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彩色化技术及其发展

合集下载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技术介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技术介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技术介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是一种新型的发光器件技术,由有机材料制成。

OLED技术结合了有机材料的特性和发光器件的的特性,可以在不需要背光的情况下发出颜色丰富、亮度较高的光。

它具有响应快、发光效率高、能耗低等优点,因此在显示技术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OLED技术是基于有机材料中的发光现象。

有机材料是一种由碳元素构成的化合物,具有很强的光致发光特性。

与传统的LED器件相比,OLED器件不需要外部的背光源,而是利用有机材料自身的特性直接发光,因此OLED器件可以制作得非常薄,达到几个纳米的厚度。

OLED器件由四个不同的部分组成:一层有机发光层、两层电极和一层衬底层。

其中,有机发光层是OLED器件的最关键部分,它薄至仅几纳米,通过在该层中注入电荷,有机分子发生电致发光现象。

电荷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它们在有机发光层内重组,释放出能量并发出光。

有机发光层的材料通常采用芳香族化合物以及有机金属配合物等。

OLED的工作原理是由电流经过电极进入有机发光层时,电流携带着电子和正孔进入有机发光层,电子和正孔在该层中相遇并发生复合。

在复合的过程中,电荷之间的能量被释放成光能,发出可见光。

而且,由于电荷可以自由运动,OLED器件具有快速的响应速度,可以实现高频率的图像刷新,扩大了其在电视和显示器领域的应用。

OLED技术具有许多优势。

首先,它可以制造出非常薄、灵活的器件。

由于有机材料可以制造成非常薄的膜,因此OLED显示器可以做到薄如蝉翼,并且可以弯曲、折叠,实现更灵活的设计。

其次,OLED器件具有高亮度和鲜艳的颜色。

由于OLED器件可以直接发光,而不需要背光源,因此可以实现更高的亮度,并且颜色更加鲜艳,对比度更高。

此外,OLED 器件的发光效率也比传统的LED器件高,能耗更低。

最后,OLED器件具有非常快速的响应速度。

由于电荷在有机材料中的运动速度非常快,因此OLED器件可以实现高频率的图像刷新,不会出现拖影现象。

电致发光及其研究进展

电致发光及其研究进展

4)发光色度 由于人眼对不同颜色的感觉不同,所以不能测量颜色, 仅能判断颜色相等的程度。为了客观地描述和测量颜色, 1931年国际照明委员会(CI E)建立了标准色度系统,推荐 了标准照明物和标准观察者。通过测量物体颜色的三刺激 值(X,Y,Z)或色品坐标(x,y,z)来确定颜色。通常,用 色度计来测量颜色。 5)发光寿命 寿命定义为亮度降低到初始亮度的50%时所需的时间。 应用市场要求OLED在连续操作下的使用寿命达到10000
二、电致发光的发光机理
电致发光的发光机理是被加速的过热电子碰撞、激发 发光中心,使发光中心被激发到高能态而发光。
电致发光包括四个基本过程:
(1)载流子从绝缘层和发光层界面处的局域态穿过进 入发光层; (2)载流子在发光层的高电场中加速成为过热电子; (3)过热电子碰撞、激发发光中心; (4)载流子再次被束缚到定域态。
四、有机电致发光的优点及性能参数
1.有机电致发光的优点
有机电致发光比起发展较早的无机电致发光而言, 具有材料选择范围宽、可实现由蓝光区到红光区的全彩 色显示、驱动电压低、发光亮度和发光效率高、视野角 度宽、响应速度快、制作过程相对简单、成本低,并可 实现柔性显示等诸多优点。在制造上,由于采用有机材 料,可以通过有机合成方法获得,与无机材料相比较, 不仅不耗费自然资源,而且还可以通过合成,得到新的 更好性能的有机材料,使OLED的性能不断地向前发展。
一、电致发光的简介
1.发光
光辐射可以分为平衡辐射和非平衡辐射两大类,即 热辐射和发光。任何物体只要具有一定的温度,则该物 体必定具有与此温度下处于热平衡状态的热辐射。非平 衡辐射是指在某种外界作用的激发下,体系偏离原来的 平衡态,如果物体在向平衡态回复的过程中,其多余的 能量以光辐射方式发射,则称为发光。因此发光是一种 叠加在热辐射背景上的非平衡辐射,其持续时间要超过 光的振动周期。

彩色OEL显示器发展前景诱人

彩色OEL显示器发展前景诱人
维普资讯
彩色 O L显示器发展前景诱人 E
信息产业替南京电子工程 究用 蒋庆全 电致 发光是最 早推 出的平 板显示器件 之一。它是一种 显示器件 ( L 的显示机理是借助 电子 、 OE D) 空穴载流子的
直接将 电能转换成光能 的现象 ,电能与光 能之 间的转换 属 于非热性转换 ,这是一种 电场激励 发光的电光效 应。 目前
阴极 电子传 输崖 发光层 空 穴抟辅 屉
阳极
视角窄、响应速度慢( s 、温 度特 性差 ( i 级) n 低温下无 浩使 用 ) 依赖背光源而亮度不足等缺陷 。 、 上述三者 皆属于 自发 光的平 板型显示 器, 并具有颇快的响应速度及颇宽的视角。
但P DP存在着工艺复杂、售价高 昂及功耗大等问题 ,F D E 亦面临 着工艺复 杂、驱 动电压过高 及发光效率低 等不足
电致 发光 显示器件 已发展成 重要 的平 板显示 器件之一 近
注八 与复合而发光的 。其工作机理类似干半导体发光二极 管 (E L D)和潋光器。显示器件的结构可分为单 层和多层
两种 。所采用的功能材料则分为低分子材料和高分子材料
年来,随着荧光扮 、电介质及透 明电极等材 料的进 步 与发
)显示器件是当前 国际显示技 术上 的一 个研究热点 。 可阻预 言 , 在不久的将来 ,彩色 O L显示器将会成为 E

发光效率高( .1 / 的 O L显示器件后 ,才 重新 引起 了 1 5 n w) E r
们对 OEL显示 的极 大兴趣 1 0年英 国剑桥 大学的 9 9
J H. u ru h s . B r o g e等人用共轭高分子材料制成了有机 聚合物
电路相 匹配的直流低 电压驱动 、主动发光 、高亮度 、高教 率 宽视 角、快速响应 、耐冲击 与振动 及易于实现垒彩色 大屏幕显示等特点 。近年来 ,进人该研究领域的学术界和 工业界研究 小组 日趋增 多。大 力开发并研制物理性能优异 的有机材料 、探求新型 制膜工艺 、改进 器件结构 、发展彩

OLED的发展与应用!

