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优质课教案_4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优秀课件(共24张PPT)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优秀课件(共24张PPT)

古 体 诗 是 指 唐 代 格 律 诗 产 生 以 前 的 诗 歌 形 式 , 古 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主要形式有“诗经”“楚 辞”“汉乐府”“南北朝乐府”等。
古 体 诗 不 受 近 体 诗 的 格 律 的 束 缚 , 形 式 比 较 自 由 , 有 三 言、四言、五言、七言等,即使在唐代也有很多诗人喜 爱用古体写诗,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白居易的 《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李贺的《李 凭箜篌引》中的 “歌”“行”“吟”“引” 即是古诗
3、《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写救援部队不 畏寒夜浓霜,夜袭敌阵的诗句是: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4、《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尾联引用典故 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决心的诗句是: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的一种形式。
代表作品
《木兰诗》 《陌上桑》 《饮酒》《雁门太守行》 《迢迢牵牛星》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基础感知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城欲摧 cuī 角声 jiǎo
塞土 sài 霜重 zhòng
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角声 : 号角. 临易水: 抵达. 声不起:声音不响,此指鼓声低沉. 报君黄金台上意 :报答.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请按时间循序将本诗划分为 两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前四句:写夜幕降临前的情景: 敌兵围城,守军无惧奋起抵抗。
后四句:写夜袭敌人时的情景: 部队驰援,主将誓死报答君王。
“君”,不能简单理解为皇帝,应理 解为国家。李贺虽被拒之于仕途之外, 却置个人私怨于不顾,仍以国家安危为 重,其爱国精神难能可贵。

新2024秋季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阅读: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听课记录(2)

新2024秋季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阅读: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听课记录(2)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八年级统编版语文上册《阅读: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诵读并背诵《雁门太守行》,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诗中关键意象的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学会从语言、意象、情感等多角度解读诗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李贺在诗中表达的忠君报国、英勇无畏的精神,激发学生对国家、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二、导入教师行为:•利用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图片,配以激昂的背景音乐,营造战争氛围。

•简述边塞诗的特点及历史背景,引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聆听音乐,进入学习状态。

•思考并回答教师关于边塞诗及李贺作品的初步印象。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直观的画面和音乐,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学习《雁门太守行》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教学过程1. 初读感知教师行为:•示范朗读《雁门太守行》,注意节奏与情感的把握。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标注生僻字词,初步感受诗歌韵律。

学生活动:•认真聆听教师朗读,模仿其语音语调。

•自由朗读,标注并尝试解决生僻字词。

过程点评:初读感知环节帮助学生熟悉了诗歌内容,为后续的深入分析打下了基础。

2. 精读解析教师行为:•分组讨论,每组选取诗中一个或多个意象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象征意义。

•邀请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适时点评、补充。

学生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结合注释和资料分析意象。

•认真倾听他人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

过程点评: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还学会了从不同角度鉴赏古诗词。

3. 情感体悟教师行为:•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探讨诗人创作时的心境和时代背景。

•播放相关视频或音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情感。

学生活动:•结合诗歌内容和个人体验,感悟诗人情感。

•观看或聆听视频/音频资料,加深情感体悟。

过程点评:情感体悟环节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诗歌背后的情感世界,增强了文学鉴赏的感染力。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优质课课件_6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优质课课件_6
——王国维《人间词话》
“花溅泪”、“鸟惊心” 移情于景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
“情”
“家书”——家人团聚
“不胜簪”——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已高、忧 国思家
《雁门太守行》
李贺
“大历以后,解乐府遗法者,惟李贺一人。 设色浓妙,而词旨多寓篇外。”
——毛先舒《诗辩坻 》
“死亡”
“死亡是战争的必然结果, 如何对待战争中的死亡,最 能体现诗人的情怀。”
“死亡”
《春望》: “花溅泪” “鸟惊心”
《雁门太守行》“:为君死” “金鳞开” “凝夜紫” “半卷红旗”、 “声不起”
“深山旗未展,阴碛鼓无声。 几道征西将,同收碎叶城。”
——张籍《征西将》
叙述视角
《春望》——“亲历者视角”
《雁门太守行》——“旁观者视角” (客观性更强)
《春望》写作背景
拓展延伸: “我”看战争
“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司马法》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 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 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 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 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 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 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 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 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 言律诗--《春望》。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春望》
杜甫
1、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 2、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优秀课件(31张PPT)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优秀课件(31张PPT)

