地震级别就越大。

目前人类有记录的地震的最高震级是8.9级,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一颗1800万吨炸药量的氢弹,或者相当于一个100千瓦的发电厂40年的发电量。

这次汶川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大约相当于90万吨炸药量的氢弹,或100千万发电厂2年的发电量(本人估算,仅供参考。

)地震级别M与所释放的能量E的关系式如下:㏒E=4.8+1.5M ;1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为200万J;(J是能量单位)。

每提高一级,能量大约增加31倍。

地震级别的测量与计算是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在1935年提出来的,所以在说地震级别时常说“里氏”多少多少级地震。

一般来说,3级以下的地震是微震,基本感觉不出来,与鞭炮差不多。

3级到5级的地震就能感觉出来了,称为弱震或小震或有感地震。

5级到7级就会造成破坏了,称为强震或中震或破坏性地震。

7级以上的地震就是大地震了。

2、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用来反映地震时对地面和建筑物影响程度的一个概念。

是指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同样是7.8级的地震,震源在地下深处,其破坏力就小,震源距离地表近,其破坏力就大。

从平面距离看,距离震中远的地方,破坏力就小,距离震中近的地方,破坏力就大。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远近不同的位置却有不同的烈度。

在汶川可能是9度,在西安可能是6度,到了北京就是4度了。

地震烈度不是通过仪器测定的。

而是根据人对地震的感觉和地面及地面上建筑物等受到的破坏程度确定的。

中国把地震烈度分成了12度。

下表是不同地震烈度的大致描述。

地震烈度损坏与感觉1度无损坏,无感觉。

2度无损坏,基本无感觉。

3度无损坏,有载重车驶过的感觉,悬挂物微摇。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


普遍倒塌
地震断裂延续 0.91—1.00 很长;大量山 崩滑坡
地面剧烈变化, 山河改观

注:表中的数量词:“个别”为10%以下;“少数”为10%-50%;“多数”为50%-70%; “大多数”为70%-90%;“普遍”为90%以上。
2.震中烈度与震级的关系 一般说来,震中烈度是地震大小和震源深度两者 的函数。但是,对于发生最多的浅源地震,当震 源深度为 l0km ~ 30km 时,可近似认为震源深度 不变,震中烈度Io只与震级M有关,两者的大致对 应关系:震级减1后乘1.5,即为震中烈度,即
5.00 (3.54— 7.07)
0.50 (0.36— 0.71)
骑自行车的人会 Ⅹ 摔倒,处不稳状 大多数倒塌 态的人会摔离原 地,有抛起感
山崩和地震断 裂出现;基岩 0.71—0.90 上拱桥破坏; 大多数独立砖 烟囱从根部破 坏或倒毁
10.00 (7.08— 4.14)
1.00 (0.72— 1.41)
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
1 地震震级 2 地震烈度 3 基本烈度与地震区划
1 地震震级
地震的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的大小的 尺度,是衡量地震震源释放出的总能量多 少的指标。 目前国际上比较通用的是里氏震级,其原 始 定 义 是 1935 年 由 美 国 学 者 里 希 特 (C.F.Richter)给出的,即地震震级M为
2 M 1 I0 3 (1-3)
3 基本烈度与地震区划
一个地区的地震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在设计基 准期50年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 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值,即现行《中国地震 烈度区划图(1990)》规定的烈度。 上述一般场地条件是指该地区内普遍分布的地 基土质条件及一般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条件。

震级与烈度的区别

震级与烈度的区别

震级与烈度的区别
震级是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

按释放能量的大小分为1-12级。

一次地震只能有一个震级,虽说在一次地震中有些地震台测得震级不同,那都是因为误差有大有小,最后经过修正以后,只能确定一个震级。

如汶川地震,刚开始公布的震级小,最后修正后确定为8.0级。

震级每增加一级,释放的能量增加30倍。

3级以下称为微震,3-5级称为有感地震,5级以上称为破坏性地震。

因此,震级超过5级后,每增加一级,破坏性要增加很多。

烈度是表示地面和建筑等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除了和震级有关之外,还和震源深度、震中距的远近、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地面建筑的坚固程度等因素有关。

