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3)

合集下载

2023年《饮酒其五》教案优秀

2023年《饮酒其五》教案优秀

2023年《饮酒其五》教案优秀2023年《饮酒其五》教案优秀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诗歌特色;掌握诗歌朗读技巧,背诵诗歌;积累文言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重点字词品味诗歌语言和意境;结合背景和人物生平理解诗歌内容及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理解诗意,体味诗情的基础上,体会作者与世无争,高洁自持的情操;通过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引导学生树立恬淡纯粹的读书之心。

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和解析重点字词,体会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诗情。

通过对诗歌的品读和解析,了解作者归隐田园心情的闲适和悠然,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的情怀。

通过本诗的学习,使学生对于中国文人与酒之间的关系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感知。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学情分析:1、通过接近两年的初中古诗词学习,学生已经对古诗词的格式、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已经掌握了朗读古诗词的三个基本步骤: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通过对《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的学习,学生对本诗的作者陶渊明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3、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穿插复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以《天龙八部》中的乔峰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白浅作为对象,从“酒”入手,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

二、朗读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学生朗读,教师纠正。

三。

通过提问的方式介绍作者四。

品悟1、整体把握情感教师提出问题:短短50个字,同学们读出一个怎样心境的陶渊明?能否在原诗中寻一个或两个字来形容?明确:悠然(闲适/惬意/恬淡自适)2、闲从何来(1)教师提出问题:除了“悠然”二字,还能从诗中哪些词句或者氛围感受到作者的闲适?预设1:采菊东篱下——活动闲适东篱——隐逸情怀菊花——高洁自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预设2:山气日夕佳(心情悠然才能注意到美好的'景色)预设3:而无车马喧/心远地自偏。

饮酒其五教案

饮酒其五教案

饮酒其五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饮酒习惯对身体健康的影响;2. 掌握正确饮酒的方法和礼仪;3. 培养良好的饮酒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饮酒对身体健康的影响;2. 饮酒的正确方法和礼仪;3. 培养自我约束和适度饮酒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1. 了解饮酒对身体的影响;2. 培养适度饮酒的意识。

四、教学难点1. 如何正确饮酒;2. 如何培养自我约束和适度饮酒的意识。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相关知识点,提高学生对饮酒的认识;2. 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促进他们对正确饮酒的思考;3. 观摩法:通过观摩示范,展示正确的饮酒方法和礼仪;4. 情景模拟法: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帮助学生锻炼自我约束和适度饮酒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并与饮酒相关的话题展开讨论,引起学生对饮酒问题的思考。

2. 了解饮酒对身体的影响(15分钟)通过讲解相关知识点,向学生介绍饮酒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包括短期和长期的不良影响,引起学生对饮酒问题的重视,并能够理解适度饮酒的必要性。

3. 讨论正确饮酒的方法和礼仪(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正确饮酒的方法和礼仪。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总结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或补充。

4. 观摩示范(15分钟)邀请一位专业人士或者老师进行正确饮酒方法和礼仪的示范,介绍如何品尝酒类、如何与他人交流和互动等方面。

5. 情景模拟(25分钟)模拟真实场景,如朋友聚会、商务宴请等,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与他人互动,锻炼自我约束和适度饮酒的能力。

学生可以互相提供建议和反馈,促进彼此的成长和学习。

七、课堂小结(10分钟)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适度饮酒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正确的饮酒方法和礼仪。

八、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饮酒的文章, 并附上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九、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饮酒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并掌握正确饮酒的方法和礼仪。

26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26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饮酒》(其五)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2.关于《饮酒》的乐曲和配乐【教学过程】一、导入很多人说文人体能有两种液体,一种是泪,一种是酒。

泪酝酿为心中的诗情,酒挥洒为笔下的文字。

于是,诗歌便孕育出了酒的醇香。

文人墨客写下了诸多与酒有关的诗句。

你想到了哪句?师:晋代陶渊明也是“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入此……去留。

”师:诗人每每酒醉便趁着酒兴,书写诗歌,集成饮酒20首,便用饮酒为题,其中第五首尤为出名。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陶渊明饮酒组诗20首中的第五首。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触摸这从酒中流淌的文字吧。

