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基本规律
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中枢神经活动是神经元及其他神经细胞在接受来自外界刺激,通过神经突触传递信号,形成神经元网络,最终达成信息传递和调节机体内各种活动的过程。
它是人体内最重要的一类生物过程,在调节和控制一切生物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分为三个步骤:
1、受刺激:
外界刺激,如光、声音、压力、化学物质等,都可以刺激神经元;当这些刺激到达神经元时,神经元会以特定的速率改变其电位,这种电位改变称为“受刺激”。
2、信号传递:
信号传递是指神经元会利用神经突触将改变的电位传递给其他神经元,从而形成神经元网络。
神经突触是神经元之间连接的纽带,它利用电信号或化学信号将神经元的通讯信号传递给相邻神经元。
3、信息传递:
当神经元网络形成后,它将把改变的电位信号传递给将达到的机体组织,从而产生生物效应,这就是信息传递。
信息传递是一种复杂的过程,它可以通过神经系统和体液系统来促进人体的内部活动,使靶组织受到控制,调节机体内环境的恒定性。
由以上三步可以看出,中枢神经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蕴
含着神经元、神经突触以及刺激所起的作用。
中枢神经活动是人类能够进行各种活动的基础,保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部分。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1
中枢抑制过程的特征
中枢抑制过程的特征与中枢兴奋过程基本相似。 如抑制的发生需要外来刺激的作用,抑制有不同 的深度、也能扩散、集中、总和作用和后作用等。
中枢抑制过程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另一种基本神 经活动,表现为某些反射活动减弱或遏止的作用。 所以,抑制过程并非简单的静息或休息,而是与 兴奋过程相对立的主动的神经活动。 中枢内的同一个神经元,在一种情况下进行兴 奋活动,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则进行抑制活动,即 两种活动在不同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
扩散
当机体的某些反射发生时,另一些与他们有协同作 用的反射也常常同时发生,互相加强,形成一个总的协 同性活动。 发生机理是中枢内神经元之间存在着辐散式的兴奋 性突触联系。
反馈
反射中枢内的某些中间神经元存在环形突触联系, 是反馈作用的结构基础。
优势现象 某一反射中枢因受到较强刺激而发生兴奋 时,它就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部占着优势,在一 定时间内成为起主导作用的优势兴奋灶。他将 抑制其他中枢原有的反射活动,并把这些反射 中枢的兴奋吸引过来,加强自己。
脑干(延髓、桥脑、中脑)
脑干网状结构的后行抑制系统:延髓 网状结构的内侧腹部和它的后行纤维 构成脑干网状结构的后行抑制系统。 这一系统兴奋时,能抑制骨骼肌的牵 张反射,使骨骼肌的紧张性下降(后 行抑制作用、抑制区)。
脑干网状结构后的行易化系统:延髓网状
结构外侧背部向桥脑、中脑延伸至间脑腹 侧的结构和它的后行纤维。他能加强骨骼 肌的牵张反射,使骨骼肌的紧张性升高 (后行易化或后行加强作用、易化区或加 强区)。
中枢突触传递特性
单向传递:突触前膜→突触后膜 突触延搁:化学介质释放、扩散、作用后 膜 总和作用:若干个传入冲动在时间、空间 总和,去极化总和达阈电位即可爆发动作 电位。
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
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1、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兴奋过程是跟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和加强相联系的;抑制过程是跟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的。
尽管他们的作用是完全相反、对立的。
但他们是相互依存,可以相互转化的。
有机体的一切反射活动都是由这两种神经过程的相互关系决定的。
非条件性抑制:非条件性抑制,是有机体生来具有的先天性的抑制。
它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外抑制是由于外界新异刺激出现,使正在进行中的条件反射产生的抑制。
超限抑制是由相对过强的刺激所引起的抑制。
条件抑制:条件抑制又称内抑制,实在后天一定条件下逐渐习得的。
巴甫洛夫将这种习得的抑制称作阴性条件反射。
条件抑制可分为四种,但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消退抑制是由于条件反射没有得到强化而产生的抑制。
分化抑制是指在建立条件反射时,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对类似的刺激不予强化,使类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收到抑制。
2、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高级神经活动有兴奋和抑制两个基本过程。
这两个过程进行着有规律的活动。
巴甫洛夫提出来两个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兴奋与抑制过程的扩散与集中。
在刺激物的作用下,兴奋或抑制在大脑皮层一定区域产生后,并非停滞原处,而是向邻近部位的神经细胞传播,这是兴奋的抑制或扩散。
当扩散达到一定限度,又逐渐向原来发生的部位聚集,这是兴奋或抑制的集中。
刺激物所引起的神经过程的强度决定兴奋或抑制的扩散和集中。
当兴奋或抑制的强度过强或过弱时,易于扩散;当兴奋或抑制的强度适中时,易于集中,显然,只有在中等强度刺激性兴奋容易集中并产生分化抑制,从而导致对刺激物的感觉定位最分明与准确。
兴奋与抑制的相互有诱导。
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紧密联系,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的过程,称为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
相互诱导在时空下具有不同特点,神经过程同时在大脑皮层区域之间发生的相互诱导是同时性诱导,神经过程相继在皮层区域之间发生的相互诱导是继时诱导。
