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01-2(2课时)第一章 地球的物理性质

合集下载

第一章地球的结构与物理性质

第一章地球的结构与物理性质

大地水准面与固态地表、椭球面的关系示意图(途中平滑 实线表示大地水准面,与此面垂直的箭头表示重力方向, 点虚线表示地球椭球体表面)
平均海平面 不考虑潮汐和波浪的影响, 由世界各国所设的验潮站综合求出的静止 海水平面。
我国最主要的验潮站是青岛验潮站。
大地水准面与地球自然表面
大地水准面对研究地球形状的意义
若设地球是一个均质三轴椭球,椭球面方程为
x2 y2 z2 a2 b2 c2 1
式中a、b、c为三轴对称面的长半轴,且a>b>c。
第六节 平均地球椭球
一、总地球椭球
总地球椭球简称“总椭球”,它由卫星测量提 供数据,采取全球定位的方法定位。
理论上,总椭球的中心应于地球质心重合,赤 道应与地球赤道一致,体积应与地球体(大地体) 体积相等。
大地水准面是设想一个与静止的平均海平 面重合并延伸到大陆内部的包围整个地球 的封闭的重力位水准面。
大地水准面
(1)大地水准面是一个“水准面”。就是处处 与重力相垂直的面; (2)大地水准面是与平均海水面相合的那个水 准面; (3)大地水准面是一个完整的环球曲面。
水准面和几种水准面(图中实线箭头表示水流动方向)
参考椭球就是固定在特定位置上的地球椭球 ,其表面作为测量计算的辅助表面。
一个正确的参考椭球体必须具 备两个条件:
必要条件:选择的地球元素a和α能较精确 地代表地球的大小。
充分条件:用适当的定位方法,确定所选 择的地球椭球与地球实体(大地体)的相 对关系和绝对关系。
世界主要参考椭球体元素
年代 1800 1841 1880 1909 1940
1975
国家
法国 德国 英国 美国 前苏联
推算者
德兰勃 贝塞尔 克拉克 海福特 克拉索夫斯基 国际大地测量与 地球物理联合会

地球的物理性质

地球的物理性质

二、地球的电性
1、地电的来源和在地内的分布 地球内部的电性主要视地内物质的电导率而
定。电导率则变化大,地壳的电导率与温度、 岩石成分、结构构造、物态、空隙度,空隙水 的矿化度等有关。 2、地电场的变化和地电异常
大地电流的强度和方向均有变化,这是因为 大地电流主要是地磁场变化直接感生的。太阳 辐射、宇宙线和大气电离层变化所引起的。
P
FG
赤道的重力为978.0318伽(厘米/秒2) 重力(g)标准值随纬度(φ)的变化规律为: g=978.0318( l十0.0053024 sin2φ-0.0000059 sin22φ)
二、重力异常
•重力理论值----按公式
g =978.0318( l十0.0053024 sin2φ-0.0000059 sin22φ) 求得的重力值,实际是在海平面(海拔为0米)高 度的,即相当于地球为理想的旋转椭球体,并且内 部密度无横向变化时的理论重力值,也叫重力标准 值。
第二节 地球的磁性
一、地磁场和地磁要素
地球是一个均匀磁化球体,分 布特征和棒形磁铁的磁场相似, 形成一个偶极子磁场。
偶极子磁轴与地面的交点称 为地磁极(geomagnetic pole)。
•地磁场的南北两极和地理南北两极并不在一处, 而且相距颇远,而且磁轴也不通过地心。
•地磁轴和地球自转轴不相重合,交角约 11°。
• 重力异常----在具体地区实际测量时,由于地 形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局部岩石密度差异, 都使实测重力值偏离正常理论值(标准值),形 成区域或局部的重力异常。为了比较各测站的 的重力,必须进行一些校正,计算出各测站在 海平面上的校正值,这种校正后的实测值与该
测站的标准值往往也有差值,这种现象称之为 重力异常(g 把地磁要素的短期变化消去,就得到基本地

