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学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
1.简述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对象、内容体系和学科特征。

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就
是人们统称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史学方法论是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性质和特点
的观点或理论。

史学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或理论。

历史学本体论、方法论和认识论共同构成了史学的理论体系。

史学概论,就
是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概要地论述历史科学,它包括史学本体论、
史学认识论、史学方法论。

史学概论是新的史学分支学科,是对史学的概要论述,
它的研究对象自然就是史学本身,或人类认识历史的主体活动内容:(1)
史学本体论:①史学的性质;②史学的发生(2)史学认识论(3)史学方法论
①历史研究的方法。

②历史研究成果的表述和编纂的理论和方法其特点具有:(1)反思性。

(2)概括性。

(3)理论性。

2.什么是历史理论?什么是史学理论?二者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历史理论:是指历史运动本身的理论和方法。

史学理论:是指史学自身发展过程中提出的理论和方法论问题。

联系:历史理论以客观人类社会历史作为研究对象,史学理论从理论和方法上说明如何研究历史的,二者都以人类社会历史为指向,都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历史;历史理论的性质、规模和水平,决定了史学理论的性质、规模和水平。

区别:二者研究的对象不同,历史理论具体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过程和客观规律,对象为客观历史,而史学理论研究对象是历史学本身。

3.如何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与史学理论的关系。

唯物史观:又称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主义历史观。

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性,生产力归根结底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种对社会历史认识的思想体系即唯物史观。

原理及意义:①人类社会历史是不以研究者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因此,人们研究历史,探索规律,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详尽地占有资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态,揭示其内在联系,得出相应的结果。

②人类社会及构成人类社会的各个部分,都是以总体体系方式存在的。

一般情况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不应忽视人的意识的作用,以及政治的、法律的上层建筑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对人类
社会及其组成部分进行系统的研究,探讨它们各自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对人类社会的历史有一个整体的、透彻的了解。

③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但最终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

因此,我们必须从社会各因素的“交互作用”中解释历史发展的“力的平行四边形”原理,从而对全部的历史发展过程获得统一的、科学的解释和理解。

④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有规律运动和发展的。

因此,它显现为历史过程以及构成历史过程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的、发展的。

因此,人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辨证的观点去把握对象的基本联系;同时把研究对象提到一定范围之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地把握对象。

⑤社会和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有进化和革命两种形式。

只强调阶级斗争和革命性变革的作用是片面的。

同时应看到,事物的渐变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导致渐进过程的中断,出现质的飞跃,实现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态到新质态的发展。

因此,对社会和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要从质和量的统一上去准确地把握。

⑥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在于它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内部和外部矛盾。

矛盾各方的又斗争又统一,推动事物的前进。

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由此派生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还有其他各种呈网络状的矛盾,便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

⑦在客观历史行程中,环境创造人,人又创造环境。

因此,对历史进程的考察,不仅要分析社会生活的经济方面,而且必须研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要研究历史,还要研究人和人的思想。

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阐明历史。

⑧社会历史研究不是一个消极的反映过程,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过程。

所以,研究社会历史既要注重对历史客体的研究,同时还必须注重研究历史认识的主体,探讨历史认识主体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正确认识历史研究的过程。

4.什么是历史?历史有哪些特征?
历史:(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2)过去的事实;(3)过去事实的记载;(4)指历史科学。

特征:(1)客观性(2)过时性(3)规律性(4)由人的活动构成的。

5.马克思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

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但这两个方面是密
切相连的。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这段论述?
历史过程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基本属性之一。

任何事物都有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地球上不存在没有自身历史发展过程的食物。

正因为如此,不论是关于自然对象的知识即自然科学,还是关于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知识即社会科学,所研究的都是事物的发展变化、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自然史是指自然界中无意识地发生过的一切,是自然界发展的客观存在。

人类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及其规律;自从有了人类就开始有了人类的历史。

就时间属性来说,自然史和人类史都属于“过去”。

作为在时间中的发展过程,他们都有一度性,即一去不返的性质。

他们的共性,还表现为无论是自然史还是人类史,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是客观物质世界中的历史,不是所谓“精神”的产物。

人类源于自然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们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同时也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自然现象同社会现象从来都是相互影响的。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人与自然始终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决定了人类史和自然史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

6.为什么说历史是客观存在?
首先,人类社会有两种生产存在:(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满足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要和生活需要。

(2)人自身的生产:繁衍后代。

由于人类社会两种生产的存在,所以,在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就形成了不同形态的生活资料的不同生产方式和人自身体质形态的不同特点。