OLED的发展与应用!
P.S.:PM-OLEM的典型结构。典型的PM-OLED由玻璃基板、ITO(indium tin oxide;铟锡氧化物)阳极(Anode)、有机发光层(Emitting Material Layer)与阴极(Cathode)等所组成,其中,薄而透明的ITO阳极与金属阴极如同三明治般地将有机发光层包夹其中,当电压注入阳极的空穴(Hole)与阴极来的电子(Electron)在有机发光层结合时,激发有机材料而发光。
三、封装
⑴ 吸水材料:一般OLED的生命周期易受周围水气与氧气所影响而降低。水气来源主要分为两种:一是经由外在环境渗透进入组件内,另一种是在OLED工艺中被每一层物质所吸收的水气。为了减少水气进入组件或排除由工艺中所吸附的水气,一般最常使用的物质为吸水材(Desiccant)。Desiccant可以利用化学吸附或物理吸附的方式捕捉自由移动的水分子,以达到去除组件内水气的目的。
二、阴极工艺
在高解析的OLED面板中,将细微的阴极与阴极之间隔离,一般所用的方法为蘑菇构型法(Mushroom structure approach),此工艺类似印刷技术的负光阻显影技术。在负光阻显影过程中,许多工艺上的变异因子会影响阴极的品质及良率。例如,体电阻、介电常数、高分辨率、高Tg、低临界维度(CD)的损失以及与ITO或其它有机层适当的黏着接口等。
当电子的状态位置由激态高能阶回到稳态低能阶时,其能量将分别以光子(Light Emission)或热能(Heat Dissipation)的方式放出,其中光子的部分可被利用当作显示功能;然有机萤光材料在室温下并无法观测到三重态的磷光,故PM-OLED元件发光效率之理论极限值仅25%。
PM-OLED发光原理是利用材料能阶差,将释放出来的能量转换成光子,所以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材料当作发光层或是在发光层中掺杂染料以得到我们所需要的发光颜色。此外,一般电子与电洞的结合反应均在数十纳秒(ns)内,故PM-OLED的应答速度非常快。

有机电致发光发展历程及TADF材料的发展进展

有机电致发光发展历程及TADF材料的发展进展

有机电致发光发展历程及TADF材料的发展进展有机电致发光发展历程及TADF材料的发展进展1.1引⾔有机光电材料(Organic Optoelectronic Materials),是具有光⼦和电⼦的产⽣、转换和传输等特性的有机材料。

⽬前,有机光电材料可控的光电性能已应⽤于有机发光⼆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1,2,3],有机太阳能电池(Organic Photovoltage,OPV)[4,5,6],有机场效应晶体管(Organic Field Effect Transistor,OFET)[7,8,9],⽣物/化学/光传感器[10,11,12],储存器[13,14,15],甚⾄是有机激光器[16,17]。

和传统的⽆机导体和半导体不同,有机⼩分⼦和聚合物可以由不同的有机和⾼分⼦化学⽅法合成,从⽽可制备出⼤量多样的有机半导体材料,这对于提⾼有机电⼦器件的性能有⼗分重要的意义。

其中,有机电致发光近⼗⼏年来受到了⼈们极⼤的关注。

有机电致发光主要有两个应⽤:⼀是信息显⽰,⼆是固体照明。

在信息显⽰⽅⾯,⽬前市⾯上主流的显⽰产品是液晶显⽰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它基本在这个世纪初取代了阴极射线管显⽰,被⼴泛应⽤于各种信息显⽰,如电脑屏幕,电视,⼿机,以及数码照相机等。

但是,液晶显⽰器也有其特有的缺点,⽐如响应速度慢,需要背光源,能耗⾼,视⾓⼩,⼯作温度范围窄等。

所以⼈们也迫切需要寻求⼀种新的显⽰技术来改变这种局⾯。

有机发光⼆级管显⽰器(OLED)被认为极有可能成为下⼀代显⽰器。

因为其是主动发光,相对于液晶显⽰器有着能耗低,响应速度快,可视⾓⼴,器件结构可以做的更薄,低温特性出众,甚⾄可以做成柔性显⽰屏等优势。

但是,有机发光显⽰技术⽬前还有许多瓶颈需要解决,尤其是在蓝光显⽰上,还需要⾯对蓝光显⽰的⾊度不纯,效率不⾼,材料寿命短的挑战。

有机电致变色材料的性质及应用研究

有机电致变色材料的性质及应用研究

有机电致变色材料的性质及应用研究有机电致变色材料是一种能够通过电场改变颜色的物质。

其基本工作原理是通过改变材料分子间电荷或能量状态来改变其吸收和反射光谱,从而产生颜色变化。

有机电致变色材料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例如智能窗户、光学显示器、太阳能电池等。

本文将从材料的性质、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三个角度来探讨有机电致变色材料的性质及应用研究。

一、材料的性质有机电致变色材料一般是由苯环、吡咯烷等的有机小分子或聚合物组成的。

这些材料的最大优点是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响应速度。

一般来说,电场强度越大,颜色变化越明显,因此这些材料能够响应微弱的电场,这是其他颜色变化材料所不能比拟的。

另外,有机电致变色材料还具有简单制备、低成本和良好可控性等优点,这些优点让它被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除了这些优点,有机电致变色材料还具有很强的耐久性和热稳定性,这保证了它能够长时间保持变色状态。

这一点对它的应用非常重要。

另外,有机电致变色材料还具有可重复变色、透明或半透明等特点。

这些性质让它被广泛用于各种领域。

二、应用领域有机电致变色材料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以下是一些比较突出的应用领域:智能窗户传统的智能窗户大多采用电动窗户或半反射电子玻璃方式。

