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圈与地表形态PPT课件

合集下载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ppt5 鲁教版优质课件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ppt5 鲁教版优质课件

岩 石 圈 与 地 表 形 态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3)
意 义
形成地球上丰富的 矿产 资源
改变了 地表形态 ,塑造自然景观 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 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
从而改变 地表的环境
第 一 节
岩 石 圈 与 地 表 形 态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5.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内、外力作用

km半径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
那么,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的?我们又


是如何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的呢?现在,


人类可以利用地震波来认识地球的内部
地 表
结构。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学习目标】 1.结合示意图,

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

构。

2.掌握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

成因。
石 圈
岩 地带喷出地表,冷凝 有的有流
的原料
而成岩石
纹或气孔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
石灰岩是建筑材
下受到破坏,变成碎
料和化工原料;

石灰岩、
屑物质,被搬运到低 层理构 钾盐是化工原料;

砂岩、
处沉积、固结而成岩 造含有 煤、石油是当前



_化__石_ 世界最重要的能 页岩



岩石受地壳运动、岩
圈 与
用 积 速 降 低 ,所携带的物质便沉 积扇;河流中下游泥沙淤积

《岩石圈与地表形》课件

《岩石圈与地表形》课件

04 岩石圈与人类生存环境的 相互影响
岩石圈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提供资源
影响气候
岩石圈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 炭、铁矿等,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 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岩石圈的分布和变化能够影响地区的 气候,如岩石的风化作用能够影响土 壤和植被的分布,进而影响气候。
塑造地貌
岩石圈的组成和构造决定了地表的地 形地貌,如山脉、河流、峡谷等,对 人类居住和交通具有重要影响。
详细描述
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和地壳物质变形的结果,其类 型多样,包括板块运动、地壳隆起、地壳沉降、断层活动等 。这些运动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影响。
地表形态的形成机制
总结词
地表形态的形成受到多种机制的共同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 活动等,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等。
岩石圈的分层结构
总结词
地壳、地幔、上地幔
详细描述
岩石圈的分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上地幔。地壳是岩石圈的最外层,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厚度从几十公里到一 百公里不等。地幔位于地壳之下,由高温高压的半熔融岩石组成。上地幔是地幔的一部分,主要由橄榄岩和榴辉 岩等岩石组成。
岩石圈的物理性质
总结词
坚硬、固态、不透水
强化实践应用
加强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提高 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与建议
加强国际合作
鼓励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相 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关注前沿技术
密切关注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动态,及时 引入和应用新技术。
培养专业人才
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充 足的人才储备。
强化政策支持
人类与岩石圈的可持续发展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课件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课件

5.图2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21/2/282021/2/28Sunday, February 28,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021/2/282021/2/282021/2/282/28/2021 5:00:07 PM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21/2/282021/2/282021/2/28Feb-2128-Feb-21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 的错儿 。2021/2/282021/2/282021/2/28Sunday, February 28, 2021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 力,自 胜者强 。2021/2/282021/2/282021/2/282021/2/282/28/2021
• (2012年真题) 8.与埃特纳火山喷发形成的 岩石类型一致的是图4中的( )
• A.甲
B.乙
C.丙
D.丁
• (2012年真题) 34.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 圈层。( )
• (2011年真题)2010年8月,“中国丹霞”被 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列其中的广 东丹霞山主要是由红色砂砾岩构成的。为 “广东丹霞山地貌景观图”。读图完成1~2 题。
测试内容 二、了解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及其主要特点
• 3、变质岩: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 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 常见变质岩:大理岩、板岩、片麻岩。 • 其中大理岩是由石灰岩变质形成。
测试内容 三、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 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大致可概括为:从岩浆 到形成各类岩石,又到新的岩浆形成。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精选课件PPT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精选课件PPT