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救援的军队半卷红旗,向易水畔进 发,夜袭敌阵,夜里浓重的寒霜, 连战鼓也擂不响。
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 筑台,曾置千金以招揽人才。
提起
指宝剑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 用,我们愿提起宝剑, 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漫山遍野的敌军好像乌云一样,围住城池,似 乎要把城墙摧垮; 城头上,战士的铠甲在阳光的照射下,像鱼鳞 一般金光闪闪。 秋色中,军营中的号角之声响彻整个天空; 边塞之上的泥土,在夜色中,犹如胭脂凝成, 发出浓艳的紫色。 救援部队的红旗在寒风中半卷,在夜色中悄悄 靠近了易水; 浓霜打湿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我愿手操宝剑为 国君血战到死!
7、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 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 明。
这首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 壮的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
境。如在“黑云”“夜紫”的背
景下,点染以“金鳞”“燕
脂”“红旗”等,画面色彩斑斓,
形容铠甲闪光如金色鱼鳞 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像黑云一般压向城垣,城垣就要被 毁坏,可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日光照在战甲的鳞片上,闪烁着金光。
军中所吹 的号角
凝聚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 边塞的泥土在紫色的晚霞映衬下凝成 了胭脂的色彩。
雁 门 太 李

守 行
雁门太守行
• 李贺(790~816),字长吉,昌谷(今河南宜阳)人,以乐府诗著 称。
• 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具有极度浪漫主义风格。诗中反映 出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强烈不满,对劳苦人民的疾苦亦寄予 关切。但也有一些作品流露出人生无常的阴郁情绪。 其诗作中《李凭箜篌引》、《秋来》、《马诗二十三首》、《昌 谷北园新笋四首》、《蜀国弦》、《将进酒》、《雁门太守行》、 《金铜仙人辞汉歌》等皆著名,尤以《金铜仙人辞汉歌》为最, 其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之句为千古丽言,感人肺腑。他为人 文思敏捷,诗作在语言上十分讲究,修辞手法极其多样,很有研 究价值。李长吉和杜牧一起并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杜甫。他以 二十七岁英年离世,常与王勃等为后人引作“天妒英才”之力例, 然已成绩斐然,假能天赐凡寿,使有圆熟之机会,则我华夏当又 添一李白矣,此诚可喟也!长吉诗集有《昌谷集》。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优质课教案_11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优质课教案_11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诗意。

2、提高欣赏古诗的能力。

3、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4、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

二、重点与难点1.重点: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主义情感2.难点:理解诗意,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三、教学方法采用听诗歌范读、展示图片、讨论、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风格独具的诗人。

下面老师讲个故事,大家猜一猜他是唐代的哪位诗人?他一生致力于吟诗,每次外出都背着一个破旧的锦囊,每得到好的诗句便投入锦囊中,暮归整理成诗。

一次他带着自己的诗卷去拜访韩愈,当看门人把他的试卷呈给韩愈时,韩愈不看则已,一看就拍案叫绝,同学们猜到了吗?他是唐代的哪一位诗人。

这节课我们学习李贺的那首令韩愈拍案叫绝的诗歌《雁门太守行》(二)学习新课1.展示学习目标2.作者介绍3.展示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4.听读诗歌,画出诗的朗读节奏5.理解每句诗的意思a: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1)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2)分析“黑”、“摧”二字炼字的精妙之处(3)这两句使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b:分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1)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2)“角声”、“凝夜紫”是分别从人的哪种感官来描写的?写出了怎样的战地气氛?C:分析“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1)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2)分析“半卷红旗”和“声不起”的含义(3)“临易水”用了什么修辞?这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d:分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2)分析“黄金台”的含义及修辞(3)分析最后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6.总结归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描绘了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24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优质教案_0

(部编)人教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24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优质教案_0

的深意。
二、查学诊断
1、介绍作者

2、《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
体诗”来说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能够说是古人的一
种半自由诗。
学生交流对作者的了解和写作背景的知识。课件展示。
3、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 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
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

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4、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
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
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三、导学施教
雁门太守行
1、讲解字词
发出低沉的声音。
(4).分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作用。
【明确】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是将士们爱国情怀的直接抒发。传
说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县东南修筑的,他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
表示不惜重金招纳天下贤士。诗人引用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
心,为全诗作了一个有力的收束,同时升华了主题。 全文小结:
它能很自然地引起后面对历史的咏叹,由此点出此地曾有过的历史风 云。为后两句论史抒怀作铺垫。 2.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3.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 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4.“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诗人假设东吴败亡, 不写山河破 碎, 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但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 而且极其耐人寻味。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5、诗歌的主旨? 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5、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 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优质课教案_10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阅读  24 诗词五首  雁门太守行》优质课教案_10

