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琴文化与道
道教思想与古琴文化

道教思想与古琴文化
道教思想对琴学影响最大,对琴曲主题内容稍加审视,就可以发现,具有道教色彩的琴曲是最多的。
而这些具有道教色彩的琴曲中,最重要的就是称之为“神秘之旅”的一类。
古琴超凡的琴声使弹奏者的心灵超脱尘世的羁绊,达到仙人居住的神秘天界,并得授长生不老的秘密。
《广寒游》就是一个例子。
《广寒游》,见于明朝早期的琴谱《步虚堂琴谱》的琴曲解析,琴曲中描写的神秘之旅可以通过其八段的标题印证,旅行者步入云霄,与仙人共宴,最后回到尘世。
另一个较好的例子是《列子御风》,描写了古老的道家著作中有关思想家列子的一段,《列子御风》的作者相传为南宋毛敏仲。
据《抄本琴谱》记载,此曲取材于《列子·黄帝篇》列子驾御风云,遨游六合的意境而作。
乐曲表现了作者心境脱俗出尘,追求一种“超然物外”的道家思想的境界。
这类琴曲中另一个熟知的例子是《凌虚吟》,认为同样是毛仲翁所作(据明朝琴谱《琴谱合璧大全》,杨表正编。
据其它琴谱记载,此曲作者为无名氏),这首琴曲有三段:1.蹑云鹤驾2.乘风天表3.步虚太罗。
生活在凡间便可以享受长生的乐趣,这乃是隐居高士的特权,他们远离尘嚣,返朴归真,过着道家所崇尚的生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文人雅士意识到俗世追求的无益,品味遁世的欢愉,思忖自然天道的永恒。
浅谈古琴的琴艺及琴道

浅谈古琴的琴艺及琴道一、论琴艺这一部分笔者想讨论一下有关琴艺的问题。
关于琴艺笔者认为可以分两部分来说,一部分是琴技,涉及的是演奏古琴时的技术问题,这完全是操作性的;另一部分是琴艺,涉及的是演奏者乐感、乐理、辨音、修养等问题,这属于是观念情志性的。
两部分合起来称为琴的艺术。
完美的古琴演奏要求在这两方面做到高度统一。
理论上一个人只要掌握了纯粹的技术就可以演奏古琴的曲子了,但光有这一点并不能保证他(她)能弹奏得好听动人。
反之一个人如果连基本的技术都掌握不了,尽管他有很好的修养断然是演奏不好琴曲的。
因此,技艺虽是两种不同的素养,但却是融合统一的。
由技可以入艺,而艺高更可领技。
通常情况下,一位真正的古琴大师,技术和艺术在他身上是完全圆融一体的。
例如中国当代古琴家龚一先生的演奏便是达到了技艺统一的境界。
古琴的演奏技术是通过左右手的操作而体现,故琴技亦称为手法。
右手的手法是通过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拨弦而将音启动。
专门术语叫做挚、抹、挑、勾、剔、擘、托、打、摘,共称八法,它们分别代表不同的手指和不同的击弦方法。
这种不同的弹弦方式发出的音色是不一样的,这些微妙的差异正是构成古琴丰富的音色和表现力的原因。
相传古琴右手的指法是战国时的齐国人雍门周所创制的,后来又经过唐代的赵耶利修订后逐渐完善。
战国之前更早的古人是如何弹奏的我们便所知不详了。
对于左手,在演奏古琴时主要是用来按弦,根据徽位以及不同的按法和移动而产生不同的音高,形成曲调。
左手按弦或泛弦(泛音技法)是用大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来完成,小指不用。
左手手法也有专门术语:吟、揉、绰、注。
左手这四法给古琴的演奏带来了极强的表现力,其他诸法均是由此四法派生而来。
笔者在这里简单的阐述这些手法,是因为它们是古琴技法部分最基本的内容,琴曲的演奏就是靠左右两手手法的相互配合而实现的。
如果你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手法,那么也就可以说会弹古琴了。
据说古代传承下来的琴曲有三千多首,这些琴曲中的千变万化其实也就是这些基本手法的变换使用。
道家文化与古琴的联系

导读:“士无故不撤琴瑟”,秦汉以来,琴逐渐成为士大夫文人不可一日或缺的伴侣。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认为琴是……“士无故不撤琴瑟”,秦汉以来,琴逐渐成为士大夫文人不可一日或缺的伴侣。
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认为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工具。
无论是“琴者禁也”的理性、还是“琴者情也”的浪漫,其本质或归宿都是借琴来宣导情志,继而更深地体察人性和天道。
古书多载士大夫蓄素琴一张,弦轸初调,中夜鼓之,其音宽宏美妙、深幽难测,不唯怡然自得,久之,更有爽然自失、逍遥物外之乐。
晋人嵇康说“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又谓“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我国历代道教史上弹琴的一些人,我所介绍这些弹琴的人,几乎是我们所熟知的,有很多弹琴的人也有很多,只是大家对一些人不是很了解。
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有张道陵,他是道教创始人,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在《琴书大全》中记载他说:“性沉默,好古博经史,兼明星气图纬之学,尤妙抚琴,别得真趣。
”“尤妙抚琴”这说明他擅长古琴是在古琴历史上有记载的。
他以符水咒法替人治病,并开创道教的养生传统。
朝廷数次征召做官,皆不从命,只喜好“弹琴咏经,独乐天真”,道教尊其为天师。
刘向善弹琴、孙登善长啸、嵇康《广陵散》还有刘向,他是西汉的经学家、文学家,是一位崇道的人物,他还善弹琴,并着有《琴说》一文,从理论上全面肯定了琴的广泛的社会意义,并且有写文章。
还有魏晋的道士孙登,他在郡北山上掘了一个山洞,独自隐居修炼,“好读《易》,抚一弦琴,见者皆亲乐之。
” 这个琴只有一根弦,弹的自娱自乐。
《琴史》上说,他不仅在一根弦上能得心应手地弹出曲调,并且令嵇康叹服。
大家都知道嵇康弹《广陵散》弹的非常之好,他在临刑之前弹《广陵散》,说“广陵散,从此绝矣”。
(孙登)还善长啸,啸是魏晋时期文人的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这种方式估计现在已经失传了,没有人具体研究,啸这种方式如何传承下来。
称孙登为仙风道骨,时人称之为孙仙。
古琴:由琴音、琴技到琴道

古琴:由琴音、琴技到琴道古镜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乐者,德之华也(《礼记.乐记》)引言: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演進,凝聚了博大精深的生命内涵与无比深厚的人文精神。
如果把中华文化比作一棵参天大树,儒、释、道三家应是这棵大树的主干,那么文学、艺术则是大树上如锦的繁花了。
在这些艺术门类之中,最为古老而厚重的当属“文人四雅(琴、棋、书、画)”之首的古琴艺术了。
她拥有世上最古老(至今还能演奏)的乐曲,有迥异于所有乐器的记谱方法,有着独特而完善的理论体系,有浩如烟海的学术典籍。
三千年的人文积淀,使古琴艺术渗透了传统中国人的哲理思维、审美情趣、生命精神与自然情怀。
围绕着古琴曾经有过许许多多优美动人的故事,中国家喻户晓的“知音”一词就是来源于古代琴师吕伯牙弹琴邂逅钟子期的故事,至今读来仍然余味深长,令人神往。
如果说民间音乐代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厚度与广度,那么古代文人音乐则代表了中国音乐的高度与深度。
而古琴艺术正是文人音乐的集中体现。
从天人合一、净无尘滓的《流水》、《高山》,到寄意深远、志在云天的《平沙落雁》;从神游八极、心无俗虑的《八极游》,到乡关万里、痛贯心肝的《胡笳十八拍》;从天光云影、烟波浩渺的《潇湘水云》,到淡山疏林、声如天籁的《渔樵问答》;从古朴静谧、古风悠远的《古风操》,到龙游四海、惆怅尘烟的《龙翔操》……所有这些乐曲涵概了人类精神的各个方面,达到了崇高的艺术境界,让人回味悠长,思入三昧。
她们代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主流与精华,纯朴幽静、经久弥香。
就象我们的古老文明一样历经浩劫而运脉犹存。
从某个方面说,她已超越了普通音乐的范畴,而旁及哲学、美学、宗教、美术等诸多门类,形成了一个自成一脉的文化体系——琴学。
在西方的音乐课程里,凡讲授中国音乐的部分莫不把中国古琴音乐作为中国音乐的代表作重点讲解。
在上个世纪,美国发射的旨在寻找外太空生命的宇宙飞船里,有一张录有世界各个民族音乐的唱片,其中中国音乐的部分就是古琴曲《流水》。
浅谈古琴艺术文化及其传承