也分为1-12级。

一次地震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距震中越近,烈度越大,离得越远越小。

该地区的地质构造越不稳定,烈度越大,反之越小。

地面建筑越坚固,受破坏程度越小,烈度越小,反之越大。

根据地面受破坏情况,我国制定了地震烈度表:
我国关于学校等公共建筑设计抗震级别为8度,而不是8级,这次芦山地震震中的烈度为9度,所以新建的一些房屋受到破坏是因为地震烈度超过了它的抗震能力,被破坏也是情理之中。

这就要求我们在一些地震带上,公共建筑的抗震级别需再提高。

1。

抗震等级、设防烈度、地震震级之间的区别联系

抗震等级、设防烈度、地震震级之间的区别联系

抗震等级、设防烈度、地震震级之间的区别联系一、地震震级地震震级是某次地震的属性,某个地震只会有一个震级。

比如1995年阪神大地震是矩震级6.8,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矩震级是7.9。

注意到,可能对于某次地震,不同媒体的报道有所不同,那是因为他们采用了不同的震级标准。

由于历史原因,不同的专家学者发明过不同的震级标准,比如里氏震级、面波震级、体波震级等等。

比如说,有些国内官方媒体采用的就是面波震级,所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震级为面波震级8.0。

目前大家认为比较合理的、应用较广泛的是矩震级。

震级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震级衡量的是地震的大小,或者严谨一点,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

某次地震所释放的总能量是固定的,所以它的震级也是唯一的。

绝大多数地震是由断层引起的,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取决于引发地震的断层的大小、断层两边相对运动的距离、断层处的岩石强度。

断层的面积乘以断层移动的距离再乘以岩石的剪切模量,得到的就是Seismic Moment,也就是所谓的地震矩。

这个地震矩的数值,直接反映了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

而矩震级就是对地震矩的衡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其中地震矩M0的单位为牛乘以米。

注意到,地震矩和矩震级之间是三分之二log的关系。

换言之,震级大一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10的1.5次方倍,也就是31.6倍;震级大两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31.6的平方倍,也就是1000倍。

简单说,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7级的31.6倍,6级的1000倍,5级的31623倍,4级的1000000倍。

二、地震烈度地震烈度衡量的是某次地震发生之后对某个地区的影响。

比如说,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中唐山的烈度为11度,天津的烈度为8度,北京为6度,石家庄为5度。

通常情况下,越靠近震中最大,越远离震中越小。

这也很好理解,越靠近震中受影响越大,越远离震中受影响越小。

你可以想象成一个靶子,震中就是靶心10环,外边一点9环,再靠外8环。

震级 及烈度

震级 及烈度

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跟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有关,而烈度则表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同时还跟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以及地震波通过的介质条件(如岩石的性质、岩层的构造等)等多种因素有关。

烈度是地面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它们是衡量地震的两把“尺子”。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跟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有关,而烈度则表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同时还跟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以及地震波通过的介质条件(如岩石的性质、岩层的构造等)等多种因素有关。

一般震源浅、震级大的地震,破坏面积虽然较小,但极震区则破坏较严重,烈度高;震源较深,震级大的地震,影响面积比较大,而震中烈度则不太高。

例如1960年2月29日半夜,非洲摩洛哥的阿加迪尔突然发生了地震,震级只有5.8级,但造成的破坏却很严重,仅仅15秒钟绝大部分的房屋都倒塌了。

原因之一就是这次地震震源很浅,其深度仅仅三至五公里。

因此,它所造成的范围虽小,但烈度很大,震中区达到九至十度。

而阿加迪尔这个城市恰恰位于这个破坏最强烈的范围内。

此外,还由于建设这座城市时,这里已经长期没有发生过强烈地震,忽视了可能发生的地震灾害,没有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如在震前认识到这些规律并注意预防,灾害是可以减轻的,但烈度不只一个,离震中近的地方烈度高,破坏大;反之烈度低,破坏小;震级表示地震的能量强度,烈度表示地震的破坏性。

一次地震的震级只有一个,但是烈度有无数个,因为不同的地质条件和距离震中距离的不同,烈度也不同。

比如汶川大地震震级是8.0级,震级只有一个,但烈度就因地而异了,北川县城曲山镇是11度,汶川县映秀镇是11度,汶川县威州镇是10度,青川县大部分地区是9度,成都是7度,西安是6度,太原是5度,北京是2度。

