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教育史夏商周春秋时期的教育
(精品)第二章中国教育史(夏商周春秋时期的教育)

公《
序上孟 者》子 , 射滕 也文 。
·
夏代的教育内容
1、军事教育
夏代建国以后爱一 定范围内仍然存在 着氏族,因而两种 制度和两个阶级的 斗争还很尖锐,为 了巩固政权,夏代 “为政尚武”。
考《
文
夏学献 以校通 射考
造》
士 。
·
·
大
乐
之 经《
野 ,
》山 海 经
夏
后海 启外
于西
此
舞
九
伐
。
夏代的教育内容
学学 ,为 明 而大 唐 作学 位 乐, 》
于左
瞽学 宗为
。
商代的官学
商代的官学
1、右学和瞽宗属于大 学性质,是一种新型 的教育机构。 2、右学和瞽宗以乐教 为主,是奴隶主贵族 子弟学习礼乐的场所。
右
学东
小 学 , 在 国 中 王 宫 之 东 。
, 大 学 , 在 西 郊 ; 左 学 ,
汉
郑 玄
《 诗
,车 右兵 人之 持法
鲁 颂 》
矛,
,左
中人
人
御
。
·
礼乐教育
在祭祀活动中要伴有 相应的礼仪和音乐, 包括歌诗、奏乐和舞 蹈等。
书数教育
读写算教育。
商代早期青铜鼎
商代青铜簋
商代青铜卣
第二节 西周的教育
西周的 社会
教育制度
教育内容
西周的教育
西周的社会
主要特征是: 1、在政治上采用分封制,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各诸侯,建立了71
西学(西雍、瞽宗):习礼的 场所,由礼官主持
南学(成均):习乐的场所, 由大司乐主持
北学(上庠):习书之所,由 诏书者主持。
中国教育史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二、教育基本理论
(二)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 “士”的标准就是“君子”或“君子儒”。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培养目 标——“君子”应在“仁”(德)、“知” (智)、“勇”(体)、“美”(乐)、 “才”等几方面都得到全面修养和发展的 “先师”。
二、教育基本理论 (二)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1、激发求知欲 2、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条件 3、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发展
三、教学思想 (三)因材施教
1、客观的历史条件:学生背景复杂 2、前提条件: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并了解学生的特点
三、教学思想 (四)由博返约
1、知识面要广 2、知识不能杂乱无章,必须有一个中心 加以统率
三、入学资格与学程、 考核 (二)教学内容:六德、六行、六艺 (三)学校类型:国学、乡学 (四)官学体系:学在官府、官师合一
二、六艺教育
(一)礼:政治、伦理、道德、礼仪 (二)乐: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 (三)射:射箭的技术,“五射” (四)御: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五御” (五)书:文字 (六)数:计算,包括算法、历法等
二、教育基本理论
(三)教育内容:六经教育
6、《春秋》
鲁国的一部编年史。孔子修订后将其作为儒 家“六经”之一。这部史书虽有明确的年月记载, 但文字过简,记载的史实仅只是一个大纲或提要。 于是后来就有人给它将史实补充叙述和进行评论。 给《春秋经》作过《传》的共三家:战国时齐人 公羊高作的叫《春秋公羊传》,春秋末鲁人左丘 明作的叫《春秋左氏传》,还有一位鲁人谷梁赤 作的叫《春秋谷梁传》。
二、夏代的教育
(一)奴隶制学校教育的创立 (二)重视军事训练 (三)宗教教育 (四)人伦道德教育 (五)天文学 (六)家学
中国教育史第二章

幻灯片1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幻灯片2第一节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发生大变革的时期,是奴隶主向封建制度转变的过度时期,其在文化教育上的主要标志是“官学衰落,私学兴起。
”●一、私学兴起的原因●1、官学的衰落●⑴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
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没落,丧失了进取精神,迷恋于腐朽奢侈的生活,失掉了学习的兴趣●⑵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
●⑶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
由于王室、诸侯都在忙于战争,社会动乱,无暇顾及学校。
“乱世则学校不修”、“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幻灯片3●2、私学兴起的原因●⑴社会的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学在官府”被冲破,秘藏与官府的典籍文物逐渐扩散于民间。
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人员流落到下层,成为私学的教师,同时也有了可供学习的材料。
●⑵社会上不少人为了求得在经济上、政治上的发展,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知识,掌握知识的庶民便有登上政治舞台的机会,私学的创办人又都以各式的“治国治民”方案相标榜,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注:私学的出现时历史的必然。
至于谁首创私学,根据现有的史料,很难考查。
现有的史料说明,私学出现在孔丘开办孔家私学之前。
幻灯片4●二、私人讲学的特点●⑴私学是建立在个体经济基础上的●⑵私学的社会阶级基础是以新兴地主阶级为首的阶级联盟。
●⑶学术下移,学在四方●⑷政教分设,有独立的组织机构●⑸教育对象扩大,入学以自由受教为原则。
●⑹官师分离,有专职的教师。
●⑺学术繁荣,百家争鸣。
●⑻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有较密切的联系。
●⑼不一定有固定的教学场所,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⑽多种目标,培养各类人才。
幻灯片5●三、私学产生的意义●⑴私学冲破了“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的旧传统,使学校从王宫官府中解放出来。
教育过程与政治活动有所分离,教师成为独立的职业,推动了学术的发展。
●⑵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
●⑶私学使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得到了新的发展。
●⑷私学的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方面有光辉的成就,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重要贡献,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
第二章 教育管理实践和思想的历史轨迹

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弗雷德里克· 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弗雷德里克·温 斯洛·泰勒( 科学管理之父”),他认为人 斯洛·泰勒(“科学管理之父”),他认为人 是经济人,提高效率能带来工厂主和工人 的共同经济利益;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泰勒 的共同经济利益;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泰勒 创立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其制度 被称为“泰勒制” 建立各种明确的规定、条例、标淮,使一 切科学化、制度化,是提高管理效能的关 键
提出校长职责