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是指在正常情况下,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组织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机体的生理活动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与调控实现的。
中枢神经系统在接受感觉信息后,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和整合,产生出适应性的反应指令,控制机体的生理功能。
2. 中枢神经活动呈现出明显的节律性。
例如,脑电图记录显示,人的大脑电活动呈现出规律的节律变化,包括α波、β波、δ
波等不同频率的电活动。
3. 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以网络形式进行。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量的神经元组成,这些神经元相互连接,形成庞大的神经网络。
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是基于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递和信息处理。
4. 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具有积分性与整合性。
中枢神经系统对外界的刺激和内部环境的变化进行感知,并将信息进行加工和整合,通过形成新的神经元兴奋状态,产生出适应性的反应。
总之,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是机体的生理活动通过神经元的网络连接与信息传递来实现的,在整合、调控和适应性反应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节律性和组织性。
神经系统——神经元
感受器→传入N→中枢→传出N→效应器 感受器→传入N→中枢→传出N→效应器 N→中枢 N→
(二)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环式
链锁式
↓K+
M3 M4
(腺体) 腺体)
递质
受 体
第二信使 拮抗剂 酚妥拉明
通道效应
递质主要分布 外周: 外周: 多数副交感N节后纤维; 多数副交感N节后纤维; 中枢: 中枢: 低位脑干及上行投射到 皮层、 边缘前脑、 皮层 、 边缘前脑 、 下丘 脑以及下行到达脊髓后 侧角、 前角的纤维。 角 、 侧角 、 前角的纤维 。
NE
酚妥拉明 ↑K+ (突触前膜 ↓cAMP 育亨宾 ↓Ca2+ 小肠) 小肠) 心得宁 β1 ↑cAMP 阿提洛尔 (心 ) 丁氧胺 β2
α1 ↑IP3/DG α2
↓K+
D1 , D 5
多巴胺
↑cAMP ↑K+ ↓Ca2+ ↑K+ ↓K+
黑质-纹状体、 黑质 纹状体、 纹状体 结节-漏斗 漏斗、 结节 漏斗、 中脑边缘系统。 中脑边缘系统。 中缝核内及上行投射到 纹状体、 纹状体、下丘脑等以及 下行到脊髓背角、侧角、 下行到脊髓背角、侧角、 前角。 前角。
主要的递质、 (三)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
递质 受 体 第二信使 拮抗剂 筒箭毒 十烃季铵 筒箭毒 六烃季铵 通道效应 递质主要分布
外周: 外周: N1
肌肉型烟碱受体) (肌肉型烟碱受体)
↑Na+ 和其 他小 离子 ↑Ca2+
所有自主N 节前纤维、 所有自主 N 节前纤维 、 大多数副交感 N 节后纤 维 、 少数交感 N 节后纤 骨骼肌N纤维; 维、骨骼肌N纤维;
Na+(主) K+ Cl-(主) K+
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过程
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过程简介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接收、处理和传递信息。
它由大脑和脊髓组成,是人体的指挥中心。
本文将详细探讨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过程。
信息传递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过程可以概括为信息的传递。
这个过程涉及到神经元之间的电信号传递和化学信号传递。
电信号传递1.神经元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们通过电信号传递信息。
2.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会产生电兴奋,形成动作电位。
3.动作电位沿着神经元的轴突传播,以传递信息。
4.动作电位的传播速度取决于神经纤维的髓鞘是否存在,髓鞘能够加速电信号的传递。
化学信号传递1.当动作电位到达神经元的末梢时,会释放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
2.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3.突触间隙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点,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
4.神经递质在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将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
5.化学信号在突触后膜上引发电信号,继续传递信息。
大脑的功能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核心,担负着复杂的功能,包括感知、思维、记忆和运动控制等。
感知1.大脑接收来自感觉器官的信息,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
2.大脑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解读,使我们能够感知外部世界。
思维1.大脑是思维的中枢,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活动,实现思维过程。
2.思维包括推理、判断、记忆和创造等高级认知能力。
记忆1.大脑参与了记忆的形成、存储和回忆过程。
2.记忆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来实现,形成复杂的记忆网络。
运动控制1.大脑通过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放松,实现运动控制。