这些方式虽然方便,但成本比较高。

有机电致变色材料因其便宜和低能耗而逐渐取代电动和半反射玻璃窗户。

在没有电场的情况下,有机电致变色材料是半透明的,因此可以通过窗户看到外界景色。

当电场加强时,材料变为不透明状态,从而有效遮蔽室内光线,达到隔热降温的效果。

光学显示器现代电视、电脑和手机屏幕普遍采用液晶显示技术。

液晶面板内部有一个液晶层,可以通过电场来控制其色彩和亮度。

然而,传统液晶显示技术存在着观看角度小,色彩鲜艳度不够等问题。

有机电致变色材料因其灵敏度高、反应速度快等特点能够提高液晶显示器的色彩鲜艳度,同时增加观看角度。

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在照射光强度变化过程中,电池输出的电压和电流都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电能输出。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材化1111班王蒙 1120213122摘要:简要论述有机电致发光设备的发光机理、器件结构及彩色显示方法,详细介绍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种类、组成、特点和研究近况,并对其用途和前景,尤其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作了一定介绍。

另外还指出了有机电致发光在商业化过程中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有机发光材料,进展,应用。

正文:信息技术的持续快速发展对信息显示系统的性能,如亮度、对比度、色彩变化、分辨率、成本、能量消耗、质量和厚度等均提出了高的要求。

在已有的成熟显示技术中,电致发光显示设备能够满足上述性能要求,另外它还具有宽视角、较宽的工作温度范围和固有的强度等优点。

电致发光显示设备一般包括发光二极管(LED)、粉末磷设备、薄膜电致发光设备(TFEL)和厚介质电致发光设备等。

目前的信息显示市场上真正的参与者主要是TFEL和有机LED (OLED)。

OELD技术的发展时间并不很长,但发展速度较快。

近几年,随着市场对高质量、高可靠性、大信息量显示器件的需求日益增加,OLED技术更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已有多种OLED产品投入市场。

1997年,日本Pioneer公司推出配备有绿色点阵OLED的车载音响,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条OELD生产线。

1998年,日本NEC、Pioneer公司各自研制出5英寸无源驱动全彩色四分之一显示绘图阵列(QVGA)有机发光显示器。

2000年,Motorola公司推出了有机显示屏手机。

2002年,Toshiba公司推出了17英寸的全彩色显示器。

清华大学与北京维信诺公司共同开发出国内首款多色OLED手机模块。

2003年,台湾奇美电子公司与IBM合作推出加英寸的OELD显示器。

2004年5月,日本精工爱普生公司研制成功的40英寸大屏幕OLED显示器以全彩、超薄、动态影像显示流畅的特点成为OELD显示市场上最大的亮点。

2006年,首尔半导体株式会社的子公司SeoulOptodeviceCo.Lid.以控股方式与美国SensorElectronicTechnology公司共同开发生产的世界唯一的短波长紫外发光二极管(UVEL D)产品已开始量产。

OLED的发展现状

OLED的发展现状

间插入一个掺杂荧光染料作为
发光中间层。驱动电压从6V 提升至15-16V时获得发光亮 度为2000cd/m2,接近于荧
光灯的亮度
Source: Kido J, Kimura M, Nagai K. Multilayer white light-emitting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J]. Science, 1995, 267(5202):1332-4.
电视机---京东售价¥24388
2
发光原理及构造
01 发光原理
Cathode 阴极 HIL: 空穴注入层
Cathode EIL ETL EML HTL HIL Anode
有机电致发光过程由以下五个步骤 完成: 1.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载流子的 注入:电子和空穴分别从阴极和阳 极向夹在电极之间的有机功能薄膜 注入。 2.载流子的迁移:注入的电子和 空穴分别从电子输送层和空穴输送
首先,蓝色有机物寿命较短,影
响了整体 OLED 显示屏的寿命。
有机光电。
2013年,南京第壹有机光电有限公司 创新性地采用开发出优化的含微米颗 粒的外光提取材料工艺,制备出高光 效的EES-OLED照明模块。开发出EESOLED照明面板量产生产工艺;创新实 现了三层堆叠器件,改进了OLED器件 功能与寿命,开发了防短路、高可靠
02 OLED的技术应用
高性能的彩色化 OLED产品,高色
纯度、长寿命和高解析度为重点的 研究内容。
有源矩阵OLED显示器( AMOLED ), 这种驱动方式的显示器与无源矩阵OLED
OLED 在照明光源领域的应用
显示器( PMOLED )相比能量效率更高,
而且能够实现大尺寸显示。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 的结构和发光机理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 的结构和发光机理

摘要OLED 具有全固态、主动发光、高对比度、超薄、低功耗、无视角限制、响应速度快、低电压直流驱动、工作温度范围宽、易于实现柔性显示和3D 显示等诸多优点,将成为未来20 年最具“钱景”的新型显示技术。

同时,由于OLED 具有可大面积成膜、功耗低以及其它优良特性,因此还是一种理想的平面光源,在未来的节能环保型照明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系统介绍OLED的发展背景、发展史、制备及应用,介绍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 的结构和发光机理。

