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孔素基因及蛋白功能研究进展
IL-12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IL-12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张晓妮;胜利【摘要】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治疗成为肿瘤生物治疗的热点,尤以白细胞介素(IL)12为主.IL-12主要通过调节树突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表面的受体表达;激活NK,T细胞;诱导肿瘤微环境中的巨噬细胞向M1型分化;增强肿瘤细胞自噬相关蛋白表达,诱导自噬;影响IL-10或γ干扰素的分泌,下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等来影响肿瘤的生长、转移.目前关于IL-12抗肿瘤的研究主要以实验为主,将IL-12合理应用于临床将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Cytokine mediated immunotherapy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tumor biotherapy, especially interleukin (IL)-12.IL-12 affects the growth and metastasis of tumors mainly through regulating the expression of receptors on the surface of dendritic cells and nature killer(NK) cells,activation of NK, T cells,inducing macrophages differentiation into M1 type under tumor microenvironment,enhancing expression of autophagy-associated protein in tumor cells,inducing auto-phagy,and affecting secretion of IL-10 or γ interferon,and downregulating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pro-grammed death ligand 1. At present,the research on anti-tumor of IL-12 is mainly based on experiments,and the reasonable application of IL-12 in clinical will become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8(024)002【总页数】5页(P301-305)【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2;肿瘤;作用机制;肿瘤微环境;细胞因子【作者】张晓妮;胜利【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院,兰州730030;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院,兰州7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0.51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肿瘤已成为当今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活的三大疾病之一,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肿瘤细胞免疫逃逸、肿瘤微血管形成、机体免疫细胞功能不足和数量减少等因素成为肿瘤治疗的难点。
抗病毒蛋白
抗病毒蛋白(12种)(Antiviral protein)摘要:病毒进入机体后,能刺激人体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以及体细胞产生干扰素。
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是抗病毒免疫中重要的蛋白质,它能诱生抗病毒白蛋白来阻止新病毒的产生。
但在机体内还存在着其它很多种具有抗病毒作用的的蛋白质,在抗病毒免疫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主要介绍了其它种类的抗病毒蛋白。
关键字:抗病毒蛋白;作用机制Abstract: After the virus enters the body, wich can stimulate macrophages, lymphocytes and cells to produce interferon.which is the important proteins that can induce an antiviral albumin to prevent the generation of new viruses with broad-spectrum antiviral activity. However, in vivo there is a w variety of other proteins that having antiviral activity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anti-viral immunity.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other types of anti-viral proteins.Key Word: antiviral protein; mechanism of action一、干扰素(Interferon,IFN)1、干扰素的分类病毒进入机体后,能刺激人体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以及体细胞产生干扰素。
干扰素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
根据干扰素产生的来源和结构不同,分为I型干扰素(IFN-α和IFN-β)和II型干扰素(IFN-γ)。
免疫抑制性受体TIGIT在病原体感染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免疫抑制性受体TIGIT在病原体感染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①李浩然张富强张振超李祥瑞王帅(新乡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新乡453003)中图分类号R392.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484X(2022)05-0632-06[摘要]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性基序结构域(TIGIT)是主要表达于活化的T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s)和自然杀伤(NK)细胞表面的免疫抑制性受体。
最近的研究表明TIGIT可通过与癌细胞或病原体感染细胞表面的多种配体相结合,直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化、增殖或间接诱导免疫抑制性因子的产生。
用TIGIT单克隆抗体干预可明显改善免疫细胞的功能,有望成为类似于PD-1的全新治疗靶点。
因此,阐明TIGIT在感染性免疫应答中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将有助于揭示多种疾病中免疫细胞功能低下的原因,并为病原体感染的治疗提供新方案。
本文简要介绍TIGIT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并且就TIGIT在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感染中发挥的作用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综述。
[关键词]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性基序结构域(TIGIT);免疫抑制性受体;病原体感染;作用机制Research progress on mechanism of immunosuppressive receptor TIGIT in pathogen infectionLI Haoran,ZHANG Fuqiang,ZHANG Zhenchao,LI Xiangrui,WANG Shuai.Department of Pathogenic Biology,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Xinxiang453003,China[Abstract]T-cell immunoglobulin and 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inhibitory motif domain(TIGIT)is a immune inhibitory receptor,mainly expressed on activated T cells,regulatory T cell(Tregs)and natural killer(NK)cells.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IGIT can directly inhibit the activation and proliferation of immune cells or indirectly induce the production of immunosuppres⁃sive factors by binding to a variety of ligands on the surface of cancer cells or pathogen-infected cells.Intervention with TIGIT monoclonal antibody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function of immune cells,which is expected to become a new therapeutic target similar to PD-1. Therefore,elucidating the specific mechanism of the role of TIGIT in infectious immune response will help to reveal the causes of low immune cell function in many diseases and provide a new scheme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hogen infection.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IGIT,and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role and mechanism of TIGIT in bacterial,viral and parasite infection.[Key words]T-cell immunoglobulin and 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inhibitory motif domain(TIGIT);Inhibitory receptor;Pathogen infection;Mechanism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性基序结构域(T-cell immunoglobulin and 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inhibitory motif domain,TIGIT)位于人类第16号染色体,主要表达于NK细胞、Tregs和辅助性T细胞上。