《第一章地球》PPT课件

《第一章地球》PPT课件
g = G*M/R2 (单位用伽Gal) 1 Gal =1cm/s2
d
r
F RP
三、地球的重力 重力的变化
重力在地表的变化
重力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若将地球视为均质 体,以海平面为基准可计算出不同纬度的标准重力值。 g=987.032(1+5.3*10-3*sin2ф-5.9*10-6 *sin22ф) g 为重力(伽),ф为纬度
地理轴 地磁轴
四、地球的磁场
地磁场的描述要素——地磁三要素: 磁场强度、磁偏角、磁倾角
磁场强度:为某地点单位面积上磁力大小的绝对值,它是一个具有方向 (磁力线方向)和大小的矢量,用磁力仪测知磁感应强度来表达,现在 常用的计量单位为“特斯拉”。一般在地磁极附近磁感应强度大(约为 60T(微特斯拉));在磁赤道附近最小(约为30 T )。 磁偏角:磁力线在地理水平面上的投影与地理正北方向之间形成的夹角。 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磁偏角的大小各处都不相同。 在北半球,如果磁力线方向偏向正北方向以东称为东偏,偏向正北方向 以西称为西偏。我国东部地区磁偏角为西偏,甘肃酒泉以西地区为东偏。 磁倾角:指磁针北端与水平面的交角。通常以磁针北端向下为正值,向 上为负值。地球表面磁倾角为零度的各点的连线称为地磁赤道。
2020/12/2
5
一、地球的密度
0Km
地球的平均密度: 1 0 0 0
5.516g/cm3
2000
地表岩石平均密度:3 0 0 0
2.7g/cm3
4000
地心的密度:
5000
13g/cm3
6371
0
5
10 15
G g /c m 3
二、地球的内部压力

普通地质学1第一章地球-地壳的物质组成

普通地质学1第一章地球-地壳的物质组成

四、地球的磁场
地磁三要素:磁场强度、磁偏角、磁倾角
磁场强度:为某地点单位面积上磁力大小的绝对值。它是一个具有 方向(磁力线方向)和大小的矢量,一般在磁两极附近磁感应强度 大(约为60T(微特拉斯));在磁赤道附近最小(约为30 T )。 磁偏角:磁力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地理正北方向之间形成的夹角。 即,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之间的夹角。磁偏角的大小各处都不相 同。在北半球,如果磁力线方向偏向正北方向以东称为东偏,偏向 正北方向以西称为西偏。我国东部地区磁偏较为西偏,甘肃酒泉以 西地区为东偏。 磁倾角:指磁针北端与水平面的交角。通常以磁针北端向下为正值, 向上为负值。地球表面磁倾角为零度的各点的连线称为地磁赤道;
对流层:平均厚度12km,含大量水蒸气和尘埃。表现为强烈的对流。风、霜、雨、雪、 雹、雾等气象现象均发生于此层。 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地表以上55km的范围。大气呈水平运动。几乎不含水蒸气、尘埃, 无天气现象。 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地表以上85km的范围。大气呈对流运动。存在电离层,可反射无 线电波。 暖层:从中间层顶到地表以上800km的范围。内部存在多层的电离层,也称电离层,强烈 反射无线电波。 扩散层:从暖层顶到外层空间。物质多以原子、离子状态存在。是地球物质向宇宙空间扩 散的部位。
地表岩石平均密:
3 2.7g/cm
地心的密度:
3 13g/cm
5 10 G g /c m 3
15
二、地球的压力

地球内部压力是随深度加 大而逐渐增高的。深度每 增加1km,压力增加27.5 MPa(1 MPa=1兆帕斯 卡=106N / m2)。深 部随着岩石密度的加大, 静岩压力增加得更快些。 静岩压力在莫霍面附近约 1200 MPa,古登堡面附 近约135,200 MPa,地心 处可达361,700 Mpa,相 当于360万个大气压力。

普通地质学-第2讲 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层结构

普通地质学-第2讲 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层结构
地球的物理性质、地震与地 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节 地球的物理性质
1.地球的密度
地球的质量有多大?
地球的质量 M=5.9472×1024吨 若一头大象的质量以平均3吨计,
则约等于2万亿兆头大象
地球质量除以体积,计算出地球的平均密度为
5.516g/cm3
但实际测量却发现,地表常见沉积岩的平均密度只有
2.60g/cm3
某处实测地磁场要素的数据与正常值有显著的差别,这 种现象称为地磁异常。大于正常磁场者为正异常,反映地 下有磁性物质;反之为负异常。
地壳内含铁较多的岩石和富含铁族元素(Fe、Ti、Cr等) 的矿体常可引起正磁异常。而膏盐矿床,石油、天然气储 层,富水地层或富水的岩石破碎带则常引起负磁异常。
3.2 古地磁
四百万年来的磁性倒转事件
0 布容正向期
1

贾拉米洛事件
2
松山反向期

奥尔杜瓦事件

万3
曼莫斯事件
高斯正向期

吉尔伯特反向期
4
图 3—14 距今 400 万年以来的磁场变化
方小敏,2007
Magnetic surveys have determined patterns of magnetic reversal for most of the ocean floor, and from these patterns, the age of various segments of the seafloor has been established.
地表的重力分布:G地表=fM/r2 ,f引力常数,M地球质量, r地球半径。
地球的重力与半径的平方成反比,因此重力随纬度值 的增大而增加、随海拔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普通地质学01-2(2课时)第一章 地球的物理性质

