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思想观汉代画像石的艺术题材创作

合集下载

汉代画像石图像意义与形式探析

汉代画像石图像意义与形式探析

汉代画像石图像意义与形式探析谭丹莉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浙江杭州310053摘要:汉代画像石是蕴含时代思想的视觉宝库,通过分析神仙思想、现实生活、儒家伦理思想的画像石图像意义与形式,解读汉代匠师们的设计意匠与技巧,对当代中国平面设计具有积极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汉代;画像石;图像;意义;形式汉代雄健、飞扬、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体现在后世各种遗存之中,令后人崇敬。

汉代画像石当时用于装饰祠堂墓室等建筑,诚如20世纪初研究者劳弗所说“在解释汉代石像所表现的主题和题材的时候,总是有必要将它们与中国人的观念相联系,因为它们的灵感来自中国历史或神话传说。

我们必须紧密联系当地传统来理解它们,切不可将其从培养它们的文化土壤里分离出来。

”事实确实如此,汉代画像石脱离纯装饰美化作用,是根据墓室祠堂主人与其亲人的要求,以及汉代社会风尚进行的视觉化设计,主要表现现实生活场景、神话、历史等内容,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与主要思想。

一、神仙思想的图像意义汉代盛行神仙思想,希望人长生不死,相信死后灵魂不灭,可羽化成仙。

对死者而言,神仙世界是最好的人生归宿。

汉代画像石西王母、仙境题材盛行。

西王母是万寿无疆,护佑人长生不死的神仙,管辖形形色色的神仙灵怪,她所居仙境坐落在高耸入云的昆仑山,人们视昆仑山为通天地的巨柱,只要登山达到山颠,即可上达仙境。

传说西王母掌管着不死药,凡人只要从她那里求得仙药,吃了就会长生不死。

神话故事中,后羿向西王母讨到不死药,被妻子嫦娥偷吃,嫦娥飞天后变成了蟾蜍。

因此,在西王母仙境的画像石中,捣药的兔子和蟾蜍常相伴,它们具有引领升仙的意义。

还有羽人、九尾狐等仙人异兽徜徉其间,让观者看到了异于现实的神仙世界模样。

另外,奇禽怪兽常出现在画像石的建筑屋顶上,这种景象有何意义?张光植认为灵魂由特定的禽兽陪伴向另一个世界飞升,是萨满教中“神游”的表现。

战国帛画中男性贵族驾驭龙,女性贵族由凤鸟引领,引魂升天,楚汉思想一脉相承。

汉代画像石中的符号化思维和抽象化思维

汉代画像石中的符号化思维和抽象化思维

汉代画像石中的符号化思维和抽象化思维汉代画像石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通过在石头上刻画人物形象以及相关符号来表达思想和观念。

汉代画像石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强烈的符号化思维和抽象化思维,下面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符号化思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它将事物转化为具有特定意义的符号,通过这些符号来表达和传达思想。

在汉代画像石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具有符号意义的图案和符号的使用。

汉代画像石中常常出现的蝙蝠图案,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着吉祥和幸福。

蝙蝠的形象经过艺术家的加工和整理,被转化为一种形式化的符号,通过这种符号来表达对幸福美好的向往和寄托。

类似的还有其他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比如龙、凤、麒麟等,它们都是一种象征性的符号,通过这些符号来传达特定的意义和情感。

抽象化思维是一种超越具体事物的思维方式,它通过将事物的本质抽象出来来认识和理解世界。

在汉代画像石中,艺术家常常将人物形象表现为一种抽象的形式,而不是真实的肖像。

他们会将人物的形象简化为线条和几何图形的组合,或者以符号的形式来表达。

通过这种抽象化的表现方式,艺术家试图突破物质的束缚,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除了人物形象的抽象化,汉代画像石中还常常出现一些抽象的符号。

一些神话故事中的神仙和天上的神兽常常以一种抽象的形式出现在画像石上。

它们经过艺术家的创造和再现,成为了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通过这些符号来传达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世界和理想境界。

汉代画像石中的符号化思维和抽象化思维充分体现了汉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

通过将事物抽象化和符号化,艺术家试图超越物质的世界,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精神境界的向往。

符号化思维和抽象化思维的运用,使得画像石具有了更加丰富而深远的意义,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符号。

对于我们研究汉代艺术和汉代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画像石及其艺术特色_浅析徐州汉画像石及其艺术特色_林征

画像石及其艺术特色_浅析徐州汉画像石及其艺术特色_林征

面;墨线勾勒画面图像,图像外减地(少数减地后凿条纹或麻 代楚王、彭城王袭居于此,皇亲国戚,公子王孙则不可胜数,且
点);在突出的物象上以墨、彩描绘或阴线刻绘(少数凿麻点) 徐州有地处要塞,水路便利,盐铁发达,豪强挥金如土,“再加
。雕刻技法是反映汉画像石优劣的重要标尺之一,艺术工匠以 上楚地‘信鬼神,重淫祀’的传统结合,形成了徐州地区极富想
行分格,再把各类物象分别安置其中,内容紧凑,经常会把不
从想象力到到艺术概括能力,可见汉画像石中的形象造
同的故事画面结聚在一起。如邳州征集的“仙人、渔猎图”画像 型并不是随意为之,是工匠们苦心经营的结晶,是体现他们艺
石?,该石分为两格,上格是仙人等物象,下格是渔猎图像。上 术创造力的成果。
格的仙人图,下格为渔猎图,一仙境,一现实,一虚一实,相映
石为地,采用刀笔并举、刻绘结合的手法,在坚硬的石面上描 象力的高度浪漫主义思想”。加之轻生重死的宗教观的影响,
绘着几千年前他们生活的现实场景,想象中的渺茫仙境,幻梦 厚葬之风大涨。因此徐州汉画像石在剽悍豪放和幻想浪漫主
中的羽化登仙之路。正是这种刻绘并举的手法使汉画像石有 义的民风影响下,显然有别于其他几个地区的特色。
一副画表现了二重世界)。这一点不也正好反映了汉代的“天
[2]孙厚兴,郭海林.两汉文化研究(第三辑)[M].文化艺术
人合一”思想,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们独特的审美观念。
出版社,2004.
造型风格
汉画像石中的各种仙神异兽,福瑞吉祥的图案,不禁会使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品读者为华夏祖先的丰富联想所折服。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一
艺术与设计
画像石及其艺术特色
—— —浅析徐州汉画像石及其艺术特色

汉画像石的形式特征及艺术精神-精品文档资料

汉画像石的形式特征及艺术精神-精品文档资料

汉画像石的形式特征及艺术精神-精品文档资料汉画像石的形式特征及艺术精神汉画像石是产生于两汉时代的一种艺术形式。

是汉代用于地下墓室、棺椁、祠堂、石阙等具有装饰性效果的石质建筑构件,大多属于丧葬祭祀的礼制艺术。

与汉代的帛画和壁画等单纯绘画不同,画像石“以刀代笔,以石为地”的特殊创作手段使它既有绘画的形式表达和审美又有刚劲的金石意趣,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汉代艺术样式,是我国汉代以前美术发展的一次巅峰,也为之后的中国美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我国美术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通过对汉画像石的内容和形式特征的分析,可以体会汉代人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以及整体的时代精神,从而更深入的理解汉画像石的审美价值和美学含义。

