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工程热力学-第二章 热力学微分方程及工质的通用热力性质(浅背景)

合集下载

高等工程热力学-第二章 热力学微分方程及工质的通用热力性质(浅背景)

高等工程热力学-第二章 热力学微分方程及工质的通用热力性质(浅背景)
P-R方程也是一个既适用于气态,也适用于液态的状态方程,在计 算气态工质时其精度与R-K-S方程相当,但在液态及临界点附近精度 要高于R-K-S方程。P-R方程也不适用于量子气体剂强极性气体。
6.贝蒂-布里奇曼(Beattie-Bridgeman)方程
1928年贝蒂-布里奇曼(Beattie-Bridgeman)提出了一个五常数实际气体状态方程。
微分形式:
在液—汽两相区的范围内对上式积分:
dp s" s' h" h' dT v" v' T (v" v' )
§2-7 工质的通用热力性质
一、对比态方程与通用压缩因子图
1.压缩因子

z相等的所有工质都处于热力学相似的状态。
则实际气体的状态方程:
某工质的压缩因子图:
2.临界压缩因子
(2) 在充进入C2H4的过程中所交换的热量;
(3) 在充进入C2H4的过程中总的熵产和火用损。
分析:
(1)本题的不可逆性体现在 哪里? (2)充气过程中所交换的热量、总的熵产和 火用损与焓基准、熵基准是否有关?
(3)理想气体方程是否适用?
实际气体状态方程 1.范德瓦尔斯方程
2 2 27 R Tc a 64 pc
(11-32)
§2-4 有关比热的热力学关系式
( 4-42)
( 4-44) ( 4-45)
结论: (1)对于气体,
恒为负值,所以cp>cv; ≈0,
(2)对于液体及固体,压缩性很小, 因此有cp≈cv; (3)当T→0时,cp≈cv。
§2-5 焦尔—汤姆孙系数
一、绝热节流过程的基本性质
二、绝热节流的温度效应
RT a(T ) p v b v(v b) b(v b)

工程热力学第二章

工程热力学第二章

为内部储存能 U 与外部储存能之 和 它包括组成物体 的所有微观粒子 所具有的能量 随工质进出开口 系所转移的能量 闭口系与外界交 换的功
也称总储存能
热力学能 描述热 力系能 量的概 念 描述热 力系与 外界作 的概念
U 是热力系内部工质的 能量 H = U + pV
包括内热能,化学能,原子核能

焓的变化等于热力系在定压过程中与外界 交换的热量 1、 它是简单可压缩热力系所有功的源泉 2、 若过程逆,则W =
2 ������������������,又称压力功。 1
流动功
1、 对可逆过程 δ������ = ������d������,该式反应了热量的本质 2、 对任意过程δ������ = cdT,其中 c 为该过程
的比热容,也是过程量。该是只是热量 的计算式子。
(4)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主要应用 名称 热力发动机 能量转换方程 主要应用领域
2 ������������������ 1
体积功
热力系通过体积变化 与外界交换的功
3、 否则外界获得多少功计算,是过程量 4、 往往是比闭口系所做的功 轴功 热力系通过轴旋转与 外界交换的功 它是工质发生跨越热 力系边界的宏观移动 时与外界所交换的功 开口系与外界所 交换的净功 ������������������������ = ������������ 它是工质进出开 口系所携带的能 量 1、 它是开口系与外界交换的功 2、 它是技术功的一部分,当忽略进出口动 能、位能差时就等于技术功 1、 流动功只取决于工质进出口的状态,不 是过程量 ������������ = ������2 ������2 − ������1 ������2 2、它是与流动相关的量,若是没有流 动则没有意义 3、经常和热力学能合并在 技术功 技术上可资利用的功 由流体的宏观位 能、宏观动能、轴 功组成 来自体积功,是体积功与流动功之差。 1、 对非稳定流动,有 ������������ = ������ − [������������������������ ������������ ������������������ − ������������������ ������������ ������������ ] 2、 对于稳定流动,则有 1 ������������ = ∆������������ 2 + ������∆������ + ������������ = ������ − ∆(������������) 2 3、 对于可逆稳定流动,则有 ������������ = − 热量 一个质量不变的热力 系, 不做功而通过边界 传递的能量 热力系与外界之 间通过温差传递 的热量

第二章——工程热力学课件PPT

第二章——工程热力学课件PPT

100 U1A2 60 Q2B1 U 2B1 40
Q2B1 80
第二章 讨论课
2、一个装有2kg工质的闭口系经历了如下 过程:过程中系统散热25kJ,外界对系统 做功100KJ,比热力学能减小15KJ/kg,并 且整个系统被举高1000m。试确定过程中系 统动能的变化。
Q E W
第二章 讨论课