二、了解作者陶渊明以歌咏田园生活为主,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

《归园田居》就是一首表现诗人的闲适生活田园诗,其实他29岁就踏上仕途,但四十一岁那年的秋天,被封为彭泽县令的他,因深恶痛绝官场的腐败与黑暗,又不愿与其同流合污,更是无能为力,才当了80多天的县太爷的他选择了逃避,毅然辞官归隐。

虽然当时有点愤而不平,但是当来到那片贫瘠却诚实的田园时,住进被鸟语花香包裹的小屋时,看见篱笆旁的数朵菊花时,他的心怀慢慢旷达了,于是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从他笔下流淌了出来,下面我们一起学习他的另一首诗《饮酒》。

三、过渡朗读、背诵是学习诗歌最基本的内容。

由于诗歌感情充沛,语言富于音乐美,所以要通过读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下面学习读。

1、读──节奏、重音、情感:⑴听录音,划节奏,再读。

⑵再听录音,圈重点。

再读。

⑶齐读,读出感情。

过渡:诗是讲究意境的,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那么读诗时,需要一种“猜测”的穿透力,通过画面的表面的呈现,找出它背后隐藏的画面,以及它背后的深层意蕴即弦外之音。

下面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板块二的学习:悟。

《饮酒》其五优秀语文教学设计

《饮酒》其五优秀语文教学设计

《饮酒》其五优秀语文教学设计作品简介《饮酒》是晋末宋初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

这首诗有二十首,此诗借酒为题,以饱含忧愤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饮酒》其五优秀语文教学设计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饮酒》其五优秀语文教学设计1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秦桧、武则天之流。

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袁宏道,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

(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二、题解、简介作者、背景。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饮酒》。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

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了解大意明确:师:这首诗结合脚注,还有没有不能解好的字词了?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

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师生共同讨论交流完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叙事—对比——引出疑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议论--设问——心境高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联想—实虚——物我合一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描写—景物——返朴归真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抒情—感受——得意忘言五、品读课文名句:通过课堂讨论,师生共同研讨诗歌,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合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分析“车马喧”的含义。

语文文学精选饮酒(其五)教案优秀范文设计3篇

语文文学精选饮酒(其五)教案优秀范文设计3篇

语文文学精选饮酒(其五)教案优秀范文设计3篇《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好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语文文学精选饮酒(其五)教案优秀范文设计3篇一课题:《饮酒》科目:语文教学对象:八年级课时:三课时提供者:单位:阳泉市实验中学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过程与方法: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让学生学习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做一个合格的现代中学生。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这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

四、教学方法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难点:把握诗歌节奏,揣摩诗歌的语言。

教学过程《饮酒》教学过程一、导入古往今来,为了争名夺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

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隐士。

那么什么样的地方才能吸引这些隐士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他们所追求的生活呢?陶渊明曾经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过世外桃源,用来表达他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但这只是虚构出来的。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作者是怎么来调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看他是怎么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想的生活的。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优秀4篇)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优秀4篇)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优秀4篇)《饮酒》(其五)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

是(东晋)时期著名的诗人。

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爱好:“好读书”;“嗜酒”;“著文章”。

喜爱的花卉:“晋陶渊明独爱菊”(宋·周敦颐)理想追求:世外桃源因不满官场黑暗,又不肯迎合权势,弃官归田。

开创山水田园派,并将其推向高峰。

后世称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三、我们学过他的那些文章?1、《桃花源记》(散文)2、《五柳先生传》(传记)3、《归园田居》(田园诗)四、朗读诗歌。

1、听读诗歌,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等。

A、学生先听一遍朗读录音。

B、学生跟着录音朗读。

C、学生自己朗读。

饮酒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D、请同学朗读,然后请同学点评。

E、男生读,女生点评。

F、女生读,男生点评。

五、诗意理解。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结庐:构筑房舍。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而:却。

车马喧:指世俗往来的喧闹、纷扰。

喧:喧闹、喧哗。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诗人自称。

尔:这样。

心远:精神超脱世俗。

偏:僻静、偏远。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悠闲自在的样子。

南山:庐山。

自己在东篱下采菊,不经意间看见了南山。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南山的气象。

日夕:傍晚。

佳:美好、秀丽。

相与:相伴。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

)还:飞回巢。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初中语文八年级26《饮酒(其五)》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26《饮酒(其五)》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26《饮酒(其五)》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饮酒(其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朗读诵读,把握诗歌整体节奏音韵;2.思维方法与提升:意象分析,体味诗歌“悠然"意境;3.审美鉴赏与创造:入境会意,品读诗歌“真意”内涵;4.文化传承与理解:知人论世,感悟田园诗人隐逸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朗读诵读,在理解诗歌大意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意象,展开联想想象,分析意象的象征意义。