唐山大地震时震级是7.8级,唐山市区的烈度是11度,天津市区是8度,北京市区是6度。

2010年3月,广东三水地区发生2.0级地震,但震中地区房屋损坏,烈度高达6度。

抗震等级、抗震设防烈度、地震震级的区别和联系

抗震等级、抗震设防烈度、地震震级的区别和联系

抗震等级、抗震设防烈度、地震震级的区别和联系每次地震发生,可能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问题.有时候,有些媒体也会在这里犯一些错误,被大家诟病为“不专业”.当然,这些东西也挺复杂的,媒体搞混了也正常.一、地震震级地震震级是某次地震的属性,某个地震只会有一个震级.比如1995年阪神大地震是矩震级 6.8,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矩震级是7.9.注意到,可能对于某次地震,不同媒体的报道有所不同,那是因为他们采用了不同的震级标准.由于历史原因,不同的专家学者发明过不同的震级标准,比如里氏震级、面波震级、体波震级等等.比如说,有些国内官方媒体采用的就是面波震级,所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震级为面波震级8.0.目前大家认为比较合理的、应用较广泛的是矩震级.震级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震级衡量的是地震的大小,或者严谨一点,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某次地震所释放的总能量是固定的,所以它的震级也是唯一的.绝大多数地震是由断层引起的,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取决于引发地震的断层的大小、断层两边相对运动的距离、断层处的岩石强度.断层的面积乘以断层移动的距离再乘以岩石的剪切模量,得到的就是Seismic Moment,也就是所谓的地震矩.这个地震矩的数值,直接反映了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而矩震级就是对地震矩的衡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其中地震矩M0的单位为牛乘以米.注意到,地震矩和矩震级之间是三分之二log的关系.换言之,震级大一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10的 1.5次方倍,也就是31.6倍;震级大两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31.6的平方倍,也就是1000倍.简单地说,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7级的31.6倍,6级的1000倍,5级的31623倍,4级的1000000倍.二、地震烈度地震烈度衡量的是某次地震发生之后对某个地区的影响.比如说,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中唐山的烈度为11度,天津的烈度为8度,北京为6度,石家庄为5度.通常情况下,越靠近震中最大,越远离震中越小.这也很好理解,越靠近震中受影响越大,越远离震中受影响越小.你可以想象成一个靶子,震中就是靶心10环,外边一点9环,再靠外8环.同样的地震,震中烈度可能是9度,往外50公里可能降低到8度,再往外150公里可能降低到7度.由于地形地质的不同,所以烈度的分布并不是个完美的同心圆,只是大致上遵循着越靠近震中越大的规律.烈度的大小与地震震级相关,但并没有明确的数值关系,而是因为其它条件的不同而不同.简单说,烈度是一个主观性比较强的参数,跟震源深浅、地震类型、地质条件等等都有关系,不同的地震会有不同的情况.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世界上也没有两次相同的地震.同样都是6级地震,一个震中烈度可能是7度,另一个可能会达到8度.三、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某个地区的属性.比如说北京的抗震设防烈度是8度,上海的抗震设防烈度是7度.这个是怎么确定的呢?一定程度上,设防烈度的制定跟设防目标相关.就拿北京来说,先统计一下历史上一定时期之内影响到北京的历次地震,看一下这些地震引起的北京地区的烈度分别是多少.比如说1976年唐山地震是6度,某某年某次地震是4度,某某年某次地震是5度……然后再利用统计学知识,根据既定的可靠度目标,比如说,让设防烈度大于这些已经发生过的地震烈度的90%,继而确定出一个设防烈度.