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6课时.doc

合集下载

第二单元 第6课时 10的认识(说课稿)-2022-2023学年一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冀教版)

第二单元 第6课时 10的认识(说课稿)-2022-2023学年一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冀教版)

第二单元第6课时 10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数字10,并能正确书写和读出它;2.让学生理解10这个数字的含义,包括它在数轴上的位置、10的数量意义等;3.学生能够通过练习算数口诀等方法灵活掌握10的数字特性;4.培养学生对数字10的直觉感知和计算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数字10的含义,并能正确书写和读出它。

2.难点:通过练习算数口诀等方法灵活掌握10的数字特性。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1. 教学内容1.认识数字10;2.数字10的书写和读法;3.数字10在数轴上的位置;4.数字10的数量意义;5.10的数字特性。

2. 教学过程1.通过黑板或幻灯片等方式展示数字10,要求学生模仿老师读出数字10。

2.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数字10的书写方法,并在黑板上演示。

3.让学生做一个小游戏:老师叫出一个数字,学生快速报出比它大10的数字,比它小10的数字。

4.让学生观察一个数轴,并指出数字10在数轴上的位置。

5.解释数字10的数量意义:够一把;两只手加上两只手的手指(5+5)。

6.给学生练习系统的算数口诀,如口诀“减一加十,加一减十”等。

7.让学生数0~100中有多少个数字是10的倍数,并解释10的数字特性。

四、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通过黑板、幻灯片等方式示范数字10的书写和读法。

2.交互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小游戏等方式互动学习数字10。

3.探究式学习法:通过观察数轴和练习算数口诀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字10的含义。

五、教学评价和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数字10,并掌握它的书写和读法,理解数字10在数轴上的位置、数量意义以及数字特性,同时还能通过练习算数口诀等方式增强对数字10的感知和计算能力。

但是,在教学中还需要注意注重细节,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真正理解数字10的含义和特性,提高学习效果。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6课时用数学——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6课时用数学——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6课时用数学——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人教新课标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6课时用数学——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第二单元的第6课时,用数学——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我们将通过例题和练习来掌握这个概念。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个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概念,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将这个概念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讲解,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练习题,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我会通过展示一些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例如,我会展示一张有5个苹果的图片,然后问学生:“如果我要找出比这5个苹果少2个的数,应该怎么做?”2. 新课讲解:我会通过一个具体的例题来讲解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方法。

例如,我会给出一个题目:“小明有10个糖果,他给了小红3个糖果,那么小明还剩下多少个糖果?”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和解答这个问题,并解释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3. 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例如,“小明有8个玩具,他给了小华2个玩具,那么小明还剩下多少个玩具?”我会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来解答这些问题。

六、板书设计在黑板上,我会写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步骤,以便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我会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题。

例如,“小华有15个图书,他借给了小明5个图书,那么小华还剩下多少个图书?”我会要求学生解答这个问题,并写出解题的步骤和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这就是我对于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6课时用数学——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教学设计和思考。

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6课时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含解析)

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6课时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含解析)

第 2 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 6 课时连加
填一填.
知识点连加的计算方法.
预习教材第27页例1.完成下面问题.
①由情景图和表格可知.第一组共摘了()个南瓜.第二组共摘了()个南瓜.第三组共摘了()个南瓜.要求一共摘了多少个南瓜.用()法计算.列式为().
②用竖式计算.
方法一:先计算第一组和第二组共摘了多少个?再用得到的结果加上第三组摘的个数.这样就列成了两个竖式.(如图1所示)
方法二:在计算出第一组和第二组一共摘的个数后.在竖式下面直接加第三组摘的个数.这样就列成了一个竖式.(如图2所示)
方法三:把这三个数直接用一个竖式表示出来.(如图3所示)
总结归纳:计算连加题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列竖式时.列一个比较简便.
参考答案:
温故知新:16 19 17 19 31 34
预习新知:28 34 22 加 28+34+22 62 62 84 62 84 84
预习检验:1. 80 76 86 2. 12+17+16=45(人)
每日口算:55 70 71 49 47 62 78 90 80 58
预习 检验 1.用竖式计算. 24+31+25= 16+28+32= 27+44+15=
2.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每日 口算 22+33= 18+52= 46+25= 26+23= 29+18= 35+27= 64+14= 63+27= 44+36= 35+23=。