普通地质学01-2(2课时)第一章 地球的物理性质

单 位 质 量 的 物 体 (m) 受 到 的 重 力 为P=mg,
P =F + C g = f M/R2
r 地幔
R rF
R
C
F G 地核
P
a. 地心 b.
P = f mM/R2
图3—4 地球重力图解
G—重力;F—引力;P—离心力; R—地球半径;
r—纬圆半径
实测重力值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影响实测重力值的因素
重力异常的应用:重力勘探
• 铁、铜等金属矿产分布的地区,则 会出现局部的重力(正)异常。
• 石盐、煤、石油等矿产分布区, 由 于物质密度小, 出现局部的重力( ) 异负常。
中国布格重力异常
大陆通常为 布格负异常; 海洋多为 布格正异常。
高低起伏的地表是如何达到 平衡状态的?
地壳(地表)物质如何与更深部的物质 之间在质量或重量上达到平衡状态?
第一章 地球
第三节 地球的物理性质
地球的重力 地球的密度和压力 地球的磁性 地热 地球的弹塑性
一、地球的重力
重力:地球质量对物 体产生的引力与由于 地球自转而产生的惯
地壳
r 地幔
R rF
R
CF G 地核来自性离心力的合力。C-离心力;F-地心引力 P-重力
P
a. 地心 b.
图3—4 地球重力图解
重力均衡(Isostasy)
重力均衡(Isostasy)
地壳(地表)物质如何与更深部的物质之间 在质量或重量上达到平衡状态?
普拉特(Pratt,1854):密度补偿模式
认为补偿面以上各地的岩石密度不同, 地下的补偿面应该处于同一高程。
ρ


ρ大
地下补偿面

普通地质学第一章资料.

普通地质学第一章资料.
分层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 散逸层 电离层 中间层
平流层 对流层
大气分层 特点
原因
对流层 0-10km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 ①热量直接来自地面,
而降低,平均
水汽、二氧化碳随
上升100米,气 高度增加而减少;吸
温降0.6℃
收地面长波辐射能
②对流运动显著, 力降低,气温随高
天气复杂多变
度增加而降低
第一章 地球概况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地球的一般特征 地球的圈层结构 岩石圈
第一节 地球的一般特征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小 轨道与行星不同
太阳系边缘或藏新的第九大行星
科学家们设想这颗隐藏的大行星应该是一颗气态巨行星, 非常巨大,其大小甚至可能与海王星相当,其质量约为冥王星 的5000倍。
②对流运动易成云致雨
平流层 10-50km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 而增加
②水平运动,利于 高空飞行
① 对流层顶-距地表约
20km高度内,大气温 度变化微小且非常低 ,可达-80℃
②自20 km到平流层顶, 臭氧吸收太阳紫外 线,气温随高度上升
对流层
太阳雪:受冷空气影响形成降 雪,同时高层云不足以遮住太 阳,于是出现一边下雪一边出 太阳的天气现象
可反射和散射紫外线,从而避免紫外线直接接触皮肤。 • 化学防晒剂是指能将紫外线吸收后再以一种较低的能量形态释
放出来的一类有机物。 • 让防晒成分贴紧皮肤,防晒产品添加油份。
臭氧空洞 ozone hole
人类大量使用的氯氟烷烃化学物质(制冷 剂、发泡剂、清洗剂等)在对流层中不易 分解,进入平流层,受到强烈紫外线照射, 分解产生氧化氯/氯游离基,游离基将臭氧 转化为氧气分子,使臭氧浓度减少。

中国地质大学普通地质学第一章 地球的物理性质

中国地质大学普通地质学第一章 地球的物理性质
• 利用重力异常原理,可以通过各地的局 部重力异常来进行找矿和勘查地下地质 构造。
• 通过( 高程和中间层)校正,将测点臵 于大地水准面上,然后与理论重力值比 较。
自由空气重力异常
• 把测点因高出平均海平面而减小的重力 值(gh)(加到)实测值中, 称为自由空 气校正。 • 自由空气(高度)重力异常: 经自由空气 校正后的重力值与正常重力值之差, 称 为自由空气重力异常(gF)
地球内部密度的确定——地震波
• 原理:地震波通过不同密度介质时的波 速不同,在越过两种不同介质时还会发 生折射现象。
经验公式:
ρ=0.27VP+1.07
VP—地震纵波
地震波的类型
• 纵波(P) 、横波(S)和面波(M)
地震发生后,设在 全球各地的地震台 站先后接收到地震 的纵波(P)、横 波(S)及沿地面 传来的面波(M)
弹性
刚 性 破 裂
塑性
同一物体在不同的受力—变形条件下, 可以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物性。
地球的弹、塑性表现方式
弹性表现: 固体潮; 地震波
塑性表现:
地球的形状——旋转椭球体;
岩石的褶皱变形
Hale Waihona Puke 弹性表现一:潮汐与固体潮
• 潮汐:由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作用引起的海面 周期性升降现象。
地核
地心
b.
减 小
内地核
地表的重力与纬度呈正比,与海拔 呈反比。 g = f M/R2 地球内部,不同深度的重力与半径 和密度有关。(看M和R2谁占主导) 地心处的重力为零:g=4πRρf /3
G

