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测量平均速度

合集下载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章《简单的运动》的第三节《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掌握测量物体运动平均速度的方法,培养动手操作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掌握测量物体运动平均速度的方法。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掌握测量物体运动平均速度的方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物体的平均速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秒表、卷尺、运动物体(如小车)、记录表格。

学具:每个学生一组实验器材,包括秒表、卷尺、运动物体、记录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运动物体,如行驶的汽车、跑步的人等,思考如何测量它们的运动速度。

2. 讲解概念:介绍平均速度的概念,解释平均速度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走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3.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如何测量一个小车的运动速度,包括如何使用秒表测量时间,如何使用卷尺测量路程。

4.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每个小组的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5. 数据分析: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并讨论实验结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关于物体运动速度的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平均速度的概念、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实验步骤等。

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解释什么是平均速度。

答案:平均速度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走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答案:小车的平均速度为2米/秒。

3. 请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个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实验。

答案:可以测量自行车行驶的速度,方法是用卷尺测量自行车行驶的路程,用秒表测量行驶的时间,然后计算出平均速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平均速度的概念理解较为深刻,实验操作熟练,但在数据分析方面还有待提高。

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报告范文_实验报告_

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报告范文_实验报告_

测平均速度的实验报告范文篇一: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指导老师:实验目的:练习使用刻度尺和秒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速度=距离s用符号表示V=时间t实验器材:木块木板小车刻度尺秒表实验过程: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完好。

2、按课本23页图1.4-1组装器材。

3、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小木板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了路程s1,填入表格中。

4、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小木板的时间t1,填入表格中。

5、根据测得的s1和t1,利用公式算出小车通过全车的平均速度v16、将小木板移至斜面中部,测出小车到小木板的距离s27、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2。

篇二: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学校班级实验日期年月日同组人一、实验名称:测量平均速度二、实验目的:1.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小车在斜坡各段的平均速度,验证小车在斜坡滑下是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

2巩固刻度尺和秒表的使用。

三、实验原理:v=s/t四、实验器材:停表、木板、小车、刻度尺、金属片、木块五、需要测量的物理量:路程s和时间t六、实验步骤:1.将木块的一端用木块垫起,使它保持很小的坡度。

2.将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s1,用停表测量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1。

3.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公式v1=s1/t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中部,重复上述过程,进行第二次测量。

5.利用s1—s2=s3,t1—t2=t3,求出v3。

6.收集数据的表格:路程S1=S2=S3=S1-S2=运动时间平均速度t1=t2=t3=t1-t2=V1=V2=V3=八、结论:小车在半程运动的速度快。

(填“前”或“后”)。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一、引言在物理实验中,测量物体的速度是十分重要的,而平均速度的概念就是描述在一段时间内物体的整体运动情况。

为了准确测量平均速度,我们进行了以下实验。

二、实验装置与步骤实验装置包括一个长直线轨道、一辆滑轮小车、一个光电门、一些标志物和一个计时器。

具体步骤如下:1. 将轨道放置在水平平稳的桌面上,并确保轨道两端高度相等。

2. 通过滑轮将小车连接到一个重物,并将重物悬挂在桌子的边缘。

3. 将光电门分别放置在轨道的起点和终点,并与计时器相连。

4. 在轨道上标出一些等距离的标志物,用于计算小车的位移。

三、实验过程1. 先将小车静止放置在轨道的起点。

2. 启动计时器,并让小车开始运动。

3. 当小车通过起点的光电门时,计时器开始计时。

4. 当小车通过终点的光电门时,计时器停止计时。

5. 记录下小车的运动时间和相应的位移。

四、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小车的平均速度。

首先,我们需要根据光电门记录的时间计算出小车的运动时间。

然后,利用位移和运动时间的比值,即可得到平均速度。

例如,假设小车运动的总位移为10米,总运动时间为5秒,则平均速度为10/5=2 米/秒。

在实验中,我们根据不同的位移和运动时间进行了多次测量,并计算出了对应的平均速度。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平均速度与位移呈正比,与运动时间呈反比。