《创建纪律严明的学校的准则》中,区分了学 创建纪律严明的学校的准则》 校人员,学习知识的人、传授知识的人、管理 学校工作的人。在他领导的学校中管理人员和 教学人员分离出来。 学校总管理者,校长的职责是1 学校总管理者,校长的职责是1)了解教师的生 活和教学工作,指导教学;2 活和教学工作,指导教学;2)监督整个学校各 项规章制度和准则的执行,使学校工作顺利进 行;3 行;3)妥善照管、认真保存学校档案。
中国较为系统的学校管理思想发端于春秋 战国时期。这些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 战国时期。这些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 孟子》 荀子》 墨子》 、《孟子》、《荀子》、《墨子》、《礼 等著书中,其中最为系统, 记》等著书中,其中最为系统,影响最大 的是《礼记》中的《学记》 学记》 的是《礼记》中的《学记》。《学记》被 誉为我国教育管理思想的经典著作。 誉为我国教育管理思想的经典著作。其中 对于学制、学年、教学管理、 对于学制、学年、教学管理、教师管理都 提出了较为丰富的论述。 提出了较为丰富的论述。
孔子的儒家思想中以“ 孔子的儒家思想中以“仁”为核心,主张通过关爱人来实 的儒家思想中以 为核心, 施有效管理的思想; 施有效管理的思想; 儒家学派的另一人孟子也主张重视人、关注人,他提出“ 儒家学派的另一人孟子也主张重视人、关注人,他提出“ 孟子也主张重视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再有他的思想中还体现 了通过发掘、顺应人内在的过程, 了通过发掘、顺应人内在的过程,而非强加和制约的管理 理念。 理念。 荀子,强调制度、法令对于管理的重要性。他提出“ 荀子,强调制度、法令对于管理的重要性。他提出“治之 礼与刑” 在教育管理中他提倡师道尊严, 经,礼与刑”,在教育管理中他提倡师道尊严,强调管理 者的尊严和权威性。 者的尊严和权威性。 墨家,倡导天下相爱的人际准则。在用人方面, 墨家,倡导天下相爱的人际准则。在用人方面,墨家主张 不党父兄,不偏富贵,唯贤是举,形成人才辈出的局面。 不党父兄,不偏富贵,唯贤是举,形成人才辈出的局面。 道家崇尚“自然”“无为”的管理原则, 道家崇尚“自然”“无为”的管理原则,认为应该顺义自 崇尚 ”“无为 然本性和道法,不要过度管理,应恰如其分。 然本性和道法,不要过度管理,应恰如其分。
《中国教育史》课程笔记

《中国教育史》课程笔记第一章远古至先秦时期教育变迁概况一、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萌芽1. 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当时的集体生活、生产劳动和宗教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通过口头传授、模仿和实践来进行。
2.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产生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和学校。
在我国,夏代已经有了学校的雏形,如《尚书》中提到的“大学”、“小学”。
3.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传承生产经验、社会规范和宗教信仰,培养合格的氏族成员。
二、夏、商、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1. 夏代的学校教育主要是以祭祀、军事和农业生产知识为主。
教育对象主要是贵族子弟,教育内容与当时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2. 商代学校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大学”、“小学”等不同层次的教育机构。
大学以培养贵族子弟为主,小学则面向平民子弟。
教育内容逐渐丰富,包括宗教、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
3. 西周时期,学校教育制度更加完善,分为“国学”和“乡学”两大类。
国学设在国都,以培养贵族子弟为主;乡学设在地方,面向平民子弟。
教育内容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六艺”,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1.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国的争霸和学术思想的繁荣,私学应运而生。
私学不受国家控制,由学者自行设立,传授自己的学说和主张。
2. 诸子百家纷纷设立私学,如儒家的孔子、墨家的墨子等。
私学教育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哲学、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3. 私学的兴起打破了官学对教育的垄断,使教育更加普及,促进了学术思想的交流和繁荣。
同时,私学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政治、文化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第二章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一、孔子的教育思想1.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主张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2. 孔子强调“因材施教”,认为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来进行。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一、简答1、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主要特点。
(1)教育目的是为生产生活服务;(2)教育的社会性和公共性;(3)教育内容的局限性和发展性;(4)教育方式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2、学校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发展,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成为可能;(2)社会事务日渐繁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3)文字的产生,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第二章夏商西周的教育一、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奴隶主为了管理需要,制定法基规章,由文字记录并汇集成书,由官员掌握,这是“学术官守”的历史现象。
主要体现为官师合一和政教合一,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
学在官府的这种历史现象源于西周的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
即“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唯官有器而民无器,唯官有学而民无学”,普通百姓只有广义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而此类教育通常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
西周的政治体制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的“世卿世禄”制。
在这种体制下,统治阶级对教育高度垄断,故而形成了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