换句话说,这种情况下,所有可能发生的地震里,我能保证有90%的实际地震烈度都小于我的这个设防烈度.现在的抗震规范,采用的是50年内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作为抗震设防烈度.也就是说,50年之内,发生比这个设防烈度还大的地震烈度的可能性是10%.折算下来,也就是俗称的“475年一遇”.什么意思呢?475年一遇的地震,今年发生的概率是475分之一,也就是0.211%,今年不发生的概率是1减去0.211%,也就是99.789%.50年之内都不发生这样的地震,这个概率是99.789%的50次方,也就是90%.而50年之内发生这样的地震的概率,则是1减去90%,等于10%.也就是说,我们的目标是475年一遇的地震.100年一遇的地震,小意思,都在我们的设防范围之内,也就是俗称的“小震不坏”;500年一遇的地震,刚刚好跟我们的设防目标差不多,次要结构可能会有小范围破坏,但是主体结构不会发生大的破坏,也就是俗称的“中震可修”;1000年一遇的地震,已经超过了我们的设防目标,但是尽量通过合理的构造措施,保证结构足够的延性和塑性变形能力,争取做到房子虽然变形很大,但不会整体垮塌,保证逃生通道和逃生时间,这也就是俗称的“大震不倒”.四、抗震等级抗震等级是建筑结构的属性.比如说,这栋楼的抗震等级是一级,那栋楼的抗震等级是二级.抗震等级也可以在局部调整,比如这栋楼的抗震等级是三级,但是某一层或者某一个柱子的抗震等级是二级.抗震等级当然跟抗震能力相关,但并不是说一级的就一定比二级的好.举个类似的例子,汽车的碰撞试验,有五星的,也有三星的,但是并不是说五星的就一定比三星的更好.一个五星的微型车,跟一个三星的大皮卡相比,孰高孰低还很难说.抗震等级也是如此,它取决于抗震设防烈度、结构重要性、结构类型、结构高度.对于普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以参见抗震规范里的这张表格.比如说,上海的一栋高层住宅楼,采用剪力墙结构,高度为100米.我们就去查表,上海设防烈度为7度,抗震墙结构高度大于80米,所以是二级.再比如说,济南的一栋高层写字楼,框架核心筒.我们继续查表,济南是6度区,所以框架核心筒的框架部分是三级,核心筒部分是二级.注意到,我们说这张表适用于“普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就是所谓的“丙类建筑”.目前的抗震规范,已经把中小学校舍提高到了“乙类建筑”.换言之,医院、中小学校舍等等非常重要的建筑物,需要在这张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一般是查表的时候提高一个烈度.比如说,以上海为例,同样是小于24米的框架结构,如果是菜市场,那就按7度查表,也就是三级,如果是小学教学楼,那就要按7+1=8度查表,抗震等级为二级.也就是说,同一个地区、同一个结构类型、差不多高度的建筑物,中小学、医院等等通常要比菜市场、普通办公楼、住宅楼高一个抗震等级.抗震等级有什么用呢?主要体现在结构的各种内力调整和构造措施上.比如一级框架结构的角柱,最小配筋率需要到达 1.1%,而四级的角柱,最小配筋率达到0.7%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在计算允许的前提下,抗震等级低的结构可以用更少的钢筋.再比如说,一级和二级框架结构的角柱,箍筋必须全高加密,而三级和四级的角柱就不需要特殊处理.五、总结地震震级是地震的属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地震烈度是地震对某个地区的影响,震中高,越往外越低.震中烈度和震级有关.设防烈度可以简单理解成某个地区475年内所能发生的最强烈的地震烈度.如果实际发生的地震引起的烈度不大于设防烈度,建筑结构应该要做到不发生永久性的、不可修复的的破坏.抗震等级是建筑物的属性,越重要、越容易受地震袭击、越需要保护的建筑物,抗震等级越高,对抗震能力的要求也越高.。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
Ⅸ度
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Ⅹ度
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Ⅺ度
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ⅩⅡ度
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震级与烈度统计对应关系
震中烈度