这符合我们对平均速度的物理认识。

五、误差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

例如,由于光电门的响应时间和测量系统的延迟,实际记录的时间可能会有一定的误差。

此外,轨道的平整度和小车的摩擦力等因素也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一定的偏差。

为了减小误差,我们可以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提高测量的精度。

此外,定期检查和维护实验装置,确保其正常工作也十分重要。

六、实验应用与展望实验中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可以应用在很多领域中。

例如,在交通管制中,可以利用平均速度测量来监测车辆的行驶情况,判断是否超速或者拥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本实验:测量平均速度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本实验:测量平均速度

测量平均速度课本实验再现一、实验原理:tsv =二、实验器材:刻度尺、停表、斜面、小车、金属片、木块 三、实验步骤:(1)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把金属片垂直固定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1s 。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所用的时间1t ,将小车通过的路程1s 和所用的时间1t 填入表格中。

(3)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2s 和所用的时间2t 将数据填入表格中对应的位置。

(4)利用公式tsv =,分别计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1v 和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2v ,即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11t s v =,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222t s v =。

(5)整理器材四、实验结论: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直线运动,在不同的路程段,小车平均速度的大小不同,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斜面底端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

拓展训练1.小军同学用下列四种方法测定小球沿桌面滚动时的平均速度,其中你认为最好的是( ) A.先选定一段较长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B.先选定一段较短的路程,测定小球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C.先选定一段较长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D.先选定一段较短的时间,测定小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小车从A 点运动到C 点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车在这个过程中做匀速直线运动B.为了测量小车在BC 段的平均速度,可以将小车从B 点由静止释放C.斜面应保持较大的坡度,以便于测量时间D.在测量小车到达B 点的时间时,过了B 点才停止计时,则AB 段的平均速度会偏小3.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 点和C 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对上述实验,数据处理正确的是( )A.图中AB 段的路程50.0cm =B.如果测得段的时间 2.5s AC t =,则AC 段的平均速度32.0 cm/s =C.在测量小车到达B 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 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 段的平均速度AB v 会偏大D.为了测量小车在BC 段的平均速度BC v ,可以将小车从BC v 点静止释放4.如图为小明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图中的停表(停表每格为1 s )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 B C 、、三点的时刻,B 点是全程AC 的中点,关于小车通过上、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和平均速度的关系,正确的是( )A.AB BC t t <B.AB BC t t =C.AB BC v v >D.AB BC v v <5.小明在做“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小方框是小车到达A 、B 、C 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原理是______。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引言:在物理学中,测量平均速度是一项基础实验。

通过测量物体在一定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我们可以计算出其平均速度。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并通过数据分析,深入理解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实验目的:1. 掌握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方法;2. 理解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3.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探讨可能的误差来源。

实验材料:1. 一条直线跑道;2. 一个计时器;3. 一个测量长度的工具;4. 一个物体(如小球)。

实验步骤:1. 在跑道上选择一个起点和终点,并使用测量工具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2. 将物体放置在起点,并准备计时器;3. 开始计时,同时将物体推动并让其运动到终点;4. 停止计时,并记录下物体运动所用的时间;5. 重复以上步骤多次,以获得更准确的数据。

实验数据:在本实验中,我们进行了5次实验,并记录下每次实验的数据如下:实验次数距离(米)时间(秒)1 10 22 10 2.53 10 2.24 10 2.35 10 2.1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每次实验物体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速度 = 距离 / 时间。

根据公式,我们可以得到每次实验的平均速度如下:实验次数距离(米)时间(秒)平均速度(米/秒)1 102 52 10 2.5 43 10 2.2 4.54 10 2.3 4.35 10 2.1 4.8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每次实验得到的平均速度都在4米/秒左右,说明物体的运动速度比较稳定。

误差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差来源。

首先,测量距离的工具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导致测量结果不够准确。

其次,计时器的精确性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此外,物体的运动方式(如滚动、滑动等)也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误差。

