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 学案
历史学案(新教材)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第二单元第6讲魏晋至隋唐的经济与文化
第6讲魏晋至隋唐的经济与文化时空重点主题概览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遭到破坏,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中国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隋唐时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精耕细作日益成熟,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丝织业和制瓷业得到新的发展,瓷器出口;商业繁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唐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传播,佛教盛行,出现玄学;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出现王羲之等书法大家;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和南朝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精准计算是此时期的科技成就代表;隋唐时期,儒佛道三教并行,儒家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等儒学大师提出复兴儒学;雕版印刷术和火药技术出现;李白、杜甫等大诗人推动诗歌进入黄金时期;书法、绘画艺术成就突出。
一、魏晋至隋唐的经济1.农业(纲要上+选必2,第4课子目2)三国劳作方式坞堡水利灌溉马钧对翻车进行了革新,在民间广泛使用两晋、南北朝生产工具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大批流亡南下,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出现了灌钢法制作的农具劳动力北方人民南下充实了南方劳动力资源土地开发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南方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土地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开始推行均田制(选必1,第4课子目1)]唐朝生产工具曲辕犁2.手工业(纲要上+选必2,第4课子目2)3.商业(选必2,第7课子目1、2)贸易外贸路线唐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近达南洋各地,远达波斯湾、阿拉伯海和红海沿岸管理官府在东南沿海一带设置市舶司,掌管对外贸易影响(1)中国通过陆、海两条对外贸易渠道,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香料、药材和琉璃。
(2)中国丝绸一度成为西方人财富和身份的象征。
(3)中国的瓷器、茶叶流行于亚、非、欧三洲,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4.江南的开发背景从_________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表现农业方面: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三 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Word版含答案
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1)生产工具:唐代出现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
(2)灌溉工具:隋唐五代北方有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发明高转筒车。
(3)土地制度:北魏和唐朝前期推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
2.手工业(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
(2)唐代①唐代中期以后,官营纺织业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②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商业(1)发展历程①魏晋: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商业恢复发展,洛阳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
②唐代:商船中有“俞大娘航船”,陆路商运十分发达,出现客舍、邸店、车坊等辅助性经营场所。
(2)“市”的发展①魏晋南北朝: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政府对“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
②唐代:“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
(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外,还有扬州、益州;地区经济中心杭州、湖州也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
寺院经济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佛教广为传播,导致寺院经济实力增强。
寺院占有许多劳动力,不在国家户籍。
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
寺院经济的发展,也为这一时期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1.思想(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为传播,冲击着儒家为核心的正统思想。
(2)唐代中后期:韩愈和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反对佛教和道教,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科技(1)造纸术: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使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传往欧洲。
(2)印刷术⎩⎪⎨⎪⎧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唐代《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3)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4)药学: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编写《千金方》。
【创新设计】2017版高考历史通史复习 第一部分课时2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课件
史料一
(《抱朴子》)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
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 家。 ——葛洪《抱朴子· 外篇· 自序》 导读 史料信息说明魏晋时期出现了儒、道合流的趋势。
史料二
万物森罗,不离两仪所有;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
——陶弘景《茅山长沙馆碑》《茅山志》卷8
①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商业恢复发展,洛阳 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 (1)发展 ②唐代:商船中有“ 俞大娘航船 ”,陆路商运 历程 十分发达出现客舍、邸店、车坊等辅助性经 营场所;出现 柜坊 和飞钱。
①南北朝: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 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 (2)“市”的 “ 草市 ”。政府对“草市”也实行行政 发展 管理。 ②唐代:“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 商业中心; “夜市”繁荣。
