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概观
对萧红女性主义文学批判的论析

对萧红女性主义文学批判的论析[论文关键词]性别文化批判;生存文化批判;女性文化批判[论文摘要]女性主义文学批判主要是张扬颠覆父权文化、消解男性中心的文化主张。
文章主要从萧红的自我女性意识和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入手阐述萧红女性文学批判中的性别文化批判和生存文化批判等内容。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英、法兴起的一种批评流派,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我国流播。
由于现实世界中的父权压抑和性别歧视使女性长久承受着自我意识匾乏的焦虑,我国在五四时期之后,就有丁玲、谢冰莹、萧红等大量的女性作家崛起了,她们试图借助文学的功能和虚构的神话,去解构女性的匾乏与压抑。
萧红作为这一时期的女作家,她大量书写了女性自我意识的匾乏、焦虑与边缘化的真实面貌。
本文将从萧红的自我女性意识和萧红笔下的女性形象人手阐述萧红的女性文学批判中的性别文化批判、生存文化批判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作者的话语时刻表达沿着反抗和消解以男性为中心的话语体系和传统价值观念的方向前进,向传统的世俗发出坚决的挑战,呈现出浓厚的性别色彩和强硬的抗争姿态。
一、性别文化批判长期以来,中国妇女深受多重专制权利的压制。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女始终处在被动的地位。
两千多年父权社会子承父制、父死子继的历史结构从根本上抹杀了女性的人身价值,长期的制度文化慢慢积淀为世代相袭的集体文化心理,窒息泯灭了家庭内部天然的亲情之爱。
女性的性别决定了她们身上要背负更多的礼教束缚:男尊女卑、家长专制和封建冷眼。
出生在这个动荡时代的萧红以她那柔弱多病的女性之躯承受了生活的全部屈辱和苦难。
萧红对男性的依赖可说成是一种女奴意识,这种不自觉的女奴意识造成了萧红自己的悲剧,同时也成为萧红作品中众多女性悲剧的根源。
在这样一个男权社会里,男人不仅有统治女子的权利,而且还有权利突围整个社会制造这种统治的依据,女子的形象是由男人来决定的,是由男人为了便于自己统治的需要而赋予的。
她们是欲望的对象,是一个被役用的物件,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
俄罗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浅析

俄罗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浅析引言俄罗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批评方法,以女性观点和女性主义理论为基础,深入剖析和解读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性别问题。
本文将对俄罗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进行浅析,包括其背景、核心概念以及对俄罗斯文学批评的影响。
背景俄罗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起源于20世纪末的俄罗斯女性主义运动。
在这个时期,越来越多的俄罗斯女性开始关注和反思自己在社会、政治和文化领域中的地位和权益。
为了推动性别平等和妇女权益的提升,这些女性开始运用文学作品作为表达和探讨的工具,进一步呼吁社会对女性问题的关注。
核心概念性别话语俄罗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是性别话语。
性别话语是指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角色。
女性主义批评者通过分析作品中的性别话语,揭示和剖析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限制,并以此批评和反思性别不平等的存在。
女性主义阅读女性主义阅读是指通过性别敏感的观点和方法,解读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和女性体验的批评方法。
女性主义阅读试图探讨作品中女性的角色定位、性别刻画和女性意识的表达,以此揭示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性别偏见和不平等。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在俄罗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中被广泛运用。
解构主义通过揭示和批评二元对立关系的存在,如男性/女性、公共/私人等,以此挑战既定的性别秩序。
女性主义批评者通过解构作品中的性别对立关系,探索女性的被压迫和被边缘化的原因,并呼吁社会对性别秩序进行根本性的重构。
影响与启示俄罗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对俄罗斯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作品中的性别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批评,女性主义批评者成功地引起了社会对女性问题的关注。
这一方法不仅为其他批评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还为推动性别平等和妇女权益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对于个人而言,了解和研究俄罗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可以增强对性别问题的敏感性,促使我们更加关注和思考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益。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伍尔夫到巴特勒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伍尔夫到巴特勒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指一种关注和研究女性在文学中地位与角色的学术领域。
该领域自20世纪初期发展起来,并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革。
从Virginia Woolf到Judith Butler,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们通过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拓宽了我们对女性体验和性别问题的理解。
1. 引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最早可以追溯到伍尔夫的作品。
在她的代表作《一个自由女性的房间》中,伍尔夫提出了“女性必须拥有经济独立和自我意识”的观点,并通过对文学创作和传统文化的批判,向读者展示了现实中女性的困境和限制。
2. 第二波女性主义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兴起,进一步推动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
在这一阶段,女性主义作家开始关注妇女权益、性别歧视以及家庭和社会角色的问题。
著名的代表人物包括贝蒂·弗里登、凯特·米利特等。
