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3).doc
中国音乐史之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
乐府的极盛时期是汉武帝执政期间。扩大后的乐府 机构共有近千人之多,除行政管理人员外,还有演 唱齐、蔡、巴、楚等地民歌的“讴员”;有来自全 国各地从事乐器演奏的“鼓员”、“竽员”、“琴 员”、“瑟员”等;有专管乐器修理的“柱工员”、 “绳弦工员”等。 但到了汉哀帝时,国力的衰退,经济的窘迫,使朝 廷已无力维持乐府庞大的机构,而采集的民歌中反 映出的强烈反抗情绪也使统治者坐立不安,所以绥 和二年(公元前七年)汉哀帝下诏罢免乐府,对乐 府实施大量裁员,乐府由800余人被裁减至300余人, 留下的乐工主要掌管郊庙祭祀等场合所用的雅乐, 而其余从事民间音乐的乐工则全被裁掉。 此后,乐府逐渐趋于衰微。
清商乐在晋及隋唐各代很受统治者的重视,被视为 华夏正声,统治者与文人都多有创作,唐武则天时, 朝廷不再重视古曲,清商乐在宫廷逐渐衰微,至开 元间朝廷内几乎无人能演奏清乐。 清商乐在宫廷的冷落并不代表它的盛衰,它们中的 一部分和西域音乐结合,形成了辉煌的唐代燕乐, 另一些经过艺术加工的乐舞如《白纻舞》、《巾舞》 等则长期在民间流传,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和欢 迎。
更值得称道的是李延年作曲时运用了大量的民间音 乐素材,他可能还是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位利用外国 音乐素材进行创作的音乐家。
西晋崔豹《古今注》及《晋书· 乐志》都载张骞出使 西域时,曾带回胡乐《摩诃兜勒》,李延年根据此 曲创作了二十八首新的曲调,用于仪仗中使用的军 乐。这些乐曲在当时广受欢迎,其影响一直延续至 后世,数百年后的晋代还能演奏其中的《黄鹄》、 《陇头》、《出关》、《入关》等曲。 李延年对民间音乐的重视为乐府创立了良好的传统, 他对西域音乐的改编创作促进了中外音乐的交流。 作为乐府领导人,他更为乐府的振兴作出了不可磨 灭的贡献。可惜的是,李延年的妹妹去世不久,李 家全族被诛,一代杰出音乐家李延年的艺术生命从 此被扼杀。
简明中国音乐史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中国音乐史笔记摘抄一、远古时期(约公元前8000年-公元前21世纪)1. 远古时期的音乐主要表现为祭祀仪式和劳动生产中的歌谣。
2. 《吕氏春秋·古乐》记载,黄帝时已有乐官,负责音乐创作和演奏。
3. 传说中的乐器有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4. 殷商时期,音乐成为祭祀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六乐”制度。
二、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1. 先秦时期音乐分为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祭祀音乐。
2.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收录了大量民歌。
3.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诗歌体裁,其中包含了许多音乐元素。
4. 儒家思想对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音乐审美标准。
5. 墨家主张“非乐”,认为音乐是奢侈的象征,不利于国家的安定。
6. 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成为诸侯争霸的工具,各诸侯国纷纷设立音乐机构。
三、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1. 秦朝统一六国后,推行“焚书坑儒”,但对音乐文化有所保留。
2. 汉朝音乐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祭祀音乐均有较大发展。
3. 汉乐府是汉朝政府设立的音乐机构,负责收集、整理民间音乐。
4. 汉代乐器有:琴、瑟、筝、笛、箫、笙等。
5. 汉代音乐理论有:五声音阶、十二律吕等。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1.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融合了中原文化、巴蜀文化、江南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
2. 南北朝音乐以民歌为主,如《子夜歌》、《读曲歌》等。
3.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音乐传入中国,对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4.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理论有所发展,如“声律学”。
5. 乐器有:琵琶、古筝、古琴、笛、箫、笙等。
五、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1. 隋唐时期,音乐进入鼎盛时期,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均有较大发展。
2. 隋唐音乐以唐乐为代表,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等。
中国音乐史2-6
第二章周代音乐宗法制(世袭制、分封制、等级制)礼乐制度——天子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
(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用四,士二)逢降一级杀二宫廷音乐及音乐教育颂乐——重大典礼使用的乐歌,主要用于天子祭祖、大射、视学及其他重要典礼。
