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提名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008]

合集下载

四川省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成绩斐然

四川省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成绩斐然

42020 年第 2 期四川省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成绩斐然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成都光电研究所罗先刚院士、电子本刊讯近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科技大学李思教授、四川大学刘颖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3个项我省科技战线再创佳绩。

由我省主持和参与完成的25个项目荣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四川农业大学周小秋教授、西获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我南交通大学王开云教授、成都理工大学刘树根教授、许强教授省主持完成的11个获奖项目中,2个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团队主持完成的4个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等奖。

在我省参与完成的14个获奖项目中,东方电气集团东方近年来,按照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部署,我省持续加大电机有限公司参与的“长江三峡枢纽工程”项目获得国家科技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强化对科技创新的激励,大力进步特等奖。

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持续提升我省科技创新能力。

获奖成果我省获奖项目涵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能源表明我省在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方面的能力不断增强,基础研化工、现代农业、轨道交通、灾害预警等重点产业领域。

其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在全国的地位进一步提升。

同时,我省中:电子科技大学张小松教授团队完成的专用项目和西南交通“5+1”重点产业领域技术创新保持强劲势头,并在转化应用大学何川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复杂艰险山区高速公路大规模过程中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加快我省产业转型升隧道群建设及营运安全关键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级、推动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川大学王玉忠院士团队主持完成的“不易成炭高分子材料的(本刊通讯员)高效凝聚相阻燃体系构建及其作用机制”、章毅教授团队主持完成的“神经网络的若干关键基础理论研究”项目荣获国家自。

2019年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提名项目公示科技进步奖

2019年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提名项目公示科技进步奖

2019年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提名项目公示科技进步奖一、项目名称:动态不确定性知识发现理论与方法二、提名单位:四川省教育厅提名意见:该项目围绕动态不确定性知识发现这一国际学术前沿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取得了具有重要创新性的基础研究成果:1. 构建了基于粒计算的增量学习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降低了数据快速增长时学习模型及算法对时间和空间的需求。

2. 设计了面向异构信息系统的粒化分析技术与近似计算模型,突破了传统近似计算方法的局限性。

3. 提出了数据体量大限制下的多粒度并行大规模知识获取方法,实现了海量动态数据的多粒度高效知识发现。

该项目研究得到多国院士和AAAI/AAAS/ACM/IEEE等学会Fellow以及多位重要期刊主编等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并应邀在国际会议做大会报告二十余次,形成重要国际影响,有力推动了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

我单位严格按照《2019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提名工作手册》的相关规定,对推荐书内容及全部附件材料进行了严格审查,确认该成果符合相关规定的推荐资格条件,推荐材料全部属实,且未发现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秘密法》和《科学技术保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情形。

综上,提名该项目为四川省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

三、项目简介如何从大数据中高效实时地发现有价值的知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而大数据所呈现的体量巨大、多源异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使得知识发现理论与方法面临重大挑战,亟待发展新一代大数据知识发现技术,以突破现有成果的局限性。

项目组在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持续资助下,历经十余年协同攻关,以粒计算理论为基础,以典型粗糙集模型为对象,以增量学习技术为手段,以云计算并行框架为支撑平台,在动态不确定性知识发现的理论与方法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获得了如下的重要科学发现。

1. 构建了基于粒计算的增量学习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揭示了不确定性知识在多层次粒度空间中的单调性演化规律和动态关联1机理,提出了不依赖于全量数据的不确定性知识发现的增量计算理论与方法,降低了数据快速增长时学习模型及算法对时间和空间的需求。

2019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培训会顺利召开

2019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培训会顺利召开

提名平台操作进行了培训。

参会人员围绕奖本刊讯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四川省深
励申报相关问题进行了交流咨询。

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案》精神,提高四川
培训现场反应热烈、气氛活跃,得到了省科学技术奖提名质量,近日,四川省科技
参会人员的欢迎和好评。

下一步,我们将加厅在成都举办两期“2019年度四川省科学技
大科技奖励宣传和培训力度,并以修订《四术奖提名工作培训会”,全省申报省科技奖
川省科技奖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为契机,项目完成人和提名单位相关人员共计1100余
从制度层面全面贯彻落实科技奖励改革精人参加培训。

神,进一步提高奖励质量、优化奖励结构,会议邀请四川大学石碧院士、电子科技
推动我省奖励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大学杨晓波教授,就申报国家级、省级科技
(本刊通讯员)奖励提名书填写进行了培训。

科技厅奖励处
对提名书填写要求及注意事项、形式审查主
要内容进行了培训,省计算机院对科技奖励2019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培训会顺利召开。

