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状态和周期性训练研究分析
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心理学分析研究
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心理学分析研究运动比赛中,运动员状态的好坏往往关系到胜负的成败。
而运动员状态的好坏则与之前的心理因素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因此,对于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心理学分析研究,不仅有利于解释运动员在竞技状态中的表现,更有利于运动员在比赛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整体竞技能力。
一、心理准备在进行任何一场比赛前,运动员都需要进行心理准备。
此时,因为比赛前的心理压力过大,运动员可能会感到紧张、害怕、忐忑不安、焦虑等情况,从而对比赛状态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必须根据运动员的个性特征以及比赛类型的差异,进行预备心理训练。
预备心理训练可以帮助运动员在比赛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增强信心和自信心,改善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能力。
这些技能将直接影响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竞技表现。
而心理准备可以通过交流训练、心理影像、情绪激励训练等具体方法进行。
二、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认知能力是指运动员对自己的认识,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提高自我意识和自制能力,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调节措施。
对于运动员而言,自我认知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运动员进行有效自我调节。
自我认知能力的提高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运动员需要正确评估自己的表现,理性地回顾自己的错误,以及从自己的错误中总结经验与教训。
通过这种方法,运动员可以逐渐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减少心理应激情况的发生。
三、快速适应能力比赛过程中,情况的变化非常快,而比赛结果往往与运动员的反应速度有关。
因此,快速适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快速适应能力不仅包括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度和应对能力,还包括对对手反应的快速评估。
快速适应能力不仅是一种天赋,也是可以通过训练和实际比赛中的经验逐渐提高的。
通过对不同的情况进行模拟训练和思维练习,运动员可以提高自己的快速适应能力,使自己更加适应比赛环境。
四、压力管理在比赛中承受压力是一种经常发生的情况。
这种压力可以来自于场上的困难、对手的施压、自己的决策等多种原因。
运动员竞技状态的监测和评估研究
运动员竞技状态的监测和评估研究一、引言作为一项具有极高竞争性的运动,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水平关系到他们的训练成果和个人荣誉,因此需要对运动员竞技状态进行监测和评估,以便更好地指导训练和制定比赛策略。
二、运动员竞技状态的监测方法1.生理指标法生理指标法是通过测量运动员的生理指标,如心率、血压、肌肉疲劳等,来对其竞技状态进行监测。
其中,心率和血压是最常用的指标,它们可以反映出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的变化。
肌肉疲劳指标主要包括乳酸含量和肌肉酸碱平衡状态,可以反映出运动员肌肉的工作状态和疲劳程度。
2.运动技能法运动技能法是通过对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进行评估,如技术动作、反应速度、协调性等,来判断其竞技状态。
这种方法可以直观地反映出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
3.主观评估法主观评估法是通过运动员的主观感受来评估其竞技状态,如疲劳感、精神状态、情绪波动等。
这种方法可以了解运动员的心理状况,对指导训练和制定比赛策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运动员竞技状态的评估指标1.心率变异性心率变异性是指心率波动的变化,其变异性越大,表明心血管系统具有较好的适应调节能力,身体的代谢水平较高,能量合理调配,有良好的体能状态。
2.有氧代谢能力有氧代谢能力指运动员能够耐受氧气缺乏时进行的长时间高强度训练的能力。
其评估指标包括最大摄氧量、乳酸阈值等。
3.力量和爆发力力量和爆发力是运动员竞技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进行动作力量测试、竞技力量测试等来评估其力量和爆发力。
4.技术水平技术水平是反映运动员竞技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对技术动作的评估来判断运动员的技术能力和技术水平是否达标。
四、结论运动员竞技状态的监测和评估是指导训练和制定比赛策略的重要手段。
生理指标法、运动技能法和主观评估法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局限性,运用合理的评估方法和评估指标,可以更好地了解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提高其竞技水平。
“周期”训练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的冲突训练理论变迁的哲学思考
“周期”训练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的冲突训练理论变迁的哲学思考一、概述训练理论是体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导着运动员的训练实践,推动着运动竞技水平的不断提升。
在训练理论的演进历程中,“周期”训练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作为两种重要的理论范式,分别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发挥了关键作用。
