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区域交通分析及对外交通规划

合集下载

区域交通流量分析及分流方案

区域交通流量分析及分流方案

区域交通流量分析及分流方案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城市交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尤其是在一些区域,交通拥堵现象日益严重,给市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为了缓解这一问题,本文将以某城市为例,对其区域交通流量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分流方案。

一、区域交通流量分析1.数据收集为了了解某城市区域交通流量情况,我们收集了该区域最近的交通流量数据,包括每小时车流量、人流量的统计信息。

这些数据来源于交通管理部门的监控设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2.数据分析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该区域在早晚高峰时段交通流量较大,每小时车流量可达3000辆次。

同时,我们还发现周末与工作日交通流量存在明显差异,周末车流量相对较低。

3.拥堵原因分析(1)人为因素:部分驾驶员违规驾驶,如随意变道、闯红灯等,导致交通秩序混乱。

(2)基础设施:道路设施不完善,如缺少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等,使得车辆行驶缓慢。

(3)规划问题:该区域商业、住宅、办公区集中,导致人流量、车流量较大。

二、分流方案1.优化交通组织(1)加强交通信号灯管理,提高路口通行效率。

(2)设置专用车道,如公交车道、非机动车道,提高车辆通行速度。

(3)合理规划道路停车位,减少道路拥堵现象。

2.提升交通设施(1)增设交通信号灯,优化信号配时。

(2)完善道路标志、标线,引导车辆有序行驶。

(3)提高道路基础设施质量,如路面平整、排水设施等。

3.加强交通违法行为治理(1)加大交通违法行为处罚力度,提高驾驶员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2)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市民的交通素质。

4.实施公共交通优先政策(1)增加公共交通设施投入,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2)鼓励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减少私家车出行。

5.优化区域规划(1)合理分布商业、住宅、办公区,减少人流量、车流量集中。

(2)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满足市民出行需求。

交通流量数据是解决交通问题的基础。

通过对数据深入分析,我们能准确找出高峰时段和周末与工作日的流量差异,为制定分流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区域交通一体化的规划和布局

区域交通一体化的规划和布局

区域交通一体化的规划和布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区域交通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合理规划和布局区域交通,成为了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

区域交通一体化的规划和布局,旨在实现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城市内不同区域之间的无缝衔接,提高交通效率和便利性,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区域交通一体化的意义区域交通一体化的规划和布局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私家车的普及,交通拥堵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的瓶颈。

通过区域交通一体化的规划和布局,可以合理分流交通流量,减少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

其次,区域交通一体化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交通是现代经济的动脉,畅通的交通网络可以促进货物和人员的流动,加快资源的配置速度,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区域交通一体化的规划和布局,可以打破城市之间的壁垒,促进城市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更加完善的经济体系。

再次,区域交通一体化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交通便利与否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

通过区域交通一体化的规划和布局,可以缩短居民的通勤时间,提高出行效率,减少交通压力,提高生活幸福感。

二、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原则在进行区域交通一体化的规划和布局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整体性原则。

区域交通一体化的规划和布局应以整体为出发点,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的交通需求和特点,形成统一的规划方案。

同时,要充分考虑交通与城市发展、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关系,实现协调发展。

其次,合理性原则。

区域交通一体化的规划和布局应合理配置交通资源,提高交通效率。

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需求和交通流量,合理规划交通网络,建设合理的交通设施,确保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行。

再次,可持续性原则。

区域交通一体化的规划和布局应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要推广绿色出行方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实施措施实施区域交通一体化的规划和布局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规划和协调。

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区域交通一体化的规划和布局的统筹和协调,形成统一的规划方案。

第一节《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课件

第一节《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课件

第一节《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课件目录一、内容简述 (2)1. 课程背景与目的 (3)2. 交通运输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3. 课程内容的简介 (4)二、区域发展概述 (5)1. 区域发展的概念与特点 (6)2. 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 (7)3. 区域发展的阶段与模式 (9)三、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 (10)1. 自然环境因素 (11)a. 地形地貌的影响 (12)b. 气候条件的影响 (13)c. 水文条件的影响 (15)2. 经济因素 (15)a. 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17)b. 产业结构的影响 (18)c. 市场需求的影响 (19)3. 社会文化因素 (20)a. 人口分布的影响 (21)b. 文化传统的影响 (22)c. 政策制度的影响 (23)四、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24)1. 区域发展战略与交通运输布局的关系 (25)2. 区域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26)3. 区域产业布局与交通运输布局的关系 (28)4. 区域城市化进程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29)5. 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30)一、内容简述本课件《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旨在深入探讨区域发展与交通运输之间的紧密联系。

随着国家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区域交通需求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这一增长不仅体现在货物运输的规模和频率上,更体现在人员流动性的增强和多样化出行需求的涌现。

交通运输作为支撑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石,其布局的合理性和高效性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传统的交通运输布局模式往往过于注重单一区域的交通需求,忽略了区域间的相互影响和依赖。

本课件将从区域发展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对交通运输布局进行系统性、全面性的分析。

我们将首先概述区域发展与交通运输之间的互动关系,明确指出交通运输不仅是区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更是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