一、汉画像石的形式特征(一)构图从透视角度分析,宗白华先生说:“透视学是研究人站在一个固定地点看出去的主观景界,而中国画家、诗人宁采取‘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目既往还,心亦吐纳’的看法,以达到‘澄怀味像’(画家宗炳语)这是全面的客观的看法。

”[1]这是汉画像石以及中国美术的独特的透视原理,也是与西方的“焦点透视法”主要区别。

汉画像石也常以连环画式的方式将表达内容平整地罗列开来,把需要描绘的对象一一安插在框定好的画格中,并且按照情节和角色分别处理成不同的样式。

比如在《二桃杀三士》中,几个人都平整的展现在画面上,但通过每个人的不同动态与神情的表现,连贯成一种故事情节,就构成了一副具有故事性的历史连环画。

除了单一的平铺罗列的构图,还有将画面分层间隔开来,每层充填不同的图案内容,来达到整体的统一。

在宴饮、乐舞和庖厨等大型活动的题材表现上使用较多。

构图不仅将主体和客体表达得清清楚楚,力求把一切都呈现在有限的画面上,还会在边框和图案空隙处以繁密的纹样加以充填。

使构图更加沉稳敦厚,琳琅满目。

这种饱满构图处理方式与当时人们积极创造、热情高涨的社会精神风貌有着紧密联系,体现了汉朝人对物质与幻想世界中所知、所感的一切,都要采纳为己有的积极心态和不懈追求。

简议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特点

简议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特点

中外美术史主题论文论汉代美术简议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特点姓名刘明阳年级班级09-10班专业艺术设计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二零一零年六月摘要画像石是遗存丰富,很有特色的秦汉美术史资料。

艺术家们以刀代笔,在坚硬的石面上创作了众多精美的图像,用以作为建筑构件,构筑和装饰墓室、石阙等。

全国发现的汉画像石数以千。

据载,画像石萌发于西汉昭、宣时期,新莽时有所发展,到东汉时进一步扩大,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陕西、四川及其周围地区。

画像砖,顾名思义就是刻画或模印着画像纹饰的砖,一般认为始于战国晚期,盛于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继续流行,是一种建筑装饰构件源于战国末期出现的“雕墙”壁画艺术。

秦汉至西汉初期,多用于装饰宫殿衙舍的阶基;西汉中期以后,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壁面;东汉则是画像砖艺术的鼎盛时期。

在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图像表现在取材、技法和主旨意蕴三个不同的层面。

同时,从汉代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来考察,我们可以发现画像石、画像砖的产生和表现有着它深厚的时代背景、社会根源和民族文化的底蕴。

尤其在繁荣稳定、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如何理解汉代画像石、画像砖表现出来的文化意绪,对于我们重新认识绘画,并加以正确的继承、引导和发扬,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画像石,画像砖,社会根源,文化意绪ABSTRACT(3号黑体)The portrait stone is remains richly, has the characteristic the Qin and Han Dynasty history of art material very much. The artists write a letter on another's behalf by the knife, has created the numerous fine images in the hard stone facing, with by takes the building unit,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decoration tomb chamber, Shi Que and so on. The nation discovered the Chinese paints a portrait Shi Shuyi thousand. According to carrying, the portrait stone sprouts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illustrious, proclaims the time, when the xin dynasty established by wang mang has the development, to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when further expands, mainly distributes in Shandong, Henan, Shanxi, Sichuan and periphery the area.The brick relief, is as the name suggests the portray or the mold is printing the portrait decorative design in a utensil brick, generally thought that begins in the Warring States later period, in the Han Dynasty, the three-country two jin's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ime continues abundantly popularly, is one kind of building decoration component stemsfrom the Warring States last stage to appear “carves the wall”mural art. The Qin and Han Dynasty to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initial period, use in decorating the palace alley shed much the step base; After Western Han Dynasty intermediate stage, mainly uses in decorating the tomb chamber wall surface;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is the brick relief art prosperous time.Paints a portrait in the stone in the Han Dynasty, the brick relief, the image displays in the selection, the technique and the primary intention implication three different stratification planes. At the same time, from the Han Dynasty politics, the econom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each aspect inspects, we may discover that the portrait stone, the brick relief production and the performance have its deep time background, the social root and the national culture inside story. Especially in prosperous stable, advocate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society's today, how did we understand that the Han Dynasty paints a portrait the cultural intention which the stone, the brick relief display, knows the drawing regarding us, and performs correct to inherit, to guide and develops, has the profou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Stone, Brick and social causes, cultural sense on目录中文摘要………………………………………………………(3 )英文摘要………………………………………………………(5 )1. 概述画像艺术1.1历史背景..........................................(9 )1.2分布区域 (10)1.3题材内容 (13)1.4艺术风格 (17)1.5雕刻技法 (18)1.6分期与作者 (19)2. 四川地区的画像艺术2.1画像石 (22)2.2画像砖 (23)3. 山东画像艺术3.1概况 (25)3.1山东画像艺术的艺术特点 (30)4.河南地区的画像艺术4.1南阳地区的画像石 (38)结语 (40)参考文献 (42)后记 (43)声明 (44)一.概述画像艺术要认识汉代雕塑形势之盛,内容之富,形式之多样,及其特别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不能不对当时的浮雕艺术予以足够的重视。

汉代画像石中的符号化思维和抽象化思维

汉代画像石中的符号化思维和抽象化思维

汉代画像石中的符号化思维和抽象化思维1. 引言1.1 介绍汉代画像石汉代画像石是指汉代时期所雕刻的石头,上面用雕刻、浮雕等形式刻画出各种形象。

汉代画像石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研究汉代社会、文化、宗教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汉代画像石在描绘人物形象、动物形象、神话传说等方面表现出色彩斑斓、形态多样的特点,反映了汉代社会的风貌和审美观念。

汉代画像石的出土数量相对较多,分布广泛,是研究汉代艺术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之一。

通过对汉代画像石的研究,可以了解汉代人民的审美趣味、信仰观念、社会制度等方面的信息。

汉代画像石还反映了汉代人对自然、生活、宇宙等方面的认知和理解,是了解汉代思想和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

1.2 符号化思维和抽象化思维的概念符号化思维和抽象化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两种重要方式。

符号化思维是指通过符号来表示和传达概念、思想和感情的思维过程,符号可以是文字、图像、音乐等形式。

抽象化思维则是指将具体的事物抽象成一般概念或规律性的思维过程,通过对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进行概括和提炼,从而得出普遍性的结论或原则。

在汉代画像石中,符号化思维和抽象化思维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通过对人物、动物、植物等形象的符号化表现,描绘了当时社会生活、宗教信仰、政治权力等方面的内容;而在构图、造型、色彩等方面的抽象化处理,则展示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深刻理解和审美追求。

符号化思维和抽象化思维在汉代画像石中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表达形式。

符号化思维强调对具体事物的象征性表达,而抽象化思维则注重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和表现,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通过对汉代画像石中符号化思维和抽象化思维的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文化、艺术和思想,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提供重要启示。

同时也可以拓展我们对符号化思维和抽象化思维的认识,为未来研究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方法论基础。