用管乐和打击乐相配合而形成“金石之声”乐声较为低沉、舒缓、庄严标准原则是和平中正、庄重肃穆、强调教育意义追求社会政治的最高“和谐”具有赞美祖先的史诗性特点雅乐——周代雅乐是指周代的宫廷乐,主要用于祭祀与各种典礼活动,分为大雅与小雅。
大雅内容与颂相似,所用场合亦大体相同。
小雅用于诸侯及以下贵族的仪式中,其内容更接近民间生活,仪式中常常乐歌与器乐兼用。
主要目的:使参加典礼仪式的贵族收到伦理教育的感化,营造庄严、肃穆、安静、和谐的气氛大司乐——周代音乐机构领导者意义:周代(尤其是西周)的音乐教育客观上提高了当时的音乐水平,使得配合“礼”的“乐”深入贵族之心,且在民间选拔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人才,推动了周代音乐的发展。
民间音乐形式郑卫之音——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兴起的以郑国、卫国地方代表的民间音乐其歌辞现保存于《诗经》的“国风”之中主要采用“分节歌”的形式内容丰富、体裁多样、题材涉猎面广,各种各样的题材,反映周代不同的社会生活场景与习俗南音——周代长江中下游一带民歌。
现保存在《诗经》中的只有《周南》与《召南》,其范围仅限于楚国北部靠近中原地区。
楚国郢中有《下里》、《巴人》、《阳河》、《阳春》、《白雪》等,已采用“引商”“刻羽”“流徵”等各种变化音,说明南音已经是十分复杂和别具特色了。
九歌——楚国南部(相当于现今湖南)民间祭祀的大型歌舞曲。
特点⑴乱⑵少歌⑶倡成相——一种劳动歌曲民称。
所谓相,其一“相”又称“春”,是一根几尺长的竹筒或木杆,其二,手持“相”舂米或夯土时所唱的歌曲。
音乐生活繁荣古琴《高山》《流水》乐器与乐律学八音——按制作材料不同,分成“金(钟镛钲铎铙)、石(编磬玉磬)、土(埙)、革(土鼓足鼓)、丝(琴瑟筝)、木(柷)、匏(笙竽)、竹(箫笛管)”三分损益法——三分益一,三分损一的方法计算五声七声音阶。
中国音乐发展简史--ppt课件
PPT课件
48
• 戏曲音乐中京剧的形成影响及于全国,出现了程长庚、 谭鑫培以及后来的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等一代名 优。
PPT课件
49
• 民族器乐则以民间出现各种器乐演奏的社团为特点, 如“天韵社”,“大同乐会”等等。这反映出民族器 乐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民间活动基础。这种民族音乐民 间活动的特点造就出许多卓越的民间艺人,其中华彦 钧(瞎子阿炳)就是杰出的代表。
PPT课件
21
府中重要的 音乐家李延 年
PPT课件
22
相和歌
• 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 和,执节者歌。“其特点是 歌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 乐器相应和,并由此而得名。
• 相和歌在发展过程中逐步与 舞蹈相结合,成为一种有器 乐、歌唱与舞蹈相配合的大 型演出形式,被称为 大曲 或称 相和大曲
PPT课件
宴享、郊祀、朝贺等场合演奏。 • 兴旺发达:西汉武帝时期。 • “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
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 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PPT课件
20
乐府的兴旺发达是在西汉武帝时期。此时的乐府较多地 担负了搜集民间歌谣的职司,汉武帝时的乐府曾“采诗 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 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 之调,作十九章之歌”。它不仅将广搜民间歌谣的采诗 之风加以发展,并由此而呈现出更加兴旺发达的趋势。 西汉乐府规模达到过1000余人。其中各类乐人分工精细, 除演奏员外,还包括了乐器制造的工匠
原始音乐的形式是歌舞乐 三位一体的乐舞,其中歌 唱和舞蹈具有重要地位, 节奏因素较为突出。
距今约5000余年、有舞蹈图象的孙家寨彩陶盆
【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相和歌与清商乐.doc
【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相和歌与清商乐汉代的相和歌相和歌的名称,最早见于《宋书·乐志》。
它是在汉代民歌的基础上,继承了周代“国风”和战国“楚声”的传统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即歌唱者自击一个叫“节”或“节鼓”的击乐器,与其他伴奏的管弦乐器相互应和,即为相和歌。
初期的相和歌,几乎全是来自“街陌谣讴”的“徒歌”与“但歌”。
徒歌即无乐器伴奏的清唱,或称为“谣”。
但歌是“一人唱三人和”,或称为“讴”。
它们的曲式,一般结构较为简单,大都由单个的“曲”组成。
曲又分为吟叹曲与诸调曲两类。
曲一般保持着民歌“有辞有声”的本色,“辞”即歌词。
“声”是衬腔所唱的虚词,如“羊、吾、夷、伊、那、阿”之类(《古今乐录》)。
有的也和“楚声”一样,在“曲”后加“乱”。
相和歌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与舞蹈、器乐演奏相结合,产生了“大曲”或称“相和大曲”。
后来它又脱离歌舞,成为纯器乐合奏曲,称作“但曲”。
大曲或但曲是相和歌的高级形式。
其典型的曲式结构由“艳一曲一乱或趋”三部分组成。
“艳”是序曲或引子,多为器乐演奏,有的也可歌唱。
音调可能是委婉而抒情的,故称“艳”。
“趋”或“乱”是乐曲的结尾部分,它可以是个唱段,如《艳歌何尝行》;也可以是个器乐段,如《陌上桑》。
“乱”的音乐,大部紧张而热烈,可能没有舞蹈与它配合。
“趋”可能专指舞蹈而言。
“曲”是整个乐曲的主体。
一般由多个唱段联缀而成,每个唱段也以婉转抒情为其特点。
它又与其后所附的奔放热烈、速度较快的称作“解”的尾句形成鲜明对比(《太平御览》引《乐志》)。
通常一个唱段,称为一“解”。
大曲至少有二解,最多可有七解或八解。
《陌上桑》、《艳歌何尝行》、《广陵散》等都是典型的作品。
其中琴曲《广陵散》传谱至今尚存,它是我们了解这种典型曲式的可靠实例。
