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合集下载

三农宣传资料整理手册

三农宣传资料整理手册

三农宣传资料整理手册第一章农业发展概况 (3)1.1 我国农业发展历程 (3)1.1.1 古代农业(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 (3)1.1.2 封建农业(公元前221年至1949年) (3)1.1.3 近现代农业(1949年至今) (3)1.2 农业产业现状与趋势 (3)1.2.1 现状 (3)1.2.2 趋势 (3)1.3 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 (4)1.3.1 农业现代化 (4)1.3.2 乡村振兴 (4)第二章农村经济改革 (4)2.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4)2.1.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2.1.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5)2.2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5)2.2.1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5)2.2.2 宅基地制度改革 (5)2.3 农村金融创新与支持 (5)2.3.1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5)2.3.2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5)2.3.3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5)2.3.4 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 (6)第三章农业科技推广 (6)3.1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6)3.2 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 (6)3.3 农业信息化建设 (6)第四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7)4.1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7)4.2 优势特色农产品发展 (7)4.3 农业产业链延伸 (8)第五章农业环境保护 (8)5.1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 (8)5.2 农业资源利用与保护 (9)5.3 农业污染治理与防控 (9)第六章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9)6.1 农村教育事业发展 (9)6.2 农村医疗卫生改革 (10)6.3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10)第七章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10)7.1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10)7.1.1 优化组织设置,实现组织全覆盖。

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合理调整组织设置,保证组织在农村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实现全面覆盖。

(11)7.1.2 加强组织领导班子建设,提升领导能力。

选拔优秀员干部担任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强化教育培训,提高领导班子的政治觉悟、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06.28•【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六号•【施行日期】2024.05.01•【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六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于2024年6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25年5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2024年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2024年6月28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成员第三章组织登记第四章组织机构第五章财产经营管理和收益分配第六章扶持措施第七章争议的解决和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运行管理,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促进共同富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指以土地集体所有为基础,依法代表成员集体行使所有权,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区域性经济组织,包括乡镇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组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第三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主体,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乡村善治的重要力量,是提升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巩固党在农村执政根基的重要保障。

第四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坚持以下原则:(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乡镇党委、街道党工委和村党组织的领导下依法履职;(二)坚持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维护集体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三)坚持民主管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依照法律法规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章程平等享有权利、承担义务;(四)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促进农村共同富裕。

概论5-4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详解

概论5-4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详解

的现实迫切需要党从理论上加以指导。1957 年 2 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 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 科学的认识总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在这之前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 大林对此有何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尤其阐述了资 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但他们没有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列宁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还会存在,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规律没有进行 系统阐述。斯大林晚年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 的矛盾,但没有把它当作根本性问题提出来。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 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 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第二,阐 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特点:又相适应又相矛盾 性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 非对抗性矛盾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 中国的社会矛盾。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矛盾认识上的局限:认为与生产力发展相矛盾的生产关系 主要是还没有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那部分生产关系。后来他又把社会主义同资本主 义的矛盾当作主要矛盾。理论认识上的局限性导致了实践上的失误,社会主义事业 遭受了严重挫折。 邓小平的思考: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的思考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一)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1.20 世纪 70 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原因: 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过去农村人民公社的体制, 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 展缓慢。到 1978 年,全国还有一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特点: 改革后的新体制实行家庭分散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相 结合。其特点是实现了责、权、利的统一。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施过程:迄今大致经历了两步:第一,推行以家庭为单位 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凤阳的变化说明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适合我国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富有生命力的。第二,调整产业结构,发 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1984 年 10 月, 中共召开十二届三中全会, 制定了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增强企业活力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1992 年 10 月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第五章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第五章内容

第五章的内容是关于“改革开放”时期的历史。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我国在1978年至现在的巨大变革和发展,包括经济改革、对外开放、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等方面的内容。

从经济改革方面来看,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取消粮食等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办了集体企业和家庭企业,还进行了城镇企业改革等。

这些经济改革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支撑。

而在对外开放方面,我国不仅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而且还推行“”倡议,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吸引了大量外资,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我国还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并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合作,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

在科技进步方面,我国在改革开放时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我国实现了从“渔夫”国家到“航天强国”的飞跃,先后成功发射了神舟系列飞船、嫦娥探月等航天项目,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的第三个拥有自主航天能力的国家。

我国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至于社会变革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乡差距得到了缩小,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我国逐步实现了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效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