2.运动指令从大脑的运动皮层传递到脊髓,再由脊髓传递到肌肉。
脊髓的功能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位于脊柱内,负责传递信息和执行简单的反射动作。
信息传递1.脊髓是上下连接大脑和身体其他部分的桥梁,负责传递信息。
2.大脑的指令通过脊髓传递到身体各个部分,如肌肉和内脏器官。
反射动作1.脊髓可以执行简单的反射动作,无需大脑参与。
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最为重要的系统之一,它负责控制和调节人体的各种生理和心理活动。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核心。
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感觉、传导、处理和反应四个方面。
感觉是中枢神经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它是指人体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接受。
感觉的过程包括感觉器官的接受、传导和转换。
感觉器官包括眼、耳、鼻、舌、皮肤等,它们能够接受不同的刺激,如光、声、气味、味道和触觉等。
感觉器官接受到刺激后,会将其转化为神经信号,通过神经元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
传导是中枢神经活动的第二个环节,它是指神经信号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神经元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们通过突触连接在一起,形成神经网络。
神经信号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电化学反应传递,这个过程被称为神经传导。
神经传导的速度和强度取决于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方式和神经元的状态。
处理是中枢神经活动的第三个环节,它是指神经信号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被处理和解释的过程。
中枢神经系统中有大量的神经元和神经网络,它们能够对神经信号进行复杂的处理和分析。
处理的过程包括感觉信息的整合、记忆的形成、思维的产生等。
中枢神经系统的处理能力是人类智力的基础。
反应是中枢神经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指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
反应的过程包括肌肉的收缩、腺体的分泌、心理状态的改变等。
反应是中枢神经活动的最终目的,它能够使人体适应外界环境和保持内部稳定。
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感觉、传导、处理和反应四个方面。
这些过程相互作用,构成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复杂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对人体的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护好自己的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活动的规律
神经系统活动的规律神经系统是人体的控制中枢,负责调节和协调身体各个系统的活动。
它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神经系统的活动受到许多规律的制约,了解这些规律对于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平衡至关重要。
神经系统的活动具有周期性。
大脑皮层的电活动会出现一定的节律性变化,这就是脑电图(EEG)记录到的脑波。
根据频率的不同,脑波可以分为α波、β波、θ波和δ波等。
α波主要出现在放松静息状态下,β波主要出现在警觉和活跃状态下,θ波和δ波则表明睡眠状态或病理性异常。
这些脑电波的周期性变化反映了神经系统的不同功能状态。
神经系统的活动具有协调性。
不同脑区之间的神经元可以通过突触相互连接,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
这些神经网络在神经系统的活动中起到协调调节的作用。
例如,大脑皮层的运动区和感觉区之间的神经元通过突触连接,实现了运动的控制和感觉的反馈。
这种协调性使得人体的各个系统能够协同工作,实现复杂的生理功能。
神经系统的活动具有可塑性。
神经系统可以通过学习和记忆来改变其结构和功能。
例如,学习一项新技能时,大脑的相应区域会发生变化,形成新的突触连接。
这种可塑性使得神经系统具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另外,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还表现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传递效率的改变,这可以通过长期增强或长期抑制来实现。
神经系统的活动还受到内外环境的调节。
内环境的调节主要由自主神经系统负责,它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主要参与应激反应和紧急情况下的生理调节,而副交感神经系统则主要参与平静和消化等方面的调节。
外环境的调节主要通过感觉器官和感觉神经传递来实现,例如眼睛的视觉感受和耳朵的听觉感受等。
神经系统的活动还受到神经递质的调控。
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包括多种不同的物质,如乙酰胆碱、多巴胺、谷氨酸等。
不同神经递质在神经系统的活动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如乙酰胆碱参与学习和记忆过程,多巴胺参与情绪和奖赏机制等。
中枢神经系统(1).ppt
2. 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
整合包含两种含义: 一种是许多部分联系在一起使成为一个整
体的过程。 另一种是指神经元把各种兴奋性的及抑制
性的影响总和在一起,并将其综合成一个 新的输出信号的过程
二、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神经元
1. 神经元的结构
胞体:代谢和营养中心
树突:末梢上有棘突、棘刺,接受其它神经元传来 的神经冲动,并将冲动传到胞体。