为了减小误差,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使用更精确的测量工具进行距离测量;使用更精确的计时器进行时间测量;在实验过程中尽量减小物体的运动方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测量平均速度

测量平均速度

例3:在体育测试中,小红的百米赛跑成绩是16s,测得
她在50m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
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B )
A.6m/s
B.6.25m/s C.6.75m/s D.7.5m/s
“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 如图所示,甲、乙两图是同一辆玩具小车两次不同运动 的频闪照片,频闪灯的闪光时间间隔为1s,图中数字的 单位为cm.根据照片记录的小车位置,回答下列问题:
路程/m s1 = s2=
运动时间/s t1= t2 =
平均速度/ms-1 v1= v2=
注意事项:
太高 太低
斜面保持合适的倾斜程度 目的:减小小车下滑速度,便于准确测量时间
太低: 小车受摩擦阻力 的作用,小车不容易下滑 太高: 小车下滑速度太大,运动时间太短,不易测量时间
注意事项:
S1=90.0cm
小 (选填“大”或“小”)一些,这样做的理由
是:减小小车下滑的速度,便于准确测量时;间
(4)由图可知:小车在A、B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
为 0.03 m/s。(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例1.如图所示,是某同学设计的测量小车在固定斜面上运动 的平均速度实验装置图,小车从带有适当刻度的斜面顶端由 静止自由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两处时,电子时钟 所显示的两个不同时刻,则:
(2)甲图中小车的平均速度是___1__m/s,乙图中小车前 2s内的平均速度是__0_._7_5__m/s; (3)物体的运动情况常常可以用图象来描述,图丙中能 反映甲图小车运动情况的是__A_____(选填“A”或“B”)
测量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
总路程 总时间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班级:姓名:日期:
一、实验目的
1、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3、学会简单的实验报告
4、会用公式v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实验原理
v
三、实验器材
小车、斜面、停表、刻度尺、木块
四、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完好无损。

2、按课本23页图1、4-1组装器材。

3、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到斜面底端要通过的路程s1 ,填入表格。

4、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路程s1 的时间t1,填入表格。

5、根据测得s1 和t1利用公式v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1。

6、将小车放在斜面顶端,测出小车到斜面中部的距离s2 ,填入表格。

7、用停表测量小车通过路程s2的时间t2,填入表格。

8、根据测得s2 和t2利用公式v算出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2。

路程时间平均速度
s1 =t1 =v1 =
S2 =t2=v2 =
S3 =t3 =v3 =
五、实验结论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
六、讨论
1、你的数据和其他同学相同吗?为什么?
2、如何得出小车在整段路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请将结果填入表格。

3、实验中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

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

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一、引言平均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测量平均速度是物理实验中常见的实验内容,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

二、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测量方法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形式,测量其平均速度也相对简单。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测量方法:1. 物体在固定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法这种方法要求物体在一个固定的时间段内沿直线运动,然后测量物体通过的路程。

通过测量物体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可以得到物体的位移。

将物体通过的路程除以固定的时间,即可得到平均速度。

2. 随时间变化的位移法这种方法要求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是已知的。

通过测量物体在不同时间点的位置,可以得到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然后计算位移的平均值,除以时间的变化量,即可得到平均速度。

三、曲线运动的平均速度测量方法对于曲线运动,由于物体的速度在不同的时间点上可能不同,因此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相对复杂一些。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测量方法:1. 切线法这种方法要求物体在一个时间段内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是已知的。

通过在不同时间点上绘制物体的速度矢量,并连接各个速度矢量的端点,可以得到一条平滑的曲线。

然后在曲线上选择两个点,画出通过这两个点的切线。

切线的斜率即为该时间段内的平均速度。

2. 面积法这种方法要求物体在一个时间段内的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是已知的。

通过在不同时间点上绘制物体的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可以得到一条平滑的曲线。

然后在曲线的某一段区域内,计算该区域下方的面积。

将下方面积除以时间的变化量,即可得到平均速度。

四、其他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除了上述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如:1. 光电门法这种方法适用于测量物体在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通过在物体的运动轨迹上设置光电门,当物体通过光电门时,会触发计时器。