城市交通规划方案

城市交通规划方案

城市交通规划方案第一章城市交通规划概述 (3)1.1 城市交通规划的基本概念 (3)第二章城市交通调查与分析 (4)1.1.1 问卷调查法 (4)1.1.2 实地考察法 (5)1.1.3 数据分析法 (5)1.1.4 其他方法 (5)1.1.5 交通流量分析 (5)1.1.6 出行方式分析 (5)1.1.7 出行时间分析 (5)1.1.8 交通分析 (5)1.1.9 需求预测方法 (5)1.1.10 需求预测内容 (6)1.1.11 需求预测应用 (6)第三章城市交通发展战略 (6)1.1.12 规划背景 (6)1.1.13 规划目标 (6)1.1.14 规划内容 (6)1.1.15 发展目标 (7)1.1.16 发展指标 (7)1.1.17 优化交通结构 (7)1.1.18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7)1.1.19 实施交通需求管理 (7)1.1.20 推动绿色交通发展 (7)第四章城市道路系统规划 (8)1.1.21 城市道路系统布局的原则 (8)1.1.22 城市道路系统布局的内容 (8)1.1.23 城市道路系统设计的原则 (9)1.1.24 城市道路系统设计的内容 (9)1.1.25 城市道路系统优化的重要性 (9)1.1.26 城市道路系统优化的方法 (9)第五章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10)1.1.27 引言 (10)1.1.28 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的类型 (10)1.1.29 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模式的优化策略 (10)1.1.30 引言 (10)1.1.31 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布局原则 (11)1.1.32 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布局结构 (11)1.1.33 引言 (11)1.1.34 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类型 (11)1.1.35 城市公共交通设施规划原则 (11)1.1.36 城市公共交通设施规划实施策略 (12)第六章城市停车系统规划 (12)1.1.37 停车需求预测的重要性 (12)1.1.38 停车需求预测方法 (12)1.1.39 停车设施布局原则 (12)1.1.40 停车设施布局策略 (13)1.1.41 停车管理政策 (13)1.1.42 停车管理措施 (13)第七章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13)1.1.43 设计原则 (13)1.1.44 设计内容 (14)1.1.45 设施类型 (14)1.1.46 设施布局 (14)1.1.47 设施建设与管理 (14)1.1.48 政策目标 (14)1.1.49 政策内容 (15)1.1.50 政策实施与监管 (15)第八章城市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15)1.1.51 城市对外交通网络布局原则 (15)1.1.52 城市对外交通网络布局模式 (15)1.1.53 城市对外交通网络布局优化策略 (15)1.1.54 城市对外交通设施类型 (16)1.1.55 城市对外交通设施规划原则 (16)1.1.56 城市对外交通设施规划策略 (16)1.1.57 城市对外交通发展战略目标 (17)1.1.58 城市对外交通发展战略措施 (17)1.1.59 城市对外交通发展战略实施策略 (17)第九章城市交通需求管理 (17)1.1.60 引言 (17)1.1.61 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策略 (18)1.1.62 引言 (18)1.1.63 城市交通需求管理措施 (18)1.1.64 引言 (19)1.1.65 城市交通需求管理评价 (19)第十章城市交通环境保护 (19)1.1.66 城市交通污染概述 (19)1.1.67 城市交通污染来源 (19)1.1.68 优化城市交通结构 (20)1.1.69 加强城市交通污染治理 (20)1.1.70 强化城市交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20)1.1.71 评价体系 (20)1.1.72 评价方法 (20)第十一章城市交通规划实施与监管 (21)1.1.73 概述 (21)1.1.74 实施策略内容 (21)1.1.75 概述 (21)1.1.76 监管体系内容 (21)1.1.77 概述 (22)1.1.78 评价方法 (22)第十二章城市交通规划案例分析 (22)第一章城市交通规划概述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问题日益凸显,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交通规划,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第五章 区域交通分析及对外交通规划

第五章 区域交通分析及对外交通规划

第五章区域交通分析及对外交通规划5.1 交通区位关系5.1.1 山西省在全国的交通区位关系山西省位于我国华北平原以西,黄河中游以东,陕西省和山东省之间,传统上属于中国内陆的中部地区,其行政区划包括运城、侯马、大同、宁武、朔州、长治、阳泉、晋中、忻州、临汾10个地级市,辖12个县级市,面积15万多km2(位于全国第19位),截至2001年底全省人口为3141万(位于全国第19位)。

山西省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与周边地区有较深的历史渊源。

内蒙古河套一带的居民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晋北人民走西口的后代,明代时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出去的移民遍及华北各省。

清代中叶,晋商在全国的经济生活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也说明历史上山西人民具有良好的对外交流的传统。

山西省的对外交通,主要依靠铁路和公路。

航空运输主要为长途客运服务,在黄河上,也有少量的内河航运。

山西煤炭储量居全国首位,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晋煤外运,也主要依靠铁路和公路。

从交通运输的方向来看,其主要分布为:向东方向与河北、北京的交流最为密切,交通量也最大,无论是大秦铁路的晋煤外运,还是通往天津塘沽港的对外进出口贸易,都要通过这一地区。

