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学史 复习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绵延最久的诗歌流派,也是最后一个退出历史舞
20世纪30年代。宋诗派的特点是以学问入诗,以散文为诗,合诗人之言与学人之言为一,
、同光体是一个有着大致相同诗学价值取向的诗歌流派。他们在“不墨守盛继承宋诗派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一的传统。代表人物是陈三立、沈曾植、郑孝胥、陈衍。2、同光体者,苏堪(郑孝胥)与余戏称同光以来诗人不墨守盛唐者。——陈衍《沈乙庵诗序》
情感世界、师承学养、艺术宗尚各自
价值取向大致如下:1、不墨守盛唐,力破余地。 2、诗为写忧之具,体当变风变雅。
、余谓诗莫盛于三元:上元开元,中元元和,下元元佑也。——
唐朝开元年间,李、杜、王、孟、高、岑诸大家并起,开启了唐诗的规模传统,史称盛唐;唐元和年间,元、白继往开来,形成了“诗到元和体变新”的局面,史谓中唐。宋元祐年间,苏轼、黄庭坚推尚杜甫、韩愈,用以文为诗,脱胎
、吾尝谓诗有元佑、元和、元嘉三关。——沈曾植《与金蓉镜
元嘉三关”,通此三关,始可名家。“三关说”将学诗途径由宋唐而推至六朝。
、《石遗室诗话》最初发表于1912年梁启超主编的《庸言》杂
、《青鹤》两杂志上连载,共32卷。1934年前后又有《续编》6卷问世。2、《石遗室诗话》篇幅浩繁,作者以品评道咸以来诗人诗作为主,显示出极富个性特色的诗学观念和审美取向。
、王闿运与汉魏六朝诗派。2、樊增祥、
19世纪末20世纪初年,声气相求,切磋唱和,称盛一时的清季四大词人,即王鹏运、况周颐、朱
在意蕴。况周颐的“重、拙、大”之说,旨在追求一种情真理足的词境,凝重沉着的词风和自然真率的表现,因而强调性情修养与学问积累的重要性,发展了常州词派固
、《新小说》等诸杂
清廷虽严禁不能遏。每一册出,内地翻刻本辄十数。二十年来学子之思想,颇蒙其影响。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为文,学汉魏晋,
颇尚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平易畅达。(2)杂以俚语。(3)杂以韵语。(4)杂以外国语
(6)条理明晰。(7)笔锋常带情感。
就是要在传统的抒写个人情志的文人
创造出会通中外,融汇古今,兼有“欧西文思”
,热情奔放,悲壮淋漓,自由抒写,流畅锐达的文章新体。
、余虽不能诗,然尝好论诗,以为诗之境界,被千余年来鹦鹉名士(余尝
中曾相见者,是最可恨也。故今日不作诗则已,若作诗,必为诗界之哥仑布、玛赛郎然后可。犹欧洲之地力已尽,生产过度,不能不求新地于阿米利加及太平洋沿岸也。欲为诗界之哥伦布、玛赛郎,不可不备三长: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要之,支那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将绝。——梁启超《夏威夷游记》(1899)
2、过渡时代,必有革命;然革命者,当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吾党近好言“诗界
革命”。虽然,若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是又满洲政府变法维新之类也。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苟能尔尔,则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
、《新中国未来记》:中国第一部政治小说;中国第一部理
、《新罗马》、《侠情记》。3粤剧一种:《班定远平西
尺舞台演绎中外兴亡故事,以曲词宾白抒写新民救国情怀,成为文人一时的时尚,众多的报刊成为发表新剧作品的主要阵地。
2、1904年9月,柳亚子等人创办的第一个专门的戏剧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在
、谭嗣同与夏曾佑尝试“新学诗”
的经验和教训,明确提出“诗界革命”口号,提出新意境、新语句、古风格“三长具备”的纲领和取法欧西的方向,标志诗界革命的正式发动。《清议报》、《新民丛报》开辟“诗界潮音集”、“饮冰室诗话”专栏,发表了一百多位作者的上千首诗,形成了影响广泛的运动。康有为、丘逢甲、蒋智由等也自觉地推进诗界革命,并取得创作实绩。
2、诗界革命,是清末资产阶级文学家和进步诗人,适应维新、革命运动发展的社
会潮流和民主、民族思想启蒙的时代要求,在古典诗歌基本形式范围内,突破传统创作原则,转换诗歌发展方向,革新诗歌内容性质,寻求语言和某些形式解放的一场诗歌变革运动,是诗歌近代化的一个重要阶段。
、“新学诗”特指谭嗣同、夏曾佑、梁启超1896-1897年间的“新诗”试
,范围只限于三个人的小圈子。
2、盖当时所谓新诗者,颇喜挦扯新名词以自表异。——梁启超《饮冰室诗话》
四圣崆峒迷大道,万灵风雨集明廷。华严帝网重重现,广乐钧天窃窃听。
《与菽园论诗兼寄任公孺博曼宣》
力填平等路,血灌自由苗。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潮。
《有感》落落何人报大仇?沉沉往事泪长流。凄凉读尽支那史,几个男儿非
年底,梁启超译介的日本作家柴四朗的《佳人奇遇》在《清
小国家救亡图存的复国活动,也反映了译者要求与西方列强抗衡的民族主义意识,拉
年,林纾、王寿昌合译《巴黎茶花女遗事》
在中国近代翻译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林纾以“工为叙事抒情,杂以恢诡,婉媚动人,实前古所未有”(钱基博)的古文,“哀感顽艳”的风格,向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文学之窗,极大地提高了域外小
理想的翻译必须做到“信、达、雅”三者的和谐统一,是谓
“达”即达旨,准确传达原著之精神,强调的首先是译述态度的忠实,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通顺畅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其所崇尚的“雅”,则是上古文言的古雅,即文笔渊雅,包含两层意思:要用汉以前之字法句法,做到精理微言;要富有文采,能够行远。“译事三难”之中,“信”
又是最难做到的。即便是严复本人的译著也充斥着译者偏离原著的发挥。
、南社是活动于1909年至1925年的革命文学组织。它成立于1909年11月,
后。2、南社之命名,或云:“钟仪操南音,不忘本也。”(宁调元《南社诗序》)或曰:“南之云者,以此社提倡于东南之谓。”(高旭《南社启》)辛亥革命后,陈去病认为:“南者,对北而言,寓不向满清之意。”(柳亚子《新南社成立布告》)3、南社文学真
南社是随着中国革命同盟会的成立,以及近代资
1909年,南社在苏州虎丘张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