2.六艺:是西周学校的基本教育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类似政治伦理课,包括了当时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总观六艺教育体现出了文武兼备、德才兼备、内外兼修,忽视自然科学等特点,它反映了当时西周社会“修己治人”的教育目标,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对其后的教育家以及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都有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名词解释1.有教无类: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具有划时代意义,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所谓无类指无差等:无出身贫富之差、无地域国家之分、无年龄的限制。
该主张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的对象,促进了私学教育的发展。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孔子对教学方法的精辟阐述。
按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其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_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 知识点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一、夏朝的建立1.基本情况:(1)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2)建立者:禹(3)都城:阳城2.地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3.制度: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在禹死后继承了他的位置,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4.灭亡:夏桀的残暴统治,引起人民的反抗,商的首领汤灭掉夏朝。
二、夏商周的更替1.约公元前1600年前,商汤伐夏,建立商朝。
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商朝多次迁都,盘庚迁到殷之后,从此,保持相对的稳定。
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引起了人民的反抗。
2.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西周,建都镐京。
三、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统治。
2.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
诸侯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3.意义: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但诸侯的权力过大,到了后期,威胁中央的统治。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学习目标: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通过了解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记载和典型器物了解夏商西周。
一、青铜器的高超技艺1.出现时间:距今约5000——4000年2.功能:食器→礼器3.特点:分布广泛;数量增多,种类丰富;成为权力的象征,等级森严;制作工艺高超;规模宏大,组织严密。
4.典型代表司母戊鼎: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何尊:最早出现“中国”一词。
利簋:记录了武王伐纣的历史。
二、甲骨文1.含义: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地位: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造字特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4.意义:甲骨文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学习目标: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完整版)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在社会阶级化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离的基础上,产生了教育分化司徒主管教化,有国都,地方学校教育的目的:”武人’’专政,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能射善战的武士夏代的教育1.军事训练教育内容 2.宗教训练3.人伦道德教育商代有成熟的文字可作教育手段王都有大小学,地方也有学校商代的教育1.思想政治教育商代的教育 2.军事教育3.礼乐教育4.书数教育1.层次性夏商教育的特点 2.等级性3.系统性:行政区域----有乡学和国学之分1.唯官有书,而民无书西周的教育 2.唯官有器,而民无器3.唯官有学,而民无学1.政治上;分封制与宗法制学在官府的原因 2.经济上:井田制3.思想上: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一)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一.官学衰废(二)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三)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经济上;私田的开垦冲击了井田制二.私学兴起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文化上:士阶层的兴起,武士----文士私学的兴起,发端于春秋中叶的历史新潮流,到春秋末叶发展到初步繁荣的阶段孔丘的教育思想(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20弱冠,30而立,40不惑,50知天命,60花甲,70、80耄耋之年.二、政治主张:富庶民三、教育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学而优则仕四、教育内容: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一)学思行结合(二)启发诱导五、教育方法:(三)因材施教1.要有好学、乐学的态度(四)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2.要有不耻下问的态度3.要有事实求是的态度六、德育原则(主张自觉修养德行):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七、树立教师的典范:学而不厌、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八、孔丘的贡献:①首先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重视教育;②他创办规模较大的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的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③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使文化教育下移到平民;④培养从政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制的政治改革准备条件;⑤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与整理,编撰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保存中国古代文化;⑥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强调学思行结合的教学理论;⑦提倡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实行因材施教,发展个人专长,造就各类人才;⑧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准则,鼓励人们提高道德水平;⑨提高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重视立志,明确人生的前进方向;⑩力求走在中庸之道上,自觉进行思想检查,改过迁善;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
