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渔家傲范仲淹的原文
范仲淹《渔家傲》的原文及翻译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的原文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e73ffc2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f7.png)
范仲淹《渔家傲》的原文及翻译赏析范仲淹《渔家傲》的原文及翻译赏析渔家傲,词牌名,又名“渔歌子”“渔父词”等。
以晏殊词《渔家傲·画鼓声中昏又晓》为正体,双调六十二字,前后段各五句,五仄韵。
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范仲淹《渔家傲》的原文及翻译赏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范仲淹《渔家傲》的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原文】渔家傲——[宋] 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陽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渔家傲》:词牌名。
双调六十二字,仄韵。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
塞下:边界险要地方,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陽雁去:是“雁去衡陽”倒文,意思是雁儿向衡陽飞去。
衡陽,今湖南省衡陽市,湖南衡陽县南有回雁峰,相传雁至此不再南飞。
留意:留连之意。
四面边声:四面八方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一声。
连角:紧随着军中的号角。
连,紧随。
千嶂里:在重重高山环抱中。
嶂,像屏障一般的山峰。
长烟:荒漠上的烟。
燕然未勒:指未彻底击溃敌军,取得全面胜利。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勒,在石头刻字记功。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无计:没有办法。
羌管悠悠霜满地:笛声悠扬,寒霜满地。
羌管,笛子出自于羌(古代少数民族)地,故称羌管。
不寐:睡不着。
【翻译】边境上的秋天风景与内地完全不一样,向衡陽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紧随着号角响起。
在重重高山的环抱中,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年老酒,思念远隔千山万水的家乡,可是燕然山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想回家也毫无办法。
夜里,羌人的笛声忧怨绵长,寒霜像月光一样的撒满大地,令人不能入眠,一年又一年,将军的头发白了,战士泪流干了。
渔家傲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家傲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036bb56c281e53a5802ffb6.png)
渔家傲原文翻译及赏析
《渔家傲·秋思》是由范仲淹创作,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
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及艰苦生活,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下面小编整理了渔家傲的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1《渔家傲》译文及注释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
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
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
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
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全文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4723766a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f3.png)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全文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全文《渔家傲·秋思》这是一首抒怀词,由范仲淹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渔家傲·秋思》也是当时第一首描写边塞题材的作品,也是宋代最早表现军旅生活的词作。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全文,希望大家喜欢。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宋代】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鉴赏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
“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
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
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
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
《渔家傲-秋思》原文、译文及注释
![《渔家傲-秋思》原文、译文及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6974a72d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d2.png)
《渔家傲·秋思》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
原文:渔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对照翻译: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注释:①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②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⑤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⑥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⑦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⑧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⑨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欣赏及翻译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欣赏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5763c68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3f.png)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欣赏及翻译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欣赏及翻译《渔家傲·秋思》是北宋范仲淹的词曲,这是一首边塞诗,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下面就是小编介绍《渔家傲·秋思》原文欣赏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渔家傲·秋思》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翻译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声音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孤单单的城门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之日无法预料。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出征的人不能入睡,将军连头发都白了,战士们流下眼泪。
《渔家傲·秋思》注释1.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见于北宋晏殊,因词中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取“渔家傲”三字作词名。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2.塞下:边境险要之地。
3.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指大雁离开这里飞往衡阳。
4.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等声音。
5.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