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9 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提名项目公示
项目名称 提名者 提名意见: 聚氯乙烯自增塑和高性能化绿色加工关键技术及应用 教育部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的提名材料,确认全部真实有效,相关内容符合国 家科学技术奖提名要求。 该项目针对PVC行业以中低产品为主的现状和加工性能差的共性技术难题, 发明了PVC力化学自增塑、嵌段共聚增容强化其性能的绿色加工关键技术。主要 技术发明点: (1) 提出利用低分子量PVC来增塑通用PVC的原理,发明了低分子量 PVC的力化学制备技术,实现了PVC自增塑,破解传统PVC加工必须外加小分子助 剂的难题,首次自主设计建成了年产8千吨PVC自增塑改性剂的力化学反应生产 线。 (2) 提出PVC与功能组分原位增容复合加工原理,发明了PVC与耐热和增韧组 分力化学嵌段共聚原位增容技术和PVC自增塑耐热材料与工程塑料的共挤出成型 加工技术。(3)发明了PVC自增塑工程材料宽幅异型厚壁制品的成型加工技术, 创制河道河岸治理塑钢板桩材料,替代沙石混凝土,建成了年产150万米的宽幅 异型厚壁制品生产线。 该项目整体技术具有原创性,获授权发明专利30项,参编国家标准6个,制 定行业标准1个。 该技术产品技术经济指标优势明显,近三年新增产值40余亿元, 新增利润超2亿元, 取得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PVC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技 术支撑。教育部组织专家的鉴定意见是:“整体技术具有原创性,达到国际领先 水平” 。 获2014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类一等奖以及3项中国专利优秀奖。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 等奖。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2003,90, 3994–3999)中评价我们的工作: “„„力化 学降解的PVC可作为新的加工助剂,实现PVC自增塑的思想” 。印度孟买大学 V. V. Shertukde教授等也对该成果做了评价:“„„使用研磨后的PVC作为高分 子量PVC的塑化剂,有效地提高了其加工性能、耐久性和机械性能。且这种特 殊的塑化剂可以在树脂中永久的保存下来。而其他的塑化剂由于缺少同PVC基 体的相互作用力会造成迁移和损失。 ”2014年高分子国际著名学术期刊Polym. Bull. (2014) 71,2695–2707对我们PVC自增塑的成果肯定评价: “„„通过振磨 处理后的PVC作为塑化剂可以有效提高PVC的加工性能、耐久性和机械性能。 ” 2) 提出的PVC力化学阻燃抑烟的机理得到同行认可. 世界著名材料力学专家、澳 大利亚科学院、工程院院士 Yiu-Wing Mai 教授在国际顶级高分子学术期刊 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IF:27.184)发表的综述(2013,38,1357– 1387)、 土耳其伊兹密尔技术研究所所长SemraÜlkü 教授和美国Sergei V. Levchik教授也 分别在高分子国际著名学术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Communications(2009, 196:148-160)和Polymers for Advanced Technologies(2005, 16, 707-716)大篇幅 的引用了我们在PVC阻燃抑烟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阻燃抑烟机理。 5. 该技术产品在实德、中财等企业获得应用,获得用户的积极评价,如: 1) 大连实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采用 PVC 自增塑改性剂生产 PVC 型材具有质 量稳定、 成本低 (配方成本可降低 15~30 元, 近三年累计节约生产成本近 300 万元) 、生产效率高的优势。 ” 2) 海盐汇祥新型建材科技有限公司与四川大学合作,利用力化学自增塑、增强 增韧技术成功开发了高强度塑钢组合板桩,产品完全满足河道护岸、防渗、 防管涌等水利与土木工程苛刻的性能要求,并具有质量轻、适应性好、整体 强度和刚度高、耐久性好、施工便捷、占地少、工程造价和维护成本低、可 大幅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优点。以水利专家王浩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对该 产品的评价是:产品和成套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产品 2016 年被水 利部列入《水利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 ,认定为水利先进实用技 术;2018 年水利部批准设立全国高强度塑钢板桩技术推广示范基地。 6. 该项目鉴定和获得的相关奖励: 1) 2013 年 8 月 7 日教育部组织高分子材料著名专家盛京教授、 汪芒教授等 7 位专 家对“高性能聚氯乙烯复合材料的力化学和层叠复合制备技术及其工业应用”项 目会议鉴定,结论是:整体技术具有原创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 “ 高性能聚氯乙烯复合材料的力化学和层叠复合制备技术及其工业应用 ” 获 2014 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一等奖。 3) “聚氯乙烯增韧增强母粒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ZL 200410081231.6)”、” 聚氯 乙烯用单组份水性紫外光防护涂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ZL 201010135043.2)” 和“自增强型塑料异型材及其生产方法”三项专利分获 2012 年、2014 年和 2015 年中国专利优秀奖。

四川省提名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

四川省提名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

四川省提名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科技进步奖序号:12项目名称:西部山区大型滑坡潜在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关键技术提名意见我国西部山区大型滑坡机理复杂、隐蔽性强、灾害损失及社会影响大,国家防灾减灾需求迫切。

该项目依托973计划等,针对滑坡隐患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中的关键技术难题,通过十余年研究积累和联合攻关,取得了原创性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动我国滑坡隐患识别与预警走在世界前列。

获得“标准规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30余项,发表SCI论文120余篇,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

成果在四川、贵州、三峡库区(重庆、湖北)、甘肃、广西等地区推广应用,提高了滑坡隐患识别的精度、灾害预警的成功率,准确识别和提前预警数十个大型滑坡,保证了上万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四川省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领域。

西部山区受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地质灾害十分发育,每年因此而造成数百上千人的人员伤亡和数十上百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社会影响巨大。

重大滑坡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约占地质灾害总死亡人数的60%,且绝大部分属于未查明的隐患,其中主要涉及的关键技术问题就是滑坡隐患的早期识别和监测预警。

十余年来,本团队一直在开展三峡库区数百个滑坡的监测预警工程和西部山区数十个大型滑坡应急处置过程中的监测预警工作,建立了基于滑坡变形时-空演化规律的综合预警方法。

近五年来,依托于973计划项目以及多个省部级课题,通过多单位合作、多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将防灾关口前移至滑坡隐患的早期识别,构建了基于致灾因子的地质识别和基于三查体系的技术识别体系,深化了基于滑坡变形时-空演化规律的预警理论方法,研发了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使大型滑坡隐患早期识别和监测预警逐步走向业务化运行,并多次提前数小时成功预报,推动和引领我国大型滑坡隐患早期识别和监测预警研究走在世界前列。