通过测量物体通过光电门所用的时间和两个光电门之间的距离,可以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专题二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原卷版)

专题二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原卷版)

专题二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精剖细解复习讲义知识点1:测量平均速度【实验原理】平均速度是指在某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反映的是某段路程中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用 v表示平均速度,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则平均速度的公式是:v̅=s 总t 总【实验器材】长木板、小木块、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挡板【实验装置图】【实验步骤】①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把s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②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③根据测得的s1、t1,利用速度公式公式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

④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2。

⑤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2所用的时间t2,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

【实验数据】【实验注意事项】调整斜面的高度适中,使小车刚好从斜面上滑下,不能太快。

小车的前端对齐起始线,静止释放。

计时开始与小车释放应该是同时,发生碰撞时马上停表。

【实验误差】上半段路程和下半段路程分得不等。

计时不准确。

刻度尺读数不准确。

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的原因:方便测量时间。

坡度大了会导致物体移动过快,所测量的时间偏小。

提前计时或者延后计时,得出的平均速度与正常操作的区别:提前计时偏大;延后计时偏小。

考虑刻度尺的热胀冷缩,那么得出的平均速度与正常操作的区别:尺子受热膨胀后,两刻度之间的距离(分度值)会变大,但读数还是按照原来的来读,因此会导致测量(读数)的s偏小。

尺子遇冷缩短则测量的s偏大。

【扩展性实验】如图下图所示,有一可在斜面上自由移动的小车和固定在斜面一端的位置传感器。

位置传感器可利用超声波可以测出不同时刻小车与它的距离,这样计算机就可以算出运动的小车在不同位置时的速度。

计算机把在不同时间测出的运动物体的速度显示在屏幕上(横轴为时间,纵轴为速度),我们就可以直观地看出物体的速度是增大的、减小的还是不变的。

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报告

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报告

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测量物体在不同时间段或不同距离内的平均速度。

二、实验原理:
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三、实验器材:
刻度尺、秒表、小车、轨道、金属片。

四、实验步骤:
1. 将轨道放在水平桌面上,把小车放在轨道的一端,在轨道另一端放置金属片。

2. 用刻度尺测量轨道的长度s,并记录下来。

3. 让小车从轨道的一端自由滑下,用秒表记录小车从轨道一端滑到另一端所用的时间t。

4. 根据公式v=s/t,计算出小车在轨道上的平均速度,并记录下来。

5. 重复以上步骤3 次,取平均值作为小车在轨道上的平均速度。

五、实验结果:
1. 记录每次实验中轨道的长度s 和小车通过轨道所用的时间t。

2. 计算每次实验中小车的平均速度v,并将结果填入表。

六、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小车在不同轨道上的平均速度不同,轨道越长,小车的平均速度越慢。

七、误差分析:
实验中可能存在误差的原因有:
1. 测量轨道长度和时间时存在读数误差。

2. 小车在轨道上滑行时可能受到摩擦力的影响。

3. 实验中可能存在人为操作误差。

八、注意事项:
1. 实验时要保持轨道水平,以减小误差。

2. 测量轨道长度和时间时要仔细读数,避免误差。

3.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引言:在物理学中,速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描述了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

测量平均速度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平均速度,探究物体的运动规律。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测量物体在不同时间段内的位移,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并探究速度与时间、位移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1. 计时器或秒表2. 直尺或测量尺3. 平滑的水平地面4. 一块小物体(如小球或石头)实验步骤:1. 在平滑的水平地面上放置一块小物体,并将其固定在起始位置上。

2. 使用计时器或秒表,记录下物体开始运动时的时间。

3. 启动计时器或秒表,让物体自由运动一段时间。

4. 停止计时器或秒表,记录下物体停止运动时的时间。

5. 使用直尺或测量尺,测量物体运动的位移。

6. 根据测得的位移和时间,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7. 重复以上步骤,进行多次实验,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实验数据:实验1:时间(s)位移(m)0 01 22 43 64 8实验2:时间(s)位移(m)0 01 12 43 94 16实验结果:通过计算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物体的平均速度与时间成正比。