在实际创作中,大曲的曲式可以灵活运用。
有的大曲,只有“艳一曲”,而无趋或乱,如《碣石》;有的大曲有“曲一乱或趋”,而无“艳”,如《白头吟》、《王者布大化》;有的只有“曲”,如《东门行》。
聊城大学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史课件 魏晋南北朝音乐
曲谱与记谱法
· 文字谱: ·它是古琴“减字谱”尚未发明之前的一种原始
记谱方法,用文字记述弹琴的指法和弦位。即 通过规定的定弦法,将左右两手固定的指 法 标记在一定弦位和徽位上,间接地记录了 音 高,也保留了一部分节拍、节奏的信息。 (见《教程》第53页)
《碣石调·幽兰》
·我国现存最早 的琴谱,是目 前仅见的一首 文字谱。
钱乐之三百六十律
· 所谓“三百六十律”,就是在“京房六十律 的基础上继续用“三分损益法”往下生律, 共生出三十组不同律高的“十二律”,其最 后一律与黄钟律的音差,其音程值为1.845音 分,比法国拉莫(1683~1764)发现的 “小微音差”1.954音分还要小,今天称之 为“钱乐之音差”。(见《教程》第53页)
简论“相和歌”与“清商乐”的联系和区 别。 《声无哀乐论》提出了什么样的音乐美学 主张?有哪些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
·创作:《长清》《短清》《长侧》《短 侧》,被称为 “嵇氏四弄” 。
· 演奏:以弹奏《广陵散》最负盛名。
嵇康弹琴图
· 南京西善桥古墓 出土的南朝竹林 七贤模印砖画像 中,有嵇康弹琴 图。图中嵇康所 弹的琴,面上刻 有徽,表明在南 朝梁陈之际,琴 已具备完整的十 三个徽位。
阮籍
· 三国时代著名的文学家和音乐家。 ·理论著述:《乐论》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
·清商乐作为宫
·歌舞戏是指南北朝末年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 节、有角色化妆表演、载歌载舞、兼有伴唱 和管弦伴奏的音乐形式。
· 南北朝时期的歌舞戏:《大面》《钵头》 《踏谣娘》。 (见《教程》49页)
音乐家
·曹植:三国魏时诗人,曹操之子。有学者 认为,在佛教初传入中国的时期,是曹植 记录了来自天竺的佛教音乐。(见《教程》
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4).doc
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4)(上接《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3)》)三、鼓吹鼓吹是汉魏六朝开始盛行的一种重要乐种。
据刘《定军礼》记载,大约秦末汉初之际,鼓吹已在北方汉族与少数民族居住区流行。
当时,是用鼓、萧(排萧)、笳在一起演奏的。
笳又称胡笳,是一种颇有特色的少数民族乐器。
最初的笳,可能是用芦叶卷起来吹奏,后来则把芦叶做成哨子装在一根有按孔的管子上吹奏,叫做笳管。
鼓吹后来传入中原地区,并被汉代宫廷采用。
由于乐队编制和应用场合的不同,鼓吹又可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型:(一)鼓吹,主要由鼓与萧(排萧)、笳等乐器组成。
其中,由建鼓与萧、笳在朝会宴享时演奏的称“鼓吹”或“黄门鼓吹”;由提鼓与萧、笳在马上作为出行仪仗演奏的专称“骑吹”;由提鼓、萧,笳,加上饶在马上作为军乐演奏的称“铙歌”或“短萧铙歌”。
它们的乐曲,从《乐府诗集》所收的汉代鼓吹乐的歌词来看,如写女子与无情无义的负心男人决绝的《有所恩》,写女子坚贞不渝的爱情的《上邪》,写诅咒统治阶级发动侵略战争的《战城南》等曲,原都是各地的民歌。
其中《上邪》一曲由四解组成(《古今乐录》)。
其曲式结构与相和歌的”曲”大体相当。
排箫(二)横吹,又称鼓角横吹,一般由鼓、角、横吹(横笛)等组成,有时可加用笳与排萧。
横吹的乐曲,相传有乐府“协律都尉”李延年用西域乐曲《摩诃兜勒》为素材创作的军乐《新声二十八解》。
此曲由《黄鹊》、《陇头》、《出关》、《入关》、《出塞》、《入塞》等二十八首乐曲联缀而成,后人又称它为《汉横吹曲二十八解》。
它的歌词在《乐府诗集》中保存有《出塞》一首:侯旗出甘泉,奔命入居延。
旗作浮云影,阵如明月弦。
它具体描写了汉武帝为抗击匈奴贵族的骚扰,派兵急速出征的威武阵容,歌颂了武帝抵御异族侵犯坚持国家统一的作为。
(三)“萧鼓”,因它用排萧与建鼓合奏而得名,一般也用作仪仗音乐,有时乐工可以坐在鼓车中演奏。
这种鼓车大都有楼,又叫楼车。
楼上站立两个乐工敲击巨大的建鼓,楼下车厢里可坐四个乐工吹奏排萧。
魏晋南北朝音乐美学思想研究
魏晋南北朝音乐美学思想研究二、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也是文化、艺术、美学思想大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既继承了先秦两汉以来的传统,又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丰富多样、兼容并蓄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由于长期的战乱和社会动荡,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需求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音乐的情感表达和个体体验。
同时,这一时期的政权更迭和文化交流也为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土壤。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丰富多样体现在多个方面。
在音乐本体论方面,出现了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和阮籍的乐论等重要理论,对音乐的本质和功能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音乐审美方面,提出了得意忘言、以情动人等审美观念,强调音乐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