2.教学难点:品位美读,引导学生联系陶渊明生平,入境会意,感悟陶公所追求的自然宁静与人生态度。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酒")酒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酒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

诗与酒自古以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提问同学们回忆所学有关“酒”的诗词)有飘逸潇洒的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有想要一统天下的曹操高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也有送友出塞的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关无故人"。

酒能壮志抒情;能消愁忘忧;能劝己勉人。

酒,可以催发诗的灵感;诗可以增添酒的韵味。

我们来走进课文,读读这首《饮酒》,看看这首诗是陶渊明酒后狂乱之作,还是酒后吐真言?(二)教学活动一:朗读诗歌,把握五言诗节奏音律1.全班齐读,划分诗歌节奏。

明确: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把握基调,找到诗眼“悠然”。

提问1:这首五言诗的节奏是?明确:二三拍提问2:押哪个韵?明确:an韵,喧、偏、山、还、言提问3:在朗读中诗歌整体的感情基调怎样?预设:闲适、轻松提问4:这样的闲适轻松,在诗歌中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个词是?明确:悠然3. 请个别同学朗读,相互点评,教师范读。

(三)教学活动二:分析意象,品析“悠然"1.诵读诗歌,请同学找出诗歌意象。

提问:这首诗虽是酒后直抒胸臆之作,也颇有一些写景的句子,我们来找找诗人选择了哪些意象来写呢?明确:庐;车马;菊;南山;山气;飞鸟。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案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案
在实践活动方面,诗歌创作环节让学生们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我感觉对他们的引导和启发还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写作特点,提升创作水平。
另外,课后我也收到了一些学生的反馈,他们对<饮酒(其五)>中陶渊明的退隐思想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针对这一点,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堂中,引入更多关于陶渊明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让学生们更全面地了解这位诗人及其作品。
-对仗:分析诗句的对仗结构,如“采菊”对“见南山”。
-夸张与拟人:探讨诗句中的夸张与拟人手法,如“悠然”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境。
2.教学难点
-字词理解:对<饮酒(其五)>中的一些生僻字词进行深入解析,如“悠然”、“东篱”等,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含义。
- “悠然”:解释“悠然”在诗句中的意义,如何表现诗人恬淡的心境。
- “东篱”:解析“东篱”的寓意,联系诗人田园生活的背景。
-诗句内涵挖掘: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诗句的深层含义,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分析此句如何表现诗人追求田园生活的理想,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
-诗歌鉴赏:教授学生如何从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等方面鉴赏诗歌,提升文学素养。
-陶渊明生平:介绍陶渊明的生平事迹,理解其归隐田园的背景。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对<饮酒(其五)>的深入鉴赏,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陶渊明及其诗歌的背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促进文化传承与交流。
其次,在讲解诗句的内涵时,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仍存在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字词,我打算在下一节课前,提前准备一些相关的资料,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

第26课《饮酒》(其五)教案

第26课《饮酒》(其五)教案
-诗词创作的背景了解:学生可能对东晋时期的文学背景和陶渊明的生平了解不足,这会影响对诗词的理解,教师需提供相关背景资料,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感知。
举例说明:
-教学重点中的诗句感悟,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不同朗读版本的《饮酒》诗其五,让学生对比感受不同的韵律美,进而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中的诗句深层含义理解,教师可以举例解释“悠然自得”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悠闲自在,而是代表了一种超脱物欲、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
第26课《饮酒》(其五)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26课《饮酒》(其五)教案,本节课将围绕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饮酒》诗其五进行深入学习。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阅读并理解《饮酒》诗其五的全文,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2.分析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对偶、排比、设问等。
3.解读诗中的关键字词,如“悠然”、“自得”等,理解其意义和作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陶渊明的人生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陶渊明哲学,分析其价值,并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饮酒》(其五)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陶渊明的隐逸思想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对于诗中的“悠然自得”和“采菊东篱下”等诗句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然而,我也注意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首先,关于诗句的理解,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但在深入挖掘诗句背后的深层含义时,部分学生仍显得有些吃力。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品味诗句,例如通过对比、联想等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诗词的意境。