地球的密度和压力
地球的质量
若一头大象的质量以平均3t计,则地球的质量 =5.947×1021t,约等于2万亿兆头大象。

普通地质学

普通地质学

第一章 地球的主要特征§1.地球的外部圈层及表面特征一、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Atmosphere 、Hydrosphere 、Biosphere ) (一)大气圈和大气环流影响的是外动力地质作用,主要是靠近地表对流层中的空气。

对流层空气的温度湿度,是气候的主要标志,不同气候条件一,外动力地质作用的方式不同。

同时空气的流动——风是直接的外动力。

成分:N 、O 2、CO 2、H 2O2 . 大气环流对流层空气温度受地面辐射的影响: 地面T ↑ 高空T ↓赤道T ↑ 两极T ↓大气环流: 赤道—— 高温、低密度的气体上升,在高空向两极运动 两极—— 低温、高密度、气体沿地面向赤道运动受地球自转的影响,地表各伟度上线速度不同,赤道最大(1600公里/小时)两极为零,此差异造成运动物体受偏向效应(偏向力)。

地球自转偏向力(科里奥利力)———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一种作用于地表一切运动物体的力。

结果是沿前进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大气环流非正南正北。

河流北半球,右岸侵蚀;南半球,左岸侵蚀。

(二) 水圈和水的循环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咸水、淡水)水圈是地球区别于其它行星的最重要特征之一,蕴育了生命,在外动力地质作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陆地、海洋中的水由太阳蒸发至空中,再经降水回地表。

从这个意义上水的循环,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褐”。

(三) 生物圈包括水圈及地表生存的生物,甚至地下—几百~—3KM,仍有微生物。

生物的出现在水、气圈形成之后(地球年龄46亿年,大量动物7-8亿年)。

生物是外动力地质作用中比较活跃的因素。

一方面自身作为动力参于,另一方面间接改变环境O2、CO2含量,影响外动力地质作用。

二、地表特征100KM(臭氧层) 55KM(平流层) 10-16KM(对流层) 0 1. 范围:包围着固体地球的外部两极半径b 6356.863KM面积: 5.1×108 K M最高点: 8848.13m 珠峰最低点: -11033m 马里亚纳海沟海陆分布: 海71% 陆29%(二)、海底地形: 大陆边缘、 大洋盆地、 洋中脊1.大陆边缘:大陆与大洋连接的边缘地带,为海水覆盖。

《普通地质学》课件

《普通地质学》课件
岩石
岩石是由矿物或有机物质组成的天然固态集合体,是构成地壳的主要物质。根据 成因,岩石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不同类型的岩石具有不同 的结构和构造特征,对于研究地壳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地质年代与地质作用
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是根据地壳上不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和相互关系,将地壳历史划分为不同的时间单位,如 宙、代、纪、世、期等。了解不同地质年代的特征和演化规律,有助于研究地壳的形成和演变。
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是指地壳内物质在各种自然动力作用下所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的过程。根据作用方 式,地质作用可以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两类,它们共同作用形成了现今的地貌和地质环 境。了解不同地质作用的特征和规律,有助于预测未来的地质变化和灾害风险。
03 地质构造与地貌
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
介绍构造运动的概念、 类型和特征,以及其对
对于课程中的基本概念,需要深 入理解其含义和应用,避免死记 硬背。
实践应用
02
03
持续学习
学习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案例,将 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分 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质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 需要保持持续学习的态度,关注 学科前沿动态。
参考文献
[请在此处插入参考文献]
[请在此处插入参考文献]
地下水类型与运动
01
02
03
地下水类型
根据来源和形成方式,地 下水可分为包气带水、潜 水和承压水。
地下水运动
地下水在重力作用下从高 处向低处流动,同时受到 其他因素如地温、压力等 影响。
水循环
地下水通过蒸发、下渗、 径流等方式参与水循环, 与地表水相互转化。
地质灾害及其防治