从个人观点来看,改革开放是我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次伟大变革。

它不仅为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也为我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提供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也为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我国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第五章“改革开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

通过深入学习和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我国近代史的发展轨迹,更好地理解我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你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也希望你能从中有所收获。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是直接构成并影响国民经济重要指标的其中之一。

自建国以来,政府就出台了各种政策来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远意义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家庭承包经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中央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已有93%的生产队实行了这种责任制。

家庭承包制是继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之后具有重大意义的第三次的土地制度改革,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最成功的一步。

稳定以农户为基础的土地承包关系是我国土地制度的核心,是解决农村所有矛盾和问题的前提。

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人地之间的矛盾,就必须把着眼点放在加快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上。

真正地将土地使用权交给农民,激励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入,而其关键是稳定以农户为基础的土地承包关系。

只有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才有意义,购买、出租、抵押土地使用权才有积极性,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才有可能。

只有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那些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户,才愿意把不便自己经营的土地转让出去,那些擅长经营农业的大户才能放心地接包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才有可能发展起来。

应当说,我国人地矛盾还将会长期存在,但只有用市场经济的眼光,用改革发展的眼光,才能逐步地得到解决。

同时,只有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农户才能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自觉利用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显著差别,即劳动时间只是生产时间的一部分,还包括从事副业生产、发展多种经营、进城或就地务工经商办企业。

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必然要积累属于自己所有的经营性资产,发展自营经济,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就会逐渐形成起来。

一旦农户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强有力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使农产品不断地丰富起来,当农户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就会利用自己的经营性资产,积极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专业化、商品化、市场化、现代化才会成为可能。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过程与方法了解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改变,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改革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二、重点难点1、重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2、难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三、教学基本过程新课导入1978年11月24日晚上,XXX小岗村西头XXX家低矮残破的茅屋里挤满了18位农民。

关系全村命运的一次秘密会议此刻正在这里召开。

这次会议的直接成果是诞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

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有三条:一是分田到户;二是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三是如果干部坐牢,社员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在会上,队长XXX特别强调,“我们分田到户,瞒上不瞒下,不准向任何人流露。

”1978年,这个举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是一个勇敢的以至是伟大的壮举。

今后掀开了一个伟大的历史时期,让我们一起步入《经济体制改革》,来了解这段历史。

(二)新课探究(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改革的背景史料1张三劳动实在懒,碰到重活装肚疼,自留地里去种菜。

专门挑着轻活做,不管质量只图快,撒粪三锹撒一堆,锄过地里草还在。

割麦丢的比收的多,你说奇怪不奇怪?史料2上联:过年只有二升米下联:压岁并没有一分钱横批:我也过年教师:出现上述史料中情形的原因是甚么?学生:农村原有的体制使农民失去了对土地的支配权、经营权,“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平均分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农村、农业发展缓慢,减缓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史料1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签下“生死状”,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

部编版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练习)(教师版)

部编版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练习)(教师版)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练习一、选择题1.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

雄安新区被确定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进一步推进中国式体制改革实践,即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市场活力。

由此可见,“中国式体制”指的是( )A. 国有企业改革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 建立经济特区【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改革实践”“市场”结合所学知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在不断探索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了中国式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B符合题意。

A项国有企业改革是城市改革的措内容;C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农村改革的内容;D项建立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内容;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2.1987年我国百分之八十的国有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在企业内部也进行了以厂长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这主要反映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实行( )A. 按劳分配B. 股份制改革C. 政企分开D. 多种所有制并存【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国有企业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在企业内部也进行了以厂长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可知,这反映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了企业生产自主权。

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3.下表是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增长率表,分析农村收入与消费水平增长高于城市的主要原因是( )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增长率表收入农村(家庭收入) 17.6%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消费水平农村8.9%城镇 4.5%A. 土地改革的完成B.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C. 土地私有制的实行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1979-1984年农村(家庭收入) 与消费水平大幅增长,主要原因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既要 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又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 保持自己的特色,既要坚定不移地大胆探索、 勇于尝试,又要头脑清醒、坚持根本,在实 践中逐步积累经验。
5.坚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坚持妥善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兼顾三方面 的要求,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 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 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个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6.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与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相 结合。
坚持把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同加强和 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始终代表中国最广 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紧依靠人民,最广泛 地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 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既通过 提出和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 人民前进,又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 中获得前进动力,使改革赢得广泛而深厚的 群众基础。
3.坚持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 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生产力的目 的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因此, 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使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 注重改革成效的普惠性,正确处理效率与公 平的关系,统筹兼顾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 促进创造财富和公平分配的协调。
4.坚持从实际出发的改革道路。
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
1.坚持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邓 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 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改革理论方面,提出 了关于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的理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金融体制 改革等理论和政策,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 一是把市场经济作为经济运行中的资源