随着时间的增加,物体的平均速度也增加。

2. 物体的平均速度与位移成正比。

位移越大,物体的平均速度也越大。

实验分析: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了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来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通过记录时间和位移,我们可以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这种实验方法简单易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速度与时间、位移之间的关系。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本实验中测得的是物体的平均速度,而不是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是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值,而瞬时速度则是在某一时刻的速度。

如果我们想要更准确地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使用更精确的测量方法,如使用高精度的测量仪器来记录物体的位置和时间。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了解到了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和原理。

实验:测平均速度

实验:测平均速度


全程
验 路程s/m
数 时间t/s 据 平均速v/m/s
上半程 下半程
分析实验数据
(1)测量小车在全程三次实验的平均速 度大小,目的是为了什么? 测量多次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2)比较小车在3个不同路段的平均速度 大小,判断小车全程是做匀速运动吗?
不是,是变速运动
实验中注意事项
1、如何测量距离? 2、计时需要注意什么? 3、斜面的角度应该大一点还是小一点好?
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测平均速度
城北中学 张改叶
城北中学 张改叶
复习提问:
(1)观察实验,猜想小车做什么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2)怎样表示小车运动的速度?
平均速度。
(3 )怎样测量小车的速度?
用刻度尺测出小车运动的路程s,用秒表
测出小车运动的时间t,
由公式v=s/t可算出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
练习
1、某运动员百米赛跑的成绩是10 s,他到达终点时的速
度是14 m/s,他百米赛跑的平均速度是_____m/s,合 多少km/h?
2、已知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一位乘客在车到如图 13所示的A处时,看了一下手表,时间正好是8时整; 当车到B处时,他又看了一下手表,时间是8时48分. 则小汽车在A.B间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练习使用刻度尺:
长木板 木块 挡板 小车 刻度 尺停表
实验一步骤:
1、检查实验器材;(练习使用停表) 2、安放斜面; 3、测量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实 实验次数

1


2
3
路程/m 时间/s 平均速度m/s
速度的平均值
实验二步骤
4、测量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 5、安放挡板,测量小车通过前半程的 平均速度; 6 、求小车通过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7、整理器材。

实验02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02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02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1.【实验原理】v=s/t2.【实验器材】(1)刻度尺、停表、小车、斜面、金属挡板(2)作用:斜面---使小车运动起来金属片---确定小车到达终点的位置,便于精确测出运动时间3.【实验步骤】(1)把木块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撞击金属片的时间。

(3)根据测得数据,利用公式v=s/t 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

(5)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所用时间,并算出小球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6)算出小车跑完下半程所用的时间,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4. 【实验表格】路程(s/m)时间(t/s)平均速度(v/m·s-1)上半程下半程全程小车在各阶段的平均速度大小比较:v上半段<v全程<v下半段。

5.【实验结论】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大,说明小车沿斜面下滑运动速度越来越快,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

6.【注意事项】(1)小车运动距离的测量方法:要“头对头”或“尾对尾”测量,或测出起始点与金属片之间的距离。

(2)斜面坡度要适当,使小车从静止释放,可加速缓慢下滑即可,并且不会滑落斜面。

(3)测量过程中不能改变斜面的坡度。

1.如何求出小车在下半程的平均速度(1)下半程路程求法:分别测出全程和上半程,两者相减即可。

(2)下半程时间求法:分别测出小车走完全程和上半程所用的时间,两者相减即可。

注意小车走下半程的时间无法直接测量。

(3)根据计算出来的数据,利用公式v=S/t 求出小车通过斜面下半程的平均速度。

2.如何减小小车的平均速度(1)适当减小斜面的倾斜程度。

(2)适当增大斜面的粗糙程度。

3. 减小误差的方法:(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2)多次测量的方法:每次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且金属片位置不变。