中国地质大学普通地质学01-1(2课时)第一章 地球表面形态

中国地质大学普通地质学01-1(2课时)第一章 地球表面形态

全球水的分布与循环
单位:km3
生物圈
概念:是生物及有生命活动的地球表层 所构成的连续圈层。 范围陆地上深达1000 m左右,海洋中深 达10 km左右,空中高达7 km,但绝大部 分生物生存于地表及水圈中。 总质量约为11.4 ×1012t,为地球总质量 的1/105 。 生物活动既参与了对岩石圈、大气圈和 水圈的改造,又参与了地质历史时期的 成岩、成矿过程。
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太平洋
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岛弧
海沟
海底地形特征

大洋中脊:海底呈线状延伸于大洋盆地,是地 震、火山活动强烈的地区。通常高出海底20003000 m,宽2000-4000 km。各大洋中的洋中脊 首尾相连,全长大约65000 km。洋中脊的轴部 常发育有巨大的中央裂谷,深可达1-2 km,宽 数十至数百公里。
极 轴
赤道低压带
赤 道
极地高压带
•在气压梯度的控制下,赤道附近空气受热膨 胀上升,高空空气流向两极;在极地空气冷却 下沉,向低纬地区流动,于是形成南、北方向 高、低纬之间的大气环流圈。
大气环流
•地球自转产生 的地转偏向力 (科里奥里力) 使大气环流复杂 化。
科里奥里力:
由于地球自西向 东(逆时针)自 转,在北半球沿 地表运动的物体 发生向右偏转, 在南半球则向左 偏转。
约10万光年
银盘
银河系结构示意图
太阳系包括9大行星、34颗卫星 和成千上万颗小行星、还有少量彗 星、流星。
太 阳 系 的 起 源
太阳系的形成假说 多达50多种,基本 上可归纳为三种类 型。
①灾变说——行星物质是某种重大突发事件从 太阳中分离出来,例如另一颗恒星走近或擦过 太阳,或由于太阳自身爆发,分出的太阳物质 后来形成行星。 ②俘获说——太阳从恒星际空间俘获物质,形 成原行星云,再演变为行星。 ③共同形成说——太阳系的所有天体都由同一 个原始星云形成,星云中心部分形成太阳,外 围部分形成行星等天体。

普通地质学考试重点

普通地质学考试重点

第一讲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圈层结构一、名词解释重力异常:将实测的重力值减去该点的重力正常值,其差值即为重力异常。

地磁异常:实测地磁要素的数据与正常值(地球基本磁场)的差别。

地磁场倒转:地磁极出现“反转”,即南、北极互相颠倒的现象。

莫霍面: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

深度:大陆地表之下平均33km;大洋地下5-8km;纵波P波速突然增加, 地内温度突然升高。

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

深度: 2900km深度处,纵波P波速急剧降低,横波S波到此中止 (固态转为液态)。

地壳: 岩石圈上部的次级圈层。

分为大陆型地壳和大洋型地壳。

岩石圈:软流圈上部的次级圈层。

包括地壳和地幔硅镁层 B1软流圈:又称低速带,是指地下60-250km之间,地震波速度减低的地带(塑性流动)二、简答题1) 地球的内部(固体地球)层圈的划分及其划分依据?依据:宇宙地质的依据,地质学的依据,地球物理的依据;划分:地壳: 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33km 莫霍面地幔硅镁层地幔软流圈地幔圈(中间圈)------2900km 古登堡面地核:外核------ 5000km莱曼面内核2)简述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区别?大陆地壳:指大陆及大陆架;平均厚度为33km;硅铝层(花岗岩层)厚20km;最古老的岩石形成于41亿年前;构造运动强烈,大部分岩石已发生了变形;大洋地壳:分布洋底;平均厚度为6-8km;缺少硅铝层(花岗岩层);最古老的岩石形成于2亿年前;构造运动轻微,大部分洋壳岩层很少发生变形3) 简述软流圈的作用?1、岩石圈漂浮的载体2、中源地震的发源地3、大规模岩浆活动的策源地4、全球岩石圈循环的基础第二讲地壳的物质组成-元素和矿物一、名词解释地壳元素的丰度:又称克拉克值,是指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重量百分比。

主量元素(常量元素或造岩元素):岩石中含量大于1%的元素,(O>Si>Al>Fe>Ca>Na >K>Mg)是地壳中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地壳(岩石)中含量低于0.1%的元素,一般来说不易形成自己的独立矿物,这类元素被称为微量元素。