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知识点
废除了2000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发展,为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1、改革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应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维护农民的利益。
农业合作化
把土地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引导农民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人民公社化运动
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
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包干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大发展
2、P40材料研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职责不分,企业的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里,企业没有自主权,企业和职工的大锅饭思想严重,积极性不高,企业没有活力。
2、作用: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四、延伸知识点
1、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事件
内容
影响
启示
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知识点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2、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过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有很大提高。此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4、作用: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农业经济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经济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经济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Agricultural Economic and Management一、课程基本信息(一)知识目标:系统地了解农业经济管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相关农业经济管理知识。

(二)能力目标:具备农业经济管理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认真分析农业经济管理历史,深入研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经济管理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努力探索农业经济管理发展规律。

(三)素质目标:具有创新精神,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成为从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农业经济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用这些原理与方法分析和解决农业经济管理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二)理解农业经济学与农业经济管理学的关系以及农村社会成员内部的关系。

(三)掌握农业经济形成、发展、变迁的规律以及农业经济和整个农村社会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为农村社会协调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4学时第一节农业的起源与演进1学时知识点:1.农业的概念与内涵2. 中国原始农业的形成3. 中国农业历史发展的五个阶段第二节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管理思想与实践0.5学时知识点:1.中国古代农业管理思想2.中国传统农业管理的特点3.古代传统农业的管理实践第三节中国近代农业经济0.5学时知识点: 1.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对农业发展的桎梏2.现代农业的萌芽与乡村建设实验第四节社会主义农业经济1学时知识点: 1. 土地改革2. 农业合作化3. 农村人民公社化4.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5. 农业经济大发展第五节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0.5学时知识点: 1. 农业的本质与特点2.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3. 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关系第六节农业经济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0.5学时知识点: 1. 农业经济管理学的性质2. 农业经济管理学的研究对象3. 农业经济管理学的研究任务4. 农业经济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本章小结:本章介绍了农业的起源与演进,重点讲解了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管理思想与实践,在此基础上阐述中国近代农业经济概况。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

经济体制改革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和背景。

让学生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2 教学内容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和定义。

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经济体制改革的概念和背景。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

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作业和测试,评估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重要阶段。

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成果。

2.2 教学内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和重要阶段。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成果。

采用时间线教学法,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成果。

2.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

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作业和测试,评估学生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历程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和效果。

3.2 教学内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和效果。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讲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和效果。

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

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作业和测试,评估学生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内容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经济体制改革的国际经验让学生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国际经验。

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模式和特点。

4.2 教学内容经济体制改革的国际经验。

不同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模式和特点。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国际经验。

采用比较法,比较不同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模式和特点。

改革开放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大连海事大学

改革开放史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大连海事大学

绪论单元测试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A: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D:中共十三大的召开答案:B2.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A:基本方针B:依靠力量C:奋斗目标D:基本途径答案:A3.我们党召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具体日期是()A:1978年11月18日B:1979年12月18日C:1978年12月18日D:1979年11月18日答案:C4.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所谓第二次革命,是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相对而言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改革C: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D:社会主义原有体制的修补答案:A5.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科技C:改革D:阶级斗争答案:C第一章测试1.改革开放后我国创办的第一批经济特区包括()。

A:深圳B:汕头C:珠海D:厦门答案:ABCD2.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A:贫穷不是社会主义B:生产力不包括科学技术C: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D: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答案:ACD3.下列观点是正确的有()。

A:“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B: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C: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案:ACD4.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取得突破是在()。

A:城市B:农村C:国有企业D:沿海地区答案:B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

A:组织路线B:思想路线C:政治路线D:理论路线答案:B第二章测试1.1978年以后我国进行了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其中首要任务是对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那么对经济体制的改革的目标是()A:加强宏观调控模式B:建立市场经济体制C: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D: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答案:C2.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快以()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农村政策法规习题第一章第一节1、广义农业法和狭义农业法的概念