在音乐创作方面,主张师心独见、缘情而发,鼓励音乐家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兼容并蓄特点表现在对外来音乐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上。
随着佛教、道教等宗教的传入,西域音乐、天竺音乐等外来音乐形式也传入中原地区,并与汉族传统音乐相融合,形成了新的音乐风格和审美趣味。
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音乐美学的理论体系,而且对后世的音乐创作和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使用了网络搜索的信息)三、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献,包括史书、乐论、文学作品等,从中提取有关音乐美学思想的论述和观点。
这将有助于全面了解该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和主要内容。
比较研究法:将魏晋南北朝音乐美学思想与前代(如秦汉)和后代(如隋唐)的音乐美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其独特性和历史地位。
同时,还将与同期的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领域的美学思想进行跨学科比较,以探讨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规律。
文化人类学方法: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考察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政治、宗教等文化背景对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音乐史综述
摘 要:魏晋南北朝时期包括三国(220—280年)、西晋(265—316年)、东晋十六国(317—420年)、南北朝(420—589年)四个历史阶段,历时370年。
这一时期之前的大一统局面被打破,朝代更迭频繁。
随着民族迁移和统治者的喜好,北方的相和歌继续发展,南方的清商乐随着相和歌的南迁也发展起来。
由于战争不断,民族间的交流越来越紧密,其他民族音乐和乐器传入中原。
本文主要从民歌、古琴音乐、文人音乐、乐器、乐律学、音乐思想六个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关键词:民歌;乐器;乐律学;音乐思想一、民歌(一)相和歌的继续发展在魏晋时期,《相和歌》中可能已有转调的应用,也可能已经把若干歌曲连接起来唱奏,而构成一种组曲的形式。
大约在魏朝在北方唱奏时,相和歌的伴奏乐器最多曾用到笙、笛、篪、节、琴、瑟、筝和琵琶八种,到了晋、宋、齐各朝在南方唱奏时有所减少。
此相和歌仅是指有器乐伴奏的相和歌,其歌舞《大曲》是由器乐、声乐和舞蹈综合而成的大型《相和歌》曲式,是唐代《大曲》的雏形[1]。
金文中写到,相和歌的艺术性仍在不断提高,有转调、联唱、摘唱和曲式四方面。
联唱是将若干首歌曲连接起来演唱;摘唱是相和大曲的歌辞经常有分割拼凑的现象;曲式更多是指乐器,相和歌发展到高阶段的演出时,乐器的演奏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歌唱部分的前面常常先奏四至八段的器乐合奏曲调,在器乐合奏中,笛和笙除与其他乐器合奏外还要担负更多的任务[2]。
陈文中主要写到相和歌的分类及其特点。
根据《乐府诗集》对“相和歌辞”的分类法,可将相和歌分为相和引、相和曲、吟叹曲、四弦曲、平清瑟楚调曲、相和大曲六类。
相和引主要是以五音来命名的有歌辞和伴奏的歌曲形式,有《箜篌引》《宫引》《商引》等[3]。
《箜篌引》又称《公无渡河》,南朝宋时为瑟调。
其他五引都是以五音命名的相和歌,一直在宫廷中演奏。
与《箜篌引》五言、七言、长短句等多变型句式不同,歌辞都存有两首,而且都是七字一句,三句一段的单段体。
3中国音乐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第三章;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公元589)。
第一节、概述。
短暂的秦王朝揭开了封建大一统的序幕。
它虽然在音乐文化的发展方面并未有更多典章文物遗世,缺乏清晰的历史脉络,但大一统思想,包括开水渠、修驰道、筑长城、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力图规范化的政策措施却给音乐思想以及音乐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印迹。
汉承秦制。
汉初,由于统治阶级采取了发展封建制的政策,西汉文、景之世(公元前179-公元前141)与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公元前87)接连出现了两个科学文化发展的高峰,音乐文化的发展也相应进入了中古伎乐的新的历史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则是中国音乐文化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历史的发展以动荡、分裂、割据为特点。
从三国建立,到梁、陈灭亡的三个半世纪中,除西晋灭吴后有过短暂的统一外,我国长期处于南北分裂状态。
北方先后出现了20多个政权;南方前后经历了六个王朝。
在这种分裂状态下,战乱不可避免,各个政权的分立、对峙,也形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局面,为音乐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特别是由于局部战争而造成的民族迁徙和融合,使得中原文化传统在并未中断的情况下进一步融会外来文化而得到新的继承和发展。
在数学和天文学方面,刘徽、祖冲之贡献卓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的出现,标志着农学的成熟;此外在医药、地理、冶铁、纺织等方面均涌现出灿若星汉的科技成果。