创新角度:实验装置的改进物体运动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另外一种办法即时测定、显现出来。

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

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

测平均速度实验原理1. 实验目的测平均速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实验,通过测量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经过的距离,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物体在不同时间段内的位移,从而求得物体的平均速度,加深对速度和位移的理解。

2. 实验器材•直尺•计时器•移动物体(如小车)3. 实验原理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经过的总路程与总时间的比值。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测量物体在不同时间段内的位移来计算平均速度。

3.1 位移的概念位移是指物体从初始位置到终止位置的位置变化量,是一个矢量量值。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使用直尺来测量物体的位移。

3.2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平均速度=总位移总时间其中,总位移是物体从初始位置到终止位置的总位移量,总时间是物体运动的总时间。

3.3 实验步骤1.将直尺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并将其作为参考线。

2.将移动物体(如小车)放置在直尺上的初始位置上。

3.使用计时器记录下物体从初始位置到终止位置所经过的时间。

4.测量物体在不同时间段内的位移,记录下每个时间段的位移值。

5.根据测得的位移值和时间值,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3.4 注意事项在进行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确保直尺的水平放置,以保证位移的准确测量。

•使用计时器时要准确记录时间。

•测量位移时要注意物体的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

4.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位移和时间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根据计算结果,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平均速度与位移成正比,即位移越大,平均速度越大;位移越小,平均速度越小。

2.平均速度与时间成反比,即时间越长,平均速度越小;时间越短,平均速度越大。

5. 实验应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运动学研究:通过测量物体在不同时间段内的位移,可以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从而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

•交通工程:通过测量车辆在不同时间段内的位移,可以计算出车辆的平均速度,从而研究交通流量和拥堵情况。

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

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

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一、引言平均速度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运动的总距离与所花费的时间之比,是物体运动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物理学中,测量平均速度是许多实验研究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

二、实验一:直线运动下的平均速度测量1. 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物体在直线运动过程中所运动的总距离和所花费的时间,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2. 实验原理将物体放置在直线轨道上,通过计时器记录物体从起点到终点所用的时间,再通过尺子或测量仪器测量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距离,即可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公式为:平均速度=总距离/总时间。

3. 实验步骤a. 将直线轨道放置在水平面上,确保轨道平整且无摩擦。

b. 将物体放置在起点处,并用计时器准备好。

c. 开始计时,放开物体,使其沿轨道自由运动到终点处。

d. 停止计时,记录下物体从起点到终点所用的时间。

e. 使用尺子或测量仪器测量起点和终点之间的距离。

f. 利用公式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4. 实验注意事项a. 确保直线轨道平整且无摩擦,以避免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b. 计时器的准确性对于测量结果的精确性非常重要,选择准确度较高的计时器进行实验。

c. 在测量距离时,应注意尺子或测量仪器的准确性,尽量避免误差。

d. 实验时应注意安全,避免物体运动过程中造成伤害。

三、实验二:曲线运动下的平均速度测量1. 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物体在曲线运动过程中所运动的总弧长和所花费的时间,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2. 实验原理将物体放置在曲线轨道上,通过计时器记录物体从起点到终点所用的时间,再通过测量曲线轨道的弧长,即可计算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公式为:平均速度=总弧长/总时间。

3. 实验步骤a. 将曲线轨道放置在水平面上,确保轨道平整且无摩擦。

b. 将物体放置在起点处,并用计时器准备好。

c. 开始计时,放开物体,使其沿曲线轨道自由运动到终点处。

d. 停止计时,记录下物体从起点到终点所用的时间。

e. 使用测量仪器测量曲线轨道的弧长。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学生实验:测量平均速度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器材:
三、实验原理:
四、实验步骤与内容:
五、实验记录:
六、结论:
1、小车在 半程运动的速度快。