其次,人类留下大量痕迹可以证明,包括:(1)历史文献(2)历史遗物(历史文物)(3)口碑:一代代的口头历史或传说。

7.什么是历史学?历史学的学科结构怎样?
历史学又称“史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部门。

是一门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已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科。

具体讲,历史学是按照一定的历史观点,利用历史资料,研究已往的客观历史过程,并用语言文字或图象把它表示出来的一门学问。

学科构成体系包括:①反映不同历史范围和过程的各种史学,如通史、断代史、专门史等。

②研究史学一般原理和史学方法论(历史本体论、史学认识论、史学方法论)的历史科学概论。

③研究史学自身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史学史。

④研究史料及其运用方法的史料学。

⑤研究史学成果表现形态的历史编纂学。

8.简述历史学的学科特征和学科精神。

学科特征:(1)从研究对象看: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动态的、整体性的研究。

(2)从研究内容看:研究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去,包括两个方面:总结历史文化:认识“死的过去”,还原历史;用现实的眼光来研究历史:现实思想与历史资料相结合。

(3)从学科发展看:历史学是一门源远流长、十分成熟、完备的资料。

历史学精神。

它包括:(1)尊重客观历史事实的求真精神。

(2)探究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精神。

(3)学科方法上的兼容精神。

(4)品评历史人物的惩恶扬善精神。

(5)记录人类文化和民族传统的传承精神。

(6)培植民族凝聚力的聚合精神。

(7)与文明共进的时代精神。

(8)关怀社会生态的人文精神。

(9)总结过去,面向未来的尚智精神。

9. 马克思说:“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合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这段论述?它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理解:①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现实的、合乎规律的、以物质生产的发展为基础的“自然历史过程”。

②社会基本矛盾推动历史前进,推动新旧社会的更替,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
发展。

规律的特点:1)客观性2)必然性3)前进性4)重复有效性和普遍适应性
意义:①描述了整个人类历史的总画面;
②揭示了人类社会内在的历史逻辑;
③确立和显示了科学历史观理论体系的“骨胳”和“框架”;
④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的基础。

10.简述人类历史意识的形成。

(1)人类最初的历史意识起源于图腾神话、历史传说等。

图腾神话:表现了原始人群最初的、朦胧的历史意识。

历史传说:反映的历史内容包含更多的真实成分。

(2)文字史诗。

《梨俱吠陀》、《荷马史诗》
散文诗书家、史官完成了由神话和传说向史学著作过渡,即由原始的历史意识向历史学家自觉的历史思维过渡。

西方著名的散文记事家和著作有:赫尔泰厄斯《大帝巡游记》、《系谱志》查隆《希腊史》
东方:班固《汉书.艺文志》
11.什么是鉴诫史学?鉴诫史学的特征是什么?
西方(欧洲)从希腊、罗马到文艺复兴以前的史学与中国从春秋末年孔子修《春秋》到戊戌维新运动以前的古代史学称为鉴诫史学。

特征:①对客观的历史过程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作出选择和评价;②利用历史歌颂王权,歌颂统治阶级的功业;③利用历史的榜样来赏善罚恶,对政治家进行教诲,对民众进行道德灌输。

理性史学是于14—16世纪在文艺复兴运动影响下产生的人文主义史学。

主张历史研究应面向世俗和人间,把历史视为人的行动的记录,把挣脱了宗教桎梏的、有意识的人视为创造历史的力量。

12.试述中国传统史学的优良传统。

(书155)
(1)重视修史与文明传承。

(2)以撰写信史为目标。

(秉笔直书的记事原则)
(3)以经世致用为撰述宗旨。

(4)求真与经世的辩证统一。

13.简述西方传统史学及其特点。

西方传统史学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古典史学阶段和中世纪史学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古典史学,即古希腊罗马史学。

它起源于神话与史诗,创立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时代。

1、历史与回忆关系密切,是回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记录者亲眼看见的行动、事变和情况,这些行动、事变和情况与记录者精神有着休戚与共的关系。

2、严格的强调过去.3、连续的时间框架,明白的空间.4、记录真实人物的真实活动.5、记录中有对消失环节的揭示与解释.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是其最杰出的代表。

希罗多德已把叙述历史事件(希波战争的前史和历史)作为著作的主线,并已具有对史实的批判求真精神和一定的历史观(宿命论)。

但他遇到难以解释的历史事件和现象时,就用天命和神的意志来解释。

古典史学的传统持续到公元5世纪,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欧洲历史上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