典型的传统OLED是生长在透明的阳极例如ITO玻璃上的,发射出来的光是由最底层衬底透出,这使得它与其他电子元件如硅基显示驱动器的集成变得非常复杂。

因此,理想的做法是研发一种OLED,其光的发射由器件顶部的透明电极透出。

重点介绍一种具有阴极作为底层接触层,阳极ITO薄膜作为顶部电极的表面发射型或者说有机“反转”的LED(OILED)。

介绍了该器件的制备工艺,对该OILED的I一V特性及EL谱进行了测试,发现与传统的OLED相类似,而工作电压有所升高,效率一定程度上降低。

为了进一步改善器件性能,我们对器件增加了保护层(PL),研究了PL对OILED器件性能的影响。

最后概述了器件的技术进展和应用前景, 并展望了未来OLED 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有机反转电致发光器件,发光机理,保护层(PL),阳极ITO 薄膜AbstractOLED has a solid state, self-luminous, high contrast, ultra-thin, low power consumption, viewing angle, fast response, low-voltage DC drive, the operating temperature range, easy to implement many of the advantages of flexible displays and 3D displays future20 years of the most "money scene" of the newdisplay because OLED has a large-area film, low power consumption, and other fine features, so an ideal plane light source, also has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the future of energy saving lighting in the area. In this paper, the systematic introduction of OLED development background,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the structure of the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OLED) and the luminescence mechanism.Typical traditional OLED is growth in transparent anode ITO glass, for example, the light is emitted by bottom gives fully substrate, this makes it and other electronic components such as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ilica based drive become very complex. Therefore, the ideal way is developing a OLED, its light emission from the top of the device gives fully transparent electrodes. Focuses on a cathode as the bottom contact layer, the anode of ITO films as the top electrode surface emission or organic LED of the "reverse" (OILED). Of the device preparation process, the OILED I-V characteristics and EL spectra of the test, found that similar to the conventional OLED, the working voltage was increased efficiency to a certain extent on the low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device performance of the device to increase the protective layer (PL), PL OILED device performance. Finally an overview of the technical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f the device, and looked to the future OLED,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Keywords: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Organic reverse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Luminescence mechanism,Protective layer (PL), the anode of ITO films.目录摘要 (I)Abstract........................................................... I I 目录.............................................................. I II 1.绪论.. (1)1.1课题背景 (1)1.2 OLED技术的发展概况 (2)1.2.1 全球OLED发展史 (4)1.2.2 中国OLED发展状况 (5)1.2.3 OLED的应用 (6)1.2.3 OLED的制备 (6)2.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8)2.1 引言 (8)2.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8)2.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 (9)2.4 OLED发光机理 (10)2.5 我国发展OLED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3)2.5.1 存在的问题 (13)2.5.2 发展趋势 (14)2.6 结论及建议 (14)3.有机反转电致发光器件 (16)3.1 引言 (16)3.2 器件制备工艺 (17)3.2.1 基片的清洗及表面处理 (17)3.2.2 阴极的蒸镀 (17)3.2.3 有机层的成膜 (18)3.2.4 阳极的溅射 (18)/ PVK:TPD/PTCDA/ITO结构的有机反转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3.3 Si/Al/Alq3 (19)3.3.1 OILED的I一V特性及亮度测试 (19)3.4 保护层(PL)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26)3.4.1 PL厚度对器件j一V特性的影响 (26)的影响 (28)3.4.2 PL对器件的最大驱动电流Im ax的影响 (28)3.4.3 PL对器件外量子效率qe3.4.4 PL对EL发射谱的影响 (29)3.4.5 顶电极(阳极)面积对载流子注入效率的影响 (30)3.4.6 PL层对器件最表面状态的影响 (31)4.OLED与OILED的特性及存在的问题 (32)4.1 与目前占主流地位的CRT及LCD技术相比,OLED与OILED具有以下更多的优点: (32)4.2 与OLED相比OILED的不同 (34)4.3 OLED与OILED 急待解决的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34)结论 (37)5.致谢 (38)6.参考文献: (39)1.绪论1.1课题背景信息显示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之一, 而信息显示技术及显示器件多种多样, 到目前为止,有四种发光物理机制完全不同的固态场致发光形式。

电致变色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电致变色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电致变色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摘要:电致变色材料在显示、开关、无炫光镜、电致变色存储、建筑窗玻璃、轻质窗玻璃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电致变色材料由于其结构多样、独特的氧化还原性能,在电致变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综述了电致变色材料的类型和变色机理,并对其在电致变色方面的发展及应用进行了简要介绍。

关键词:电致变色;有机材料;无机材料;应用前景;研究进展前言: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对有机染料的研究表明,某些物质在通人电流(或电压)作用下,会产生可逆的改变,此后便有了相关的研究报告,直至1960年代普拉特提出电致变色,才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本文对电致变色材料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1电致变色材料概述电致变色是一种材料在施加正、负交变电场或电压时,其反射率、透光率等的光学性质会出现一种稳定的可逆性改变,其外观呈现出一种具有可逆色彩和透明度的可逆改变。

电致变色材料是一种电致变色材料,而电致变色元件则是一种电致变色材料。

目前,电致变色材料的色彩改变已经不仅仅限于用眼睛能看到的范围,而且可以用来反映近红外、远红外、微波等电磁区。

2电致变色材料的研究2.1有机电致变色材料2.1.1有机材料电致变色机理某些溶液中存在的离子与分子络合物是电致变色物质,他们会失去一个正极的电子,或者在阴极制造一个电子。

它们都有吸色性,或与原来的物质不一样。

某些物质有超过两种氧化态,可以进行单一或多个电子的反应,每一次反应的颜色都不一样。

2.1.2有机电致材料的分类有机电致变色材料的色彩改变通常是多色的,可以很好地利用分子设计使其性能得到最好地改善。

根据其变色机制,可将其归结为三种类型:小分子氧化还原反应、导电聚合反应、金属有机鳌合体反应等。

(1)普鲁士蓝普鲁士蓝的颜色是普鲁士的蓝色,是一种能在深蓝色、透明无色(还原时)和淡绿色(氧化时)之间发生变化的电致变色材料。

其化合物为典型的杂价态,具有很高的变色效率,可以通过牺牲阳极法和电化学沉积法来制作[1]。

新型显示技术发展趋势与应用

新型显示技术发展趋势与应用

新型显示技术发展趋势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显示技术也不断更新迭代。

从最初的CRT电视到后来的LCD显示器,再到现在的LED和OLED显示技术,人们的视觉感受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本文将分享新型显示技术发展趋势与应用。

一、OLED显示技术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发光材料,可以进行光电转换,同时有电致发光的特性。

只需注入极微小的电流即可使OLED晶体发光,展现出极高的色彩还原度和对比度。

目前,OLED已广泛应用于手机、电视等领域,也被越来越多的智能手表、可穿戴设备等产品采用。

二、柔性显示技术柔性显示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显示技术,可以随意弯曲和拉伸,所以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柔性显示技术主要有两种类型: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FOLED)和柔性电致变色技术(MECD)。

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是由可弯曲和可拉伸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制成,而柔性电致变色技术则是一种电致变色晶体体技术,可以实现眼镜、窗帘等的变色。

三、VR技术VR技术(Virtual Reality)是一种被广泛关注的新型技术。

目前VR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是游戏、教育、医疗、设计等领域。

VR技术可以实现眼中所见的虚拟世界,人们在其中可以自由穿梭,去体验各种不同的场景和体验。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使得用户在视觉上可以得到更加真实自然的体验。

四、微投技术微投技术可以把大屏幕变为小玩具,在短距离内将大屏幕原理缩小,便于携带使用。

不同于以往的LCD或DLP等技术,微投技术主要应用投射面积均小于50英寸的室内环境中。

微投技术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设备上。

五、全息技术全息技术(Holography)是模拟光传播的方式来再现三维立体影像的技术。

全息立体影像不同于一般的平面动画或静态图像,能够实现真正的3D观看效果。

全息技术已经被应用在虚拟现实、通信、医疗等领域。

未来,全息技术的应用还将不断发展。

2024年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市场发展现状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市场发展现状摘要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屏是一种新兴的显示技术,具有轻薄、柔性、高对比度和广视角等优点。