2)分类
(1)按接触部位分 轴突-树突 、树-树、轴-胞、树-胞、轴
-轴 、胞体-胞体
(2)按突触的结合形式
包围式突触: 一个轴突的许多分支密集地 附在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上,使兴奋易于总 和。
依旁式突触:一个轴突的分支与另一个神经 元的树突或胞体的某一点相接触,起易化作 用
(3)按对下一个神经元机能活动的影响分 兴奋性突触: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性提高 抑制性突触:使下一个神经元抑制 (4)按信息传递的原理分 电突触 化学性突触
样可防止被胞浆内的其它酶所破坏。 神经冲动到来时,神经末梢内递质即从突
触前膜释出,进入突触间隙
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殊 受体,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 位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神经递质在发挥效应后,其作用必须迅速 终止,以实现突触传递的灵活性。终止的 方式有“失活”或重摄取
用适当的方法人工地将该物质直接作用于 突触后膜,能引起与突触前膜释放该递质 时同样的生理效应。此外,该物质的作用 可被特异性药物所阻断或加强。
2)抑制性突触传递过程
动作电位传到突触前膜时,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与后膜上的 受体结合,引起后膜对Cl- 、K+特别是对Cl-的通透性增加,引 起后膜超极化,即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IPSP持续 时间也为10ms,此时,突触后神经元不易去极化,不易发生兴 奋,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活动的抑制
第三章 动物生理学神经系统3_张铭2009
* 痛觉的分类:
刺激后立即出现刺痛 快痛 持续时间短,定位准确,不伴有情绪反应 皮 肤 躯 痛 慢痛 刺激后0.5-1.0s出现,烧灼痛(难以忍受) 体 持续时间长,定位不准确,常伴有情绪反应 痛 深部痛 疼痛与慢痛相类似 内脏痛 以空腔脏器壁受刺激产生的疼 痛为主,表现为“钝痛” 体腔壁痛 内脏疾患累及临近的体腔壁所产生的疼痛, 性质与躯体痛相类似 牵涉痛 内脏疾患引起体表某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
投射特点:
Ⅰ.交叉支配: 除头面部是双侧性外 Ⅱ.倒置安排: 除头面部是直立外 Ⅲ.皮层投射区的大小 与感觉分辨的精细 程度呈正比: 如:舌和拇指的投射区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
2.第二感觉区 位置: 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 感觉特点: 定位较差、感觉分析粗 糙;可能与痛觉有关。 投射特点: ①双侧性投射; ②分布正立而不倒置, 有较大的重叠区。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
(6)调节情绪变化和行为 情绪是一种心理活动,常伴随一系列生理功能 变化,包括植物性功能的变化和躯体运动功能的变 化,称为情绪的生理反应。 不同的情绪有不同的情绪反应形式,如发怒时 会出现心率增快、动脉血压升高、呼吸加快、瞳孔 变大、出汗等交感神经兴奋为主的反应,同时还会 出现肌紧张加强、运动增加,甚至大吼大叫等躯体 行为反应。 (7)边缘系统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
二. 感觉传入途径
(三)头面部感觉的传导途径
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张铭编制
(四)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丘脑与大脑皮层之间构成丘脑-皮层投射,决 定大脑皮质的觉醒状态与感觉功能(除嗅觉外)
1、丘脑的核团
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过程
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过程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控制和协调身体的各种活动,包括感觉、思考、行动等。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它们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进行信息传递。
一、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元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单元,它们具有接收、处理和传递信息的能力。
每个神经元都由细胞体、树突、轴突等部分组成。
细胞体是神经元的主要部分,其中包含了核糖体、线粒体等细胞器。
树突是从细胞体伸出来的短小分支,它们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号。
轴突是从细胞体伸出来的长且粗壮的分支,它们将信号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肌肉或腺体等目标器官。
二、信号传递过程1. 神经冲动当一个刺激到达一个神经元时,该神经元会产生一个电化学信号——神经冲动。
这个信号沿着轴突传递,并在轴突末端释放出神经递质。
2. 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一种化学物质,它们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突触间隙是相邻神经元之间的空隙,它们通过神经递质进行信息传递。
3. 受体结合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扩散,并与目标神经元上的受体结合。
这个过程会引起目标神经元内部的电位变化。
4. 神经元兴奋和抑制当一个神经元受到兴奋性信号时,它会产生一个动作电位,并将信号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
相反,当一个神经元受到抑制性信号时,它会减少或停止产生动作电位。
三、大脑的基本功能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许多复杂的功能。
以下是大脑的基本功能:1. 感知和认知大脑通过感知和认知来理解周围环境。