随着运动训练实践的深入发展,这两种理论之间的冲突逐渐显现,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讨论。
“周期”训练理论,强调训练的周期性、系统性和全面性,主张根据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运动项目的特性,制定周期性的训练计划。
这种理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主导了训练实践,为运动员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随着竞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和比赛形式的多样化,“板块”训练理论应运而生。
它更加注重训练的专项化、集中化和个体化,强调在特定时间段内集中力量发展运动员的某一方面的竞技能力,以适应比赛的需求。
这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周期”训练理论的束缚,为运动员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提供了新的思路。
正是这两种理论在训练理念、方法和手段上的不同,导致了它们在实践中的冲突。
这种冲突不仅体现在训练计划的制定上,更体现在对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的全面性和专项性的不同理解上。
深入剖析这两种理论的冲突与融合,对于推动训练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文将从哲学思考的角度,对“周期”训练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的冲突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反思,旨在揭示两种理论背后的哲学基础、价值取向和实践意义,为训练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训练理论的发展概述训练理论的发展,如同任何科学领域的进步,都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在竞技体育的早期,由于缺乏系统的科学研究和方法论指导,训练实践主要依赖于教练员的个人经验和直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运动训练的规律和原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逐渐形成了系统的训练理论体系。
在训练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周期”训练理论曾一度占据主导地位。
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的生物学基础
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的生物学基础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是:生物学因素、个性心理因素、社会学因素。
1、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
2、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形成。
3、社会学因素:人们把竞技体育看成是一种培养和教育人的社会过程,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竞技体育是指在全面发展身体,最大限度挖掘和发挥人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潜力的基础上,以攀登运动技术高峰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运动活动过程。
竞技体育的特征如下竞争性:这是区别于大众健身的一个特征,人们平时健身的体育活动不具备竞技体育的竞争性,通俗来讲就是不会分输赢胜负,正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规范性:竞技体育有着非常缜密的规则纪律。
公平性:竞技体育提倡公平竞赛。
公开性:竞技体育面向社会大众开放,公众可以观看比赛,不具备私密性。
功利性:竞技体育包含收益。
不确定性:体育比赛中场面常常会干变万化,比赛状况瞬息万变。
娱乐性:可以给人们生活带来享受。
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1、据专家研究,竞技状态呈周期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它还可以人为地进行调节。
每一次竞技状态从获得到保持再到消退这一过程都是循环往复的。
在运动训练中,不同的项目、不同的运动员,其竞技状态动态变化的表现各不相同。
如有的运动员的竞技状态高峰全年只出现一次,而有的运动员则会出现两次或者3次,因此,人们为了使运动员能在重大比赛期间处于竞技巅峰状态,有意对运动训练过程实施控制和调节。
2、一般来说,每一次竞技状态在保持了一定的时间后,都会消退,消退原因是构成竞技状态诸因素之间的密切联系逐渐丧失,表现为专项训练水平衰退,运动成绩下降。
3、不过、在竞技状态消退这一阶段内并不意味着构成竞技状态的一切因素都停滞不前,事实上在这个时期,运动成绩赖以提高的诸因素仍在局部地或重点地获得发展,只是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出现了不平衡和不和谐。
田径阶段(周期)训练计划设计
田径阶段(周期)训练计划设计田径阶段(周期)训练计划设计该训练计划旨在帮助田径运动员在不同阶段进行有效的训练,以提高其竞技水平。
以下是该训练计划的设计:阶段一: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重点是建立运动员的基础体能和技术基础。
训练内容包括:- 有氧运动:进行长时间、低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或骑自行车,以提升心肺功能。
- 力量训练:进行全身的力量训练,包括举重、俯卧撑和腹肌训练,以增强肌肉力量和稳定性。
- 技术训练:专注于田径项目的基本技术动作,如跳远、投掷和短跑等。
阶段二:竞速阶段在这个阶段,重点是提高运动员的速度和爆发力。
训练内容包括:- 短跑训练:进行高强度的短跑训练,包括起跑姿势、爆发力和加速度训练。
- 技术训练:加强田径项目的技术训练,如短跑的节奏控制和转弯技巧等。
- 耐力训练:进行间歇性高强度训练,如阶梯跑、短距离冲刺等,以提升耐力和快速恢复能力。
阶段三:赛前准备阶段在比赛前的准备阶段,重点是调整和巩固运动员的竞技状态。