浅谈古琴艺术文化及其传承
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性乐器之一,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
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古琴艺术文化不
仅包括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艺术,还涵盖着广泛的哲学、文学、绘
画和礼仪等方面的文化内涵。
古琴奏者在演奏中不仅是表达自己的
情感和思想,也是传承着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使者。
古琴的传承困境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方面,现代社会的
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口味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古
琴文化难以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和审美趋势。
另一方面,传统古琴文
化的传承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更多的人投入时间和精力,以
此才能将这一珍贵的文化传承给下一代。
传承古琴文化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一方面,需要加强学校教育,将古琴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使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到古琴文化,
并进一步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另一方面,重视古琴文化的
普及教育,通过举办古琴音乐会、古琴展览、音乐课程等活动,将
古琴文化传播给更多的人。
此外,还需要推广古琴文化,让更多的
人了解并喜欢古琴,从而促进古琴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总之,传承古琴文化需要我们不断地投入时间和精力,使其与
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古琴文化,从而实现
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和传承。
论述古琴与儒,释,道之间的关系

论述古琴与儒,释,道哲学思想的关系要论述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从古琴说起。
古琴,原名琴,又名七弦琴,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弹弦乐器,也是中国古代音乐和文化的宝库。
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正如《礼记.曲礼下》说:“士无故一撤琴瑟”,是以古琴艺术一直深受历代主流的哲学思想的影响,而反映于文人的乐论和琴曲之中。
古琴的历史据文献的记载,古琴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经已出现。
到了先秦之世,琴乐已然相当盛行,为文人所重视喜爱,更视之为修身养性的必须途径,并赋予琴乐以独特的文化底蕴。
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德音之谓乐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
传统琴曲主要用五声音阶,即五正音,这可说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乐上的落实,而琴乐清虚淡静的风格和意境则主要为道家思想的反映。
古琴由于其乐器的形制、音色、乐曲题材、内涵、结构等因素,其音乐风格是倾向静态的、简单的、含蓄的、古淡的、阴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
对古琴的欣赏和认识不能只单一地从其音乐曲调去理解,而是综合地从多方面作为知识份子的精神反映去理解。
这一切则表现在对题材的选择、意境的追求、道德的规范等各方面代表著琴乐的理想风格和审美标准上。
古琴对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学的创始人为生活于春秋末期的孔子。
孔子一生执着于人生与人世,极其重视人格的修养,并以“仁”作为人格修养的最高准则。
儒家思想是一套以“仁”为核心,强调君臣、伦常关系的学说。
儒学经典《大学》中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种以修己为本,以“济天下”、“安百姓”为目的的思想,也直接感化着历代琴家的心灵,化为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刘明澖1997:29﹚。
虽然琴家中少有仕得意者,但他们都时常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并将这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寄于一首首扣人心弦的琴曲之中,如《离骚》、《屈原》、《骚首问天》等。
儒家的“中庸”之道亦深深影响着古琴的音乐表现。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琴人三境界:琴技、琴艺与琴道”导写及范文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琴人三境界:琴技、琴艺与琴道”导写及范文【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琴人的第一境界是琴技,即古琴的基本演奏方法,《溪山琴况》谓之“弦与指合”阶段。
琴人只有先踏踏实实地把古琴的演奏方法掌握到手,才能向第二境界进军,才有资格去谈论琴艺。
琴艺是琴技的一种升华,《溪山琴况》谓之“指与音合”阶段。
一个琴人只有在琴技上有了一定的积淀后,才有可能达到这个境界。
进入此境界的钥匙,唯有一法:勤奋十天赋十读书。
之后才能进入第三境界一琴道。
琴道是古琴内在的精神,《溪山琴况》谓之“音与意合”。
此时,琴人琴随意走,曲由心动矣。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这是一道三元关系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阐述了琴人的三重境界:琴技,即“弦与指合”;琴艺,即“指与音合”;琴道,即“音与意合”。
三重境界之间有递进关系,琴人须循序渐进,由技入艺,由艺至道,不可颠倒顺序;须勤奋练习,多读书,多学习,勤加揣摩,逐步领悟,不可急功近利,不可希求捷径。
须知,“技”为基础,打好基础,方能进步;“艺”是升华,即在“技”的基础上进行审美表达与创造;“道”则是领悟规律,达到人、琴、曲的和谐统一、自然完美。
其实,何止弹琴,读书、教育、管理……各行各业都有这三重境界的攀升。
写作时须由琴技谈开去,扩而大之,进入做人做事的层面,讲怎样才能获得人生与事业之成功。
【参考立意】①打好基础,方能高筑楼台。
②循序渐进,乃追求成功之真理。
③始于技,进乎艺,求乎道,是事业的三部曲。
【名句素材】1.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
——高永祚2.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
——胡居仁3.抓住自己最有兴趣的东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
——华罗庚4.要循序渐进!我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
对中国古琴文化的思考

3、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的转换
园林古琴活动的空间组织还表现在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的转换上。在园林中 演奏古琴时,演奏者需要先了解环境的物理特性,如风向、水声等自然元素,并 尝试在最佳环境中创作音乐作品。此外,园林中观众的精神体验也非常重要。
他们通过参与古琴音乐活动来追求自我修养、艺术审美以及心理慰藉等精神 需求。因此,园林古琴活动的空间组织不仅是物质空间的展示,更是精神空间的 体验和营造。
个环节,从琴曲的选择到演奏的技巧,都强调和谐共处,体现了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其次,古琴的艺术魅力是无法忽视的。古琴曲目丰富,不少曲目背后都有着 动人的故事或深邃的哲理。如《高山流水》表现了朋友间的真挚情感和人生知己 的难得;《梅花三弄》则以梅花的高洁与坚韧,表达了人的气节与执着。这些琴 曲不仅为我们提
总之,中国园林古琴活动的文化意象及其空间组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 大精深。它不仅展示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还反映了人们对于文化传承、精 神追求和审美体验的追求。通过对园林古琴活动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我们 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谢谢观看
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古琴文化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何更好地 传承和保护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活力,是我们 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方面,我们应重视古琴的传承与创新。古琴曲目众多,但一些古老的曲目 可能因为其难度较高或演奏技巧复杂而逐渐被忽视。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这些 古老曲目的学习和传承,同时也要鼓励创新,让古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 生命力。
古琴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周代,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古代,琴是文人 雅士的必备之物,用以寄托情感、陶冶情操。古琴的形制、音色和演奏方式都体 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等。
浅谈中国古琴文化