本文将介绍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屏市场的发展现状。

首先,我们将探讨OLED显示屏的原理和结构。

然后,我们将分析OLED显示屏的市场增长趋势以及主要应用领域。

最后,我们将提出目前OLED显示屏市场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会。

1. 引言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屏是一种基于有机材料发光原理的新型显示技术。

与传统液晶显示屏相比,OLED显示屏具有更高的对比度、更宽的视角以及更快的响应速度。

因此,OLED显示屏在智能手机、电视、汽车显示器和可穿戴设备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2. OLED显示屏的原理和结构OLED显示屏是通过将有机材料电流注入一个发光层来产生光。

它由多个不同层次的材料组成,包括阴极、电子传输层和发光层。

当电流通过这些材料时,电子和空穴会在发光层结合,产生发光效应。

通过控制电流的强度和电压,可以实现不同颜色的发光。

3. OLED显示屏市场增长趋势OLED显示屏市场正在迅速增长,并且预计在未来几年内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3.1 技术进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OLED显示屏的质量和性能不断提升。

例如,新一代OLED 显示屏采用更先进的材料和制造工艺,具有更高的亮度和更长的寿命,能够满足消费者对高质量显示的需求。

3.2 增强的用户体验OLED显示屏具有更高的对比度和更广的视角,使得观看图像和视频更加清晰和真实。

这为用户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提高了用户满意度,因此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

3.3 多样化应用领域OLED显示屏具有轻薄、柔性的特点,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应用领域。

目前,OLED显示屏已经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电视、电子书阅读器和可穿戴设备等产品中。

随着柔性OLED技术的不断成熟,它还将在汽车、医疗设备和家用电器等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4. OLED显示屏市场主要应用领域OLED显示屏在多个应用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 智能手机智能手机是OLED显示屏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技术介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技术介绍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技术介绍摘要: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具有效率高、亮度高、驱动电压低、响应速度快以及能实现大面积光电显示等优点,因其在平板显示和高效照明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而引起广泛关注,也是21世纪首选的绿色照明光源之一。

虽然目前平板显示市场主流产品仍为LCD,OLED仍存在问题,但技术的发展与突破将必将会使OLED在未来大放异彩。

关键词:有机电致发光,OLED技术,OLED材料一、OLED简介OLE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又称“有机EL显示”)是指有机半导体材料和发光材料在电场驱动下,通过载流子注入和复合导致发光的现象。

其原理是用ITO透明电极和金属电极分别作为器件的阳极和阴极,在一定电压驱动下,电子和空穴分别从阴极和阳极注入到电子和空穴传输层,电子和空穴分别经过电子和空穴传输层迁移到发光层,并在发光层中相遇,形成激子并使发光分子激发,后者经过辐射弛豫而发出可见光。

辐射光可从ITO一侧观察到,金属电极膜同时也起了反射层的作用。

根据这种发光原理而制成显示器被称为有机发光显示器,也叫OLED显示器。

二、OLED发光原理有机电致发光属于载流子双注入型发光器件,所以又称为有机发光二级管。

其发光的机理一般认为如下:在外加电压的作用下,电子从阴极注入到有机物的最低空轨道(LUMO),而空穴则由阳极注入到有机物的最高占据轨道(HOMO)。

载流子在有机分子薄膜中的迁移被认为是跳跃运动和隧穿运动,并认为这两种运动是在能带中进行。

当电子和空穴在某一复合区复合后,形成分子激子,激子在有机固体薄膜中不断做自由扩散运动,并以辐射或无辐射的方式失活。

当激子由激发态以辐射跃迁的方式回到基态时,我们就观测到电致发光现象。

而发射光的颜色则是由激发态到基态的能级差所决定的。

有机电致发光过程通常由以下几个阶段完成:1)载流子的注入。

在外加电场的条件下,电子和空穴分别从阴极和阳极向夹在电极之间的有机功能薄膜层注入;2)载流子的迁移。

彩色OEL显示技术发展综述

彩色OEL显示技术发展综述
介 质 及 透 明 电极 等 材 料 的进 步 与发 展 。 电致 发 光显 示 器 件 的 生 产 工 艺 技 术 有 了 根 本 性 的 突 破 ,
其 显 示 质 量 与性 能 皆有 了颇 大 的 改 善 , 已被 广 泛 应 用 于 军 民 用 领 域 。 单 色 薄 膜 电致 发 光 显 示
上 的 一个 研 究 热 点 。可 以 预 言 。 在不 久 的 将 来 , 色 O 彩 EL显 示 器 将 会 成 为 一 种 重 要 的 平 板 型 显 示 技 术 。 彩 色 OEL显 示 器 具 有 与 集 成 电路 相 匹配 的 直流 低 电压 驱 动 、 动 发 光 、 亮 度 、 主 高 高
1 前 言
‘ 电致 发 光 是 最 早 推 出 的 平 板 显 示 器 件 之 一 。它 是 一 种 直 接 将 电能 转 换 成 光 能 的 现 象 , 电 能与 光 能 之 间的 转 换 属 于 非 热 性 转 换 , 是 一 种 电场 激 励 发 光 的 电 光 效 应 。 早 在 2 这 0世 纪 2 0
物理性 能优异的有机材料 、 求新型制膜工艺 、 进 器件结构 、 展彩 色 O 探 改 发 EL显 示 技 术 、 究 研 相 关 的 发 光 机 理 等 将 是 这 一 研 究工 作 的 主要 目标 。这 方 面 的 研 究 工 作 在 世 界 上 引起 了 极 为广 泛 的 关 注 。彩 色 OE L显 示 器 的 研 制 时 间 虽 短 , 今 技 术 上 尚 未 完 全 成 熟 , 其 自身 所 拥 有 的 迄 但 技 术 优 势 及 该 项 技 术 近 年 来 发 展 迅 速 却 令 人 们 深 信 : 色 OE 彩 L显 示 器 将 会 是 未 来 的 一 种 理 想
年代 , 们便 发现 了某些物 质加上 电压后能够发光 。5 人 0年代 , 随着透 明导 电玻 璃 的问世 , 人们 就 用 此 种 玻 璃 夹 住 荧 光 粉 。 成 平 面 型 光 源 。 随后 , 制 还利 用 电致 发 光 机 理 制 出显 示 器 件 及 图象