第二单元 第6课时 用加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2024秋)

第二单元 第6课时 用加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2024秋)

第二单元 第6课时 用加法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道图中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能正确列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看懂图意,会正确地口述题意和列式,并正确进行运算。

【教学难点】理解大括号和问号所表示的意思。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教科书中第一次出现用情境图呈现数学问题的形式。

通过情境图配以大括号和问号,呈现了一个简单求和的数学问题。

教学中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大括号和问号所表示的意思,并会用三句话来清晰、完整地表达图意,再根据加法的含义列出算式。

部分学生可能在检验反思这个环节有困难,不知道怎样检验,教师要注意加强指导。

【核心素养】培养学生主动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学习任务单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做好铺垫,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

】1.你能说说下面图片的意思吗?2.引入课题:我们已经掌握了7以内数的加减法计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学习任务一:学习加法解决问题【设计意图:抓住有层次的三句话——“图里有什么”“能列出什么算式”“解答正确吗”,对在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学生给予指导,引导学生体会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一般步骤,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出示教材第45页例21.阅读理解。

(1)仔细观察,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数学信息?预设1:左边有4只兔子,右边有2只兔子。

预设2:图中还有一个“ ”这样的符号。

预设3:这个符号下面还有“?”。

师介绍:“ ”是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大括号下面加上“?只”,就表示求一共有几只。

(2)大家听明白了吗?谁能把获取的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预设:左边有4只兔子,右边有2只兔子,要求一共有几只兔子。

2.分析解答。

【精选】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6课时《设计我们的小船》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6课时《设计我们的小船》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6课时《设计我们的小船》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设计小船需要考虑船的大小、船的形状、船的材料、船的稳固性、船的载重量、船的动力系统等因素。

(2)知道工程设计一般会经历“问题—设计—制作—测试—完善”等过程。

2.探究目标
(1)能将自己简单的创意转化为设计图、模型或实物。

(2)明确任务后,能按照设计的基本步骤来设计一艘小船。

二、知识梳理
1.轮船的制作需要考虑船的大小、船的形状、船体材料、载重量、稳固性、动力系统等因素。

2.工程设计一般会经历“问题—设计—制作—测试—完善”等过程。

三、实验解析
1.实验重现
(1)实验名称:设计我们的小船。

(2)实验步骤:
①明确任务,按照要求设计一艘小船;
②画出船的设计图,标注材料和结构;
③小组讨论设计图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④列出所需的材料并且计算相应的费用。

(3)实验结论:设计我们的小船需要考虑船的大小、船的形状、船体材料、载重量、稳固性、动力系统等因素。

1/ 1。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 第6课时热是怎样传递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 第6课时热是怎样传递的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第6课时热是怎样传递的一、填空题。

1.如图所示,把金属条的一端浸在很烫的热水中,用手触摸露出水面的那部分金属条,感觉________。

这种现象说明________2.如图是一条呈“中”形的铁环。

如果在点A处用酒精灯加热,8、C、D、E各点上的蜡烛油会先后熔化。

请写出8、C、D、E各点蜡烛油熔化的先后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热总是从温度较________的一端传向较________的一端。

4.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叫做________。

5.热传递主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方式来实现。

二、判断题。

6.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温度高的物体会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热量。

7.热传导一般是在固体中发生的一种传热方式。

8.热总是从较冷的一端传向较热的一端。

9.离金属条加热的部分越远,热得越快。

10.我们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材料i来观察热的传递过程。

三、选择题。

11.如图所示,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我们看到( )火柴先掉下来。

12.热传导在传递热量过程中( )。

A. 必须通过与物体的直接接触B. 可以不与物体接触C. 与物体接触不接触都行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13.用酒精灯加热圆形金属片的边缘时,金属片的中心温度会( )。

A. 上升B. 下降C. 不变D. 无法判断14.下列现象中,由于热传递使物体的温度升高的是( )。

A. 用毛巾反复擦时皮肤感到热B. 子弹打进墙里,子弹温度升高C. 将铁丝反复弯折几次,弯折处会发热D. 把手伸到热水中手会感到热15.在金属片的中间部分加热,热传递的方向是()。

A. 各个方向B. 向一侧传递C. 向两个方向传递16.科学探究题。

【新课标】统编版三上第二单元第6课时 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 课件+大单元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预习单