训练内容包括:- 模拟赛训练:进行与实际比赛情境相似的模拟赛训练,以适应比赛环境和增强竞技经验。
- 策略研究:分析对手和比赛场地,制定相应的比赛策略和技战术。
- 休息和恢复: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进行适当的拉伸和放松训练,以确保运动员在比赛时状态最佳。
阶段四:赛季调整阶段在赛季调整阶段,重点是维持和优化运动员的竞技状态。
训练内容包括:- 赛季计划:制定详细的赛季计划,包括参赛计划、休息安排和特殊训练内容等。
- 心理训练:进行心理咨询和训练,帮助运动员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自信心。
- 身体检查: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确保运动员的身体状况良好。
请注意,以上是一个简要的田径阶段训练计划设计,实际的训练计划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个性化的制定。
体育竞技中的运动员表现数据分析与训练建议
体育竞技中的运动员表现数据分析与训练建议运动员的表现数据分析是体育竞技中训练和提高运动员水平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运动员的表现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可以发现运动员的优势和劣势,并针对性地制定训练计划和改进方案。
本文将讨论体育竞技中的运动员表现数据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训练建议。
首先,运动员的表现数据分析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
一个重要的指标是比赛成绩。
比赛成绩可以反映运动员的整体水平和竞技状态。
运动员的成绩越好,说明其技术和体能水平越高。
另外,还可以通过分析每个局或每个项目的成绩,了解运动员在不同阶段或不同项目上的表现。
这可以帮助教练和运动员发现弱点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除了成绩,运动员的技术数据也是重要的分析内容。
技术数据可以包括运动员的传球成功率、射门准确率、跳远的距离等。
通过对这些技术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运动员在具体技术动作上存在的问题,如技术动作不准确、动作速度慢等。
对于这些问题,教练可以针对性地制定训练计划,并进行重点训练。
此外,体能数据在运动员的表现数据分析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体能数据可以包括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爆发力、柔韧性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运动员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强项和弱点。
比如,一个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较低,说明其耐力不足。
在训练中,教练可以增加有氧运动和间歇训练,提高运动员的耐力水平。
同时,心理数据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心理数据可以体现运动员的紧张程度、自信心和专注度等。
这些因素对于运动员的表现有着重要影响。
一个充满自信心且能保持专注的运动员,在比赛中更容易发挥出最佳状态。
因此,教练可以通过心理测量来了解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并帮助运动员进行心理调控训练,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
除了对运动员表现数据的分析,对训练建议也是十分重要的。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教练可以给出相应的训练建议,以便运动员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表现水平。
比如,如果数据分析显示运动员在某个特定技术动作上存在问题,教练可以设计特定的训练项目,如反复练习该技术动作,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
竞技状态形成的客观规律与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辩证统一
竞技状态形成的客观规律与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辩证统一何 蕊(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山东经济学院 250014)摘 要:竞技状态问题和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一直是运动训练界关注的焦点。
通过对竞技状态形成的周期性客观规律及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周期性特点的分析研究,得出竞技状态的形成和运动训练分期是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所改变的。
并针对当今现代运动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竞赛系统的发展变化,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竞技状态;训练分期;质疑;发展;辩证统一中图分类号:G 8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3X (2008)06-0067-03D i a lect i c Un ity of C o m pet it i v e Sta te L aw and Per iod ica l Theor yHE Rui(S port School of Suz hou Unive rsity,Shandong Econom ic I nstitute Jinan 250014,China )Abstra c t:It ha s been f ocused on the prob l em ab out co mpe titive for m and peri odica l t heory of s ports training .Thr ough the a 2nalysis about the peri odi c ity law of co mpe titive state and the pe ri odic ity cha racte ristic of sports training,it points