14
2 沉积岩形成
A B C D E 沉积岩
①、地表的岩石,经过A 风化 、B 侵蚀 、C 搬运 、 D 沉积 、E 固结成岩 ,形成沉积岩;
②、常见的沉积岩有 石灰岩 、 砂岩 、 页岩 等
2021/3/2
15
探究3
观察下面两幅沉积岩图片,能总结一下沉积岩的特征吗?
①化石
②层理构造
含有化石或者具有层理构造,化石能且只能存在于沉积岩层中, 化石是地球历史的反映
②、常见的岩浆岩有 玄武岩 、
花岗岩 等
③、花岗岩与玄武岩的 外部特征有何不同? 不原同因::花玄岗武岩岩颗是粒岩较浆大喷,出结地构表致快密速。 玄冷武却岩生颗成粒,岩细浆小中,的具气有体气挥孔发构后造,。 其间的气体充填部分还来不及被 其他矿物填充,岩浆迅速凝结, 因而具有气孔构造。
2021/3/2
2021/3/2
7
C地壳
陆地
硅铝层(上,不连续) 海洋来自A 莫霍界面硅镁层G 岩石圈
D 地幔
古登堡界面
F 软流层
B 地壳+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地壳+上地幔顶部
E 地核
软流层以上的固体部分
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
2021/3/2
8
达标测试:
D 1.下图中①②③依次所代表的地理概念是( )
4.下图中①②③依次所代表的地理概念是( )
5
一、地球内部圈层和岩石圈的结构
1、划分依据: 地震波传播速度 2、圈层结构(由内到外): 地核 、 地幔 、 地壳 3、地壳是一个连续圈层, 大陆 部分较厚, 大洋 部分较 薄,平均厚度约为 17 千米。 4、地幔介于 莫霍面 和 古登堡面 之间,厚度约2800千米。 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 软流层 ,是 岩浆 的主要发源地。 5、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的 地幔 部分与 地壳 的全部。

高一地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PPT优秀课件

高一地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PPT优秀课件
2.1
各 种 各 样 的 地 貌 形 态
一.岩石圈的结构
思考: 地球内部如何分层?
什么是岩石圈?
地球内部的三个圈层
什么是地壳?
二.岩石圈的组成与物质循环
思考: 科学家经过各种方法推断出
地球已经有46亿年的历史了,但 是地球上可以找到的最古老的岩 石却只有2亿年!这是为什么?
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永恒的 普遍规律。看上去似乎 稳定坚固的地壳,其实 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返回
流水侵蚀地貌
返回
流水沉积地貌
返回
风力侵蚀地貌
返回
风力沉积地貌
返回
外力 侵蚀地形
沉积地形
主要分布地区
风力
风蚀洼地 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
沙丘、沙漠、 干旱、半干旱
黄土沉积
地区
流水
黄土沟壑 冲积扇、冲积 湿润、半湿润 河床加宽加深 平原、三角洲 地区
喀斯特地形 石钟乳、石笋、 石柱
知识窗
球状风化地貌
花岗岩:我国的黄山、华 山、衡山等都是花岗岩分 布区 玄武岩:如我国东北的五 大连池
花岗岩和玄武岩的生产 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玄武岩形成 许多气孔?
返回
1
2
3 4
返回
层一层的沉积(层理结构)
返回
化石
返回
返回
THANKS
FOR WATCHING
演讲人: XXX
PPT文档·教学课件
背斜储油与向斜储水
背斜
新---老---新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1. 褶皱形成初期的背斜 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
向斜 1 2 3
褶皱 形 成初期 ,由 于岩层受侵 蚀很小,背斜 形成山, 向 斜形成谷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40张ppt)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40张ppt)

1.概念
地壳运动引起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2.分类 褶皱和断层
地质构造与地貌的区别
1.地质构造是内力作用,地貌是内外力共同作用 2.地质构造是永久性的,地貌非永久性
3.地质构造包括褶皱和断层,地貌包括平原, 高原,盆地,山地,丘陵。
褶皱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使 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
红色砂砾岩经流水侵 蚀形成的地貌(红层地 貌)
图1
9. 从图中看出这里的岩石呈层状分布,按成因类型划分最可 能属于( B ) A. 岩浆岩 B. 沉积岩 C. 变质岩 D. 喷出岩 10. 有关该地河谷地形的成因,正确的说法是(C) A. 背斜顶部受张力,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B. 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的 C. 岩层断裂下陷,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的 D. 岩层断裂上升,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喷出岩
沉积物
岩浆
侵入岩
变质岩
沉积岩
第一节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二课时)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
一、地质作用
(一)概念: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 变化的作用,就是地质作用。
(二)分类:(根据能量来源分类)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分类 内 力 作 用 外 力 作 用
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内 部,主要是 地球内部的 热能
内力作用 隆起或凹陷 不 断 改 变 地 表 形 态
外力作用
削高填低
(2012年第10-11题)图6为“某地区地质、 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10~12题。
10.甲处地质构造为 A A.向斜 B.背斜 C.断层
D.地堑
(2012年第10-11题)图6为“某地区地质、 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10~12题。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课件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课件