四川提名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

四川提名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

四川省提名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科技进步奖序号 :11项目名称:西南玉米优异自交系选育与应用提名意见由四川农业大学柯永培教授主持的“西南玉米优异自交系选育与应用”项目,根据西南生态特点和玉米产业发展需求,针对优异自交系匮乏、育种效率低等关键问题,发掘优良种质资源,开展材料创新、方法创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研究,历时30年,育成高配、高产、多抗、优质自交系156、698-3、成自2142、K169、K236和K305,取得了玉米优异自交系选育的突破,拓宽了西南玉米种质基础;育成审定优良杂交种19个,取得了优质、高产、生物与非生物抗性聚合育种的重大突破及西南耐夏播与宜机品种选育的突破,有力地促进了西南玉米品种更新换代;建立了“一种快速高效的玉米穿梭系谱育种法”,实现自交系和杂交种同步定向选育,显著提高了育种效率;培育了一批优良特异育种新材料,丰富了玉米基因资源。

获植物新品种权15项、授权专利6项,发表论文115篇。

育成品种在西南区大面积应用,累计推广1.5亿余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88亿多元,为西南玉米生产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成果达同类研究国际先进水平。

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根据西南生态特点、生产条件和玉米产业发展需求,针对玉米优异自交系匮乏、育种效率低等关键问题,发掘优良种质资源,开展材料创新、方法创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研究,历时30年,取得了以下成果。

1、育成高配、高产、多抗、优质自交系156、698-3、成自2142、K169、K236和K305,取得了优异自交系选育的突破,拓宽了西南玉米的种质基础。

这些自交系产量GCA高,与西南骨干系产量SCA高;新疆制种产量380-450公斤/亩;抗大、小斑病等西南玉米主要病害4-5种;容重725-778克/升,粗蛋白含量11.0-13.6%,粗淀粉71.7-77.8%,赖氨酸0.25-0.35%。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科技进步-科研院-四川大学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科技进步-科研院-四川大学

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提名项目公示内容(科技进步奖)项目名称:岩体工程边坡灾害微破裂前兆机制及监测预警关键技术提名者:中国黄金协会一、提名意见二、项目简介(限1页)随着金属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越来越多的露天矿转入深部凹陷开采阶段,深凹露天矿成为世界上露天矿山的发展趋势。

坡高的增加导致边坡稳定性和安全性越来越差,滑坡事故屡有发生,严重威胁着露天矿山的安全生产。

此外,随着我国西南部水力资源丰富的金沙江、澜沧江、大渡河和雅砻江等地区大规模水电工程建设,许多前所未有的岩石高边坡工程的稳定性对工程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陡工程岩体边坡的稳定性成为制约工程建设的瓶颈。

针对此问题,以大连理工大学为首的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理论研究与技术攻关,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建立了高陡岩质边坡稳定性监测分析预警的成套技术和方法,从理论、技术和应用三方面解决了重大岩体工程边坡稳定性分析预警的关键问题,取得如下创新成果:(1)首次从理论上系统地论证了微震监测方法在高陡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可行性。

建立了边坡岩体非均匀性与非线性渐进破坏内在联系的支撑理论,发现了岩质边坡破裂过程中的微震模式,阐明了滑坡灾害孕育过程的岩石微破裂前兆信息的共性特征及时效破裂的触发因素;(2)工程岩体边坡微破裂前兆信息监测技术国际领先。

首次提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微震信息识别及精确定位,建立基于微震能量密度的边坡潜在危险区域识别方法,研发了边坡稳定性在线远程智能监测系统,实现了微震监测与雷达监测相融合的一体化综合预警系统;(3)基于监测的模拟和基于模拟的监测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国际领先。

提出了基于细观统计损伤力学的边坡岩体破裂及动力灾害数值分析方法,构建了亿级自由度的岩石破裂过程并行计算系统,实现了边坡稳定性模拟和监测一体化解决方案,建立了“三个层次、四个等级、六个指标”的重大工程岩体边坡微震监测综合预警系统。

研究成果显著提升了微破裂监测分析预警技术在重大岩体工程边坡应用中的地位,服务于金川集团石英石矿、长山壕金矿东北坑边坡、临沂会宝岭铁矿、锦屏一级水电站左岸边坡等多个重大岩体工程,极大地保障了矿区矿体安全开采和水电工程建设,确立了我国在工程岩体边坡微震监测分析预警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四川省提名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

四川省提名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

四川省提名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科技进步奖序号:20项目名称:深地探测中的地球电磁与重磁协同多维探测技术及应用提名意见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的提名材料,确认全部真实有效,相关内容符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要求。

项目创造性地提出了深部壳幔结构大地电磁与重磁协同解释模式、深层油气和地热勘探重磁电三维面元观测与联合解释技术、中浅层针对目标提的高精度精细探测的四维时移重力和时移电磁勘探方法,开发了重磁电联合反演方法与系统软件;在青藏高原东缘深部结构与大陆动力学、塔里木等深层油气勘探和西藏地热,以及川滇构造带矿产勘查等方面勘探实践,在三维重磁电观测与联合解释和四维时移重磁电勘探方法领域实现了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起到引领和开拓作用,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突出的社会效益。

专家鉴定认为,项目开发的基于柱坐标和球坐标的二三维大地电磁正反演、三维大地电磁面元观测与正反演、三维重磁复式采集与物性反演、四维重力电法时移协同油气监测等核心技术具有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

