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学科学教学从“大教材观”到“大教学观”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小学科学教学从“大教材观”到“大教学观”的思考
一、由“大教材观”向“大教学观”转变的原因
“大教材观”,就是依据教学大纲,依赖于课本进行教学,从书本上学知识,书上写什么就教什么,书上没写的不敢教,书上写了的不敢不教。教学也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几乎没有自主权。其实质上压抑了师生的创新精神。目前,此种知识立意的教学行为仍然占据主流地位。
“大教学观”,就是依据课标,借助教材的学习素材,实现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发展目标的教学行为。在此种教学行为中,教材只是提供了一个思路、一个依据和一些范例,教材内容只是帮助学生实现三维发展目标的一种载体,并不是要求学生将教材内容全部掌握,而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就科学教材的内容上,“大教材观”与“大教学观”有四个基本特征。
前者主张只揭示能由任何科学家重复的知识;把科学的社会运用视为科学之外的社会问题;忽视价值因素,或把它看得十分平淡;知识系统是不关涉自身的。而后者把不可再现的现象和行为视为科学探索的重要对象;把科学的社会运用包括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把价值看做科学理性中的重要因素,因而使科学除了逻辑理性、数学理性和实验理性之外又增加了价值理性;知识系统要求有评价自
身的能力和方法。
2、就两者的区别而言,从知识容量看,“大教材观”的目标主要是“双基”的目标,重在知识点的规范,课标的目标则是包含“双基”在内的三维目标;从知识的呈现方式看,原来的统一教材更多地是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的编写思路,以逻辑结构作为框架的常规,知识体系比较完整,前后章节的逻辑性较强,文字表述多以结论性的表述为特征。而现在的科学教材的编写以课标“三维发展目标”为核心,体现“问题解决”特色,更强调科学概念结构化,同时渗透科学的人文精神。所以,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行为必须是“大教学观”。
二、由“大教材观”向“大教学观”转变的思考
教师必须思考以下两大问题;
1、“教什么”
作为教师,应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内容,应深入思考小学科学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深刻涵义,认真分析课标中规定的内容及其所达到的要求在教材中是如何体现的?还可补充哪些内容?同时应将哪些内容从课堂教学中删减去?作为教师,应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紧紧围绕帮助学生实现“三维发展目标”这个核心来组织教学。要实施“大教学观”的教学行为,必须抓住几个关键问题重点突破。
(1)、抓住主干,分类施教
(2)、教师示范,引导自学
(3)、引导创新,多元评价
2、“三维目标”的理解
(1)、“过程与方法”的显性化
“过程与方法”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经之路,科学探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搜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写成研究报告,并进行表达与交流。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着应用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2)、“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
新课标的突破主要表现在更加注重学到知识的学以致用、并养成习惯,强调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懂得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并作出明智的决策,提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现代科技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科学内容与注重科学过程的结合,以及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结合。
(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一个人对待科学事物的最基本看法与倾向性,对他的科学学习与探究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与制约作用。最新课标科学教育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主要包括对待科学学
习,对待科学,对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对待自然四个方面。
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在科学课教学中,应养学生的“爱心、细心、耐心、专心”。如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养蚕》的教学,孩子们在经历了长达四十多天的蚕生长的完整周期,已经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与伟大,体验到了长期养殖和观察活动给他们带来的辛苦和快乐。通过这次活动,养蚕一定会成为孩子们终身难忘的体验过程、发展过程和成长过程。
3、“三维目标”的整合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要树立“以知识目标”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的体现在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中。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展开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科学知识,有效的整合三维目标,实现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科学探究是小学新课程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它不仅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方法、能力的关系,首先表现为科学方法是形成科学态度价值观的操作规范基础,科学方法中严密的逻辑推理需要学生具有严谨、一丝不苟的研究作风,提出问题需要学生的丰富想象、大胆探索,解决问题更需要学生孜孜不倦、
锲而不舍,这些饱含了大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因素,是养成一个人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感性基础。
就目前教师的基础来说,三者的有机整合的真正的困难在于,教师还没能跳出知识本位的思想,以及摆脱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教学习惯。在很多科学课堂中,科学教育只剩下了科学知识的教育,层层窄化,使得科学教育的空间越来越小,甚至发展到与科学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所以说从“大教材观”向“大教学观”转变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2]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3] 《科学课》杂志,湖北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南京市扬子第三小学江苏2100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