《饮酒(其五)》优质教学设计

《饮酒(其五)》优质教学设计

《饮酒(其五)》优质教学设计《《饮酒(其五)》优质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设想】古典诗歌是我们的浸透着文化精神的母语。

以语言游戏活动的形式,把古典诗歌的精神传递给学生,引导他们走近一种“诗意地栖居”的文化生活方式,应该成为诗歌教学的最高境界。

什么是诗歌精神?诗人杨炼说:“那就是:以‘诗歌’一词命名的、持续激活诗人的精神。

”诗歌文本,作为某种精神的反射,蕴含着智性治疗、精神砥砺的文化力量。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学习目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抵达诗歌的文化精神深层呢?作为文学家的汪曾祺指出:作品的语言照出作者的全部文化修养;必须由语言入手,并始终浸在作者的语言里。

而作为哲学家的维特根斯坦说:“想象一种语言就叫做想象一种生活方式。

”文化,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

这给我们的诗歌教学带来启迪:欲抵达诗歌的精神境界,就要抓住诗歌的语言及其灵魂——文化生活方式。

用个公式来说,就是:语言→情感→精神。

《饮酒(其五)》是古典诗歌中的典范作品,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充分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进入诗歌的语言世界,体验诗人的思想情感,进而把握诗句的主旨,深层次理解诗歌的文化精神。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歌的思想情感;2、细读品析,把握诗歌的语言及主旨;3、拓展综观,深刻理解诗歌的文化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会透过语言分析把握诗句的主旨。

难点:结合背景知识,深层次理解诗歌的文化精神。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方式】语言游戏,三级阅读理解。

【教学过程】一、语言游戏导入:激发学习兴趣陶渊明是东晋时代的一位伟大诗人,我们已经学过他的作品有《桃花源记》和《五柳先生传》。

萧统在《陶渊明集·序》里说:“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而寄酒为迹也。

”陶渊明辞官归隐后曾作《饮酒》诗二十首,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第五首。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饮酒(其五)》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饮酒(其五)》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古文。

文章以作者陶渊明的饮酒为主题,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美好,表达了作者追求自然、超脱世俗的人生观。

文章语言朴实,意境深远,充满了诗情画意。

教学本篇文章,旨在让学生感受古文的魅力,理解作者的人生观,并能够鉴赏和品味古文。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基础,但对于古代文化、词汇、句式等方面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难点,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和理解文章。

同时,学生对于田园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也有所不同,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意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饮酒(其五)》,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理解古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追求自然、超脱世俗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饮酒(其五)》,理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2.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人生观,鉴赏和品味古文。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2.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手段,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文章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2.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以便他们在课堂上进行深入探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田园风光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美好的田园生活,激发他们对《饮酒(其五)》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饮酒(其五)》,学生跟读,体会古文的韵律美。

然后,教师逐句讲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饮酒(其五)优秀教案

饮酒(其五)优秀教案

饮酒(其五)【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读成诵,习得语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2.能力目标: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寓意,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他种豆南山下,却草盛豆苗稀;他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却始终不戚戚于贫贱;他自己身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的环境中,却愿黄发垂髫都怡然自得。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学生回答。

对,陶渊明。

元好问曾经这样评价过陶渊明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齐读)(学生活动)学生读评价。

二、讲授新课(一)了解作者陶渊明:名潜,字元亮。

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

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

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他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一起被合称为“陶谢”。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二)《饮酒》组诗《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在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本篇写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领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三)朗读诗歌1.请学生读,读准字音:喧(xuān)还(huán)辨(biàn)2.请学生读,读准节奏。

3.自由朗读,比比谁是背诵小能手。

4.齐读。

(四)合作学习1.结合注释,合作了解诗的内容,不懂之处可举手提问。

2.师问,生答。

3.小组展示:(1)解释词语结庐:建造房舍。

人境:喧嚣扰嚷的尘世。

尔:这样。

山气:山间的云气。

辨:分辨。

(2)翻译诗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诗词,体会不同体裁的诗歌的韵律特点。

2.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诗文大意。

3.学习《饮酒》(其五),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教学重点:1.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诗文大意。

2.学习《饮酒》(其五),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饮酒》(其五),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诗词五首》中,有两首古体诗,分别是《饮酒》(其五)和《雁门太守行》;两首近体诗,分别是律诗《春望》和绝句《赤壁》;还有一首词《渔家傲》。