符号化思维和抽象化思维的结合不仅呈现了古代文明的独特魅力,也为我们解读和理解世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从南阳汉画像石看汉代民间思想

从南阳汉画像石看汉代民间思想

从南阳汉画像石看汉代民间思想作者:陈建伊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21期摘要:南阳地区是汉代画像石墓主要分布区域之一,汉画像石的内容与汉代民间生活息息相关。

在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思想的背景下,南阳地区因为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形成了多元的、杂糅的思想主题。

文章从精神信仰、经济思想和伦理道德三个方面入手探究汉代南阳地区的民间思想情况。

关键词:南阳;汉画像石;民间思想1 汉画像石研究综述汉代起,墓葬艺术开始流行,画像石艺术更是其中的翘楚。

即使是同一主题的画像石,在艺术的呈现上也会各有千秋。

画像石是民间艺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体,是研究汉代民间生活的宝库。

画像石上的内容充分反映出汉代民间多方来源的意识形态。

虽然汉代实施“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但汉代民间的道家、阴阳家等一些思想仍然有很强大的生命力。

同时,这些思想也是经过改良之后的新儒术,其中糅合了黄老、阴阳等思想,也体现了谶纬、易数等神秘色彩,所以儒术本身就是多种思想的融合体。

在这样的思想环境下,其行为观念就有复杂、多元甚至矛盾的一面。

南阳,古称宛,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属于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带。

秦时,迁六国大商贾和手工业匠人于南阳,促进了其商业的发展,成为全国的冶铁中心,南阳也由此成为当时闻名天下的富庶地区之一。

刘秀起兵于南阳,南阳也因此成了东汉的“帝乡”。

南北方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孕育出南阳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

汉画像石艺术更是其中典型的文化因素。

对汉画像石研究比较彻底的综合性著作要首推信立祥先生的《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1],他对汉画像石的研究过程分为三阶段:金石学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及20世纪60年代以后。

第一阶段侧重于画像石的收集、拓印等,还不算做真正的学术研究。

第二阶段是利用近代考古学积画像石资料。

第三阶段是对画像石进行综合研究。

笔者认为对于汉画像石研究过程在信立祥先生三阶段划分的基础上,应再增加一个阶段,即第四阶段,以进入21世纪为划分。

汉代画像砖、画像石艺术的浅析

汉代画像砖、画像石艺术的浅析

汉代画像砖、画像石艺术的浅析一、汉代画像砖、画像石艺术的浅析古代中国进入阶级社会,产生了社会分工,在业余的工匠中产生了专业的画工。

从艺术的发展历程来看,第一位走上美术舞台的是民间画工,之后是宫廷画师和文人画家。

可以说画工画是宫廷画和文人画根植的沃土。

经过了千年绘画艺术的发展,到了汉代,已经达到了中国民间美术较为辉煌灿烂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产生了画像石、画像砖。

画像石、画像砖可谓是中国时间最久、分布最广、作者众多、品种最丰、受众最多的艺术形式之一。

汉代汉王朝建立之初总结亡秦的教训,实施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奉行黄老哲学。

汉初的各项政策,使社会环境相对宽松,因此战争破坏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汉初经济和政治都有所发展和繁荣,汉武帝时期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因此这一时期在政治、外交和思想上都达到空前的统一和繁荣。

画像砖、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服务于丧葬礼俗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

所谓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

画像砖则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

首先从材质和制作方法上来讲,二者有比较清楚的区别。

画像石是汉民采集石料雕刻上图画形成的。

画像砖则是用黏土为料,在烧制的前后进行印模压印、彩绘、雕刻等工序制作而成的。

画像砖和画像石使用于祠堂、碑阙、墓圹甚至是建筑。

从功能上来看,二者既是建筑结构的一部分,又是一种室内装饰。

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生动地记录了汉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民俗等诸多方面,完全可以视之为“汉代的百科全书”。

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在《秦汉史?序》中,曾高度评价画像石、画像砖是“除了古人的遗物以外,再没有一种史料比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形象。

同时,在这个历史上,也在没有一个时代比汉代更好在石板上刻出当时现实生活的形式和流行的故事来”。

鲁迅先生也称赞它“气魄深沉雄大”,并且多次高度评价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价值。

汉代画像石绘画艺术特征论文

汉代画像石绘画艺术特征论文

汉代画像石绘画艺术特征论文汉代画像石绘画艺术特征论文艺术大师林风眠曾赞叹:汉画像石是中国绘画大宗;鲁迅认为: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表现出中华民族昂扬饱满的民族自信心。

汉画像石作为汉代社会特有的刀笔石地的美术作品,以丰富的题材内容描绘了汉代各方面社会生活: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车马出行、宴饮百戏、农业生产等,具有很高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汉画像石分布地区广泛,因地区差异其艺术表现也呈现出多样的艺术面貌,例如山东汉画像石“古朴雄厚”、南阳汉画像石“泼辣豪放”、四川汉画像石“清新质朴”,但在整体上汉画像石艺术特征呈现出时代共性:深沉宏大、丰富生动。

西汉刘安说“画者谨毛而失貌”,汉画像石通过不求细节、夸张的艺术处理手法,强调整体力量和气势感,创造出浑然如拙的豪迈气象,彰显大汉雄风。

一、完美的线条语言运用线条是绘画艺术最基本造型语言之一。

线条可以体现物体轮廓,亦可以呈现自身艺术价值。

在汉画像石中除建筑物、车辆等直线造型外,其大多数主要形象人物、动物等及大部分块面转折的外部轮廓线均为流畅的波浪曲线。

这种波浪式外轮廓线是对物象外轮廓进行极度概括的简洁化和剪影化处理所得。

这些外轮廓线所用较长线条自然流畅、挥洒自如,具有很强的概括性。

而这种流畅曲线所塑造的简洁、生动的艺术形象能瞬间紧紧吸引人们眼睛,并留下深刻印象。

同时这种富有动感和变化的波浪曲线蕴含着一股强大的视觉张力,给予整个形象以内敛感和运动感,也展现出汉画像石深沉豪放的艺术面貌。

汉画像石中表达形象细节特征或装饰感的是形象内部线条,因地区分布不同呈现差异性特征。

像山东祠堂画像石因细腻的青石材质和出资人较高的地位和宽裕的资金支配,刻制多追求精美华贵的艺术效果,所以内部线条也颇为流畅、圆润、生动;南阳画像石因粗糙坚硬的石材肌理,刻画流畅线条难度较大,所以内部运用了断、直和生涩朴拙的短线条描绘,又因这些内部线条刻画的较细,视觉上属从属位置,对应外轮廓线就彼此整体形成了对立统一的复合式形式存在;四川画像石因松脆的沙石质地,多采用高浮雕形式雕塑,无法刻画精细内部线条,由拓片得到的图像可以看到其内部线条多为宽窄不一、方圆不定的线条。