项目提出的创新理论和方法在大庆、辽河、塔里木、青海、四川等知名油田,以及在川滇成矿带、青藏高原东缘深部结构等热点地区使用,取得了显著的勘探效果和基础研究突破。

开发的实用化重磁电联合反演解释软件和大地电磁解释工作站,国内外用户已突破300余家。

项目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9项,德国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22项,发表SCI检索论文50余篇。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情况介绍在国家“深地探测计划”重大发展战略中,成都理工大学、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组成联合研发团队,在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863计划项目和国家石油重大专项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完成了“深地探测中的地球电磁与重磁协同多维探测技术及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地开发了三维大地电磁面元观测与正反演、三维重磁复式采集与物性反演、四维重力电法时移协同油气监测等新技术,在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塔里木盆地深层油气勘探、西藏地热勘探和固体矿产勘查等方面实现了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2019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
项目名称 提名者 提名意见:
口腔科感染防控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四川省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的提名材料,确认全部真实有效,相关内容符合国 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要求。 四川大学周学东教授团队联合北京大学和广西医科大学, 在国内率先开展了 口腔科感染控制新技术研究,率先开展口腔科感染微生物的系列研究,发现疾病 相关“口腔核心微生物”与口腔科感染的常见病原微生物具有一致性,为感染防 控体系的构建奠定重要的微生物学基础; 建立了以牙科手机防回吸技术为核心的 口腔病原微生物阻断技术和标准化牙科手机消毒灭菌流程, 有效阻断经牙科手机 的口腔科感染; 制定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技术操作规范行业标准,构建口腔科器械 集中消毒灭菌的安全管理模式与诊疗环境卫生消毒方法, 切断口腔科感染传播途 径。 项目技术体系在国内多家单位应用推广,临床实践显著降低了口腔科细菌与 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交叉感染,应用前景广泛,应用效益显著,研究水平达到国 内领先水平。
客观评价(限 2 页)
1. 支持项目的国家级、部省级课题圆满完成,顺利通过验收。 国家科技部 973 前期项目“基于系统生物学的口腔感染性疾病微生物群落 致病的分子机制研究”(2011CB512108) 、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宿主的遗传和环 境因子对口腔微生物组稳定性和多样性的影响研究”(2011DFA30940) 、“十二 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口腔龋病微生物群落致病的关键因子与控制技术的研 究 ” ( 2012BAI07B03 ) 、国家卫生部行业专项 “ 牙科手机消毒灭菌的研究 ” ( 1999-2001 ) 、四川省卫生厅项目 “ 口腔专科医院感染监控措施评价研究 ” (hxkqky-2000010) 、四川省软科学项目“口腔医护人员交叉感染防护行为现状 调查分析”(2008ZR0161) 、四川省科技攻关项目“天然药物对病毒的生物调节 及促进口腔生态平衡的实验研究”(03SG011-009-1)等项目任务圆满完成,通 过专家组验收。 2. 支持项目的科技成果获专家鉴定组高度评价 2015 年 5 月四川省科技厅组织专家组对支持本项目的“牙科器械集中灭菌 安全运行管理模式构建与实践”创新性研究成果进行函评, 专家组一致认为“牙 科器械集中灭菌安全运行管理模式构建与实践 ”项目 “创建了牙科手机消毒灭 菌中心,创建了牙科器械集中灭菌模式,创建了牙科器械集中管理体系及质量 标准,为口腔医疗器械的规范处置、安全运行、有效管理梳理了标杆、提供了 可借鉴性。项目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性、创新性、科学性,较易在各级口腔医 疗机构推广应用。该研究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具有临床实用性和推广价值,且 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牙科器械集中灭菌安全运行管理模式构建与实践”获 得四川省医学奖三等奖。2017 年 5 月,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组织专家 对项目“口腔科感染防控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的科技成果进行了客观评价, 专家组一致认为“口腔科感染防控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项目创新性突出, 研 究成果总体居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18 年 5 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在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举行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表彰“口腔科感染防控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 的科技成果,并授予四川省科 技进步一等奖,成为我国首个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口腔感染控制项目。针对 口腔科感染防控的关键技术难题,成功构建口腔科感染防控技术体系。首次证 明牙科手机防回吸技术能有效阻断口腔科感染, 证实逆止阀技术能阻断经牙科 手机回吸引起的细菌、病毒的传播,极大推动了防回吸牙科手机的研发应用和 国产替代。创建牙科手机“一人一用一灭菌”技术和规范,形成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三个关键环节的技术体系, 带动我国口腔医疗机构感染防控能力的整体 提升。 3. 项目成果在权威学术期刊发表, 获国际同行高度评价 项目组关于口腔科常用器械表面消毒的基础研究代表性成果(Cheng L, et al. Effect of amorphous calcium phosphate and silver nanocomposites on dental plaque microcosm biofilms. J Biomed Mater Res B Appl Biomater. 2012;100(5):1378-86)被 Bella Manshian 教授与 Lidiany K.A. Rodrigues 教授分 别在国际权威期刊 Chemical Reviews(Chem. Rev. 2015; 115 (5): 2109–2135. IF=47.928)和 Trends in biotechnology(Trends Biotechnol. 2013; 31(8):459-467. IF=11.126)正面评价,认为纳米银具有良好的抗口腔细菌性能,并能有效整合 到牙科常用材料, 其接触性抗菌效果在口腔科交叉感

2019年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提名项目公示

2019年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提名项目公示

2019年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提名项目公示科技进步奖一、项目名称:水电开发流域裂腹鱼类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二、项目提名单位及提名意见1、项目提名单位:四川省农业农村厅2、提名意见:我单位认真审阅了由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主持的“水电开发流域裂腹鱼类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提名书及附件,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符合填写要求。

该项目针对雅砻江梯级水电站建设改变了河道水文情势,裂腹鱼类繁殖规模减小、资源量减少,遗传多样性下降等问题,构建了以提升放流苗种质量为目标的雅砻江裂腹鱼类生态繁育技术体系,利用雅砻江原生裂腹鱼类通过精准配对技术提高了苗种的遗传多样性,采用研究建立的“四级繁育”技术实现了规模化育苗及放流;同时建立了裂腹鱼类放流标记及效果评估技术体系,在大规模放流标记的基础上,回捕分析表明持续增殖放流活动和水库生态调度对雅砻江锦屏段的裂腹鱼种群产生了补充作用。