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 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C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解析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唐朝时期 “ 三教并行 ” ,材料显示唐朝三个阶段道教
和佛教都因为最高统治者的好恶发生地位的升降,从而体现
主题一
魏晋至隋唐时期商业的发展 [解读史料]
史料一
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
慨:“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洛阳伽蓝记》
导读
史料信息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中原地区战乱较多,农
耕经济发展缓慢;孝文帝改革后,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商业 经济繁荣。
第7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文化
考点1
栏目索引
典例 (2019北京怀柔查漏补缺)解读唐朝东市(局部)示意图,联系唐
朝史实,可以得出的信息有 ( D )
①杂戏反映戏曲艺术的成熟 ③印刷业使用雕版印刷技术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②市场界限分明,规划整齐 ④市内邸店用纸币交易
D.②③
考点1
栏目索引
解题关键 准确解读示意图中文字信息。 答案 D 本题以唐朝的市为切入点考查唐朝的经济和文化。戏曲艺 术的成熟是在元朝时期,故①错误;依据图片可知②正确;唐朝开始使用 雕版印刷术,故③正确;④与史实不符,宋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交子”。
•
考点1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1.9.317:48:3317:48Sep-213-Sep-21
栏目索引
•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17:48:3317:48:3317:48Friday, September 03, 2021
“唐朝”吻合,故A项正确;宋元之际,松江地区棉花种植发展很快,到明
代,松江府成为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四
书章句集注》是南宋朱熹编注,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郑板桥
《墨兰图》是明朝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1
栏目索引
3.(2019北京丰台综合练习)北魏迁都洛阳后,对洛阳加以扩建,东西10千 米,南北7.5千米。城内有大市、小市、四通市,总称“洛阳三市”。市 内有钟鼓,开市、散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
上图左首为一着道冠的老者,右首为一戴方巾的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 端,团膝相接。第三人则手搭于两人肩上,露出光光的头顶,一手轻捻佛 珠,显然是佛教中人。 以上材料体现了什么历史现象? 提示:三教合一(代表了本土的儒道与外来的佛教和平共处的世界宗教 和谐观)。
第九课 隋唐时期的经济、科技与文化
文学 唐
朝: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书法
艺术
绘画
概况
石窟
魏晋: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完备;东晋王羲之 被称为“书圣”
隋唐:融汇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颜真卿、柳宗元
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女史箴图》);
隋唐: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人物画,山水、花鸟画。吴道子被 称为“画圣”。
隋唐经济
唐三彩(Tang Tri-Color Glazed Ceramics ),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 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 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 色彩,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 惯称之为“唐三彩”。因洛阳唐三彩最早、最 多出土,亦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建筑:李春与赵州桥
祖冲之
印刷:雕版印刷品
火药:唐末火药用于战争
天文:僧一行测定地球子午线
《齐民要术》书影
医学:孙思邈与《千金方》、唐高宗时编《唐本草》
隋唐科技
赵州桥
是一座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城南洨河之上的石拱桥 ,因赵县古称赵州而得名。当地人称之为大石桥,以区 别于城西门外的永通桥(小石桥)。赵州桥始建于隋代 ,由匠师李春设计建造,后由宋哲宗赵煦赐名安济桥, 并以之为正名。
隋唐科技
大衍历
○ 也称“开元大衍历”,唐开元十七 年(公元729年)起施行二十九年 的历法。一行参考《九执历》而撰 。 [1] 因立法依据《易》象大衍之 数而得名。一行测各地纬度,南至 交州北尽铁勒,并步九服日晷,定 各地见食分数,复测见恒星移动。 十五年而历成。
○ 《大衍历》共分七篇,包括平朔望 和平气、七十二候,日月每天的位 置与运动、每天见到的星象和昼夜 时刻、日食、月食和五大行星的位 置。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三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学案(岳麓版)
课时2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考点一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1)生产工具⎩⎪⎨⎪⎧①三国时期:曹魏马钧改进翻车。
②隋唐:出现筒车。
③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浅,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土地制度:魏晋南北朝和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
2.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①中原人口的南迁。
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过程了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3.手工业(1)魏晋南北朝:成功烧制出白瓷。
(2)隋唐⎩⎪⎨⎪⎧①陶瓷工艺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
②出现缂丝技术。
③唐代官营手工业出现雇募制。
4.商业(1)发展 历程⎩⎪⎨⎪⎧①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商业恢复发展,洛阳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
②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2)城市的繁荣⎩⎪⎨⎪⎧①县治以上的城市,允许设市。
②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
③县城以下,禁止设市。
④唐长安城实行坊市制。
(3)商业都会⎩⎪⎨⎪⎧①唐代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
②由于海上贸易的兴盛,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等港口城市也繁盛一时。
(4)“重农抑商”: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
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考点二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1.思想(1)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形成“三教合一”局面。
三武灭佛“三武灭佛”指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的合称。
这一现象与当时僧侣地主和世俗地主间日益突出的经济利益矛盾有关,也与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汇相关。
“三武灭佛”一方面是佛教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正常运转产生负面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佛教与中国儒家正统文化和道教文化争夺思想统治权的结果。