感知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信息;认知则包括思考、记忆、学习和判断等高级智力活动。
2. 运动控制大脑通过运动控制来协调身体的各种活动。
这包括肌肉的收缩和放松,以及身体的平衡和协调等。
3. 情感调节大脑通过情感调节来影响个体的情绪和行为。
这包括对愉悦、压力、焦虑等情绪状态的处理。
4. 内分泌调节大脑通过内分泌调节来控制身体内部化学平衡。
它通过下丘脑-垂体系统来控制激素的分泌和释放,从而影响生长、代谢和生殖等方面。
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
实用文档
18
一、丘脑感觉分析功能:
丘脑是感觉传导的接替站,除嗅觉外,各种感觉传 导通路均在丘脑交换神经元,而后投射到大脑皮层。
丘脑是皮层下感觉中枢。对感觉进行粗糙的分析 与综合,而大脑皮层对感觉进行精细分析与综合。
丘脑向大脑皮层投射分为:特异性投射系统、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两种。
实用文档
19
丘脑核团分类
实用文档
20
(一) 特异性投射系统
定义:由丘脑的外侧核,外侧膝状体,内侧膝状等发 出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产生特定的 感觉,具有点对点投射特点的投射系统。
(二)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定义:由丘脑内侧核群发出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
层广泛区域的投射系统,不具有点对点投射的特点, 主要功能是维持大脑皮层清醒状态。
躯体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 传导通路
躯体四肢非意识性本体感 觉传导通路实用文档13第三级神经元
躯
体
四
丘脑外 侧核
肢
意
识
性
第二级 神经元
本
体
感
延髓
觉
传
第一级 导 神经元 通
路 实用文档
14
躯体四肢非 意识性本体 感觉传导通 路
实用文档
15
躯体一般感觉的传导通路具有下列共同特点: ① 一般有三个神经元(第一级位于脊神经节内
实用文档
21
两种感觉投射系统的比较
特异性投射系统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①传入丘脑前沿特定途径 ①传入丘脑前经脑干网状结构
组 ②经丘脑第一、二类细胞 多次换N元
成群
②经丘脑第三类细胞群
③丘脑-皮层的点对点投 ③丘脑-皮层的弥散投射纤维
射纤维
2.4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
第四节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一、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兴奋过程是指有机体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
抑制过程是指有机体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
1.非条件性抑制非条件性抑制(又称无条件抑制)是有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抑制。
它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①外抑制: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称为外抑制。
②超限抑制:当刺激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时,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会发生抑制,这叫超限抑制。
2.条件性抑制条件性抑制又称内抑制,它是在后天一定条件下逐渐形成起来的,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两种。
①消退抑制:条件反射由于没有受到强化而发生的抑制叫做消退抑制。
②分化抑制: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对与其近似的刺激物不强化,经过若干次后,只有条件刺激物才能引起条件反射性反应,近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这种抑制称为分化抑制。
二、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兴奋和抑制在进行活动时是有规律的。
①扩散和集中扩散:兴奋或抑制从原来的发生部位(大脑皮层)向临近部位的神经细胞传播,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扩散。
集中:兴奋或抑制又逐渐向原来发生的部位聚集着就是兴奋或抑制的集中。
②相互诱导相互诱导: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称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
正诱导(由抑制引起兴奋)、负诱导(由兴奋引起抑制)、同时性诱导(发生在不同部位上)、继时性诱导(发生在同一部位上)。
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他们的强度适中时,就容易集中。
兴奋过程抑制过程非条件性抑制条件性抑制外抑制超限抑制消退抑制分化抑制。
生理学基础《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功能》课件
一、脊髓的运动功能 二、脑干对运动功能的调节 三、小脑对运动功能的调节 四、基底核对运动功能的调
节 五、大脑皮质的运动功能
躯体运动的中枢调节: 引发随意运动 调节姿势 协调不同肌群的活 动
一、脊髓的运动功能 (一)脊髓运动神经元
1.α 运 动 神 经 元 : 支 配 梭 外 肌 。
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
1. 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 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四肢伸直、脊柱挺 硬、头尾昂起等肌紧张亢进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decerebrate rigidity)。
主要是一种伸肌紧张亢进状态。
Ⅰ和II在红核前方横切不引起僵直 III在红核后方横切引起僵直 Ⅳ在延髓水平横切僵直消失
纹状体 ACh