【新课标】统编版三上第二单元第6课时 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 课件+大单元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预习单

【新课标】统编版三上第二单元第6课时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课件+大单元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预习单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秋天的雨课程目录第课时素养目标文化自信:通过课文内容体会秋天的缤纷多彩,充分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读出诗歌的感情和韵味。

语言运用:积累生动、优美的语言。

学习诗歌的简练的语言,富有韵味的表达,思维能力:一边读一边想想画面,注重课文朗读,要带着感情读课文,从朗读中感受秋天的秋韵。

审美创造:通过课文生动的文字描写体会秋的美好,能通过各种声音,体会秋天的活力。

趣味导入秋叶带来了秋天的消息,秋雨带来了五彩缤纷的颜料,把秋天装扮的色彩斑斓,你听,是谁吹起了秋天的小喇叭呢?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秋天的声音吧。

滴滴答……滴滴答……是谁在吹金喇叭,吹送来了一些新鲜的词语,看谁读的又快又准!朗读词语钥匙频频邮票颜料掠过蟋蟀辽阔读一读下面的词语。

看谁读的准确怎样理解自己不懂的词语呢?朗读词语掠(IU6)过词意:擦过、闪过从上面飞过。

造句:一架战机呼啸着掠过低空。

理解词语邮票蟋蟀辽阔看一看丰收的歌吟暖暖的叮咛饱满的谷粒厚厚的、油亮亮的衣裳读一读下面的词语。

看谁读的准确怎样理解自己不懂的词语呢?朗读词语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反复的叮嘱想一想,每天早上你背上书包去上学时,妈妈会怎么叮咛呢?妈妈会说:“上学路上要小心,注意安全J妈妈会说:“好好吃饭,吃饱点理解词语饱满的谷粒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

歌唱、吟诵。

同义词歌颂、歌唱。

方法总结请你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把自己读不准的词语画出来。

《秋天的雨》朗读指导:语速要轻柔、舒缓。

朗读标题说一说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片段。

重点突出一个情景。

说一说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找一找这些句子在段落中的什么位置?它们在段落中起什么作用?梳理结构五彩缤纷好闻的气味吹起喇叭秋天的雨总起: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总起)总结:带来了丰收、欢乐的歌(主题)分述美丽丰收欢乐总-分-总结构梳理结构同学们,我们除了在秋叶和秋雨中感受到秋天,还在哪些地方感受到秋天呢?课程导入动物和植物也在用它们独有的声音来告诉我们秋天到了。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时-商中间有0的除法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时-商中间有0的除法

三_年级_数学_学科备课活页第_2 章(单元)节 6 课时
生:4÷4=1
(2)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引导学生想到:三人一个西瓜也没分到,怎样用算式表示呢?这时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写出:
0÷3=0,并深刻领会其中的含意。

(二)引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1.出示教材第23页例5。

(1)0÷5=_______
结合导入,你是怎样想的?
生:因为5×0=0,所以0÷5=0。

(2)同学们还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吗?
(3)做一做。

0÷2 0÷4 0÷8 0÷102384393
(4)观察后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5)设置另一情境:
当零为除数时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0÷0=?
由于这个内容不是小学时学到的,但为了让学生有个认识,所以可以略带一些,当0作为除数时,是没有意义的。

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0÷0的答案不能确定,因此0不能作除数。

(6)概括: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三)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出示教材第23~24页例6情景图,说出信息。

寻找信息,列出算式:
208÷2= 216÷2=
(1)计算208÷2:
①学生独立计算。

②小组内交流算法。

③汇报计算过程,师生共同解决学生计算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可能出现的竖式:
④全班讨论:哪种算法正确?你是怎样判断的?。

人教PEP版六年级英语下册第二单元Last weekend第6课时教案及反思.doc

人教PEP版六年级英语下册第二单元Last weekend第6课时教案及反思.doc

Unit 2 Last weekend第6 课时Part B Lefs check & Lefs wrap it up & PartC Story time教学目标:1.复习动词过去式的变化规则,一般过去时的特殊疑问句和一般疑问句;2.学生能独立完成Let' s check 和Let' s wrap it up;3.学生能在教师帮助下小结一般过去时的用法及动词过去式的变化规则;4.养成合理规划周末的好习惯。