Q

Q W
T
第二章 讨论课
➢ 计算题
1、对某种理想气体加热100KJ,使其由状 态1沿途径A可逆变化到状态2,同时对外做 功60KJ。若外界对该气体做功40KJ,迫使 它沿途径B可逆返回状态1。问返回过程中该 气体是吸热还是放热?热量是多少?
Q1A2 U1A2 W1A2 Q2B1 U 2B1 W2B1
V
1b 2
2c1
状态参数 ( Q W ) ( Q W )
1a 2
1b 2
热力学能及闭口系热一律表达式
定义 dU = Q - W 热力学能U 状态函数
Q = dU + W Q=U+W
闭口系热一律表达式
!!!两种特例 绝功系 Q = dU 绝热系 W = - dU
热力学能U 的物理意义
不可能制成的”
§2-2 热一律的推论热力学能
热力学能的导出 闭口系循环
Q W
( Q W ) 0
热力学能的导出
( Q W ) 0 对于循环1a2c1
p1
( Q W ) ( Q W ) 0
b
1a 2
2c1
a
c
对于循环1b2c1
2
( Q W ) ( Q W ) 0
• u : 比参数 [kJ/kg] • 热力学能总以变化量出现,热力学能零点人 为定

工程热力学 第二章 图文

工程热力学 第二章 图文

思考
宏观动能和内动能的区别?
§2-3 热力学第一定律导出
热力学第一定律基本表达式
加入系统的能量总和—热力系统输出的能量总和 = 热力系总储存能的增量
加入系统的能量总和-热力系统输出的能量总和
= 热力系总储存能的增量
δW
δ mi ei
E
δm jej
E+dE
δQ
d
如果是闭口系,如何简化?
闭口系统的热一律基本表达式
来源:
19世纪30-40年代,迈耶,焦耳等发现并确 定了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恩格斯将这列为19世 纪三大发现之一(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
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定律指出:一切物质都 具有能量。能量既不可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它 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 式。而在转换中,能量的总量恒定不变。
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
认识个别、特殊能量 机械能、电能、磁能等有序能的守恒 热现象不是一个独立的现象,
其它形式的能量都最终转化为热能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本质
本质:能量转换及守恒定律在热过程中的应用
18世纪初,工业革命,热效率只有1% 1842年,J.R. Mayer阐述热一律,但没有
引起重视 1840-1849年,Joule用多种实验的一致性
系统的能量
能量是物质运动的度量,运动有各种不同 的形态,相应的就有各种不同的能量。
系统储存的能量称为储存能,它有内部储 存能与外部储存能之分。系统的内部储存 能即为热力学能
§2-2 热力学能(内能)
Internal energy
定义
系统内部各种形式能量的总和称为系 统的热力学能,简称为内能 U。单位质量 的热力学能称为比内能 u。
闭口系, δmi 0 δm j 0 忽略宏观动能Uk和位能Up, E U

工程热力学(高教社第四版)第2章课件

工程热力学(高教社第四版)第2章课件

工程热力学(高教社第四版)第2章课件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2-1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实质:能量守恒及转换定律在热现象中的应用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能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且转换前后的总量保持不变。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能与机械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且转换前后的总量保持不变。

焦耳实验1、重物下降,输入功,绝热容器内气体T ↑2、绝热去掉,气体T ↓,放出热给水,T 恢复原温。

焦耳实验水温升高可测得热量,重物下降可测得功热功当量1 cal = 4.1868 J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可以变为功,功也可以变为热,一定量的热消失时,必产生与之数量相当的功;消耗一定量的功时必出现与之对应的一定量的热。

闭口系循环的热一律表达式系统经历一个热力循环后,它所接受的净热量转换为对外所作的净功。

即:δQ = ∫ δW ∫要想得到功,必须花费热能或其它能量热一律又可表述为“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关于永动机问题的思考各种永动机问题长期困扰着科技界与社会第一类永动机—不消耗能量而能对外连续作功的机器。