汉代画像石中的符号化思维和抽象化思维

汉代画像石中的符号化思维和抽象化思维

汉代画像石中的符号化思维和抽象化思维汉代的画像石是一种传统的绘画形式,它涵盖了汉代人民所关心和关注的各种主题,从人物、动物到日常生活,都被绘制在上面。

这些画像石不仅是对汉代文化和生活的反映,而且也表现了当时的符号化思维和抽象化思维。

符号化思维是将外部现象转化为符号的思考方式。

在汉代画像石中,符号化思维表现为对象征和象征符号的运用。

比如,常常用凤、龙、鸟等动物来代表祥瑞与幸福,用虎、狮、犬等来代表力量和威严,用花、草、树木等自然元素来表现四季和自然美景。

这些象征符号的运用,让画像石在传达信息的同时,更具艺术感染力和美学价值。

除此之外,汉代画像石中还存在着一种隐喻的符号化思维,即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符号并通过绘画来表现。

例如,用寿星、老人、松树等图像表达寿命的长久,将芦花、莲花、胡桃等图像表现出深情之爱。

这种隐喻的符号化思维,让画像石更具丰富性和内涵。

抽象化思维是将具体的事物提炼为概念的思考方式。

在汉代画像石中,抽象化思维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几何形状和象征意义上。

比如,在绘制建筑物时,常常采用对称美和比例美的要求,这种几何美的表现就是抽象化思维的体现。

此外,对于某些象征的表现,也采用了抽象化的手法。

例如,在画像中,玉石、宝石等贵重物品被以墨线的形式呈现出来,而不是图像本身,这种抽象化的表现方式让画像石更具凝练性和概括性。

总之,汉代画像石中存在着符号化思维和抽象化思维的表现。

符号化思维注重对象征和象征符号的运用,在表达信息的同时增加艺术感染力和美学价值;抽象化思维则注重对具体事物的提炼和概括,让画像更具凝练性和概括性。

这种表现方式的运用,不仅为画像石增加了内涵和深度,而且也对后世的美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代画像石中的符号化思维和抽象化思维

汉代画像石中的符号化思维和抽象化思维

汉代画像石中的符号化思维和抽象化思维
汉代画像石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主的石雕
艺术形式。

汉代画像石在表现手法上具有明显的符号化思维和抽象化思维特点。

符号化思维是汉代画像石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汉代画像石中,人物形象常常以一种简
洁而生动的方式进行刻画,画家通过突出人物的关键特征和姿态来表达人物的性格和形象。

汉代画像石中的人物多以正面形象为主,头部和身体形状相对固定,手、足、面部特征常
常强烈夸大和标准化。

这种形象的刻画方式,具有一定的标志性和象征性,能够迅速引起
观者对人物的关注和认知。

汉代画像石中的背景常常采用一种简洁而具象的方式,如云彩、动物等,以配合人物形象的表达和展示。

通过这种简约和象征的手法,汉代画像石能够以
较少的线条和形象刻画来表达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情感,体现了符号化思维的特点。

汉代画像石的符号化思维和抽象化思维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中的重要思维方式,它们
通过简约、几何化和变形的手法,表达出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和主题内容。

这种思维方式
不但丰富了汉代画像石的艺术表现力,还突出了中国古代艺术对形象和形态的独特诠释,
对后世的艺术创作和审美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浅析汉代画像石的神话题材反映出的文化思想

浅析汉代画像石的神话题材反映出的文化思想

Vol.42/No.16/Westleather 浅析汉代画像石的神话题材反映出的文化思想李含笑,辛宰旭(少启)(咸阳师范学院,陕西咸阳712000)摘要:汉代画像石是设计艺术、绘画艺术中的一枝奇葩%通过汉画像石所表达的内容,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两汉时期的政治,、化想,汉代特别是东汉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正如资料所记载“天地,品类众生”⑴%汉代画像石汉代化的体现,自然离不生死、阴阳、意识及观念的表现%通过汉代画像石的神话题材浅析从中反映出的汉代思想%关键词:汉代画像石;神话题材;汉代思想中图分类号:K879.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20)16-0131-021绪论1.1研究背景鲁迅称汉画像石:“惟汉人石刻,气远雄伟。

”⑵汉代随着经济的繁荣 葬之风的盛行,阶级为自己、画像石墓、画像砖墓,并在汉时期的画像石中表现了大量的东王)西王母、出行、雷公车、出行、鹿车升仙以及羽人神仙、内容表现出对长生仙的%汉时期画像石中大量神仙形象的出现,也与汉代儒学文化有着极大的%汉代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天人、谶纬汉代儒学思想的体现,这些思想直接促使一种天与人、自然与人的神仙艺术的奇幻、充了想象的风格发展%因,秦汉期神仙思想的流行,尤其治者要长生的强烈愿望,了大批升仙内容的画像石作品的产生%今天见到的汉墓中,只要像,就仙内容,这些内容在今天看来非常,但这些作的极高的艺术价值%1.2研究本文使用文献研究方法和图像解释学的方法,对两汉时期画像石中的神仙从学角度、文学以及艺术学$对其中所蕴含的内容、意义、思想加以分析%于画像石的资料是以国内出土的具有代表性的山东、河南、陕西像石内容为主,兼以江苏、像石为辅%并以《中国画像石全集》⑶为基本文本,部分参考了《中国美术全集》⑷《山汉画像石选集》⑸与《南阳汉代画像石/⑹其汉代考古学和美术史方面的书籍为资料,加以分析与研究%22.1汉代画像石背后透露出的生死观念长生是人们的理想,亡是人们要面对的现实%对于死亡的问题,《论语,先进》“季路问。

沂南北寨汉墓画像石的题材内容及艺术特色论文

沂南北寨汉墓画像石的题材内容及艺术特色论文

沂南北寨汉墓画像石的题材内容及艺术特色论文沂南北寨汉墓画像石的题材内容及艺术特色论文山东沂南北寨汉墓自出土以来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从不同的学术领域和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本文将着重对沂南汉墓画像石的题材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探讨,以求证于方家。

一、丰富多彩的题材内容题材是作者在认识社会生活和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按照一定的创作目的对素材进行选择、提炼、加工和改造,在作品中具有描绘并体现一定主题思想的生活现象。