教学疑难:1.重点:一般过去时的特殊疑问句和一般疑问句;2,难点:动词过去式的变化规则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小组合作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书,黑板,粉笔教学过程:—复习与热身T: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S:I…-导入1.听一听,标序号。

(7 )saw a film ( 3 )went boating ( 5 )read storybooks ( 4 )slept( 6 )had a cold ( 2 )watched TV ( 1 )cleaned my room设计意图:听力技巧:注意连读和失去爆破。

2.Read and complete the sentences.I (cook) cooked dinner last Monday.I (play) played football last weekend.I (like) liked the food yesterday.I (visit) visited my grandparents last weekend.I (stop) stoDDed to look at the flower.I (study) studied English last night.设计意图:复习动词过去式的变化规则。

3.动词过去式规则变化大全:(1)一般情况下,直接在词尾加ed: stay-stayed wash-washed(2)以不发音e结尾的,加d: move-moved taste-tasted(3)重读闭音节,双写最后一个辅音字母,再加ed: plan-plannedstop-stopped(4)以“辅音+y"结尾,y变i加ed: worry-worried study-studied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背诵。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 第6课时 我们来做“热气球”》优质教学课件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 第6课时 我们来做“热气球”》优质教学课件
第二单元 空气
第6课时 我们来做“热气球”
观察图片,思考它上升的原因
请你仔细观察,加热的是什么? 加热的是热气球里的空气
我们的“热气球” “热气球”的热源
思考:怎样防止“热气球”被熔化? 一端带有孔的纸筒
怎样组合这些材料,让“热气球”升空?
在下图中画出纸筒和“热气球”的位置
学生活动手册
操作注意事项:
1.轻声交流,注重合作。 2.认真操作,注意安全。 3.仔细观察,及时记录。
解释“热气球”的升空现象
加热前:
加热后:
“热气球”比较瘪
“热气球”膨胀了
膨胀后的空气微粒往上升,带动了“热气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认识孔明灯
思考:孔明灯为何能持续飞行?
课后思考
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我的课堂反思
学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感悟和收获,请 你记录下来吧!
1. 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 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名人名言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 梯。”同学们,书海浩瀚无边,而我们 的时间十分有限,今后我们应该多读书, 读好书,与好书相伴。
教师寄语
我们在生活中要站得挺拔,坐得端 正,读得响亮,说得大方。要做一 个有精神的小学生!
再见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数学下册 第6课时 十几减5、4、3、2-教案 .doc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数学下册 第6课时    十几减5、4、3、2-教案 .doc

第2单元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6课时十几减5、4、3、2【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十几减5、4、3、2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计算十几减5、4、3、2。

2、注重让学生通过与小组同学的合作,培养学生交流的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十几减5、4、3、2的算理,能正确地进行十几减5、4、3、2的口算。

难点:理解十几减5、4、3、2退位减法的口算减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十几减9、8、7、6”的计算题,下面的口算谁答得正确并且声音响亮老师就奖励他一朵小红花。

口算。

(减法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8+3 6+8 8+8 6+5 7+613-9 15-7 16-8 11-6 12-7揭示课题:刚才我们复习了“十几减9、8、7、6”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探究“十几减5、4、3、2”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十几减5、4、3、2)二、自主探究1.出示例4,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

2.指明板演,其余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3. 学生上讲台讲解思路,然后台下学生对台上学生的讲解进行质疑、补充或反驳。

教师适时引导,重点探究计算方法。

4.对比优化算法。

(以13-6为例)(1)先从10里减去6,剩下4和13的个位上的3加起来是7。

10-6=4,4+3=7(2)先减去3,再减去3,得7。

13-3=10,10-3=7。

(3)因为6+(7)=13,所以13-6=7。

(4)一个一个的减,减6次,还剩7次。

13-1-1-1-1-1-1=7。

这几种方法中,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5.对比强化算法。

师:对比“十几减5、4、3、2”的计算方法和“十几减9、8、7、6”的计算方法,你发现了什么?生:它们都可以用“想加算减”和“破十法”计算。

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1.教材第17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明学生说出发现的规律。

2.教材第18页练习四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题中的图,然后指明学生说出图的含义,并列出算式。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6课时《角的度量(二)》示范课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6课时《角的度量(二)》示范课教案