农村政策法规习题第一章第一节1、广义农业法和狭义农业法的概念

农村政策法规习题第一章第一节1、广义农业法和狭义农业法的概念。

广义的农业法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包括有立法权的地方权力机关、地方行政机关)制定和颁布的规范农业经济主体行为和调控农业经济活动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政府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狭义的农业法则仅是农业法典,即国家权力机关通过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对于农业领域中的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进行规定的规范性文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2、我国《农业法》的立法目的。

我国农业法立法目的,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巩固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第二,统筹考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第三,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3、农业的概念。

农业,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包括与其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4、农业市场化的要求与现行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P2一是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二是农户经营规模狭小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矛盾;三是农业效益比较低的问题日趋明显;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重新扩大;四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门路狭小之间的矛盾;五是农业产业分割\部门分割,严重妨碍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5、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农村社会发展目标。

P5.6.7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即“建立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即“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确保农产品供应和质量,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生活改善的需求,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缩小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6、保护农民基本利益的含义。

P8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保护农民利益不受侵犯,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也是发展生产和农村经济的需要.7、农业法与农村政策的关系。

第五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第五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8月在北戴河召 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中共中央关于 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作出后发 动起来的。
1958~1981年,“人民公社”制度成为中国 农业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三级所有、队 为基础”
只短短几个月时间,参加公社的农民有一亿二千多万户,占全国各民族 总农户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
计划经济实行的是统购统销。实行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后,仍然保留着商品粮、棉的基本部 分实行统购统销的框架,生产体制与流通体制 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于是提出了按照市场 经济要求改革农产品购销体制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大致经历 了国家干预下市场调节,农产品统购统销,逐步 改革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以及国家宏观调控 下的市场调节四个阶段。
主要内容
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和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的推行
以市场为取向的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农业发展新阶段及其改革展望
作业
第一节 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人民公社(People‘s commune)体制的建 立
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The household
返回
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成效
联产,即以劳动者的最终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作为计算 劳动报酬的主要依据;承包,就是确定劳动者与合作 经济组织之间责权利关系的经营形式,即将集体所有 的生产资料或经营项目,通过承包合同,规定某种分 配办法,交给农民去经营。这既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 越性,又发挥了农户家庭经营的积极性,因此, 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中国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 的变化。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的推行 和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成效

历史发展改革开放教案

历史发展改革开放教案

历史发展改革开放教案第一章:改革开放的背景1.1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理解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1978年以前我国的经济状况改革开放的提出与实施改革开放初期的探索与尝试1.3 教学活动:观看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视频资料分组讨论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学生代表进行主题演讲第二章:改革开放的政策与措施2.1 教学目标:掌握改革开放的主要政策和措施,理解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对外开放:设立经济特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3 教学活动:制作政策与措施的时间轴分组讨论政策与措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学生代表进行主题演讲第三章:改革开放的成果3.1 教学目标:了解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2 教学内容: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的变化科技进步:航天、信息技术、生物科技等领域的发展民生改善: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进步3.3 教学活动:观看改革开放成果的纪录片分组讨论改革开放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学生代表进行主题演讲第四章:改革开放的启示与展望4.1 教学目标:4.2 教学内容: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实事求是、勇于探索、人民至上面临的挑战:不平衡发展、环境保护、创新能力不足未来展望: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4.3 教学活动:讨论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和面临的挑战学生代表分享对未来改革开放的展望第五章:实践活动5.1 教学目标: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对改革开放的理解。

5.2 教学内容:参观企业、农村改革示范点等采访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开展主题班会5.3 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分享实践心得和感悟第六章: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6.1 教学目标: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包括文化、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6.2 教学内容:文化生活的多元化:流行文化、传统文化的复兴生活方式的改变:消费习惯、娱乐方式的更新价值观念的演变:个人主义、平等主义的兴起6.3 教学活动:举办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生活展览小组讨论生活方式的变迁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学生代表分享家庭价值观念的变化故事第七章:改革开放与全球化的关系7.1 教学目标:认识改革开放与全球化的相互影响,理解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角色。

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纲要

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纲要

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纲要第1章引言 (4)1.1 农业现代化发展背景 (4)1.2 农业现代化发展意义 (4)1.3 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4)第2章农业现代化发展目标与战略 (4)2.1 发展目标 (4)2.2 发展战略 (5)2.3 发展重点 (5)第3章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6)3.1 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6)3.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6)3.3 产业链延伸与产业融合 (6)第四章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 (7)4.1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7)4.1.1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7)4.1.2 加强农业科技研发。

