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状态和周期性训练研究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竞技状态和周期性训练的研究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相关竞技状态和周期性训练的相关资料,对有关竞技状态的特征、竞技状态的培养和调控方面进行了阐述,同时对周期性训练的理论及新的发现动向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为适应现代比赛赛制的变化,广大教练员在安排运动训练结构时,仍要以周期训练理论为指导,正确处理好比赛与训练的关系;为比
赛调整好运动员的竞技状态,需要指定详细的周期性训练计划为运动员取得好的成绩做铺垫。
关键词竞技状态最佳竞技状态周期性训练
竞技状态是指运动员获取本人最佳成绩的最适宜状态它主要取
决于运动员通过训练后机体内部各系统功能的和积聚,即运动员的运动素质、技术水平和战术水平已形成一较高级的平衡,神经系统调节能力达到顶点。所以,表现竞技状态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运动成绩。
“竞技状态”这一概念涉及到的是“竞技”和“状态”两个事物特征的归纳和概括,是对运动员参加竞技活动时的总体表现状况的归纳。“竞技”只是隅于运动竞赛吗,应该说这里的“竞技”还不能够说是狭义的“竞赛”之“竞技”。这里“竞技”的修饰应该类似于对“体育”、“运动”的修饰,如“竞技体育”、“竞技运动”。如果竞技只是指向竞赛,那么何不用“竞赛状态”,而用“竞技状态”呢? 此概念的中心是状态,即竞技能力的现实水平和发挥水平特别是竞技能力整合水平所达到的程度。其种差是竞技,即运动员所进行
的竞技活动,因为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过程也就是竞技能力的获得、控制和展现过程。这里,“竞技”对“状态”的修饰是“性质”的限定,而不是“程度”的限定。“竞技”还是“指向性”的限定,即所说状态是对于运动员竞技而言的,是指运动员参加竞赛活动,
当然也应该包括训练活动过程中运动员生理、心理和训练方面的准备状况和状态,它可以有不同程度高低之分。在实践中也是如此,训练、比赛的前、中、后期,运动员,教练员都有对状态的自我描述和他人描述。所以一般有今天或这段期间的“状态”是“很好”“还可以”、“一
般”、“较差”等几种大致的分类。当然,大多数还是运动员在赛前、赛后的自我描述和他人的推测。
一、竞技状态
(一)竞技状态的本质特征
竞技状态是指运动员在参与竞技的过程中身心所表现出来的一
种阶段性的综合状态,它具有相对统一性和阶段性两方面的基本特点。竞技状态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多元因素共同作用、交叉影响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状态,它受运动员自我调控能力的制约,主观因素与
客观因素的作用是通过运动员的表现决定的。当来自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刺激与运动员自我调控能力达到相对平衡时,运动员的表现是一种相对统一的状态。换言之,不同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变化,或者某一因素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时对竞技状态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或许是相同的。因此,这种表现
的一致性进而说明竞技状态具有相对统一性的特点。
(二)竞技状态的培养和形成态的形成
竞技状态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的发展变化过程,必须通过运动训练才会获得。从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来看,它主要经过初步形成竞技状态阶段,进一步发展和保持竞技状态阶段以及竞技状态暂时消失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运动训练,第二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赛前训练和比赛,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和保持主要是通过这两个阶段来完成的。从竞技状态的构成因素来看,它主要由运动员承受最大运动负荷的体能潜力及其恢复速度,受神经肌肉的协调能力所支配的技能、心理、智能,和运动员本身的神经控制能力等因素构成,而上述这些因素的形成、巩固和提高都是通过艰苦的运动训练来完成的。
(三)竞技状态的影响因素
最佳竞技状态是长期艰苦训练及有效地安排训练计划的成果,但另一方面,亦有不少其他因素会负面地影响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若能对这些负面因素有所认识,便有机会对这些因素加以控制,从而促进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
(四)最佳竞技状态的科学调控
运动员通过准备期科学系统的训练,其训练水平和竞技能力都得到大幅度提高,具备了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能力,而这种能力能否在比赛中发挥出来,这与是否在比赛中处于最佳竞技状态有直接的关系。那么,如何通过科学调控使运动员在重大比赛或关键场次的
比赛中处于最佳竞技状态呢?我们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二、周期性训练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运动竞技水平越来越高,运
动训练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在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的发展过程中,周期训练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然而,近年来的竞技体育深受商业化和职业化的强烈影响,很多项目已不受季节、气候、场地条件的限制,每年比赛次数较以往成倍地增加,这对由运动员和教练员等人参与的整个训练过程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有些教练员特别是部分球类项目的教练员,他们在日益频繁的联赛面前,对如何根据周期训练理论安排训练的周期结构、调控运动员的负荷,使之达到最佳竞技状态,显得束手无策。与此同时,在训练理论研究界中有人提出,周期训练理论对这些项目不能“一般性适用”( 张洪潭,1999) ;[2]也有人撰文指出,实践已经打破了传统的训练竞赛周期理论,“赛练结合”、“以赛促练”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厉丽玉,1995 ;武旎,1999) ;[3] [4]有的研究还认为,进入90 年代,训练周期观念已全部更新(石瑜,1997) 。
[5]在如此众说纷纭的形势下,对传统周期训练理论进行深刻的剖析,并对其在现代运动训练实践中的应用与发展作一认真的审视,
有利于我们完整理解周期训练理论的核心内容,帮助我们正确把握现代运动训练与比赛的关系,合理安排训练结构,科学运用运动训
练理论,从而提高我们的训练工作质量。
(一)周期训练理论的基本原理
周期训练理论自20 世纪初由莫乐菲和托夫提出“阶段训练分期思想”开始,经过20~60 年代拉乌尔和毕卡拉“全年训练分期思想”的发展,在1964 年马特维也夫出版了《运动训练的分期问题》,标志着运动训练理论中周期训练理论的初步形成。周期训练理论包含有丰富的内容,在分析研究了大量的训练学原著后,我们认为,周期训练理论包括三个基本原理,几乎所有的周期训练理论思想,都是
以它们为核心内容,并做出进一步的阐述。对这三个基本原理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周期训练理论。
(二)运动训练实践对周期训练理论研究与应用提出的新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的运动训练实践界对周期训练理论的认识与运用,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一致,这主要表现在对比赛的作用及其安排的看法上。
比如,中国田径队副总教练冯树勇认为,对于周期训练理论,虽然争论很多,但是,仔细分析世界优秀运动员的训练安排,还是存在着训练分期。只不过各周期的时间及所采用的训练手段和方法有所变化。我们要肯定的一点就是,周期训练理论对我们训练安排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对相当一部分运动员的作用还是相当大的。我们的观念要转变,要根据各方面的情况,选择比赛要分清主次,确定所参加的重要比赛和一般性练兵比赛,这样,便于合理地安排训练和比赛。只要安排好了,不论什么时期,什么状态都能参加比赛,并取得好成绩。[ 6 ]冯树勇的这一观点,与过去的周期训练理论所提及的对比赛安排的原理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