不同体裁的诗歌,韵律、节奏也不同。

近体诗在句数、对仗、平仄、用韵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律诗。

这一点在第三单元已经集中学习过,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吧。

二、夯实基础(一)诗文朗读1.情境诵读播放《饮酒》(其五)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入情入境,带领学生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字词正音3.自由朗读引导:这五首诗歌的节奏韵律各有特点,请你根据自己对诗歌的初步理解划分节奏,反复诵读诗歌,细加品味。

以《饮酒》(其五)为例: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预设:《饮酒》(其五)是一首古体诗,韵脚是“喧”“偏”“山”“还”“言”。

偶句全押ɑn韵。

应该这样划分节奏。

教师点拨:古体诗,为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各种诗体的通称。

每句字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不求对仗,平仄用韵也较自由。

词又称“长短句”,每个词牌都有相应的格律,但由于各句长短不一,较之近体诗还是显得自由灵动,富于变化,错落有致。

(二)作者简介过渡: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首诗词的作者吧!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6篇)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6篇)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6篇)《饮酒》其五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诗是陶渊明田园诗歌中的代表作品,《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田园后陆续写成的。

这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为诗人酒后偶然题咏、即兴之作,借以寄兴抒怀,并非单咏饮酒。

他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课本选的是第5首,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后十二年。

这首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本诗被编排在高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习这个单元的诗歌的教学重点,要求启发学生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之上,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章主旨。

尤其《饮酒》一诗,虽然文字浅易,但理解诗的主旨对高一学生来讲,仍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教学参考书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补充一定的关于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二、学情分析现在的高中生,他们成长在提倡标新立异、张扬个性的时代,西方的人生价值观对他们或多或少有一些影响,对中国一些传统的隐逸思想却知之不多或不以为然,加上他们接触文言诗文时间少,对诗歌的理解把握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汉语课,对他们进行民族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体会本诗的意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感受诗人隐逸思想。

三、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学会赏析。

四、教学难点了解诗中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五、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研讨赏析法。

六、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七、教学课时1课时。

八、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结合课文中的注释以及《全程设计》的疑问,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以及对自然生活的美好向往。

教学过程一、导入从古至今,为了名利,为了升官发财,有人不惜泯灭自己的良心,打击迫害他人,甚至残害亲人,如秦桧、武则天等。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04
教学过程
导入
总结词:激发兴趣
详细描述:通过讲述陶渊明的人生经历和《饮酒》组诗的创作背景,引起学生对 本诗的兴趣,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展开
总结词:理解诗意
详细描述:通过逐句解释诗句,引导学生理解《饮酒(其五)》的诗意,包括对陶渊明归隐生活的描绘 和其人生哲理的阐述。
深入
总结词:深入探讨
详细描述: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饮酒(其五)》的主题思想,包括陶渊明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等,提高学生的文 学鉴赏能力。
诗词结构
本诗采用古体诗的形式,结构严谨, 意境深远。
诗词语言
语言质朴自然,意境高远,表达了 陶渊明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超然态 度。
03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总结词
系统传授知识
详细描述
通过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地传授关于《饮酒(其五)》的知识,包括诗歌的背景、 作者介绍、主题思想、艺术手法等,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诗歌。
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是 否得到改善,如是否能够主动
学习、积极思考等。
06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反思
知识点覆盖
对比教学
本次教学是否全面覆盖了《饮酒(其 五)》这首诗的知识点,包括诗歌的主 题、意境、艺术手法等。
是否引入了其他相关或相似主题的诗 歌进行对比,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加 深理解。
深度挖掘
对于诗中的重要词句和意象,是否进 行了深入的解读和探讨,帮助学生理 解其深层含义。
讨论法
总结词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详细描述
讨论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关于《饮酒(其五)》的主题、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 ,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表 达能力。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6 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26 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春望》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领会诗歌内涵,积累文言词语,了解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诗歌,品味感悟诗歌精美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诗歌,品味感悟诗歌精美的语言。

三、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培养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四、教学方法1、合作探究法2、诵读法五、教学用具PPT、多媒体六、教学课时一课时七、教学过程:导入:在中国古代的诗人中,陶渊明、杜甫是最耀眼的明星,他们的诗个性鲜明,意境幽远,思想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吧!(板书题目,作者)新课:1、朗读课文,勾画圈点生字词结庐车马喧东篱白头搔不胜簪2、作者介绍: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著名的隐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三吏”“三别”,有“诗史”之称,他忧国忧民,写诗1500多首,有“诗圣”之称。