out tha t they a re each othe r of p reconditi on,pro moti on and assistance.It is neve r changes by hu man be ing .According t o the develo pm ent of mode rn co mpe titive level and co mpetitive styl e ,t he auth or puts forwa rd the re lev ant counte r mea s ures of develop m ent .Key wor d s :competitive for m;training stage;oppugn;dev e l opment ;di a lectic unity收稿日期:2008-06-26作者简介何蕊(6)女,山东济南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 竞技状态和运动训练分期问题一直被视为运动训练竞赛的核心问题,尤其是随着运动竞赛体制的变革,人们对竞技状态形成的规律性以及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产生质疑,使其成为当前运动训练理论的一个热点问题。
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竞技状态和赛前竞技状态的诊断与调控》课件
中短期赛前训练是指在比赛期的赛前集训训练 阶段中卫视运动员在重大比赛中表现出最佳竞 技状态,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做好专门准备的全 过程。
根据应激原理、超量恢复原理、竞技状态形成 与发展规律确立的赛前训练竞技状态调控的基 本模式。
这一调控模式的负荷及时间学原理是:
大负荷应激 强化训练
减量训练
其他因素
最高的超量恢复
总体竞技状态评价模式。 2. 其它可做为诊断田径竞技状态的指标及评
定方法。 ⑴每个项目有不同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⑵ 准比赛成绩,要求以比赛的强度测试成绩. (3) 培养运动员具有时间和空间感觉.即速度 感,位置感.
运动员在不同水平负荷后疲劳表现症状
3. 田径专项技战术能力竞技状态诊断
⑴ “最佳水平”出现的时间。 ⑵ 完成专项动作的空间准确性和稳定性 ⑶ 各动作环节时间程序的准确性和稳定 性。 ⑷ 完成准备动作和修正不协调动作的快 慢及准确性。
2.完整性、实战性,体会性跑,跳,投 练习手段;
3.强度大的(如心理强度、成绩强度、 难度强度、密度强度等)练习手段 (如 100米100%的强度练习,跳高以运动 员最好成绩作为练习手段);
4. 正式热身赛外出比赛; 5. 接近比赛环境和气氛条件的热身赛 或训练内容 (如模拟比赛等); 6. 带奖励的训练内容、手段 (如跳远 超过多少米则予以奖励练习等); 7.带有心理刺激的身体练习手段。
中、外优秀田径运动员投入时间效益比较
世界
基础训练平均年龄 专项训练平均年龄 投入时间效益(%)
3—5
4—6
57.1-54.6
中国 3—4
4—5
57.1-55.6
中、外优秀田径运动员训练过程的投入时间效益比较
周期性训练原则的理论依据
周期性训练原则的理论依据是竞技状态形成的规律。
周期性原则是运动训练的原则之一。
指训练工作的安排要按照一定的周期循环往复地进行。
而每一个新的周期都应在原有的周期的基础上提高。
竞技状态的形成、相对稳定、暂时性消失,是形成训练周期的客观依据。
严格执行准备期、竞赛期、休整期的内容结构,则控制了竞技状态的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根据专项运动和运动员待点安排全年训练的周期。
如田径中的中长跑和全能项目.游泳、滑冰等多采用单周期(一年安排一个周期)、球类项目等多采用双周期(一年安排两个周期).训练水平较低或少年儿童则以单周期为宜。
(2)根据各时期的主要任务安排各种训练内容的比重和训练手段、方法以及运动负荷。
(3)认真总结前一周期的经验,为新周期的安排提供客观依据。
周期性训练原则是现代训练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它是以长期训练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训练分期理论为依据确立的.训练分期理论最早始于19世纪末,属短期训练思想阶段.当时人们认为赛前只需训练2—3周即可,无需做专门的长期准备性训练.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训练分期理论进入了非周期性的阶段性训练思想阶段.形成了初期的系统训练思想.直到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训练分期理论才进入了全年周期性训练思想阶段.。
考研课堂《运动训练学》论述题答题思路讲解五
考研课堂|《运动训练学》论述题答题思路讲解五为什么最佳竞技状态不能长时间保持?看到这道题,大家都知道此题考查的是竞技状态,那么首先要把竞技状态的定义写出来,然后根据定义,去分析其原因。
竞技状态是运动员的参赛准备状态,那么最佳竞技状态就是将竞技能力的各方面调整到最好状态,所以最终还是围绕竞技能力去分析。
所以,同学们可参考以下思路:运动员的参赛准备状态叫做竞技状态。
最佳竞技状态不能长时间保持原因如下:(1)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人体在训练负荷下的生物适应过程,不仅是长期的,同时也是有阶段的。
机体对一次适宜训练负荷的反应,可分为工作、疲劳、恢复、超量恢复和训练效应消失等几个阶段在更长一些时间的跨度内,如几个月至一年的训练过程中,运动员机体能力的变化同样经历着不同的阶段,这就是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
(2)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人体竞技能力的提高,明显地表现出周期性的特点。
在一次负荷下,机体能量消耗产生疲劳,继而解除负荷,逐渐得到恢复,通过机体的超量补偿机制,使得运动员的能力得到提高。
在这一基础上又给予下一次负荷,即开始了一个新的负荷周期。
(3)运动训练周期性安排的生物学依据运动员的机体对适度训练负荷会产生生物适应现象,从而使得机体的能力不断提高。
运动员在心理和生理两方面都逐渐进入积极动员机体潜力并高度协调工作的状态。
在这种高度动员状态下工作一定时间,机体的心理潜能和生理潜能均被大量消耗,机体的保护性机制便会发挥作用,首先是提示性而后是强制性地命令机体不再承受大负荷的训练和高强度的竞赛。
这时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下降或消失,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恢复,才能够再度投入紧张的训练。
综上所述,运动员的最佳竞技状态不能长时间保持。
中长跑运动员大赛前竞技状态的培养及训练安排特点