”①沂南北寨汉墓所表现的题材丰富,大致可分三类:现实生活、历史传说故事以及神仙祥瑞主题。

“事死如生”是汉代厚葬礼俗的主要思想,所以汉墓画像石大都描绘死者生前的生活景象。

沂南汉墓墓室中的现实生活场景,一方面表现墓主人对人世的留恋,另一方面也有对墓主人生前功业的颂扬。

沂南汉墓画像石中表现墓主人现实生活的有战争、乐舞百戏、迎宾、吊唁、收租、庖厨等。

其中,描绘战争场面的胡汉战争图就被雕刻在墓室门楣这个显要位置上。

门榍空间狭长,工匠们巧妙地把纷繁的战争场面安排在了一列长桥上,雄壮威武的汉军与暴烈不驯的匈奴兵形成了鲜明对比。

墓主人的庄园生活也被描绘得丰富多彩。

其中以沂南汉墓画像石中“乐舞百戏图”最为精彩。

《盐铁论·散不足篇》载:“今富者钟鼓王乐,歌儿数曹,中者鸣竽调琴,郑舞赵讴。

”又《汉书·张禹传》载:“优人管弦,铿锵极乐,昏夜乃罢。

”沂南汉墓画像石就在有限的篇幅中描绘了热闹非凡的百戏图卷:七盘舞中舞者身姿矫健,动作优美;顶竿戏中身体健硕的顶竿人与小巧的伎人;“鱼龙曼衍之戏”等诸般杂技。

历史故事传说是汉墓画像石中常见的题材。

汉代就流行图绘古圣先贤的传说故事,所谓“恶以戒世,善以示后”。

沂南汉墓中室的东壁、南壁分别刻有不同的历史故事,如周公辅成王、晋灵公等。

墓室中雕刻历史传说故事,一方面起到教化后人作用,另一方面把墓主人和古圣先贤的画像放到一起,用来标榜其高尚节操和功绩。

《后汉书·赵歧传》有载“建安六年,赵歧卒,先自为寿藏(即坟墓),图季札、子产、晏婴、叔向四像居宾位,又自画其像居主位,皆为赞颂。

由思想观浅析汉代画像石的艺术题材创作

由思想观浅析汉代画像石的艺术题材创作

由思想观浅析汉代画像石的艺术题材创作作者:杨子来源:《艺术教育》2013年第05期【内容摘要】画像石作为汉代古典艺术发展的巅峰,对后世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所创作的作品不仅显露出汉代绘画艺术高超的技巧,更是对汉人思想观与价值观的直接反映。

从题材上来说,由真实存在的日常生活到历史故事,再到虚幻的仙神鬼怪,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所能接触到的各个领域。

所以对汉代画像石艺术题材创作的理解,亦是对汉代人思想观的认识。

【关键词】汉代思想观画像石题材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的大一统帝国,民族交流频繁,经济空前发展,使其成为中国历史第一个社会发展的巅峰。

除此之外,它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丝毫不亚于唐宋艺术之精湛,其中画像石便是最具代表的艺术作品。

汉代画像石的留存,可以说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一笔。

由史料记载得知,汉代美术已经相当发达,却因为时间久远,存世书画极其稀少,今人无法窥其全貌。

而画像石的留存恰好弥补了这一缺憾,使其成为研究汉代美术最重要的作品。

同时,画像石所表现出的丰富的绘画题材,也让今人了解、认识了汉代社会生活与文化思想的珍贵史料。

画像石的创作中有着非常奇特的一点,在经过两汉的发展直至高峰后,却式微于后世,没有继续流传下去,甚至长达千年被历史所遗忘。

史书中对其最早记载,来自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黄水东南流,水南有汉荆州刺史李刚墓。

刚字叔毅,山阳高平人,裹平元年卒。

见其碑。

有石阙、祠堂、石室三间,椽架高丈余,镂石作椽瓦,屋施平天造方井,侧荷梁柱。

四壁隐起,雕刻为君臣官属,龟龙鳞凤之文,飞禽走兽之像,作制工丽,不甚伤毁”。

而此后数百年,再未有书著提及,直到宋代金石学兴起后,才开始有关于画像石的著录。

所以说,画像石是汉代独有的艺术创作品,要研究它的艺术题材创作,必须先了解画像石盛行的原因与其中所包含的思想观念。

一、思想观与画像石盛行的原因画像石从其本身来看,基本上存于墓室、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之中。

而这种存在地理位置,则说明它所拥有的祭祀性,即本质上来说,汉画像石是一种以祭祀为目的墓葬艺术。

儒家美学对汉代石刻艺术的影响———以山东嘉祥汉画像石为例

儒家美学对汉代石刻艺术的影响———以山东嘉祥汉画像石为例

2019-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历史回廊儒家美学对汉代石刻艺术的影响———以山东嘉祥汉画像石为例殷红婷(青岛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061)摘要:儒家思想在汲取古代思想的基础上逐步确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对礼乐制度尊崇,重视君臣父子的伦理关系,对孝文化的推崇,这一系列的思想影响了当时及至后世的方方面面。

汉画像石艺术作为两汉时期的典型丧葬艺术,在儒家美学思想的指导下,彰显了忠君孝悌的时代特色,体现了艺术的教化功用。

关键词:儒家美学;画像石;教化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3-0164-01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也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

儒家思想内涵丰富复杂,含蓄隽永。

而作为儒家思想在文艺领域的主要体现,儒家美学强调艺术对社会的约束力以及对人的教化作用,它把理性贯彻在日常现实生活、伦理感情、政治观念之中,倡导从人的内在需求出发,去考察事实和艺术,将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即“礼乐”引向现实世界之中,而不是缥缈的神学世界。

在儒家审美指导下,万物都不是客观的存在,更多的被人为的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因而,儒家美学指导下的艺术作品在具有教化作用的同时,也束缚了人们对于自然美的直观认识。

儒家美学的着眼点便是功能、关系、韵律,而不是物体本身。

儒家所倡导的理性精神完美的体现在汉画像石艺术中。

嘉祥画像石出土于山东的武氏祠,是山东武氏家族墓地上的一组石构建筑。

画像石题材内容丰富,雕刻技法精湛,所表现的题材大致有三类: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现实生活。

历史故事画着重体现了儒家美学思想。

刻画的都是两汉及先秦时期的历史故事,借忠臣、孝子、列女、义士的事迹来达到教化后人的社会功能。

这其中刻画忠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为《周公辅成王》。

年幼瘦弱的成王处于画面中心,虽没有直接的面部表情刻画,但可以联想到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

而另一主人公周公的刻画与成王的对比鲜明,躬身立于身侧,为成王撑着伞盖,恭敬、宽厚的形象一目了然。

汉代神学思想的视觉表现——以汉画像石中“昆仑仙境”为例

汉代神学思想的视觉表现——以汉画像石中“昆仑仙境”为例

·22·基金课题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2018年度扬州大学广陵学院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汉代车舆形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RSZD18004汉代神学思想的视觉表现——以汉画像石中“昆仑仙境”为例买发元(扬州大学广陵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摘要:汉代的神仙信仰与瑞祥思想极为兴盛。

在此思潮影响下,汉代画像石也成为汉代人精神世界与冥世观念的视觉载体。

文章通过分析徐州市十里铺汉画像石墓中的昆仑仙境图,总结出汉代人的神学思想在视觉体现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注重对称之美、具有极强的目的性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这3个特点。

关键词:昆仑仙境;神学思想;汉代;视觉表现中图分类号:J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0-0022-02昆仑是人们理想中的人间仙境,《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描写这里“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

凡其所欲,其味尽存”,这里有琼枝玉叶、珍禽异兽,“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1]。

《山海经·海内西经》描述这里是“帝之下都”“百神之所在”。

作为视觉图像的汉画中,表现昆仑的场面多是从神物着手。

徐州十里铺汉墓出土的一块汉画像石,就是通过众神物表现昆仑仙境的典型[2]。

此画像石上表现了开明兽、凤凰、飞廉、鲧、不死树等神物,他们被有机地安排在一起,烘托出一个神的世界,通过分析这幅图像,我们可以对汉代人的思想观念得出更全面、更正确的解释,了解汉代人的神学思想在视觉体现时的表现手法。

1 构图注重对称之美在构图上汉代人非常注重传统的对称之美,以十里铺汉墓前室横额画像石为例(图1)[3],画面以不死树为中心,两边安排了17个神物,画像左、中、右均有一树,分别为一棵不死树(中)和两棵三株树(左右)。