第二类永动机—从单一热源取热,并将其全部转变机械功的机器(或:热效率等于100%的机器)[有关问题在第五章中将详细讨论]。

长期以来一直有人在追求、研究各种形式的永动机,无一有所收获。

希望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不要误入歧途。

大气机压气机从大气中取气压力容器pw取回部分功量驱动压气机某人的永动机构思机水分解装置 H2 w 氢气发动机水取回部分功量驱动水分解装置2-2 热力学能(内能)和总能一、热力学能(internal energy) UUch Unu Uth 平移动能旋转动能振动动能UkEf1(T)U=U(T,v)UpE f2(T,v) —二、总(储存)能(total stored energy of system) 热力学能,内部储存能E=U+EK+Ep总能宏观动能宏观位能外部储存能e=u+ek+ep热力学能的性质热力学能说明: ? 热力学能是状态量 ? U : 广延参数 [ kJ ] ? u : 比参数 [kJ/kg]√ 分子动能(移动、转动、振动)分子位能(相互作用)√ 核能化学能系统总能外部储存能宏观动能宏观位能 Ek= mc2/2 Ep= mgz 机械能系统总能 E = U + Ek + Ep e = u + ek + ep2-3 能量的传递和转化能量传递的两种方式:作功,传热借作功传递的能量总是伴随着物体的宏观动能借传热来传递能量不需要有物体的宏观移动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由两类过程组成:能量转换的热力学过程单纯机械能过程热一律的文字表达式热一律: 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进入系统的能量 - 离开系统的能量 = 系统内部储存能量的变化热力学能U 的物理意义定义dU = δ Q - δ W δQ 热力学能U 状态函数δQ = dU + δW Q=?U+W δW闭口系热一律表达式dU 代表某微元过程中系统通过边界交换的微热量与微功量两者之差值,也即系统内部能量的变化。

工程热力学第二章lm——工程热力学课件PPT

工程热力学第二章lm——工程热力学课件PPT
q du pdv dh vdp
h是状态量,设 h f (T , p)
dh
( h T
)p
dT
h (p )T
dp
q
( h T
)p
dT
h [(p )T
v]dp
定压 dp=0
cp
( q
dT
)p
( h T
)p
定压比热与定容比热的关系
定容过程: qv cvdT 定压过程: qp cpdT
qp qv [ pdv]p d ( pv) p
V=1m3的容器有N2,温度为20 ℃ ,压力表读数 1000mmHg,pb=1atm,求N2质量。
m
pVM
(1000 1) 1.013105 1.0 28
760
2.658kg
RmT
8.31431000 293.15
状态方程的应用
求平衡状态下的参数
n kmol : pV nRmT
m kg : pV mRT
cpdT cvdT RdT cp cv R
cp cv 0R
cp,m cv,m MR Rm
比热比k:定压比热与定 容比热的比值。
k cp cp cp,m cv cv cv,m
cv
R k 1
kR cp k 1
定值比热,真实比热和平均比热
定值比热:根据分子运动论得出各理想气体的摩尔比 热均相等,称为定值比热。
阿伏伽德罗定律:相同 p 和 T 下各理想气体的摩尔 容积Vm相同
在标准状况下
p0 1.01325 105 Pa T0 273.15K
Vm0 22.414 m3 kmol
代入理想气体状态 方程,可求得:
Rm 8.3143 [ kJ kmol K]

工程热力学课件第2章

工程热力学课件第2章
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热力学问题的步骤:
1. 确定所研究的系统,建立坐标系;
2. 分析过程中系统本身的能量变化及与外界交换的能量;
3. 列出平衡方程;(包括能量的、质量的) 4. 求解。
8
一、闭口系统的热力学第一定律表达式
Q
ΔU
W
取封闭气缸中的工质为研究对象,忽略系统动能和位能的 变化,则:
Ek 0
不花费能量就可以产生功的第一类永动机是 不可能制造成功的。
3
2–2 热力学能和总能
一、热力学能(internal energy)
Uch-化学能
U
Unu-原子核能 平移动能 Uk 转动动能 振动动能 Uth Up— 内位能
f 1 T
f 2 T , v
U U (T , v)
在无化学反应及原子核反应的过程中,化学能和原子 核能都不变化,可以不考虑,热力学能的变化只是内位能 和内动能的变化。
33
流入:
1 2 1 2 qm1 h1 cf 1 gz1 qm2 h3 cf 3 gz3 2 2
流出:
1 1 qm1 h2 cf22 gz2 qm2 h4 cf24 gz4 2 2
根据能量平衡方程:
E p 0
则:E U
对于微元过程:
δQ dU δW
热力学第一定律解析式 9
注意:
1. 表达式中Q、W、ΔU都是代数值,规定:系统吸热Q为正值,系统 对外作功W为正,反之则为负。系统的热力学能增大时, ΔU为正,反 之为负。 2.对于单位质量工质:
δq du δw
17
在 时间段内系统的能量变化为: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可得 :