向南方向的交通量为其次,但交通量也十分巨大。

主要是经过中原通往我国经济发达的东南各省,山西省与这些地区的经济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向西南方向的交通量也比较大,主要是从晋西南的运城市通往我国西北、西南地区,这是一条有历史传统的交通线路,黄河两岸的人民历来都是通过着条线路结成秦晋之好。

向北方向的交通主要是从晋北的大同市进入内蒙古的丰镇,这条线路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军事价值,目前主要为晋蒙两地的经济交流服务。

图5—1 山西省对外交通方向图向西方向的交通主要是跨过黄河通向陕北、宁夏,当年八路军从陕甘宁东渡黄河就是从这条线路走的。

但由于这些地区目前经济还不是很发达,流动人口也不多,所以这一方向的交通量也不大。

近年来山西省的公路发展较快,从1993年起到2002年,高速公路从无到有,目前已经建成高速公路1068km(位居全国第8位),全省公路通车里程接近60000km。

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

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

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交通问题日益凸显。

交通拥堵、出行不便、环境污染等问题不仅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深入了解城市交通的现状和问题,本文对几个主要城市的交通情况进行了分析。

一、城市交通的基本情况(一)北京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是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和复杂交通网络的城市。

其交通特点主要包括:1、道路资源紧张:城市道路建设难以跟上机动车增长的速度,导致道路拥堵成为常态。

2、公共交通发达: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系统覆盖广泛,但在高峰时段仍面临较大压力。

(二)上海上海是我国的经济中心,交通状况也备受关注。

1、交通流量大:由于经济活动频繁,人员和货物流动量大,交通流量一直处于高位。

2、多样化的交通方式:除了传统的公共交通,还有共享单车、网约车等新兴交通方式的补充。

(三)广州广州作为南方的重要城市,交通具有自身特点。

1、道路规划复杂:由于城市发展历史和地理因素,道路规划存在一定的复杂性。

2、对外交通枢纽:承担着重要的区域交通枢纽功能,与周边城市的交通联系紧密。

(四)深圳深圳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

1、智能交通发展迅速:积极应用科技手段提升交通管理和服务水平。

2、交通需求增长快: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交通需求不断增加。

二、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一)交通拥堵这是各大城市普遍面临的问题。

在高峰时段,道路上车辆排起长队,通行速度缓慢。

不仅浪费了人们的时间,也增加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二)公共交通分担率有待提高尽管公共交通在不断发展,但仍有很多人选择自驾出行,导致公共交通的分担率相对较低。

(三)交通设施建设不足部分城市的道路、桥梁、停车场等交通设施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四)交通管理水平有待提升交通信号灯设置不合理、交通执法不严格等问题在一些城市依然存在,影响了交通的顺畅运行。

三、城市交通问题的原因分析(一)城市规划不合理一些城市在早期规划时,没有充分考虑到交通需求的增长,导致功能区分布不合理,居民出行距离过长。

对外交通规划规范PPT课件

对外交通规划规范PPT课件

规划内容
建设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和跨江跨河大桥 等交通设施,加强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联
系。
实施效果
项目实施后,区域内的交通状况得到了明 显改善,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合作更加紧密, 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案例三:某国际大都市交通规划经验与启示
01
案例概述
某国际大都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完善的交通网络和交通管理
流程
需求分析、现状评估、目标设定、方案制定、方案评估与优化、实施与管理。
内容
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等交通方式的规划,包括线路规划、站点规划、交通 组织规划、交通枢纽规划等。
02
对外交通现状分析
交通需求分析
人口与就业岗位分布
交通需求量预测
分析区域内的人口数量、密度和就业 岗位分布情况,以评估交通需求规模。
共交通出行。
交通枢纽规划
交通枢纽选址
根据城市交通需求和地理 条件,合理选择交通枢纽 的地理位置。
交通枢纽功能划分
根据交通枢纽的运输方式 和运输需求,合理划分各 功能区域。
交通枢纽交通组织
优化交通枢纽内部的交通 组织,提高运输效率。
交通管理规划
交通管理设施建设
建设完善的交通管理设施,包括 交通监控、指挥中心等。
体系,为其他城市的交通规划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02
规划经验
注重公共交通发展,建设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设施;加强道路网络建
设,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实施交通需求管理措施,限制私家车进入市区。
03
启示
其他城市在制定交通规划时,可以借鉴该大都市的经验,注重公共交通
发展、加强道路网络建设并实施有效的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同时结合自
重要性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的通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的通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日期】2010.02.02•【文号】建城[2010]13号•【施行日期】2010.02.0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其他规定正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的通知(建城[2010]13号)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规划委员会,天津、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政管理委员会、规划局:为了规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我部组织制定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二〇一〇年二月二日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第一条为了规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按照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应当组织编制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并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实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调控交通资源,倡导绿色交通、引导区域交通、城市对外交通、市区交通协调发展,统筹城市交通各子系统关系,支撑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专项规划,是编制城市交通设施单项规划、客货运系统组织规划、近期交通规划、局部地区交通改善规划等专业规划的依据。