本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四川省地方标准1项、形成企业标准1项;支撑行业标准2项;发表论文28篇,其中SCI论文3篇。

项目实施期间,依据国家环境保护部批复意见,累计放流了短须裂腹鱼、细鳞裂腹鱼、长丝裂腹鱼、四川裂腹鱼鱼苗1000余万尾,产生了巨大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同时项目成果还推广到多个鱼类增殖放流站及裂腹鱼养殖场,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经专家鉴定,该成果总体研究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提名该项目为四川省科技进步奖。

三、项目简介裂腹鱼是雅砻江最具代表性的鱼类,是本地优势种群,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

在推动打造国家重要清洁能源基地的过程中,雅砻江梯级水电站建设改变了河道水文情势,裂腹鱼类种群资源受到了影响。

在共抓长江生态大保护的背景下,本项目采取了人工增殖放流、分层取水、下泄生态流量等鱼类保护专项措施。

为研究裂腹鱼人工增殖放流、栖息地保护等关键技术,在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的牵头下,联合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大学成立了科研组,经过近十年研究构建了短须裂腹鱼、细鳞裂腹鱼、长丝裂腹鱼、四川裂腹鱼的综合保护技术体系,实现了雅砻江裂腹鱼类种群的延续。

2019年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提名项目公示

2019年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提名项目公示

2019年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提名项目公示科技进步奖一、项目名称:水电开发流域裂腹鱼类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二、项目提名单位及提名意见1、项目提名单位:四川省农业农村厅2、提名意见:我单位认真审阅了由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主持的“水电开发流域裂腹鱼类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提名书及附件,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栏目符合填写要求。

该项目针对雅砻江梯级水电站建设改变了河道水文情势,裂腹鱼类繁殖规模减小、资源量减少,遗传多样性下降等问题,构建了以提升放流苗种质量为目标的雅砻江裂腹鱼类生态繁育技术体系,利用雅砻江原生裂腹鱼类通过精准配对技术提高了苗种的遗传多样性,采用研究建立的“四级繁育”技术实现了规模化育苗及放流;同时建立了裂腹鱼类放流标记及效果评估技术体系,在大规模放流标记的基础上,回捕分析表明持续增殖放流活动和水库生态调度对雅砻江锦屏段的裂腹鱼种群产生了补充作用。

本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四川省地方标准1项、形成企业标准1项;支撑行业标准2项;发表论文28篇,其中SCI论文3篇。

项目实施期间,依据国家环境保护部批复意见,累计放流了短须裂腹鱼、细鳞裂腹鱼、长丝裂腹鱼、四川裂腹鱼鱼苗1000余万尾,产生了巨大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同时项目成果还推广到多个鱼类增殖放流站及裂腹鱼养殖场,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经专家鉴定,该成果总体研究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提名该项目为四川省科技进步奖。

三、项目简介裂腹鱼是雅砻江最具代表性的鱼类,是本地优势种群,为长江上游特有鱼类。

在推动打造国家重要清洁能源基地的过程中,雅砻江梯级水电站建设改变了河道水文情势,裂腹鱼类种群资源受到了影响。

在共抓长江生态大保护的背景下,本项目采取了人工增殖放流、分层取水、下泄生态流量等鱼类保护专项措施。

为研究裂腹鱼人工增殖放流、栖息地保护等关键技术,在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的牵头下,联合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大学成立了科研组,经过近十年研究构建了短须裂腹鱼、细鳞裂腹鱼、长丝裂腹鱼、四川裂腹鱼的综合保护技术体系,实现了雅砻江裂腹鱼类种群的延续。

四川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

四川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

四川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2019年度)项目名称:基于干细胞的牙再生研究提名单位(专家)意见:该项目长期目标是通过牙再生彻底解决牙病治疗目前无法突破生理性修复的瓶颈。

自1991年以来,该团队从牙发育起源的颅神经嵴干细胞出发,系统研究了干细胞在牙发育中关键作用,积极探索了牙发育过程中微环境对干细胞成牙分化的调控机理,成功建立了干细胞成牙分化体系,并基于牙发育原理成功再生出具有生理功能的牙髓、牙周及牙根。

该团队从牙发育角度出发,以干细胞分化为研究主线,探索干细胞分化调控机制,指导临床治疗。

先后发现牙囊干细胞向成牙本质细胞分化能力,与牙周干细胞成牙分化差异调控机制;首次揭示上皮根鞘细胞与牙囊细胞相互作用对牙根发育的相关调控机理;形成一整套干细胞成牙分化理论体系,并在这一理论框架下构建了牙功能组织模块再生新技术,有望开拓牙髓病、牙周病与牙缺失治疗的新策略。

上述成果共发表SCI收录的论文247篇,该项目8篇代表作共被他引198次,其中包括Cell Stem Cell(IF 23.29)、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IF 50.167)、Nature Reviews Cancer(IF 42.784)。

2017年付小兵院士在国际上首次对中国再生医学进行了系统总结,认为本团队在牙再生领域做出了重要创新,确定了本项目处于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的领先地位。

本项目受邀做国际会议特邀报告3次,获批发明专利8项。

培养教授15名,副教授10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名,博士79名,硕士52名,其中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1名。

项目成果得到国内外口腔医学界的充分肯定,具有重大科学价值,为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提名该项目为四川省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一等奖。