ⅩⅡ
震级
1.9
2.5
3.1
3.7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
地震三要素:时间,地点,震级。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与地震时震源释放的能量大小有关。地震烈度表示地面及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地震基本烈度:是指某地区今后一定时期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最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度。
中国地震烈度表(简要)
Ⅰ度
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Ⅱ度
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Ⅲ度
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Ⅳ度
室内大多数人或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Ⅴ度
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Ⅵ度
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Ⅶ度
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Ⅷ度
房屋多有损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4.3
4.9
5.5
6.1
6.7
7.3
7.9
8.5

地震烈度、地震震级、设防烈度和抗震等级

地震烈度、地震震级、设防烈度和抗震等级

地震烈度、地震震级、设防烈度和抗震等级地震烈度表示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

(或释为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是在没有仪器记录的情况下,凭地震时人们的感觉或地震发生后器物反应的程度,工程建筑物的损坏或破坏程度、地表的变化状况而定的一种宏观尺度。

烈度与距离震中的距离有关,越靠近震中烈度越大。

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强度所划分的等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大小来决定,能量越大、震级越高,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

中国把地震划分为六级:小地震3级,有感地震3-4.5级,中强地震4.5-6级,强烈地震6-7级,大地震7-8级,大于8级的为巨大地震。

震级的主要意义在于根据释放的能量对地震进行分类。

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结构重要性、所处地震带位置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

是建筑等级划分的一个标准。

设防烈度越高,抗震等级就越高(一、二、三、四级,数小等级高)抗震设防烈度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是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一般情况下可采用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

但对于某一个给定的地区来说,每次发生地震的震级是不定的,地震的烈度也是不定的;但是抗震设防烈度是国家规定好的,这个就目前来说是固定不变的。

设防烈度是设计时考虑抵抗地震的大小。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房屋抗震设防烈度一般为8度。

地震烈度和震级的关系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烈度。

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着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

对震级相同的地震来说,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则烈度一般就越高。

同样,当地的地质构造是否稳定,土壤结构是否坚实,房屋和其他构筑物是否坚固耐震,对于当地的烈度高或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地震地震烈度与震级的区别

地震地震烈度与震级的区别

地震地震烈度与震级的区别地震是自然界中常见的地壳运动现象,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研究地震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人们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演化过程,提高对地震灾害的预测和防范能力。

在地震的描述中,人们经常会遇到两个概念,即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

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是两个不同的评估指标,用来描述地震对地表和结构物的影响程度和地震的能量释放情况。

本文将详细解释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的区别和应用。

一、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用来描述地震对地表产生的直接影响程度的量化指标。

它反映了地震在特定区域内产生的震感强弱,通常以罗马数字表示,如I度、II度等。

地震烈度的评估主要依据于人们的感受和观察,包括建筑物的震感、摇晃程度以及地面的裂缝、滑坡等现象。

地震烈度描述的是地震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直接影响,是一个地理空间上的概念。

根据地震烈度的确定方法,可以将其分为多个震度等级。

一般来说,I度是人们几乎感觉不到的微震,而X度则代表了极强烈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倒塌和大范围破坏。

不同震度等级对应的影响范围和破坏程度也不同。

地震烈度评估常用的方法包括人员追踪调查、建筑物倒塌程度、地面破裂情况等综合考虑。

二、地震震级地震震级是用来表示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的评估指标。

它是通过对地震波形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计算出地震释放的总能量。

地震震级采用数值表示,通常以里氏震级(M)作为代表。

里氏震级是根据地震波的振幅、振动周期等参数推算出的能量释放量,是一个地质时间和物理学概念上的量。

地震震级是地震学家根据地震波形数据通过数学模型计算得出的,它的计算方法也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改进和完善。

里氏震级的计算过程需要利用多个地震观测站的数据,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地震观测点的地震波形,得出地震的一个标准震级。

不同地震震级对应的总能量指数差异很大,每一级震级增加约为10倍。

三、地震烈度与地震震级的区别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是地震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有以下几个区别:1. 定义不同:地震烈度是描述地震对地表、建筑物和人类的影响程度,是一个感知和观测的概念;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是一个物理学和地质学的概念。

地震震级和烈度巧区别

地震震级和烈度巧区别

地震震级和烈度巧区别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是描述地震程度的两个含义不同却又有联系的概念。

震级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即一次地震震源释放多少能量。

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一次地震发生,不论在哪里观测,震级只能有一个,而烈度在各地是不一样的。

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有:
(1)震级: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

(2)震中距:其他条件相同时,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震中烈度最大。

(3)震源深浅: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4)地质构造:地面有断层处,烈度比震中距相同的其他地区烈度大。

(5)地面建筑:危房或质量差、抗震性差的建筑物处烈度大。

(6)人口密度:人口、建筑物密集区比人口稀少、建筑物少的地区烈度大。

抗震等级、烈度等级

抗震等级、烈度等级

抗震烈度和抗震等级的区别1.地震烈度同地震震级有严格的区别,不可互相混淆。

2.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

3.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着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