3、背景介绍:《饮酒》大约写于诗人归隐后的第12年,,东晋灭亡前夕……755年11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6月,唐玄宗匆忙逃走,7月太子李亨即位灵武,杜甫闻讯赶去灵武,投奔于肃宗朝廷……《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

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

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4、合作探究学习《饮酒》(1)、读准字音,划分节奏(2)、结合注释,小组为单位,说说全诗的意思(3)、诵读全诗,思考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并交流展示)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了什么?有什么深意?3)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语文文学精选饮酒(其五)教案优秀范文设计3篇——教学实践中的“饮酒教案”

语文文学精选饮酒(其五)教案优秀范文设计3篇——教学实践中的“饮酒教案”

语文文学精选饮酒(其五)教案优秀范文设计第一篇:《醉眼朦胧见素月》教案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唐代诗人Li Bai的《将进酒》和宋代诗人Su Shi的《赤壁怀古》中关于饮酒的描写,学习饮酒文化和诗歌欣赏,在欣赏苏轼《江城子》中理解“饮酒使人开怀畅畅快快”的境界。

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唐代诗人Li Bai的《将进酒》和宋代诗人Su Shi的《赤壁怀古》的诗句,引导学生思考饮酒的文化背景和饮酒在诗歌中的表现形式。

2.导读环节教师给学生们分析探究“饮酒使人开怀畅畅快快”这一境界的内容,并指导学生参考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宋代诗人苏轼的《江城子》等材料阐述饮酒的意义。

3.教学设计(1)学生阅读《将进酒》,找出诗中描写饮酒的段落,并解释作者的用意。

(2)学生阅读《赤壁怀古》,结合历史内容,探究作者饮酒的情景和表现。

(3)学生欣赏苏轼《江城子》,品味诗人对于酒的吟咏。

4.课堂练习(1)请同桌围绕饮酒的文化、饮酒的种类、饮酒的含义及饮酒的负面影响展开讨论。

(2)请同学仿写经典诗歌,以饮酒为主题,让学生动笔写下自己的诗歌。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在欣赏诗歌中理解饮酒的文化和意义,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人生哲理,同时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美好的素材。

第二篇:《人生若只如初见》教案教学目标:通过阅读唐代著名诗人骆宾王的《蜀道难》、清末著名诗人于谦的《喜雨》以及其他名人名言,了解饮酒在人生中的不同意义,培养学生优美的文学品味和思辨能力。

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播放“饮酒是文明的亲密语言”等相关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梳理文化背景教师介绍饮酒文化具有的历史渊源,让学生对饮酒文化有个初步的了解。

3.阅读诗歌请学生阅读唐代著名诗人骆宾王的《蜀道难》、清末著名诗人于谦的《喜雨》等诗歌中的描写饮酒的片段,并解读其中的人生哲理和情感表达。

4.名人名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世界上许多名人在饮酒情况下的名言,如徐志摩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让学生对饮酒的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上册

饮酒(其五)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饮酒》(其五),读懂古体诗韵律特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2、体会诗人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和精神追求,领悟人生的真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饮酒》(其五),读懂古体诗韵律特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和精神追求,领悟人生的真谛。

一、课前对话,导入新课师: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有的人知道什么该舍,什么该得,因此人生的境界有也就不同。

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的舍弃了尔虞我诈的宦海生活,最终选择辞官归隐,终老田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其五)》,来领略陶渊明舍与得之间的人生境界。

二、探索新知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

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写作背景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认准字音车马喧.(xuān)东篱.(lí)一词多义自心远地自.偏(副词,自然)归来倚仗自.叹息(副词,独自)词语解释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真意: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

《饮酒其五》教案4篇

《饮酒其五》教案4篇

《饮酒其五》教案优秀4篇《饮酒其五》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陶渊明生平以及写作背景,以读—讲—赏—评—练的方法学习鉴赏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内涵以及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饮酒》,使学生对陶渊明形成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启示学生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处世方法。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和理解陶渊明以及他的处世态度,并学习借鉴于自身。

[教学媒体]播放器、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二、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

一说名潜,字渊明。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九江柴桑(九江县)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多在外祖父度日。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为官任江州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