浅谈中国古琴文化中国古琴文化作为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古琴独特的音色和琴音所传递的情感,使它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历史、制作和演奏等方面对中国古琴文化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古老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古琴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商周时期,至今已有约3000多年的历史。
在中国古代,琴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在《诗经》中,古人即对琴发出了“风风雨雨”、“鸾鹄停于岘山之阳”等描写,使得琴有了更加高雅的文化内涵。
在隋唐时期,古琴开始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成为了文人雅士们最为喜爱的乐器之一、许多士人皆以琴为伴,以琴来陶冶情操。
形成了一个以雅正文学、音乐和琴艺相结合的特殊文化现象。
古琴由于音色独特,且弹奏时可展现出丰富的音乐情感,使得古琴演奏成为了一门综合艺术。
制作古琴的工艺技术也非常讲究。
古琴的制作原料主要为梧桐木,对木料的选择十分严格。
琴面用具有历史特色的柿子皮进行装饰。
琴弦则通常以丝质或丝绳质地制成。
整个古琴制作过程需要独特的构造和精细的手工操作,制作出的每一把古琴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形制上,以七弦琴为主,琴身呈“木马腹”形。
以往,古琴作为一个绅士雅士的象征,绝大多数古琴爱好者都是文人墨客。
而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触并热爱古琴文化。
一方面是古琴音乐的美妙和古琴文化的独特性吸引了他们;另一方面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他们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欣赏古琴。
可以说,古琴文化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喜爱。
古琴演奏要求弹奏者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和技巧。
在演奏古琴的时候,弹奏者需要注重身心的调整,借助琴音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古琴演奏不仅要求琴技的娴熟,更要求弹奏者具备一颗平和、沉静的心境。
在弹奏过程中力求将自己情感的表达和音乐的表现完美结合,使得古琴的音乐更富有韵味和内涵。
此外,在古琴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古琴音乐和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交叉融合也十分重要。
浅谈对古琴的理解和欣赏