3.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借鉴了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多种分析框架。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男权意识”理论和“母权”理论。
前者通过揭示文学中存在的男权阶级对女性的剥削和压迫,强调了阐释女性主题作品时考虑作者身份重要性;而后者则侧重于找出女性力量和观点在文本中的存在。
4. 后结构主义与后现代女性主义20世纪后期,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Judith Butler提出了“性别是一种表演”的理论观点,并对二元对立、固定身份等概念进行批判。
她认为性别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强调了个体自我认同和身份政治在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5.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随着社会发展和观念变革,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在不断演进。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者们开始关注诸如种族、阶级、跨国主义等更复杂的议题。
此外,她们还研究了女权运动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差异以及后殖民语境下重塑身份与文化认同的挑战。
6. 结论从伍尔夫到巴特勒,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并且在不同历史阶段提出了多个理论框架和观点。
第十讲_____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

4.伊莱恩.肖瓦尔特(Elaine Showalter) 对女性文化(亚文化)的发现与研究。“妇女 批评的宗旨是为妇女的文学建构一个女性的框 架,发展基于女性体验研究的新模式”,摆脱 男性文学,不再使妇女适应男性传统方法,而 要创建女性文化的新的、蓬勃发展的世界。 对女性文学史的填充。《她们自己的文学—— 从勃朗特到来辛的英国女性小说家》发掘一般 女性作家创作,以填平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 的断裂。 1840——1880:模仿阶段;1880-1920—女 权主义;1920—自我发现(女性) 对男性创作中女人本身来解 释女人,而是以他自己为主相对而论女人的;女 人不是天然进化发展形成的一种人类。……女人 正如男人所宣布的:纯粹是另一个不同的性别而 已。对男人来说女人所表现在他们眼中的只是一 个性感的动物,她就是性,其它什么也没有。只 有引用男人去解释女人的论调,或者说男女的差 别在何处,但是没有人会引用女人去解释男人; 女人的产生是偶然的,男人是主要的,女人只是 附属品而已,男性的存在最原始即已存在。 (《第二性——女人》p5)
“双性同体”思想的提出,对以往历史上激 进女权主义思想的一种矫正,克服两性二 元对立的尝试; 把战争与男权主义相连、把和平与女性主 义相连,深入分析了战争背后的一整套男权 话语的操纵,并形象描绘出女性在战争中 的特殊角色以及她们对受战争创伤的心灵 的抚慰作用。
波伏娃:女性是界于男性与无性间的第二性。
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 1986.4.14) 西蒙娜· 德· 波伏瓦,二十世纪 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存在主 义学者、文学家,19岁时,她发表 了一项个人“独立宣言”,宣称 “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 意志”。波娃头脑明晰、意志坚强, 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好奇心。 西蒙· 波娃一生写了许多作品。法 国前总统密特朗称她为“法国和全 世界的最杰出作家”;另一位法国 前总统希拉克则在一次讲演中说: “她介入文学,代表了某种思想运 动,在一个时期标志着我们社会的 特点。她的无可置疑的才华,使她 成为一个在法国文学史上最有地位 的作家。”
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引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多维视野下的文学分析方法,它关注的是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角色刻画,以及性别在文学创作和阐释中的作用。
通过揭示和批判文学中的性别偏见和歧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旨在促进性别平等和女性自由。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多维视野,包括文学解读、文化反思和社会变革。
一、文学解读的视角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强调权力关系和视觉角度,在文学作品中阐述和揭示女性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体验。
它指出传统文学中对女性形象的定型和陈述,以及对女性话语权的剥夺,从而阐述了女性被压迫和边缘化的处境。
通过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女性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遭遇,探索女性自我认同和发展的方向。
二、文化反思的视角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通过对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反思,探讨了文学作品如何反映、重塑和影响了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认知。
它强调文学作品是作者意识形态的表达和文化政治的反映。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尝试解构和批判文学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和价值观,挑战男权主义文化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
通过文化反思的视角,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帮助我们认识到文学作品对性别观念的塑造和传播的重要性。
三、社会变革的视角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提出了对社会变革的呼吁,鼓励女性发声,争取平等权利和尊严。
它通过描绘反抗和解放的女性形象,激发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和抗争意识。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试图改变文学创作和批评的规范,推动文学界关注性别平等问题,提高女性在文学领域的存在感和话语权。
通过社会变革的视角,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促进了文学界对女性话题的重视和对女性群体权益的关切。
结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多维视野中揭示了性别不平等问题在文学中的深刻影响。