高等工程热力学-第二章 热力学微分方程及工质的通用热力性质

高等工程热力学-第二章 热力学微分方程及工质的通用热力性质

(2) 在充进入C2H4的过程中所交换的热量;
(3) 在充进入C2H4的过程中总的熵产和火用损。
分析:
(1)本题的不可逆性体现在 哪里? (2)充气过程中所交换的热量、总的熵产和 火用损与焓基准、熵基准是否有关?
(3)理想气体方程是否适用?
当 当 当 >0,dT<0,节流冷效应; <0,dT>0,节流热效应; <0,dT = 0,节流零效应;
§2-6 克拉贝龙方程
克拉贝龙方程建立了相变过程中不可测参数的变化量ds 及dh,与可测参数的变化量dp、dT及dv之间的一般关系式, 它是确定相变过程中不可测参数s与h的数值及制定相应的热力 性质表所不可缺少的工具。
第二章 热力学微分方程 及工质的通用热力性质
热力学微分方程
建立了状态参数之间的一般关系式, 与过程的性质及途径无关; 适用于任何工质,任何过程。
§2-1 §2-2 §2-3 §2-4 §2-5 §2-6
特性函数 热物性参数 热力学能、焓及熵的一般关系式 有关比热的热力学关系式 焦尔—汤姆孙系数 克拉贝龙方程
(11-32)
§2-4 有关比热的热力学关系式
( 4-42)
( 4-44) ( 4-45)
结论: (1)对于气体,
恒为负值,所以cp>cv; ≈0,
(2)对于液体及固体,压缩性很小, 因此有cp≈cv; (3)当T→0时,cp≈cv。
§2-5 焦尔—汤姆孙系数
一、绝热节流过程的基本性质
二、绝热节流的温度效应

方程
吉布斯方程组 方程
纯质,可逆与不可逆均可
①吉布斯方程组具有高度的正确性和普遍性。 ②吉布斯方程组建立了热力学中最常用的8个状 态参数之间的基本关系式,在此基础上,可以 导出许多其它的普遍适用的热力学函数关系。

工程热力学第二章

工程热力学第二章

几种功及相互关系
体积变化功W 系统体积变化所完成的功
轴功Ws 流动功Wf 技术功Wt
系统通过轴与外界交换的 功
开口系付诸于质量迁移所 作的功
技术上可以利用的功
1.是简单可压缩系统热变功的源泉 2.往往对应闭口系统所求的功 3.准静态过程的表达式:
1.是开口系统所求的功 2.当工质进出口间的动能.位能被忽 略时,Ws=Wt
Wnet H1H2
气轮机
某蒸汽轮机,进口参数P1=9.0MPa,t1=500 ℃, h1=3386.8kJ/kg,cf1=50m/s,出口参数为P2=4.0kPa, h2=2226.9kj/kg,cf2=140m/s,进出口高度差12m,每千 克蒸汽经气轮机散热损失为15kJ,求
单位质量蒸汽流经汽轮机对外输出的功 不计进出口动能的变化,对输出功的影响 不计进出口位能的变化,对输出功的影响 不计散热损失,对输出功的影响 假设蒸汽流量为220t/h,汽轮机功率有多大?
H2 H1
2-9 非稳定流动的能量方程式
Q dEWf Wnet
时间内:系统储存能 dE=dEC.V (eoutmout einmin)
流动功
Wf poutvout mout pinvinmin
e
u
1 2
c2f
gz

h
u
pv
得到非稳定流动能量方程:
Q dEC.V+mout
(h
1 2
c2f
gz)out
状态参数-热力学能,比内能
U f T ,V
u f (t, v)
2-6 热力系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质量守恒方程式
稳定流动过程:
minmout mC.V
m C .V0,m inm out

工程热力学第二章整理知识点第三版

工程热力学第二章整理知识点第三版

工程热力学第三版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 ( 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 :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量 ,能量不可能被创造,也不可能被消灭;但能量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 , 且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它确定了热力过程中热力系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时 , 各种形态能量数量上的守恒关系。

能量是物质运动的度量。

分子运动学说阐明了热能是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等微粒的杂乱运动———热运动的能量。

根据气体分子运动学说, 热力学能是热力状态的单值函数。

在一定的热力状态下 , 分子有一定的均方根速度和平均距离 , 就有一定的热力学能 , 而与达到这一热力状态的路径无关 ,因而热力学能是状态参数。

由于气体的热力状态可由两个独立状态参数决定 , 所以热力学能一定是两个独立状态参数的函数, 如: u = f( T, v)或u =f( T, p) ; u = f( p, v)能量传递方式 : 作功和传热。

作功来传递能量总是和物体的宏观位移有关。

功的形式除了膨胀功或压缩功这类与系统的界面移动有关的功外 ,还有因工质在开口系统中流动而传递的功 ,这种功叫做推动功。

对开口系统进行功的计算时需要考虑这种功。

开口系统和外界之间功的交换。

取燃气轮机为一开口系统 , 当 1 kg 工质从截面 1 - 1流入该热力系时,工质带入系统的推动功为 p 1 v 1 ,工质在系统中进行膨胀,由状态1膨胀到状态2,作膨胀功 w,然后从截面 2 - 2流出,带出系统的推动功为p 2 v 2。