6.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7.长烟:即荒漠上的直烟,因少风,烟直而高。
8.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9.勒(lè):刻石记功。
东汉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10.燕然未勒:此指没有建立破敌的大功。
11.羌管:羌笛。
12.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渔家傲·秋思》赏析这是一首反映北宋西北边境军旅生活的词。
上阕描绘荒凉的秋景,以显示边地生活的艰苦和军事态势的严重。
下阕是作者自抒怀抱,慨叹功业未立和思念家乡的复杂心情,真实感人。
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
![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2b651ff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0c.png)
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
【原文】
渔家傲·秋思
宋代: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原文+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原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d0b15d7aeaad1f347933f14.png)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原文+赏析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
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
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这首词当作于是时。
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这种复杂苦闷心情的产生。
是与当时宋王朝对内对外政策密切相关的。
作者针对现实,曾经提出过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
但都未得采纳。
北宋王朝当时将主要力量用于对内部人民的镇压,而对辽和西夏的叛乱侵扰,则基本采取守势,这就招致了对辽和西夏用兵的失败,结果转而加速了国内的危机。
范仲淹在抵御西夏的斗争中提出了某些正确建议,主张"清野不与大战",待"关中稍实";"彼自困弱",并坚决反对"五路入讨"。
但他的主张并未被采纳,终于遭致了战争的失利。
他自己还遭受过诬陷和打击。
词中所反映的那种功业未建的苦闷心情,正是这一历史现实的真实写照。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
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
"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
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和"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29656635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24.png)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1。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2。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注释】1.衡阳雁:谓南归之雁。
湖南衡阳县南衡山有七十二峰,七十二峰之首名回雁峰。
相传大雁南飞至此而止,明春即北归。
2.燕然未勒:谓功业未就。
《后汉书·窦宪传》载,东汉车骑将军窦宪追击北单于,登上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
未勒:未曾刻石纪功。
【译】塞外秋天的风景,与内地迥然相异。
就连鸿雁也陆续飞去,毫无留恋之意。
只听胡笳吹动,牧马悲鸣、四面边声,连同军营的鼓角,此伏彼起。
落日的最后一抹余辉消失,烟气笼罩着大地,在重重叠叠的险峰里,一座孤零零的古城吱呀呀地将城关紧闭。
饮一杯,消愁的浊酒,唉!归乡之路呀,千里万里。
唉!我还没能像东汉的窦宪,在燕然山刻石铭记。
是谁吹起那悠悠扬扬的羌笛?月华如霜铺满大地。
映照着,那失眠的将军,白发如银,泪花闪动在眼眸里。
【赏析】《渔家傲》词调不见于唐、五代人词,一般认为始自晏殊。
《词谱》卷十四云:“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取以为名。
”范仲淹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治所在今延安市),守边四年,“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魏泰《东轩笔录》)。
此词描绘了边声连角、千嶂孤城、长烟落日的边塞风光,展露了词人功业未成和思念家乡的复杂心境,豪放阔大、遒劲苍凉。
范仲淹此一组词作,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这说明此四字的内涵是词人感发诗兴的原因,它是词人创作此组词的背景,也是每一篇词的眼目。
“塞下”二字点明地点,“秋来”二字点醒时间,此四字组合在一起就立刻有莽原浩野、肃穆萧杀之气。
其中“秋来”二字,尤为全篇之脉络,以下,无论是“边声连角”、“羌管悠悠”的听觉描写,还是“衡阳雁去”、“长烟落日”的视觉描绘,都以“秋来”二字主旋,倾诉词人一腔心曲。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风景异》原文及译文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风景异》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236d8f5f1ed9ad51f01df290.png)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风景异》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简析】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
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
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这首词当作于是时。
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这种复杂苦闷心情的产生。
是与当时宋王朝对内对外政策密切相关的。
作者针对现实,曾经提出过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
但都未得采纳。
北宋王朝当时将主要力量用于对内部人民的镇压,而对辽和西夏的叛乱侵扰,则基本采取守势,这就招致了对辽和西夏用兵的失败,结果转而加速了国内的危机。
范仲淹在抵御西夏的斗争中提出了某些正确建议,主张'清野不与大战',待'关中稍实';'彼自困弱',并坚决反对'五路入讨'。
但他的主张并未被采纳,终于遭致了战争的失利。
他自己还遭受过诬陷和打击。
词中所反映的那种功业未建的苦闷心情,正是这一历史现实的真实写照。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
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
'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
范仲淹《渔家傲》原文、注释及译文
![范仲淹《渔家傲》原文、注释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00bf479c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75.png)
范仲淹《渔家傲》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渔家傲》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塞(sài):边关。
衡阳:今湖南衡阳,传说大雁秋天南飞,至衡阳遇春而北返。
嶂(zhāng):像屏风一样的山峰。
燕(yān)然:即今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
东汉窦宪打垮匈奴,曾在燕然山立记功碑。
勒:在石碑上刻字。
羌(qiāng)管:也称羌笛,是出于羌族的一种乐器。
【大意】
边塞的秋天已经来临,天气寒冷,原野荒凉,景象和南方完全不同,连大雁也不愿留下,纷纷向衡阳飞去。
四面八方的胡笳声、马嘶声,随着军营中的号角声响起。
一座座大山,就像千里屏障,拱卫着边城。
落日时分,烟雾茫茫,笼罩着大门紧闭的孤城。
我独自喝着浊酒,思念着万里之外的家乡;尚未在燕然山刻石记功,那回乡的事更无从计划。
夜晚,地上布满了银白的霜花,悲凉的羌笛声萦(yíng)绕在耳旁。
将士们还没入睡,听着寒风送来的笛声,将军因焦虑而生出了白发,士兵们也落下了思乡的泪水!。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58905677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d2.png)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渔家傲--秋思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 [4] ,衡阳雁去无留意 [5] 。