2.科技(1)印刷术⎩⎪⎨⎪⎧①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3-2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课件
提示:“三教合一”只是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并未 动摇儒学正统地位。“三教合一”中的“一”指儒学。
7.李白和杜甫的诗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时代风貌? 试答
提示:李白生活在盛唐,其诗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 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杜甫生活在唐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其 诗更多地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8.中国古代书体的演变趋势是什么? 试答
根据上述史料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现
史料解读:①②③④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三 教合一”的趋势。侧面证明儒学原有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
思考 2 根据史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唐代韩愈对佛教 传播的心态如何。其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试答
史料解读:态度:对佛教流行的现象深感忧虑,极力提 倡将儒家思想中孔孟仁义道德之说列为国家的正统学说,以 抵制异端邪说的流传。
(3)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 展。
微考点二 魏晋至隋唐时期儒、佛、道教的冲突与交 融
一 ①(《抱朴子》)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 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②《外篇》 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
——[晋朝]葛洪《抱朴子·外篇·自叙》
二 万象森罗,不离两仪所育;③百法纷凑,无 越三教之境。
(3)“联”:迁移所学知识,解读图表信息,进行图文 互换。历史统计图表反映了一定的历史事实,是历史事实的 表现形式之一。解读图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是成功解答历 史定量分析类试题的关键,如本题可联系所学到的均田制。
(4)“析”:仔细鉴别信息,展开定性分析。一是注意 思考从图表中提取的信息是否仅集中于某一方面或侧面的 阐释,是否带有明显的局限性;二是全面甄别所掌握的信息, 确认信息主流,切忌随意选择某一信息就妄加断言,甚或是 脱离图表空泛谈论。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DOC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公元907年唐代灭亡)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时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时期魏晋南北朝 隋唐 政治 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选官制度由察举制演变为九品中正制 隋唐时期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经济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激烈,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上的破坏,经过三百多年的融合,游牧文化大都融入中原文化随着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的推广,隋唐农业达到新的高峰 思想文化社会主流思想方面出现了儒、佛、道“三教并存”的局面,士族阶层深刻影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书法成就突出,唐诗响了中国艺术的发展方向繁荣。
科技取得进步,出现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第4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考纲要求] 1.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北魏孝文帝改革 2.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 3.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文学成就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的演变[学生用书P21]★1.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①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状态。
②孝文帝时北魏出现统治危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非常尖锐。
③冯太后的改革为孝文帝改革做了准备。
(2)措施①推行均田制:485年实行,规定15岁以上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受田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
②整顿吏治:严惩贪赃枉法的官吏;实行俸禄制。
③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开始迁都,历时两年完成,文武百官及六宫宗室尽迁洛阳,大批鲜卑士兵和百姓也进入中原。
④革除旧俗——实行“汉化”政策:让鲜卑人改穿汉服,改用汉姓,改说汉话,并与汉族通婚。
(3)影响①促进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洛阳商业的繁荣。
②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唐代政治制度(1)中央:完善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阶段三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课时2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学案(含解析)岳麓版
课时2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考点一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1)生产工具⎩⎪⎨⎪⎧①三国时期:曹魏马钧改进翻车。
②隋唐:出现筒车。
③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浅,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土地制度:魏晋南北朝和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
2.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①中原人口的南迁。
②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过程了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3.手工业(1)魏晋南北朝:成功烧制出白瓷。
(2)隋唐⎩⎪⎨⎪⎧①陶瓷工艺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
②出现缂丝技术。
③唐代官营手工业出现雇募制。
4.商业(1)发展 历程⎩⎪⎨⎪⎧①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商业恢复发展,洛阳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
②隋唐: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2)城市的繁荣⎩⎪⎨⎪⎧①县治以上的城市,允许设市。
②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
③县城以下,禁止设市。
④唐长安城实行坊市制。
(3)商业都会⎩⎪⎨⎪⎧①唐代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