推动功差( pv) = p 2 v 2 -p 1 v 1是系统为维持工质流动所需的功, 称为流动功(系统为维持工质流动所需的功)。

在不考虑工质的动能及位能变化时, 开口系与外界交换的功量是膨胀功与流动功之差w -( p 2 v 2- p 1 v 1 );若计及工质的动能及位能变化, 则还应计入动能差及位能差。

热能和机械能的可逆转换总是与工质的膨胀和压缩联系在一起的。

高等工程热力学第二章要点

高等工程热力学第二章要点

1.
.
p
2 v
16
准静态过程
p1 = p0+重物
假如重物有无限多层 每次只去掉无限薄一层
系统随时接近于平衡态
p0
p
1.
.
.
p,T
2 v
17
实现条件 : 推动过程进行的势差(温差,压差)无限小, 保证系统在任意时刻皆无限接近于平衡状态。
驰豫时间 (relaxation time) 当工质在平衡被破坏后,自动恢复到 平衡所需时间。



(5)开口系的技术功Wt 单位质量闭口系: 当闭口系和开口系吸热量δq相同时,有
由焓的定义,比焓的微分式 又 得:

定义技术功
19
准静态过程的工程应用
例:
活塞式内燃机中,活塞运动速度为10m/s 压力波恢复平衡速度(声速)350 m/s
破坏平衡所需时间 (外部作用时间) >> 恢复平衡所需时间 (驰豫时间)
一般的工程过程都可认为是准静态过程
20
可逆过程 (reversible process)
可逆过程: 系统经历某一过程后,如果令过程沿相同的路径 而能使系统与外界同时恢复到初始状态,而不留下 任何痕迹,则此过程为可逆过程。

在准静态可逆过程中,对外做功由系统内部参数决定的, 不用考虑外界因素。 对于理想气体,温度恒等时

各种过程的体积功

(3)热量 在温差作用下,通过微观粒子无序运动传递的能量。 也是一个强度参数(温度T)和广延参数(熵S)的 Q TdS 乘积。
20活塞式内燃机中活塞运动速度为10ms压力波恢复平衡速度声速350破坏平衡所需时间外部作用时间恢复平衡所需时间驰豫时间一般的工程过程都可认为是准静态过程从餐饮业态需求出发使招商运营工程三方面良性互动

2工程热力学第二章plp2018——工程热力学课件PPT

2工程热力学第二章plp2018——工程热力学课件PPT
工程热力学
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第二章 理想气体的性质
工质的热物理性质


能源转换的量的规律

的 研
能量转量品质评价

实际的动力、制冷循环
工质的热力性质是工程热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第二章 气体的热力性质
2.1理想气体与实际气体 2.2理想气体比热容 2.3实际气体状态方程 2.4对比态定律与压缩因子图
比热比k:定压比热与 定容比热的比值。
k c p cp c p,m cv cv cv,m
cv
R k 1
cp
kR k 1
(4) 定值比热,真实比热和平均比热
定值比热:根据分子运动论得出各理想气体的摩尔
比热均相等,称为定值比热。
2.658kg
28
6) 状态方程的应用
求平衡状态下的参数
n km ol : pV nR0T
m kg : pV m RT
两平衡状态间参数的计算 标准状态与任意状态间的换算
p1v1 p2v2
T1
T2
p0v0 p2v2
T0
T2
第二章 气体的热力性质
2.1理想气体与实际气体 2.2理想气体比热容 2.3实际气体状态方程 2.4对比态定律与压缩因子图
q u
cv
( dT
)v
( T
)v
q h
cp
( dT
)p
( T
)p
理想气体u和h仅仅是温度的单一函数!
定容 q du 定压 q dh
du cvdT dh cpdT
§2.2理想气体比热
R R0 M
[J / kg.K ]