当他做彭泽县令时,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当天职官回乡,写下了《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等大量诗作。

饮酒 其五 教学设计

饮酒 其五  教学设计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饮酒其五一、教学目标:1. 了解饮酒的危害和影响。

2. 学会正确的饮酒态度和行为。

3. 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拒绝饮酒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饮酒的危害和影响。

2. 饮酒的正确态度和行为。

3. 拒绝饮酒的能力和方法。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创设一个场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你们身边是否有人饮酒?他们饮酒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你们觉得饮酒对人有什么影响?2. 教学内容(40分钟)(一)饮酒的危害和影响(10分钟)- 结合课件,向学生介绍饮酒对人身体健康的危害,如损伤肝脏、导致肺癌等。

-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饮酒对个人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影响,如家庭矛盾、交通事故等。

(二)饮酒的正确态度和行为(15分钟)- 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正确的饮酒态度和行为,如适量饮酒,不驾车饮酒等。

- 向学生介绍饮酒的礼仪规范和健康饮酒的知识,如不喝高度酒,不随意加量等。

(三)拒绝饮酒的能力和方法(15分钟)- 向学生讲述拒绝饮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拒绝饮酒的情境,并讨论如何巧妙地拒绝饮酒。

3. 总结归纳(10分钟)- 学生小组展示他们的拒绝饮酒的方法和情境,其他学生发表意见和建议。

- 进行教师总结,重点强调拒绝饮酒的重要性和正确方法。

四、教学资源:1. 课件:PPT等辅助教学工具。

2. 角色扮演道具:酒瓶、饮酒杯等。

五、教学评估:1. 角色扮演练习中,评估学生是否能恰当地应对拒绝饮酒的情境。

2. 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饮酒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的文章,用来评价学生对于饮酒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六、教学延伸: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可以邀请警察或者医生来学校进行饮酒教育的讲座,加深学生对饮酒危害和拒绝饮酒的认知。

七、教学注意事项:1. 注意教育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使学生能够真正了解饮酒的危害和作用。

2. 指导学生正确对待饮酒问题,注重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拒绝饮酒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酒(其五)》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并背诵诗歌。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3.揣摩意象,品味词句,了解诗人的品格和志趣,感悟诗中营造的“物我合一”的意境。

4.引导学生探究“归结诗歌主旨”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并表达诗人“真意”的内涵,引导学生探究“归结诗歌主旨”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归结诗歌主旨”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诗歌的教学,除了诵读、疏通大意,还要逐步让学生结合诗人生平、诗歌创作背景及诗歌具体内容,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所授课的班级是一个平行班级,学生对语文比较喜爱,但存在分析问题不深入、不全面,表达能力较弱的问题,大多数学生也不爱主动发言。

《饮酒(其五)》一诗,虽含蓄但大意浅显、意象可感、情感倾向明显,是培养学生归结主旨和用语言表达主旨的很好的题材。

因而,本课设计以本诗为例,引导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归结诗歌主旨”的方法,同时,也培养学生有层次且较全面地用语言表达主旨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作家喜欢饮酒,他们的创作与饮酒结下了不解之缘,饮酒之作几乎成为传统的文学题材。

你知道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饮酒诗的诗人是谁吗?他就是东晋诗人陶渊明。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五言古诗——《饮酒(其五)》,这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

这组诗共20首,今天学习其中流传最广的第五首。

二、初读诗歌——读准(略讲)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诗歌的节奏通常是2/3,同学们先来读一下。

(生读、师读、生再读)三、理解诗歌——读懂(详讲)(一)了解诗歌探究主旨的方法下面我们来理解这首诗,针对本诗,我只提、也只讲一个问题——“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具体指什么?看到这个问题,同学们是不是觉是很突兀啊?老师二话不说,就对诗歌的最后两句提问了,而最后两句通常都是揭示诗歌主旨的。

什么也没讲,就直指主旨,这是什么节奏啊?确实,老师今天这样提问好像有些任性,可同学们想想,你在考试中,或是你自己独立阅读诗歌时,这都是必须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

同学们已经是初二的学生了,老师要让同学们自己找到“探究诗歌主旨”的方法,而这,也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同学们可以想一想,既然以往老师是最后才让大家归结主旨,那之前老师都讲了些什么呢?(生答,老师总结)理解诗歌的情感,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大屏幕出示)一是诗歌外部。