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治研究进展
见的由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过度增牛、无效免疫应答火控引 起多器官高炎症反应而导致的临J术综合征,起病急、病情进 展迅速、病死率高,HLH既亓丁发生于本身存在基因缺陷的 个体,也可以继发于感染、肿瘤及f二l身免疫性疾病.近年来, HLH分了遗传学、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治
疗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712・
生垡』L型垒查垫!!生!旦整兰!垄笙!塑业!!』£!尘坐:兰!P堕坐!竺垫!!:∑尘:堡竺:堕!:!
・综述.
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治研究进展
徐晓军
汤永民
噬IIIL细胞综合征又称为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
葛芷(hemophagocytic Iymphohistjocytosis,HLH),是一组较为少
万方数据
714・
周血NK细胞的数量并无明显下降‘241,但我们在临床实 中发现,初诊的HLH患儿NK细胞的数量明显下降,而在
病毒等Ⅲ】。除病毒外,其他病原体也可引发HLH,称为感染 相关的HLH(IAHS),结核杆菌、支原体、真菌、寄生虫等感染 均是可能的诱发因素惮J。HLH也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 患者,最典型例子是全身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巨噬细胞活 化综合征(MAS)。HLH还见于肿瘤患者,尤其是淋巴系统 肿瘤,由此相关的HLH被命名为肿瘤相关的HLH(MAHS) 或淋巴瘤相关的HLH(LAHS)。此外,在肿瘤化疗过程中也
DOI:10.3760/cma.j.issn.0578.1310.2011.09.01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971283)
作者单位:310003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
蠕科
通信作者:汤永民(Email:Y—M—TANG@zju.edu.t.n)
噬血细胞综合征与基因多态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5 0 例中国 H P S 患儿及 5 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穿孔 素基因检测,发现了穿孔素编码区 2个 S N P位 A 2 7 4 A 、H 3 0 0 H ) ,但综合分析两者与 H P S 点 ( 的发病均无明显相关性。且在此两项研究中,学 9 1 V位 者们并未检测出在白种人群中最多见的 A 点,这可能与民族及地域差异有关。关于穿孔素 基因多态性与 H P S的关系尚有待于更全面、多 中心的进一步研究。 颗粒酶 颗粒酶 B与穿孔素共同介导穿孔素 / 细胞凋亡途径。在清除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及抗
噬血细胞综合征 ( H P S ) 又称噬血细胞性淋 巴组织细胞增多症 ( H L H ) ,是由于淋巴细胞和 组织细胞过度活化,分泌过量的细胞因子所引发 的致命 性 炎 症 损 伤,其 病 情 凶 险,病 死 率 高。 H P S 按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获得性,前者主要包
D O I :1 0 3 9 6 9 / j i s s n 0 2 5 3 9 8 0 2 2 0 1 6 0 5 0 0 1 作者单位:5 1 0 1 2 0广州,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 通讯作者,薛红漫,E m a i l :h o n g m a n x u e @1 2 6 c o m
括家族性 H P S( F H L ) 和免疫缺陷综合征相关 H P S ,后者可由感染、风湿免疫疾病、肿瘤等多
1 ] 种因素诱发 [ 。至今为止,H P S 的病因及具体发 2 ] 。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基 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
因多态性在 H P S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一定的
2 8 2
新医学 2 0 1 6年 5月第 4 7卷第 5期
1 8 ] 最早于 2 0 0 3 年, F e l d m a n n 等[ 报道了 U N C 1 3 D基因突变可以引发 H P S ,这种 H P S 被定 [ 1 9 ] 义为 F H L 3 ,约占 F H L的 3 0 %~ 3 5 % 。U N C
Decorin提升小鼠脾脏细胞对乳腺癌细胞系4T1的免疫响应性
Decorin提升小鼠脾脏细胞对乳腺癌细胞系4T1的免疫响应性赵慧强; 刘超; 胡泽斌; 戴诗云; 王华【期刊名称】《《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年(卷),期】2019(014)006【总页数】6页(P481-486)【关键词】核心蛋白聚糖; 乳腺肿瘤; 基因;MHCII类; 脾细胞; 4T1细胞系【作者】赵慧强; 刘超; 胡泽斌; 戴诗云; 王华【作者单位】100850 北京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辐射医学研究所; 100048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干部保健科; 264003 山东滨州医学院临床医学院; 100050 北京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体外诊断试剂所【正文语种】中文目的评价高表达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的小鼠乳腺癌细胞系 4T1 对正常小鼠脾细胞的免疫激活效应,明确 Decorin 对抗肿瘤免疫的调节作用。
方法采用携带Decorin 基因的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 Ad.DCN 感染小鼠乳腺癌细胞系 4T1。
与小鼠脾细胞共培养 3 d 后,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细胞的CD4+T 细胞、CD8+T 细胞、T 记忆细胞(Tm)和T 调节细胞(Treg)的百分比;利用实时定量 PCR(qPCR)技术检测 Th1 类细胞因子IL-2、IL-12、TNF-α和IFN-γ 的表达,Th2 类细胞因子IL-4、IL-6、IL-10 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以及与杀伤相关基因穿孔素与颗粒酶 B 的表达。
结果与小鼠乳腺癌细胞系 4T1 共培养后,小鼠脾细胞 CD4+T 淋巴细胞、CD8+T 淋巴细胞、Treg 细胞比例无明显改变,但Tm 细胞比例显著升高;同时,细胞因子、穿孔素和颗粒酶 B 表达下调。
但是,病毒感染的 4T1 细胞,特别是Ad.DCN 感染的 4T1 细胞可显著抑制 Treg 细胞,并部分逆转细胞因子表达的下调。
结论 Decorin 高表达可增强正常小鼠脾脏细胞对乳腺癌细胞系 4T1 的免疫响应性,从而激活抗肿瘤免疫反应。
自身免疫性胃炎研究新进展
自身免疫性胃炎研究新进展发布时间:2022-12-10T03:15:59.939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8月16期作者:洪清艳[导读]自身免疫性胃炎研究新进展洪清艳(防城港市港口区人民医院;广西防城港538001)【摘要】自身免疫性胃炎属于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诊断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且该疾病也与其他的免疫性疾病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
通过认识并了解该疾病,能够为临床诊断、治疗自身免疫性胃炎提供参考价值,本文主要对自身免疫性胃炎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与其他免疫性疾病的关联性、治疗及随访等相关内容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胃炎;病理特点;胃黏膜萎缩;综述自身免疫性胃炎常见于老年女性群体,其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主要累及壁细胞,表现为胃底、胃体黏膜萎缩、胃窦黏膜正常等,会对患者机体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可合并恶性贫血及其他免疫性疾病,同时还存在一定的癌变风险。
因此,临床医师需要提高对于自身免疫性胃炎的相关认识,以便在面对此病患者时能够做到正确诊断、科学治疗,进一步提高自身免疫性胃炎的诊断率,促进患者病情改善,使胃黏膜萎缩得以延缓。
但临床现阶段有关该疾病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在现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自身免疫性胃炎展开相关分析,现将相关内容综述如下。
1发病机制自身免疫性胃炎(autoimmune gastritis,AIG)又称A型胃炎,是一种渐进性的慢性炎性病变,会导致胃体底黏膜的泌酸腺萎缩和取代性化生,结果是胃酸减少或胃酸缺乏症[1]。
该病在女性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且老年患者居多,该病是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导致的,胃黏膜固有腺体减少、伴或不伴肠化生为该病的主要特征,存在癌变风险,而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关注这一疾病对于减少胃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2-3]。
但国内关于自身免疫性胃炎的相关报道较少,若能够掌握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可有效提升其检出率,避免误诊漏诊现象,从而尽早实施治疗,稳定患者病情,为预后提供保障[4]。