高等工程热力学第2章

高等工程热力学第2章
第二章 第一定律 瞬变流动
第一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 热力学第一定律: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都具有能 量;能量有各种不同形式,并能从一种形式转化 为另一种形式;在转换中,能量的总数保持不变。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一般表达式为: (2-1a) Q E W 式(2-1)中: Q表示热力系统与外界交换的热量, 习惯上系统吸热取正值,系统放热取负 值; ,表示热力系初、终态总能量的
第二章 第一定律 瞬变流动
对于闭口系统,系统是静止的,由略去位能 变化时,则得到
E U
故式(2-1)中各式可相应写成
Q U W
q u w
Q dU W
q du w
(2-2a) (2-2b) (2-2c) (2-2d)
第二章 第一定律 瞬变流动
( 2)
分别积分得
1 p2 kk T2 T1 ( ) p1
p1V m RT1
p2 1 k 1 ( ) p1
第二章 第一定律 瞬变流动
2. 刚性容器等温放气过程 与绝热放气不同,此条件是 dT 0, T1 T2 Tsur 及 Q 0 。求 Q 和 m 。 因为 dV 0 ,dT 0 ,所以状态方程的微分式应为
第二章 第一定律 瞬变流动
下面分别讨论充气与放气: 一、充气 对刚性容器充气,控制容积不变,但对气缸充 气时体积要改变。而且,充气较快时,接近绝热充 气;如充气很慢,系统和外界随时保持热平衡,接 近等温充气。所以分析计算要求随充气的具体情况 而定。
第二章 第一定律 瞬变流动
1、刚性容器绝热充气 已知:充气前的压力 p1和温度 T1 ,高压管线 的 p0 和 T0 ,终了压力 p2。求充气终温 T2及充气量 m 取系统:取储气罐为开口系

工程热力学第二章

工程热力学第二章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2-1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
能量守恒定律:自然界中的一且物质都具有能量,能量不可能
被创造,也不可能被消灭;能量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
形态,且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在热力学中的具体应用
2-2 热力学能和总能
一、热力学能
内动能
分子动能(移动、转动、振动) 分子位能(相互作用)
二、稳定流动能量方程 稳定流动:开口系统各点的热力学状态不随时间变化。 瞬变流动: 稳定流动条件下:
dE cv 0 d
2
2
qm1 qm2 qm
dEcv 0
m1 m2 m
c 21 f 2 gz1 )m1 (h2
c 21 f 2
Q (h1
c2 2 f 2
如:重力位能
以外界为参考坐标的系统宏观运动所具有的能量
1 2 Ek mc f 2
如:宏观动能
系统总能
E = U + Ek + Ep
1 2 e u ek e p u c f gz 2
常用U, dU, u, du
2-3 能量的传递与转化
一、作功和传热 物体之间的能量传递总依赖于作功和传热两种方式: •借作功传递能量总是和物体的宏观位移有关 •借传热来传递能量不需要物体的宏观位移。
gz w i
q u h wt u
技术功也源 自于膨胀功
h u pv
q u w
wt w ( pv)
wt w ( p2v2 p1v1 )
对可逆过程
w pdv
1
2
wt vdp
1

工程热力学第二章

工程热力学第二章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 定律 (dìyī)
First Law Of Thermodynamics
共六十一页
本章 的基本要求 (běn zhānɡ)
深入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 掌握能量(néngliàng)、储存能、热力学能、迁移能、焓的概念及计算式; 掌握体积变化功、推动功、轴功和技术功的概念及计算式;
2、准平衡(pínghéng)过程和可逆过程
准平衡过程:偏离平衡态无穷小,随时(suíshí)恢复平衡的状态变 化过程。
实现(shíxiàn)条件:
A、物系平衡恢复的速度>>过程进行的速度(外界条件变化率 的大小)
B、过程进行无限缓慢
建立准平衡过程概念的好处:
(1)可以用确定的状态参数变化描述过程 (2)可以在参数坐标图上用一条连续曲线表示过程
考虑系统本身具有的能量(储存能),也要考虑系统与外界之间所 传递的能量(迁移能)。
储存能取决于系统本身所处的状态;
迁移能取决于系统与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
区别这两类能量的不同特点,有助于正确地进行各项能量的计算。
共六十一页
储存能:系统储存的能量称为储存能,它有内部储存能和外部储存能 之分。
一.内部(nèibù)储存能——热力学能(internal energy)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为了获得机械能,则必须花费热能或其 他形式能量,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实现的。
共六十一页
§ 2–1 热力学第一定律(dìnglǜ)的实质
一.第一定律的实质: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在热现象中的应用。
二.第一定律的表述:
➢ 热是能的一种,机械能变热能, 或热能变机械能的时候,他们之间的比 值是一定的。
温物体
共六十一页
作功过程往往伴随着能量形态的转化:

《高等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高等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高等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学分: 3 总学时:54大纲执笔人:杜爱民大纲审核人:一、课程性质与目的二、课程基本要求三、课程基本内容大纲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4学时)高等工程热力学课程的背景知识、热力学的发展史;介绍课程性质、课程主要内容、课程的基本要求等,复习基本概念。

第二章温度与热力学第零定律(4学时)温度测量与温标概念,热力学第零定律与国际温标(ITS-90)。

第三章热力学第一定律(4学时)热力学基本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系统的能量的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