这些文化成果构成的文化环境显示着文化开放、交融的魅力。
在此文化背景下,音乐史上中古伎乐的发展延续着春秋以来散乐发展的遗绪,体现着世俗性的特点。
从汉高祖刘邦起,统治者对民间音乐的偏爱即影响着民间音乐的发展。
乐府机构的建立,采集了大量的民间歌曲,即或旌旗猎猎的仪仗鼓吹音乐,也多用世俗性歌词;歌舞伎乐中百戏的形式绽开新花;相和歌这种民间艺术形式不断丰富、完善;随着魏晋间民族音乐大融合的发展趋势,汉时的相和歌辗转南北,演变为清商乐;中原音乐和西域及北狄诸乐的保存与输入形成隋唐七部乐、九部乐的雏形;随着世俗音乐潮流的发展壮大还孕育了这一时期歌舞戏的产生。
考研歌舞伎乐时代
第二编歌舞伎乐时代(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第一章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公元前221—公元589年)第一节音乐机构一、乐府:是秦朝开始设立,汉代开始兴盛起来的,以搜集、改编、整理和表演民间音乐为主要职能的音乐机构。
它对各民族间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及对秦汉音乐文化和以后各代音乐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
汉哀帝时罢除了乐府。
二、协律都尉李延年:李延年是汉武帝时“乐府”的最高领导人。
他“性知音,善歌舞”,是一位能歌善舞、擅长创作的音乐家。
《晋书·乐志》中有“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的记载,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关于采用西域音调进行创作的记载。
第二节宫廷音乐一、宫廷雅乐:我国古代的宫廷音乐分“雅乐”和“燕乐”两大体系。
先秦的雅乐,由于长期战乱和秦始皇“焚书坑儒”等原因,到汉代时严重失传。
虽然,汉高祖时,叔孙通制定了朝仪礼乐,但只“能纪其铿锵鼓舞,而不能言其义”。
到汉景帝时,汉代的雅乐又搀杂进了民间音乐,所以,汉代的雅乐已经徒有“雅乐”的躯壳,没有先秦雅乐的本来面目了。
文献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汉书·礼乐志》二、宫廷燕乐:汉代宫廷燕乐的情况,史籍中记载很少。
汉代燕乐可能以民间音乐(特别是南方的“楚声”)为主要来源,多使用“丝竹”类乐器。
文献见《汉书·礼乐志》第三节民间音乐一、概况:由于汉代乐府机构对民间音乐的采集和加工等原因,汉代的民间音乐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有很大的发展。
二、鼓吹乐:鼓吹乐是秦汉时期发展起来的、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有时也有歌唱的一种音乐。
在较早的时候,是角和笳一起使用的,称为“鼓吹”。
后来,渐渐由于使用场合的不同,分成鼓吹和横吹两种:一种用排箫和笳为主要乐器,在仪仗行进中实用的叫鼓吹,它的兴起是在汉朝,由班壹首创;一种使用鼓和角为主要乐器,作为军乐,在马上演奏的,称为横吹,它的兴起在汉武帝时期。
两类各有自己的曲目。
在历史上,两类之间的区分是相对的、暂时的。
中国古代音乐史---名词解释篇(1-8章)
中国古代音乐史(共同课)期末复习题——名词解释篇第一章原始社会音乐1、“葛天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是远古氏族葛天氏的乐舞,其中包含8 首歌曲,主要反映了初民对生产和生活的思想感情。
2、“伊耆氏之乐”:传说中的一种古乐,属于远古氏族伊耆氏的乐舞。
是初民祈年的乐舞,是伊耆氏在每年12 月中举行的崇奉万物的蜡祀活动。
3、《弹歌》:原始乐舞,反映了原始狩猎生活。
4、《云门》:原始乐舞,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
5、《箫韶》:原始乐舞,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6、河姆渡骨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氏族社会遗址发现的距今7000 年的几十只骨笛,它们是一些小骨管,开两或三孔。
7、夔:古史传说时期虞舜的乐官。
第二章夏商时期的音乐1、《大夏》: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是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
2、《大濩》:西周时期六代乐舞之一,内容歌颂了商汤伐桀的功绩。
3、编铙:殷墟妇好墓出土的5件一组的商代编铙。
4、编磬:由几个罄组成一套编磬。
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商代三枚一组的编磬,铭文分别是“永启”,“夭余”,“永余”。
第三章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1、大司乐:周初建立的我国最早的宫廷音乐机构。
它的一个重要职能是音乐教育。
它的目的是为了配合礼乐制度,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
除此之外的另外两个职能是严格的行政管理和音乐表演职能。
2、八音分类法: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
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八音分别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3、隔八相生法:在三分损益法所生的五律基础上,继续往下生律至第十二律。
每隔八位生一律。
这种计算方法见于《吕氏春秋·音律篇》。
4、八佾:周朝建立的礼乐制度,各个等级所使用的音乐,在规模和排列上有严格的区别和划分。
其中舞队的排列是天子用八佾,诸侯六佾,依次往下递减。
5、乐悬:西周起有关钟、罄乐器数量和设置方位的等级规定。