中长跑运动员大赛前竞技状态的培养及训练安排特点((2009-03-07 08:27:12)转载▼标签:杂谈(摘录)大赛前竞技状态要想达到颠峰,必须对运动员进行以下几方面能力的培养:一、获得高水平的运动能力。
如果运动员不能从生理上适应大运动量的训练,就很难出好成绩。
二、迅速恢复的能力。
运动员迅速恢复的能力也决定于运动员高水平身体训练,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提高了,身体恢复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三、完善的神经肌肉协调能力。
在竞争激烈的中长跑比赛中,具有这个能力非常重要,如果协调能力不好的话,也就不可能达到很高的运动水平。
四、适当降低负荷。
这是许多教练员不敢触及的问题,他们认为处理不当,运动员的训练量就会减少。
在重大比赛之前进行大运动量训练是不适当的,这样做会增加运动员的疲劳程度。
而降低负荷的方法能使运动员排除疲劳和排除妨碍比赛的其它因素,是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最佳水平的关键因素。
经过很好的训练的具有世界水平的运动员最多需要两个星期的降低负荷阶段,如果多于两个星期,就会产生训练效果下降的作用。
五、制定一具妥善的比赛日程表。
在降低负荷阶段运动员不应进行任何比赛。
六、过渡补偿。
进行训练,运动员会感到疲劳。
在身体恢复阶段中有一个补偿阶段。
如果训练计划安排适当,产生补偿阶段,就会使运动员恢复的运动能力提高。
这种提高不仅补充了能量储备,而且调整了运动员的运动水平,使其可能完成以前做不到的事情。
过渡补偿是指运动员的生理水平达到了更高的高度,以至从质和量上都提高运动能力。
如果使用周训练安排,就不用过分担心总的准备阶段的疲劳情况。
在这样的阶段中要设法使运动员疲劳因为只有进入疲劳状态,运动员才能通过调整来适应训练。
七、心理唤醒。
在比赛之前,建立一个好的社会和心理环境是重要关键。
运动员的情绪是重要的问题。
心理学工作者应研究运动员的情绪问题,并将其转变成肯定因素。
八、高级神经细胞的工作能力。
这部分的理论大部分来自前苏联心理学的研究。
前苏联心理学家发现神经细胞的有效工作能力很少超过10天。
周期训练理论
周期训练理论概念周期训练理论是马特维耶夫根据人体竞技状态具有周期、阶段性形成的规律,即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需经过“获得”、“保持”和“消失”阶段,相应地把运动训练过程的一个大周期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等3个时期,并同时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提出了各个时期的训练目标、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即不同训练时期“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的不同安排”和“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不同比例”,即在训练的不同时期训练手段(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和负荷(量与强度)强调的重点是不同的。
产生1阶段性训练分期思想的提出与确立自1896年的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举办后,现代竞技体育比赛开始朝着日趋激烈的方向发展。
运动员必需经过一定时间的系统训练,才有可能在比赛中取得胜利。
1913年,莫尔菲首先提出了延长赛前训练时间的主张,强调了比赛前应有8-10周的训练时间。
1916-1917年,芬兰学者布·阿·科托夫在不断发展运动训练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训练过程不间断性和阶段性”的思想。
他在强调莫尔菲提出“延长赛前训练”思想的基础上,又明确提出了运动训练的“分期化”和“分阶段化”思想。
科托夫进一步认为,赛前训练应达到14-16周时间,并认为对这更长时间的“不间断”训练过程,需要进行“分期”训练。
至此,按时期安排运动训练过程,并分期进行训练的思想得以确立。
2全年训练分期思想的提出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芬兰学者拉乌尔·毕卡拉提出全年不间断的训练并按季节分阶段进行训练的思想。
他认为,全年训练可以分为预备训练、春季训练、夏季训练和秋冬季训练四个阶段。
然而,毕卡拉的全年分期中,在长达3-4个月的秋冬季训练阶段,却是一种“冬眠式”训练,在其中最寒冷的4-6周时间是完全停止训练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全年训练的连续性与系统性。
毕卡拉虽然提出了全年不间断地分期训练的思想,但实际上,这种训练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气候、季节等因素的制约。
对跆拳道运动员训练周期模式的探讨
对跆拳道运动员训练周期模式的探讨摘要随着我国跆拳道运动的发展和比赛频次的增加,传统的周期训练理论遇到了一定的困难。
本研究通过对跆拳道项目和训练的特点研究,结合周期训练理论和“板块”训练模式理论各自的优势,建立了跆拳道周期板块训练模式,并对如何应用该模式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跆拳道周期训练理论训练模式跆拳道是一项运用手脚进行搏击格斗的朝鲜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被称为韩国的国技。
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被确认为正式比赛项目,设男、女各四枚金牌。
随着各国对跆拳道的项目重视程度的提高,各国训练水平在不断提高。
跆拳道在我国已经发展了近20年,渐渐变成具有优势的项目。
目前我国多数跆拳道运动员的训练仍然沿袭传统的周期训练理论进行训练安排,这不利于我国运动员在该项目上的竞争力。
本文通过对跆拳道项目特点和当代先进训练理念的结合研究,建立了具有跆拳道项目特色的周期板块训练模式。
一、跆拳道项目及训练特点按照田麦久先生的项群理论,跆拳道属于技战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
这一类项目的比赛主要取决于技术是否合理、熟练,战术准备是否充分,战术运用是否多变而实效。
跆拳道运动训练水平的高低,是运动员比赛时智能、技能、体能、心能(心理承受能力)综合较量的客观反映。
从技、战术方面来说,跆拳道包括腿法和手法,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腿法,占了整个跆拳道运动技术的绝大多数。
手法为辅助技术,用于协助完成防守和进攻动作。