第四章热力学第二定律与熵(4学时)卡诺原理、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温标与熵、孤立系统熵增原理、能量贬值原理、极值原理、亥姆霍兹函数与吉布斯函数。

第五章火用与能量分析(6学时)火用与能、能分析与火用分析、热量火用与冷量火用、稳流工质的物理火用与焓火用第六章纯净流体的热力学性质(4学时)热力学曲面与相图、流体的比体积、维里方程、三次型状态方程、其他状态方程、压缩因子的通用化关联、固定组元物质的热力学微分关系式、热力学微分关系式的推导方法、纯净流体热力性质的计算。

第七章均匀混合物系的热力性质(4学时)变组元均匀混合物系的热力学基本关系式、气体混合物的热力性质、混合物中组元的逸度和逸度系数、液体混合物的热力性质、理想溶液、非理想溶液、活度与活度系数、二元混合物的相依性、浓溶液与稀溶液、混合过程热力参数的变化第八章多元系的相平衡(自学)相平衡概述、二元互溶系气液平衡相图。

第九章化学热力学基础(8学时)热力学第一定律应用于化学反应、化学平衡、反应平衡时理想气体的热容、多个反应的平衡、燃料的化学火用,、燃料电池、热力学第三定律等考试(2学时)四、实验或上机内容五、前修课程要求六、学时分配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工程热力学课件第2章 工质的热力性质2

工程热力学课件第2章 工质的热力性质2
● Z=1表示理想气体,可能<1或>1 ● Z>1,表示实际气体 更难压缩 ● Z<1,表示实际气体 可压缩性大
产生偏差的原因分析:
●实际气体分子间的作用力 ●气体分子所占据的容积 ● T一定,气体被压缩,分子平均距离r ↓,分子吸引力↑,Z<1
●气体被压缩到一定程度,分子本身体积不能忽略,分子 间的斥力↑, Z>1
●饱和液体线C-6-8-10-A
干饱和蒸气线C-5-7-9-B ●三个区域(图示)
C
6 液
5 tc 31.1oC
3
态 区
8
7气
12

1

10 汽 湿 区蒸
9
A
B
V
分析:
1.当t> 31.1℃, 对应每一个p,只有一个v值,即方程只有一
个实根,两个虚根;
2.当t= 31.1℃, p=pc时,v有三个相等实根,即临界状态点;
mi / M i m / M eq
M eq Mi
gi
Rgi Rgeq
gi
2.3 实际气体热力性质
2.3.1 实际气体状态方程建立的必要性
工程上近似计算采用对理想气体性质修正而得到实际气体性 质的简便方法。
压缩因子
Z pv pVM v v RgT R0T RgT / p vIdeal
● Z表示实际气体性质对理想气体的偏离程度
解:由于压力较低,故煤气可作理想气体。
m p2V2 p1V1 RgT2 RgT1
V2
p1T1 p2T1
V1
=
101573*290*68.37 101325*273
得:V2=63.91Nm3
2.2.2 理想气体的比热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工质的通用热力性质
§2-1
特性函数
(Gibbsian Equations)
一、吉布斯方程组
热力学能的全微分表达式 :
du Tds pdv
焓 enthalpy:
(闭口、纯质)
h u pv
亥姆霍茨(Helmholtz)函数: f u Ts
吉布斯(Gibbs)函数:
g h Ts
③由p及s组成的偏 导数,要加负号。
麦克斯韦关系
§2-2
热物性参数
1. 量热系数:
热量是可以测定的,在量热学中引出了一系列与测定热 量有关的量热系数。随着热力学的发展,这些量热系数逐渐 地被热力学能、焓及熵的偏导数所替代。现在除了定容比热 及定压比热外,其它的量热系数在热力学中已经不起什么作 用了。
四个特性函数:
Good physicist Has Studied Under Very Fine Teacher .
特性函数的全微分与相应的吉布斯方程组 中的微分方程联立:
2.麦克斯韦关系(Maxwell Relations) :