品场面之妙,感英雄情结——《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及课文解读本课的《雁门太守行》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是第六单元24课“古诗词五首”的其中一首诗歌。

本课几首诗词都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感悟和思考,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根据教材的提示,几首诗词的学习,应注重对学生诗词感悟能力的培养,注重练习诵读,积累名句,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朗读诗韵”和“品读诗意”两个主要环节,以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

此外,针对本诗《雁门太守行》而言,这是李贺的经典诗作,才华横溢的他,17岁便写下此诗篇,他虽然没有到过真实的战场,却凭借丰富的想象构建出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从而表达其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

其战争场面的描写更不落俗套,不写千军万马;处处表现人的英雄气概,却没有一处特别写人,实属巧妙!此外,李贺是一个运用颜色的高手,在诗歌场面的构建中,巧用浓烈的色彩,使场面视觉艺术效果更加明显。

因此,本课在构思时,主要通过“品读诗意”以及拓展的“细读赏色”两个环节,来鉴赏本诗的艺术效果。

从情感升华方面,通过对李贺诗歌的意境之美,感受李贺的才华以及他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从而感悟一代文人的英雄情结,课后推荐一组边塞诗来加深对唐朝文人英雄情结的了解,感悟唐朝盛世文人志士的崇高理想抱负。

二、学情分析本班为我校八年级2班的学生,经过初一以来的学习,对诗词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在以往的学习中,我指导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预习:1、知人论世,识风格;2、读题文,知内容;3、抓意象,赏意境;4、综全诗,悟情意。

因此,学生课前根据这个预习提纲进行预习,完成预习作业,从预习检测看,大部分同学都查阅了李贺的资料,对诗人和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大部分学生都能读懂这首诗是写战争场面的。

但对诗歌的思想感情,以及具体诗句的理解还存在疑惑,对诗歌的意境的“美”还缺乏认识。

因此,结合本课的解读和学情分析,以诵读积累和品读鉴赏为主要内容进行教学,解决学生课前预习的提出的困惑,熟读积累,感悟本诗的艺术效果。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24课《诗词五首》注释译文与赏析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24课《诗词五首》注释译文与赏析

24课《诗词五首》阅读赏析《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5)悠然:自得的样子。

(6)见:看见(读jiàn),动词。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9)相与还:结伴而归。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赏析主题:写诗人辞官归隐后悠然自得的心境和生活情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厌倦官场,决心归隐的人生追求。

1、诗人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能做到“而无车马喧”答:“车马喧”指世俗的纷扰,诗人“心远”,意即精神超凡脱俗,所以虽然身处闹市,也像居住在偏僻安静的地方,表达了诗人鄙弃追名逐利之心的人生态度。

2、“见”字能否换为“望”字,为什么?答:不能。

“见”妙处在于无心,诗人东篱采菊,无意间抬头,南山映入眼帘。

一个“见”字写出了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作者的闲适恬淡的心境相融合。

而“望”则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成天然的意境。

3、这首诗景、情、理融为一体,试分析。

答:诗中展现的采菊东篱、忽见南山、夕照山林,倦鸟知返,绘出了幽美淡远的景和怡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中又蕴含万物各得其所以及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凡脱俗的哲理。