GABA DA
网状部 致密部 黑质
五、大脑皮层的运动功能
随意运动的产生: 起源 – 大脑皮层联络区; 设计 – 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外侧部; 运动程序的编制与储存 – 皮层小脑 执行 – 运动神经元。
(一)大脑皮层运动区和运动传出通路
1. 大脑皮层运动区 (1)主要运动区 定位:中央前回 4、6区1) (2)辅助运动区 皮层4区之前的内侧面,双侧。
力量不大,只是抵抗肌肉被牵拉(抗重力), 肌紧张能持久地进行而不易发生疲劳。 • 生理意义:维持姿势。
牵张反射的机制
(1) 感受器——肌梭 (muscle spindle): 肌梭与梭外肌平行呈并联关系 梭内肌纤维(intrafusal fiber)的收缩成分位于两端 感受装置位于中间 梭外肌收缩,感受装置受牵拉刺激减少 梭内肌收缩,感受装置对牵拉刺激敏感性提高——长度感受器
ACh
IPSP
原因:黑质多巴胺神经元损害,多巴胺 释放减少,从而对纹状体内胆碱能神经 元的抑制作用减弱,于是导致乙酰胆碱 递质系统功能亢进而引起的。
【系统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
【系统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它包括大脑和脊髓,是人体控制和调节各种生理和心理活动的中心。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是由大脑和脊髓组成的。
大脑位于头颅内,是人体最复杂的器官之一。
它分为大脑半球、脑干和小脑三个主要部分。
大脑半球负责高级感知、思维和运动控制等功能。
左右两个大脑半球通过胼胝体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脑干负责人的基本生理功能,如呼吸、心跳和消化等。
小脑负责协调运动和平衡。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部分,位于脊柱内。
它负责传递大脑和身体各部分之间的信息。
脊髓由一系列神经细胞组成,这些细胞通过脊髓神经根与身体各部分相连。
脊髓也是神经传递的主要路径之一,通过神经传导系统将大脑的指令传送到身体各处。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非常复杂,可以分为感知、思维、运动和调节等多个方面。
感知是指通过五种感觉器官接收外部刺激的过程。
感知信息首先通过神经传导系统传输到大脑半球的感觉皮质区域,然后进行处理和解释。
思维是指通过逻辑、分析和推理等方式处理和组织信息的过程。
大脑半球的皮质区域是思维活动的主要场所,它具有高级智力和创造力等功能。
运动是中枢神经系统控制肌肉和骨骼运动的过程。
大脑通过运动皮质区域发出指令,然后通过脊髓传送到相应的肌肉和骨骼中。
调节是指中枢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各种生理和心理活动的过程。
大脑和脊髓通过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使身体各部分协调运作。
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会对人体的各个方面产生严重影响。
例如,脑血栓会导致脑血管阻塞,影响大脑供血,从而导致认知和运动障碍。
脊髓损伤会导致部分或全部肢体瘫痪,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脑瘤则会对大脑的功能产生压迫性作用,引起头痛、恶心和视力问题等症状。
为了保持中枢神经系统的健康,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保持身体健康,例如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和充足睡眠等。
其次,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有害物质和放射线环境中。
最后,保持积极的心态,减轻精神压力,因为精神压力会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心理学 第二章 科学心理观
人的心理,只有“狼性”呢?请用心理学的有
关知识加以分析。
(一)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产生和发
展的唯一途径
(二)社会实践活动是检验人对客观现实
反映的唯一标准
(一)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心理产生 和发展的唯一途径
人的心理不是自发产生的,只有作
为心理源泉的客观现实和作为反映器官
的脑二者相互作用,才能产生正常的心
理,而这种相互作用是通过人的实践活
动实现的。
(二)社会实践活动是检验人对客观 现实反映的唯一标准
二、唯物主义心理观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 存在的,它决定着心理、精神,而心理、精神是 由物质派生的,它不能离开物质而存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后,运用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总结了长期以来人类的 认识成果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才对人的心理 实质作出唯一正确的解释,得出了科学的结论。 即人的心理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脑对客观 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A、感觉和知觉
C、认识过程
B、客观事物
D、内心世界
课后练习
四、辨别正误:
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有了健 全完整的大脑就一定会产生相应的心理现象。
2、马戏团的狗能按照主人的指令去算算术,说 明它能理解主人的语言,是第二信号系统活 动的结果。
3、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有了相同的客观刺 激物的作用就一定能产生相同的心理现象。
第二章 科学的心理观
第一节 两种根本对立的心理观 第二节 心理是脑的机能 第三节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课后练习
第一节
两种根本对立的心理观
一、唯心主义心理观
二、唯物主义心理观
一、唯心主义心理观
唯心主义把心理、意识看成是至高无 上的,虚无缥渺的东西,它是不依赖于物 质而独立存在的,是第一性的,心理意识 决定着物质,是物质的本源;而一切物质 都是第二性的,是由心理派生的,是心理 的产物。