部编人教版 初一七年级历史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电子教案)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过程与方法阅读《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史实;识读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教学难点:西周的分封制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三字经(节选)夏有禹,商有汤。
周武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周辙东,王纲坠。
朗读三字经,提问学生三字经里提到的朝代,以解释三字经为问题载体,进行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夏朝建立的时间、地点、建立者。
提示:约公元前2070年;阳城;禹。
2.教师提问:禹建立夏朝的意义有哪些?提示: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3.问题思考:禹通过禅让制成为部族首领,那么在夏朝建立后,有没有继续通过禅让制选出下一任君王呢?三字经中的“夏传子,家天下”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提示:没有,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
这句话的意思是禹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这个天下变成了他们家的天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开始。
4.教师提问:“家天下”的“家”指的是什么?提示: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世代相传。
5.教师补充:夏朝还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历法对国家进行管理。
6.图片展示: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图7.教师讲述: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从宫殿建筑群、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看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2019年小学教育专业自考本科《中外教育简史》真题及复习资料

2019年小学教育专业自考本科《中外教育简史》真题及复习资料2019年小学教育专业自考本科真题《中外教育简史》真题和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
1.在西周负责国之学政的是()A.天子B.大司徒C.大司乐D.太宰2.提出“虚一而静,专心有恒”、“解蔽救偏,兼陈中衡”教学原则的教育家是()A.孔子B.孟子C.老子D.荀子3.“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确立于()A.西周B.秦朝C.西汉D.东汉4.设立“回回国子学”朝代是()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5.“监生历事”制是哪个朝代管理国子监的措施()。
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6.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是()A.京师同文馆B.北洋水师学堂C.时务学堂D.京师大学堂7.中国的科举制度废止于()A.1862年B.1898年C.1905年D.1911年8.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确立了“六三三”学制,该学制也称为()A.壬寅学制B. 癸卯学制C. 壬戌学制D.壬子—癸丑学制9.我国近现代第一个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家是()A.蔡元培B.黄炎培C.陶行知D.陈鹤琴10.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校训的学校是()A.苏维埃大学B.抗日军政大学C.黄埔军校D.延安大学11.古希腊著名的政治教育著作《理想国》的作者是()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昆体良12.西欧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主要有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A.文法学校B.弦琴学校C.耶稣会学校D.堂区学校13.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学者托马斯莫尔的代表作是()A.《巨人传》B.《论学究气》C.愚人颂》D.《乌托邦》14.标志着英国近代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的法案是()A.福斯特法案B.巴尔福法案C.巴特勒法案 D哈多报告15.贯穿在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指导性原则是()A.教育性B.直观性C.循序渐近性D.教育适应自然16.下列作品中由瑞士教育家培斯泰洛奇撰写的是()A.《林哈德与葛笃德》B.《爱弥儿》C.《教育诗篇》D.《教育漫话》17.首创“幼儿园”名称,为近代学前教育奠定基础的德国教育家是()A.赫尔巴特B.第斯多惠C.福禄贝尔D.洪堡18.欧洲新教育运动中提出“公民教育”和“劳动学校”思想的教育家是()A.凯兴斯坦纳B.蒙台梭利C.杜威D.克伯屈19.主张用发现法作为主要的学习方法的教育流派是()A.要素主义B.永恒主义C.结构主义D.存在主义20.《给教师的建议》的作者是苏联的()A.克鲁普斯卡娅B.马卡连科C.赞可夫D.苏霍姆林斯基二、填空题。
中外教育史第2节: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礼记·王制》载“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 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 既说明小学、大学的建校地址;又说明天子和诸侯所设 大学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名称上,都有区别。
西周的学校系统
天子所设的大学,规模较大,可细分 为“五学”。
➢处于中间的学校曰“辟雍”,周围环 之以水。其它四学分设四周, ➢位于南面的称“成均”(南学); ➢位于北面的称“上庠”(北学); ➢位于东面的称“东胶”(东序); ➢位于西面的称“瞽宗”(西雍)。
历史背景: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经济上:由于铁制工具和牛耕犁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经济形势的变化打破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孕育成 熟。 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为保护自己的利益,积极要求参与社会政治生活,
进行政治改革。
1. 官学衰废
a. 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
周大夫原伯鲁,不悦学,他说“可以无学,无学不害”。