6、《成相篇》: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篇至今流传下来的兼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是说唱音乐的远祖,其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
中国音乐史总结
中国音乐史总结中国音乐史总结篇1中国音乐史总结中国音乐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漫长且丰富多彩。
以下是对中国音乐史的总结:1.远古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以前)中国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如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记载了丰富的音乐活动。
在这个时期,音乐被用来祭祀、庆典和娱乐。
同时,还出现了多种乐器,如石磬、骨笛、琴瑟等。
2.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在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
这个时期的音乐理论著作《乐记》和《周礼》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民间音乐如歌谣、曲艺等也得到了发展。
3.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秦汉时期,音乐成为了国家机构的一部分。
秦朝设立了“乐府”,负责收集和整理民间音乐。
汉朝的音乐发展更加繁荣,乐器种类增多,音乐风格也变得丰富多样。
4.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至589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成为了文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时期的音乐理论著作《声无哀乐论》和《乐府诗集》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民间音乐如山歌、小调等也得到了发展。
5.隋唐五代时期(公元581年至960年)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音乐的高峰期。
这个时期的音乐风格多样,如唐大曲、琴曲、佛教音乐等。
此外,隋唐时期设立了“教坊”,对民间音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和规范。
6.宋元时期(公元960年至1368年)宋元时期,中国音乐继续发展。
这个时期的音乐形式以唱作为主,如词曲、戏曲等。
同时,乐器演奏和音乐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宋代的“乐府”和元代的“行省”成为了重要的官方音乐机构。
7.明朝时期(公元1368年至1644年)在明朝时期,中国音乐的发展与戏剧紧密相连。
这个时期的戏曲、曲艺和民间小调等得到了繁荣发展。
同时,音乐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8.清朝时期(公元1644年至1912年)清朝时期,中国音乐的风格趋向于世俗化和民间化。
这个时期的戏曲、曲艺和民间小调等继续繁荣发展,同时,西方音乐也开始对中国音乐产生影响。
《中国古代音乐教案》高中音乐教案
《中国古代音乐教案》高中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 通过中国古代音乐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国古代音乐概述1. 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分期2. 中国古代音乐的分类及特点第二章:先秦音乐1. 先秦时期的音乐文化2. 先秦时期的代表性音乐形式:诗经、楚辞等第三章:秦汉音乐1. 秦汉时期的音乐发展2. 汉赋、琴曲等代表性音乐形式第四章:魏晋南北朝音乐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2. 代表性音乐形式:琴歌、相和歌等第五章:唐代音乐1. 唐代音乐的繁荣2. 代表性音乐形式:燕乐、曲子等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和代表性音乐形式。
2. 欣赏法:播放古代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音乐的美。
3. 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古代音乐演奏或合唱,亲身体验古代音乐的魅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2. 音乐欣赏:评估学生在欣赏古代音乐时的感受和理解。
3.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古代音乐演奏或合唱中的表现。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国古代音乐教程》2. 音响设备:CD、音响等3. 网络资源:相关古代音乐的音频、视频资料4. 乐器:古筝、琵琶、笛子等古代乐器六、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古代音乐,引起学生对古代音乐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古代音乐形式,介绍其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
3. 欣赏:播放代表性古代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音乐的美。