第四条国务院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指导和监督全国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

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的监督管理。

直辖市、市人民政府建设(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辖区内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的管理。

第五条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相互反馈与协调。

第六条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应当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等相衔接。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交通规划分析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交通规划分析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交通规划分析摘要:根据国土空间规划要求,我国各个城市、区县积极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与规划,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果。

在国土空间体系下,交通规划发生变化。

应该从宏观角度分析,从规划体系、评估标准、程序组织等多个方面着手,对传统的规划方式进行创新改进,使交通规划更加合理,本文就此进行了相关的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交通规划在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施之后,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都融入国土空间规划的范畴内,实现了“多规合一”。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交通规划与城乡规划有了长足的进步,二者之间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但与主体功能区和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缺少互动。

各地区在进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同时,应该充分分析交通规划需求,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进行合理的交通规划,保障交通的便捷性,促进区域建设与发展。

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对交通规划的要求(一)明确位置和作用针对国土空间规划,我国作出了明确的要求,提出了“五级三类”,对具体的规划地位、规划重点进行详细说明,构建了不同层级、类别在实际规划中运用的传导制度,促进了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根据具体的要求,我国下级国土空间规划应该服从上级规划,并且将总体规划作为基础依据,不论哪种专项规划、详细规划,都应该以总体规划为准。

根据具体要求,明确规划管理的思路与原则,然后编制具体的方案,提出刚性管理要求[1]。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应该具有平衡性,确保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方向相符,坚持贯彻规划方案与理念,严禁违背强制性内容,并且在整体空间规划中罗列专项规划的关键内容与举措。

由此可见,专项规划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实际规划与管理的过程中,交通规划一直是重点规划项目,该项目质量与区域交通建设、生态系统开发有密切关系,很多城市建设、乡村发展都从交通规划入手。

所以,可以将交通规划作为专项规划,确定具体的规划位置、空间布局,保障其与国土空间规划和谐一致,实施各类保障措施,合理划分内容与层级,并且与其他专项规划衔接,保障建设质量,同时促进其他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第五章 交通需求预测1

第五章 交通需求预测1

38.6 91.9 36.0 166.5
0 解:(1)求发生交通量增长系数 FOi 和吸引交通量增长系数 FDj
0
0 FO 1 U1 / O1 38.6 / 28.0 1.3786
0 FO 3 U 3 / O3 36.0 / 26.0 1.3846 0 FD 2 V2 / D2 90.3 / 50.0 1.8060
预测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Qt Pt
乘车系数可以根据指标的历年资料和今后变化趋
势确定,但是乘车系数本身的变动有时难以预测, 各种偶然因素会使其发生较大波动。
三、产值系数法
产值系数法是根据预测期国民经济指标值和确定 的每单位指标值所引起的货运量或客运量进行预测 的方法。 预测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六、回归分析法
回归分析法就是一种通过分析研究客货运量与相 关因素的联系规律从而进行预测的方法。
七、灰色预测法
灰色系统理论是我国学者邓聚龙教授在20世纪80 年代初提出的处理不完全信息的一种新理论,该理 论应用关联度收敛原理、生成数、灰导数等概念和 方法建立微分方程。
八、经济计量模型
经济计量模型是指依据由统计学、经济学、数学 三者结合而成的经济计量学,用定量方法描述经济 系统的运行机制,研究经济变量间的数量关系,最 后得到一个联立方程组。

tn4 A4

tnn An

Pn
A j ti j
n
1
T
增长系数法 (Growth Factor Method)
增长系数法:假设将来的交通区之间出行分布 模式与现状的分布模式基本一致,其分布量按 某一系数增加。基于出行的起点和终点所在的 小区的增长特性,利用现状OD表计算未来的 OD表的方法。 适用于小区或小区间的出行,不太受空间的阻 挠因素的影响,而只受地区间产生及吸引特性 影响的空间分布形态。 增长特征:人口、经济、土地使用。

嘉善县中心城区综合交通发展规划文本

嘉善县中心城区综合交通发展规划文本

嘉善县中心城区综合交通发展规划文本目录第一章规划总则 (3)第二章城市综合交通发展战略 (3)第三章交通需求预测 (4)第四章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5)第五章道路系统规划 (6)第六章公共交通系统规划 (6)第七章停车系统规划 (8)第八章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8)第九章货运交通及物流园区规划 (9)第十章交通管理策略与措施 (9)第十一章近期综合交通改善规划 (10)第十二章附则 (10)附录 (11)第一章规划总则第1条嘉善正处于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适应城市空间和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形势,指导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编制本次规划。