第二单元线与角第6课时角的度量(二)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是认识量角器,用量角器度量角及其画角,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判断角的种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教材的编排注重了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引导学生从直观到抽象逐步提升教学要求。

先让学生意识到统一度量角的单位的必要性,然后在此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用量角器度量角及其画角,这安阳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与掌握,还关注学生的自主体验,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角的度量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1/ 91.认识量角器,能在量角器上找到相应度数的角。

2.在探索和与同伴交流合作的活动中,掌握用量角器度量角及其画角的方法。

2.在度量角和画角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角的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认真操作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能在量角器上找到相应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掌握用量角器度量角及其画角的方法。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度量角的单位——度。

2/ 9利用它,我们可以大致估测出一个角的大小,但不是很精确,那该怎么办呢?老师讲解小结:度量角的工具——量角器。

一、认识量角器观察量角器,认一认,说一说。

教师讲解,带着学生认识量角器及其各部分的名称。

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1份所对的角是1度的角,度是角的计量单位,用“°”表示,记作1°。

3/ 9二、利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师:你能看出下面的角是多少度吗?师:你能在量角器上找出50°、140°的角吗?4/ 9师:估一估,并量出下面两个角的度数。

说说你是怎么量的?∠1=______°∠2=______°追问:这个角是70°还是110°。

生2:角的一边与外圈的0°刻度线重合。

学生合作交流并反馈。

生1:(1)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

(2) 角的一条边与0°刻度线重合。

第6课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

第6课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

51 7 359
35
9 7
2
验算:
51 ×7 357 +2 359
巩固运用
(教材P22 T6)
1.下面的计算正确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85
3 256 改正 2 4
×
16
15
1
64
4 256 改正 2 0

(教材P22 T7)
2.看图编一道用除法解决的题目,并解答出来。
272元
买4个足球需要272元,每个足球多少元?
272÷4 = 68(元)
答:每个足球68元。
(教材P22 T10)
3.(1)291除以3,商是多少? 291÷3=97
(2)278除以5,商是多少,余数是多少? 278÷5=55······3
(3)被除数是576,除数是6,商是多少? 576÷6=96
拓展运用
王平和李兰用一个数作被除数,王平用这个数除以 8,李兰用这个数除以6。王平除得的商是43,余数 是5,李兰除得的结果应该是多少?
◎小组讨论: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怎样计算?
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 首位,如果它比除数小, 再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
每求出一位商, 余下的数必须 比除数小。
除到被除数的哪一 位,就把商写在那 一位的上面。
(教材P20 做一做T2)
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计算并验算。
4 327 两位数
5 305 两位数
6 848 7 359
2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第6课时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商是两位数)
复习导入
113 2 226
2 2 2 6 6 0
24 5 3 735
6
13 12
15 15
0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上教学课件 第二单元 地球的运动 第6课时 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上教学课件 第二单元 地球的运动 第6课时 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1. 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2. 地球地轴倾斜的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3.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怎样的?
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
实验材料:乒乓球、圆盘。
地球
公转轨道
• 准备一个乒乓球,在球上 画一条“赤道”。
• 再准备一个圆盘作为公转 的轨道。
• 让乒乓球在圆盘中运动起 来,观察小球的运动。
思考:小球能同时自转和公转吗? 小球的轴所指的方向是否不变?
2、通过观察图片、模拟实验和数据分析,我们对地球 公转的特点有什么新的认识?
周期:一年


方向:自西向东
公 转

地轴:倾斜角不变


轨道:椭圆
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第二单元 地球的运动
第6课时 地球的公转与 四季变化
导入
四季变化
四季交替 年年循环

地球公转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四季循环一次是一年,地球公转一周也是一年。四 季交替变化和地球公转有关吗?
了解地球公转
1、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记 录你发现的地球公转的特点。
2、相互交流讨论地球公转有 哪些特点?
➢ 思考
通过模拟实验,你对地球的公 转有了什么认识?
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
地球离太阳近——夏季 地球离太阳远——冬季
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
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发现:四季的形成与地球距离太阳的远近无关。 关于四季的成因,你是怎样认为的呢?
四季是由地球公转形成的。
同一时间地球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
1、在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第6课时 解决问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第6课时 解决问题