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口腔医学与再生医学研究领域。

牙病直接危害人类全身健康,牙周病直接引发结直肠癌,而牙缺失则与阿尔兹海默病密切相关。

四川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

四川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

四川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2019年度)一、项目名称复杂钢结构精准施工控制与信息化建造成套技术及应用二、提名单位意见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等五家单位,针对复杂钢结构精准施工控制与信息化建造成套技术及应用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联合研究,研发了大型复杂钢结构时变过程安全分析与性能控制技术;建立了多系统和全流程的企业级BIM信息化协同管理平台;开发了复杂钢结构精准建造成套技术及装备。

项目研究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大型复杂钢结构时变过程安全分析与性能控制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成果已在海内外89个钢结构项目成功应用,实现创收123.57亿元、创利8.23亿元,含钢结构分部工程创收56.73亿元、创利5.08亿元。

获中国冶金科工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凉山州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成果应用工程获鲁班奖4项、国家优质工程金奖2项、中国钢结构金奖2项、中国安装工程优质奖2项、省部级优质工程奖7项和国家优秀焊接工程奖3项,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授权专利48件,含发明专利27件;获软件著作权6项;获国家级工法1项、省级工法8项;编制国家标准1部、地方标准1部和地方标准图集2册;发表科技论文46篇,含SCI/EI论文19篇;培养硕士研究生10人,获“四川省金属结构行业杰出人才奖”2人、“成都市能工巧匠”称号1人、“成都工匠”称号2人和“成都市五一劳动奖章”1人。

提名该项目为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金属结构和施工技术领域。

复杂钢结构建造存在多工种配合、多专业协调和多阶段适配需求,还受到施工长期性、条件多变性、结构复杂性和功能差异性等多因素影响,一直存在施工力学理论不完善、结构性能控制目标模糊、过程管理困难、施工安全风险巨大和装备技术集成化应用水平低下等问题。

如何从结构性能控制、协同管理和建造装备集成开发应用等多途径着手,精准高效地控制建造成为共性难题。

项目依托企业自筹经费,历经10余年产学研合作,研究了:复杂结构建造全过程时变力学分析理论及控制方法、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化建造技术和精准建造辅助装备成套技术三个主要方面内容。

2019年度四川科学技术奖励

2019年度四川科学技术奖励

2019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提名工作手册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2019年3月编制说明为做好2019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提名工作,我办编制了《2019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提名工作手册》,主要包括: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年度工作进度安排、各奖项提名书及填写要求、2019年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提名公示内容、四川省科学技术奖提名材料形式审查内容等。

请项目完成单位严格按照《2019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提名工作手册》要求认真填写提名书;各提名单位在2019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提名工作中依照执行。

本手册内容可以在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网址:/)下载。

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2019年3月目录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年度工作安排 (1)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提名书 (2)《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提名书》填写要求 (13)四川省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类提名书 (16)《四川省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类提名书》填写要求 (29)四川省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类提名书 (35)《四川省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类提名书》填写要求 (50)四川省科技进步奖—科技进步类提名书 (57)《四川省科技进步奖—科技进步类提名书》填写要求 (73)四川省科技进步奖—科技进步类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提名书 (81)《四川省科技进步奖—科技进步类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提名书》填写要求 (93)关于四川省科技进步奖—科技进步类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提名评审补充说明 . 99四川省科技进步奖—科技进步类软科学项目提名书 (101)《四川省科技进步奖—科技进步类软科学项目提名书》填写要求 (116)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国际科技合作类提名书 (124)《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国际科技合作类提名书》填写要求 (131)四川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公示内容 (134)四川省科学技术奖提名材料形式审查不合格内容 (135)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年度工作安排(2019年)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提名书( 年度)一、候选人基本情况编号:(专家提名不填此栏)(提名单位不填此栏)三、工作简历四、候选人的主要科学技术成就和贡献(请如实客观地填写候选人为我省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所做的创造性工作;简明扼要表述以候选人为主完成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或技术创新要点,在学科发展、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对近5年的主要工作和贡献单列成段表述;总字数不超过5000字。