第2条规划范围本规划的适用范围:嘉善县中心城区。

东到外环路、南到沪杭高速、西至苏通高速、北至茜泾塘,总面积约147.01平方公里。

第3条规划期限规划基准年为2011年,近期至2015年,远期至2020年。

第4条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4《浙江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CJJ 15-87《嘉兴市域总体规划(2008-2020)》《嘉善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嘉善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嘉善交通物流发展规划(2011-2020)》《嘉善县公共交通发展规划(2010-2020)》《嘉善县港口规划》2009《嘉善县内河航道与港口规划》2009《嘉善县综合交通发展规划》2009《嘉善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嘉善县污水治理专项规划》2007关于县城区交通拥堵综合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善政发【2012】26号)《嘉善县绿道网规划(2011-2020)》各相关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嘉善县统计年鉴》(2006-2011)交通局、交警大队等部门提供的统计资料第5条规划主要内容规划主要内容由专项规划与专题研究两部分组成。

(完整版)交通规划重点、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完整版)交通规划重点、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完整版)交通规划重点、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交通规划重点、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1. 交通规划重点分析在进行交通规划时,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城市发展需求:了解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需求,确定交通规划的目标和方向。

城市发展需求:了解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需求,确定交通规划的目标和方向。

- 人口流动分析:研究人口流动情况,分析人口密集区域和交通瓶颈,为交通规划提供依据。

人口流动分析:研究人口流动情况,分析人口密集区域和交通瓶颈,为交通规划提供依据。

- 交通网络建设:优化道路、铁路、公交和轨道交通网络的布局,提高交通效率和便捷性。

交通网络建设:优化道路、铁路、公交和轨道交通网络的布局,提高交通效率和便捷性。

- 环境保护要求:考虑交通规划对环境的影响,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交通发展。

环境保护要求:考虑交通规划对环境的影响,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交通发展。

2. 交通规划难点分析在进行交通规划时,可能会遇到以下难题:- 土地和资源限制:城市发展受到土地和资源的限制,需要在有限条件下进行交通规划。

土地和资源限制:城市发展受到土地和资源的限制,需要在有限条件下进行交通规划。

- 复杂的城市结构:一些城市的结构复杂,道路布局不合理,交通规划需要解决布局上的难题。

复杂的城市结构:一些城市的结构复杂,道路布局不合理,交通规划需要解决布局上的难题。

- 人口密集区域:人口密集区域的交通需求大,交通规划需要解决拥堵和交通流问题。

人口密集区域:人口密集区域的交通需求大,交通规划需要解决拥堵和交通流问题。

- 协调各部门合作:交通规划需要协调多个部门的合作,如市政、交通运输和城市规划等。

协调各部门合作:交通规划需要协调多个部门的合作,如市政、交通运输和城市规划等。

3. 交通规划解决措施针对以上难点,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交通规划:- 灵活规划策略: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和人口流动情况,制定灵活的交通规划策略,适应不同的情况和变化。

灵活规划策略: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和人口流动情况,制定灵活的交通规划策略,适应不同的情况和变化。

交通区位分析课件

交通区位分析课件

定性分析方法
专家咨询法
邀请交通规划专家、地理学家等对交 通区位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基于他 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给出定性结论。
案例分析法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剖析,总结交 通区位问题的经验和教训,为类似问 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综合分析方法
系统分析法
将交通区位问题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来考虑,综合运用定量 和定性分析方法,全面、系统地研究交通区位问题。
分析不同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和出 行时间的需求特点。
交通需求预测
运用相关模型和方法预测未来的交 通需求变化。
交通供给
交通供给概述
介绍交通供给的主体、方式和能 力。
交通设施建设
分析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状况和 发展趋势。
交通供给效率
评估交通供给的效率、服务质量 等方面的表现。
交通政策与规划
交通政策概述
介绍国家层面的交通政策和地方层面的交通规划。
促进经济发展
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能够吸引投资、 促进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发展,提升 地区竞争力。
交通区位分析的基本原则
01
02
03
系统性原则
将交通区位分析视为一个 系统,综合考虑各种影响 因素,确保分析的全面性 和准确性。
动态性原则
随着城市和区域发展,交 通区位条件会发生变化, 应定期进行更新和分析。
多模式交通一体化发展
01
多模式交通
指将不同种类的交通方式进行有机整合,实现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顺畅
转换和衔接。
02
多模式交通一体化发展的意义
提高出行者的便利性和效率,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
题。
03
多模式交通一体化发展的实践
包括建设综合交通枢纽、推进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票务互联互通等。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4)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4)

第五章主要专项17个知识点1、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基本概念1)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对外(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城市交通(道路、轨道和水上)2)城市交通系统:3个系统组成:交通运输系统(交通行为的运作);道路系统(通道);交通管理系统(管理与控制)。

城市交通系统规划是与城市用地布局密切相关的一项重要的规划工作2、城市道路系统规划1)影响道路系统布局的因素要有利于交通分流。

为交通组织和管理创造条件(不越级衔接、尽量正交;交叉口道路不超过5条,交叉角不小于60不大于120。

与对外交通衔接得当。

(3)满足环境和管线布置的要求道路最好能避免正东西方向,应有利于夏季通风、冬季抗御寒风。

避免过境交通穿越市区、交通性道路穿越生活居住区。

道路规划为工程管线的敷设留有足够的空间。

3)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程序现状调查,资料准备及图纸;道路系统初步规划方案(功能、骨架要求);交通规划初步方案(交通量预测及分配,道路面积密度的预测);修改道路系统规划方案(深入研究道路红线、断面、交叉口);绘制道路系统规划图(含平面图、横断面图);说明书。