神经系统生理 -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动物解剖生理
中枢兴奋传导的特征
兴奋在反射弧中枢部分传布时,往往经过多个化学性突触的接替,由 于突触结构和化学递质等因素的影响,情况比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 复杂得多。中枢兴奋传导有以下特征:
(1)单向传布
(5)兴奋节律的改变
(2)反射时和中枢延搁 (6)后放(after-discharge)
神经系统生理
动物解剖生理
反射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机体的活动是多 神经元参与的多种反射活动相互协调的过程。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中枢兴奋( central excitation ) 中枢抑制( central inhibition )
动物解剖生理
反射弧
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反射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
(3)总和(summation)(7)易化作用和抑制作用
(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散与集中
(8)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动物解剖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兴奋传递的方式
突触(synapse):一个神经 元与另一个神经元或其他细 胞相接触的部位。
类型:化学突触传递 电突触传递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一)化学突触传递
1.突触的分类: ⑴接触部位:
轴-胞突触 轴-树突触
轴-轴突触
树-树突触 (2)结合形式: 包围式
依傍式
(3)机能活动: 兴奋性 抑制性
实验A:刺激轴突1时,胞3产生 10mV的EPSP; 实验B:先刺激轴突2,再刺激 轴突1时,胞3产生5mV的EPSP。
⑷机制: 先刺激轴2
轴2兴奋释放递质(GABA)
轴1部分去极化(Cl-电导↑)
在此基础上再刺激轴1
轴1产生AP幅度↓
轴1 Ca2+内流量↓
轴1释放递质量↓
胞3EPSP幅度↓
特征:是去极化抑制。
(二)电突触传递
结构基础:缝隙连接
二个N元紧密接触的部位上有水通道蛋 白,允许带电离子通过,且电阻低。
传递过程:电-电(以局部电流方式)。
传递特征:双向性,速度快,几乎
无潜伏期。
(三)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结构基础:轴突末梢分支 上有结节状的曲张体,曲 张体内含有递质小泡。
传递过程: 递质释放后, 经组织液扩散到临近的效 应器上,与相应受体结合 发挥生理作用。
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各器官、各系统 之间的功能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同时,人体生 活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环境的变化随时影响着 体内的各种功能。这就需要对体内各种生理功能 不断作出迅速而完善的调节,使机体适应内外环 境的变化。实现这一调节功能的就是神经系统。
第一节 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规律
2.神经元的机能分类: 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联合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3.基本功能: ⑴感受刺激→兴奋或抑制
⑵整合、分析、贮存信息
⑶传导信息或分泌激素
4.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⑴完整性:
结构的完整性:如损伤或切断兴奋传导障碍 功能的完整性:如应用麻醉药,麻醉区离子跨 膜运动受阻,兴奋传导障碍 ⑵绝缘性:兴奋传导是局部电流在一条纤维上构成 回路 + 各纤维间存在着结缔组织。
2、突触结构: ①突触前膜:递质、受体 ②突触间隙:宽约10-50nm,
水解酶
③突触后膜:受体、离子通道
3.化学突触传递过程
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 Ca2+内流:降低轴浆粘度和 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 突触小泡中递质释放
兴奋性递质
抑制性递质
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
通透性↑ EPSP
4.神经递质的受体起什么作用?
5.一个反射弧由哪几部分组成?
适宜刺激 感受器
AP
传入神经 反射中枢
AP
传出神经 效应器
内分泌腺
激素
血液
效应器
N反射特点: 快、短、准
N-体液反射特点:慢、广、久
(三)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环式
链锁式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它们是怎 样形成的?其发生机制有何异同? 2.试述突触传递的过程及其特点。
3.什么叫神经递质及调质?
Na+(主) K+
通透性↑ IPSP
Cl-(主) K+
4.化学突触传递的特征:
⑴单向传递:突触前神经元→突触后神经元。 ⑵突触延搁:需时0.3~0.5ms/个突触。
⑶总和: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
(4)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对缺氧、PCO2↑、
药物敏感(如pH↑→N元兴奋性↑;士的宁→递质
释放↓;咖啡因→递质释放↑)。 (5)易疲劳性:与递质的耗竭有关。
传递特征
③曲张体与效应器间距大于突触的间隙间距;
④递质扩散距离远,故传递时间大于突触传递;
⑤递质能否发挥效应,取决于效应器细胞上有
无相应受体。
三、突触的抑制、易化和可塑性 (一)突触的抑制
包括突触后抑制和 突触前抑制 1.突触后抑制 ⑴机制: ⑵分类: ①侧支性抑制: ②回返性抑制: 特征:超极化抑制 兴奋冲动
抑制性中间N元
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
突触后N元产生IPSP
突触后N元发生抑制
①侧支性抑制:
兴 奋 冲 动 传 入
侧支兴奋 抑制性中间N元
突 触 后 膜 产 生 EPSP