四面边声连角起 [6] 。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7] 。
羌管悠悠霜满地 [8] 。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4]塞下:边境要塞之下。
[5]衡阳雁:湖南衡山有回雁峰。
旧说衡山一峰极高,雁不能过,故名回雁峰。
[6]边声连角起:边声,边地的各种声音。
角:军中乐器。
[7]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的杭爱山。
后汉窦宪追北单于,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而回。
勒:刻石。
[8]羌管:笛出于羌地,故称羌管。
译文: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
向衡阳飞去的雁群,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
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评析:此词当是受唐李益诗《夜上受降城闻笛》影响:“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衍诗为词,化悲凉为沉郁,诗词并读,更可见王国维“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为不刊之论。
盖词于描摹细节,最称当行,足补诗之未尽未到处。
词之前阕,征色选声,匠心独运。
下片深具悲悯情怀,极写将士思乡之哀,其实也是从反面映衬出边关将士的英雄气概,纵使思家垂泪,却因“燕然未勒”,不能解甲。
贺裳《皱水轩词筌》云:“庐陵讥范希文《渔家傲》为穷塞主词,自矜‘战胜归来飞捷奏,倾贺酒,玉阶遥献南山寿’,为真元帅之事。
按宋以小词为乐府,被之管弦,往往传于宫掖。
范词如‘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将军白发征夫泪’,令‘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塞边寒’者听之,知边庭之苦如是,庶有所警触。
《渔家傲》翻译赏析
![《渔家傲》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eca982c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04.png)
《渔家傲》翻译赏析《渔家傲》翻译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渔家傲》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渔家傲》翻译赏析1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翻译】满天晨雾云涛,水天相接,天河正在转动,象无数的船儿在舞动着风帆。
梦魂仿佛回到了天庭,天帝殷切地问我:你打算到何处去?我告诉天帝,自己的前途茫茫,人又老了,空有一肚子才学,却毫无用处。
九万里长空大鹏鸟正展翅高飞。
风啊!千万别停息,快快将这一叶轻舟直接送往蓬莱三岛去。
【鉴赏】“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
用“接”“连”两字巧妙地将“天”、“云涛”、“晓雾”组合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画面,写出了动感,写出了气势。
“星河”“转”和“千帆”“舞”写出了大气,写出了磅礴。
在这磅礴大气之中,乘船人自然也就大气了。
水天相接,星河欲转,船摇帆舞,既有生活的真实感,又有梦境的虚幻,虚实结合,巧妙无比。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写词人仿佛梦见天帝,天帝殷切地问她:“你打算到哪儿去呀?”看似平常一问,然而这温和与殷切同现实中置人民于水火、畏敌如虎狼、只顾自己一路奔逃的高宗皇帝形成了鲜明的比照。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
”下阙开头写词人回答天地的问话,也是上下阕之间的过渡语。
“路长”、“日暮”是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
“嗟”,感叹自己虽然学习写诗,却不能有所成就,正如伍子胥“吾日暮途穷远”和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意念与过程,倾诉的是空有才华却遭逢时事不幸的苦闷。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九万里风鹏正举”与“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形成了呼应。
渔家傲 秋思 原文
![渔家傲 秋思 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078ed204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29.png)
渔家傲秋思原文作者:[北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至,千嶂里,短烟落日孤城闭合。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及悠悠霜满地,人洁身自爱,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①此词为北宋年间流行歌曲,始载于北宋晏殊,因词中存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便挑“渔家傲”三字作词名。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个七字句,一个三字句,每句用韵,声律谐婉。
②塞下:边地。
风景异:指景物与江南一带不同。
③衡阳雁回去的好像文。
湖南衡阳县南存有回去雁峰,据说雁至此不再南飞。
见到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五十五。
④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
角:军中的号角。
⑤嶂:像是屏障一样同列的山峰。
⑥长烟:荒漠上的烟。
⑦燕然:山名,即为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
尔:刻石记功。
东汉窦宪迎击北匈奴,薛仁贵三千馀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燕然未尔: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⑧羌管:羌笛。
霜满地:喻夜深寒重。
<韵译>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杯陈酒想念家乡连绵不断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井草村胡的功绩,重回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琴声,寒霜洒满大地。
征人无法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飞舞眼泪。
<评析>范仲淹的《渔家傲》变小高亢抑扬顿挫之阳入而为无私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关键性问题充分反映至词里,堪称大手笔。
范仲淹守边时,作《渔家傲》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修尝称为“穷塞主”之词云云。
现仅存一首。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区域。
当时延州为西北边地,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
“秋来”,点明了季节。
“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
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南北季节变换之不同,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
“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原文与译文
![范仲淹《渔家傲》原文与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fe4c593b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ca.png)
范仲淹《渔家傲》原文与译文范仲淹《渔家傲》原文与译文在语文考试中,阅读理解题往往会占有很大的比例。
而一些必背的文言文更是考试中的重点。
下面是有关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渔家傲》的内容,供大家参考。
【原文】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翻译】译文一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声音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孤单单的城门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之日无法预料。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出征的人不能入睡,将军连头发都白了,战士们流下眼泪。
译文二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
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崇山峻岭之间,落日将烟雾飘动孤独的城紧闭着。
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哪里能安然入睡,将军士卒白了头发泪流不尽。