普通地质学第一章地球概况

普通地质学第一章地球概况

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8km,质量占整个地球质
量的0.39%。
2005.8.10
50
地壳可分为上、下两层。
花岗岩质层或硅铝层——上地壳的平均岩石成分、 平均密度(2.7/cm3)和波速都与以硅、铝为主的 花岗质的岩石一致。
玄武岩质层或硅镁层——下层的平均岩石成分、 平均密度(2.9g/cm3)和波速都与洋底所见的,由 硅、镁、铝为主的玄武岩相当。
2005.8.10
与理想旋转椭球体(虚线)的关系
5
2005.8.10
地 球 外 形
6
2005.8.10
地 球 外 形
7
地球的形态一般可看成是椭球体,也可认为是球 体。
地球接近于旋转椭球体,说明地球具有一定的弹 塑性,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地球的实际外形与旋转椭球体并不完全重合,说 明地球内部物质是不均匀的。
大气密度以地表附近最大,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减 小,大气圈没有明显的上界。
根据气温的垂直变化,由下到上可将大气圈划分 成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扩 散层)。
2005.8.10
10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
2005.8.10
干洁大气
水气
100Km 以 下均匀层 中由三部 分组成。
干洁大气 水气 气溶胶粒 子
2005.8.10
29
四、地球的磁性
地球是一个磁化的球体,所以在它的周围空间都 存在着磁场,叫做地磁场。 地磁极和地理极是不一致的。 地磁极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
2005.8.10
30
现代地理极与地磁针指示的磁南北,为磁子午线方向。
磁偏角(D)——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的夹 角。
2005.8.10

地球的一般特征-地质学基础

地球的一般特征-地质学基础
CLICK HERE TO ADD A TITLE
地球的一般特征-地 质学基础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演讲人姓名
目录
CONTENTS
单 击 此
地 球
处的
添 加 文
地 质
本 具 体
环 境



单地
击 此

处的
添 加 文
地 质
本 具 体
资 源



单地
击 此

处的
添 加 文
地 质
本 具 体
作 用


绝对年代与相对年代
主要的纪元和时期
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 纪、石炭纪和二叠纪,是地球历史上 生物大爆发的时期。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是爬 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的繁盛时期。
包括第三纪和第四纪,是哺乳动物和 被子植物的繁盛时期。
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表是一个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地 质时代表格,展示了各个时代的起始时间 和结束时间,以及该时代的主要特征和代 表性生物。
地幔中的岩石在高温高压下会发 生变质作用,形成各种变质岩。
外核
外核是地球最内部的一层,位于地 幔之下,由液态的铁和镍组成。 外核是地球磁场的来源之一,通过 热对流产生电流,进而产生磁场。 外核中的液态铁和镍的运动也是板 块运动和地震产生的原因之一。
内核
内核是地球的最中心部分,主要由铁 和镍构成,直径约为1220公里。 内核的温度非常高,达到5700摄氏 度左右,压力也非常大。 内核中的铁和镍处于固态,但由于温 度和压力的影响,其物理性质与地表 所见的铁和镍有所不同。
海洋

《普通地质学》笔记

《普通地质学》笔记

绪论1、概念地质学:研究地球的科学,研究固体地球的组成、构造、形成、演化规律。

2、固体地球的组成: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3、分支学科物质组成。

地壳变形和运动方面的。

地壳历史演化。

其它。

4、研究方法历史恢复、规纳为主:工作程序:调研、推断解释、实践检验原则:将今论古基础是均变说(地壳的演化和发展是渐进的,在各个方面,古今都是一致的,即现今所能观察到的地质作用过程在过去也是以这种方式起作用的。

)地球发展有一定阶段性,是不可逆的,现今不可能是过去简单的重复。

灾变论:将地壳的演化和发展规于某些超出现在经验和知识范畴的短暂猛烈、多少具世界性规模的激变事件。

第一篇地球及地质作用(30)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外部层圈和地表形态1、大气圈包绕于地球,为最外一个层圈,主要由空气(O, N ,CO2)构成,可深入地下,但不超过3公里。

无上界,向上过渡为星际空间。

97%的质量聚集在地表29公里内。

对流层:距离地表10公里内的大气层。

对流层温度主要受地面辐射影响,越高温度越低,纬度不同,各地气温不同形成大气对流。

作用:气候。

2、水圈地表有70.9%为水(海洋、河流、湖泊、冰川)覆盖,地下水、岩石中的孔隙水。

它们构成一个基本连续的水圈。

作用:塑造地表形态。

对人类生存、生活环境。

水的循环3、生物圈是指生物有机体所分布和活动的地球外圈,主要是地壳表层和近地表的大气圈。

绝大部分分布于地表及水圈。

作用:人为地质作用。

生物成矿。

对大气环境影响。

参与地质作用。

第二节固体地球的形状及表面特征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为一旋转椭球体,外形呈现梨形。