浅谈对中国古琴的理解和欣赏琴乐,指古琴音乐,它包括琴歌和琴曲;关于它的产生,人们的说法众说不一,但有文字记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就以古琴艺术为代表,因此,古琴文化在中国传统文人乐坛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自古以来有很多关于古琴的故事流传;琴乐被誉为“文人音乐”,并不是说只有文人雅士才弹琴,也不是说琴界人士都是以文名世;但是它作为一种传统乐器所积淀的优雅绝伦的文人精神品格,却俨然是一种文人音乐品格的最好体现;所以说,古琴音乐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更是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精髓;那么如何理解和欣赏古琴呢一.古琴音乐特征及古琴文化从现在的角度来理解,古琴是一种乐器,需要走上舞台;但在古代,传统的琴不仅是乐器,其作用也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个人品格,因此对琴曲道德的视野要求非常高;既然要求弹出的琴曲具有很高的道德视野,那么除了要求演奏者本人具有高尚的演奏技术和技巧之外,还要有高度的个人修养和道德情操; 古琴音乐的主要特征应该是“静美”;这由琴的构造即可证实:与筝相比,琴体并不大,弦数也不多;古琴音量不大,但声音坚实、厚度大,犹如古代的磬、编钟,具有“金石之声”;散音厚实,按音则余韵悠长,其音质内敛,而非像筝那样外向张扬,仿似激动地高呼口号; 琴自古与文人联系在一起,孔子当年在杏坛教学的时候,就“弦歌不辍”;中国古琴艺术的方方面面都渗透了儒、道、禅三家的思想,古琴曲应该是中国精英文化的体现;古琴演奏的动作不大,要求“弹欲断弦、按欲入木”,但“用力不觉”;与打太极拳、书法、作画等具有同样之处,左右手的动作儒雅、简静,形式上极为缓和,却内含着刹那之间的爆发力;而如果弹琴时动作大,按西方理念看来是“神采飞扬”;殊不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这样的做派却犯了弹琴五病中的“走作猖狂”,从而背离了儒、道、禅的内涵意蕴; 在中国,最早提出琴“性极静”的是嵇康;崔遵度在琴笺中也提出了“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审美思想;吴钊曾经说过:说琴的“静”是建立在“清丽”的基础上的,而“丽”即“美”,所以古琴音乐应该是静美的,这份“清净恬淡”正是古琴音乐区别于其他音乐的特性;古琴音乐的“美”有声音美、形式美,包括演奏琴曲的节奏、动作等;而古琴音乐的“远”则是追求声音之外的东西,追求“真空妙有”,从而具有无限大的选择空间; 清代人徐祺将琴曲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悦耳的、悦心的、养心的;其中,悦耳的琴曲包括欸乃节本、梅花三弄等;较深层次,悦心进而养心的作品,则并不那么容易理解,而需要对儒、道、禅传统文化的熟悉; 儒、道、禅的文化传统中,禅宗对古琴音乐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宋代,但真正将它提出来的是明朝的虞山琴派;虞山派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说,“明心见性”是琴的至高境界;其可贵之处,正在于将禅宗理念与古琴美学相结合,从而使古琴音乐相对于前代,发生了质的飞跃,变得更为细腻、深刻,意境的营造更为形象化而富于哲理性;,“比如山居吟一曲,描写的就是一个人住在山上,以天地为家,河流是他的腰带,高山是他的屏障,他完全跟自然、跟天地、跟宇宙完全融合为一,这是写他为人豁达、宽阔的胸怀和高尚的情操;”要理解古琴音乐,就不能满足于一般悦耳动听的音乐,而要了解儒、道、禅传统文化,达到更高的哲理性的要求;吴钊认为,要弹好古琴,更应追求技、艺、道三者的统一;首先要掌握扎实的演奏技术,然后要追求古琴音乐的艺术性,更要追求深刻的琴道;追求琴道不意味着可以忽略技巧,而正是要在掌握了扎实的演奏技巧,并能够充分表现古琴音乐艺术性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提升;“古代‘琴棋书画’是文人用以修身养性的‘四艺’,并非出于获得现实经济利益的目的,因此琴作为四艺之首,本身就具有一定超凡脱俗的性质;而在当今商品社会中,金钱与道艺往往形成了矛盾冲突”; 古琴音乐的创作是用减字谱纪录的,是一个没有节奏规定的乐谱,在打谱、演奏等方面如何更全面准确的反映出琴曲的原貌,再现古人的艺术精神,让欣赏者产生共鸣,这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古琴音乐的欣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他是一个多方面的整体运行的结果,在古琴音乐中那些独立于旋律之外又构成整个音乐审美的东西都是值得探讨的; 我的一位朋友前几天听了龚一老先生关于古琴中的变调的讲座,当时就听了梅花三弄高山流水,汉宫秋月,平沙落雁,阳春白雪等的弹奏后说:她听到的那种磨擦音很奇妙,那是其他乐器从未有过的,这里面好像听出了演奏者的情感和气息;这正是我们平日在弹琴时极力要克服的并认为是噪音的东西,却让听众产生了意外的视觉联系,这种独特的音乐感观让我们对古琴音乐的欣赏需要一些多角度的思考;那么如何欣赏古琴呢二.古琴音乐的欣赏1.乐曲本身的主旋律是音乐的根本;旋律是建立音乐形象的基础,是人类另一种沟通的语言;当各民族人们创造了自己历史的同时也创造了他们独特的音乐;从贝多芬的交响乐到中国的传统单声部音乐也都无不突显着他的差别;古琴音乐赖以传承的减字谱琴曲,记录了乐曲的主旋律;对古琴的减字谱打谱是对古人原始创作的一个二度创作,历代文人琴人的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一百五十多部琴谱,三千多首琴曲中,不乏一批传世的艺术精品;一个成功的打谱琴曲取决于多方面,这里有师承关系、有琴人个体的资质禀赋、更有所处时代适事的影响以及不同区域文化差异的特点,因此才有了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同一首曲目有若干个版本的原因;当然今天我们还可以不断地给予他新的诠释,只要你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去超越前人; 古琴是一个极富表现力的乐器,他的演奏有150多种的指法,而且在演奏不同的曲目时,相同指法又有不同的力度及速度等多种变化要求,他是用演奏技巧、体态幅度、情绪感染、表演环境等等所构建起一个完整的音乐建筑,这样的感染力是不同于其他乐器的;例如:钢琴音乐键盘是固定的,西方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是科学的精确,在一些特定的场合,钢琴可以是演奏者演奏,也可以是电子程序编制的机诫操作,而古琴却不可以,因为他有太多的音乐之外的内容了; 2.演奏者的表现也是影响观众欣赏的一个重要方面;同一首琴曲不同演绎方式其效果是不同的;因此,为表达古琴乐曲的特出氛围,在演奏上除了演奏者要有娴熟的技法之外还要有很多重要的内容;如:环境气氛的烘托,演奏者的传统服饰、肢体语言的诉求、动作幅度的变化、生情气运的行走、随机爆发的力量,所有这些都是在配合旋律的更全面展示的必要整体,构成一个统一的审美;这些附着在音乐过程中的东西比起音乐本身的旋律是次要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他独立在纯粹的音乐之外,却赋予了音乐更多的内涵,可以说是观众因循理解乐曲的必要的内容之一;有时一缕香烟的缭绕、一个臂身的摇动,一个手腕的举落,一个几秒钟的休止所营造的时间与空间的停滞,都会使听众产生某种内心的契合,这是所有音乐都力图达到的效果,但是古琴音乐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更突显了他的特殊性的要求;同时,古琴又是一个小音量的乐器,演奏者在演奏时通过指腕臂身的动作是引领观众进入音乐,为了弥补音量的不足,力图通过自己的表现来打动听众,利用肢体语言的诉求、表情变化的感染以及复杂的指法所够成技巧的强大,是手指与七条弦的博弈;同时古琴文化原有的那种类宗教的仪式包括:沐浴、焚香等被人们的意识崇高化了的规制,虽然到现在已经慢慢散发,但在人们的意识里还是有一种庙宇的庄严和神秘感,这为古琴音乐的欣赏更增添了几分旋律之外的遐想; 这种以乐曲旋律为主线所提供的所有外部条件的配合整体,是古琴欣赏的另一个层面;3古琴音乐独特的表现方式所产生的欣赏效果奥地利的着名音乐学家爱德华.汉斯立克在论音乐的美一书中讲到:“每一种艺术必须从它自己特殊的技术条件来认识,必须从它本身来理解,每一种艺术的美的法则是跟这种艺术的材料和技术的特点分不开的;”古琴音乐独特的表现还在于他的技法上的特出处理,他的吟、猱、绰、注的技法表现使音产生的自身变化,对于音韵的延长作为音过程的特定式样早在20多年前就被沈恰老师命名为“音腔”,在“音腔论”这篇文章中深刻揭示了汉族音乐形态和风貌的独特性;他认为“音腔”是一种客观存在,传统音乐对“带腔的音”所体现的美的意趣的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人们思想的结果,这种音的长短、枯实、明暗、急徐等变化都是随机的,无法完全用音符的实值来记录的,但是他仍然可以使人感觉它们是音过程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音腔”作为一种模式单位,是指包含有一个体的有机整体;“凡是指包含有一个体的,在心理产生知觉完形效应的音过程,就叫做音腔”这就是他的定义;同时我们发现古琴的弹奏所产生的磨擦音同样具有上述的特征;首先古琴这样乐器是所有弦乐里弦长最长的乐器,他的有效振动弦长要达到108—114CM,他所具有的七条弦的音域宽广,有四个八度加一个大二度,这就决定了在演奏时音位之间的距离也相对较长,古琴的弹奏是点与点之间的移动,根据乐曲演奏的需要,手在弦上的快速移动势必发出擦、擦的声响,这里有古琴乐器的弦长的特点,也有弦材料本身的局限性,应该说有一部分磨擦音是乐曲中音符规定所需要的,还有一部分则是随机发出的,他是回避不掉的,是客观存在的;同时我们意外的发现:这种演奏过程中的痕迹甚至有音符之外的节奏性的东西,他配合演奏中的急、徐、张、迟恰恰反映了演奏者的紧张度和内在的情绪把控;在许多弦乐演奏中,演奏员的手指演奏的移动是不具有音乐性的,恰恰是要把可能的杂响掩盖住的;而古琴的这个随机滑动移走的声响是不可掩盖的,是或然发出的声响,然而它完全可能成为音乐欣赏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理解为从音乐的背后看到音乐家的情感和力量、这一摩擦音所独有的魅力也是古琴音乐独具的;然而这种现象却被现代的人们所忽视或没有被完全意识到,甚至把它笼统地视为噪音;的确现在我们有了钢弦,已经可以大大的克服磨擦音的出现,我们的耳朵也渐渐习惯了这样精确纯净的音色,但是过去的人是根本不可能作钢弦之想的,所以过去的人也根本无法回避磨擦音,或者只能作局部的掩盖,或许根本就不去理会他;而我们现在来欣赏他们的音乐遗响时,对于这种略带古拙的传统表现方式和并不纯粹的音响却有着一种审美享受的认同感;在现代音乐里也有许多的音响作为音乐的元素,如西方音乐里的流水声音、中国民族歌舞中的扇舞中,扇子打开的声音和音乐容成一体,现在我们完全可以意识到的,非乐器的声响在规定的情景里作为节奏关系中的一环同样是艺术表现的需要;所以我们也有理由来接受古琴的这个噪音音响,因为他的确存在于历史传承下来的遗响里;无论我们今天怎样把古琴改进,我们还是要抱着虔诚的心去聆听前人留下的东西,去学习和体味他们,去感受和欣赏他们,当我们把这个噪音音响作为一种运动过程来理解,把他作为旋律音高持续之后的一个形态,把他看成音与音之间的有机联系又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他所表现出来的速度、力量、空间感都对整个音乐的形态和风貌产生深刻影响;这样的音乐观念是符合植根于我们自己的特定传统文化背景所形成的观念,因此会被我们理解和接受;4.参透古琴美的精神内涵和思想渊源中国人对美的理解是更注重他的精神内涵;中国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统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儒、道、佛思想,无处不渗透在和影响着琴乐的形成发展;儒家尚礼乐,将古琴作为给治国安民的工具;道家尚自然,将古琴作为实现“道”的途径;佛家尚佛性,将古琴作为明心见性的器物,三者出发点不同,但都以古琴为传播思想的工具,这反映出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发展脉络息息相关的紧密联系;儒、释、道的思想对古琴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历代文人雅士对琴的诠释都有着精彩的论断:无论是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徐上瀛的溪山琴况、薛易简的琴诀还的冷迁的琴声十六法等等,是把他上升到一个形而上的层面,是一种精神感知和认识形态的讨论;王耀珠老师在她的“溪山琴况探赜”一书中的自序中,在对乐论史中各个时期出现的审美鉴赏的概念进行差异质性分析时讲到:“中国音乐审美思维呈现出一种内在的逻辑,以审美概念的提出为一阶段,概念群的出现,体现出国人的探索精神和趣味的多样化和层次性为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为概念定性和体系化,;;;;;”这也许就是国人的思维定势;由于传统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人们汲取的营养是极其丰富的,因此会有一个开放式的精神层面的思考这是客观存在的,这种抽象思维的审美习惯在琴乐的理解和欣赏上反映了独特的精神活动和文化形态;如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讲的就是神似胜于的形似,琴曲的表现如同传统书法绘画一样,有着传神达意的无穷魅力;用大画家黄宾虹对绘画线条处理的描述:一曰“平:朴卓平直、求直爽之气,如水上行船求直爽之气”;二曰“留:圆势内敛、得势内含,如老翁荡浆绵里藏劲”;三曰“圆:圆润圆浑、如花草饱满”;四曰“重:意重而身轻”;五曰:“变:天趣自然、朴素丰富,多意而不造作”;;;;;在这里我们如同看到了古琴的表现逸趣,这就是中国传统艺术相通相映、非同寻常的品格;另外还有一个传统习惯的问题,我们已经非常接受象“老八张”那样的传统古琴音乐的表现,从中我们可以享受到许多传统的韵味和产生悠远的遐想;三.结语琴乐是经过历代传承下来的,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文化艺术精品,是我们应该珍视和尊重的古老艺术;2013年恰逢古琴申遗十周年,成公亮、龚一、丁承运、陈长林、吴钊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6月份在国家图书馆举办的古琴专题讲座,更有助于我们对古琴的理解和欣赏;古琴不仅是心境与灵魂的艺术折射,更是中华民族的心路历程;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精神气息贯通于琴音中,形成苍古遒逸,儒雅蕴籍的艺术风格;理解和欣赏古琴,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大音希声,大善至美”生生不息民族精神的弘扬;。
浅析古琴文化的现状及展望