中部以不死树为中心,周围分布昆仑仙境的主要神物。

开明兽威严地立于树左,其上有神兔作奔跑状,树上仙鸟栖息;树右侧有一羽人守护,一长尾高冠凤凰立于仙芝上,其上有一仙人,下有一朱雀。

汉代画像石的艺术风格及审美价值

汉代画像石的艺术风格及审美价值

汉代画像石的艺术风格及审美价值汉代画像石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汉代画像石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以石材上镌刻纹饰、人物形象为主,被誉为“活雕、移画、传真、永恒”的艺术品。

汉代画像石艺术最初出现于汉朝,经过漫长的发展,最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审美价值。

汉代画像石的艺术风格可以归纳为四个特点:精细、具体、生动和写实。

首先,汉代画像石在细节上非常精细,尤其是在服饰和头饰等方面,人物形象的神态和表情也非常细腻。

其次,汉代画像石的形象具体,经常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主题,展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和风貌。

第三,汉代画像石的画面生动,非常注重表现人物的动态和情感,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力和视觉冲击力。

最后,汉代画像石的画面写实,以逼真、真实为追求,使人感受到画家对人物特征的真实刻画和结构的恰当处理。

汉代画像石的审美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化历史价值、美学价值和收藏价值。

首先,汉代画像石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汉代文化和历史背景,具有很高的文化历史价值。

其次,汉代画像石在美学上具有独创性,是一种独特的中国古代艺术形式,并蕴藏着丰富的美学内涵,包括色彩、线条和形态等方面。

最后,在收藏方面,汉代画像石在中国传统收藏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文物,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它的制作材料多取自意志坚定、公正廉耻、诚实守信、守礼有节的大夫或贵族的墓地,是社会文化、军事政治和个人生活等方面的一次集中体现,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

总之,汉代画像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在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方面都有着很深的影响。

汉代画像石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重要遗产,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珍贵的文物,它需要被人们继续发掘和传承。

对于画像石的文物保护、研究和传承,我们应该加大投入,增强意识,发挥其美育价值和人文价值,为弘扬传统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做出贡献。

汉代画像石中的符号化思维和抽象化思维

汉代画像石中的符号化思维和抽象化思维

汉代画像石中的符号化思维和抽象化思维汉代画像石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珍品之一,它以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容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

汉代画像石是用石料雕刻而成的,多以画像为主题,因此也被称为“画石”。

在汉代画像石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符号化的思维和抽象化的思维的影子。

符号化思维是一种以符号来表达思想的思维方式,它通过一种简化的方式将复杂的事物表达出来,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和识别。

而抽象化思维则是将事物的具体形式抽象出来,从而超越具体的细节,从整体上进行思考和把握。

汉代画像石中的符号化思维体现在它对人物形象和动作的表现上。

在汉代画像石中,人物形象往往被简化成具有特定特征的符号,如头部大而圆,眼睛大而圆,肢体粗壮等。

这种简化的表现形式使得人们能够更加轻松地辨认出人物的身份和特征。

汉代画像石中人物的动作也常常被简化成几个基本的姿势,如拜、跪、立、坐等,这样可以更好地表达人物的身份和社会地位。

汉代画像石中的抽象化思维体现在它对自然景物和神话故事的表现上。

在汉代画像石中,自然景物往往被抽象化为一种符号化的方式,如山被简化成一个具有特定形状的符号,水被简化成具有特定纹路的符号等。

这种抽象化的表现方式使得人们能够更加轻松地领会到自然景物的意境和美感。

汉代画像石中还有很多描绘神话故事的作品,这些故事往往被抽象化地表现出来,通过一些特定的符号和形象来代替具体的细节,这样可以更好地表达出故事中的情节和主题,引发人们的想象和思考。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汉代画像石中既有符号化思维的特点,也有抽象化思维的特点。

这种符号化思维和抽象化思维的结合,使得汉代画像石能够以简洁、直观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意义,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示。

汉代画像石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汉代社会、文化和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

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

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

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作者:澜天济宁、枣庄地区汉画像石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是汉代社会的一幅缩影。

但大要说来,不外乎现实生活和崇拜信仰两类。

现实生活类包括:(一)生产劳动:内容有耕种、锄耙、积肥;捕鱼、狩猎;冶铁、纺织、造车、酿酒。

(二)社会生活:内容有楼台亭阁、仓廪、阙门、桥梁;拜谒、讲经;庖厨、宴会;演乐、舞蹈、杂技、角抵、斗兽、六博;车骑、迎送;攻战、献俘、武库;招魂、送殡;另有生活中常见的禽兽鱼虫、山草树木。

崇拜信仰类包括:(一)崇拜对象:古代帝王、圣贤人物、高士、孝子、烈女。

(二)信仰内容:神话有伏羲、女娲、西王母、东王公、玉兔、蟾蜍、仙人、日月星;迷信有神怪;祥瑞有珍草异木、奇禽异兽;宗教有道教和佛教的仙、佛等。

画像石刻画的现实生活中,生产劳动与庞大的社会生活场面相比,仅占很少的一部分,但其内容却反映得非常全面。

农业生产中的牛耕场景在汉画像石中突出醒目。

金乡县香城堌堆的石椁墓石上,即刻有二牛三人耕地的画面。

画中一人双手扶犁,一人牵牛退行,一人执鞭驱牛。

不远处有主人乘轺车驶来,车后一随从手执长矛。

前面又有三人或跽、或立,皆手把农具,向主人寒喧。

滕州黄家岭画像石的农作图二牛一马合同犁耕,前有三人耘锄,二人撒种,后有一人使牛引耙碎土。

大树下,监工执杖而坐。

远方一人带两小儿送饭而来。

这类图像,生动地表现了东汉庄园中在豪强监督下农夫紧张而忙碌的耕作场面。

捕鱼、狩猎活动在汉代甚为盛行。

尤其是狩猎,对于贵族豪富,主要属于一种按时进行武事训练的行为。

春秋时节,他们驾车唤犬,扬鞭山野,“搏豺狼,手熊罢,足野羊”。

而对于百姓来说,捕鱼、狩猎则是农业以外的副业生产。

济宁、枣庄地区依山傍水,富有天赐的资源。

画像中宽阔的水面上,或执罩投刺,或棹舟张网,或凭榭垂钓。

起伏的山峦间,有人擎鹰、放犬,有人张弩仰射,有人执戟荷筚,弦不失禽,筚不空兽,指顾倏忽,获取果实。

汉代的手工业活动内容众多。

滕州宏道院画像石上的制铁图,刻画虽然粗糙,但却形象地把东汉时期制作铁兵器的手工业作坊的生产场面,首次展现出来:左边,四根吊绳悬拉着用以鼓风的椭圆形皮橐,皮橐一端,连接着矮置的火炉;右边三人熟练合作,抡锤锻打,身后一人屈蹲砺磨;高墙上列挂已打好的长剑短刀。

徐州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及艺术特点

徐州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及艺术特点

徐州汉画像⽯的题材内容及艺术特点两汉时期的徐州及周围地区交通便利、经济发达。

贵族们⽣前奢侈享乐,死后幻想来世仍然享受荣华富贵,因此便竭⼒装饰阴宅,⽤⽯刻的形式刻画各种内容的图像⽤以装饰墓室的⽯壁及其它附属建筑物,以图造就⼀个如同⼈间的⽣活环境。