【doc】重症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现状和诊治进展
重症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现状和诊治进展4gL急救医学2005年10月第12卷第5期Pediat基ergYicj!C)ct2QQv(2: 重症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现状和诊治进展申昆玲段红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100045)中图分类号:R3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59(2005)05—0341-04Epstein—Barr病毒,简称EB病毒(EBV),属于疱疹病毒,7亚科,通过唾液的接触在人群中传播.该病毒被发现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了.因其感染的普遍性及感染后终生潜伏而不能被机体免疫系统彻底清除,所以被称为”无处不在的成功病毒”.发展中国家2岁以下儿童EBV血清阳性转化率可达95%以上,由此可见一斑.在如此高的EBV血清阳性转化率下,大多数个体以”无症状”亚临床状态存在.对EBV致病性的认识,从最早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IM)到非洲高发的伯基特淋巴瘤,再后来到鼻咽癌,霍奇金淋巴瘤及乳腺癌等多种肿瘤,因此成为着名的致瘤病毒.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早期,美国报道了表现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慢性EBV感染.而几乎同时期,日本报道了表现为淋巴组织异常增殖伴随血细胞异常及多器官功能损伤,而临床表现各异的慢性EBV感染的儿童及青少年病例,称为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hronicactiveEpstein—Barrvirusinfection,CAE BV),并发现淋巴组织异常增殖可能为淋巴瘤的前期表现.本文就EBV感染后引起的重症疾病综述如下.1原发感染及IMEBV原发感染多数表现为无症状型,少数出现IM,该病在亚洲以儿童常见,而美国或欧洲国家,其发病高峰在青少年.EBV首先感染口咽上皮细胞并大量复制,裂解细胞释放病毒颗粒,机体免疫系统通过各种途径杀伤病毒,但不能完全消灭.EBV可潜伏在B淋巴细胞中.机体经历4~7周的潜伏期后出现发热(89%),咽炎(78%),颈部淋巴结肿大(94%),脾脏肿大(49%),肝脏肿大(6%),黄疸(4%)及皮疹(7%).值得提出的是,应用氨卞青霉素或阿莫西林后出现药物性皮疹亦是EBV感染的临床特点之一n,.IM一般有自限性,呈良性经过.少数情况下可引起各种合并症,如脾破裂,上气道阻塞,间质性肺炎及脑炎等.作者简介:申昆玲,女,北京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攻方向呼吸及病毒性疾病的研究.专题讨论?极少数个体在EBV原发感染后出现致命的并发症,称为暴发性IM或致死性IM,死因常为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emophagocyticlympho histiocytosis,HIH),暴发性肝炎引起的严重出血倾向及肝功能衰竭.暴发性IM多发生在免疫缺陷个体.关于IM合并症的多样性,从免疫学角度解释如下:在急性原发性EBV感染时,EBV的各种抗原成分使机体T淋巴细胞活化产生EBV特异性杀伤性T细胞,并由此破坏被EBV感染的B淋巴细胞,旁观的T淋巴细胞亦可同时活化并攻击自身组织,因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合并症_3J.对于儿童来说,发生率相对较高的为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小脑炎,脑膜脑炎,横贯性脊髓炎,格兰一巴雷综合征,颅神经炎等.在住院的IM患儿中,合并神经系统合并症者占1%~18%_3].有时患儿缺乏典型IM症状而仅仅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在急性病毒性脑炎中,由EBV引起者占0.3%~7%.脑膜脑炎是IM合并神经系统合并症中最常见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烦躁不安,意识障碍及行为异常,30%~40%的患者出现惊厥.其他表现还有共济失调,视物变形症(Aliceinwonderlandsyndrome),发音不清,面神经麻痹等.Hsieh等_4J报道1例12岁患儿主要表现为不自主手指运动,静止期震颤,流涎及颈部歪斜等类似帕金森症状的EBV脑炎. 急性EBV脑炎脑脊液改变包括脑脊液压力升高,脑脊液淋巴细胞数增多(27%),个别病例出现脑脊液蛋白轻度升高.EBV引起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病毒的直接侵入以及由此引起的免疫反应,炎症反应有关.有报道从EBV脑炎患儿脑脊液中分离出EBV,似乎说明EBV直接侵入是EBV脑炎的发病机制之一[5]o另外,脾破裂在IM中发生率为0.1%~0.5%,病死率为30%,死亡原因归因于延误诊断从而失去治疗时机n0,u].脾破裂无一例外均发生于脾大患儿,但腹部触诊并不一定能发现.有研究证实,在IM患儿,影象学检查确定脾大者几乎,JL急救医学2005年l0月第12卷第5期PediatricEmergenYIcje,Qct2Qv(2Io.占100%.而腹部触诊最多仅能发现一半.多数患儿发病前有外伤史,但有时极轻微的外伤亦可诱发,如翻身,咳嗽,呕吐,排便等.在一项107例IM合并脾破裂的调查中,只有18例近期无明确外伤史…I.一般来说,脾破裂发生在病程的2~4周,但可早至发病第3天,晚至病程2个月时.下列线索有助于IM合并脾破裂的诊断:(1)近期内有IM病史;(2)发病前有剧烈运动或轻微外伤史;(3)突然出现的腹痛,有时疼痛向左肩部放射(Kehr’S征),下腹部有触痛及反跳痛;(4)短期内脾脏的突然增大;(5)无明确原因的急性失血性贫血伴心动过速,低血压等.通常腹部B超或CT检查有助于确定诊断.治疗以急诊行脾切除为主,也有建议在无剧烈腹痛及反跳痛,出血情况稳定时可保守治疗.预防:(1)由于IM脾脏的病理改变恢复很慢,因此,IM患儿尤其青少年应在症状改善后2~3个月甚至6个月才能运动;(2)IM患儿应注意处理便秘,避免增加腹压造成脾破裂;(3)IM患儿应尽量少用阿斯匹林降温,因其可能诱发脾破裂及血小板减少.2x连锁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X—linkedlym. phoproliferativedisease,XLP)该病是遗传性免疫缺陷病,是位于x染色体长臂的SH2D1A基因缺陷造成,由于该基因突变, 其表达产物表面信号淋巴细胞激活分子相关蛋白(signalinglymphocyticactivationmolecule—’associ—atedprotein,SAP)减少,而该蛋白与淋巴细胞的活化有关.因而XLP表现为对EBV感染的极度敏感及异常严重的病理反应.新近研究表明,NK细胞的表面受体2B4可能与SAP有关,因此推断XIP患者由于缺乏SAP,导致NK细胞介导的针对被EBV感染细胞的溶细胞作用受阻,从而导致EBV感染后出现难以控制的T及B淋巴细胞的多克隆增多-6】.XIP为男性发病,绝大多数患者在EBV感染前是无症状的,临床表现各异,如严重的致死性IM(51%),获得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31%),严重恶性淋巴瘤(26%),上述情况可单独亦可合并出现.XLP的死因是EBV原发感染后大量细胞毒性T细胞浸润肝脏引起的肝坏死,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衰竭以及多重细菌感染或霉菌感染.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是其特征性表现.值得提出的是,虽然XLP可引起暴发性IM,但并非所有暴发性IM均属于XLP,因该病尚可见于女性患者.XLP预后很差,平均发病年龄是2.5岁,70%以上在10岁以前死亡.骨髓移植的成功率在50%,但长期存活率尚无详细报道.因此,早期诊断尤其对基因缺陷家族的诊断对于XLP引起死亡的预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3CAEBVEBV在原发感染后进入潜伏感染状态,潜伏在B淋巴细胞中.此时,病毒不再进行自主复制,而是随细胞周期的复制而进行复制,与此同时机体建立以记忆性T细胞为主的免疫监视功能,随时消灭过度复制的EBV,机体与EBV处于”和平共处”的动态平衡中,机体保持健康或亚临床状态.个别情况下,处于潜伏感染状态下的EBV可再次激活并且大量复制,机体再次进入病理状态, 称为CAEBV.CAEBV患儿血清中EBV的抗体滴度及EBV的基因拷贝数异常增高.发病机制尚不清,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活动性的EBV感染及伴随以T,NK细胞为主的克隆增生.CAEBV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原因可能与CAE—BV时各种不同表型的细胞出现多克隆增生有关.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烧(92.7%),肝脏肿大(79.3%),脾脏肿大(73.2%),肝功能异常(67.1%),血小板减少症(45.1%),贫血(43.9%),淋巴结病(40.2%),蚊虫过敏(32.9%),皮疹(25.6%),皮肤牛痘样水疱(9.8%),腹泻(6.1%)及视网膜炎(4.9%o其中42%的患儿曾有过IM或类似IM症状l7J.总体来说,T细胞类型的CAEBV主要表现为发烧,抗病毒衣壳抗原( cardantigen,VCA)IgG及抗病毒早期抗原(earlyanti—gen,EA)IgG抗体滴度的升高;NK细胞类型的CAE—BV主要表现为蚊虫过敏及相应的皮肤损害,骨髓或外周血中大颗粒细胞增多及IgE滴度升高.病程中可出现严重的合并症,包括M』{(24.4%),恶性淋巴瘤(8.3%),DIC(15.9%),肝功能衰竭(14.6%),消化道溃疡或穿孔(11.0%),冠状动脉瘤(8.5%),中枢神经系统症状(8.5%),心肌炎(6.1%),间质性肺炎(4.8%)及白血病(4.8%).Y amashim等[8】报道1例CAEBV患儿除合并HLH外,尚出现急性小脑共济失调,脑炎及多发性脑脓肿的表现.而这些合并症一般只在IM时出现.诊断标准:包括EBV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持续时间,EBV病毒量的异常增高及组织病理损害与EBV感染相关联的证据.3.1EBV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及其持续时间一般来说,EBV相关疾病或下述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方可诊断CAEBV,这些症状包括发烧,持续性肝功能损害,多发性淋巴结病,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视网膜炎,间质性肺炎,牛痘样水疱及,Jt急救医学2005年10只筮2鲞璺塑盟垦!监!£Y丛£垒Q2QQ,!2,Q:’343’蚊虫过敏等.3.2EBV病毒量及引起组织病理损害的证据下述标准≥1条即可诊断CAEBV:(1)Southern杂交在组织或外周血中检测出EBV的DNA;(2)在感染的组织或外周血中检测出EBV的游离DNA;(3)在感染的组织或外周血中检测出EBER一1阳性细胞;(4)血清EBV抗体滴度异常增高,包括抗vCA—IgOr5120或抗EA—IgG≥640排外免疫异常个体及其他病原近期感染可引起的上述表现.4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噬血综合征是一组以良性巨噬细胞增生和活化伴随其吞噬血细胞现象的一类综合征.