2019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四川大学

2019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项目公示-四川大学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限 1 页) 二氧化硫(SO2)是形成酸雨、雾霾等大气环境污染物的主要前驱体,又是重要的硫资 源。催化法技术既能脱除 SO2,又可实现硫资源利用。以钒系催化剂为核心的接触法制硫酸 技术仅适用于操作温度 350-450℃、SO2 浓度≥4%的硫酸生产,百年来未有大的改变。对于 量大面广的温度在 50-200℃、SO2 浓度≤1%的各类工业废气,要实现脱硫和资源利用,需 突破低温低浓度 SO2 催化氧化的技术瓶颈。 本项目针对低温低浓度 SO2 催化氧化、 SO2 深度净化、 末端污染治理与生存过程结合三 个关键技术难点,研发了非钒系低温高效脱硫催化剂、SO2 深度处理方法、硫铵(硫酸)生 产与烟气脱硫相结合一体化新工艺,形成了适应钢铁、化工、燃煤工业锅炉等非电行业烟气 的深度脱硫技术,其主要创新点为: 1、研发了 N、S 等杂原子掺杂的炭基非钒系低温脱硫催化剂,提出了其低温催化脱硫 的新机理。 研发了针对不同行业的烟气特性的系列脱硫催化剂, 通过集成多孔碳纳米催化限 域效应和炭材料表面非金属掺杂效应,直接将烟气中 SO2、O2 和 H2O 转化为硫酸,突破了 钒系催化剂 SO2 催化氧化活性温度高的瓶颈,实现了在排烟温度下(50-180℃)低浓度 SO2 (50-3000mg/Nm3)的连续催化氧化并脱硫制酸,解决了低温、低浓度 SO2 催化氧化和 SO2 深度净化的关键技术难题。 2、研发了污染治理与生产过程相结合的新方法。将脱硫副产硫酸分别作了硫酸生产过 程的工艺水和焦化企业硫氨生产工段的外购硫酸进入生产系统, 有效解决了脱硫副产硫酸的 出路问题,形成了“新型催化法脱硫+副产硫酸综合利用”的新工艺,在解决硫酸、焦化等 非电行业二氧化硫减排问题同时, 实现污染治理过程与工业生产过程有机结合, 突破了传统 末端污染治理技术的难题。 3、研发了新型催化法烟气深度脱硫技术成套装备,重点解决了反应器大型化所带来的 设备结构、 防腐、 气液分布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问题。 设计了由反应器塔体、 催化剂支撑组件、 滤层组件、烟气开闭装置、喷淋组件、回液装置等部件组成的多区式气液固三相反应器;通 过流体仿真模拟计算, 利用填料支撑立柱的合理布置、 陶瓷波纹填料作为催化剂主支撑层等 方式,实现气液均匀分布;开发了专用控制系统,实现了成套装备的智能监测与自动控制。 2014 年,由郝吉明院士和金涌院士分别担任主任委员的项目鉴定委员会认为本技术成 果“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低温、低浓度 SO2 催化氧化和 SO2 深度净化方 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技术成果列入生态环境部《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大气 污染防治领域,2018 年)、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炼焦化学工业工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 (征求意见稿,2018 年)、科技部和环保部《大气污染防治先进技术汇编》(2014 年); 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5 年)和化工工程建设科技创新成果特等奖(2014 年)。 本项目共申请专利 96 项,授权 54 项,发表论文 35 篇。国内建成工业化装置 28 套,在 建工业化装置 6 套,技术输出国外建成 1 套,总投资 8.6 亿元。每年消减非电行业二氧化硫 4.2 万吨,每年产生环境效益 8.6 亿元。工程中实现了硫氧化物深度治理(出口 SO2 浓度≤ 30mg/m3, 硫酸雾≤30mg/m3, 优于相关行业特别排放限值) 、 低成本稳定运行 (200 元/tSO2) 和硫资源高效回收利用(100%)。本技术成果还可推广应用于烧结、有色、电力等行业烟气治 理中,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提名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科技进步奖序号:7项目名称口腔科感染防控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提名意见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的提名材料,确认全部真实有效,相关内容符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提名要求。

我国是口腔感染性疾病,如龋病、牙周病的高发国家,发病率60~90%,同时口腔也是多种全身性疾病(肝炎、结核、艾滋病等)重要传播途径,经口腔的交叉感染严重危害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是口腔科最严重的医疗安全问题,防止病人经口腔科治疗而导致的交叉感染是确保患者安全的重中之重。

口腔微生物种类多、数量大,与全身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人体最大的菌库之一。

研究发现口腔常驻菌、一过性病原菌均可成为口腔科感染的重要源头。

因此,针对口腔微生物特点,阻断经设备器械耗材等引起的感染是确保口腔科医疗安全的关键。

长期以来,口腔科感染防控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和难点是:①口腔科感染的核心微生物是什么?②牙科手机是引起口腔科感染的重要源头!如何有效阻断经牙科手机所引起的口腔科感染?③缺乏口腔科感染防控的新技术和评价标准。

口腔疾病治疗的特点是多次反复,对设备器械耗材高度依赖。

口腔科器械品类多、体积小、结构复杂、可多次使用、不易清洗、不耐高温等, 给口腔科器械的消毒灭菌管理带来困难。

牙科手机在日常口腔诊疗工作中使用频繁,直接接触患者的牙齿、龈沟液、唾液、血液等组织及患者口腔中的各类微生物,在高速运转后停转可产生负压回吸,导致牙科综合治疗台的水路、气路系统污染,如果处理不当,是口腔科交叉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直接影响患者的医疗安全。

口腔科诊疗过程中的交叉感染的防控问题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是确保患者医疗安全的关键。

四川大学周学东教授团队联合北京大学和广西医科大学,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口腔科感染控制新技术研究,率先开展口腔科感染微生物的系列研究,发现疾病相关“口腔核心微生物”与口腔科感染的常见病原微生物具有一致性,为感染防控体系的构建奠定重要的微生物学基础;建立了以牙科手机防回吸技术为核心的口腔病原微生物阻断技术和标准化牙科手机消毒灭菌流程,有效阻断经牙科手机的口腔科感染;制定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技术操作规范行业标准,构建口腔科器械集中消毒灭菌的安全管理模式与诊疗环境卫生消毒方法,切断口腔科感染传播途径。

项目技术体系在国内多家单位应用推广,临床实践显著降低了口腔科细菌与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交叉感染,应用前景广泛,应用效益显著,研究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我国是口腔感染性疾病(龋病、牙周病等)的高发国家,发病率60~90%,口腔也是多种全身性疾病(肝炎、结核、艾滋病等)重要传播途径,经口腔的医源性交叉感染是医疗安全最严重的威胁。

防止经口腔科治疗导致的交叉感染是医疗安全的重中之重,直接关乎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全。

口腔科感染防控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

长期以来,口腔科感染防控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和难点是:①口腔科感染的核心微生物是什么?②牙科手机是引起口腔科感染的重要源头!如何有效阻断经牙科手机所引起的口腔科感染?③缺乏口腔科感染防控的新技术和评价标准。

该项目获得国家及部省级科研项目的支持,经过18年的研究和实践,成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口腔科感染防控技术体系并广泛应用,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1.首次发现口腔科感染的“核心微生物”,提出将“核心微生物”作为口腔科感染监测的目标微生物,为口腔科感染防控体系的构建奠定了重要基础。

研究了口腔微生物定植演替、传播规律和遗传多态性与口腔疾病的致病机制;以及口腔微生物的耐药机制,明确国人口腔常驻微生物与口腔科感染的关联;首次提出以口腔链球菌、白色念珠菌、HIV、HBV、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为口腔科感染监测的目标微生物。