迄今为⽌,徐州发现和收集的汉画像⽯已多达2500余块,成为全国四⼤汉画像⽯出⼟集中地之⼀。

徐州汉画像⽯的题材内容⾮常丰富,但总的来说,主要由“写真”和“虚拟”两种图像组成。

所谓“写真”,就是以现实主义的⼿法真实、形象地反映汉代社会⽣活的各个⽅⾯。

这⼀类题材在徐州画像⽯中⽐例较⼤。

其中有反映贵族们宴饮、娱乐、出⾏、⽐武、狩猎等情景的,表现了主⼈⽣前钟鸣⿍⾷、舒适安逸的⽣活。

这类题材画像的⽤意显然是希望死者来⽣继续享受⽣前的荣华富贵。

画像⽯中还有反映汉代社会⽣产劳动情况的。

如睢宁县双沟出⼟的“⽜耕图”,形象地反映了汉代⼆⽜拉犁的情景。

贾汪区青⼭泉出⼟的“纺织图”则反映了汉代妇⼥从事纺线织布的全过程。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幅画像都不是独⽴构图的,它们所在的画⾯上,都有贵族会客、交谈的场景,显然这些劳动者是其佣⼯。

画像⽯中还有反映汉代⼈们体育娱乐活动的:⽐如铜⼭县洪楼出⼟的“⼒⼠图”、“百戏图”、苗⼭出⼟的“⽐武图”等,就多⾓度地刻画了⼒⼠练功、⽐武的场⾯和艺⼈表演“⾓抵戏”的⾼超技艺。

总之,汉画像⽯多⾓度地再现了汉代⽣活的各个⽅⾯,富有浓厚的⼈情味、世俗味。

所谓“虚拟”,就是以浪漫主义的⼿法表现汉代⼈某些思想意识和宗教幻想。

这种“虚拟”有的来⾃远古的神话传说。

如⾃古以来就有⼥娲造⼈、伏羲、⼥娲兄妹结为夫妻繁衍⼈类的传说。

徐州汉画像⽯中多次出现伏羲、⼥娲或⼿持⽇⽉,或两尾相交的景象。

此外还刻有传说中神农⽒、黄帝、羲和等形象,表现了汉代⼈对传说中始祖的崇拜。

还有的题材来⾃宗教的幻想。

徐州是东汉佛、道思想的传播中⼼之⼀。

佛、道思想的传播,使汉代⼈的思想观念发⽣了重要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思想观浅析汉代画像石的艺术题材创作【内容摘要】画像石作为汉代古典艺术发展的巅峰,对后世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所创作的作品不仅显露出汉代绘画艺术高超的技巧,更是对汉人思想观与价值观的直接反映。

从题材上来说,由真实存在的日常生活到历史故事,再到虚幻的仙神鬼怪,几乎涵盖了当时社会所能接触到的各个领域。

所以对汉代画像石艺术题材创作的理解,亦是对汉代人思想观的认识。

【关键词】汉代思想观画像石题材汉朝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的大一统帝国,民族交流频繁,经济空前发展,使其成为中国历史第一个社会发展的巅峰。

除此之外,它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丝毫不亚于唐宋艺术之精湛,其中画像石便是最具代表的艺术作品。

汉代画像石的留存,可以说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一笔。

由史料记载得知,汉代美术已经相当发达,却因为时间久远,存世书画极其稀少,今人无法窥其全貌。

而画像石的留存恰好弥补了这一缺憾,使其成为研究汉代美术最重要的作品。

同时,画像石所表现出的丰富的绘画题材,也让今人了解、认识了汉代社会生活与文化思想的珍贵史料。

画像石的创作中有着非常奇特的一点,在经过两汉的发展直至高峰后,却式微于后世,没有继续流传下去,甚至长达千年被历史所遗忘。

史书中对其最早记载,来自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黄水东南流,水南有汉荆州刺史李刚墓。

刚字叔毅,山阳高平人,裹平元年卒。

见其碑。

有石阙、祠堂、石室三间,椽架高丈余,镂石作椽瓦,屋施平天造方井,侧荷梁柱。

四壁隐起,雕刻为君臣官属,龟龙鳞凤之文,飞禽走兽之像,作制工丽,不甚伤毁”。

而此后数百年,再未有书著提及,直到宋代金石学兴起后,才开始有关于画像石的著录。

所以说,画像石是汉代独有的艺术创作品,要研究它的艺术题材创作,必须先了解画像石盛行的原因与其中所包含的思想观念。

一、思想观与画像石盛行的原因画像石从其本身来看,基本上存于墓室、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之中。

而这种存在地理位置,则说明它所拥有的祭祀性,即本质上来说,汉画像石是一种以祭祀为目的墓葬艺术。

《左传·成公十三年》曾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由此可知祭祀对于古人的重要性,而由祭祀所蕴育的产物必然有其独到之处,所以具有祭祀作用的画像石无疑应是汉代艺术之精华。

艺术的发展与其所处时代蕴涵的政治、经济、文化必然有着密切的联系。

汉代不仅是地域范围上的统一,在思想上,经历春秋战国先秦的“百家争鸣”后,汉武帝选择“废除百家,独尊儒术”,使得儒家学说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在儒家学说中,论述孝者尤为甚。

汉代帝王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提倡“孝道”,以“孝”为社会主体氛围。

《论语》中说道,“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经》开篇,“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这些都说明“孝”的重要,而汉代为了创造“孝”的思想,选拔官员以“举孝廉”,官员除博学多识外,更需孝顺父母,行为清廉。

汉人为了能让“孝”最直接体现在物质表面,选择“厚葬”作为表现“至孝”的方法与手段,致使厚葬之风蔓延。

《晋书索琳传》记载,“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天下贡赋三分之,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充山陵”。

历代王陵中,无论墓地面积或是陪葬品,都无法与汉代王墓相比。

而这种社会氛围使得画像石作为有祭祀功能的艺术品,大量运用以彰显后人对于先祖的孝心,这也是画像石为何在汉代如此普遍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代对画像石大量的运用,说明必须以发达的经济产业去支持厚葬与画像石的雕刻,艺术创作活动,一般情况下需要大量的财力与人力。

汉初时虽历经战争,经济相当困难,但经过“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的经济改革后,使得社会财富大幅度提高。

《汉书食货志》说道,“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刺激了商业的繁荣,造成汉代商人富贾大量出现,使民间经济能力得以提升。

而正是这些豪族大户的形成,让“厚葬”在百姓之中得以实现,汉代画像石以此契机得以发展。

经济的发展与“厚葬”思想的形成所造就的奢靡风气,也是汉人从思想中体现的社会虚荣心与矜夸心理,更是画像石在汉代盛行的重要原因。

二、思想观与画像石的题材选择画像石所蕴涵的特殊意义,使我们不能从表面去概括其题材的分类,以直观印象去割断内容之间应有的内在联系,而是由画像石内容的本身意义去对其比较,汉代人对画像石内容的认知,即汉代人在思想观上的体现。

汉代画像石作为一种具有宗教性和祭祀性的艺术,无论其题材内容如何表现,都始终遵循其本质意义与思想观念。

它不是一种具有自由性的创作艺术,从开始诞生之时,就必须严格按照当时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去绘画雕刻。