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古代音乐演奏或合唱,亲身体验古代音乐的魅力。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脉络,掌握代表性音乐形式。
难点:理解古代音乐的特点和审美观念,能够欣赏和分析古代音乐。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
❖ 魏晋以来传统律学发展的两条路线
❖ 沿着附会历数—钱乐之的“三百六十律” ❖ 沿着便于旋宫转调具有实际意义的——何承
天的“新律” 这种新律与十二平均律相比较,最大相差不 到半音的十分之一。解决了“三分损益法” 所解决不了的“旋相为宫”问题。 ❖ 荀勖的“笛律” ❖ 纯律
❖ 课后习题
作业
清商乐形成背景
❖ 公元4世纪,随着国家政治中心南移,北方 音乐文化也随之流入江南,并把汉、魏以来 的相和歌、相和大曲与江南流行的吴歌、西 曲等民间音乐相结合,由此而产生了一种新 的音乐风格与形式——“清商乐”。
❖ 定义
清商乐包含的内容
❖ “中原旧曲”,即东晋和宋、齐所存的相和诸 曲。
❖ 在南方新兴经济发展条件下,与东晋南迁所传 入的中原文化相结合的吴歌、西曲。
❖ 中原南北音乐文化的交流
乐器
❖ 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节奏性强的利于舞蹈的 乐器。
1、吹管乐器 2、打击乐器 3、弹拨乐器 秦琵琶、汉琵琶、秦汉子在魏晋时因阮咸善 弹此器,被称作阮咸,即后世的阮。其由西 域传来。同时出现了由国外传入的,与汉琵 琶形制迥异的曲项琵琶、五弦琵琶。
❖ 七弦琴及其音乐
❖ 出现了解说琴曲标题的古琴艺术重要专著 《琴操》
1、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 2、音乐的本体是“和” 3、人的情感哀乐是人心受外界事物的影响 4、主张音乐脱离封建政治功利(与《乐记》观点不 同)
❖ 音乐文化交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 歌舞伎乐的交流 具体包括:天竺乐、龟兹乐、西凉乐、疏勒 乐、安国乐、高昌乐、高丽乐、康国乐
❖ 乐器、乐曲的交流
❖ 西域佛教及佛教曲的传入
百戏中的乐舞类别 建鼓舞 踏鼓舞 七盘舞 七盘是一种泛指,盘、鼓的多少是据舞者舞技而定。 长袖舞 巾 舞 汉代著名的杂舞之一,也叫公莫舞 剑 舞 刀剑是战斗的武器,又是表演的舞器。
音乐学科专业教师招聘考试模拟卷(26)(含解析)
1.下面哪部作品是德国作曲家韦伯的作品(模考(5))A.《自新大陆》B.《水仙女》C.《奥塞罗》D.《自由射手》2.著名管弦乐组曲《图画展览会》,是俄罗斯“强力集团”成员之一()的作品。
A.鲍罗丁B.巴拉基列夫C.穆索尔斯基D.里姆斯基-科萨科夫3.它取材于《圣经》,被人们称为“现有宗教音乐顶峰”的作品是()。
A.《创世纪》B.《哈利路亚》C.《马太受难曲》D.《耶稣受难记》4.英国把()誉称为“英国民族音乐家”。
A.巴赫B.亨德尔C.肖邦D.舒曼5.《请不要再去做情郎》是选自歌剧()的片段。
A.《艺术家的生涯》B.《费加罗的婚礼》C.《塞维利亚理发师》D.《茶花女》6.圆舞曲是一种节奏鲜明而轻快的舞曲,它常用的节拍是()。
A.3/4、3/8B.2/4、2/8C.4/4、4/8D.6/4、6/87.经历了人生风雨历练之后,贝多芬才真正下苦功开始创作自己心目中的最高理想,最终完成了自己巅峰之作第()交响曲A.三B.五C.七D.九8.首创了返始咏叹调的是()B.A·斯卡拉蒂C.弗朗克D.萨拉萨蒂9.历史上第一部歌剧《达芙妮》是由()根据诗人里努契尼的剧本改编而成的。
A.佩里B.杜费C.蒙特威尔第D.吕利10.下面谱例出自古典主义时期的《小夜曲》,其作曲家是()。
A.J.C.巴赫B.贝多芬C.格鲁克D.莫扎特11.下面谱例选自哪位作曲家的歌剧作品?()A.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B.瓦格纳《罗恩格林》C.威尔第《茶花女》D.普契尼《图兰朵》12.下面谱例出自哪部歌剧?()A.《威廉,退尔》B.《茶花女》C.《弄臣》D.《卡门》13.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第四乐章《欢乐颂》根据德国著名诗人()的长诗进行创作。
A.席勒B.歌德C.缪勒D.托尔斯泰14.下列属于莫扎特歌剧的有()①茶花女②唐璜③女人心④费加罗的婚礼B.②③④C.③④D.①②③④15.歌剧诞生于何时何地()?A.15世纪诞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B.16世纪诞生于法国C.16世纪末17世纪初意大利佛罗伦萨D.15世纪诞生于法国16.《教我如何不想她》曲作者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3)
(上接《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2)》)
清商乐
清商乐,简称“清乐”。
它是在南方民歌“吴声”、“西曲”的基础上,继承了相和歌的传统发展起来的新乐种。
“吴声”是流行于江浙地区的民歌,“西曲”是流行于湖北荆楚地区的民歌。
它们受到上层社会的重视,一方面是由于西晋末年的战乱使宫廷中的“旧乐”大部“散亡”,在东晋初年出现了“音韵曲折,又无识者”(《晋书乐志》)的局面,因而不得不转向下层,采用新的民间音乐;另一方面,也由于“吴声”、“西曲”形式新颖,曲调婉转动听,受到人们的广泛注意和喜爱。
刘宋王僧虔所说“家競新哇,人尚谣俗”(《宋书·乐志》)的话当可为证。
吴声西曲的曲调颇为动听。
所谓“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
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大子夜歌》)就说明了这一点。
由于人们喜爱,有些乐曲不断变化、发展,从而形成了同一曲调的众多变体。
如
吴声《子夜歌》就有《大子夜歌》、《子夜四时歌》、《子夜警歌》、《子夜变歌》四种。
有的利用某一曲的素材另谱新曲。
如西曲《莫愁乐》就是用《石城乐》的和声(帮腔)“忘愁”的曲调发展而成的;《采桑度》则是用《三洲曲》的素材写成。