从诗人的身世遭际、思想倾向和诗歌的具体创作背景等着手,即我们常说的“知人论世”;二是诗歌内部。

从诗歌的题材内容、意象选择、遣词造句、手法运用、情感流露等出发,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即我们常说的“以意逆志”。

(二)结合诗歌外部理解主旨这是我们在初中第一次学习陶渊明的作品,所以我们先来了解他——1.联系诗人身世遭际(大屏幕出示,生速读)陶渊明(约365~427)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

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去世得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去世得早,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公元393年(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公元405年(晋安帝义熙元年)41岁。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公元406年(义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

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

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

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其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东晋末年,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

公元405年秋,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这年冬天,到任八十一天时,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

县吏让陶渊明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

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

)说罢,索性取出官印,辞职还乡。

2.联系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3.联系相关作品。

已学:晋陶渊明独爱菊。

菊,花之隐逸者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周敦颐《爱莲说》意思是菊是花中的隐士。

“菊”之高洁,在于他傲霜独立。

自古以来,那些不趋世俗、节操高尚的志士仁人、迁客骚人都钟爱菊。

因此,周敦颐的评价中,我们可以得出陶渊明——高洁傲岸,淡泊名利。

其它作品:《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园田居》等。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

作品读得越多,生活经历越丰富,就越能体会其韵味。

外部信息小结:生活贫困但“不为五斗米折腰”,高洁傲岸、淡泊名利。

归田十二年,借饮酒言志。

(二)结合诗歌内部理解主旨1.疏通大意——初解其“意”。

(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以“开火车”的方式轮流按句疏通诗意,师评价)。

把简陋的房屋建造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你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生朗读。

初解其“意”——板书总结。

2.揣摩意象——再探其“意”。

找出意象——菊、南山、山气、飞鸟师生共同探究其意象内涵:菊——象征其高洁傲岸的品质。

南山——人“悠然”山亦“悠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引入《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帮助学生理解。

山气——无意志、无目的、无外求,平静、美好。

飞鸟——厌倦世俗、归返田园的陶渊明的化身。

再探其“意”——板书总结。

3. 品味词句——三悟其“意”。

师生共同探究“心远”“车马”“已忘言”的内涵。

心远: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车马: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代表着官场烦琐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

已忘言:田园生活的乐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已忘言,也无需叙说。

留下空白,让读者去品味。

再悟其“意”——板书总结。

(三)综合总结以上就是我们联系诗歌内容、写作背景、诗人品格分别得出的诗人意向,那下一步,我们就要对他们进行整理归纳,下面给3分钟的时间给大家组织语言。

(大屏幕出示——)诗歌内部——不愿受世俗羁绊,欲寻求精神上高贵自由的境界。

乐享悠然闲适的田园生活。

(生答,老师指导评导)诗歌外部:生活贫困但“不为五斗米折腰”,高洁傲岸、淡泊名利。

归田十二年,借饮酒言志。

生举手回答,师评价。

下面来看看老师整理的陶渊明的“真意”——“真意”——摒弃世俗功名,安享恬美的田园生活,乐享“心远”带来的自得的生活意趣。

返璞归真,悠然忘我,陶醉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四、课堂小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我们今天不仅理解了《饮酒(其五)》的主旨,而且还摸索出了探究主旨的方法。

生回忆,师板书总结:如何探究诗歌主旨?外部——身世遭际写作背景知人论世相关作品内部——疏通大意揣摩意象以意逆志品味词句五、作业布置1.背诵默写本诗。

2.运用本课所学的“探究诗歌主旨的方法”,自学《饮酒(其四)》。

饮酒(其四)陶渊明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栖栖:心神不安的样子。

定止:固定的栖息处。

止:居留。

厉响:谓鸣声激越。

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值:遇。

敛翩:收起翅膀,即停飞。

劲风:指强劲的寒风。

已:既。

违:违弃,分离。

教后记:从教学过程来看,本节课比较流畅,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逐步体会并表达出了诗人“真意”的内涵,在课堂上也探究出了“归结诗歌主旨”的方法。

但因为时间关系,整节课朗读时间不够,没有实现以诵读贯串教学全过程的预期目标;基于对八年级上册的平行班的孩子语文水平的评估,本节课以老师引导为主,下节课在讲评本课作业时,将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的“归结诗歌主旨的方法”进行课堂展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