浅析古琴文化的现状及展望1000字古琴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是国粹中的珍品。
然而,在现代社会里,古琴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其现状有如下几点:首先,古琴的传承问题。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使得越来越少的人能够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传承古琴艺术。
很多年轻人更倾向于接触和追求新潮的音乐和文化,而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下降。
因此,古琴的传承面临着很大的风险。
其次,商业化的盲目发展。
在一些商业的演出或传承活动中,一些不专业或偏激的表现方式被误认为是传统的古琴文化,进而扭曲了古琴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一些商家的盲目追求利益,滥用低端琴眼,过度强化琴面的装饰,更是严重地摧毁了传统文化的特性。
最后,艺术界的缺乏认可。
古琴艺术被认为是一种庸俗的艺术形式而鲜有得到艺术界和普通大众一致认可。
这使得很多想要专业从事古琴艺术的人感到了挫折,导致古琴艺术的普及率降低。
然而,古琴文化的现状并非全部都是负面的。
有着很多的人和社团还在积极地保持着古琴的传承和发扬,力图让更多的人接触到古琴,同时也在建立一个更好的古琴文化环境。
为了振兴古琴文化,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为古琴的传承者提供更好的机会和支持。
政府可以加强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关注,推出更多的政策和项目来支持和鼓励古琴的传承和普及。
其次,加强对古琴文化的宣传和教育。
教育部门可以在中小学的教育中增加古琴文化的课程,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古琴文化的美妙精髓。
同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增加古琴文化的传播。
最后,重塑古琴文化在艺术界的地位。
政府可加强对于古琴文化研究的投资,同时也可以通过国内外大型的艺术交流活动将古琴文化推进艺术的主流,进而提高古琴艺术的认可度。
总之,古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只有合适的保护和传承方式,适应现代化和多元化的文化发展,才能更好地通过古琴传递中华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谈古琴艺术与传统文化

谈古琴艺术与传统文化古琴是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被誉为“乐中之王”,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古琴艺术融汇了音乐、文学、哲学和美学等多个方面的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谈论古琴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首先,古琴艺术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
古琴音乐追求的是“无为而治”的境界,注重内敛、深沉、含蓄和婉约的美感。
这种审美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相契合。
中庸思想主张的是“和而不同”的美学原则,即在和谐统一中追求个体的独立发展。
古琴“内声外形”、“朴素而雅”的特点,体现了中庸思想的美学理念。
其次,古琴艺术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的崇拜和倡导。
在古琴音乐中,琴手通过弹奏创造出山水、鸟语虫鸣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理解。
古人常说“琴心琴魂”,即琴手的心灵与琴音完全融合。
这种心灵的融合正是对自然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追求,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古琴艺术还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情感和生活境遇的思考。
古琴音乐有“霜叶萧萧”、“余音袅袅”等独特的音色和音律,能够模拟人类情感的波动和心境的变化,传达琴手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
古琴艺术是一种具有深度和内涵的表达方式,通过琴音传达人类情感和生活的哲学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情感被视为人类最重要的精神追求之一古琴艺术还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仪之道的影响。
在古琴艺术中,琴手除了技巧和音乐修养外,还需要注重礼仪、自律和修身养性。
在古琴的传统教学中,弟子需从师习琴,要遵守严格的师徒仪式和传承规范,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师徒关系和尊师重道的价值观念。
最后,古琴艺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
古琴音乐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传承,丰富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
古琴曲目中的《阳春白雪》、《广陵散》等已经成为中国音乐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古琴演奏和琴曲创作也成为一种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心得

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心得古琴是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因其优美的音色和华丽的外观,备受爱好者的青睐。
然而,古琴不只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弹奏古琴的同时,我也深深领悟到了古琴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古琴起源和历史古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历史的长河中,古琴经历了宋、元、明、清等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逐渐成为一种富含哲学思想的文化艺术。
在中国文化中,古琴不仅仅是一种音乐乐器,更是一种语言、一种思想,一种心灵的寄托。
二、古琴的音乐魅力古琴的音乐极具性格,曲风迥异。
在弹奏中,能够感受到它的独特韵味。
古琴音乐不同于其他乐器的一大特点,就是它寓意深远,充满哲理,同时也具备表现力和诗意。
而古琴曲目中的名字,又往往寓意深远。
比如《广陵散》,它寓意着中国古代的文化与艺术;《阳关三叠》,是指秦汉时期“天下烽烟三月》的历史事件。
总之,能够融入文化内涵,使人在敲击琴键时不仅能感觉到乐趣,还能为古琴曲目蕴含的文化解读,感悟到一种丰富、深刻的内涵,也是古琴文化给人们留下的印象。
三、古琴与中国传统文化古琴,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古琴曲目不仅在突出国粹方面又有特殊作用,同时也可以用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遗产,弘扬“中华文化”的声音。
古琴文化渗透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审美和思想观念。
那些古老的古琴曲子,用灵魂的语言表达出了中国人内心的柔韧、精神的高峰和追求。
从旋律到字眼,从演奏到表达,从作品到思想,都透露着中国古代文化精髓。
在追寻古琴音乐的过程中,也就能够全面体验这些古代文化的内涵,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思想和智慧,从而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四、结语综上所述,古琴不仅是一件琴器,更是一种中国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一个人从古琴音乐中学会感受文化和情感,并同时通过其来提高个人的修养和文化素养。
放眼向远,古琴不仅记录了中华文化的美好历史与传统,更在未来的岁月里将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成为我们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古琴里的人生道理

古琴里的人生道理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不仅具有优美的音乐表现力,还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琴里的人生道理:
静心致远:古琴演奏需要静心调适,悉心琴弦。
在演奏过程中,体会琴音的起伏变化,反映了人生中的坎坷与平和。
因此,古琴教导我们静心致远,通过平和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挑战。
坚韧不拔:古琴音色悠扬,但演奏技巧却需要长期的坚持和练习。
在弹奏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手指的力度和节奏,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毅力。
这启示人们在面对困难时,需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
和谐共生:古琴演奏强调和谐的音乐表达,要求各个音符之间的协调配合。
这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合作与共生。
古琴提醒我们在人际关系中追求和谐与共融,以建立和睦的社会环境。
顺应自然:古琴音乐源于自然,讲求顺应自然、悦耳和谐。
在演奏古琴时,弹奏者需要顺应琴音的起伏,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
这启示我们顺应自然的规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修身养性: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
的工具。
通过琴音的沉静与回响,人们可以反思自我、陶冶情操、提升修养。
古琴教导我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清净,修身养性,塑造高尚的人格品质。
综上所述,古琴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更是一门深邃的人生哲学,它通过音乐的表达,启迪人们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指引着我们走向美好、充实的人生之路。
对古琴的认识和感受