②由于海上贸易的兴盛,广州、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等港口城市也繁盛一时。
(4)“重农抑商”: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
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考点二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1.思想(1)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形成“三教合一”局面。
三武灭佛“三武灭佛”指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的合称。
这一现象与当时僧侣地主和世俗地主间日益突出的经济利益矛盾有关,也与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汇相关。
“三武灭佛”一方面是佛教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正常运转产生负面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佛教与中国儒家正统文化和道教文化争夺思想统治权的结果。
通史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
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
【解答】 (1)明问题,找方向: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相对开放的时期,对外交往 的特点从范围、领域、产品等角度概括,作用从对中国及世界两方面作答。 (2)定时空,找关联:唐宋时期,我国封建社会高度繁荣,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对外交往频繁,受到各国仰慕,逐渐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圈。 (3)提信息,找关键:①反映了唐宋时期对外交往的范围广泛。 ②反映了唐宋时期交往的领域全面, 从交流的内容看,中国经济发展处于领先 地位,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 ②③共同反映了唐宋时期对外交往促进了唐宋经济文化的繁荣,丰富了人民
角度二 小农经济的特点
【典例2】 (2016·海南卷,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 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 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 )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1.思想 (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科技 (1)印刷术: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2)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等。 (3)农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
③韩愈主张排除异学,建立儒家道统,重新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④柳宗元主张以儒学为主体,兼采各家所长,重新塑造儒家。
【答案】 (1)主张:韩愈:排除异学,建立儒家道统,重新确立儒学独尊 地位。
阶段三 课时2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史料实证
特点及地位的变化。
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理论,理解认识佛、道对儒家思想 唯物史观
的冲击,理解科技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2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提升核心素养
@《创新设计》
考点一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
1.农业 ①三国时期:曹魏马钧改进__翻__车__。
(1)生产工具② ③隋 唐唐 代: :出出现现筒了车结。构更为完备的_曲__辕__犁___,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浅,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14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提升核心素养
[图证历史] 唐代“三教合一”图
@《创新设计》
核心论点:(1)魏晋时期,道教、佛教思想盛行,一度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2)唐代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局面,但这不表明儒学失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只 是出现了三教融合、并存的特点。
15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23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提升核心素养
@《创新设计》
角度2 唐代复兴儒学的作用 (1)韩愈对佛教进行了批判,他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以尧、 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并且自己以继道统自任, 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所有这些都启发后来的儒者产生一种复兴儒学的意识。 (2)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并由此构筑了 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实开宋明 理学之端绪。 (3)韩、柳等人企图建立一个能融汇“百家之学”的学说来取代佛、道的愿望,为 宋代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9
课前自主学习
课堂互动探究
提升核心素养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讲义
课时2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1.经济:(1)魏晋时期农耕技术(江南经济的开发)与土地制度(均田制)。
(2)隋唐时期的农耕技术进步与经济的繁荣(经济重心的南移)。
(3)魏晋至隋唐时期手工业的发展。
(4)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
2.思想:(1)道教、佛教冲击儒学。
(2)唐代的“三教合一”。
3.科技文化:(1)唐代火药的应用。
(2)南北朝农书——《齐民要术》。
(3)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
[主干梳理]考点一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1)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形成耕耙技术。
(2)生产工具: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3)灌溉工具:唐朝时创制筒车。
2.手工业(1)冶金业: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
(2)制瓷业⎩⎨⎧①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②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③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名贵。
(3)纺织业⎩⎨⎧①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②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
3.商业(1)发展表现: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2)“市”的特点⎩⎪⎨⎪⎧①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
②市与民居严格分开。
③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和闭市。
(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外,还有扬州、临安等。