汉代人的思想中对宇宙的认知由四个方面构成,即神、仙、人、鬼,这是汉人以原始信仰对其无法认知的范围去理解。

在现今,一般观念中“神仙”是作为一体,而在汉代“神”与“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性质。

东汉文学家许慎在其著作《说文解字》中就解释道,“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

”“仙同僊,僊,长生僊去。

”由此可以看出,“神”是作为世间万物的创造者,以造物主的姿态出现的,而“仙”是当人超越时间与空间观念,肉身得以永存的个体,其生活在人间现实世界的仙山之中,并非永远不可企及的天上。

所以,画像石题材内容的表现,大体分为“神”天上世界、“仙人”世界、“人间”现实世界、“鬼魂”地下世界。

其中,汉人对于鬼的认知由来已久。

中国古代奴隶社会中,殷人“尚鬼”,凡事都取决于占卜,以求其统治稳定,而在《楚辞》与《山海经》中丰富的鬼怪之说,可以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普通的百姓阶层畏惧鬼怪的风气甚浓,正是因为如此,汉代文化思想直接继承于战国,所以,汉代中“尚鬼”依旧是祭祀的重要方面。

而在“尚鬼”思想中,其最为核心的内容也是汉人所追求的,即“灵魂不灭”的思想观念,认为人死后会变成“鬼”,具有赐予福祉或降于灾祸的神秘力量。

而以画像石作为祭祀的作用,传递于祖先安抚死者之灵魂,可以福佑后代子孙,否则便降灾作祟,使人不得安宁。

人作为最为微弱的个体,对“鬼”的敬畏,“神”“仙”的崇慕,在画像石的绘画内容之中表现出来,在其死后对生前遥不可及的仙界生活,怀有无限期待与盼望,以象征性的绘画内容去表现自己的憧憬。

而这种思想氛围,大大丰富画像石的实质内容,其中表现“人”的现实生活,“人”与“神”“仙”关系的画像石题材绘画,更是富有人性与情趣,也是画像石题材内容中最好的体现。

三、思想观与画像石艺术题材创作内容表现画像石中人间现实世界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其中主要与历史故事和古代宗庙祭祀有关。

而汉代画像石中对于历史故事的选择不是创作者随意自由选择的,而是严格按照统治阶级所倡导的社会意识形态,去选择与其相匹配的内容。

所以,汉代画像石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具有教化的功能,以利于统治者对于被统治阶级思想的禁锢。

在山东嘉祥宋山画像石中,描绘了“季札赠剑”的故事。

《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

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

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

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

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在画面中,以半椭圆形的坟丘为徐君之墓,顶部有枝干状似桃形之树,墓侧插着一把宝剑,地上有祭拜贡品,两人俯拜在地,而旁边两人似乎指点议论什么。

画像中所描绘的历史故事,除了对于季札崇高品质的赞扬外,更是对于儒家教义中“义”的宣扬,显示思想对于艺术观念的影响。

而在山东嘉祥武梁祠西壁画像石中,《夏桀图》描绘了一个男子右手执戈,左手直指前方。

坐在两名并排屈身跪伏的女人背上,旁边还配有夏桀二字,表现了暴君的凶残与荒淫。

历史中,夏桀曾狂妄自比太阳,而对于暴君统治无法忍受的夏人诅咒道,“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

”这种历史故事的选择以及图像的配置,鲜明地表达了儒家最核心的内容,即对于“仁”的古代帝王评价道德标准。

希望统治者以夏桀亡国作为借鉴,实行仁政,以求得天下安宁。

在先秦时期,对祖先的祭祀其中一种就是“献俘”,即把战俘作为祭品屠杀,安慰祖先灵魂的祭祀活动。

画像石中分为上下四层,第一、二层表现胡汉两军激烈厮杀的场面,汉军追杀胡骑,阵前卧着死去的马匹与尸体;第三、四层,则表现胜利后的献俘,以绳索牵捆胡人,献所要祭拜的祠主。

展现画像石中重要的祭祀功能,也从绘画内容中表现出来。

汉人所认为的仙人世界,以昆仑山西王母为代表。

在汉代以前人们的眼中,西王母并不是一位年轻貌美的温柔女仙,而是有着让人毛骨悚然的形象。

《山海经·西山经》对于西王母记载道,“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地。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由此可知,在当时人们眼中,西王母是一个半人半兽掌管刑法的凶残之神。

汉代对于“仙人”认知的转变,以及统治者对于长生不老的追求,使得掌管不死之药的西王母形象得以脱变,成为美貌华贵且拥有权力的女仙。

汉代画像石中西王母的图像大量出现,在嘉祥花林村中祠堂西壁反映西王母的画像中,上数第一层是神兽图,左边是长着人首的神兽,右边则是虎形神兽作抚琴与吹笙状;而西王母画像则配置在第二层,居于正中央,左边跪侍着一位鸟首人形的怪仙,身后还有九尾狐与三足鸟,右边则有一名仙人向西王母献仙草,画面再右边,两只玉兔捣制不死之药。

画面中描绘了昆仑仙界的场景,而这也从侧面表现了汉代人对于升仙的向往和追求,由此也有了《祠主升仙图》的诞生,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武氏祠左石室东段的《祠主升仙图》。

画面中高大坟丘的顶部,有着冉冉升起的云气,以螺旋纹状向四周散去布满整个天空,而在云气中,云头幻化鸟状且有众多肩生双翼的男女仙人,若隐若现;西王母在云气上方,头戴花冠正襟危坐,在滚滚云气之中,有两辆骈车驶向西王母,而两辆车后皆有身穿冠服执板迎送的仙人,好似迎接其到达目的地。

画面中虽没有祠主形象,但从坟丘云气可知,两辆骈车是祠主所拥有,而在仙界的情景表面,祠主将要升为仙人,到达昆仑仙界完成至死不渝的追求目标。

在这幅《祠主升仙图》中没有让人感觉到死亡的苦痛,只存有对未来幸福的热烈渴望,这是汉代人对于自我所创造的思想——“升仙”的憧憬和不懈追求,并在艺术创作中得到完美体现。

汉代画像石中对天上诸神的描绘,则是以主宰者与管理者的身份去对待现实的人间世界。

武氏祠前石室中存留的《天罚图》表现出人们对于神的信仰。

画面左侧,雷公坐于雷车之上,挥动鼓桴敲击建鼓。

在车前云气之中,奔行着3位头置花冠、身穿袍服的女神,一位是掌管雨水的司雨之神,另两位是双手挥舞长鞭的闪电之神。

而云气下面,有一人披头散发跪伏于地,似接受惩罚。

这幅画像石是描绘雷公率领雨神、电神等属下击杀下界身怀罪孽之人的天罚图。

如此令人心惊胆颤的天罚图,展示了人们信仰中,天上诸神作为人类命运的主宰所拥有的超自然能力。

这些不同题材内容的画像石都集中反映了一点,就是由汉代人视角窥视人生和宇宙的思想观,从根本上反映了汉代思想中对于“礼教”束缚和追求“自由”的矛盾性,而恰恰是这种矛盾性创造了中国美术史上的古典绘画之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