05
案例分析
案例一: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与演变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喜马拉雅山脉是地球上最高的山脉之一,其形成与演变与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密 切相关。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的巨大高度。该 案例将探讨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如何影响山脉的形成与演变。
案例二: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与形成原因
地表形态的演变可以改变岩石圈 的结构和组成,例如河流侵蚀和 搬运作用可以改变岩层的原始结
构。
地表形态对岩石圈的热状态和热 传导具有重要影响,可以影响地
球内部能量的传递和分布。
地表形态的形成和演变可以影响 地壳的运动方式和速度,从而影 响地球的板块运动和地震活动。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的相互作用
岩石圈和地表形态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影响地球表面的环境和生态 系统。
详细描述
地质勘查涉及到对地球表面和内部的地质现象进行观 察、分析和解释,目的是为了发现和评估矿产资源、 石油和天然气等地下资源的分布和价值。在地质勘查 过程中,需要对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进行深入研究,了 解不同岩石的成分、结构和形成过程,以及它们在地 表和地下的分布规律。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为资源开发 、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等领域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岩石圈与地表形 态课件
目录
• 岩石圈的组成与结构 • 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变 •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的实际应用 • 案例分析
01
岩石圈的组成与结构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岩石圈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岩石 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特点
岩石圈是地球系统中重要的组成 部分,对地球的物理性质、化学 性质和生物活动等方面都有重要 影响。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PPT课件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PPT课件

33km
2900km
地壳:位于莫霍面以上,平均厚度为17千米;
2. 地壳分层与地壳厚度的变化
深度(千米)
地壳
高原
高山
平原
硅铝层(密度约2.7)
硅镁层(密度约2.9)
浅海
海平面
0
10
20 地幔(密度约3.3)
30
40
地壳分层
硅铝层
在地壳中的 位置
化学成分
上部
氧硅铝为主 钠钾也较多
密度
较小(约2.7)
代码 类型 S ①_横__波_
P
纵波
传播速 度
较慢
较快
能通过的介 质
固体
固体、液体 和气体
共性
传播速度都 随所通过物 质的性质而 变化
代 码
名称
C
② _莫__霍__界__面_
D 古登堡界面
波速
S波
P波
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完全消失 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返回目录
地幔 地核
洋壳(6km)
平均17km
陆壳(33km)
接触带
石灰岩 变质
(高温)
岩浆
变质带
石灰岩 大理岩 岩浆
高压变质作用
泥质结构疏松
致密坚硬
花岗岩
变质岩
结构致密、结晶度高、硬 度好,是很好的建筑材料。
致密坚硬
花岗岩的矿物主要是石英、长石、云母,并且排 列无序。
变质岩的矿物按一定的方向排列。
片麻岩
花岗岩
back
板岩
页岩
back
大理岩
石灰岩
• 汉白玉就是纯白色的大理石,是一种石灰石形态, 内含闪光晶体,主要由CaCO₃、MgCO₃和SiO₂ 组成,也包含少量Al₂O₃、Fe₂O₃等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力
风蚀洼地 风蚀蘑菇 风蚀城堡
沙丘、沙漠、 干旱、半干旱
黄土沉积
地区
流水
黄土沟壑 冲积扇、冲积 湿润、半湿润 河床加宽加深 平原、三角洲 地区
喀斯特地形 石钟乳、石笋、 石柱
45
1
2
3
46
(1)图甲中,形成该河谷的地 质作用依次是 A.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B.流水作用、风化作用 C.冰川作用、流水作用 D.风化作用、冰川作用
25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26
断 层 示 意
27
28
29
背斜顶部
向斜槽部 背斜——储油构造 向斜——储水构造 在图示地区能不能修建隧 道、水库呢?
31
地质构造的意义 (1) (2)利用背斜找油: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天然气密 度小,分布于背斜顶部,水密度大,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3)利用向斜、背斜确定矿床位置:例如,岩层中含有 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 钻探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 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4)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纵波 (P波)

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
横波 (S波)