译文三秋季到来,西北边塞的风景多么奇异,大雁南飞避寒,没有半点恋意。
号角连连,马嘶风号,万千层峦叠峰里,云雾弥漫,夕阳西下,天际一片橘黄,孤城紧闭。
斟上一杯浊酒,遥寄远在万里的思乡之情,功名尚未立,又怎么敢盘算回乡的日期呢。
听惯了幽怨的羌笛声,见惯了秋霜满地,远在边塞守边的战士在夜深人静时久久不能睡,辗转反侧,将军和战士们又长了些许白发,热泪满眶,唔呼。
译文四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征人不能入睡,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初中语文 文言文 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初中语文 文言文 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原文和译文【含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05ee3eea8114431b80dd842.png)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简析】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
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当作于是时。
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这种复杂苦闷心情的产生。
是与当时宋王朝对内对外政策密切相关的。
作者针对现实,曾经提出过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但都未得采纳。
北宋王朝当时将主要力量用于对内部人民的镇压,而对辽和西夏的叛乱侵扰,则基本采取守势,这就招致了对辽和西夏用兵的失败,结果转而加速了国内的危机。
范仲淹在抵御西夏的斗争中提出了某些正确建议,主张\’清野不与大战\’,待\’关中稍实\’;\'彼自困弱\’,并坚决反对\'五路入讨\'。
但他的主张并未被采纳,终于遭致了战争的失利。
他自己还遭受过诬陷和打击。
词中所反映的那种功业未建的苦闷心情,正是这一历史现实的真实写照。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
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
\'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和\'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描写秋天的古诗《渔家傲·秋思》赏析
![描写秋天的古诗《渔家傲·秋思》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4fa9a42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6a.png)
描写秋天的古诗《渔家傲·秋思》赏析《渔家傲·秋思》是由范仲淹创作,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市)时写的一首抒怀词。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这首词的赏析。
《渔家傲·秋思》原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赏析: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
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
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
“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
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
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
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
渔家傲·秋思原文及翻译
![渔家傲·秋思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3a57f20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d5.png)
渔家傲·秋思原文及翻译
渔家傲·秋思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全文翻译: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渔家傲·秋思对照翻译: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范仲淹渔家傲原文及翻译
![范仲淹渔家傲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c374cebe87101f69f31955a.png)
范仲淹渔家傲原文及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经典美文、试题大全、教案资料、公文写作、古诗文、实用文、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s, classic beautiful essays, test questions, teaching plan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ancient poems, practical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respect Please pay attention!范仲淹渔家傲原文及翻译范仲淹渔家傲原文及翻译《渔家傲》,作为曲调,原是用于佛曲、道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渔家傲范仲淹的原文
古诗渔家傲范仲淹的原文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古诗渔家傲范仲淹的翻译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
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
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
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古诗渔家傲范仲淹的赏析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
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
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这首词当作于是时。
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这
种复杂苦闷心情的产生。
是与当时宋王朝对内对外政策密切相关的。
作者针对现实,曾经提出过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
但都未得采纳。
北宋王朝当时将主要力量用于对内部人民的镇压,而对辽和西夏的叛乱侵扰,则基本采取守势,这就招致了对辽和西夏用兵的失败,结果转而加速了国内的危机。
范仲淹在抵御西夏的斗争中提出了某些正确建议,主张\'清野不与大战\',待\'关中稍实\';\'彼自困弱\',并坚决反对\'五路入讨\'。
但他的主张并未被采纳,终于遭致了战争的失利。
他自己还遭受过诬陷和打击。
词中所反映的那种功业未建的苦闷心情,正是这一历史现实的真实写照。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
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
\'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
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和\'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
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也无计\'的慨叹。
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
\'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
\'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
\'羌管悠悠
\'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
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
由于作者有较长时期边地生活的体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宋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说:\'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
\'可惜这组反映边塞生活的词早已散佚,只剩现存的这一首了。
在北宋柔靡词风统治词坛的形势下,能够出现这样气魄阔大的作品,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它标志着北宋词风转变的开端,并说明范仲淹实际上是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先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