一.夏商西周教育内容:六艺教育
3.西周的教育
“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
“以礼造士”与“学在官府”
西周的学校 国学:大学、小学 乡学
西周的学校系统
按照地域可大体分为 两类:
一类是设在京城的“国学”; 一类是设在地方的“乡学”。
国学依据教育程度又分 为两级:
一级为初等教育性质的小学; 一级为高等教育性质的大学。
数 即数学、天文历法等知识的 教育,包括数学、天文、历 谱、五行、蓍龟、杂占、特点 (1)文武兼备。
“夫有文无武,无以威天下;有武无文,民畏不 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 (2)求知兼求能 。
六艺是西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并且六艺对 后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02
第二章 中国教育史(夏商周春秋时期的教育)

不同利益的学派,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因此出现了诸
子蜂起,学派纷呈,百家争鸣的学术空前繁荣局面。
“坐而论道”
私学的发展
战国时期各学派都创办了私学,但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 是儒、墨、道、法四家私学。
墨子
老子
庄子
孔 子
孟 子
荀 子
私学的发展
1、儒家私学。代表保守势力,注重孝悌、名分、宗法、井田、仁义 等,其创始人是孔子,内分八派,其中子思、孟氏和乐正氏三派合 称思孟学派,该派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过 重要影响。 2、墨家私学。代表劳动人民和手工业者,创始人是墨翟,提倡贵俭、 兼爱、舍己为人、抑强扶弱,注重传授生产和科学技术知识,在劳 作中学习。它还是一个带有宗教色彩的政治团体,组织严密、纪律
六艺教育的特点
1、文武兼备 2、求知兼求能 3、前期和后期教育特点不同
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特点
学在官府
官师合一
•唯官有书而民无书
•唯官有器而民无器
•唯官有学而民无学
第三节 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
官学衰废
私学兴起
私学的历 史特点
春秋时期的教 育
官学衰废
春秋战国时期,各侯国
几乎都很少顾及教育的
发展。史书中关于政府 大力兴办官学的记载并 不多见。对于官学无事 可记。说明关于官学的
3、六仪:祭祀之容、宾客之容、朝廷之容、丧祭之容、 军旅之容、车马之容。
国学的教育内容
乡学的教育内容
1、六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飨礼
2、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 宾客
3、八政: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 制。 4、乡三物:六德,包括知、仁、圣、义、中、和 ;六行,包括孝、友、睦、姻、任、恤;六艺, 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新人教版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百家争鸣》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百家争鸣》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百家争鸣》教学目标和《百家争鸣》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百家争鸣》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百家争鸣》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等方面。
1.历史解释:通过分析各家思想的起源、发展和主要观点,使学生能够对百家争鸣这一历史现象进行解释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2.时空观念:通过介绍诸子百家的时代背景、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帮助学生建立时空观念,使学生能够将百家争鸣放置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中进行理解和把握。
3.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例如,可以设计一个关于百家争鸣思想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各家的思想内涵。实验器材可以包括不同类型的道具、模拟实验材料等,以满足实验需求。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在教室内设置分组讨论区,提供舒适的讨论环境,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同时,根据实验需求,设置实验操作台,确保实验空间的充足和实验器材的摆放有序。
作业反馈:
1.及时批改学生的作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正,并提供改进建议。
2.对于作业中的亮点和优秀作品,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动力。
3.对于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强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4.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和问题,耐心解答,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和难题。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知识点归纳第四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一)夏朝的兴衰(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1、建立: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家天下”局面。
家天下的局面是从启开始的。
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标志着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巩固统治: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夏历。
2、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5、灭亡:桀统治残暴,约公元前 1600 年被商汤所亡。
(二)商朝(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1、建立:约公元前1600 年,汤建立商朝。
2、盘庚迁殷:盘庚迁都至殷,统治稳定。
3、灭亡:商王纣统治残暴,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双方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动脑筋: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为什么会取得胜利?(1)暴政引起民愤(2)商汤和周武王伐无道、除暴君深得民心。
(3)重用贤人,联合周边小国。
(三)西周(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1、建立: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2、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2)内容:①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②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但需要向周王进纳贡物,并服从周王调兵。