对震级相同的地震来说,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则烈度一般就越高。

同样,当地的地质构造是否稳定,土壤结构是否坚实,房屋和其他构筑物是否坚固耐震,对于当地的烈度高或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4.烈度分1-12度。

5.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分类情况:弱震:震级小于3 级的地震;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⒋5级的地震;中强震:震级大于⒋5级,小于6级的地震;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 级的地震。

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 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抗震设防烈度是由国家权威机构测定和制定的〔抗震设计标准可查〕;一般情况,取该地区五十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我理解就是;五百年可能发生一次的地震〕。

抗震设防等级是根据建筑所在的地区〔不同地区的设防烈度不同〕和建筑物得高度、建筑物得重要程度、以及结构形式确定的。

其次相同条件下的同一建筑抗震等级越高抵抗地震的能力越强。

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

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

震级每相差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

比方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1、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2、地震烈度:是国家主管部门根据地理、地质和历史资料,经科学勘查和验证,对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进行的抗震设防与地震分组的经验数值,是地域概念。

地震震级和烈度的概念

地震震级和烈度的概念

地震震级和烈度的概念
地震震级是用于衡量地震能量大小的一个指标,是根据地震波在地表上的振幅和周期来确定的。

常用的地震震级有里氏震级、黄冈震级等。

里氏震级是最常用的地震震级,以地震波在地震震中地点产生的最大振幅为基准进行测定,其数值与地震能量释放量呈正相关关系。

一般情况下,0-3级地震属于微震,4-4.9级地震是轻微震,5-5.9级地震是中等震,6-6.9级地震是强震,7级以上地震则是大震。

烈度则是用于描述地震对人类和人造环境的影响程度的一个指标,它反映了地震在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

常用的烈度标准有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的烈度标准和中国地震局的烈度标准。

烈度一般以罗马数字表示,常见的烈度等级为Ⅰ-Ⅻ级。

Ⅰ-Ⅲ级地震一般被认为是人们难以察觉的微震,Ⅳ-Ⅴ级地震属于轻微震,Ⅵ-Ⅶ级地震是中等烈度震,Ⅷ-Ⅸ级地震是强烈震,Ⅹ-Ⅻ级地震则是极强烈震。

需要注意的是,地震震级和烈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且震级和烈度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地震中可能存在差异。

资料: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划分

资料: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划分

资料: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划分 2003年08月17日12:09 新浪科技地震研究部门在报道某地区发生的地震时,往往要冠以发生了XX级的地震,烈度达到X度等等。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并不是一回事。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

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

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影响,表示地面运动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烈度。

烈度一般分为12°,它是根据人们的感觉和地震时地表产生的变动,还有对建筑物的影响来确定的。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

震级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

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

震级每相差 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2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8.9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弱震震级小于3级。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

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

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干货】地震震级与烈度总结

【干货】地震震级与烈度总结

地震震级与烈度总结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

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

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影响,表示地面运动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烈度。

烈度一般分为12°,它是根据人们的感觉和地震时地表产生的变动,还有对建筑物的影响来确定的。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

1、震级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

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也就是说,一个6级地震相当于32个5级地震,而1个7级地震则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8.9级。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弱震震级小于3级。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

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

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以上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统称为“地震三要素”。

2、地震烈度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

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同地震震级

地震烈度同地震震级

地震烈度(seismic intensity)表示地震对地表及工程建筑物影响的强弱程度。

就是凭地震时人们的感觉或地震发生后器物反应的程度,工程建筑物的损坏或破坏程度、地表的变化状况而定的一种宏观尺度。

从概念上讲,地震烈度同地震震级有严格的区别,不可互相混淆。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强弱,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

震级通常用字母M表示。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

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多倍。

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着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

对震级相同的地震来说,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离越近,烈度越高。

同样,当地地质构造是否稳定,土壤是否坚实,房屋和其他构筑物是否坚固耐震,对于当地的烈度高或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影响一地地震烈度的五要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建筑物)。

一次地震中,人们往往强调震中(或称极震区)的烈度。

为了在实际工作中评定烈度的高低,有必要制订一个统一的评定标准。

这个规定的标准称为地震烈度表。

在世界各国使用的有几种不同的烈度表。

西方国家比较通行的是改进的麦加利烈度表,简称M.M.烈度表,从I度到度共分12个烈度等级。

发生地震后能量以波的形式释放出来,沿地壳向上传播的是纵波,沿水平方向传播的是横波,地震波对建筑物影响最大的是横波,与纵波不同的是它对建筑物产生的是横向晃动,它是导致建筑物结构破坏主要因素。