从目前训练发展趋势上看,竞技跆拳道要求运动员技术全面发展,且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特长和绝招。
从体能方面来说,竞技跆拳道要求运动员具有快速的起动和移动速度,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支撑性力量,具有强的快速力量、最大力量和力量耐力,以及较高的灵敏性和协调能力。
由于规则的修改(场地的缩小、间歇时间的缩短以及对进攻的鼓励),导致目前体能训练的发展趋势更加注重运动强度的选择,而非简单的运动量的大小。
二、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学者来图诺夫(Letunov)和普洛考普(Prokop),就利用生理学原理把运动训练过程划分为“训练水平上升、竞技状态保持和训练水平下降”三个阶段,且这三个阶段具有循环往复的周期性特点。
周期性训练原则的理论依据
周期性原则是运动训练的原则之一。
指训练工作的安排要按照一定的周期循环往复地进行。
而每一个新的周期都应在原有的周期的基础上提高。
竞技状态的形成、相对稳定、暂时性消失,是形成训练周期的客观依据。
周期性训练的原理是基于物质运动的周期性规律,人类竞争能力的周期性以及竞争状态的形成规律。
一个人的竞争状态并不是每天和每次都处于最高水平。
经过严格的训练或比赛后,身心处于疲劳状态。
通过调整各种方法和手段,可以消除疲劳,从而使身体得到过度补偿,也称为过度恢复。
反过来,运动员的能力得到提高。
正如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一样,它具有周期性和规律性。
它的特点和表现是:运动员适应高强度训练和比赛,身体迅速康复;运动素质,特殊技能和战术达到最佳水平,准确的动作,熟练和协调;运动员精力充沛,自我感觉良好,渴望比赛。
严格准备期,比赛期和休息期的内容结构控制着比赛状态的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根据特殊运动和运动员的等候时间安排年度训练周期。
例如长跑和田径全能比赛。
游泳,滑冰等大多使用单个周期(每年一个周期),而打球比赛通常使用双周期(每年两个周期)。
如果培训水平较低或针对儿童,则适合一个周期。
(2)根据每个时期的主要任务,安排各种训练内容,训练方法,方法和运动负荷的比例。
(3)认真总结前一周期的经验,为新周期的安排提供客观依据。
对竞技状态问题的再认识
也有非对称关系,如竞技状态不好→运动成 绩好,竞技状态好→运动成绩不好 [1]。鉴于 此,结合上图三者关系我们可以对其进行交 叉排列,得出四种相应运动成绩的结果(见 图 3)。(1)当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高时, 竞技状态也好时,运动成绩相对也好。但也 不是绝对肯定,如对手的竞技能力相当,其 竞技状态更好,更超长发挥竞技水平等等。 但总体来说还是符合该理论。(2)当竞技
图 1 竞技状态、训练状态、一般运动状态关系图 图 2 竞技能力、竞技状态、运动成绩关系图
图 3 竞技能力、竞技状态和运动成绩的多种排列分析图
图 4 竞技状态关系图
定性。可以说竞技能力是“经常、稳定地表 现出来的竞技水平”,具有相对稳定性,而 竞技状态则会随着训练、比赛和过渡时期的 交替而变化,具有复杂和随机性 [2]。这样三 者循环起来相互依存而共生存在,其关系图 如图 2。
一、相关概念 关于竞技状态的概念诸多学者定义的侧 重点不同,因此其论述的域也不尽相同。总 结学者们对竞技状态的研究可以归纳为: (1)最佳竞技状态的准备阶段; (2) 取得优异成绩的最适宜的状态;(3) 一种高水平的运动状态; (4)一种阶段性的综合状态; (5)一种训练状态; (6)参加训练和比赛的准备和现实的 状态 [1]。 鉴于学者们的研究,我们把竞技状态定 义为参加比赛的准备与现实状态。区别于训 练状态,虽然训练状态也有一定水平的参赛 能力如热身赛、大奖赛等,但这种“训练状 态及其参赛能力”与我们所特指的“竞技状 态及其参赛能力”有着本质的区别,训练是 手段,而后者是目标,前者可以在训练状态 下实施,后者则必须在竞技状态下完成 [2]。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竞技状态不是指某一时 刻,而是指某一时间段内的状态,属于高级 产物的上层建筑。 郭可雷认为无论是运动员还是和一般群 众 , 他们在参加各自的竞技体育活动和健 身休闲娱乐活动时身体活动统称为运动状 态。运动员在为比赛竞技而专门做准备的身 体运动状态为竞技状态,人们在健身、休闲 和娱乐的身体活动状态为一般运动状态。认 为竞技状态是运动状态的低位子概念 [3]。总 结其关系图如图1。 二、竞技状态的基础是竞技能力,输出 为运动成绩 运动员最终的目的是参赛并获取运动成 绩,那么它的基础是具有相对稳定的竞技能 力,只有拥有较高的竞技能力才有可能获取 优异比赛名次和成绩,而优异成绩反过来又 会提升竞技能力。而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的 中介物则是竞技状态的发挥,是多种内外因 素综合融合后运动员的状态,因此具有不确
对网球运动训练周期发展趋势的研究
4 准备训练 时间明显缩短 . 1
传统周期 训练是在大周期下 , 再根据 主要 比赛将周期分 为准备期 、 比赛期 、 过度期 , 这种情 况下 , 准备 期较长 , 而在 当今赛事繁 多的情况
下, 一般准备期 训练只 占 很少 的一部分 , 而大部分 的时 间是在进行专 门 准备训练 , 从而大大提高了专项训练的效果 。如费德勒 , 每年要参加大 量的 比赛 , 不可能也不会每 次比赛前都花大量 的时间去做充分 的准 他 备, 这样 的话 也不利于他运动水平 的保持和提高 。而 是在每年 固定 的 2 3 月时间里 进行准 备训练 , 7 个 月时 间是在 不断 的参加 比 — 个 而 —8 赛 , 比赛 中训练 , 在 训练 中比赛 , 练和 比赛是一体 的 , 训 不断强化专项 , 这样来保持其 竞技水平并不断提升 ,04 2 0 年雅典 奥运会冠 军 、0 6 2 0 年 澳大利 亚网球公 开赛 和温布尔顿 网球锦 标赛女双冠军 的获得 , 网球 在 运动上 的投入会更多 , 势必会带来参赛机会 的增 多, 或许一年 内要参加 大量 大大 小小 的比赛 , 么这样 的话 , 那 是否还 存在传 统周期训 练理论 呢。在~ 系列 的比赛 中 , 想每 次都保持最好 的竞技水平 , 要 取得优异成
42比赛期延 长 .
结构 。周 期的划分 以运 动员的生物节奏变化规 律 、 竞技状态 形成与发
展规律 为主要依据 , 以及 比赛安排 、 气候 、 季节等为次要依 据。如此划
分是 为了使运动员 同绕比赛有效 的训练形 成最佳竞技状 态 , 取得优异 比赛成绩 。各训练过程 周期均分为 : 准备期 、 稳定期 、 休整期 。我 国网 球竞技 水平不高 , 比赛少 , 通常是 以大周 期训练 , 的是一 两个重要的 为
运动训练周期理论内核——竞技状态“公证”
g 淼 期 第
Ja 广oha报tIu ol uz s学 nse u a 体ylc i ro nu学 a nt nf g 育iE i t G 州Pcd o t h 院u
Va(2 o6J M2 1 6 . N 2x ro ..