特点:古典史学是一种循环论的历史观念;产生人本主义思想;产生世界主义思想;尚未形成独立的学科。

第二个阶段可以称为西方中世纪史学。

欧洲进入封建社会后,基督教的史学和神学史观占据统治地位,古典史学的传统中断了。

圣·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的宗教信条和神学体系被奉为官方哲学。

主张把上帝视为决定人类全部社会历史进程的最高主宰,整个人类社会的行程只不过是在实现上帝预先制定的计划,该计划把全部人类分为上帝选民和上帝的弃民,上帝的选民属于上帝之国,上帝的弃民属于尘世之国,也就是罪恶之国。

特点:(1)建立神行的乐观主义进步论,强调人的精神和价值。

在历史认识论上基督教史学首次打破了古典史学中的循环史观,第一次将历史解释为进步。

突出人的精神和价值。

(2)强调历史的普遍性和连续性,有力的削弱了历史的他律性。

因为历史是上帝所创造的拯救人类的过程,经验和教训也都是由上帝所安排好的所以历史在其他诸如伦理道德、政治服务等方面的功用减少,历史的他履行被削弱了。

(3)创造了新的历史方法论,宣扬宗教意识形态的社会功用。

以基督教教义为原则写成的历史,具有预定性和启示性,由此生发出基督教史学的方法论,它以圣经作为判断事实正误为准则,促进了宗教意识的传播。

以兰克学派为例,请说明西方传统史学的特点及不足。

兰克学派是西方近代以来重
要的史学流派,因与德国历史学家兰克而得名。

主张“科学的历史学”的楷模和“客观主义史学”,并成为19世纪乃至于20世纪初西方史学发展的主流,几乎成了20世纪人们所谓的“传统史学”的代名词。

特点:(1)主张书写历史的客观性,还历史以本来面貌,在历史的叙述中力求不带任何个人偏见。

以兰克为代表的传统史学派强调如实直书,辨别真伪而不论断是非,倾全力于史实的铺垫与任务的描述而不妄加评断,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要把这种客观性体现在具体的实践中,客观性概念仅停留在理念之中。

(2)历史的知识原则仅仅在于展现历史的真实,反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抽象的、思辨的历史哲学为目的的历史书写,以兰克为代表的传统史学派认为历史的动力是理念理念的背后则是上帝,这种神秘的力量不能靠抽象的理论原则来把握,只能依靠非理性的直觉才能体验,历史的根本任务是通过个体理解整体精神,已揭示历史的本质。

(3)恪守政治史传统,史学著作均以政治为主题,以16—18世纪的欧洲各国为中心,不写古代史,很少写经济史,把欧洲以外的历史排除在史学视野之外,而政治史有渗透强权政治观念和英雄观。

欧洲中心论。

(4)以兰克为代表的传统史学派注重史料批判原则,一是对史料的分类以及起各自价值的
认知,二是史料考证的方法,将史料按照来源分为第一手和第二手材料,第一手材料指的是官方档案文献、当事人的书信回忆录,是可信的、真实的,而第二手史料指的是道听途说或是从别人著作中转述过来的文献,这需要考证,确定其与第一手资料的关系。

关于史料考证方法,概括而言就是外证法和内证法。

外证是指通过语言、体例等史料的表现形式来辨别史料,内证则是通过史料的内容来确定史料的可信度如史料记载人的身世、性格、心理等。

14.简述中西传统史学及其异同。

①中国传统史学积累起来的文献异常繁富,而且有突出的连续性,完整地记载了中华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

这不独西欧各国的传统史学无法比拟,在世界各国中也是罕见的。

②在历史观上,中国传统史学基本精神是记述人在历史活动中的重要地位,积极鼓励人们入世,并按照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去建功立业,具有人本主义传统。

西方传统史学在古希腊时期虽然也有人本主义精神,但进入中世纪以后,则完全沦为神学的附庸。

③史学发展的进程不同。

西方文艺复兴以后,资产阶级“理性史学”快速发展,中国从封建史学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史学。

15.简述西方资产阶级史学的产生和发展
起源于14到17世纪初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思潮背景下产生的人文主义史学,大致分为四个发展时期:
(1)14-16世纪,萌芽阶段。

基本特征:面向世俗、面向人间,把人视为历史活动的中心。

(2)17-18世纪,形成阶段。

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形成了近代资产阶级的理性史学。

特点:在历史学内容上,强调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在历史本体论上,树立历史进化观。