(填“前”或“后”)
2、小车做的是_________运动。

课后练一练。

1.如果有手表和停表两种计时器供你选择,你将选择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金属片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V 2= t 2= S 2= V 3=
t 3= t 1- t 2= S 3=S 1-S 2= V 1= t 1= S 1= 平均速度 运动时间 路 程
3.斜面应保持很小的坡度,这对实验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
4、骑自行车上坡用50s,下坡用20s,坡长100m,求上坡的平均速度,下坡的平均速度,上、下坡一次的平均速度。

5、一列火车长200m,以20m/s的速度通过长1800m的铁路桥,这列火车通过大桥用了多少时间?
6、汽车在出厂前要进行测试。

某次测试中,先让汽车在模拟山路上以8m/s的速度行驶500s,紧接着在模拟山路上以20m/s的速度行驶100s。

求:(1)该汽车在模拟上路上行驶的路程;(2)汽车在这次整个测试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7.某同学测得散步时脉搏每分钟跳动80次,平均每走3步通过2m距离,他测得走完某段路程正好45步,脉搏跳动40次,求:(1)这段路程多长?(2)他散步的平均速度多大?。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测量物体在给定时间内的位移,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并验证平均速度的概念。

实验原理: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段时间内所走过的路程与所花费的时间之比。

即:平均速度=位移/时间实验材料:-直尺-移动目标(如玩具小车、推车等)-时钟或秒表实验步骤:1.在平坦的地面上,用直尺标出一个起点和终点,并记录两点间的距离。

2.将移动目标放在起点上,并准备好时钟或秒表。

3.以起点为基准,开始计时,并让移动目标尽可能快地到达终点。

4.在移动目标到达终点时,停止计时。

5.记录所花费的时间。

6.计算移动目标的平均速度。

实验数据:起点距离:1.5米时间:5秒实验结果:位移:1.5米时间:5秒平均速度=位移/时间=1.5米/5秒=0.3米/秒实验讨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物体在给定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在这个实验中,移动目标在5秒内移动了1.5米,因此平均速度为0.3米/秒。

实验结果验证了平均速度的概念。

实验误差:在这个实验中可能存在误差。

首先,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能无法精确地将移动目标放在起点上,从而导致位移的误差。

其次,使用手动时钟或秒表进行时间测量时,由于人的反应速度和机械误差,也会引入时间测量误差。

另外,地面的摩擦力等其他因素也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将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概念。

在实验中,我们测得了移动目标在5秒内的平均速度为0.3米/秒。

这个实验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了平均速度的概念,还对测量和运用物理量的方法进行了实际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验中存在误差,所以进行精确的测量和加强实验控制是十分重要的。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实验者姓名所在班级学校实验时间同组学生
实验名称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目的1、练习使用刻度尺测路程,使用停表测时间;
2、学会用平均速度公式v=s/t计算平均速度;
3、体验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速度的变化。

实验器材小车、木板、木块、和。

实验主要步骤1、按照课本实验图示摆放好实验器材.注意木板放置不能太,这样才能方便计时;
2、按照本实验的原理,先用测出斜面全长s1=75cm,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开始自由下滑至斜面底端,并用记录下时间t1=5s;再用刻度尺测出斜面的一半,记录下中点位置记为s2=35cm,让小车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自由下滑至中点记录下时间t2=3s后终止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数据记录
实验
次数
路程(cm)时间(s)平均速度(cm/s)1)全
程s1=75 5 V1=
2)上


s2=35 3 V2=
3)下


s3= t3=V3=
实验结论1、小车在运动完全程的速度变化情况:从静止开始运动,小车的速度一直在不断。

2、全程、上半段、下半段这三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关系是。

3、后半段的平均速度最
备注。

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器材:小车、直尺、秒表、测量带。

实验原理:
平均速度可以通过测量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走过的距离,然后除以所花费的时间来计算。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平均速度 = 总位移 / 总时间
实验步骤:
1. 准备工作:将小车放在直尺上。