4、诗中的“真意”是指什么?答: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

《春望》陶渊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第三小组: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要点 :这两句,抓住“红旗”“白霜”两个表示色彩的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作者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树立爱国、报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感知意境,把握情感。
难点: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品味诗歌意境,巩固鉴赏诗歌的方法技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唐诗是我国诗歌史上一颗最为璀璨的明珠,诗人绣口一吐,吟啸而出的诗篇,在几千年文明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独具特色的诗人。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
1.反复诵读诗歌,朗读体会诗情,把握诗歌节奏、内容;
2.感知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描绘的战争画面;
3.品味诗歌语言,抓住色彩语词体会李贺的“诗鬼”风格
4.体悟诗歌情感,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
(二)过程与方法:
吟咏诵读,体会诗意;启发点拨,感知诗意;品析想象,描绘诗境
引导学生回顾“诗仙”“诗圣”“诗佛”这些耳熟能详的唐代诗人,感知他们的诗作特色:李白的“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作想象奇特丰富,风格雄浑豪放;杜甫心系国家,胸怀天下,以圣哲之心体察民间疾苦,所以笔下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怀;而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句意境空明澄澈,物我两忘,充满禅意与隐居情怀。
还有一位唐朝诗人,也很有盛名,被誉为“诗鬼”,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下他特别有名的诗篇《雁门太守行》
2.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诗人,明确特色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县内))人。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年少即有诗名。他的诗歌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创造出一种瑰丽新奇的语言与艺术境界,形成幽冷浓艳、虚幻奇特的风格,人称“长吉体”,李贺也被称作“奇才”“鬼才”,也被称作“诗鬼”。
战争原因:从第一句“黑云压城城欲摧”中看出敌人来攻城
教师总结:诗歌短短56个字就点出了4个地点和4个时间,并交代了交战的原因,真不愧为“鬼才”。不过,李贺的“鬼才”可远不止此,他的诗奇诡之处,在于他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便是色彩浓艳,语言瑰丽新奇。
三、抓住色彩,品味诗境
1.合作探究,赏析诗句
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过他的诗“五色炫曜,光夺眼目,使人不能熟视”。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抓住诗中表示色彩的词语圈画出来,并发挥想象,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画面。第一组一二两句为主,第二组三四两句为主,第三组五六两句为主,第四组七八两句为主,有余力可兼顾其他。(分小组讨论,时间5、6分钟)
2.学生朗读并点评。
提示:音随意定:
“角声”读“jiǎo”因为是“号角”之意;
“燕脂”读“yān”,是“胭脂”之意;
“霜重”中的重:音读zhòng而不是chóng,重(chóng)是一层又一层,重(zhòng)是指霜的分量,诗中是指霜很大且有分量。
3.学生听读师范朗读。
4.学生齐读。
5.感知诗意。
诗歌非读不能不能通其意,尽其境,悟其情。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从标题到内容,自由慢读全诗,感受下全诗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ppt呈现:
锦囊一:抓住色彩词语和富有画面感的词语。
锦囊二:调动感官,借助想象,围绕感受描绘意境画面。
2.代表讲解,品味诗境
(1)第一小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要点 :“黑云压城城欲摧”,抓住“黑云”这一表现色彩的词,形象写出了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沉沉的乌云压下来,压得城池几乎要坍塌了。那种敌众我寡的形势,兵临城下紧张危急的气氛,通过“黑云”两个字就一下渲染出来了。
齐读:齐读这两句诗,读出对峙的感觉。联想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为国杀敌的无畏和,塞上燕脂凝夜紫。
要点 :“角声满天秋色里”抓住“秋色”这个词,不是颜色却点明了季节和底色。
教师提示:有许多诗人,描写战争,喜欢将战争写在秋天,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沙场秋点兵”……深秋,万木摇落,一片死寂,满目萧瑟肃杀之气。再加上角声呜呜咽咽地响起来,充斥天空,更添悲壮!所以,“秋色”虽非颜色,却是不可或缺的“底色”
ppt显示:明确诗歌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怎样的故事。
明确:标题中的“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从乐府发展为古诗的一种诗体,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雁门太守行”是乐府古题,借此多写边塞征战之事。
学生探索后明确:
表示地点的词语:易水、黄金台、塞上、城
表示时间的词语:甲光向日、夜、秋、霜重(秋天下霜,且是深夜到拂晓之间)
写作这首诗时诗人17岁,传说李贺拿这首诗去拜访文坛领袖韩愈,刚接待完客人打算休息的韩愈,一边脱衣服一边漫不经心的看诗,当他读到前两句,瞬间睡意全无,两眼放光,即命人请李贺相见。下面请同学们拿出学案,自由朗读,感受下这首令文坛泰斗大为赞赏的诗篇。
三、整体感知,把握诗意
1.自由诵读诗文,感受音韵美。
要求:结合书下注释,明确字音停顿。
要点 :“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抓住“燕脂”和“夜紫”两个颜色词,深红的“燕脂”是边塞将士的血迹,在暗夜即将来临的暮霭中凝结呈现暗紫色。两军交战,我军奋力杀敌,战场之上鲜血遍染,悲壮惨烈。
【板书】:燕脂夜紫交战悲壮
【教师总结】:敌军依仗人多势众,步步紧逼,而守军并不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奋力反击,何其悲壮!这样惨烈悲壮的交战,从白天持续到傍晚(板书标注),这句诗还妙在从声、色两个角度来渲染这种悲壮,真是妙极!
手法:比喻夸张
【板书】:黑云压城敌军压境
要点 :“甲光向日金鳞开”,将士们穿上铁甲,准备迎战。忽然间,一缕日光从云缝中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片片铁甲上,金光闪闪,耀人夺目。“金鳞”比喻,以其密而整齐,写出了战士们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场面。
“甲光金鳞”这样的色彩词让我们感受到一股力量升腾而起,冲破黑云,和前一句相比照,色彩鲜明,也爱憎分明,体现两军对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