通过文学解读、文化反思和社会变革的视角,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丰富了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挑战了传统性别观念,并促进了性别平等和女性自由的实现。
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应继续发展和探索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多维视野,为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总的来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于反映、重塑和影响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认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学批评论文-文学论文

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文学批评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英美派是与法国派相对应的当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重要学派。
它关注女性写作的语言和文本,研究女性作品的特殊性,批判传统文学标准中的男性中心主义,从女性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的文学史。
努力发掘和寻找女性文学的自身特点,强调女性本身的文化内涵,鼓励当代妇女加强团结和联合,摆脱父权中心文化的压抑和,对现代女权主义运动具有深远的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英美派概念与特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以女性视觉对作家及其文学作品进行全新解读的批评模式。
自从1985年挪威学者陶丽莫依(TorilMoi)在其出版的《性与文本的》(Sexual/TextuaiPolitics:FeministLiteraryTheory)一书中提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英美派”和“法国派”的概念之后,对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
与法国派的“视写作为,以语言的构合组织来抗拒和颠覆旧有男性社会秩序”不同,英美派“侧重的是对社会和,着力揭示潜藏在文本内部的两性对立和女性被压迫的真实状况。
”可以说,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的女权运动而兴起的西方文艺批评主力军,尽管没有形成什么严密的组织和统一的纲领,但其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模式,从女性的视角重新解读经典作品以及发掘女作家及其作品,建立女性主义文学宫殿的特色鲜明的批评方法,依然能够让我们获得清晰而深刻的感触。
本文试就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上述两大特点展开研究。
一、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模式在长期的父权制文化中,文学传统基本上是以男性为中心。
西方文学作品中最早的女性,如夏娃、安德洛美达、潘多拉和象牙女郎,都是以虚幻、美化或扭曲的形象出现,她们是为男人享用而创造出来的尤物,由内到外都渗透着男性的主观意识和偏见。
面对这种情况,英美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认为:文学要具备普遍意义和有效性,女性意识不容忽视,文学批评首先要从解构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模式开始,掀起一场女权主义的文学,通过考察和分析,重新审视男性文学中那些陈旧的女性形象,赋予其新的内涵。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一、介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旨在揭示和分析文学作品中涉及到性别、权力和社会阶层问题的方面。
本文将探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背景、理论基础以及实践案例。
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背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起源于20世纪上半叶,其诞生是对传统文学理论中忽视女性经验和存在的回应。
历史上,女性在文化创作和评论中往往被边缘化或忽视,因此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成为关注社会制约因素对书写自我的影响的一个重要方法。
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1.性别角色与建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认为社会按照特定规范创造了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并将之灌输给个体。
这种角色建构对于我们如何感知和书写世界有着深远影响。
2.女性身体政治:该领域关注妇女和女性身体的权力关系,包括生殖权利、性别压迫和身体解放等议题。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试图揭示这些议题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方式。
3.叙事与写作实践: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妇女在写作过程中所遭受的压力和限制,以及她们如何通过文字表达自我,并寻求社会地位的改变。
四、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案例1.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伍尔芙是20世纪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她以其小说《到灯塔》等作品进行了对传统文学观念的挑战,并探索了妇女身份和自由意志的问题。
2.西蒙·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波伏娃以其巨著《第二性》为基础,阐述了妇女在社会中的处境,并对男权社会进行了深入分析。
3.贝拉·阿布祖格(Bell Hooks):阿布祖格是一位知名的黑人女性主义者,在她的著作中探讨了性别、种族和阶级之间的交叉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文学创作和传播。
五、结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通过对女性经验和存在的关注,为我们解读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
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与文学之间复杂的联系,并帮助我们思考如何推动性别平等和社会进步。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1.2.女性主义批评产生的历史背景
2.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场域