有机光电材料综述

有机光电材料综述

有机小分子电致发光材料在OLED的发展与应用的综述电致发光(electroluminescence,EL),指发光材料在电场的作用下,受到电流或电场激发而发光的现象,它是一个将电能直接转化为光能的一种发光过程。

能够产生这种电致发光的物质有很多种,但目前研究较多而且已经达到实际应用水平的,主要还是无机半导体材料,无机 EL 器件的制作成本较高,制作工艺困难,发光效率低,发光颜色不易实现全色显示,而且由于很难实现大面积的平板显示,使得这种材料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很严峻的局限性。

由于现有的显示技术无法满足我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因此促使人们不断地寻求制备工艺成本更低、性能更好的发光材料。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OLED)逐渐的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发现它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新型的发光器件。

有机电致发光就是指有机材料在电流或电场的激发作用下发光的现象。

根据所使用的有机材料的不同,我们将有机小分子发光材料制成的器件称为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即 OLED;而将高分子作为电致发光材料制成的器件称为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即 PLED。

不过,通常人们将两者笼统的简称为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OLED。

一.原理部分与无机发光材料相比,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具有很多优点:光程范围大、易得到蓝光、亮度大、效率高、驱动电压低、耗能少、制作工艺简单以及成本低。

综上所述,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在薄膜晶体管、太阳能电池、非线性发光材料、聚合物发光二极管等方面存在巨大的需求,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因而成为目前科学界和产业界十分热门的科研课题之一。

虽然,世界上众多国家投入巨资致力于有机平板显示器件的研究与开发,但其产业化进程还远远低于人们的期望,主要原因是器件寿命短、效率低等。

目前有很多关键问题没有解决:1. 光电材料分子结构、电子结构和电子能级与发光行为之间的关系,这是解决材料合成的可能性、调控材料发光颜色、色纯度、载流子平衡及能级匹配等关键问题的理论和实验依据;2. 光电材料和器件的退化机制、器件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器件中的界面物理和界面工程等,这是提高器件稳定性和使用寿命的理论和实验基础,也是实现产业化、工业化的根本依据。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应用和发展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应用和发展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的应用和发展摘要: 有机电致发光现象最早发现于上世纪50年代。

这项技术最早存在很大的缺点,一开始并未引起广泛的研究兴趣。

直到20年前发生的突破性进展,OLED得以实现了各种功能化,并成为了最有前途的显示和发光器件。

本文先介绍了OLED的历史,然后讲解了OLED的原理,并重点介绍了OLED 的应用化技术和在各种方面的应用,最后提出了对我国OLED 技术发展的展望。

关键词电致发光;半导体;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OLED 照明光电综合;显示驱动电路1Abstract:phenomenon of OLED is found in 1950s.This technology had many disadvantages at early time,at the beginning ,researchers have no interests on it.Until the breakthrough progressment of 20 years ago,OLED just could accomplish every kind of effection and became the most promising showing and optical apparatus.First of all,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history of OLED,then explains the theory,and puts more attention on applied technologies and applies of every aspect,at last,it involves the development of OLED technologies .The key words : OLED semiconductor showplay Electroluminescent OLED illumination photoelectric synthesis show drive equipment(一)OLED的历史有机电致发光现象最早由A. Bernanose等在上世纪50年代发现。

有机电致发光彩色平板显示器

有机电致发光彩色平板显示器

有机电致发光彩色平板显示器
宋登元;孙同文
【期刊名称】《电视技术》
【年(卷),期】1998(000)002
【摘要】由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具有驱动电压低,亮度高,全彩色化及成本低等优点,因此,近年来用它制作平板显示器的工作备受关注。