遗传因素,感染,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等多种因素均可引起,由EBV引起的称为EBV相关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epstein—barrvirus—associ—atedhemophagocyticlymphohistiocytosis,EBV—HIH).其发病机制是由于EBV感染了T或/和NK细胞,杀伤性T淋巴细胞(CTt)及NK细胞失去清除被EBV感染淋巴细胞的能力,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引起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及其级联反应, 从而激活巨噬细胞,诱发巨噬细胞吞噬血细胞.与此同时,活化的淋巴细胞浸润各器官造成免疫损伤,引起临床出现机会性感染,DIC,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另一方面,部分EBV—HIH也可由基因缺陷造成的免疫异常引起,如上文提到的XIP,还有家族性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familial hemophagocyticlymphohistiocytosis,FHI)又称作原发性噬血综合征,该病是由于表达穿孔素蛋白的穿孔素基因(perforingene,PRF1)的突变,导致在CTL,NK细胞表面穿孔素蛋白表达减少,影响其对EBV感染细胞造成穿孔及溶解死亡的过程,造成淋巴细胞的异常增殖及过度活化,由此造成各组织器官的免疫损伤.EBV—HLH的临床表现主要有持续性发热,以高热为主,有肝脾淋巴结肿大,黄疸,肝功异常,水肿,胸腔积液,腹水,血细胞减少,凝血病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惊厥,昏迷及脑病的表现,严重者可出现颅内出血.NK细胞淋巴瘤合并EBV—HLH时有对蚊虫过敏史,表现为被蚊子叮咬后持续数天的发烧,皮肤红斑及随后的水痘和溃疡形成,鼻腔淋巴瘤则表现为鼻塞,眶下肿胀等.实验室检查包括各种EBV抗体滴度及EBV基因拷贝数的异常增高.另外,乳酸脱氢酶,铁蛋白,血清或尿中的fl2微球蛋白,可溶性白介素一2受体(SIL 一2R)亦可升高.其中,血清中的铁蛋白,血清或尿中的fl2微球蛋白及SIL一2R可反映疾病的活动度.诊断:EBV—HLH的诊断包括HLH的诊断和EBV感染两个方面.(1)HLH诊断标准依据HLH一2004方案,以下8条有5条符合即可诊断HIH:①发烧;②脾脏增大;③外周血至少两系减少,血红蛋白<90g/L,血小板<100×10/L,中性粒细胞<1.0×10/L;④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⑤骨髓,脾脏或淋巴结中有噬血现象;⑥NK细胞活力降低或缺乏;⑦血清铁蛋白≥500mg/I;⑧可溶性CD25(SIL一2R)≥2400U/ml.(2)EBV病毒感染的证据VCA—IgM>10和EBNA<10诊断急性EBV原发感染,VCA—EADR—IgG>40表示EBV再激活.血清学不能明确EBV急性感染或再激活者应测血清/血浆中EBV游离DNA,如其拷贝数增高可确诊EBV—HLH.EBV—HLH预后不好,病死率高,在一半以上,且发病年龄越小,预后越差.实行HIH一94’9J治疗方案以来,HIH预后有很大改观.该方案包括足叶乙甙(etoposide,VP.16),地塞米松,氨甲蝶呤,环孢霉素A等的化疗,分为初始治疗及巩固治疗. Imashuku等[1o]报道,47例儿童及青少年中,21例首次治疗分别或联合给予皮质激素,丙球(静脉注射),环孢霉素A,另外26例,依HLH一94草案给予VP一16为基础的初始治疗.非VP一16组,只有1/ 21例完全缓解,而vP一16组,则17/26例缓解.对于FHL,XLP及对vP一16等化疗方案反应不佳的EBV.HLH,可采取造血干细胞移植,其目的在于通过干细胞移植重建免疫,使患儿获得对EBV的正常免疫反应,消灭EBV感染及造成的免疫损伤,干细胞移植应尽早进行,一旦错过时机,将会导致预后不良.参考文献1StoekingerZT.Infectiousmononucleosispresentingassponta- neoussplenicrupturewithoutothersymptoms[J].MilMed, 2003,168(9):722—725.2KernsDL,ShiraJE,GoS.eta1.AmpiciHinrashinchildren.Rela- tionshiptOpenicillinallergyandinfectiousmononucleosis[J].Am JDisChild,1973,125:187.90.3OrtiA,OteroM,TallonP,eta1.Epstein—Barrvirusmononucle- osis:Neurologiccomplications[J].ClinPediatr,2003,42(4):361—363.4I--IsiehJ,LueK,LeeY.Parkinson—likesyndromeasthemajor presentingsymptomofEpstein—Barrvirusencephalitis[J].Arch DisChild,2002,87:358—359.5Evans.InfectiousMononucleosisandencephalitis:RecoveryofEB virusfromspinalfluid[J].pediatrics,1979,64(2):258—259.-344?,儿急救医学2005年1O月第12卷第5期PediatricEmergencyMedicine,Oct2005.V ol12.No.5nierLL.eta1.FunctionalrequirementforSAP2I一mediatedactivationofhumannaturalkillercells asrevealedbytheX—hnkedlymphoproliferativesyndrome[J].J Immunol2000.165:2932—2936.7KimuraH.MorishimaT.KaneganeH.eta1.PrognosticFactors forChronicActiveEpstein—BarrVirusInfection【J].InfectDis,2003.187:527—533.8Y amashitaSI.MurakamiC.humiY.SeverechronicactiveEp—stein—Barrvirusinfectionaccompaniedbyvirus—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syndrome.cerebellarataxiaandencephalitis[J].重症轮状病毒感染JNeuropsychiatryClinNeurosci,1998.52:449—452.9HenterJl,AricoM,EgeierRM,eta1.HLH一94:Atreamentpro—tOCalforhemophagocyticlymphohistiocytosis[J].MedPediatrOncol,1997.28:342—347.10ImashukuS,KuriyamaK.TeramuraT.eta1.Requirementfore—toposideinthetreatmentofEpstein—.Barrvirus—.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lymphohistiocytosis[J].JClinOnco1.2001.19:2665—2673.(收稿日期:2005.06—30;修回日期:2005—07—22)(本文编辑:徐积芬)王斌封志纯(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广东广州510280)中图分类号:R3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59(2005)05.034403自1973年发现轮状病毒(rotavirus,RV)以来,研究不断深入.RV是世界范围内儿童急性腹泻病最重要的病原之一,全球每年约有87万儿童死于RV感染,并且主要是在发展中国家.人类RV分为A,B,C3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的主要为A组,但B,C组也有报道.在我国流行的A组轮状病毒一直以G1型为主,G2型次之,G3型,G4型再次之.然而近年来,全国分离出的G3型毒株明显增多.B组轮状病毒,是我国分离鉴定的新轮状病毒,仅在我国大陆流行.C组轮状病毒感染在世界各地有局部的发病和流行,但感染率不如A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血清学调查表明,C组轮状病毒感染,年长儿和农村的儿童感染率更高,推测是动物传染给人的可能性比较大,但详细和确切的证据有待进一步探讨[引.婴幼儿的轮状病毒感染,绝大部分是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引起的死亡及严重并发症也主要来自于消化道.其中最常见的还是腹泻合并严重脱水,酸中毒,休克.轮状病毒感染导致婴幼儿严重临床症状的病例不多,但近10年来,在一些其他症状的患儿中陆续发现轮状病毒感染的证据,使对该病毒感染的认识应该有所更新.1消化道损害患者最主要的症状是腹泻.病毒侵犯小肠细胞的绒毛,潜伏期2~4d.病毒在胞浆内增殖,受损细胞可脱落至肠腔而释放大量病毒,并随粪便排出.腹泻的原因可能是病毒增殖影响了细胞的搬运功能,妨碍钠和葡萄糖的吸收.严重时可导作者简介:王斌,男,广东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新生儿专业. 致脱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这方面的内容在大学教科书(JL科学>中已多有阐述,不再赘言.1.1高渗脱水患儿的补液在补液过程中要注意一些容易忽视或者造成患儿严重后果的细节:(1)高渗性脱水婴幼儿患儿降低血渗透压速度不宜过快,以免造成脑水肿;(2)补液时应注意避免使用10%葡萄糖,血浆渗透压进一步增高;(3)无尿患儿要以恢复有效循环血量为主,避免使用渗透性利尿剂;(4)有建议在血浆渗透压>360Os—mo/[的患儿,在第一批纠正脱水的液体使用等张液体,第二批液体使用2/3张液体,并将纠正脱水的时间延长至48h;(5)严重脱水的患儿酸中毒可以随着脱水的纠正而得到纠正,因此不要急于用高渗性碱性液体-1.2J.1.2轮状病毒感染的患儿,部分可出现肠套叠和肠梗阻梗阻多以不完全梗阻为主,但临床如不重视,有可能出现肠坏死,造成严重后果.当息儿阵发哭吵突然加重,同时伴面色苍白,四肢挣扎, 表情异常痛苦时,应考虑肠套叠可能.少数患儿仅有精神萎靡,大便带少量血丝的无痛性肠套叠, 临床上应引起重视].早期及时予B超检查,必要时予以x线腹部立位摄片,以明确诊断.并发肠梗阻的发病机制可能为:(I)病毒侵入肠瘠膜导致上皮脱落或结构破坏,双糖酶分泌不足或活性降低使食物中的糖类消化不完全而积滞在肠道内而导致运动功能障碍.(2)低血钾使神经肌肉兴奋性下降,平滑肌运动减弱或节律紊乱,肠道平滑肌松弛运动功能障碍.(3)肠道急性感染可突然诱发弥漫性的消化道功能障碍综合征.肠套叠的发生与套叠存在起点及肠蠕动亢进有关,现在认。
川崎病并发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研究进展