2.2.4. 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在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影响
下产生的,直接继承了后现代的特征,如否定所有宏大叙事, 反对以男性文学为标准的大型理论;否定二元对立、强调多 元方法论,反对以男性为主导的二元对立;反本质主义以及 话语的狂热,创造女性自己的话语系统。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三个阶段: A‚妇女形象批评‛ (women’s image criticism) B‚妇女中心批评‛ (women-centered criticism) C‚身份批评‛ (identity criticism)
第一阶段,是20世纪60年 代末至70年代中期。 重在批判,揭露男性文化 对女性形象的扭曲,批判 文学中的‚厌女现象‛, 抨击阳物批评。代表作有 凯特·米勒特的《性政治》 等。
3.1.1.英美学派:肖瓦尔特‚妇女批评 学‛理论的构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在《荒原中的女权主义批评》中,‚妇女批评学‛ 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建立。在此文中,肖瓦尔特总 结了美、法、英等国的女权批评的特点,将妇女文 学研究的理论归纳为四种视角,即生理的、语言的、 精神分析学的和文化的。肖瓦尔特认为文化的研究 模式吸收了前三种所长,因此更适合建立女权主义 的批评理论。
文学与性别: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目录
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浅析

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浅析---引言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一门研究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和实践的学科领域。
本文旨在对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进行浅析,介绍其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和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发展历程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女性解放运动。
在这个背景下,女性主义理论开始关注女性在文学中的定位和表达。
在早期,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要通过挖掘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化语言来探索文学对女性的表达和塑造。
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涉及的内容也逐渐扩展到性别、权力、身份等方面。
核心观点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反抗传统的男性中心视角: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坚持批判传统文学中男性中心的视角,呼吁重视女性的审美经验和视角,以女性的观点来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
反抗传统的男性中心视角: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坚持批判传统文学中男性中心的视角,呼吁重视女性的审美经验和视角,以女性的观点来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
2. 揭示性别霸权的存在: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强调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性别霸权,通过对作品中的角色关系、权力结构和语言表达的分析,揭示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和歧视。
揭示性别霸权的存在: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强调文学作品中存在的性别霸权,通过对作品中的角色关系、权力结构和语言表达的分析,揭示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和歧视。
3. 关注女性创作和女性文学: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重视女性的创作和女性文学的发展,推动女性在文学领域的存在和发展,倡导女性写作和女性审美的独特性。
关注女性创作和女性文学: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重视女性的创作和女性文学的发展,推动女性在文学领域的存在和发展,倡导女性写作和女性审美的独特性。
4. 关注身份和多元性:德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强调文学作品中的身份和多元性问题,关注种族、阶级、性取向等方面的差异和冲突,通过对不同身份的女性作家和作品的研究,拓展了对女性文学的理解和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概观

女性主义的文学批评方法2014级史晨霞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女权运动浪潮时兴起,始终贯穿了对父权社会传统的反抗。
它综合借鉴了20世纪各种批评理论经验,发展成自己的批评模式。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要有英美派和法国派两个流派,共同经历了从重在批判男权文化到深层发掘分析女性作家作品再到突破文本限制,反思两性关系的发展历程。
这一批评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后,在国内掀起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热潮,并在文学创作与批评实践中形成并发展了自身的特点。
要了解20世纪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发展,首先必须对当代女性主义的先驱——女权主义有所认识.追溯女权主义的源头,不能忽略人类的发展历史。
人类世界和人类文明本是由男性女性共同形成,男女性理应处于平等地位。
但千百年来,女性一直被束缚于男权社会的罗网中,无论在古希腊、基督教的文明里,还是在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女性的身份始终是处于边缘化的被压抑地位.在长达数千年的压抑与沉默之后,女性意识觉醒,妇女起而反抗,女权运动随之掀起一次又一次浪潮.一般认为,欧洲文艺复兴是妇女思想解放的肇端。
文艺复兴倡导的个性解放与自由平等对中产阶级妇女产生了重要影响,鼓舞了妇女争取平等的愿望。
至19世纪中后期,西方兴起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妇女解放运动,这是女权主义的真正开始。
在这一历时约70年的女权运动中,妇女高喊男女平权的口号,强烈要求政治与社会地位的平等,最终以妇女获得选举权而胜利告终。