对古琴的认识和感受
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音色。
对于古琴的认识和感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
1. 文化底蕴: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代表着中国古代的音乐艺术和思想情感。
弹奏古琴需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能够体会诗词、书画和哲学等方面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演绎琴曲。
2. 音色与表现力:古琴的音色独特而深邃,能够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它的音色柔和悠扬,有时又能发出凄美的音韵,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
弹奏古琴需要细腻的技巧和丰富的表达力,通过音乐来传递内心的感受和情感。
3. 冥想与修身养性:古琴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艺术活动,弹琴时需要专注和放松,进入一种冥想的状态。
它需要弹奏者深入琴音中,将外界的纷杂抛诸脑后,从而达到身心放松与内心宁静的状态。
对于弹奏者来说,古琴不仅仅是一种音乐乐器,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与修炼。
综上所述,古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门艺术,一种文化的传承。
它通过独特的音色和表现力,带给人们深入内心的体验与感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中国古琴音乐文化中的道家思想

中国古琴音乐文化中的道家思想作者:陈业秀来源:《艺海》2010年第08期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拨弦乐器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盛行。
《诗经》有言:“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因古琴而产生的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一直影响着人们对古琴文化的认知。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司马相如弹琴结良缘”、“聂政十年学琴刺韩王”、“张君瑞与崔莺莺借琴传情”、“高山流水觅知音”等故事流传甚广。
南宋以后,“琴棋书画”作为文人四事,成为一种雅致的社会风尚,琴位居“四事”之首,列为“君子修养之物”。
古琴的清灵音色与古典韵味,受到各国音乐学者的重视。
1977年8月22日,《高山流水》一曲被录入到美国太空船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成为地球生命向宇宙星球高级生物传递智慧和文明的一种信息。
2003年 11月 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古琴成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3000余年的古琴音乐发展过程中,中国各种各样的文化观念对古琴艺术都有一定的影响,从而使古琴音乐具有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其中,道家“气”、“韵”、“象”等哲学思想,则是古琴音乐文化蕴含的各种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尤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古琴乐理的审美特点契合道家的音乐审美理想1,音乐美与道家的审美理念相合。
《白虎通》有言:“琴者,禁也。
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
”因古琴乐“曲淡节稀声不多”,如清夜钟、幽涧泉,它注重“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与道家超凡脱俗、逍遥云水的审美追求水乳交融。
道家的超世思想,在对自然的审美趣味上,集中表现为对淡雅清秀、古稀疏离、淳静简略、恬淡清逸韵味的倾心。
重自然是道家的本色,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就是指非人为的、自然而然的本然状态。
古琴音色的简净、高旷、清雅,风格的含蓄、苍古、悠远,意境的虚灵、淡泊、幽静,恰好契合道家崇尚自然、隐逸、澹泊明志等审美追求。
古琴曲《鸥鹭忘机》,在清幽隽永的乐声中,曾塑造了一个人与自然相融相得、无欲无求的和谐世界,寄托了道家对与世无争的“忘”的向往。
浅论古琴的文化内涵

浅论古琴的文化内涵“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王维的咏琴绝句《竹里馆》,表达了古人对古琴艺术的一往深情。
就在不久前的2003年,中国的古琴被联合国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当中,这不可不说是我们国人的骄傲。
中国的古琴原是仕族们借以“明志”的工具,故有“士,无故不彻琴”的说法。
在周代,琴是十分“私人化”的东西,它不会用在宴乐之中。
原因之一是琴的发音很轻弱,不足以从朋客们的咀嚼声中送入耳膜,它只是宜于向自己表达理想和情绪的乐器。
周代以前,琴是民间的,从不象古代君王夜宴时的钟、鼓那样因“声音洪亮”而为贵族所重视。
当时,它的号召力是比较差的。
可是到了周代,它成了仕族门的“家乐”。
仕族可以在私人的访谈交流时从琴音中探听出彼此的“心声”!所以,琴也许就这样“重要”起来了。
上古,琴是没有琴谱的,有一种人是职业的“琴师”,他们一辈子往来于仕族子弟之间,教琴、演琴。
那时还出现了世代教琴的琴师家族,如孔子的老师叫师襄,即琴师世家“师”的后代(师的古意就是教琴者的意思)。
在师襄之前,还有因为在教琴时得罪郑卫侯的宠姬被鞭打了三百鞭的师曹,有在晋侯面前反对“靡靡之乐”的师旷。
可以说孔子是受过耳传口授的专业训练的,故而,操琴成了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必学的“六艺”之一,它是文人提高自身修养的必备的武器。
中国的文人抚琴,目的不仅仅是单纯将音乐呈现出来而已,其中蕴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生命观与道德观。
听一个人弹琴,如同在读一个人的心,琴彷佛像一面镜子,将人内心世界映照出来,借着琴音的传达、抚琴的姿态与神韵,能了解这个人的性情。
五千年来,中国的“古琴”除了演奏外,还承继着儒、道两家的修身养性、教化天下、天人合一等思想,形成极具特色的一种文化内涵。
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和道家顺应自然、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
传统琴曲主要用五声音阶,即五正音,这可说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乐上的落实,而琴乐清虚淡静的风格和意境则主要为道家思想的反映。
清风佐鸣琴,寂寞道为贵丨道教与古琴的关系

清风佐鸣琴,寂寞道为贵丨道教与古琴的关系“清风佐鸣琴,寂寞道为贵”。
琴以载道,以琴明德,古琴与道教紧密相连,道教对古琴起到了继承和发展的作用。
文/李福古琴,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迄今为止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
古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视为高雅的代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雅士必修的科目,也是道门中人修真养性、陶冶情操的重器、法器。
合于天地是音乐的最高境界(图源:李怀常)力匕琴音中的大千世界阝勹在古琴音乐三音交错、变化无方、悠悠不已之中,凡高山流水、万壑松风、水光云影、虫鸣鸟语及人情复杂之思和道教哲学之理,尽能蕴涵表达。
宋代《琴史》中说:“昔圣人之作琴也,天地万物之声皆在乎其中矣。
”晋时嵇康作《琴赋》曰:“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也就是认为在各种乐器中,古琴是最好的,具有最优异的品德,最适宜君子作为修养之具。
琴音的松沉旷远,能让人雪躁静心,感到平和泰然的气象,体验内心的祥和喜乐;琴乐的洁净精微,能让人感发心志、泻泄幽情,化导不平之气、升华心灵意境。
归根结底,就是以七弦琴中的“含至德之和平”(《琴赋》),来养成君子“中和”的品德、达成“乐教”的目的。
尤其是道祖老子“大音希声”、“至乐无乐”(庄子)的思想,在七弦琴中能得到最好的体现。
琴音的低缓悠远、缥缈入无,让人由抚琴听琴而进入一种超乎音响之上的“无声之乐”的意境,体验到“希声”“至静之极”的境界。
庄子将这种虚静的、通乎天地万物的境界称为“天乐”,“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庄子·天道》)乃是一种天人相和、无言而心悦、超乎音响感受之上的精神境界。
魏晋时期崇尚老庄思想的嵇康,修道养性、通晓音律,弹琴吟诗。
着有音乐理论着作《琴赋》《声无哀乐论》。
他主张声音的本质是“和”,合于天地是音乐的最高境界,认为喜怒哀乐从本质上讲并不是音乐的感情而是人的情感。
古琴与道教文化-数典书院-国学数典论坛-PoweredbyDiscuz!