川崎病并发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研究进展黄跃东综述,吴晓云△审校(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科/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童发育重大疾病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儿科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14)【关键词】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并发症;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综述DOI:10.3969/j.issn.1009⁃5519.2018.08.0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519(2018)08⁃1187⁃03川崎病(KD)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主要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是一种以全身中小血管非特异性炎性反应为主的急性出疹性疾病,为风湿性疾病的一种[1]。
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属继发性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的一种,以巨噬细胞过度活化为特点,是一种严重的风湿性疾病并发症,主要继发于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者,也可见于KD等其他风湿性疾病[2]。
KD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冠状动脉损害,并发MAS的发生率低,临床对其关注不足,但该病凶险,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安全。
目前,关于KD并发MAS(KD⁃MAS)的机制尚不明确,也无相应的诊治指南,诊断主要参照2016年版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o⁃JIA)并发MAS(So⁃JIA⁃MAS)诊断指南。
随着对MAS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关KD⁃MAS的文献报道越来越多,研究人员逐步认识到了KD⁃MAS具有其独特性,现将其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点、诊治及预后等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关于MAS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大多源自于对HLH及So⁃JIA的研究,而对KD⁃MAS的针对性病因研究仍然欠缺。
既往研究很早就认识到MAS是由T 淋巴细胞(主要是细胞毒T淋巴细胞)和分化良好的巨噬细胞过度活化和增殖,分泌大量炎性细胞因子导致炎性风暴,造成全身多系统免疫损伤的过程[2]。
但究竟是何种因素触发了这一过程,目前仍不明确。
据文献报道,穿孔素基因表达异常和自然杀伤细胞功能紊乱可能参与其中[2]。
免疫细胞抵抗穿孔素作用机制_概述及解释说明
免疫细胞抵抗穿孔素作用机制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免疫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其通过释放一系列生物活性物质来对抗外源性的感染和内源性的异常细胞增殖。
穿孔素是一类重要的这些生物活性物质,能够直接作用于目标细胞的膜结构,并引起细胞凋亡或损伤。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穿孔素的定义和分类,然后着重探讨免疫细胞的功能与作用。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阐述穿孔素在免疫细胞中的表达和调控机制。
随后,本文将深入探讨穿孔素对目标细胞的作用机制,包括对目标细胞膜的破坏作用以及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
最后,我们将讨论穿孔素在免疫系统中的生理意义及其在临床应用方面的潜力。
1.3 目的: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清晰地概述和解释免疫细胞抵抗穿孔素作用机制的文章。
通过对免疫细胞产生的穿孔素及其作用机制的详细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穿孔素在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性和潜力,为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 免疫细胞抵抗穿孔素作用机制2.1 穿孔素的定义与分类穿孔素是一类存在于免疫细胞中的特殊蛋白质,具有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能力。
根据其结构和功能特点,穿孔素可以被分为多个亚类,包括静止颗粒(perforin monomers)、非溶酶体释放复合体(pore-forming complexes)和溶酶体(lytic granules)等。
2.2 免疫细胞的功能与作用免疫细胞包括多种类型的细胞,如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等。
这些免疫细胞在机体的免疫防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能够通过释放穿孔素来直接攻击并杀伤潜在病原体、肿瘤细胞以及感染性病菌。
2.3 穿孔素在免疫细胞中的表达和调控机制穿孔素在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和调控机制存在差异。
研究发现,穿孔素的表达受到多种信号通路的调控,包括活化的免疫细胞所产生的细胞因子、炎症反应和激素等。
此外,通过下游信号传导分子的参与,穿孔素在免疫细胞中的合成也可以被调控。
NK细胞和CDT细胞对靶细胞杀伤机制的异同
NK细胞和CD8+T细胞对靶细胞杀伤机制的异同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 NK是先天免疫中的一类十分重要的淋巴细胞,通过其细胞毒活性可以杀伤靶细胞;CD8+T细胞细胞表面表达CD8分子,可以特异的杀伤靶细胞,又称为细胞毒性T细胞或杀伤性T细胞;NK细胞和CD8+T细胞都具有杀伤靶细胞的作用,但它们对靶细胞的杀伤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本文对NK细胞和CD8+T细胞杀伤靶细胞机制的异同进行了概述;细胞和CD8+T细胞杀伤靶细胞机制的相同之处NK细胞和CD8+T细胞都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杀伤相应的靶细胞:穿孔素、颗粒酶、Fas/FasL、TNF-α、INF-γ和LT途径;穿孔素途径穿孔素perforin也称为成孔蛋白performing pertein, PFP,NK细胞和CD8+T细胞上都有表达;1988年,Podack 等1报道了人穿孔素的结构和表达,人穿孔素基因定位于10 号染色体10q22,基因全长6218bp ,其cDNA 长为1668bp;人穿孔素蛋白由534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其分子量约为66~75KD;穿孔素贮存于CD8+T细胞和NK细胞胞浆颗粒中,是CD8+T细胞和NK细胞杀伤靶细胞的主要毒性蛋白;细胞激活后发生脱颗粒含有穿孔素、颗粒酶等,释放穿孔素;在Ca2+ 的存在下,穿孔素单体可迅速附着于靶细胞膜,嵌入细胞膜的双层磷脂中,多个单体聚合形成打孔聚合物,在靶细胞膜上形成不同孔径50~160nm 的跨膜孔道,从而导致靶细胞膜去极化;Na+、H2O经过通道进入胞内,一些电解质和大分子物质流出胞外,改变细胞膜渗透压,最终引起靶细胞渗透性死亡;此过程与补体介导的溶细胞过程类似,溶解细胞过程比较迅速;细胞本身可能释放A 型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硫酸软骨素A限制因子,因此可避免穿孔素对自身细胞的攻击;对靶细胞进行攻击后,细胞与裂解的靶细胞分离,又可继续攻击其它靶细胞2;穿孔素还可以通过颗粒酶促进靶细胞凋亡而杀伤靶细胞3;穿孔素形成的传膜孔道有利于颗粒酶进入靶细胞;此外,穿孔素还引起颗粒酶在靶细胞胞浆和胞核的重新分布,使颗粒酶聚集在其裂解部位,有利于裂解靶细胞;颗粒酶途径颗粒酶即颗粒相关丝氨酸酯酶,属于糜蛋白酶超家族,在N端具有保守序列4;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的颗粒酶有10多种,而研究较多的主要是颗粒酶B;颗粒酶B分子量约为35KD,编码人类颗粒酶B的基因位于人类上,含有5个外显子5.颗粒酶与穿孔素一起贮存于NK细胞和CD8+T细胞的胞浆颗粒中,细胞激活胞吐过程中,颗粒酶和穿孔素一起释放入细胞间隙;颗粒酶可借助于穿孔素在靶细胞上形成的跨膜通道进入细胞中,直接作用于靶细胞核,通过激活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级联反应而诱发靶细胞凋亡6;颗粒酶B能活化大多数procaspase,是诱发凋亡能力最强的酶;四肽序列异亮-谷-苏-天冬氨酸是颗B最适意识别单位,也是caspase-8和caspase-10的识别位点;同时颗粒酶B还可以裂解多聚ADP核糖聚合酶、DNA依赖性蛋白酶和核有丝分裂器等核底物,直接引起细胞凋亡;Sutton等7认为,Bcl-2 可阻断由颗粒酶B和穿孔素引起的细胞凋亡;颗粒酶和穿孔素还可以通过细胞内非caspase依赖性途径诱发细胞凋亡,这种作用不被病毒产物CrmA 所抑制,而颗粒酶caspase依赖性细胞毒作用可以被病毒产物CrmA 所抑制3;Shi等8发现尽管颗粒酶B也能自主进入靶细胞,不需要穿孔素的辅助,但穿孔素对凋亡过程的起始和颗粒酶B 进入核内有关键作用;纯化的颗粒酶 B 以及其它颗粒酶单独存在不能引起靶细胞凋亡;Fas/FasL途径Fas分子也称为APO-1或CD95,属于Ι型跨膜糖蛋白,含有335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约为45000-500009;Fas分子膜外部分的氨基酸序列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和神经生长因子受体同源,可以与Fas配体或抗Fas抗体结合并将刺激信号传入膜内部分;膜内部分与TNF-R1的膜内部分同源;FasL是Ⅱ型跨膜糖蛋白,呈球状三聚体结构,与TNF 超分子家族具有同源性10;FasL全长278个氨基酸残基,经过糖基化的FasL分子量为36-43KD;细胞受到抗原刺激或在IL-2存在的条件下,其表面可以迅速地被诱导出FasL;当FasL与Fas结合时,Fas可以向细胞传递"死亡信号",数小时内细胞凋亡11-13;Fas的凋亡信号主要是通过与其胞浆区相关的死亡结构域蛋白FADD介导的;Fas与FasL结合后,受体发生多聚化,胞浆区的死亡结构域蛋白DD也发生多聚化,使得位于胞浆内的FADD可以通过其C 端的DD与受体胞浆的DD结合;FADD一方面通过C端的DD结合Fas,另一方面通过N端的死亡反应结构域DEM与caspase-8 N端的DEM结合,通过caspase-8诱导效应性caspase蛋白酶的激活,降解自身的DEM并最终导致细胞凋亡的发生;Fas/FasL途径与穿孔素-颗粒酶途径是相互独立的;去处穿孔素基因小鼠的CTL, 或无穿孔素表达的CTL 细胞素均可通过Fas 途径杀伤靶细胞14; 而FasL 基因突变小鼠CTL 无活性FasL 表达, 但仍可通过穿孔素-颗粒酶途径杀伤15;同时Fas/ FasL途径与穿孔素-颗粒酶途径杀伤靶细胞作用有一定的区别16, 前者主要删除活化T细胞和NK细胞,作用较迅速<4小时,无Ca2+依赖性,具半胱天冬氨酸依赖性;后者主要清除病毒感染细胞、恶性转化细胞及异体细胞,作用反应迅速分-秒, 具有Ca2+依赖性及部分核效应半胱天冬氨酸酶依赖性;TNF-α途径人TNF-α前体由23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含76个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切除信号肽后成熟型TNF-α为157氨基酸残基,非糖基化,第69位和101位两个半胱氨酸形成分子内二硫键;小鼠TNF-α前体为235氨基酸残基,信号肽79氨基酸残基,成熟的小鼠TNF-α分子量为17kDa,由15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第69位和100位两个半胱氨酸形成分子内二硫键,有一个糖基化点,但糖基化不影响其生物学功能;人的TNF-α基因长约,小鼠为,结构非常相似,均由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组成,与MHC基因群密切连锁,分别定位于第6对和第17对染色体上17;NK细胞和CD8+T细胞都可以分泌细胞因子TNF-α,TNF通过①改变靶细胞溶酶体的稳定性,导致多种水解酶外漏;②影响细胞膜磷脂代谢;③改变靶细胞糖代谢使组织中pH降低;④以及活化靶细胞核酸内切酶,降解基因组DNA从而引起程序性细胞死亡等机理杀伤靶细胞18;TNF引起细胞死亡过程要明显慢于穿孔素溶解细胞的作用过程;INF-γ途径人INF-γ成熟分子由143个氨基酸组成,糖蛋白,以同源双体形式存在,分子量为40kDa;小鼠成熟IFN-γ分子由13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IFN-γ生物学作用有严格的种属特异性;人和小鼠IFN-γ基因分别定位于12号和10号染色体,在DNA水平上IFN-γ基因与IFN-α/β基因无同源性;人和小鼠IFN-γ在DNA水平上有65%左右同源性,在氨基酸水平的同源性只有40%左右3;NK细胞和CD8+T细胞可以通过INF-γ来间接杀伤靶细胞;INF-γ活化巨噬细胞,使其杀伤寄生虫和胞内寄生菌的能力显著增强;LT途径NK细胞和CD8+T细胞都可以分泌淋巴毒素lymphotoxin, LT,LT与靶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后向细胞内移,继而被溶酶体摄取,导致溶酶体稳定性下降,各种溶酶体酶外逸,直接引起细胞溶解;LT也可与靶细胞表面的TNF R1结合,通过受体胞浆区的DD传递靶细胞凋亡信号3;2. NK细胞和CD8+T细胞杀伤靶细胞机制的相异之处杀伤过程的不同之处杀伤靶细胞过程中,NK细胞和CD8+T细胞对靶细胞的识别方式、颗粒产生方式及杀伤特性是不同的;CD8+T细胞识别靶细胞是受MHC-Ι类分子限制的,由TCR将特异的识别;而NK细胞虽然也可以通过表达的KIR,CD94/NKG2等受体识别靶细胞上的MHC-Ι类分子,但其也可通过NKR-P1家族识别靶细胞上的某些碳水化合物,或其他粘附分子识别靶细胞,因此NK细胞是非MHC-Ι类分子限制的19;MHC-Ι类分子丢失的病毒感染细胞对CD8+T细胞不敏感而对NK 细胞变得更敏感;NK细胞和CD8+T细胞产生穿孔素/颗粒酶颗粒的方式是不同的19;NK细胞本身存在这种颗粒,而静止的CD8+T细胞中不存在这种颗粒;CD8+T细胞只有与靶细胞上特异的MHC-Ι和抗原的复合物识别后,或受到IL-2等刺激的情况下,才会在胞浆内产生这种颗粒;NK细胞的杀伤功能属于先天免疫,特异性差,其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出现的早,在体外1小时、体内4小时及见杀伤效果;而CD8+T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属于细胞免疫,从前提细胞诱导成成熟的效应T细胞需要一个应答过程,一般需要一周以上,但其识别和杀伤具有特异性,而且免疫力维持时间较长;NK细胞杀伤靶细胞的机制-ADCC途径NK细胞表达的FcγRⅢA CD16主要结合人的IgG1和IgG3的Fc端Cγ2、Cγ3功能区,在针对靶细胞特异性IgG抗体的介导下,可杀伤相应的靶细胞,这一杀伤过程称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cell 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3;IL-2和IFN-γ明显增强NK细胞介导的ADCC作用;NK细胞发挥ADCC后,其本身表达Fas并可通过Fas/FasL机制发生化活诱导的细胞死亡;CD8+T细胞杀伤靶细胞的机制Leulalexin途径Leulalexin又称TNF相关蛋白,CD8+T细胞的胞浆颗粒分泌型和细胞膜表面膜结合型均表达leulalexin20;存在于胞浆颗粒的分泌型leulalexin进入靶细胞的过程及发挥作用的过程都依赖于穿孔素,可介导靶细胞凋亡;膜表面的结合型leulalexin可通过细胞-细胞直接接触杀伤靶细胞,其机制可能类似于FasL;丝氨酸酯酶途径活化的CD8+T细胞可释放多种丝氨酸酯酶,如CTLA-1、CTLA-3等,它们的作用可能类似与参加补体激活的酯酶样成分,通过激活穿孔素而促进杀伤靶细胞3;综上所述,NK细胞和CD8+T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主要集中在两者都可以通过穿孔素、颗粒酶、Fas/FasL、TNF-α、INF-γ和LT途径杀伤靶细胞;杀伤不同点包括两者对靶细胞的识别方式、颗粒产生方式及杀伤特性不同,NK细胞可以通过ADCC杀死靶细胞,CD8+T细胞可以通过leulalexin和丝氨酸酯酶途径杀伤细胞;参考文献1 Podack ER, Lowrey DM, Lichtenheld M, et al. Structure, function and expression of murine and human perforin 1 P1.Immunol Rev, 1988,103:203-11.2 刘培军.穿孔素研究紧张.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2,252:69-72.3 金伯泉.细胞和分子免疫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4 Podack ER, Konigsberg PJ. Cytolytic T cell granules. Isolation, structural, biochemical, and functional Exp Med. 1984,1603:695-7105 Haddad P, Clement MV, Bernard O, et al. Structural organization of the hCTLA-1 gene encoding human granzyme . 1990,872:265-71.6 Galvin JP, Spaeny-Dekking LH, Wang B, et al. Apoptosis induced by granzymeB-glycosaminoglycan complexes: implications for granule-mediated apoptosis in Immunol. 1999,1629:5345-50.7 Sutton VR,Vaux DL,Trapani JA. Bcl-2 prevents apoptosis induced by perforin and granzyme B, but not that mediated by whole cytotoxic lymphocytes. J Immunol. 12:5783-90.8Shi L, Mai S, Israels S, et al. Granzyme B GraB autonomously crosses the cell membrane and perforin initiates apoptosis and GraB nuclear localization. J Exp ;1855:855-66.9 郭梁,吴荣聪,王钊.与CD95相关的细胞凋亡和免疫调节.生命的化学,2002,222:106-10.10 Nagata S, Golstein Fas death ,1995,267:1449-56.11 Suda T,Nagata S.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Fas-ligand that induces Exp ,1793:873-9.12 Berke G.. Unlocking the secrets of CTL and NK cells. Immunol Today. 1995,167:343-613 彭黎明,王曾礼. 细胞凋亡的基础与临床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14 Walsh CM, Glass AA, Chiu V, et al. The role of the Fas lytic pathway in a perforin-less CTL hybridoma. J Immunol,1994,1536:2506-14.15 Suda T, Takahashi T, Golstein P, et 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the Fas ligand, a novel member of the tumor necrosis factor family. Cell,1993,756:1169-78.16 Edwards KM, Davis JE, Browne KA, et al. Anti-viral strategies of cytotoxic T lymphocytes are manifested through a variety of granule-bound pathways of apoptosis Cell Biol,1999,771:76-89.17 王良斌,侯水薇,吴文鹃. 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分子结构和生物学活性.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4,122:74-9.18 Golstein P, Ojcius DM, Young JD. Cell death mechanisms and the immune Rev 1991,121:29-65.19 陆云彪,葛锡锐. 杀伤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溶解机理.上海免疫学杂志,1997,175:318-20.20 潘景轩,马涧泉,李树浓.细胞毒性T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机制研究进展.免疫学杂志,1997,131:58-62.1。