抑制性中间N元 释放抑制性递质
突触后膜产生IPSP
兴奋一N元
抑制另一N元
意义:调控其它N元,以便 活动协调同步。
交互抑制
②回返性抑制:
现并分离到多种神经营养性因子: 神经生长因子(NGF) 脑源性神经营养性因子(BD-NF) 神经营养性因子3(NT-3) 神经营养性因子4/5(NT-4/5)
作用机制: 神经营养性因子→N末梢的特异受体(TrKA、 TrKB、TrKC受体)→N末梢摄入→轴浆运输
(逆流方式)→胞体→促进N元生长发育。
胞3不易总和达到阈电位而兴奋 = 胞3抑制
(二)突触的易化 1.概念:易化是指某些生理过程变得容易。 2.表现: 突触后易化=EPSP。 突触前易化=在与突触前抑制同样的结构基
础上(轴3-轴1-胞3串连突触),由于到达轴1的 AP时程延长,Ca2+通道开放时间增加,胞3产生的 EPSP变大。
(三)突触的可塑性 1.概念: 可塑性是指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 时程的增强或减弱。 2.表现:
强直后增强:强直刺激→突触前膜内Ca2+积累→持续 释放递质→突触后电位增强。
习惯化:重复刺激时,突触对刺激的反应逐渐减 弱或消失。 敏感化:与习惯化相反。 长时程增强(LTP):短时间内快速重复刺激后,突
触后N元产生一种快速形成的和持续性的突触后
电位增强(持续时间大于强直后增强)。
长时程抑制(LTD):与LTP相反。
胆碱类 单胺类
氨基酸类 肽类
乙酰胆碱
多巴胺、NE、5—HT、组胺 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GABA 下丘脑调节肽、ADH、催产素、阿片肽、 脑-肠肽、AⅡ、心房钠尿肽等
嘌呤类
气体 脂类
腺苷、ATP
NO、CO PG类
(二)神经递质受体(receptor)
1.概念:指嵌在细胞膜内的蛋白质大分子,能识别 特定的递质,并与之结合而产生相应的生理效应, 改变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激动剂: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
N元兴奋冲动沿轴突传出
突 触 后 膜 产 生 EPSP
侧支兴奋 抑制性中间N元 抑制性中间N元 释放抑制性递质
突触后膜产生IPSP
兴奋 效应细胞
原兴奋的 N元抑制
意义:调控N元本身,使其活动及 时终止。其本质是负反馈。
回返性抑制
2.突触前抑制
⑴结构基础: 轴 2- 轴 1- 胞 3 串 联 突 触 。 ⑵概念:通过改变突触前 ⑶ 膜(轴1)电位使突触后N元 兴奋性降低。 ⑶意义:减少或排除干扰 信息的传入,使感觉功能 更为精细。
注:各类受体有亚型
五、神经系统功能的基本方式
(一)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 (reflex):在CNS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 的规律性应答反应。 2.分类:
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 3.反射弧: 反射弧(reflex arc)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和基本单位。
感受器→传入N→中枢→传出N→效应器
4.反射过程: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机能的控制和调节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 第四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机能
第一节 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规律
一、神经细胞 (一)神经元(neuron) 1.基本结构: ⑴ 胞体:接受、整合信息部位
⑵ 树突:接受、传导信息部位
⑶ 轴突始段:产生可传导信息(AP)部位 ⑷ 神经纤维:传导信息(AP)部位 ⑸ 末稍:递质释放部位
四、中枢神经递质和受体
(一)中枢神经递质(transmitter)
1.神经递质的标准:•
⑴ 突触前神经元内具有合成神经递质的物质及酶系统,能 够合成该递质。 ⑵ 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冲动到达时能释放入突触间隙。 ⑶ 能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发挥特定的生理作用。
⑷ 存在能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其它环节(如重摄取)。
⑸ 用递质拟似剂或受体阻断剂能加强或阻断递质的作用。
2.神经递质的共存:
一个神经元内可存在二种或二种以上的神经递 质,两个神经元之间可存在多种化学传递,这
种现象称为神经递质共存。
如:DA与GABA共存于黑质,NA与Ach共存于发育
中交感神经元,NA与5-HT共存于松果体。
3.神经递质分类
分类 家 族 成 员
⑶双向性:局部电流可沿神经纤维向二个方
向构成回路。
⑷相对不疲劳性:比突触传递耗能少。 ⑸不衰减性:是以不断产生新的AP的方式进
行的,而AP的产生是“全或无”的。
5.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和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
⑴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①功能性作用: N元通过传导AP→递质释放→调控所支配组织的 功能活动; ②营养性作用: 通过N元合成、轴浆运输、末梢释放营养性因子, 持续地调整所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
如:切断运动N→所支配的肌肉内糖原合成↓、 蛋白质分解↑,肌肉逐渐萎缩;
将N缝合,经N再生→所支配的肌肉内糖原与蛋白
质合成↑,肌肉逐渐恢复。
如:持续用局部麻醉药阻断AP传导,并不能使所
支配的肌肉发生内在的代谢改变。
结论:
神经的营养性作用与AP无关,而与营养因子有关。
⑵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
已从神经所支配的组织和星形胶质细胞,发
配 体
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 拮抗剂: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不产生
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
2.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