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3)分封制的意义或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4)实质: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
(西周时期社会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5)弊端: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当诸侯国力量强大后,会威胁到周天子的统治地位,最终导致春秋战国的战乱与纷争。
3、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时发生国人暴动。
公元前 771 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教育

➢(二)研究古代教育的途径
1、古籍资料记载
▪ 《礼记·礼运》
2、地下发掘与考古 3、某些处于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的教育
第11页,幻灯片共37页
➢(三)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性和公共性。 3、教育内容的局限性和发展性。 4、教育方式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
➢资产阶级“新学”与封建社会“旧学”的斗争。 “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3、现代:
“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
➢教育改革运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社会主 义教育理论。
第6页,幻灯片共37页
章节目录
▪ 第一章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 第三章 秦、汉教育 ▪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私学着重掌握的一个重点是诸子百家的教育实
践及教育思想,特别是孔子。另一个重点是中国 的书院。
第8页,幻灯片共37页
第一章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和古代学校的萌芽 ▪ 第二节 西周的教育制度
第9页,幻灯片共37页
第一节 教育的起源和古代学校的萌芽
▪ 一、原始社会的生活和教育的起源
第28页,幻灯片共37页
乐
第29页,幻灯片共37页
Hale Waihona Puke 射御第30页,幻灯片共37页
数
第31页,幻灯片共37页
六艺教育的特点
(1)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 (2)文武兼备;
“夫有文无武,无以威天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
(3)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第32页,幻灯片共37页
《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西周的教育在文化教育上,其历史特征为:学在官府。
客观原因:1、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2、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3、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二、西周的教育制度(一)家庭教育(二)小学教育(三)大学教育(四)乡学设在王都的小学和大学,总称为国学。
而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总称为乡学。
三、六艺教育六艺:礼乐:诗歌、音乐、舞蹈射:射箭的技术训练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书:文字的读写数:算法第三节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一、官学衰微(一)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二)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三)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二、私学兴起四民:士农工商三、私学的历史特点四大自由: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
第四节孔丘的教育思想一、重视教育的作用1、庶与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庶与富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才会取得社会成效。
2、孔丘是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认为先要抓住经济建设以建立物质基础,随之而来就应当抓教育建设,国家才会走上富强康乐之路。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1、教育理论基础(1)人性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指的是先天素质,“习”指的是后天习染。
孔子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二等:“学而知之者”和“困而学之”,属于中人;三等:“困而不学”,属于下愚。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的就是中人。
(2)提倡“有教无类”2、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3、教育内容: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作为教育内容,以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
教育内容的特点:其一,偏重社会人事。
属于社会历史政治伦理方面的文化知识,注重的是现实的人事,而不是崇拜神灵。
其二,偏重文事。
其三,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3、教学方法(1)学、思、行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积极思考,培养思维能力。
2教育方法史论

《思想政治教学论》 第二讲 思政教育方法史论
教学原则、方法
• • • • 注重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 强调量力而行:深其深,浅其浅 提倡积极主动:反对儒家“叩钟”理论 加强意志锻炼:志不强者智不达
《思想政治教学论》 第二讲 思政教育方法史论
加强思想统治
• • • • 禁锢思想、焚书坑儒 禁私学、废官学 建立吏师制,吏师法令 “三老(乡官)掌教化”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
法令辟禁。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思想政治教学论》 第二讲 思政教育方法史论
《思想政治教学论》 第二讲 思政教育方法史论
孔子的教育思想
• 教育目的:礼、仁 恢复周礼 为政以德 复礼正名
《思想政治教学论》 第二讲 思政教育方法史论
培养规格:君子
泰而不骄 谦让不争 讷言敏行 重义轻利
《思想政治教学论》 第二讲 思政教育方法史论
•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 教育内容:文行忠信 • 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教学论》 第二讲 思政教育方法史论
秦始皇何以要崇法排儒禁锢思想?