(4)对外贸易: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
考点二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1.思想(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科技(1)印刷术: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2)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等。
(3)农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13】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理解主流思想、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等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2.感受三国至隋唐五代时期的文化多元与繁荣发展,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树立文化自信。
3.通过史料研读,认识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难点:儒学的新发展、佛教的发展。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知识梳理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儒学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3)隋朝时期:儒学家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4)唐朝时期: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在位时,佛教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2.抨击佛教(1)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广修寺庙,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
(2)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抨击佛教。
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3.复兴儒学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唐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二、文学艺术1.文学魏晋南北朝: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流传下来的有2000多位诗人创作的近5万首诗歌,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成为千古绝唱。
2.艺术——书法艺术东汉: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1)生产工具: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01曲辕犁,安装了犁评,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2)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田实行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采用耕耙技术。
(3)灌溉工具:曹魏时出现□02翻车、唐朝时发明□03筒车。
(4)土地制度:魏晋南北朝和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主张均田、限田,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促进农业的发展。
(5)经济重心: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手工业(1)魏晋南北朝:出现□04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3)纺织业①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②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
3.商业[图证历史] 曲辕犁[问题探究1] 均田制是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吗?均田制下的农民需承担哪些义务?提示:均田制不是没收地主的土地而是将国家直接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均田制下的农民需要承担赋税、兵役、徭役等。
[问题探究2] “三教合一”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吗?“三教合一”中的“一”指什么?提示:“三教合一”只是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并未动摇儒学正统地位。
“三教合一”中的“一”指儒学。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1.思想(1)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道教也广为传播,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2)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形成“□01三教合一”的局面。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科技(1)雕版印刷术:隋唐发明。
唐代《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2)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3)药学: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编写《千金方》。
(4)农学: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3.文学艺术(1)文学①魏晋南北朝:出现《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②隋唐时期,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同时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传奇产生。
a.李白(盛唐):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后称“□02诗仙”,是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03浪漫主义诗人。
b.杜甫(唐帝国由盛转衰):凝重与沉郁的风格,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人道主义色彩。
诗有“诗史”之誉,人有“诗圣”之名。
③唐代出现诗的另一种形式——词。
词的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抒发感情。
[问题探究3] 李白和杜甫的诗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时代风貌?提示:李白生活在盛唐,其诗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杜甫生活在唐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其诗更多地体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问题探究4] 中国古代书体的演变趋势是什么?提示:由繁到简;字形、字体逐渐规范化、稳定化。
[归纳总结] 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的影响(1)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
(2)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3)晚唐时期,诗风凝重忧郁,反映了唐帝国的由盛转衰。
[轻巧识记] 书体演变及其特点互动探究史料研读主题1封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魏晋至隋唐的农耕经济一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慨:“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