赤道半径:6378.160KM;两极半径:6356.755KM;扁率:1/298.25 2、表面特征可明显分为陆海两大部分;不论海底或陆地均有线状分布的特殊地型。

3、大陆地势线状山、面状原(平原、高原)山:成因分断块山、褶皱山高程分:低山500-1000M(海拔);中山1000-3500m;高山:》3500丘陵:《500M 相对高差200M内原:平原(海拔高程600M以内,一般低于200m;高原。

2地球的物理性质_普通地质学

2地球的物理性质_普通地质学

古地磁的概念及应用
古地磁:保留在岩石中的古代地质历史时期的磁场。 剩余磁性:地表附近岩石中保留下的被当时古地磁场磁化的磁性 古地磁及其应用: 推断古地理经、纬度 为板块构造提供重要证据 建立地磁年代表

在地球表层、地壳和接近地心附近 时压力增长较平稳,在下地幔和外 核部分增长得较快。 利用密度分布的规律来估算地球内

地壳 地 幔
地 核
部的压力状况,以截面为1cm2 的岩
图 3—6 地球内部 压力分布曲线
p h / 100 .
石柱作为压力的计算表示法,可得
密度和压力及其在地内的变化
地内压力的变化是:随 深度的增加,呈一圆滑曲 线增加。 在地内静压力作用下, 将导致地内物态变化,并 间接导致构造运动产生。
地磁要素
磁偏角:地理子午线与地磁子午线之间的夹角。 磁倾角:磁针指北针 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 磁针指北针向下者为 正,磁针指北针向上 为负。
磁场强度:地球上某一点磁场 强度大小的矢量,用磁力线表 示。用单位面积上磁力大小来 表示。单位为:特斯拉。地磁 场强度平均仅50微特斯拉
地磁场的组成
基本磁场: 由地磁偶极子产生的磁场,占场强的95%以上。是 构成地磁场的稳定磁场,决定了地磁场相似于偶极磁场 的特征。 变化磁场: 太阳活动产生的叠加在基本磁场上的非偶极磁场。 磁异常: 地壳内部由磁性矿物和岩石叠加在基本磁场上的局部 磁场。
结果
二、弹性和塑性
2、塑性 地表褶皱变形、地球赤 道半径长两极半径短都表明 地球具有塑性。 即地球弹、塑性共存于 地球中。
岩石褶皱:地壳的塑性变形表现
地球的弹—塑性及其转动趋势:
海洋和固体潮汐的存在不仅是地球的整体形态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壳
大球陆地壳 内 大部洋地壳
地幔
地的幔