进入20世纪,西方女权运动又掀起了两次浪潮,分别发生在六七十年代和80年代末,经历了从主张女性存在的特殊性和性别的差异性到要求多元化的差异取代男女对立的发展过程,从形而上学的男女二分法推进到温情、友谊的新的文化政治话语。
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不能等同,但可以认为,女性主义源起于女权主义,是由女权主义的不断发展衍变而来.“女权主义”代表了早期妇女争取男女平权的斗争,而“女性主义”则注重“性别意识”和文化建构,是从文化批判的立场出发的.1、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产生的背景与理论发展20世纪60年代的政治运动促进了左倾学术思潮在欧美的蓬勃发展,于此同时,西方正掀起第二次女权运动的浪潮,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就在这一时期兴起。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旨在分析和解读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角色和经验,探讨并反映女性在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地位和权利,并挑战传统文学中的性别偏见和不平等。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出现和发展,为女性作家和读者赋予了更多的权力和话语权,对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提出了新的问题和观点,也为深化对社会性别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起源与发展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上半叶,当时女性意识和权益的争取活动兴起,女性开始批判和反抗传统的性别角色和家庭制度。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第二波女权运动兴起,进一步推动了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扩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在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随着女性权益运动的高涨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理论家和批评家,如珍妮特·沃尔芙、希拉里·布雷尔、艾利斯·海尔曼等。
她们通过重新解读文学经典作品,探讨文本中的性别问题,提出了“男性之眼”、“女性之眼”等概念,对传统文学批评进行了颠覆。
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 关注女性经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试图揭示女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角色和经验,并以此为中心去重新解读文本,挑战性别刻板印象和传统女性形象。
2. 揭示权力结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权力结构,分析性别、阶级、种族、性取向等因素对文学创作和阅读的影响,并对其中的不平等和偏见进行批评和反思。
3. 建立女性话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试图给女性创作者和读者赋予更多的权力和话语权,呼吁建立一种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
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根据不同的文本和问题选取合适的研究视角和工具。
常见的研究方法包括:1. 文本分析: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探讨其中的性别问题和女性形象,并考察文本如何描绘和塑造女性角色。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论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论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述论一、什么是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一种从生态角度研究女性文学的一种理论,它关注的是统一人与自然之间正确的关系,并结合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前沿的角度,思考文本中女性抵抗和反思以及应对自然的方式。
它对研究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文本甚至对如何通过改变文本的结构来改变女性的自我角色有着深刻而有影响力的见解。
二、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内容1、重新认知自然: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核心思想是要重新认识和理解自然,它认为自然不是无趣的背景,而是活生生的生物系统。
作品中的自然世界不仅具有自我意识,而且也拥有与人类同等的主体性。
此外,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张在改变自然时,必须遵循自然社会秩序,即顺应自然规律并尊重自然力量。
2、母性精神和女性: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推崇母性的精神,认为女性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改善女性的认知,从而使女性变得独立自信,以及对自我的认识能力提高。
它提倡女性在自然界中融入,以维护自然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以促进自然的生长和发展。
三、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意义1、推动女性从家庭中走出来: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不断强调社会中女性形象的重要性,推动女性从家庭中独立出来,把自己提升到社会中一个具有社会地位的人,而不是只局限于家务活。
2、提高女性自我价值意识: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推动女性认识自己的价值,在社会中树立出自己独立的实力,从而提高女性的自我价值意识,减少家庭依赖。
3、构建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模式: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相互尊重的理念,不仅对妇女有帮助,而且有助于探索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模式,保护自然界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课件

女性主义批评的特点
女性主义批评源于妇女解放运动,重视对运动有所助益 的文学。这使女性主义批评成为一种社会学色彩甚浓的 文化批评。 科洛德尼指出,女性主义批评基本上是一种“怀疑的” 研究方法, 认为女性主义批评家的首要任务是检验既往的美学判断 的有效性:“这些判断为什么目的服务?女性主义者问 道;它们(即使是无意地)帮助哪些关于世界的概念或 思想态度永久地存在?”
