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
作者:于河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5年第19期
摘要: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毕业生质量下降,很多高校开始在本科生阶段实行导师制。

据此,主要从国内国外两方面综述本科生导师制的兴起、理论研究及实施现状,为后续研究做初步准备工作。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综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9015102
随着1999年我国高校的扩招,人才培养质量有所下降。

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诟病,教育部在2004年明确指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

”在教育部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很多高校开始重新启用本科生导师制。

本文主要对国内外导师制的兴起、发展过程及实施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做准备。

1 国外研究综述
1.1 主张大学“以学生为中心”
1952年,学者卡尔·罗杰斯(Carl.Ranson.Rogers 1902-1987)在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举办的一次主题为“课堂教学如何影响人的行为”的学术研讨会上首先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10月5日至9日,在巴黎召开“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大会上通过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的大会宣言指出:“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世界,高等教育显然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


大卫·帕尔菲曼(David Palfreyman)在《高等教育何以为“高”,牛津导师制教学反思》(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中也指出导师制使“学生个体所得到的关注更多”。

最早提出学习自由理论的是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Humboldt,1767-1835)。

学习自由理论主张学习自由,学生可以自由选课,自行确定学习顺序和学习进度,倡导个性化教育,强调形成自己独特思想的自由。

此外,1872年,当时的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Eliot,Charle William,1834-1926)提出了“智力上适者生存”的理论;1983年,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本科生导师制理论基础
本科生导师制在国外的发展相对成熟,形成了较厚重的理论基础。

摩尔(Will G.Moore)强调了导师教学的三项基本要素:即对知识的独到理解;对个人的重视;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

牛津大学导师卢卡斯在《In Defence of Teaching》中指出:导师不会给予学生过多的信息,不能超过学生的吸收能力,不能使他们承受过重的负担,但是导师要教会学生如何解决他们面临的不熟悉的问题。

导师制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品格的塑成以及生活习惯的养成。

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牛津大学导师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牛津大学招生人数持续增加,给学院的师资带来很大压力。

由于新学科的出现以及学科专业化,导师很难全程指导学生。

2 国内研究综述
2.1 本科生导师制的理论研究
我国关于本科生导师制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本科生导师制的概念;本科生导师制的起源;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本科生导师制基本模式的构建等。

这些研究回顾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历史,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本科生导师制的概念;明确了本科生导师的工作内容;阐述了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等。

2001年李蘋在他的论文——《本科生导师制的问题研究——以济南大学城市发展学院为例》中阐述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方式、实施目的,即“组织优秀学科骨干教师,在本科生中进行因材施教的制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竞争及工作的综合能力,弥补课堂教学环节中大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的不足,更好地完成大学本科教学任务。


2002年陈晓云、叶先宝在《浅议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一文中阐述了实施导师制的必要性,通过实证研究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我国高效的导师制以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2002年江西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的林孝丽在《对高等学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再认识》中认为导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习的指导者、能力的培养者、科研的指导者和行为的引领者。

2003年张新昌等在《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一文中回顾了导师制的起源及我国导师制的形成,结合实践明确了导师制的职责范围。

“强调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是包括学业、思想、生活态度、人生品格在内的全面的指导。


2004年韦卫星等在他的《本科生教学实施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中追溯了导师制的起源,详述了导师的类型,并结合实际阐述了导师制对于本科综合性实践体系建立的作用。

2005年王明明在他的《高等院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中强调了“本科生导师制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的重要作用。

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弥补了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完善了学生管理体制,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相长。


2005年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韩锟在《大学新生班导师工作的实践与探索》中认为:班级导师的作用包括指导大学新生生活规划;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006年刘平安等在《论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一文中在阐述了本科生导师职责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本科生导师的必要性。

2011年辽东学院王猛在《对班导师工作的几点思考》中认为班级导师要负责树立良好班风;指导学风建设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课外实践;关心学生成长和就业。

2012年北方工业大学何裕、谭旭东在《高校班导师的定位及其育人作用》中认为班级导师是学生学习的良师、生活的益友和未来的领路人。

2013年西安外事学院和亮在《非硕士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研究》中认为本科生导师制是对学生进行个别化的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习辅导、职业指导等全方位指导的一种制度。

这些研究反映了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及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中的作用。

班导师的职责包括:班风学风建设;专业学业引领;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职业规划及就业指导;思想引导和生活指导等。

2.2 本科生班级导师制的实证研究
关于本科生班级导师制的实证研究主要包括本科生班级导师的工作内容;本科生班级导师制的实施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等方面的研究。

曾丽在《浅论本科生班导师制的作用及完善》一文中阐述了本科生班级导师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帮助学生了解知识体系,制定学习计划;树立专业思想,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关注身心健康。

陈赟等在《“班导师+辅导员”育人机制实践探索》一文中阐述了本科生班级导师与班主任辅导员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合力育人:发挥各自优势、合理配合,全面育人。

这些文献阐述了本科生班级导师与辅导员的关系,提出了建立一种“辅导员+本科生导师”二者相结合的育人模式。

2.3 本科生班级导师制存在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由于我国高校班级导师制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制度保障,因此实施的状况因人而异,因校而异,并不尽如人意,也出现了各种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策略。

此方面有代表性的文章主要有:吴小霞的《高校班导师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中国电力教育》(2010,7);王晓宇、周常明的《牛津大学导师制若干问题探讨》,《教育评论》(2011年第3期);周亚利、阿娜尔古丽·塔西铁木儿的《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成效、问题及对策》,《教育教学论坛》(2014,1);王俊琰的《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调查分析——以福州大学为例》,《当代教育论坛》(2012,1)等等。

总之,关于大学本科生班级导师制的研究成果较丰富,包括了大学本科生班级导师制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存在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曹禹.自主学习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企业导报,2010,(4):218219.
[2]赵梦颖.试论现代文学教学中学生主体性问题[J].焦作大学学报,2013,(3):101102.
[3]杜智萍.“以学生为中心”——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一个质量保障因素[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2427.
[4]蒋琼.导师制——本科教育人文管理的基本模式[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6,(1):171173.
[5]吕忆松,李莹莹,尚建辉.国内外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教书育人,2010,(6):186187,188.
[6]赵庆.社会转型期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杭州市江干区农转居青年的调查[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2.
[7]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R].1998.
[8]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及优化研究[EB/OL].http:
///p1002476112.html.
[9]牛津大学导师制若干问题[EB/OL].http:///p959695160.html.
[10]李蘋.本科生导师制的问题研究——以济南大学城市发展学院为例[D].2010.
[11]张新昌等.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EB/OL].http:
///p1063118993.html.
[12]王明明.高等院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EB/OL].http:
///p7798762535761.html.
[13]韩锟.大学新生班导师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论坛,2005,(4):152154.
[14]陈赟等.“班导师+辅导员”育人机制实践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4,(2):576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