聚焦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农业生产效率等关键领域,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科技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

(7)4.1.3 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

发挥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7)4.2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7)4.2.1 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7)4.2.2 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

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种渠道,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一线的推广应用。

(7)4.2.3 推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建设,创新服务方式,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支撑。

(7)4.3 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7)4.3.1 培育农业科技人才。

加大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素质,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保障。

(7)4.3.2 优化农业科技人才发展环境。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农业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农业科技人才发展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 农村集体所有制改革的 理论与实践
农村集体所有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农村集体经济体 通过本章学习, 制改革的历程; 制改革的பைடு நூலகம்程;掌握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 主要成就及其改革成本 认识中国农村发展新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任务 本章教学重点和难点 中国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中国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的改革成就; 包责任制的改革成就;探索中国农村发展新阶段 的改革之路
返回
二、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人民公社体制的最大弊端在于政社合一, 人民公社体制的最大弊端在于政社合一,在 于国家直接经营。在政社合一的公社体制下, 于国家直接经营。在政社合一的公社体制下, 国家直接参与经营、直接干预流通和分配, 国家直接参与经营、直接干预流通和分配, 不许农村生产要素按经济规律流动、 不许农村生产要素按经济规律流动、合理布 客观上否定的集体所有制, 局,客观上否定的集体所有制,否定了集体 经济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 经济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
返回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人民 公社体制的解体
1、“包产到户”三起三落的历史 、 包产到户” 年代合作社运动高潮中, (1)早在 年代合作社运动高潮中,浙江、 )早在50年代合作社运动高潮中 浙江、 四川第一次出现了包产到户, 四川第一次出现了包产到户,但立即被强加上各 种罪名。 种罪名。 年代末, (2)50年代末,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包产 ) 年代末 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 到户又一次在湖北、河南、陕西等地兴起, 到户又一次在湖北、河南、陕西等地兴起,在全 国范围内很快就受到严厉批判, 国范围内很快就受到严厉批判,这次包产到户前 后仅经过三、 后仅经过三、四个月时间就被彻底压下去 。
3、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
1982年 1982年9月召开的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再一次肯定 了包产到户的方向。同年11 11月 中共中央《 了包产到户的方向。同年11月,中共中央《当前 农村经济政策若干问题》的文件, 农村经济政策若干问题》的文件,这一文件对包 产到户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1983年 产到户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1983年,成 为中国农村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的一年, 为中国农村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的一年,包产 到户迅速发展为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 1983年 到户迅速发展为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到1983年 包产到户,占农户总数的94.5% 1984年底的 94.5%。 底,包产到户,占农户总数的94.5%。1984年底的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郑重宣布,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郑重宣布,“联产承包责任 制和家庭经营长期不变” 制和家庭经营长期不变”。这标志着联产承包责 任制在全国普遍实现,人民公社制度已在实践中 任制在全国普遍实现, 开始解体。 开始解体。
4、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进一步发展
在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 改革目标的推动下, 改革目标的推动下,农业家庭承包经营责任 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中央出台了 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如农民的承包土地在 承包期15年到期后,再延长30 15年到期后 30年 承包期15年到期后,再延长30年;在耕地的 承包期内, 承包期内,允许土地的使用权依法进行有偿 转让;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可以采取转包、 转让;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可以采取转包、 入股等多种形式办家庭农场、合作农场等, 入股等多种形式办家庭农场、合作农场等,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四荒地”的使用权可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四荒地” 以进行拍卖等。 以进行拍卖等。
3、由于农民在生产和流通分配上丧失了自主 、 权,对个人消费品分配和消费也丧失了自 主权。 主权。 人民公社体制的以上弊端, 人民公社体制的以上弊端,造成中国农业生 产长期陷入困境。事实上,回顾中国50年 产长期陷入困境。事实上,回顾中国 年 代的合作化运动,人们发现, 代的合作化运动,人们发现,1958年“大 年 跃进” 跃进”之前的农业生产合作运动基本上是 成功的。但在1958年后的人民公社运动中, 年后的人民公社运动中, 成功的。但在 年后的人民公社运动中 农民生产积极性没有了, 农民生产积极性没有了,农产品的供给出 现持续的不足和下降趋势。 现持续的不足和下降趋势。
返回
一、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