运 动 训 练周 期 理 论 内核—— 竞 技 状 态 “ 证 ” 公
t e r h ud b e i e y t e u d rt d n f o ei v tt . h a e n lz st e fn t n o mp t h o s o l e d cd d b h n e s y n a i go mp t ie sae T ep p r a ye h c i f o e i c t a u o c -
sot t iig u s h rsn h ln e h eidc e r .S ,tee au t n a o t h eidc p r r nn ,b t otepeetc a e gst tep r ia t o s a l a l o o lh y o h v ai b u ep r i l o t o a l
t es t omigp r dc h o codn edsu s no ec n e t na d d f io f o eiv i t ei fr n e o ia ter a c rigt t i si f o c pi n e nt n o mp tie v a n i l y oh c o h t o i i c t
动训练分期理论是建立在 5 年代前 苏联不发达的运 理论 , 0 而恰恰是他们不知道这个理论 , 在训练中也没有
动训练水平基础上的 ,并主要参考了 3 个项 目的训练 去使 用它 - . 。 实践 ( 游泳 、 田径 、 举重) 因此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 , 1 训练 周期 理论 生 物学 基础 “ 高水平运动员个体差异”和 “ 现代运动竞赛的制约” , 特别是该理论 “ 缺乏实证基础” 所以既不符合高水平 , 在倡导运动训练科学化的今天, 生物学 、 生理学 、
关于罗伯斯110m栏竞技状态与竞赛特征的训练学分析
c a a t rsis a d p ro ma c n lss e e r h,a d i e e t e m c mb n d wi h n e n s a e a d fu d t a b r a y l a h r c e f h h r c ei t n e r n e a a y i ,r s a c c f n n r c n a o i e t c a g s i h p n 0 n h tRo e s h s a c ci lc a a tro e y h t c t g me c a a t r t s n a c h o eiie sae o t b l y,Ro e t i 0 6 a d 2 0 s b s d o i g e—c ce ta n n d lu e n 2 0 sa t a h r ce i i ,e h n e t e c mp t v tt fsa i t sc t i b rs n 2 0 n 0 7 i a e n sn l y l ri i g mo e s d i 0 8 i wo—c — y
c oe friig oprc a na udo a eeeyya aot 0t e,am jr r —arneasr s f a e o eio f r o p tinat e l m d s ann at i t i notor m vr er bu m s ao e r g i m s mptinat m eio ci l e ot t ip e g 1 i p a ee og C t ec t v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竞技状态和周期性训练的研究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相关竞技状态和周期性训练的相关资料,对有关竞技状态的特征、竞技状态的培养和调控方面进行了阐述,同时对周期性训练的理论及新的发现动向进行了分析研究。
提出为适应现代比赛赛制的变化,广大教练员在安排运动训练结构时,仍要以周期训练理论为指导,正确处理好比赛与训练的关系;为比
赛调整好运动员的竞技状态,需要指定详细的周期性训练计划为运动员取得好的成绩做铺垫。
关键词竞技状态最佳竞技状态周期性训练
竞技状态是指运动员获取本人最佳成绩的最适宜状态它主要取
决于运动员通过训练后机体内部各系统功能的和积聚,即运动员的运动素质、技术水平和战术水平已形成一较高级的平衡,神经系统调节能力达到顶点。
所以,表现竞技状态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运动成绩。
“竞技状态”这一概念涉及到的是“竞技”和“状态”两个事物特征的归纳和概括,是对运动员参加竞技活动时的总体表现状况的归纳。
“竞技”只是隅于运动竞赛吗,应该说这里的“竞技”还不能够说是狭义的“竞赛”之“竞技”。
这里“竞技”的修饰应该类似于对“体育”、“运动”的修饰,如“竞技体育”、“竞技运动”。
如果竞技只是指向竞赛,那么何不用“竞赛状态”,而用“竞技状态”呢? 此概念的中心是状态,即竞技能力的现实水平和发挥水平特别是竞技能力整合水平所达到的程度。
其种差是竞技,即运动员所进行
的竞技活动,因为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过程也就是竞技能力的获得、控制和展现过程。
这里,“竞技”对“状态”的修饰是“性质”的限定,而不是“程度”的限定。
“竞技”还是“指向性”的限定,即所说状态是对于运动员竞技而言的,是指运动员参加竞赛活动,
当然也应该包括训练活动过程中运动员生理、心理和训练方面的准备状况和状态,它可以有不同程度高低之分。
在实践中也是如此,训练、比赛的前、中、后期,运动员,教练员都有对状态的自我描述和他人描述。
所以一般有今天或这段期间的“状态”是“很好”“还可以”、“一
般”、“较差”等几种大致的分类。
当然,大多数还是运动员在赛前、赛后的自我描述和他人的推测。
一、竞技状态
(一)竞技状态的本质特征
竞技状态是指运动员在参与竞技的过程中身心所表现出来的一
种阶段性的综合状态,它具有相对统一性和阶段性两方面的基本特点。
竞技状态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多元因素共同作用、交叉影响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状态,它受运动员自我调控能力的制约,主观因素与
客观因素的作用是通过运动员的表现决定的。
当来自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刺激与运动员自我调控能力达到相对平衡时,运动员的表现是一种相对统一的状态。
换言之,不同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变化,或者某一因素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时对竞技状态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或许是相同的。
因此,这种表现
的一致性进而说明竞技状态具有相对统一性的特点。
(二)竞技状态的培养和形成态的形成
竞技状态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的发展变化过程,必须通过运动训练才会获得。
从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来看,它主要经过初步形成竞技状态阶段,进一步发展和保持竞技状态阶段以及竞技状态暂时消失阶段。