清商乐的伴奏形式多种多样,“吴声”通常用箜篌、琵琶和篪(或加用笙和筝)组成的小型乐队伴奏,有时也单用一件筝伴奏,如《上声歌》“初歌《子夜曲》,改调促鸣筝;四座暂寂静,听我歌《上声》”(《乐府诗集》),就是用筝自弹自唱的实例之一。
《西曲》有时是用筝和一种叫“铃鼓”的击乐器伴奏,歌唱者不奏乐器,站在伴奏者身边表演,称做“倚歌”。
清商乐中采用的“吴声”、“西曲”,多为五言四句一曲,比较齐整。
也有少数歌词是由长短句构成的。
《古今乐録》说:吴声”凡歌,曲终皆有送声。
”从曲式上看,在每一唱段,即每一“曲”之后总要加一个尾声,称为“送”或“送声”。
如《子夜》“送”的歌词为“持子”,《凤将雏》为“泽雉”。
有时除“曲”尾的送声外,在“曲”的中间也可用“送声”,如《子夜变歌》(《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
人传欢负情,我自未常见。
(送):持子
三更开门去,始知子夜变。
(送):欢娱我。
这种曲尾的送声可能就是后世民间乐曲常用的合尾的早期形式。
吴声中有一种变歌或变曲,如《子夜警歌》、《长史变》等。
它不用送声,而有“变头”变化。
所谓变头,可能是每一首短诗开头一句的曲调总要有所变化,也可能是多段的歌曲,其第一段在音乐上较其后诸段有所不同。
《古今乐録》称,西曲“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
它在每一“曲”中间,往往使用“和声”。
和声的歌词可长可短,没有定规。
其曲调推想也是如此,如“西曲”中的《三洲歌》,“和”的歌词为“三洲断江口,水从窈窕河傍流。
欢将乐,其来长相思。
”“和”的歌词较长,推想其曲调也比较长。
“西曲”中有一首《西鸟夜啼》,“和”的歌词为“白日落西山,归去来”,“送”的歌词为“折翅鸟飞,何处被弹归?”则是兼用“和”、“送”的实例,但不多见。
“西曲”中的舞曲,往往有数段歌词,可组成分节歌;也可由若干首歌曲连接起来,构成组曲的形式(《乐府诗集》引《宋书·乐志》)。
清商乐中的“大曲”,或称“清乐大曲”。
它与相和大曲相比,又有新的发展。
它由三个部分组成:开头有四至八段器乐演奏的序曲,称为“四部弦”或“八部弦”;中间是全曲的主体,由多段声乐曲组成,每段歌唱的结尾都有一个“送”的尾句,称为“送歌弦”(张永《元嘉正声伎录》):结束部分又分几个器乐段,称为“契”或”契注声”,这部分可以
是多件乐器合奏,也可由一支笛子独奏。
这种曲式结构发展到后来,便是唐代大曲。
清商乐中的民间创作,以表现爱情或离别之情的题材居多,也有一些作品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如“吴声”中的“阿子歌”:“野田草欲尽,东流水又暴,念我双飞凫(fú音扶)饥渴常不饱。
”它通过对一双鸭子的描述,曲折地反映了浙江嘉兴地区人民在东晋门阀士族统治下饥寒交迫的生活。
在东晋和刘宋初期,宫廷清商乐创作中出现了一些较好的作品,其中以东晋桓伊创作的笛曲《三弄》比较著名。
桓伊,字叔夏,曾辅佐谢玄参加了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对保障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晋书·桓伊传》说他“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
”当时有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叫王徽之,他久闻桓伊善于吹笛,但一直未见其面。
一次,他们在旅行途中偶然相遇。
王徽之便请求桓伊演奏,于是桓伊即兴吹奏一曲《三弄》。
从此,这支乐曲广为传播,后来又被琴家们所吸收,改编为琴曲《梅花三弄》(明朱权《神奇秘谱》小序)。
《梅花三弄》结构简明,曲调朴实。
开头有一个散板的引子,紧接着出现了明快有力的主题旋律:
它与另外几段奔放的曲调在不同音区作三次穿插对比,反复刻画和赞颂了梅花不畏寒霜的性格。
此曲在曲式上的特点是:(1)大量运用叠句,(2)每个乐段结尾都有一个相同的尾句,它可能就是清商乐中的“送”。
(3)同一个主题旋律在高、低、中三个音区反复再现。
这也是清商乐中常用的手法。
从笛曲来讲,就是所谓“上声弄”、“下声弄”、“游弄”合称“三弄”。
其实以叠句开始,每段乐曲结尾有一相同的尾句,在相和歌中已属常见。
所以,通过《梅花三弄》,可以明显看出清商乐和相和歌在形式上的继承、发展关系。
醉听《梅花三弄》相思浓
宋、齐、梁、陈各朝(420—5s9),清商乐的创作虽然大部是脂香粉气的艳曲,如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春江花月夜》等,但也间有清新可爱值得玩味的佳作,如传为刘宋临川王刘义庆所作《乌夜啼》和南齐檀约填词的《阳春》。
《乌夜啼》原是西曲中有歌有舞的“舞曲”(《乐府诗集》引《古今乐绿》)。
据说它的曲调相当哀惋动人;其伴奏形式、歌声舞态与吴声《子
夜》、《前溪》等迥然不同。
北周庾信、唐人李群玉《乌夜啼》诗“促柱繁兹非《子夜》,歌声舞态异《前溪》”,“如闻生离哭,其声痛人心”等句当可为证。
西曲《乌夜啼》早已散伕。
现存琴曲《乌夜啼》的最早传木载明初朱权《神奇秘谱》。
它与西曲《乌夜啼》是否同一乐曲,目前尚难定论。
不过从下列各点来看,似乎还保留着西曲的某些特征:(1)大量运用叠句。
(2)其音阶形式亦以核心五声为骨干,兼用清角等属于七声结构的偏音与do等变音。
(3)与《胡前十八拍》等曲一样,在同一乐句变化再现时常用色彩性变音进行变化装饰:
(4)出现于四、五两段与七、八两段间的同一叠句,从曲式结构来看,大致与“和”相当。
其曲调的格律、情调亦与西曲《乌夜啼》“和”的歌词(载《古今乐録》)完全吻合,现译配如下:
《阳春》,原是沈约《江南弄》四曲之一,曲调来自西曲。
沈约重新填词的《阳春》,曲谱早已散佚,现存《阳春》曲谱载明初《神奇秘谱》“太古神品”部分。
该谱虽无歌词,但明显地留有声乐曲的特征,与沈约词相配几乎完全吻合,现译配于下:
这里,《阳春》通体运用叠句。
其叠唱方式,除首句叠唱上句外,其余各句均叠唱下句。
这种叠唱的下句,可能就是由众人帮唱的“和声”
(帮腔)。
它一般均配有固定的歌词。
这里因原词散佚,故暂用下句歌词代人,以见其概。
此外,南齐王融的《法乐》十二曲,梁武帝的《上云乐》七曲、《正乐》十曲等,则是宣扬儒、佛、道三教合一的产物,反映了神学思想对音乐艺术的深刻影响。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