只能通过固态物质
相同点: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 4
想一想: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 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下的物质状态 可能是什么?
说明了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 在莫霍界面下P、S波都能通过, 物质状态可能是固态,在古登堡界 面以下,S波消失,物质状态可能 是液态。
15
海岭
海沟
火山
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的诞生处。地幔物质从海岭 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到达顶部冷却凝固,形成 新的大洋的地壳。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早先 形成的大洋地壳,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推向两边, 使海底不断更新和扩张。当扩张着的大洋地壳遇到 大陆地壳时,便俯冲到大陆地壳之下的地幔中,逐
16
渐熔化而消亡。
重力作用、化学作用等形式,改变地表的形态
流水作用
(1)侵蚀地貌(见图) (2)沉积地貌(见图)
风力作用 总结
(1)侵蚀地貌(见图) (2)沉积地貌(见图)
返回
34
流水侵蚀地貌
返回35
流水沉积地貌
返回36
风力侵蚀地貌
返回37
风力沉积地貌
返回38
都是流水侵蚀作用
形成的
39
河口三 角洲
冲积扇或洪 积扇
二. 地球外部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 其中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 圈的上部。
各个圈层之间相互吸引、相互制约,形成人类 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1
读图1.26地球内部地震曲线图后思考: 1.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什么位置出现突然急剧的变 化?这两个位置叫什么名称?
5
思考:地壳=岩石圈
❖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由 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
* 列表比较
厚度
范围
联系
地壳 平均17km 地表至莫
岩石圈不仅包
霍界面 含地壳而且还包含
岩石圈
70~100km
地表至软 流层
上地幔顶部(软流 层以上)部分
6
速度(千米/秒)
0
3
6
9
12
15
E
F
1000
A
32
(5)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 地带搞大型工程易造成地震、滑坡、渗漏等 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地下隧道应避 开向斜部位。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 盆地,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雨水容易汇集,
(6)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有断 层处的烈度会变大。
33
外力作用的表现
外力作用主要来源于流水、风、冰川、海浪、重力等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
17
1、图示字母 的地貌名称、 板块运动、 实例
2、六大板块 边界及类型
D
18
19
褶皱
20
1、判断依据:①形态上 ②新老关系上 2、地貌类型:①未侵蚀 ②侵蚀后 21
背斜
新---老---新
22
1. 褶皱形成初期的背斜 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
向斜 1 2 3
褶皱 形 成初期 ,由 于岩层受侵 蚀很小,背斜 形成山, 向 斜形成谷

2000
度 (千米) 3000
C
4000 5000 6000
D
B
H
2. 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
(1)图中E、F属地震波横波的是 ,判断理由

(2)图中分界面A是__________B是__________
(3)图中圈层C是__________D是_________
(4)H层物质状态__________。
纵波横波 波速都明 显增加
纵波波速 突然下降, 横波完全 消失
图1.26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
3
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的分类及地震波 的传播速度有何特点?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 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 的类型
传播速度
通过的物质
23
2 . 褶皱构造经受外力的侵蚀
背斜
向斜 1 2 3
在经受外力 侵蚀 的 过程 中, 背斜顶部因受到 张力的影响,侵 蚀程度较大,而 向斜因受挤压力, 不易侵 蚀,因而 侵 蚀程度较小
24
3.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现象的形成
背斜
1 2 3
向斜
返回
一段时间后, 由于差别侵蚀, 背斜部位反而低 于向斜部位,形 成背斜 成谷,向 斜成山的现象
(2)图乙中,E、F示意的河 谷形态分别出现在河流的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7
图中哪部分是背斜、哪部分是向斜?说出甲处
为什么形成山岭。如果该地存在石油,那么在甲
乙两处地下,更容易存在?
假设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如果
只考虑背斜和向斜的构造,应该选择在甲地还是
7
8
9
10
11
12
13
14
内力作用
一、地质作用的主要形式
外力作用

能源

来源
内力 地球内部 作用 的热能
外力 地球外部 作用 的太阳辐
射能
表现 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 影响
地壳运动、岩 浆活动、变质
作用
风化、侵蚀、 搬运、堆积
使地表高低起 伏,形成高山
和盆地
把高山削低、 把盆地削平,
使地表趋平
40
41
42
上图度小 背风坡坡度大
43
2、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
外力 地貌
流水
风力
侵蚀 地貌
崎岖地表 沟谷 峡谷 瀑布
风蚀洼地 风蚀蘑菇 戈壁 裸岩荒漠
沉积 地貌
冲积平原 三角洲 冲积扇
沙丘 沙垄 黄土高原
44
外力 侵蚀地形
沉积地形
主要分布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