地核
地力核
全变球

地心
b.
地表的重力与纬度呈正比,与海拔 呈反比。 g = f M/R2 地球内部,不同深度的重力与半径 和密度有关。(看M和R2谁占主导) 地心处的重力为零:g=4πRρf /3
二 地球的密度和压力
地球的质量
若一头大象的质量以平均3t计,则地球的质量 =5.947×1021t,约等于2万亿兆头大象。
普通地质学01-2(2课时)第一章 地 球的物理性质
一、地球的重力
重力:地球质量对物 体产生的引力与由于 地球自转而产生的惯
地壳
r 地幔
R rF
R
C
F G 地核
性离心力的合力。
C-离心力;F-地心引力 P-重力
P
a. 地心 b.
图3—4 地球重力图解
G—重力;F—引力;P—离心力; R—地球半径;
理论(正常)重力值
• 假设地球表面光滑, 内部 的密度均匀或是层状的, 用正常的旋转椭球体来 代替地球实际的形态, 以大地水准面为基准, 计算得出的重力值称作 理论重力值。
地壳
理论(正常)重力值
r 地幔
R rF
R
C
F G 地核
• P=F+C, g=f M/R2
P
a. 地心 b.
• 理论重力值的计算:
• 在重力学中所说的重力实际上是指重力场的 强度或重力加速度。
一、地球的重力
• 重力加速度(g)的计算: 单位质量的物体(m)受到的重力为P=mg(牛顿第二定律) 单位质量的物体(m)受到的地心引力为F=f Mm/R2 M为地球的质量,f 为万有引力常数 f =6.67259*10-11N㎡/kg2 (m3/k·gs2) P=F+C,忽略C(C=P/300),则 P=F,即mg=f Mm/R2 因此,g=f M/R2
重力异常(gravity anomaly)
• 利用重力异常原理,可以通过各地的局 部重力异常来进行找矿和勘查地下地质 构造。
• 通过(高程和中间层)校正,将测点置 于大地水准面上,然后与理论重力值比 较。
自由空气重力异常
• 把测点因高出平均海平面而减小的重力
值(gh)(加到)实测值中, 称为自由空气校
a. 地心 b.
P = f mM/R2
图3—4 地球重力图解
G—重力;F—引力;P—离心力; R—地球半径;
r—纬圆半径
实测重力值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影响实测重力值的因素
• 地球的形状与地表起伏,P =f mM/R2; • 地球不停的绕自转轴旋转,不同纬度处
的旋转半径不同—P =F + C(惯性离心 力); • 地球内部物质分布不均匀。
图3—4 地球重力图解
G—重力;F—引力;P—离心力; R—地球半径;
g0=9.780327(1+0.005302sinr—2纬圆半径
-0.000005sin2 ), 其中为纬度
• 地球上某点的重力值只与该点的纬 度有关,沿经度没变化, 其最大值和 最小值分别位于两极和赤道。
重力异常(gravity anomaly)
地球平均密度及内部密度的变化
• 地球质量5.974×1021t, 体积1.08 ×1012km3, 平均密度为5.516 g/cm3。
• 由实测可知,地表岩石的平均密度为 2.7-2.8 g/cm3, 海水的平均密度为1.028 g/cm3, 均小于地球的平均密度, 说明… 地球的密度是不均一的,其内部物质 的密度更大。
P =F + C
r—纬圆半径
由于地球产生的惯性离心力相对于地球引力是 很微弱的,因此重力方向是大致指向地心的。
一、地球的重力
• 重力场:地球内部及其附近存在重力作用的 空间。
• 重力场强度:单位质量的物体在重力场中 (某点)所受的重力(重量)。其在数值和 方向上等于重力加速度。前者是力,后者是 加速度。
重力均(Isostasy)
重力均衡(Isostasy)
地壳(地表)物质如何与更深部的物质之间 在质量或重量上达到平衡状态?
普拉特(Pratt,1854):密度补偿模式
认为补偿面以上各地的岩石密度不同, 地下的补偿面应该处于同一高程。
ρ


ρ大
地下补偿面
艾利(Airy,1855):深部补偿模式
认为地球表层物质的密度是相同的,地表某处 的高程越大,它下插的深度(根)就越大。
• 地表起伏甚大,内 部的物质密度分布 也极不均匀,在结 构上还存在着显著 差异。
• 重力异常:实测重 力值减去理论(正 常)重力值的差值。
一、地球的重力
地壳
单 位 质 量 的 物 体 (m) 受 到 的 重 力 为P=mg,
P =F + C g = f M/R2
r 地幔
R rF
R
C
F G 地核
P
地球内部密度的确定——地震波
地壳与其下伏地幔的关系如同木块浮在水面上的关系
重力均衡(Isostasy)
ρ=3-3.3 g/cm3
ρ=2.7-2.8 g/cm3
上地幔 ρ≈3.4 g/cm3
密度补偿(37%) + 深部补偿(63%)
中国布格重力异常
大陆通常为 布格负异常; 海洋多为 布格正异常。
G
G

地幔

外地核
减 小
内地核
重力异常的应用:重力勘探
• 铁、铜等金属矿产分布的地区,则 会出现局部的重力(正)异常。
• 石盐、煤、石油等矿产分布区, 由 于物质密度小, 出现局部的重力( ) 异负常。
中国布格重力异常
大陆通常为 布格负异常; 海洋多为 布格正异常。
高低起伏的地表是如何达到 平衡状态的?
地壳(地表)物质如何与更深部的物质 之间在质量或重量上达到平衡状态?
正。
• 自由空气(高度)重力异常: 经自由空气校 正后的重力值与正常重力值之差, 称为自 由空气重力异常(gF)
• gF=(g+gh)-g0 反映了地球表面的地形高 程变化
中间层校正
• (减去)平均海平面以上到测点间的物 质对物体产生的引力作用, 或( ) 低于加平上均海平面的部分全部用地壳物 质填平所产生的引力作用, 称为中间层 校正, 以gm表示。
布格校正
• 高度(自由空气)校正和中间层校正 统称为布格校正。
• 经布格校正后的重力值与理论值之差 称为布格重力异常。 gB=(g+gh+gm)-g0 布格重力异常反映了地球内部的物质 分布状况。
重力异常的类型
•布格校正后的实测重力值大于理 论值称重力正异常,表示
地下物质密度较大!
•相反为重力负异常,表示 地下物质密度较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