4)城市道路分类按城市骨架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按道路功能分类:交通性、生活性道路。

5)城市干道网类型方格网式道路系统:地形平坦,利于布置,对角联系不便,非直线系数大,穿越中心区。

环行放射式道路系统:以广场组织城市,利于联系外围,环形干道利于中心外的市区和郊区联系。

放射形干道易把外围交通引入市中心,环行干道使城市呈同心圆扩张。

自由式道路:非直线系数较大,较易形成活泼、丰富的景观效果。

混合式道路系统:方格网+环形放射式的大城市发展后期效果较好。

链式道路网,由一两条主干道作纽带,串联较小范围的道路网,兰州。

6)城市各级道路的衔接原则:低速让高速,次要让主要,生活让交通,适当分离(公路与城市道路)。

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不得直接与城市生活性道路、交通性次干道相连。

对于特大城市,可直接引到城市中心地区边缘,连接城市外围高速公路环路,再由此环路与城市快速路相连。

Chapter 5 Traffic planning(交通规划,双语)

Chapter 5 Traffic planning(交通规划,双语)
有的交通流分解为两股交织的和两股不交 织的。仅有总的交通量不足以用来描述实 际状态。在高速公路通道上,判断车辆进 出的位置很重要。比如,如果不知道起点 和终点的确切位置,就无法准确的评价各 个路线。
规划大型活动中心(比如, 体育设施,机场,地方购 物中心,等等)的出入口 时也需要知道车辆来去的 方向。
At major activity centers (sports facilities, airports, regional shopping centers, etc.), traffic planning of access and egress(出 口) also requires knowledge of where vehicles are coming from when entering the center or going to when leaving the center.
Chapter 5 Traffic planning
goals and objectives
街道路网是连接周边地区的 重要接口。人和物的出行都 需要通过接口,因此要对它 进行谨慎的管理以保证需求 间的平衡,避免造成堵塞。
Local street networks provide vital access service to abutting lands. Access is required by both goods and people and must be carefully managed to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providing all of the needed service without creating too much congestion. “access” service comes in many forms, including:

第五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第五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 对策;
提出有关交通发展 和交通需求管理 的建议。
城市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包括下列内容:
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 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实施的分布 和用地范围;
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 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 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程序和方法
城市交通规划的一般步骤为: 1.探讨交通问题及其根源 2.制定交通规划目标 3.建立交通系统分析的基本模型 4.方案制定与方案的效果评价 5.方案实施 6.方案实施后的评价与修正 交通需求的预测方法: 1.顺序总体需求预测 2.直接总体需求预测 3.个体行为需求模式
城市道路的分类、分级
影响城市道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系统布局的因素
土地使用调查:包括地块用地性质、建筑量、人口、职工、顾客数等用地活动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
城市在区域中的位置(城市外部交通联系 城市出租汽车采用营业站定点服务时,营业站的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km,其用地面积为250-500m²。
按照公路的使用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可分为高速公路和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公路。
和自然地理条件); 城市交通 的内容: 的目标、 的背景、 所涵盖及施行的区域范围、 的种类、 的执行情况、与 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
城市交通规划的基本作用是: 城市道路网规划时要分别考虑不同道路的功能要求并加以有机组织,城市道路衔接的原则归纳起来有四点:低速让高速,次要让主要
城市用地布局形态(城市骨架关系); 、生活性让交通性、适当分离。
第五章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城市综合交通的基本概念
城市综合交通涵盖了存在于城市中及与城市有关 的各种交通形式。从地域关系上,城市综合交通 大致可以分为城市对外交通和城市交通两大部分。 城市对外交通包括市际交通和市域交通,分别指 本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通、以及城市地域范 围内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的交通。其主要交通 形式有公路交通、铁路交通、航空交通和水运交 通。 城市交通指城市(城区)内的交通,包括城市道 路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和城市水上交通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区域交通分析及对外交通规划5.1 交通区位关系5.1.1 山西省在全国的交通区位关系山西省位于我国华北平原以西,黄河中游以东,陕西省和山东省之间,传统上属于中国内陆的中部地区,其行政区划包括运城、侯马、大同、宁武、朔州、长治、阳泉、晋中、忻州、临汾10个地级市,辖12个县级市,面积15万多km2(位于全国第19位),截至2001年底全省人口为3141万(位于全国第19位)。

山西省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与周边地区有较深的历史渊源。

内蒙古河套一带的居民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晋北人民走西口的后代,明代时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出去的移民遍及华北各省。

清代中叶,晋商在全国的经济生活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也说明历史上山西人民具有良好的对外交流的传统。

山西省的对外交通,主要依靠铁路和公路。

航空运输主要为长途客运服务,在黄河上,也有少量的内河航运。

山西煤炭储量居全国首位,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晋煤外运,也主要依靠铁路和公路。

从交通运输的方向来看,其主要分布为:向东方向与河北、北京的交流最为密切,交通量也最大,无论是大秦铁路的晋煤外运,还是通往天津塘沽港的对外进出口贸易,都要通过这一地区。