《思想政治教学论》 第二讲 思政教育方法史论
秦朝教育制度
《思想政治教学论》 第二讲 思政教育方法史论
(2)汉代教育思想
• 第一,儒家教育为教育的主流 • 西汉初年以“清静无为”黄老学说作为政治的指导 思想。 汉武帝时,采用经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家学说 作为统治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 成了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 第二,突出教育为政治的服务性 • 重视兴办教育事业 • 学校教育为封建政治服务 • 第三,道德教育居于首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六艺 礼:礼仪、等级名分教育、伦理规范教育。五礼:吉、
凶、宾、军、嘉 乐:音乐教育。包括乐德、乐语、乐舞教育。 射:射箭技术。这五种射技为:白矢、参连、剡注、襄
尺、井仪。
国学的教育内容
御:驾驶马车的技术。包括鸣和鸾、逐水车、过君表、 舞交衢、逐禽左
国 语
帝而 ·
而祖 鲁
祖颛 颛顼 顼,
语 》
,郊
郊尧
鲧而
而宗
宗舜
禹。
商代的官学
殷
商代的教育史料主要 来源于甲骨文的发掘。
人 养 国 老
《 礼 记
根据甲骨文的记载,
于·
商代的官学已出现
右 学
“大学”、 “瞽宗”、 ,
“庠”、“序”、
养 庶
王 制 》
“学” 等名称。
老
于
左
学
。
殷 人 设
《 礼
小右 记
学学 ,为
西学(西雍、瞽宗):习礼的 场所,由礼官主持
南学(成均):习乐的场所, 由大司乐主持
北学(上庠):习书之所,由 诏书者主持。
泮宫
诸侯所设,仅有一间,半 环以水,又名頖宮
乐
先正 《
王崇 诗四 、术
礼 记
书, 、立
· 王
礼四 制
、教 乐,
》
以顺
造
士
。
凡 子《
三 》礼
王 教
记
世· 子文
,王
必世
以
礼
乐
。
乡学
书:指书法文字教育(书写,识字,作文)包括六书: 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数:数学、天文历法教育。包括数学、天文、历谱、五 行、杂占、刑法等方面。
3、六仪:祭祀之容、宾客之容、朝廷之容、丧祭之容、 军旅之容、车马之容。
国学的教育内容
乡学的教育内容
1、六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飨礼 2、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主为加强统治的 需要,极力提倡宗教 迷信,将本族祖先作 为至高无上的神。
2、孝是社会道德的准则, 也是思想教育的中心 内容。
3、 学习先王的治国经 验,巩固统治地位。
夫 孝
《
,孝
德经
之 本
》
也
,
教
之
所
由
生
也
。
军事教育
主要包括射箭和驾御 车马
上 持古 弓“ ,车 右兵 人之 持法
宾客 3、八政: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
制。 4、乡三物:六德,包括知、仁、圣、义、中、和 ;六行,包括孝、友、睦、姻、任、恤;六艺,
《 诗 · 鲁 颂 》
矛,
,左
中人
人
御
。
礼乐教育
在祭祀活动中要伴有 相应的礼仪和音乐, 包括歌诗、奏乐和舞 蹈等。
书数教育
读写算教育。
商代早期青铜鼎
商代青铜簋
商代青铜卣
第二节 西周的教育
西周的 社会
教育制度
教育内容
西周的教育
西周的社会
主要特征是:
1、在政治上采用分封制,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各诸侯,建立了71 个诸侯国。诸侯又把它分封给卿、大夫,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4、由“司徒”主管教化。
夏代的教育
1、 “序”是在国都 设立的学校。
夏《
后礼
氏记
养养 ·
庶国 王