第6课时解决问题(一)◆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3—24页。

◆教学提示学生已具备按比例分配解决实际问题的你能力。

本课时主要是运用所学知识做出不同的配制方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将数学知识学习与体验、情感态度、能力等融合起来,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目标1.经历综合运用比和比例等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

2.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不同的什锦糖配制方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经历与他人交流配制方案的过程,对配制什锦糖问题有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同时逐步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学会评价自我、欣赏他人,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做出不同的配制方案,能说明方案的合理性。

难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灵活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课件播放超市糖果专柜前顾客选购糖果的情境)师:这是超市糖果专柜前顾客选购糖果的情境,现在我们也作为一名顾客到超市去购买糖好吗?生:好的。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现实的生活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到生活是数学的源泉,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增强了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探究新知(课件出示下图)师:同学们,超市标出了以上几种糖果及其单价,你们想买哪生l:我爱吃奶糖,我买奶糖。

生2:我买酥糖,因为它最便宜。

生3:我买巧克力糖。

师:如果我们任选其中三种,配成什锦糖,可选哪三种糖果呢?生l:我选水果糖、巧克力糖和酥糖配成什锦糖。

生2:我选水果糖、巧克力糖和奶糖配成什锦糖。

生3:还可选巧克力糖、酥糖和奶糖配制什锦糖。

师:同学们做出了三种不同的配制什锦糖方案,很棒!如果我对配制的什锦糖中各种糖果的比例和什锦糖的总量提出要求,你们能帮老师去采购吗?生:能。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二单元第6课时估算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二单元第6课时估算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二单元第6课时估算一、前置知识计数,量度,四则运算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1.了解估算的概念和作用。

2.掌握估算的方法和技巧。

3.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估算。

三、教学重点1.意识到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掌握估算方法。

3.学会灵活运用估算。

四、教学难点1.灵活运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能够用估算的方法比较大小。

五、教学准备多元素物品,计算器。

六、教学过程1. 课堂热身(10分钟)通过卡片游戏热身,巩固一些数学基本概念,如数字大小比较。

2. 概念讲解(10分钟)•请学生自行查阅《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估算相关内容,发现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合,以及估算方法。

•请学生列举一些常见的情境,如超市购物、衣服量身、电量消耗等,以此理解估算的重要性。

3. 方法讲解(15分钟)•请学生自行估算一些物品的数量和重量。

•引导学生思考估算的方法,先观察整体,再根据已知量,推算出未知量。

•可以通过画图、模拟等方法,进行更具体形象化的讲解。

4. 练习(30分钟)请学生尝试解决一些估算问题。

1.市场摊位上的橙子每斤2元,六个橙子大约多少钱?2.一栋三层楼房,每层10户人家,大约有多少个人住在里面?3.一个兔子每跳一次能跳一米,它跳了10次后会跳多少米?5. 总结(5分钟)•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路,展示自己的计算方法。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概括估算的应用场合和方法。

七、课堂小结本课程主要教授估算的概念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估算技巧,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估算,并能够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单元第6课时商中间有0的除法(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第二单元第6课时商中间有0的除法(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第二单元第6课时商中间有0的除法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的中间有0的除法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被除数中间有0的除法计算法则。

2. 举例说明被除数中间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

3. 练习并进行实际操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被除数中间有0的除法计算法则。

2.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被除数中间有0的除法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除法知识,引导学生关注被除数中间有0的除法。

2. 新课:讲解被除数中间有0的除法计算法则,举例说明,并进行课堂练习。

3. 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5.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第二单元第6课时商中间有0的除法2. 板书内容:被除数中间有0的除法计算法则举例说明练习题七、作业设计1. 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2. 拓展作业:查阅资料,了解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总计:约500字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新课在新课环节,教师需要详细讲解被除数中间有0的除法计算法则。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来说明被除数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给出一个具体的例子,如345÷3,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被除数中间的0,并解释在计算过程中如何处理这个0。

教师可以指出,当被除数中间有0时,我们需要将0带到商的位置上,即使商的中间也有0。

教师可以通过多个例子来加强学生对这个计算法则的理解。

三、巩固在巩固环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这些练习题可以包括一些基本的被除数中间有0的除法题目,以及一些稍微复杂一些的题目,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计算法则。

在学生完成练习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第二单元 第6课时 细胞膜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1)

第二单元 第6课时 细胞膜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1)

第6课时 细胞膜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课标要求1.概述细胞都由细胞膜包裹,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并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2.阐明遗传信息主要储存在细胞核中。