其中第一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运动训练,第二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赛前训练和比赛,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和保持主要是通过这两个阶段来完成的。
从竞技状态的构成因素来看,它主要由运动员承受最大运动负荷的体能潜力及其恢复速度,受神经肌肉的协调能力所支配的技能、心理、智能,和运动员本身的神经控制能力等因素构成,而上述这些因素的形成、巩固和提高都是通过艰苦的运动训练来完成的。
(三)竞技状态的影响因素
最佳竞技状态是长期艰苦训练及有效地安排训练计划的成果,但另一方面,亦有不少其他因素会负面地影响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若能对这些负面因素有所认识,便有机会对这些因素加以控制,从而促进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
(四)最佳竞技状态的科学调控
运动员通过准备期科学系统的训练,其训练水平和竞技能力都得到大幅度提高,具备了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能力,而这种能力能否在比赛中发挥出来,这与是否在比赛中处于最佳竞技状态有直接的关系。
那么,如何通过科学调控使运动员在重大比赛或关键场次的
比赛中处于最佳竞技状态呢?我们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二、周期性训练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运动竞技水平越来越高,运
动训练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在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的发展过程中,周期训练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然而,近年来的竞技体育深受商业化和职业化的强烈影响,很多项目已不受季节、气候、场地条件的限制,每年比赛次数较以往成倍地增加,这对由运动员和教练员等人参与的整个训练过程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有些教练员特别是部分球类项目的教练员,他们在日益频繁的联赛面前,对如何根据周期训练理论安排训练的周期结构、调控运动员的负荷,使之达到最佳竞技状态,显得束手无策。
与此同时,在训练理论研究界中有人提出,周期训练理论对这些项目不能“一般性适用”( 张洪潭,1999) ;[2]也有人撰文指出,实践已经打破了传统的训练竞赛周期理论,“赛练结合”、“以赛促练”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厉丽玉,1995 ;武旎,1999) ;[3] [4]有的研究还认为,进入90 年代,训练周期观念已全部更新(石瑜,1997) 。
[5]在如此众说纷纭的形势下,对传统周期训练理论进行深刻的剖析,并对其在现代运动训练实践中的应用与发展作一认真的审视,
有利于我们完整理解周期训练理论的核心内容,帮助我们正确把握现代运动训练与比赛的关系,合理安排训练结构,科学运用运动训
练理论,从而提高我们的训练工作质量。
(一)周期训练理论的基本原理
周期训练理论自20 世纪初由莫乐菲和托夫提出“阶段训练分期思想”开始,经过20~60 年代拉乌尔和毕卡拉“全年训练分期思想”的发展,在1964 年马特维也夫出版了《运动训练的分期问题》,标志着运动训练理论中周期训练理论的初步形成。
周期训练理论包含有丰富的内容,在分析研究了大量的训练学原著后,我们认为,周期训练理论包括三个基本原理,几乎所有的周期训练理论思想,都是
以它们为核心内容,并做出进一步的阐述。
对这三个基本原理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周期训练理论。
(二)运动训练实践对周期训练理论研究与应用提出的新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的运动训练实践界对周期训练理论的认识与运用,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一致,这主要表现在对比赛的作用及其安排的看法上。
比如,中国田径队副总教练冯树勇认为,对于周期训练理论,虽然争论很多,但是,仔细分析世界优秀运动员的训练安排,还是存在着训练分期。
只不过各周期的时间及所采用的训练手段和方法有所变化。
我们要肯定的一点就是,周期训练理论对我们训练安排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对相当一部分运动员的作用还是相当大的。
我们的观念要转变,要根据各方面的情况,选择比赛要分清主次,确定所参加的重要比赛和一般性练兵比赛,这样,便于合理地安排训练和比赛。
只要安排好了,不论什么时期,什么状态都能参加比赛,并取得好成绩。
[ 6 ]冯树勇的这一观点,与过去的周期训练理论所提及的对比赛安排的原理不谋而合。
参考文献:
[1]熊焰.竞技状态及其特征剖析(j).体育学刊2004,(5)
[2]叶羽.论竞技状态(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2001,(3)
[3]俞祝仙.体育比赛竞技状态的预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4)
[4]唐智名等.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与科学调控(j).体育学刊,2001,(7)
[5]程保华.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调整(j).皇石教育学院学报,2006,(12)
[6]黄建国等.高水平运动训练周期性理论的新动向(j).体育科研,2000,(9)
[7]马特维也夫. 竞技运动理论(m) . 姚颂平译.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8]张洪潭. 重建运动训练理论初探(j ) . 体育与科学,1999 , (1) :17~21
[9]厉丽玉. 若干训练理论与实践的再认识(j ) . 中国体育教练员,1995 ,(4) :22~23
[10]武旎等. 对现代运动训练的特征与发展之思考(j ) . 北京
体育大学学报,1999 , (2) :130~132
[11]石瑜. 现代运动与实践的新变革(j ) . 湖北体育科技,1997 , (2) :17~19
[12]冯树勇. 田径项目比赛安排———练什么,怎么练,练多少
(z) . 全国运动训练高级讲习班讲义汇编,1999 :129~135 [13]李晓东. 中国乒乓球队的成功经验———练什么,怎么练,练多少(z) . 全国运动训练高级讲习班讲义汇编,1999 :87~110 [14]伏夫克. 运动训练的连续性和长时间中断后出现的反常现象(j ) . 体育科技信息,1996 , (5) :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