下文论述了彩色有机发光器件平板显示器的发展现状。

【总页数】3页(P20-22)
【作者】宋登元;孙同文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电力与信息工程系;河北大学电力与信息工程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873.91
【相关文献】
1.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彩色化技术及其发展 [J], 刘南柳;彭俊彪
2.彩色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技术发展综述 [J], 蒋庆全
3.有机LED平板显示器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 [J], 钟志有;蒋亚东;王涛;黎威志;季兴桥
4.有机电致发光的全彩色显示 [J], 李亚晖;薛唯;蒋玉蓉
5.有机电致发光平板显示器件的进展 [J], 刘俊;李璐;于军胜;蒋亚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09-25*基金项目:中央高校自然科学基金(20092M0111)作者简介:刘南柳(1970—),女,湖南新化人,博士.第4卷 第4期材 料 研 究 与 应 用Vo1.4,No.42 0 1 0年1 2月MATERIAL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Dec.2 0 1 0文章编号:1673-9981(2010)04-0313-04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彩色化技术及其发展*刘南柳,彭俊彪(华南理工大学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所,华南理工大学特种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640)摘 要:介绍了几种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屏彩色化技术,探讨了各种制备技术的优点与不足以及相应的改进方案.关键词: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平板显示;彩色化技术中图分类号:TN873 文献标识码:A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信息传输的终端器件———新型显示器件的研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平板显示器件(FPD)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能耗低、屏幕大等优势,是目前显示器研制的热点.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以其节能低耗、响应快速、能适应多种恶劣环境等优势而崭露头角,引起了业界的重视,目前已发展到产业化阶段.1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的发展自从1987年美国柯达公司的邓青云首次用经典的三明治结构制备了高性能的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薄膜器件[1],掀起了有机电致发光的研究热潮[2-11].1997年日本先锋电子首次将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屏(OLED)用于汽车音响面板上,其后,这种以OLED为像素单元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屏不断被研发出来,广泛应用于手机、MP3以及电视机面板.2007年索尼公司首次推出了厚度仅为3mm的11英寸OLED电视机,引起了业界的轰动.目前,全球各大显示器厂家纷纷投入OLED的研发,推动了OLED产业化进程的飞速发展.2005年全球OLED面板出货量达5580万片,比2004年增长了72%,总产值同比增长了8%.目前,OLED产品主要向有源全彩和大尺寸的方向发展.我国在OLED显示器领域也紧跟世界领先水平.维信诺、四川虹视、信利电子以及多家科研机构均开展了OLED材料及其器件的研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华南理工大学在2002年利用自主创新聚合物材料和旋涂技术实现了红、绿、蓝单色显示屏.2004年利用喷墨打印技术实现了1.5英寸、分辨率为77ppi、96×RGB×64点阵全彩色显示屏[12].2 有机电致发光彩色化技术实现全彩OLED显示,常用的彩色化技术有掩膜技术、彩色滤光膜技术、光色转换技术、激光热转移技术、凹版印刷技术以及喷墨打印技术等.2.1 掩膜技术掩膜技术一般用于真空蒸镀方式制备小分子OLED.通过采用CCD像素对位,精确移动掩膜,分别蒸镀红绿蓝三基色发光层而实现图案化.改技术只适用于容易升华的有机小分子材料,其优点是工艺简单成熟,操作简便.但由于在制备高分辨率显示屏时需要高精度掩膜及精确的对位,导致低产能高成本.2.2 彩色滤光膜技术彩色滤光膜技术是通过彩色滤光片(CF)将白光转换为彩色OLED所需要的红绿蓝三基色.由于可利用LCD成熟的CF技术,不需要掩膜对位,极大地简化了蒸镀过程,因而能降低生产成本,可用于制备大尺寸高分辨率OLED.但是,由于滤光片吸收了大部分的光能,只有约30%的光能透过,所以需要高性能的白光材料,否则器件的效率较低,一般也是用于小分子的OLED显示屏.同时,由于白光通过CF的光谱半峰宽一般在100nm以上,使显示屏的色域较窄.研究表明,将CF中的子像素由原来的红绿蓝变为红绿蓝白,可提高显示屏的发光效率与寿命,能耗也降低了近50%[13-17].但是,子像素由三个变为四个,一般会降低显示屏的开口率.在设计像素结构时适当减少红蓝子像素的频率可以增加开口率,而且对红绿蓝三基色而言,由于红光和蓝光对发光亮度的贡献相对较少,人眼对绿光更为敏感,因此,不会影响显示屏图像的质量[13].利用微腔结构中的微腔对谐振波与非谐振波长的自发辐射的干涉增强与减弱作用,能使光谱的半峰宽变窄.研究发现采用微腔结构的显示屏色域高达NTSC标准的100%[15-17].2.3 光色转换技术光色转换技术是通过蓝光激发红绿光材料使其发光而得到红绿蓝三基色的,是光致发光与电致发光相结合的过程[18-19].由于这种技术不需要掩膜对位,因而蒸镀过程较为简单,可制备大尺寸器件.蓝光材料是制约这种技术的瓶颈,现阶段一般只能用于制备小分子OLED.传统的光色转换材料一般是有机荧光染料与光致抗蚀剂聚合物共混溶液,由于光致抗蚀剂聚合物中的不饱和键及光诱发剂与荧光染料反应而产生浓度淬灭,导致转换效率较低.为了提高转换效率,一般采取降低溶液浓度并增厚光色转换层的办法,但厚至10μm的光色转换层增加了光刻的难度,所以这种技术一直未受到关注.现在,光色转换材料采用主客体共混材料,主体材料吸收蓝光后将能量转移给客体材料.在这种体系中,光色转换材料的光致发光性能主要依赖于客体的荧光量子效率及主客体的能量转换效率,这样膜层可降至0.7μm.2008年SID会议上Fuji电子公司展示了应用这种技术制备的非晶硅TFT驱动的2.8英寸有源全彩显示屏,其色域达NTSC标准的100%[19].2.4 激光热转移成像技术三星SDI和3M显示材料中心共同研发的激光热转移成像技术,是利用光热转换材料将激光的光能转换为热能而使旋涂的发光层图案化[20-21].其主要工艺流程为:先将热转印的供体压在衬底上,使供体与受体表面紧密接触,然后用激光束对供体的成像模板进行曝光,结果成像图案从供体接触面向传输层(光发射材料)释放,并附着在传输层的受体接触面上,最后,剥离使用过的供体而得到高分辨率的功能层条纹.其刻蚀精度可达2.5μm,可制备分辨率高达302ppi的显示屏[21].但这种技术需要精确平衡发光材料与光热传递层间的粘力以得到高质量的图案化高性能器件,同时这种技术需要分别对红绿蓝三种材料进行激光刻蚀实现图案化,因此工艺流程复杂;同时,采用旋转涂布技术制备供体层薄膜,材料的利用率较低,浪费严重,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虽然利用该技术可制作大尺寸显示屏,但在图案化衬底上多次旋涂很难得到均匀同一的膜层.2.5 凹版印刷技术凹版印刷技术通过图案化的浮雕将功能材料转印在衬底上,而实现彩色化.浮雕的精度决定了器件的分辨率.2006年SID会议上展出了用这种技术制作的分辨率为210ppi的原型产品[25].由于可连续性生产,采用凹版印刷技术有希望实现量产,也可将它用于制备柔性器件[26].这种技术需要防止溶液在干燥的过程中形成有可能与相邻像素相连的不均匀突起,因此,要调整溶液的粘度,控制好溶液在衬底上的铺展性及溶剂的挥发性才能得到均匀的膜层.膜层的厚度也依赖于印在衬底上的溶液量及溶质的含量等因素.在制备过程中,每次都应对浮雕进行彻底的清洗以免浮雕与溶液及衬底间的交叉污染,从而降低器件的发光性能.2.6 喷墨打印技术喷墨打印技术是通过打印喷头将微量溶液(几皮升)喷射到红绿蓝子像素坑中实现三基色发光图案化.这种技术具有操作简单,节省材料,能制备大尺寸柔性显示屏等优点,是一种节能环保的彩色化技术.在喷墨打印技术中,均匀高质量的像素内薄膜是实现高性能显示屏的关键,这要求高精度的喷墨打印设备,同时需要高性能的可打印的发光材料溶413材 料 研 究 与 应 用2 0 1 0液,由于聚合物材料提纯困难,性能一直难以提高,限制了喷墨打印显示屏的发展.近年来,日本的Sei-ko Epson公司、Fujimi公司以及美国的杜邦显示等多家研究机构积极研制高性能可溶性小分子发光材料,采用喷墨打印等方式制备有机小分子全彩色发光器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7-31].喷墨打印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彩色化技术,可避免对功能溶液的接触性污染.同时,这种按需喷墨的技术可极大地节省比较昂贵的发光材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且使用具有多个喷射口(128或256个喷射口)的喷头打印可以大大缩短制膜时间.因此,喷墨打印彩色图案化技术无论是在节能环保还是在器件性能上都有较突出的优势.3 结 语随着有机发光材料性能的提高,特别是高性能的可溶性有机小分子材料的研发,采用喷墨打印技术制备的全彩OLED显示屏产业化指日可待.参考文献:[1]TANG C W,VANSLYKE S A.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odes[J].Appl Phys Lett,1987,51:913-915.[2]BURROUGHES J H,BRADLEY D D C,BROWN AR,et al.Light-emitting diodes based on conjugated pol-ymers[J].Nature,1990,347:539-541.