一般情况下仅就烈度和震源、震级间的关系来说,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烈度也越大。

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

从震中向四周扩展,地震烈度逐渐减小。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级别和地震烈度有什么区别
1、地震级别
地震的大小用地震级别来表示。

如6级地震,7.6级地震,7.8级地震,8.9地震等。

地震的级别是根据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大小而定的。

是鞭炮级的还是手榴弹级的还是炮弹级的,还是原子弹级的,还是氢弹级的,所释放的能量通过测定可以计算出来。

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多,地震级别就越大。

目前人类有记录的地震的最高震级是8.9级,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一颗1800万吨炸药量的氢弹,或者相当于一个100千瓦的发电厂40年的发电量。

这次汶川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大约相当于90万吨炸药量的氢弹,或100千万发电厂2年的发电量(本人估算,仅供参考。


地震级别M与所释放的能量E的关系式如下:
㏒E=4.8+1.5M ;
1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为200万J;(J是能量单位)。

每提高一级,能量大约增加31倍。

地震级别的测量与计算是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在1935年提出来的,所以在说地震级别时常说“里氏”多少多少级地震。

一般来说,3级以下的地震是微震,基本感觉不出来,与鞭炮差不多。

3级到5级的地震就能感觉出来了,称为弱震或小震或有感地震。

5级到7级就会造成破坏了,称为强震或中震或破坏性地震。

7级以上的地震就是大地震了。

2、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用来反映地震时对地面和建筑物影响程度的一个概念。

是指地震活动所造成的地面和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同样是7.8级的地震,震源在地下深处,其破坏力就小,震源距离地表近,其破坏力就大。

从平面距离看,距离震中远的地方,破坏力就小,距离震中近的地方,破坏力就大。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远近不同的位置却有
不同的烈度。

在汶川可能是9度,在西安可能是6度,到了北京就是4度了。

地震烈度不是通过仪器测定的。

而是根据人对地震的感觉和地面及地面上建筑物等受到的破坏程度确定的。

中国把地震烈度分成了12度。

下表是不同地震烈度的大致描述。

地震烈度损坏与感觉
1度无损坏,无感觉。

2度无损坏,基本无感觉。

3度无损坏,有载重车驶过的感觉,悬挂物微摇。

4度无损坏,多数人有感觉,悬挂物轻摇。

5度无损坏,所有人有感觉,悬挂物明显摇摆。

6度房屋有损坏,很差的房子破坏。

人行动不稳,物品坠落,家具移动。

7度房屋大多损坏,少数破坏,也有倾倒。

发生陡坎滑坡。

人从室内仓皇逃出,悬挂物强烈摇摆。

8度房屋许多破坏,少数倾倒;地上有裂缝,常发生相当大的土石散落、滑坡和山崩,人很难站得住;家具移动,并有一
部分翻倒。

9度房屋许多倾倒,道路上有裂缝。

有时路基毁坏。

地上裂缝很多,宽达10厘米以上,很多滑坡和土石散落、山崩;
房屋倒塌,造成人畜伤亡。

10度大多数房屋倾倒,地上裂缝宽几十厘米,个别情况下达1米以上。

山区和岸边的悬崖崩塌,房屋倒塌,造成人畜死伤。

11度房屋普遍毁坏,路基和土堤等大段毁坏,大段铁轨弯曲;地下管道完全不能使用,地面形成许多宽大裂缝,大规模的
滑坡、裂缝和崩塌,地表产生大量垂直和水平断裂;地表水和地下水位剧烈变化。

由于房屋倒塌,压死大量人畜。

12度广大地区内房屋建筑设施普遍毁坏,广大地区内地形有剧烈的变化;由于江河湖海涌浪及山区内崩塌和土石散落的影响,人和动、植物遭到毁灭性破坏
3、浅源地震
人们把震源深度在地表下70公里以内的地震称为浅源地震;
在70到100公里的,称为中深源地震;
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为深
源地震。

很明显,震源越浅,危害越大。

这次汶川地震属于浅源地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