2. 将小车推动,开始计时。

3. 记录小车经过的位置,并记录经过的时间。

4. 继续推动小车,直到它停下来。

5. 停止计时并记录总时间。

6. 使用测量带测量小车的总位移。

7. 计算小车的平均速度。

实验数据记录:
小车总位移:10米
总时间:8秒
实验结果计算:
平均速度 = 小车总位移 / 总时间
平均速度 = 10 / 8 = 1.25米/秒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出,小车的平均速度为1.25米/秒。

实验误差分析: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包括小车行走过程中的摩擦力等非理想因素。

此外,实验数据的记录和测量也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实验改进:
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 重复实验多次,取多组数据求平均值,以减少误差的影响。

2. 使用更精确的测量工具,如数字测量仪器,提高测量的准确度。

3. 在小车行走过程中避免干扰因素,例如减少与地面的摩擦力等。

4. 进一步优化实验设计,考虑影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总结: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成功测量出了小车的平均速度,并对实验误差进行了分析。

通过改进实验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逐步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的基本技能。

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距离。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
准确计时,体会实验课的整体环节
【教学准备】秒表(每组一只)、木直尺、小车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家时的平均速度,与你估测的平均速度作比较,看看你估测的准不准。

通过测学校到家的平均速度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附加实验
如图,测小车做减速运动
的平均速度
(1)将小车置于斜面一定高度,让
其自由往下运动,小车将在平面上沿直线
运动一段距离;
(2)用刻度尺测出这段直线距离的
长度;用停表测出小车运动这段直线距离
所有的时间;
(3)计算出小车这段时间内的平均
速度。

S= ;t= ;v= 。

拓展性实验
物体运动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另外一种办法即时测
定、显现出来。

如图所示,A为可在斜面上自由移动的
小车,B为固定在斜面一端的位置传感器。

位置传感器
B利用超声波可以测出不同时刻小车A与它的距离,这
样计算机就可以算出运动的小车在不同位置时的速度。

计算机把在不同时间测出的运动物体的速度显示在
屏幕上(横轴为时间,纵轴为速度),我们就可以直观
地看出物体的速度是增大的、减小的不是不变的。

用图所示的装置,做下面的实验。

1、测量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

将位置传感器B放置在合适的位置,实验者面对传感
器B,前后行走,在计算机屏幕上观察行走速度的变化
情况。

了解科学技
术在物理实验
中的应用
反馈
训练
1、在测量物体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实验目的是。

(2)实验中,所用测量器材有。

(3)如果有手表和停表两种计时器供你选择,你将选
择,理由是。

(4)金属片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

(5)斜面应保持很小的坡度,这对实验有什么好
处?。

(6)某同学已将实验的数据填入下表中,表中的s
1

s
2
参见装置图
路程(cm)运动时间(s)平均速度(cm/s)
s1=70 t1=5 v1=
s2=35 t2=3 v2=
(I)完成表格中的有关运算。

(II)小车s1在路程内和在s2路程内的运动快慢相比,在
路程内运动快些,这表明小车的运动是运动(选填“匀
速”或“变速:”)
2、一个小球从斜面滚下,用闪频照相机每隔0.1s
拍摄一次,记录小球运动情况的照片如图所示。

则小球
从A点运动到D点用时 s
,平均速度为 m/s。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小球的速
度越来越。

3、在高速公路上某汽车中有一乘客,看见路边标牌写有
124 km,此时他开始用手表计时,时间如图A所示,当乘客看
到路边标牌显示125 km时,手表上显示如图B,则该车在此路
段的车速是________ km/h。

反馈训练,
加深对平均速
度的理解
附件三:教学反思
(1)小车的坡度要很小,小车在斜面的运动时间就会较长,测量时间增长,最后结果的误差就会减小。

(2)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实验器材可以让学生说明,指出长度、时间的测量可以用测量工具直接测量,而速度测量需要测量长度和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计算,所以实验原理是速度的公式 v=s/t,由公式也可以看出实验器材是钟表和刻度尺。

(3)平均速度测量,实验难点是终点计时,注意学生区分时刻和时间的概念,平均速度的计算,注意物理量的对应,决定不能认为v=(v1+v2)/2,一定要让学生区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绝不是一回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