一个麦克斯韦关系

记忆方法:
同理:
① 同属性呈对角关系: T、s相对; p、v相对。 ② 下标要里外对调;
(11-32)
§2-4 有关比热的热力学关系式
( 4-42)
( 4-44) ( 4-45)
结论: (1)对于气体,
恒为负值,所以cp>cv; ≈ 0,
(2)对于液体及固体,压缩性很小, 因此有cp≈cv; (3)当T→0时,cp≈cv。
§2-5
焦尔—汤姆孙系数
一、绝热节流过程的基本性质
二、绝热节流的温度效应
节流前后流体的温度变化称为绝热节流的温度效应。 绝热节流后的温度取决于节流之前的状态、节流程度及 流体的性质。 在相同的入口状态及节流程度的条件下,节流后的 温度效应完全取决于流体的性质。因此,绝热节流的温 度效应,是流体物性的一种表现。
焦汤系数又称为绝热节流系数,它是表征绝热节流温度 效应的热物性参数。
=定值
工质确定→pc、Tc、vc)及R确定→zc确定。
3.对比态方程
对比态参数:
对比态定律:任意两个对比态参数确定之后,第三个 对比态参数就完全确定。 则 二参数对比态原理
三参数对比态原理
满足对比态方程的各种工质必满足对比态定律。
4.通用压缩因子图
氨、酯、醇等类工质 Zc = 0.24~0.26 大部分烃类工质 Zc = 0.26~0.28 O2、N2、CO、CH4、C2H6等 Zc = 0.28~0.30
当 当 当 >0,dT<0,节流冷效应; <0,dT>0,节流热效应; <0,dT = 0,节流零效应;
§2-6 克拉贝龙方程
克拉贝龙方程建立了相变过程中不可测参数的变化量ds 及dh,与可测参数的变化量dp、dT及dv之间的一般关系式, 它是确定相变过程中不可测参数s与h的数值及制定相应的热力 性质表所不可缺少的工具。
§2-3 热力学能、焓及熵的一般关系式
(T,v)→ u,s → f →其它 (T,p)→ h,s → g →其它 1. u(T,v)及s(T,v)的一般关系式
(11-37) (11-38)
(11-39) (11-40)
2. h(T,p)及s(T,p)的一般关系式
(11-29)
(11-30)
(11-31)
微分形式:
在液—汽两相区的范围内对上式积分:
dp s" s' h" h' dT v" v' T (v" v' )
§2-7 工质的通用热力性质
一、对比态方程与通用压缩因子图
1.压缩因子
z相等的所有工质都处于热力学相似的状态。
则实际气体的状态方程:
某工质的压压缩系数: T
1 v ( )T v p
[ Pa-1 ]
在定温下比容随压力的变化率与该状态下的比容的比值。
1 v 定熵压缩系数: s ( ) s v p
[ Pa-1 ]
在绝热条件下比容随压力的变化率与该状态下的比容的比值。 二者都是可测的强度参数,其具体函数形式取决于工质 的性质。它们的倒数,称为相应的体积弹性模量。
(一)焓偏差
⒈ 焓的偏差函数及焓偏差
任意温度下的焓的偏差函数:
对假想理想气体
焓偏差:

2. 实际气体的焓:
指定状态1(T1,p1):
也可
实际气体12过程:
3.通用焓偏差图
有因次
无因次
∴可制成
一定时的
图。
(二)熵偏差
⒈ 熵的偏差函数及熵偏差
任意温度下的熵的偏差函数:
对假想理想气体
理气
熵偏差:

方程
吉布斯方程组 方程
纯质,可逆与不可逆均可
①吉布斯方程组具有高度的正确性和普遍性。 ②吉布斯方程组建立了热力学中最常用的8个状 态参数之间的基本关系式,在此基础上,可以 导出许多其它的普遍适用的热力学函数关系。
二、特性函数及其性质
1.特性函数 由一个热学参数(T 或s)和一个力学参数 (p 或v)作为独立变量的热力学函数,如该函数 确定之后,系统的平衡状态就完全确定,具有这 种特性的热力学函数称为特性函数。 四个特性函数:
5.凯氏定则 (Kay’s Rule)
二、焓偏差及熵偏差
偏差函数(departure function):
工质某一热力参数(摩尔参数、比参数)的实际状态值 与同温零压下的同名状态值之差。即等温下工质从零压 变化到压力p时工质的某一热力参数的变化。
偏差(余函数):
假想理想气体的偏差函数与相同温度下的实际气体 的同名偏差函数之差。
第二章 热力学微分方程 及工质的通用热力性质
热力学微分方程
建立了状态参数之间的一般关系式, 与过程的性质及途径无关; 适用于任何工质,任何过程。
§2-1 §2-2 §2-3 §2-4 §2-5 §2-6
特性函数 热物性参数 热力学能、焓及熵的一般关系式 有关比热的热力学关系式 焦尔—汤姆孙系数 克拉贝龙方程
2.测温系数
绝热膨胀系数:
在定压下比容随温度的变化率与该状态下的比容的比值。 绝热膨胀系数是个强度系数,单位为K-1 。 压力的温度系数:
在定容下压力随温度的变化率与该状态下的压力的比值。 压力的温度系数是也是个强度系数,单位为K-1。
3.弹性系数:
弹性系数是表征纯物质在一定的热学条件下所呈现的 力学性质,它也是一种热物性参数。

2. 实际气体的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