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洛阳伽蓝记》二(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
每店肆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
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
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通典·食货七·历代盛衰户口》三唐朝长安城的坊市布局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四一个大都市的形成,总有其特定原因。
在唐统治的近三百年中,扬州是一个比较安定的区域……处于江淮之间的重要地理位置,周围资源丰盛,物产富饶,经济基础雄厚……又是南北交通的枢纽,江淮的漕米、盐铁和各种货物,都要由扬州转运至各地。
——王鸿《扬州散记》[教你读史]史料一信息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中原地区战乱较多,农耕经济发展缓慢;孝文帝改革后,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商业经济繁荣。
史料二反映了唐朝商业贸易的特点:地区广阔、商路畅通、商旅安全、次数频繁、数量较大。
史料三主要说明唐代坊、市分开,商业经营活动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政府依然采取“抑商”政策。
史料四主要说明唐代扬州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安定、地理位置优越、物产富饶、交通便利。
[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二、三归纳魏晋至唐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据史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魏晋时期,商业发展一度中断;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商业恢复并发展。
隋唐时期,商业繁荣,但商业活动受到限制,坊、市分离;城市发展具有多元化。
(2)唐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发达;具有开放性、包容性;道路畅通。
历史解释1.先秦至唐代城市发展的特征(1)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2)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3)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
2.民间手工业发展艰难的原因(1)市场因素: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对市场商品的需求量不大。
(2)官营压制:官营手工业占据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加之其规模大、技术精,对民营手工业产生了冲击。
(3)政策限制:手工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封建政府往往对之征收重税。
(4)社会动荡:民间手工业力量弱小,封建社会的动荡往往对其冲击巨大。
主题2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唐代古文运动与儒学复兴运动一南北朝时期占统治地位的骈文,一味追求声律、词藻、用典,文风萎靡,形式僵化,内容空洞,已成为表达思想的障碍,严重束缚了文学的发展。
随着唐朝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日益占据优势,士族地主势力迅速衰弱,唐代出现了韩愈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
所谓古文运动,名义上是恢复周秦两汉的古代散文体,好像是一个复古运动,实际上却是要在继承古代散文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以自由质朴、注重内容的新散文体来代替骈文,是一个试图使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适应时代要求的革新运动。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二长期的战乱、分裂、民族杂糅,中原价值观,尤其是儒学价值观被破坏。
……,继续开展儒学复兴运动。
它和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一样,采取的相同方式,越过汉唐诸儒,回复到先秦儒典,去重读圣贤著作。
这个复兴,不是单纯的一种回复,……它确实和先秦时代的儒学有很大的不同。
——摘编自彭永捷《漫谈唐宋儒学复兴运动》[教你读史]史料一主要从经济、阶级关系、思想及文学特点角度阐述了唐代古文运动的社会背景。
从史料看,唐代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动;南北朝以来的骈体文格式束缚了思想的表达和文学的发展等,推动了唐代古文运动的兴起。
史料二主要从思想角度说明了儒学复兴运动兴起的背景。
史料认为长期战乱使唐代传统儒学价值观受到破坏,佛教传入,和道教一起挑战儒学地位等。
[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古文运动的社会价值。
有何重要启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学复兴运动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适应了新兴阶层的需求;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推动了儒学的复兴和思想解放;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启示: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顺应时代发展,进行文化创新。
(2)采用复古方式,重视传统经典价值;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实现思想文化创新;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等。
历史解释唐代复兴儒学的作用(1)韩愈对佛教进行了批判,他提出以“仁、义”为儒学之“道”的内容,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为儒家的传授谱系,并且自己以继道统自任,开儒学讲“道统”之先河,所有这些都启发后来的儒者产生一种复兴儒学的意识。
(2)柳宗元以“阴阳元气”为“天道”、以“仁、义”为“人道”,并由此构筑了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合天地自然、社会伦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实开宋明理学之端绪。
(3)韩、柳等人企图建立一个能融汇“百家之学”的学说以取代佛、道,为宋代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考研析把握考向1.(2017·全国卷Ⅲ)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土地规模(亩) 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 17.3%20~130 103 74.1%131~300 10 7.2%300以上 2 1.4%小计139 100%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知识考查唐代的土地制度能力考查获取图表变化的有效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素养考查历史解释答案 A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该地占有130亩以下土地的户数占总数的90%以上,反映了当地自耕农占主体,盛行自耕农经济,故A项正确。
从表格数据可知,占有较多土地的户数所占比例不大,不能反映土地集中现象突出,故B项错误;均田制是政府将掌握的无主土地进行分配,表格数据反映不出其是否遭到破坏,故C项错误;表格数据没有体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情况,故D项错误。
2.(2016·全国卷Ⅲ)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答案 C解析皇帝好恶影响而不是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A项错误;B项说法太绝对,排除;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唐太宗推崇王羲之书法是因为其有“丈夫之气”,与唐代尚武、开拓进取的时代风貌一致,故C项正确;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