向南方向的交通量为其次,但交通量也十分巨大。

主要是经过中原通往我国经济发达的东南各省,山西省与这些地区的经济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向西南方向的交通量也比较大,主要是从晋西南的运城市通往我国西北、西南地区,这是一条有历史传统的交通线路,黄河两岸的人民历来都是通过着条线路结成秦晋之好。

向北方向的交通主要是从晋北的大同市进入内蒙古的丰镇,这条线路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军事价值,目前主要为晋蒙两地的经济交流服务。

图5—1 山西省对外交通方向图向西方向的交通主要是跨过黄河通向陕北、宁夏,当年八路军从陕甘宁东渡黄河就是从这条线路走的。

但由于这些地区目前经济还不是很发达,流动人口也不多,所以这一方向的交通量也不大。

近年来山西省的公路发展较快,从1993年起到2002年,高速公路从无到有,目前已经建成高速公路1068km(位居全国第8位),全省公路通车里程接近60000km。

5.1.2 运城市与周边地区的交通区位关系运城市处于华北地区进入西南地区的交通要冲,素有“晋南枢纽”之称。

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自古商贸繁荣,成为晋秦豫三省交汇处的重要物资集散地,号称“三藩之都会”。

运城市地理位置优越,综合交通发达。

目前,运城市已拥有铁路、公路、航空(正在建设)三种交通运输方式对外联系,且具备相当规模,运城市交通运输状况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过境交通和省际交通占有较大的比例,已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运城,历史上习惯称为河东,北距北京914km,距省城太原405.5 km,东南距河南省郑州市219km,距最近的民航机场西安机场240km,距最近的出口海岸天津港949km。

运城市东连太行山脉与晋城市的阳城、沁水两县接壤,北至吕梁山南麓与临汾市的翼城、曲沃、侯马、乡宁三县一市毗连,为黄河中游的华北黄土高原。

运城市同邻省三门峡市、渭南市一起构成黄河中游“金三角”。

运城市由于地处山西省西南,紧邻陕、豫两省,存在大量的过境交通。

目前对外交通主要依赖公路和铁路。

主要的对外公路有:108国道(北京至昆明):经过河津跨越黄河进入陕西,是从山西进入陕西渭北地区的重要通道。

向东通往晋城等晋东南地区。

209国道(呼和浩特至北海):从北到南贯穿整个运城市,北接侯马市,南连三门峡市,是运城市重要的南北通道。

大运(大同到运城)高速公路:从侯马进入运城,是运城到山西省政治经济中心太原市的最为便捷的公路,也是山西省最长的高速公路,目前大运高速公路南段和北段均以建成通车,中段也将在2003年建成通车。

运风(运城至风陵渡)高速公路:从运城至风陵渡,跨越黄河后与西潼(西安至潼关)高速公路相连,这是运城进入陕西省最常通行的道路,也是整个山西省进出陕西省的最重要的交通要道,随着大运高速公路的全面竣工,西安到北京的高速公路全面贯通,这条高速公路的交通量将会更大的增长。

图5—2 运城市对外交通区位图运三(运城至三门峡)高速公路:北接大运高速公路,经过运城以东(距市中心约5km),向南穿越中条山,跨越黄河进入河南省,是从运城市进入河南省的主要通道。

目前运城市有高速公路235km,全市公路总长约为8500km(截止2002年10月统计值)。

主要的对外铁路有:南同蒲铁路:纵贯南北,是运城市通往太原和西安的主要铁路大动脉,客货运交通量都比较大,近年来由于大量的高速公路不断建成通车,中短途公路客运量剧增,使得铁路中短途客运量有所减少,但铁路货运量仍然呈现大量增长之势。

侯西铁路:横亘运城市域东西,从河津市进入陕西省的韩城市,是进入陕西省的一条捷径。

但其客货运交通量都没有南同蒲铁路的交通量大。

运城市的西边和南边都是黄河,有局部观光旅游之便,但是黄河近年来河水流量较小,通航条件不佳,水运交通量较少。

运城市的航空事业正在处于起步阶段,运城机场正在建设中。

运城市的对外交通主要靠公路和铁路,公路的客货运量又超过铁路,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都将延续这种布局。

运城至周边大中城市几乎都有高速公路连接,如运城至西安,汽车行程耗时2小时30分钟;运城至洛阳,耗时2小时10分钟;运城至侯马,耗时50分钟;运城至三门峡,耗时40分钟;运城至太原,耗时6小时。

随着大运高速公路在2003年的全面建成通车,运城至太原的耗时将减少到4小时30分钟。

运城市目前长途客运联系最多的城市是西安市,每日往返西安的客运班车达20对以上。

公路客运的发展,从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铁路客运的压力,使交通运输结构布局更加合理,居民出行更加方便,但在某些线路上也存在着运力过剩,过度竞争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下降的问题。

5.2 运城市区对外交通出入口现状运城市区的地形较为平坦,但是其南部有盐池阻隔,主要对外的交通通道分布在市区的东北南三个方向。

铁路枢纽位于城市中心,许多铁路支线分布于市区各处,对城市造成了分割,同时也对城市道路交通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