古琴与道教文化-数典书院-国学数典论坛-PoweredbyDiscuz! 古琴与道教文化文/ 万景元提要: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
自魏晋以后,受道教思想的影响,古琴的审美便逐渐呈现以自然为最高的倾向。
道教的琴论,对于古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古典音乐理论的探讨,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也将有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古琴、道家、自然、政教、音律、贵真、尚情、平和一、古琴审美标准的嬗变甲、魏晋时期玄学之兴起我想古琴审美发生改变的关键时期,当在魏晋时期。
因为当时玄学大畅,而士人的审美也随之发生改变。
清末文学评论家刘熙载指出“艺者,道之形也。
”这就是说,艺术是表现哲学思想的形式。
古人常有“文以载道”的说法。
李泽厚先生说“所谓文的自觉,是一个美学概念,非单指文学而已。
其他艺术,特别是绘画与书法,同样从魏晋起表现着这个自觉。
”卞敏先生在《魏晋玄学》中说“魏晋以来,名士莫不擅长一门艺术,或能诗、或善琴、或好棋、或乐书、或会画,各有胜场。
当玄思哲理渗透到艺术领域的时候,艺术理想显得更为玄远流畅。
”魏晋玄学家的代表人物嵇康有一篇关于音乐的美学论文——《声无哀乐论》。
卞敏先生云“在《声无哀乐论》中嵇康一反儒家礼乐教化的音乐理论,转而以道家自然哲学为理论出发点和透视问题的角度。
他认为,音乐起源于天地,是自然的产物;音乐只有优劣、善与不善的区别,与人的喜怒哀乐没有根本关系。
饱含着对美学与美感关系的深入考察,极大地强调了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审美心态。
在嵇康看来,音乐的本质是和。
道家论和,侧重于宇宙自身的节奏秩序的和谐。
和作为本体,它的更重要和更根本的含义,是指一种超越各种具体感情、局部现实及有限感官的形而上本体世界。
这个和不仅是艺术本体,同时也是人格本体。
”我们知道,魏晋时期玄学影响于艺术最明显的就是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出现,那种崇尚自然,追求玄远意境的审美同样也影响了古琴。
《宋书》“萧思话领左卫将军。
尝从太祖登钟山北领,中道有盘石清泉。
浅谈古琴文化与道