[3]BRAUN D,HEEGER A J.Visible light emission fromsemiconducting polymer diodes[J],Appl Phys Lett,1991,58:1982-1984.[4]GUSTAFSSON G,CAO Y,TREACY GM,et al.Flexible light-emitting diodes made from soluble conduc-ting polymers[J].Nature,1992,357:477-479.[5]GREENHAM N C,MORATTI S C,BRADLEY D DC,et al.Efficient light-emitting diodes based on poly-mers with high electron affinities[J].Nature,1993,365:628-630.[6]MA Y G,ZHANG H Y,SHEN J C.Electrolumines-cence from triplet metal-ligand charge-transfer excitedstate of 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J].Synth Met,1998,94:245-248.[7]WU S J,CHENG J A,CHEN H M P,et al.Large are-a color filter fabrication by using ink-jet printing tech-nology[A].SID 08Digest,2008:1 435-1438.[8]KWONG R C,WEAVER M S,LU M H M,et al.Current status of electro phosphorescent device stability[J].Org Electron,2003,4:155-164.[9]HOLDER E,LANGEVELD B M W,SCHUBERT US.New trends in the use of transition metal-ligand com-plexes for applications in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J].Adv Mater,2005,17:1109-1121.[10]LEE B W,PARK K,ARKHIPOV A,et al.The RG-BW advantage for AMOLED[A].SID 07Digest,2007:1386-1388.[11]LEE B W,HWANG Y I,LEE H Y,et al.Micro-cav-ity DESIGN Of RGBW AMOLED for 100%color gam-ut[A].SID 08Digest,2008:1050-1053.[12]NIU Q L,CAO Y,WANG J,et al.Full color andmonochrome passive matrix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 flat panel displays made with solution processes[J].Org Electron,2008,9:95-100.[13]SPINDLER J P,HATWAR T K,MILLER M E,etal.Lifetime and power enhanced RGBW displays basedon white OLEDs[A].SID 05Digest,2005:36-39.[14]LEE B,PARK K,ARKHIPOV A,et al.The RGBWadvantage for AMOLED[A].SID Symposium Digest38[A].SID 07Digest,2007:1386-1388.[15]LEE B,LEE H,KIM C W,et al.Micro-cavity designof RGBW AMOLED for 100%color gamut[A].SID08Diges,2008:1050-1053.[16]LEE S,CHU C,LEE J,et al.Achieving high colorgamut microcavity on white OLED[A].Morreale J SID08Diges,2008:1042-1045.[17]KIM S Y,KIM M G,LEE S H,et al.3.0-in.308-ppiWVGA AMOLED by top-emitting white OLED withcolor filter[A].SID 08Digest,2008:937-939.[18]LI C,SAKURAI K,KIMURA H,et al.Innovativefull color OLED technology based on light emissionfrom guest dye by energy transfer from el-excited hostthin film[A].SID 06Digest,2006:1372-1375.[19]KINURA H,KAWAGUCHI K,SAITO T,et al.New full color OLEDs techonoly based on advancedcolor conversion method using ink-jet printing[A].SID08Digest,2008:299-302.[20]LEE S T,BAETZOLD J,WEBSTER S,et al.A newpatterning method for full-color polymer light-emittingdevices:Laser Induced Thermal Imaging(LITI)[A].SID 02Digest,2002:784-786.[21]YOO K J,LEE S H,IM C Y,et al.302-ppi high-res-olution AMOLED using laser induced thermal imaging[A].SID 05Digest,2005:1344-1347.[22]LEE S T,CHIN B D,KIM M H,et al.A novel pat-terning method for full-color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513第4卷 第4期刘南柳,等: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彩色化技术及其发展vices:laser induced thermal imaging(LITI)[A].SID04Digest,2004:1008-1011.[23]LEE S T,SUH M C,KANG T,et al.LITI(Laser In-duced Thermal Imaging)technology for high-resolutionand large-sizes AMOLED[A].SID 07Digest,2007:1588-1591.[24]WOLK M B,LAMANSKY S,TOLBERT W A,Pro-gress in laser induced thermal imaging of OLEDs[A].SID 08Digest,2008:511-514.[25]KITAZUME E,TAKESHITA K,MURATA K,etal.Development of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PLED)displays using the relief printing method[A].SID 06Digest,2006:1467-1470.[26]HIROYOSHI N,SHIGERU M,HIROFUMI N,etal.Flexible OLEDs poster with gravure printing meth-od[A].SID 05Digest,2005:1196-1199.[27]FEEHERY W F.Solution processing of small-moleculeOLEDs[A].SID 07Digest,2007:1834-1836.[28]XIA S,BROWN J J,SONOYAMA T,et al.Printablephosphorescent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A].SID08Digest,2008:295-298.[29]O REGAN M.Solution processed OLED displays:ad-vances in performance,resolution,lifetime and appear-ance[A].SID 09Digest,2009:600-602.[30]KIM M N,CHO I S,PARK B,et al.Highly efficientink-jet printed small molecular phosphorescent OLED[A].SID 09Digest,2009:1734-1736.[31]MACKENZIE D,SHIN J H,ZHANG J,et al.Prin-ted,doped flexible P-OLED displays and lighting[A].SID 09Digest,2009:20-24.The development of OLED color patterning technologyLIU Nan-liu,PENG Jun-biao(Institute of Polymer Optoelectronic Material and Devices,Key Laboratory of Specially Functional Materials and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510640,China)Abstract:Patterning technologies for full-color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s(OLEDs)were introducedfirst in this paper,then the advantages and the improvements of disadvantages of kinds of method werediscussed.Key words: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flat-panel display;patterning technology613材 料 研 究 与 应 用2 0 1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