目前运城市区的对外交通出入口主要有以下7处:高速公路出入口3处:(1)运风高速公路出入口:是位于关公像以西的高速公路引道,是运城到西安方向的最主要的出入口,也是目前交通量最多的高速公路出入口,高峰小时交通量为400辆(见第二章有关交通量调查表)左右,每日交通量为4000辆以上。

在进入运风高速公路约2km处,可通过互通式立交进入大运高速公路。

(2)黄河路北段出入口:位于运城市的正北,在黄河路与大运高速公路的交叉口以北约300m处,是进出大运高速公路的出入口,大运高速公路的运城至侯马段已经于2002年10月16日正式通车,该出入口也将成为运城市到太原方向高速公路最主要的出入口,其交通量在不远的将来会急剧地增长。

(3)运三高速公路出入口:位于运城市的东部,从盐湖大街延伸段进入运三高速公路,目前高峰小时交通量大约为150辆左右,每日交通量为2000辆以上。

交通量并不是很大,其主要原因是有许多车辆为了降低成本,走其它公路(如原有的209国道,属于二级公路)所致。

其它公路出入口4处:(1)大运公路出入口:是位于运城市的东北部,是运城到省内东部和北部的最主要的出入口之一,是运城市的重要门户,也是通往运城新机场的必经之路。

该出入口目前交通量较大,高峰小时交通量为900辆(见第二章有关交通量调查表)左右,每日交通量为7000辆以上。

此处还与运三高速公路有一处部分互通式立交,仅有两条匝道,可通过匝道由大运公路进入运三高速公路的向南方向的车道,或从运三高速公路通过匝道进入大运公路的向东北方向的车道,由于这种立交在互通方式有较大的缺陷,因此目前其匝道交通暂时不开放。

(2)209国道出入口:位于运城市西北,通向万荣、河津方向。

路况较好,是新改建的二级公路,在关公像广场与运风高速公路、圣惠路、工农街相接。

该出入口交通量也比较大,目前高峰小时交通量为辆。

(3)运金路出入口:位于运城市的正西,是运城市区通往运城市西部地区的重要通道,但目前交通量较少。

(4)池神庙出入口:位于运城市区的正南,穿过盐池,通向运城市中条山一带的南部地区,由于该方向不是运城市的主要对外交通方向,每日出入交通量较少。

还有一些等级较低的道路通往周围乡镇,由于交通量都比较小,对运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影响不大。

南同蒲铁路穿过市区,主要客货运站都在市区内,主要承担对外长途交通运输任务,但由于铁路与城市过于紧靠,对城市道路交通带来了较大的不利影响。

5.3 市区出入口交通需求分析5.3.1 公路公路运输是运城市对外交通的主要运输方式。

2001年,在运城市的客货运总量中,公路客运量为3066万人次,铁路客运量为86万人次,公路约占97.3%,公路货运量为2337.2万吨,铁路货运量为143.77万吨,公路约占94.2%。

这说明,无论是货运还是客运,公路运输量都占绝对比重。

图2 2001年运城市公路、铁路客货运量比例根据运城市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交通现状,可以对运城市各个方向的出入口交通做出如下分析:(1)南部:由于运城市的南部有盐池的天然阻隔,并且运城市南部地区经济欠发达,有黄河阻碍过境交通,所以该方向不可能成为城市对外交通的主要出入口,但是中条山将建成为运城市的后花园,盐池有是运城市的一个重要的旅游资源,这条路在相当程度上将担负起旅游公路的重任。

(2)东部:该方向有两个主要出入口,分别是东北部的大运公路出入口和东南部的盐湖大道延伸段出入口。

在这两个出入口中,东北方向的出入口交通量较大,并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会延续这一现象。

其原因是该方向是通往晋北、晋东南地区的最重要的出入口,在不久的将来,运城机场将建成使用,出入机场的旅客绝大部分都将通过这个出入口进出运城市区,它不仅要承担更大的交通量,而且是运城市一条重要的迎宾大道。

东南方向的盐湖大道出入口,主要是进出运三高速公路通往河南省方向,也有一部分可以通过209国道通往平陆、夏县方向,从长远看,将来这条出入口的交通量会有较大的增长。

(3)北部:该方向也有两个主要出入口,一个是正北方向的黄河大道,另一个是西北方向的209国道。

目前209国道的交通量较大,但随着大运高速公路的全面开通,估计有部分交通量要分流,209国道的交通量在将来的增长有限。

黄河大道通往运城市域的北部,目前的交通量不是很大,但黄河大道的交通量随着大运高速公路的全面通车将会有较大的增长,很可能成为对外交通增长最快的出入口。

(4)西部:该方向有三个主要的出入口,即位于西北部的运风高速公路引道,位于正西的运金路和位于西南部的去解州的省道。

在这三个出入口中,交通量最大的是运风高速公路,目前交通量已经达到5000辆/日以上。

运金路属于为运城市域地方服务的道路,即使到将来,交通量也不会有过大的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