organize) 1、由互助组(Help each other to organize)发 由互助组( 展到人民公社 1949年 1952年 我国农村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1949年-1952年,我国农村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1952年参加互助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0%。 年参加互助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0 1952年参加互助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40%。 在此基础上,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发展了农业生产初级社 --一种比互组规模更大的生产合作社 一种比互组规模更大的生产合作社。 --一种比互组规模更大的生产合作社。在进入 1956年以后 年以后, 1956年以后,农业生产集体化的进程被人为地加 快了,参加初级社的农户由1955年的14 1955年的14% 快了,参加初级社的农户由1955年的14%上升到 年底的96.3 96.3%。 1956 年底的96.3%。
1983年10月12日 中共中央、 1983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 布了《 布了《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 1985年春 年春, 知》。到1985年春,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分 建立乡政府的工作全部结束。 开、建立乡政府的工作全部结束。政社分 设和乡政权建立的完成, 设和乡政权建立的完成,标志着农村人民 公社体制的正式终结, 公社体制的正式终结,中国农业完成了由 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制度到 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双层经营制度” 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双层经营制度”的过 渡。
1958年 中国实施了一种激进的发展战略- 1958年,中国实施了一种激进的发展战略- -”大跃进”,提出了在短期内“赶英超 大跃进” 提出了在短期内“ 美”的战略目标。为了配合这一战略,农 的战略目标。为了配合这一战略, 业集体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了,一种“ 业集体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了,一种“一 大二公”的农业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 大二公”的农业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 人民公社于1958年夏秋之交建立起来了。 人民公社于1958年夏秋之交建立起来了。 1958年夏秋之交建立起来了
2、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为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
1978年12月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村民秘密订约 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村民秘密订约, 18户村民秘密订约, 决定在本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随着1979 1979年关于实 决定在本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随着1979年关于实 全国范围的展开, 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问题讲座 全国范围的展开, 人们开始敢于冲破长期禁锢思想的种种桎梏, 人们开始敢于冲破长期禁锢思想的种种桎梏,才使 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邓小平于1980年5月发表了《关于农村政策问题》 月发表了《 邓小平于 年 月发表了 关于农村政策问题》 的讲话,肯定了肥西和凤阳农民自发实行的包产到 的讲话,肯定了肥西和凤阳农民自发实行的包产到 1980年底 实行“包产到户” 年底, 户。到1980年底,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从年 初占全国生产队数的1.1% 提高到14.4% 1.1%, 14.4%。 初占全国生产队数的1.1%,提高到14.4%。
具体说来, 具体说来,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都由 、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 国家层层下达计划,严格规定。 国家层层下达计划,严格规定。 2、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剪刀差政策,从 、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剪刀差政策, 流通分配领域对农民强制剥夺, 流通分配领域对农民强制剥夺,对农村生 产力发展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产力发展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只短短几个月时间,参加公社的农民有一亿二千多万户, 只短短几个月时间,参加公社的农民有一亿二千多万户, 占全国各民族总农户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 占全国各民族总农户的百分之九十九以上。 在全国农村普遍地发动组织人民公社, 在全国农村普遍地发动组织人民公社,超越了群众的觉 悟水平和农村生产力的要求, 悟水平和农村生产力的要求,混淆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 有制的界限,从而使“一平二调” 有制的界限,从而使“一平二调”(是指在新中国盛行一 时的农村基层组织“人民公社” 时的农村基层组织“人民公社”内部所实行的平均主义的 供给制、食堂制(一平 对生产队的劳力、 一平), 供给制、食堂制 一平 ,对生产队的劳力、财物无偿调拔 (二调 。 )、“共产风”盛行起来。公社化初期实行的政 二调)。 )、“共产风”盛行起来。 二调 社合一,权力过分集中,基层的生产单位没有自主权, 社合一,权力过分集中,基层的生产单位没有自主权,取 消了生产责任制,经济核算制度也完全被抛弃, 消了生产责任制,经济核算制度也完全被抛弃,严重地损 害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人民公社的政社合一体制, 害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人民公社的政社合一体制,实际 上是在社会一体化基础上将国家行政权力和社会权力高度 统一的基层政权形式。 统一的基层政权形式。
主要内容
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和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的推行 包责任制的推行 以市场为取向的农产品流通体制改 以市场为取向的农产品流通体制改 革 农业发展新阶段及其改革展望 农业发展新阶段及其改革展望
作业
第一节 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人民公社(People s commune)体制的建立 人民公社(People‘s commune)体制的建立 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The household system)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的推 行和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 行和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成效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成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