2.首次对牙科手机介导的口腔科感染开展了系列研究,发现防回吸技术能有效阻断口腔科感染“核心微生物”,从源头上阻断了口腔科交叉感染。

发现防回吸技术能有效阻断“核心微生物”回吸导致的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气路污染;极大地推动了防回吸牙科手机的国产化和口腔科临床的全面替代;建立标准化牙科手机消毒灭菌流程,提出“一人一用一灭菌”的使用规范。

3.建立口腔科感染“核心微生物”检测技术体系,首创口腔科器材高、中、低三级消毒灭菌标准,为有效阻断口腔科感染提供了技术保障。

以监测口腔科感染“核心微生物”为目标,建立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检测技术体系;建立了具有口腔科特色的口腔科器材高、中、低三级消毒灭菌标准,形成器械集中消毒灭菌安全运行管理模式。

该项目构建了口腔科感染控制技术体系,出版国家规划系列教材4部,技术内容纳入“国家重点音像出版规划”音像教材以及“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出版“十五”、“十一五”规划系列音像教材3部,在全国各级口腔医疗机构应用。

主办继续教育项目班31次,学术专题讲授80余人次,培训医务人员3万余人次。

研究成果列入2006年四川省卫生厅编制的《医院护理管理规范》,2014年《四川省医院护理质量管理评价标准》,其中《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技术操作规范》成为国家卫生计生委行业标准(WS506-2016)。

发表学术论文176篇,主编出版教材专著16部,社会效益显著。

客观评价1. 支持项目的国家级、部省级课题圆满完成,顺利通过验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1135、31200985)、国家科技部973前期项目(2011CB512108)、国际科技合作计划(2011DFA30940)、“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I07B03)、国家卫生部行业专项“牙科手机消毒灭菌的研究”(1999-2001)、四川省卫生厅项目“口腔专科医院感染监控措施评价研究”(hxkqky-2000010)、四川省软科学项目“口腔医护人员交叉感染防护行为现状调查分析”(2008ZR0161)等项目任务圆满完成,通过专家组验收。

2. 支持项目的科技成果获专家鉴定组高度评价。

2017年5月,四川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组织专家对项目“口腔科感染防控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的科技成果进行了客观评价,专家组一致认为“口腔科感染防控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项目创新性突出,研究成果总体居国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牙科器械集中灭菌安全运行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为口腔医疗器械的规范处置、安全运行、有效管理梳理了标杆,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性、创新性、科学性,极易在各级口腔医疗机构推广应用。

2017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3. 项目成果在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获国际同行高度评价。

该项目组2017年发表在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IF= 24.558)的文章中正面评价项目组研发含季铵盐和纳米银的新型牙科材料,能通过双重作用(接触作用和释放作用)达到有效杀灭口腔细菌的目的“incorporation of both QACs and AgNPs can effectively kill bacterial both on (contact-based killing) and away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materials (release-based killing)”。

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士Ali Khademhosseini教授在Nano Today (IF= 17.753)发表文章,评价项目组研发的纳米抗菌材料能有效减少口腔微生物生物膜(Similarly, antibacterial nanocomposite adhesives based on calcium phosphate nanoparticles, calcium fluoride nanoparticles, and chlorhexidine were engineered to reduce the S. mutans biofilm production and lactic acid formation)。

此外,课题组研究成果被Chemical Reviews(IF= 52.613)、ACS Nano (IF= 13.709)、Trends in Biotechnology(IF= 13.578)等高影响因子期刊发表文章正面评价;此外,项目组发表在Dental Materials的文章单篇引用次数超200次,成为目前牙科材料研究领域权威期刊Dental Materials 年度“Most cited article”之一;项目组在Dental Materials上发表论文“Synthesis of new antibacterial quaternary ammonium monomer for incorporation into CaP nanocomposite”,被国际知名论文索引网站MDLinx将这篇文章评为Featured Article。

(/internal-medicine/news-article.cfm/4740930)项目组在抗菌牙科材料领域的研究成果也被写入美国主流牙学院牙髓病研究生项目教科书《Endodontics: Principle and Practice Fifth Edition》。

2017年项目组受邀在牙科领域顶级期刊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上发表特邀综述,介绍新一代的口腔生物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

4. 项目成果获国家卫生部/卫计委高度肯定,成为行业操作规范,在全国广泛应用。

该项目组围绕国内口腔科感染防控关键问题,1999年向卫生部提出“加强口腔医学基础技术项目”立项申请,推动以“一人一机一灭菌”技术为核心的口腔科器械消毒灭菌操作规范,受到卫生部高度重视,2002年在项目带动下开展“一人一机一灭菌”技术与口腔科器械集中消毒灭菌技术的研究与效果评价,2004年卫生部下发通知全国推广(卫医发[2004]308号),2005年成为卫生部口腔医疗第一个行业标准(《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卫医发[2005]73号),2016年成为国家卫生行业标准(《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技术操作规范》,WS506-2016),在全国200余家口腔医院、口腔科推广应用,带动了全国口腔科感染防控能力的整体提升。

应用情况以国际合作、国家级、省级继教项目31项,面向县市基层、倾斜西部贫困地区以及“一带一路”国内国外沿线医生,开展了多种形式、多条渠道的牙科感染管控理论和技术的120余场次专项培训,推广本项目建立的口腔疾病诊治交叉感染防控新技术体系。

受训医务人员达3万余名,让其充分认识到口腔疾病诊治交叉感染危害的严重性、交叉感染管控的紧迫性,掌握了交叉感染管控技术体系临床实施的规范化,提升了交叉感染防控的有效性,降低了口腔交叉感染的风险性,实现了全国除港澳台地区的全覆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