穿孔素-2_是交叉呈递树突状细胞内吞逃逸的孔形成效应因子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第39卷Rep,2020,10(1):19917-19920.[17]BEUREL E,TOUPS M,NEMEROFF C B.The bidirectional re‐lationship of depression and inflammation:double troubl e[J].Neuron,2020,107(2):234-256.[18]徐翰南,蔡征真,王云,等.肠道菌群对肠道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影响及其病理生理意义[J].生理学报,2020,72(3):347-360.[19]BRUNING J,CHAPP A,KAURALA G A,et al.Gut microbiotaand short chain fatty acids:Influence on the autonomic nervous syste m[J].Neurosci Bull,2020,36(1):91-95.[20]VAN D E WOUW M,BOEHME M,LYTE J M,et al.Short-chain fatty acids:microbial metabolites that alleviate stress-induced brain-gut axis alteration s[J].J Physiol,2018,596(20):4923-4944.[21]JALANKA-TUOVINEN J,SALONEN A,NIKKILÄJ,et al.Intestinal microbiota in healthy adults:temporal analysis reveals individual and common core and relation to intestinal symptom s[J].PLoS One,2011,6(7):e23035.[22]HUANG Yichen,SHI Xing,LI Zhiyong,et al.Possibleassociation of Firmicutes in the gut microbiota of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 r[J].Neuropsych Dis Treat, 2018,14:3329-3337.[23]BIDDLE A,STEWART L,BLANCHARD J,et al.Untan‐gling the genetic basis of fibrolytic specialization by lachno‐spiraceae and ruminococcaceae in diverse gut communitie s [J].Diversity,2013,5(3):627-640.[24]MIYAKE M,TATSUMI Y,OHNISHI K,et al.Prostatediseases and microbiome in the prostate,gut,and urin e[J].Prostate Int,2022,10(2):96-107.[25]RADJABZADEH D,BOSCH J A,UITTERLINDEN A G,etal.Gut microbi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depressive symptom s[J].Nat Commun,2022,13(1):7128.[26]祁玉丽,李珊珊,曲迪,等.人参中性多糖对小鼠肠道菌群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9,44(4):811-818.(责任编辑:幸建华)腺病毒载体疫苗对荚膜B群脑膜炎球菌疾病提供血清保护腺病毒载体疫苗已获准用于预防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ARS-CoV-2)和埃博拉病毒,但对于细菌蛋白来说,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可能会影响抗原的定位和构象,或导致不必要的糖基化。
江西省赣县中学2010届高三生物奥赛班选择题限时训练1-3新人教版
某某省赣县中学2010届高三奥赛班生物选择题限时训练1 1.研究表明在人体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能够分泌一种称为穿孔素的蛋白质。
穿孔素可将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细胞的膜溶解而形成孔洞,导致这些靶细胞解体死亡。
下列与这一免疫过程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效应T细胞识别靶细胞与细胞膜上糖蛋白有关B.指导穿孔素合成的基因在效应B细胞中也存在C.效应T细胞分泌穿孔素的过程属于反应阶段D.效应T细胞分泌穿孔素的过程要依赖膜的流动性2.由于在“基因靶向”技术方面获得重大成果,两位美国科学家和一位英国科学家分享了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基因靶向”是指利用细胞内的DNA可与外源性DNA同源序列发生同源重组的性质,定向改造生物某一基因的技术。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的外显子和内含子都能翻译成多肽B.细胞内所有的基因都要表达,但在表达的时间上各不相同C.细胞内的基因在遗传时都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D.利用“基因靶向”技术实现DNA重组时需要限制性内切酶3.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植物细胞衰老后,新陈代谢速度减慢,细胞质不再流动B.有的动物细胞内的ATP可能全部来自细胞质基质C.真核细胞内的生物膜能把细胞分成许多小区室,使多种反应互不干扰D.神经元细胞的突触小体释放出的化学递质直接进入人体的内环境4.下列有关生物代谢的描述正确的是A.处于对数期的细菌代谢旺盛,有大量的代谢产物积累B.只要培养基中存在乳糖,大肠杆菌就会合成乳糖酶C.在体温调节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表现为协同作用D.硝化细菌和圆褐固氮菌的新陈代谢类型都是自养需氧型5.下列为某一段多肽链和控制它合成的DNA双链的一段。
“—甲硫氨酸—脯氨酸—苏氨酸—甘氨酸—缬氧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T A C G G G T G G C C C C A TA T G C C C A C C G G G G T A ②密码子表:甲硫氨酸 AUG 脯氨酸 CCA、CCC、CCU、CCG苏氨酸 ACU、ACC、ACA、ACG甘氨酸 GGU、GGA、GGG、GGC缬氨酸 GUU、GUC、GUA、GUG根据上述材料,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A.这段多肽链中有4个“—CO—HN—”的结构B.决定这段多肽链的遗传密码子依次是 AUG、CCC、ACC、GGG、GUAC.这段DNA中的①链起了转录模板的作用D.若发生基因突变,则该多肽链的结构一定发生改变某某省赣县中学2010届高三奥赛班生物选择题限时训练2命题:汪细炎时间要求:5---8分钟某某:1.下图是生物体内常见的一种生理作用图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A.a具有专一性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B.b成分一定是蛋白质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C.在人体消化道内也有此类反应进行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D.反应完成后,a未发生改变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2.下图箭头表示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其中哪一条最为正确(D)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A.a B.b C.c D.d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高考资源网3.科学家在某种农杆菌中找到了抗枯萎病的基因,并以质粒为运载体,采用转基因方法培育出了抗枯萎病的金花茶新品种。
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研究进展王新宝【摘要】噬血细胞综合征是一类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所致的疾病,其病理生理机制是免疫缺陷和免疫调节异常,导致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过度活化,产生大量炎性因子,从而引起危及生命的过度炎性反应.临床表现为高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和凝血功能障碍,按病因可分为遗传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其临床表现复杂,起病急骤,容易误诊.【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4(020)017【总页数】3页(P3192-3194)【关键词】噬血细胞综合征;儿童;免疫【作者】王新宝【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儿科,北京10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59噬血细胞综合征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临床表现为高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和凝血功能障碍,病理学表现为组织细胞增生伴随其吞噬各种造血细胞为特征的综合征。
噬血细胞综合征按病因可分为遗传性和继发性两大类,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包括感染相关性、自身免疫相关性和恶性肿瘤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复杂,起病急骤,容易误诊,病死率高,如能早期及时诊断治疗有利于改善预后。
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该文就噬血细胞综合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噬血细胞综合征分类及诊断标准噬血细胞综合征按病因可分为遗传性和继发性两大类[1],遗传性与基因缺陷和免疫缺陷有关,继发性与后天感染或肿瘤等有关,遗传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包括家族型噬血细胞综合征和免疫缺陷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包括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自身免疫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和恶性肿瘤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
根据噬血细胞综合征-2004诊断标准[1-2],分子生物学符合噬血细胞综合征或者以下指标8条中符合5条即可诊断为噬血细胞综合征:①发热>38.5 ℃,持续7 d 以上;②脾大(肋下≥3 cm);③血细胞减少(累及外周血两系或三系)血红蛋白<90 g/L,血小板<100×109L-1,中性粒细胞<1×109L-1,且非骨髓造血功能减低所致;④高三酰甘油和(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禁食后>3 mmol/L或高于同年龄的3个标准差,纤维蛋白原≤1.5 g/L或低于同年龄的3个标准差;⑤在骨髓、脾脏或淋巴结中可见噬血细胞;⑥自然杀伤细胞活性降低;⑦血清铁蛋白(>500 mg/L)和乳酸脱氢酶增高;⑧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CD25)增高(≥2500 U/mL)。