在历史方法论上,强调科学方法的运用,用理性分析代替盲目信仰。

倡导历史研究为现实的社会政治变革服务。

(3)18-19世纪,发展阶段。

浪漫主义史学:重视在撰史时抒发个人情感与理想,强调历史学家个人的才能与作用。

实证主义史学:主张用严肃的科学方法考证史料,强调客观描述历史。

19世纪理性史学的特点:
试图用阶级、阶级斗争的观点分析历史,认为不同阶级的冲突根源是物质利益冲突。

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

实证主义史学理论、方法盛行。

(4)20世纪,进一步发展阶段。

“新史学”代替了以兰克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史学。

16.简述20世纪西方的主要思潮及其特点。

(书222)
(1)法国年鉴学派。

核心观念:历史客体建构论,倡导科学的分析与解释,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方法,历史学的客体才能深深扎根于现实之中。

显然,对于年鉴史家来说,建构历史客体的方法,一方面汲取了来自社会科学的养分,另一方面则是从新史学的实践中发展出来;“问题史学”,“问题”是构建历史客体的有效方法;时限的辩证法与总体历史。

(2)历史人类学。

(3)全球史。

在西方史学中,全球式的主流观点,强调把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从某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
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运动、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上。

(4)环境史。

环境史研究注重环境整体性和有机性。

研究内容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探讨自然生态的历史;其二,探讨社会经济领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三,探讨某一个国家的环境政治和环境政策的历史发展及演变;其四,探讨人类的环境意识,即人类关于世界自然资源的思想史。

(5)历史哲学。

(6)后现代主义与历史学。

17.简述中国资产阶级史学及其特点
中国理性史学起源于20世纪初的“新史学”。

(1)“新史学”的拓荒者是梁启超,起到激发爱国主义、改造现实社会的作用,初步构建了中国资产阶级“新史学”的理论体系。

(2)以王国维、傅斯年、顾颉刚等为代表在“新史学”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顾颉刚的古史辨学派与《古史辨》,傅斯年提出“史料即史学”,倡导实用主义史学:史料比较法、自然科学的方法。

(3)胡适奠定了我国实证主义方法论基础:实验的方法、历史的方法。

20世纪初至40年代前中国史学研究的特点:
1)都依托了新的历史观,即以进化论作为方法论思想的本体论基础。

2)将更广阔的研究内容纳入历史学家的视野,拓宽了历史研究的领域。

3)对传统的乾嘉考据学进行了科学改造,在历史考据学中注入了近代科学意识与精神。

4)将多学科的的方法引入历史研究,丰富了历史研究的方法。

弊端:长于考史疏于论史,因此不能引导中国史学发展。

18.简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和发展。

(书77)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

(1).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时期。

(2).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时期。

郭沫若、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社会史研究、思想史研究、历
史文献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史撰述、中国通史撰述等方面,出版了一大批著作,给中国的学术界、思想界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3).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进入广泛传播时期。

这时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特点,是唯物史观的广泛传播和对重大历史理论问题的深入探索,推动学科的改革和建设。

基本建设的突出成就表现在:第一,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中国史学界对一些重大历史理论问题的深入讨论,推进了人们对中国历史的认识;第二,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历史典籍、资料的整理和采集,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资料;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科学体系的精神力量,吸引、造就了一大批中青年史学工作者,为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持续发展,聚集了人才队伍;第四,老一辈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出版或修订了自己的著作,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史学宝库。

(4).“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遭到了严重的摧残,也经历了严峻的考验。

(5).“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这时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时代特点,是解放思想、突破禁区,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中外史学交流空前活跃。

19.历史科学与以前历史学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联系:历史学发展为历史科学是以往历史学中优秀成果带有科学性因素的继承和发展,是历史学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

区别:1)社会历史背景不同;2)指导理论不同;3)服务对象不同。

20.简述当代国际上史学发展的总趋势及其特点。

趋势:(1)从研究个体和具体的历史事件转向研究普通规律,把历史学和社会科学都作为最终以人类为研究的对象的科学加以尝试。

(2)历史学家的视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扩展。

时间上:逐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世界史坛上的地位,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历史理论与和方法论,以及新的史学流派。

空间上,开拓和发展了新的研究领域。

特征:(1)从单向化趋势转向整体化。

(2)精微化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3)跨学科研究异军突起。

(4)数量研究日趋盛行。

21.试述历史学的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