考情分析1.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2022·河北·T12.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2023·山东·T1 2023·江苏·T2 2022·广东·T7 2022·海南·T4 2021·北京·T2 2021·河北·T2 2020·天津·T8考点一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1.细胞膜的功能2.细胞膜的成分 (1)细胞膜成分的探索实验一⎩⎪⎨⎪⎧实验方法:欧文顿用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研究实验现象:溶于脂质的物质容易穿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 不容易穿过细胞膜实验推测: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实验二⎩⎪⎨⎪⎧实验目的:探究细胞膜中脂质成分的类型实验方法: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制备纯净的细胞膜,进行化学分析实验结论:组成细胞膜的脂质有磷脂和胆固醇,其中磷脂含量最多实验三⎩⎪⎨⎪⎧实验目的:英国学者丹尼利和戴维森研究细胞膜的张力实验现象:细胞的表面张力明显低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人们 已发现油脂滴表面如果吸附有蛋白质成分则表面张力会降低)实验推测:细胞膜除含脂质分子外,可能还附有蛋白质(2)细胞膜成分的组成3.细胞膜的结构(1)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连线)(2)流动镶嵌模型(3)结构特点4.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判断正误(1)鉴别细胞的死活时,台盼蓝能将代谢旺盛的动物细胞染成蓝色(×)提示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代谢旺盛的动物细胞为活细胞,活细胞不会被台盼蓝染成蓝色,死细胞才会被染成蓝色。

(2)在细胞膜的控制下,对细胞有害的物质都不能进入细胞(×)提示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是相对的,一些对细胞有害的物质有可能进入细胞。

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时《用除法估算解决问题》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时《用除法估算解决问题》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第6课时用除法估算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内容。

教材在“阅读与理解”环节,通过提问,突出要让学生关注并理解“大约”的含义,进而明确这里需要用估算的策略解决问题。

在“分析与解答”环节,呈现学生利用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分析问题,并找到了这个问题的数量关系“每天的住宿费=总钱数入住的天数”,展示了分析问题的思路。

然后,给出两种不同的估算方法和答案。

一种是将267看成与它接近的整百数计算;另一种是将267看成与它接近的几百几十数计算。

估算的方法不同,结果不同,体现了用估算解决问题时策略的多样性。

在“回顾与反思”环节,先要求回顾与检验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的合理性,接着让学生应用推理得到精确答案数据的范围,让学生体会到有的估算方法会更精确一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用估算对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做出推理和判断,学会用估算来解决问题。

1/ 8
2.掌握估算的技巧,使估算的结果符合问题实际又接近准确值。

3.感受估算的独特作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
体会估算的作用,掌握估算技能。

教学难点:
对计算结果进行推理和判断。

教学过程:
2/ 8
1.故事导入。

出示例8情境图:小兰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北
京旅游,他们入住了欢乐宾馆,他们住了三天,
住宿费一共是267元。

提问: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
数学问题?
1.分析与解答。

3/ 8
4/ 8
5/ 8
6/ 8
7/ 8
8/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时:平移与平行(2)
学习时间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
【学习内容】:课本20-21 页上的内容及数学配套上的相关练习题。

【学习目标】:1.进一步学习如何判断哪些是平行线。

2.能熟练的用平移的方法画平行线,会用三角板直尺画平行线。

【学习重点】:认识平行线,会用三角板直尺画平行线。

【学习难点】:利用三角板和直尺画平行线。

【温故知新】:
1、下面哪组是平行线,是的画“√”,不是的画“×”。

()()()
2、填一填
(1)、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正方形的两组对边互相()。

(3)、双杠的两根杠是()
【导学解惑】:
1、怎样判断两条线是平行的?
2、怎样用三角板画出一组平行线
3、怎样过直线外一点画平行线
4、请提出你的问题。

大家一起来解答。

【达标检测】:
1、下面的图形中,没有平行线的有()
(1)(2)
2、()上没有平行线。

(1)课桌面(2)球面(3)数学书封面
3、判断对错。

(对的打“√”,错的打“×”)
⑴数学书封面的任意两条边都平行。

()
⑵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是两组平行线。

()
⑶可以把课桌面的上面一条边与下面一条边看成是互相平行的。

()【课时小结】:
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