老老 于于
制 》
西东
序序
。,
成《
夏 后
· 学 校
古 今 图
氏部书
设》集
西东
序序
为为
小大
学 。
学 ,
夏代的教育
2、关于“序”的内容: “序”是习射的场 所。除具有教育的 职能之外,“序” 后来发展为奴隶主 贵族议政、祭祀和 养老的场所。
2、以“孝”为中心 的人伦道德教育
夏代学校的教育是 要“明人伦”。
公《
上孟
皆》子 所· 以滕 明文 人
轮 也 。
夏
后《 氏礼 收记
而· 祭内 ,则 燕》
衣
而
养
老 。
夏代的教育内容
3、宗教教育 夏代的宗教教育以 敬天尊祖为核心。
夏 道《 尊礼 命记
,· 事表 鬼记 敬》 神
而
远 之
有
夏虞
后氏 《
氏禘 禘黄 黄帝
中国教育史
第二章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夏、商的教育
夏、商、西 周与春秋时
期的教育
西周的教育
春秋时期教育的变革
第一节 夏商的教育
夏代的教育
商代的教育
夏商的教育
夏代的教育
1、夏启破坏了“禅让 制”,建立“世袭制”, 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2、井田制下,农业、手 工业有较大发展。
3、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 明时代。
· 明
而大 唐
作学 位
乐, 》
于左
瞽学
宗为
。
商代的官学
商代的官学
1、右学和瞽宗属于大 学性质,是一种新型 的教育机构。 2、右学和瞽宗以乐教 为主,是奴隶主贵族 子弟学习礼乐的场所。
右
学东
小 学 , 在 国 中 王 宫 之 东 。
, 大 学 , 在 西 郊 ; 左 学 ,
汉 郑-
玄
商代的地方学校
商代的“庠”“序” 也是从前代承袭下来 的,其中“庠”以养 老为主,同时对年青 一代进行教化;“序” 是习射和习礼相结合 的教育机构。
夏
则 三 代 共 之 , 皆 所 以 明 人 伦
曰 校上 《 ,》 孟 殷子
曰· 序滕 ,文 周公
曰
庠
, 学
也
商代的教育内容
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 军事教育
礼乐教育 书数教育
西周的教育制度
1、按地域分:国学(京 城)、乡学(地方)
2、按教育程度分:小学 (初等教育性质)、大 学(高等教育性质)
天
子
命《
之
公教 宫,
礼 记
天南 然 ·
子之 后 王
曰左 为 辟, 学 雍大 ,
制 》
,学 小
诸在 学
侯郊 在
曰,
泮
宫
辟雍
辟雍周围环之以水,其他四学 分设四周。
东学(东胶、东序):习干戈 羽龠(古代一种管乐器)的 场所,由乐师主持
校、序、庠、塾
由管理民政的大司徒兼 管教育,教育内容包括 德、行、艺三方面。
古 庠之 《 ,教 礼 术者 记
有, ·
序
家 有
学 记
,塾 》
国, 党
有有
学
政教合一
辟雍也是祭祀、召开军事会议、召见诸侯、 献俘庆功、大射选士、养老尊贤的场所。 庠、序、校也是乡官议政、乡饮酒礼、乡射 之礼的场所。
国学的教育内容
2、在农业上实行井田制,在此基础上又推行宗法世袭制。为对付奴隶 和平民的反抗,西周还制定了严酷的刑法(刑不上大夫)
3、在思想意识上,除了利用宗教迷信愚弄民众之外,还强调遵守礼制, 不同的等级有相应的礼制,贵族的礼制不用于奴隶(“礼不下庶 人”)。
4、在文化教育上的特征是“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即在 宫廷设立学校,用典章作教材,聘官吏为教师(即“官师合一”)。
公《
序上孟 者》子 ,· 射滕 也文
。
夏代的教育内容
1、军事教育
夏代建国以后爱一 定范围内仍然存在 着氏族,因而两种 制度和两个阶级的 斗争还很尖锐,为 了巩固政权,夏代 “为政尚武”。
考《
·文
夏学献 以校通 射考 造》 士 。
大
乐 之 野
经《 》山
海
,经
夏·
后海
启外
于西
此
舞
九
伐
。
夏代的教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