2021 高考生物 培优练习 细胞的生命历程(含答案)
2021高考生物培优练习细胞的生命历程1.效应T细胞能释放一种插入到靶细胞膜上的成孔蛋白(穿孔素),促使靶细胞裂解。
相关机理如图,以下推测正确的是( )A.穿孔素属于分泌蛋白,在其合成分泌的过程中依次经过的膜结构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以及细胞膜B.穿孔素合成基因也存在于吞噬细胞中C.穿孔素参与调节的方式属于体液免疫,靶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凋亡D.由图可知穿孔素促进Na+内流进而改变细胞内渗透压,并且Na+内流需要消耗能量2.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内磷脂、DNA.蛋白质等物质受自由基攻击,可能导致细胞衰老B.原癌基因能阻止细胞不正常增殖,避免细胞发生癌变C.正在发育以及发育成熟的生物体中都会发生细胞凋亡,且数量惊人D.受精卵和早期胚胎细胞都是具有全能性的细胞3.下图是环境对酵母菌生存状态调节示意图。
当酵母菌细胞生活环境中缺乏存活因子时,细胞会启动自噬作用(通过溶酶体将自身一些大分子物质水解),以延缓细胞的快速凋亡。
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凋亡只受基因调控,与环境无关B.自噬作用是细胞通过溶酶体将自身物质氧化分解提供能量C.自噬作用能够延缓细胞因营养物质不足而死亡D.Akt、mTor发挥作用导致细胞启动自噬作用4.科学家对于衰老起因的研究仍在摸索前行,《衰老生物学》中将衰老的定义修正为“衰老是由时间推移,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分子、细胞和机体结构与功能的随机改变,衰老增加死亡的可能性”。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衰老细胞的细胞膜通透性降低,物质运输能力也减弱B.细胞的死亡不利于机体更好地实现自我更新C.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会衰老,但不会凋亡D.细胞衰老后可通过细胞自噬将其清除,这与细胞内溶酶体有关5.鸡爪和鸭掌的最大不同在于,鸡爪的趾骨间没有蹼状结构,但在胚胎发育形成趾的时期,这两种动物的趾间都有蹼状结构。
鸡爪胚胎发育时期蹼的消失属于()A. 细胞凋亡B. 细胞坏死C. 细胞癌变D. 细胞衰老6.在一个多细胞的生物体内,存在着各种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具有差异的细胞,这是因为( )A. 细胞发生了变异B. 不同细胞的基因不同C. 某些细胞失去了全能性D. 不同细胞中的基因选择性地表达7.如图为人体某早期胚胎细胞所经历的生长发育阶段示意图,图中①~①为各个时期的细胞,a~c表示细胞所进行的生理过程。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4章 第2调配合含答案
2024年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4章第2节第2课时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含答案第2课时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学习目标] 1.概述细胞免疫的过程。
2.认识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相互关系。
一、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1.细胞免疫的概念:当病原体进入细胞内部,就要靠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来“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2.细胞免疫的基本过程①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
②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
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
③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
④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判断正误(1)T细胞只参与细胞免疫,B细胞只参与体液免疫()(2)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可直接将病原体消灭()答案(1)×(2)×任务一:分析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1.探究细胞免疫的研究历程资料1:1883年,俄国学者梅契尼科夫提出原始的细胞免疫学说,他认为吞噬细胞是执行抗感染免疫作用的细胞。
资料2:1942年,蔡斯和兰德施泰纳用致敏豚鼠血清给正常动物注射后做结核菌素免疫实验,结果没有出现阳性反应。
当转输淋巴细胞后,结核菌素反应出现阳性结果。
证实了此免疫反应是由淋巴细胞引起的。
此后,科学家将细胞免疫的概念改为由淋巴细胞引起的特异性免疫,这是现代的细胞免疫概念。
资料3:1974年,辛克纳吉和杜赫提证实小鼠T细胞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时,不仅需要特异性识别抗原种类,而且同时需要识别MHC分子,这种现象也称为MHC限制性。
注:当细胞被病原体感染时,细胞降解抗原并将其加工成抗原多肽片段,再以抗原肽-MHC 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细胞表面,供T细胞识别。
T7噬菌体穿孔素的克隆表达及对宿主损伤研究
徐 海,鲍 熹,董洪燕,等.T7噬菌体穿孔素的克隆表达及对宿主损伤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20,48(24):45-49.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0.24.008T7噬菌体穿孔素的克隆表达及对宿主损伤研究徐 海1,鲍 熹2,董洪燕1,郭长明1,邓碧华2,卢 宇2,朱善元1(1.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省兽用生物制药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泰州225300;2.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动物免疫工程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 摘要:为研究T7噬菌体穿孔素(Holin)蛋白对宿主细菌的增殖性能的影响,根据T7噬菌体gene17.5设计引物,PCR扩增Holin基因和序列分析,将该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菌BL-Holin。
IPTG诱导Holin蛋白表达,SDS-PAGE和Western-blot检测目标蛋白。
分光光度法测定Holin蛋白对宿主细菌增殖性能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重组菌诱导后表面结构的损伤情况。
结果表明,成功扩增Holin基因,构建的重组菌能高效表达Holin蛋白。
T7噬菌体Holin蛋白含有1个跨膜区,氨基端位于胞外、羧基端位于胞内。
Holin蛋白的表达量随诱导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细菌浓度从诱导0h至2h逐渐升高,2h后细菌浓度开始下降,直至6h,电镜观察发现诱导细菌表面塌陷、皱缩进而死亡。
研究结果显示,Holin蛋白具有抑菌活性,这为进一步开发噬菌体抗菌制剂提供应用基础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穿孔素;表达;宿主损伤;T7噬菌体 中图分类号:S18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0)24-0045-04收稿日期:2020-04-14基金项目: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院级课题(编号:NSF201902)。
作者简介:徐 海(1982—),男,江苏扬州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兽用生物制品研发工作。
E-mail:hai_x@126.com。
木村病研究进展
木村病研究进展摘要:木村病为罕见慢性病,好发于亚洲人群,起病缓慢,表现不特异,误诊率高,主要特点是:无痛性包块、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IgE升高,可累及肾脏等重要器官。
病因主要考虑与变态反应或自身免疫异常相关,诊断主要靠病理检查,病理特点是标志性淋巴滤泡增生以及淋巴细胞聚集,治疗以手术治疗、单用激素或联合环孢素、雷公藤、他克莫司等药物治疗为主,一般预后良好,但存在演变为恶性肿瘤的可能。
关键词:木村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免疫球蛋白E升高,无痛性包块木村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罕见的良性慢性炎症性病变,主要特点为头颈部无痛性皮下包块伴局部淋巴结肿大、血液和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升高。
1937 年我国学者金显宅最先发现[1],1948 年日本医生Kimura再次报道并进行了系统描述,故以Kimura命名本病[2]。
木村病发病率极低,好发于亚洲人群,尤其是青年男性,木村病合并重要脏器受累多以肾脏常见,误诊率极高,本文主要就木村病进行综述,以期在临床提高对木村病的诊治水平。
一、病因木村病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木村病可能与病毒或者寄生物的刺激激发了变态反应或自身免疫异常等免疫紊乱有关。
目前认为木村病可能的发病机制是某些刺激(如病毒、寄生物等)引起了体内的免疫反应,或诱发了IgE介导的I型变态反应,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增多,并最终沉积在病变组织,并在变态反应过程中产生了IL-4、IL-5和IL-13等细胞因子,这些因子同时又增加了IgE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水平。
木村病合并肾脏损害的病因亦不明确,可能由于IL-4、IL-5等细胞因子引起肾小球基底膜受损,因木村病主要特点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但是有研究发现木村病累及肾脏的患者肾间质很少出现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提示木村病累及肾脏的发病机制可能并非嗜酸性粒细胞直接浸润引起,其具体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3-6]。
二、临床特点(一)发病年龄木村病好发于中青年男性,平均发病年龄35岁,多位于20~50岁,男女发病比例3.5~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