浅谈古琴文化与道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应用化学1302 张万林 41366043 [摘要]“乐先礼生,亦先礼坏,礼乐既亡,纪纲斯败。
秦火烬余,乐惟琴在。
”是出自于琴者李静《祭九嶷先生》的题诗可以说是意味深远。
众所周知,礼乐文明不仅是酝酿中华文明的温床和创生的根基,同时也是与它共生的主题精神命脉。
从形式上说,礼乐文明具体表现为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从本质上说,它化为一种贯通各种艺术中的本体精神,体现出“乐”的核心地位,从而以“琴”为代表,在华夏儿女心目中具有了一定意味,进而以“琴·棋·书·画”的审美方式为人生涂上了一层亮色。
[关键词]古琴、文化、德、道一、古琴文化溯源1、古琴的传说琴,因为历史悠久,为了加以区别其它的弦乐器,又称为“古琴”。
习称“七弦琴”。
它主要体现为一种平置弹弦乐器的独奏艺术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与琴、箫合奏。
在历史上,人们往往联想到它的创制、用材及典故,还有许多其它的称呼,如:五弦琴、瑶琴、宝琴、绿绮、焦尾、丝桐……在古代,所有乐器统称为琴,正是由于琴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及乐器)的缘故。
华夏先民很早就发明了“琴”这种乐器。
关于它的渊源,流传有许多美丽的神话故事、轶闻传说。
例如,中国的《山海经·海内经》曾记载说,“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
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
”汉代琴家桓谭《新论·琴道》中曾记载说“昔神农氏级宓羲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
”历来琴家们众说纷纭,一般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1)伏羲说(2)神农说(3)炎帝说(4)黄帝说(5)炎帝说(6)尧说(7)舜说在众多学说中,伏羲造琴说和神农造琴说这两种说法影响较大,特别是前者,到底是哪位发明了这件伟大的乐器,现在不可确证。
但有关于最早的琴的形制,说法基本一致即先人造琴都是削桐为琴,有五根弦与现在差不多,后来文王武王各加一弦,成为七弦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古琴文化与道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应用化学1302 张万林 41366043 [摘要]“乐先礼生,亦先礼坏,礼乐既亡,纪纲斯败。
秦火烬余,乐惟琴在。
”是出自于琴者李静《祭九嶷先生》的题诗可以说是意味深远。
众所周知,礼乐文明不仅是酝酿中华文明的温床和创生的根基,同时也是与它共生的主题精神命脉。
从形式上说,礼乐文明具体表现为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从本质上说,它化为一种贯通各种艺术中的本体精神,体现出“乐”的核心地位,从而以“琴”为代表,在华夏儿女心目中具有了一定意味,进而以“琴·棋·书·画”的审美方式为人生涂上了一层亮色。
[关键词]古琴、文化、德、道一、古琴文化溯源1、古琴的传说琴,因为历史悠久,为了加以区别其它的弦乐器,又称为“古琴”。
习称“七弦琴”。
它主要体现为一种平置弹弦乐器的独奏艺术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与琴、箫合奏。
在历史上,人们往往联想到它的创制、用材及典故,还有许多其它的称呼,如:五弦琴、瑶琴、宝琴、绿绮、焦尾、丝桐……在古代,所有乐器统称为琴,正是由于琴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及乐器)的缘故。
华夏先民很早就发明了“琴”这种乐器。
关于它的渊源,流传有许多美丽的神话故事、轶闻传说。
例如,中国的《山海经·海内经》曾记载说,“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
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
”汉代琴家桓谭《新论·琴道》中曾记载说“昔神农氏级宓羲而王天下,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
”历来琴家们众说纷纭,一般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1)伏羲说(2)神农说(3)炎帝说(4)黄帝说(5)炎帝说(6)尧说(7)舜说在众多学说中,伏羲造琴说和神农造琴说这两种说法影响较大,特别是前者,到底是哪位发明了这件伟大的乐器,现在不可确证。
但有关于最早的琴的形制,说法基本一致即先人造琴都是削桐为琴,有五根弦与现在差不多,后来文王武王各加一弦,成为七弦琴。
以目前考古发掘的资料证实,古琴作为一件乐器的形制至迟到汉代已经发展完备,其演奏艺术与风格经历代琴人及文人的创造而不断完善,一直延续至今。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如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传说。
当时有名的琴师有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文,鲁国的师囊等;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飞》、《阳春》、《白雪》等,均已载人史册。
在汉代,古琴的形质基本定型,由不定弦基本定为七弦,同时还出现了较为完善的共鸣箱和标志音位的琴徽,文人们纷纷参与古琴的创制、琴曲的创作等,并写下了大量的琴赋、琴赞、琴论等。
例如桓谭的《琴道》、马融的《琴赋》等,蔡邕创作了琴曲“蔡氏五弄”——《游春》、《渌水》、《幽思》、《坐愁》、《秋思》,流芳后世。
蔡文姬以其亲身经历谱写的《胡笳十八拍》更是成为千古绝响。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个性解放的时代,文人的创作自觉性开始觉醒。
当时社会环境动荡,政治黑暗,道德虚伪,许多知识分子力求摆脱政治的牢笼,开始由“外”走向“内”,开始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成为士人情感发泄的渠道和寄托,琴与文人开始结合。
这一时期,著名琴家有杜夔、蔡琰、阮籍、嵇康、刘琨、左思、戴颢、宗炳、柳恽等,著名琴曲有《广陵散》、《酒狂》、《梅花三弄》、《碣石调·幽兰》、乌夜啼》等。
而阮籍、嵇康又是这些琴人中间的佼佼者。
隋唐大一统的局面,使整个文化表现出宏大的意境,古琴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由于当时燕乐的繁盛和雅乐的衰微,爱好古琴的人仅仅局限于文人。
唐初,曹柔发明了减字谱,简便的记谱方式使大量优秀曲目得到了整理。
隋唐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宫廷极力提倡,燕乐日益繁盛。
因为唐朝时的文人深受魏晋风度的影响,很多大诗人、文学家都擅弹琴,并写下了许多有关琴的诗歌,这给古琴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时期的著名琴家有董庭兰、曹柔、薛易简、白居易、柳宗元、颜师古、陈康士、陈拙等。
宋朝的古琴一方面出现怀旧的复古主义倾向,另一方面由于古琴在《相和歌》、《清商乐》演奏中的长期实践,与民间音乐有着深远的联系,以及琴曲“楚汉旧声”的历史传统,使古琴音乐在复古主义倾向中并没有被湮没,而是有起有伏曲折地发展着。
明、清时期由于印刷术的发展,大量琴谱得到刊刻流传,见于记载的琴谱有一百四十多种,从中可知仅明代创作的琴曲就有三百多首。
明初琴家冷谦的《琴声十六法》,是对古琴的美学思想、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提出的理论。
清末与民国年间由于战乱和社会变迁,特别是古琴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使古琴音乐濒于绝灭。
当时,全国各地也出现了一些琴会组织,如北京的“云琴集”、济南的“德音琴社”、上海的“今虞琴社”、长沙的“智偕琴社”、太原的“元音琴社”、扬州的“广陵琴社”、南京的“青豁琴社”、南通的“梅庵琴社”等,它们的活动都有一定的社会影响。
其中尤以上海的“今虞琴社”,持续时间最长,对琴界影响最大。
琴派是具有共同艺术风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
2、古琴象征古琴本身就充满着传奇的象征色彩,比如,它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是弧形,象征“天圆”,琴底为平,象征“地方”。
古琴有13个标志泛音位置的徽,代表着一年12个月及闰月。
古琴最初有五根弦,象征着“五行”金、木、水、火、土。
约公元前1000多年,周文王为了悼念他死去的儿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纣时,为了增加士气,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琴前广后狭,象征尊卑之别。
宫、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
后来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称为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
十三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
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实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
因为礼的作用是为了保障个体,使个性有所发挥,乐以同和,其作用是与群体谐协。
礼乐之同时并用可使个体和群体之间能互相调剂,形成人与人之间平和而合理的生活。
所以礼乐这两套表面相反的技艺的推行,实为求达到相辅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
而从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会秩序、等级的名称来著,可见其制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伦的深意。
二、古琴与道1、琴音特色古琴作为一个古老的乐器,其音苍老、清亮、浑厚、圆润、古朴。
人说琴的“四善”(苍、松、脆、滑)和“九德”(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则是古人对古琴音色的总结。
四善(苍、松、脆、滑)九德一曰“奇”:谓轻、松、脆、滑者乃可称奇。
盖轻者,其材轻;松者,扣而其声透,久年之材也;脆者,质紧而木声清长,裂纹断断,老桐之材也;滑者,质泽声润,近水之材也。
二曰“古”:谓淳淡中有金石韵,盖缘桐之所产得地而然也。
有淳淡而无金石韵,则近乎浊;有金石韵而无淳淡声,则止乎清。
二者备,乃谓之“古”。
三曰“透”:谓岁月绵远,胶漆干匮,发音响亮而不咽塞。
四曰“静”:谓之无杀飒以乱正声。
五曰“润”:谓发声不燥,韵长不绝,清远可爱。
六曰“圆”:谓声韵浑然而不破散。
七曰“清”:谓发声如风中之铎。
八曰“匀”:谓七弦俱清圆,而无三实四虚之病。
九曰“芳”:谓愈弹而声愈出,而无弹久声乏之病。
2、古琴与道说到古琴与道的关系,最直观的可以体现在琴弦上,其中宫、商、角、徵、羽五音分别代表五行,而少宫、少商二音代表刚柔,暗合阴阳,七弦象征阴阳五行,古人认为阴阳五行是世界的基本元素。
又有龙池凤沼,代表了中华的精神图腾。
从而不难看出古琴是一件符合道的器物。
中国古琴乃形神兼备天人合一;德艺相融,心声契合之载体。
中国传统哲学把天道看着客体,把人道视为主体,但人要符合天道,要为天地立心,天地与人都不是死板的,而是有生气,有理性,有道德的生动活泼的统一体。
不难看出,这种种认为人与天地宇宙统一,并相互融合渗透的观念,从很早以前的先秦以来,就一直贯穿于历代先哲们的研讨之中。
这其中虽含不同程度唯心主义的成分,并带有不同程度的神秘色彩,但从中还是可以领略“得天地之美”、“取天地万物以奉养人类这种特殊的哲学理念,这种超越现世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古代艺术所遵循的根本原则之一。
千百年来这种文化心态对中国的诗论、画论、医论、琴论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作为历来为先哲文人们用来修身养性的琴,由于受这种哲学理念的渗透影响、疏导规范,使其从一开始发展的萌生阶段起,就不只是以一种单纯的娱乐需要呈现于世,而是浓厚地体现着这种传统哲学中“天人关系”等朴素的哲学理念。
与“天人关系”相呼应,《太古遗音》说:“昔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以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始画八卦,扣桐有音,削之为琴”。
蔡邕说:“琴者天地之正音,得其材可以合天地之正器;得其人可以合天地之正道,得其律可以合天地之正音。
故伏羲制琴以象天地阴阳之数,而合神明之德,是谓正音”。
嵇康在其《琴赋》中说:“琴能感天地以致和”。
范仲淹《与唐处士书》中说:“盖闻圣人之作琴也,鼓天地之和而和天下。
琴之道大乎哉”。
朱长文在其《琴史·尽美》中说:“昔圣人之作琴也,天地万物之声,皆在乎其中矣。
有天地万物之声,非妙指无以发,故为之参禅复徽。
攫援标拂,尽其和以至其变,激之而愈清,味之而无厌,非天下之敏手,孰能尽雅琴之所蕴乎”?苏王景在《春草堂琴谱·鼓琴八则》中说:“琴,器也,具地之元音,养呼之德性,道之精微寓焉,故鼓琴者,心超物外,则音合自然,而微妙有难言者,此际正别有会心耳”。
朱熹的紫阳琴铭曰:“养君中和之正性,禁尔忿欲之邪心,乾坤无言物有则,我独与子钩其深”。
用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琴学,中国琴学的实质、内涵和形成特点,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知行合一”、或者说是“综合为一”的规律和特点。
正如宋代朱长文的在其《琴史·莹律》中所说:昔者伏羲氏既画八卦,又制雅琴。
卦所以推天地之象,琴所以考天地之声也,……取其声之所发,自然之节也,合于天地之数。
这个“常数”,似乎应该就是道家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那个既极其精微,又十分博大的那个“一”,也应该认为就是“天人合一”的这个“一”。
这就是中国琴学与中国传统哲学意之深微的内在联系。
不难看出,中国琴学是一种融人文中的道德、礼仪、理教、尚俗……与宇宙天地间的山川、河流、风雨雷电……为一体,融天声、地声、人声与三尺琴面为一体的一种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体。
琴乐是人精神世界的抽象思维,因此,琴乐离不开天地自然界各种节气、风雨雷电、阴睛变化对人感官的各种作用和刺激,无此作用和刺激,也绝不会产生喜、怒、哀、乐、忧、思、悲、恐、惊……种种人的精神情绪不断变化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