从生物性别到社会性别
她们的结论促成这样一种思想在性别 研究中逐渐占据主流,即: 对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异认识,必须 从生物决定论的理论中分离出来。 性别差异源于简单的社会原因:“社 会对两性的训练是并且一直是不同的, 导致了不同的选择因素,像兴趣和标 准等等。”
强调社会性别决定论的思想
1949年,波伏娃的《第二性》从存在主 义角度批判了生物决定论。指出女性是 反对男性在一个精神压迫的行为中对他 们自己进行定义的他者。 提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观点,为当代 女性主义批评奠定了思想基础。 社会性别(gender)成为性别研究的关 键词。
反对雌雄同体的思想, 反对以这种理论作为 实现女性解放的策略。
主张重新阐释“女性 气质”
理由在于:
由于父权制,分配给女性的那 些气质特点如温和、谦虚、同 情、怜悯、温柔、直觉、敏感、 无私等等,其实都被视为价值 不高的气质特点,因而不被重 视。
而分配给男性气质的那些特点 如决断、勇敢、进取、坚强、 理性或逻辑思考等等,却被视 为具有更高的价值。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指在文学批评中以“女性主义”为主要立场与角度的批评。
“feminism” ,汉译原为女权主义,后又译作女性主义,究其原因,倒不在于前者那个“权”字有过于剑拔驽张的色彩(女性争取平等的就业权、教育权、选举权本就是合情合理之举) ,而在于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并不只体现在外在显见的不合理的制度方面,更在于一系列隐蔽内在的对女性的文化形塑与规训。
这就是通过各式各样的语言、符号与文化体系,男性社会制造出不可能威胁父权秩序与权威、侵犯他们的权力与利益、符合他们理想与标准的“女性” 。
什么是女性主义批评

什么是女性主义批评(1)概述:①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欧美,至今仍在持续发展。
②它是西方女性主义运动高涨并深入到文化文学领域的结果,因而有着较为鲜明的政治倾向。
③它广泛改造和吸收了当代西方影响很大的诸多批评流派如新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体现了鲜明的开放性,增强了其对父*权中心文化的颠覆性。
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研究对象包括妇女形象、女性创作与女性阅读等。
(2)主要主张与研究领域有:①要求以一种女性视角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男性文学中对女性形象的歪曲更是进行了猛烈的批判。
②努力发掘不同于男性的女性文学传统,重新评价文学史。
③探讨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研究女性特有的写作、表达方式,关注女作家的创作状况。
④声讨男性中心主义传统文化对女性创作的压抑,提倡一种女性主义的写作方式。
(3)现实背景:①女性主义批评与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性运动的高涨,直接引发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②在要求男女平等、争取妇女性利的妇女解放运动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女性主义批评应运而生,首先发现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主义的存在、主流文学的男性文学作品中的大量性别歧视和女性作家作品受到男性中心话语的控制等现象,并对之加以批判。
③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就是这样依托争取女性的政治斗争的强大动力发展起来的,反之又为女性政治运动提供了独特的思想武器,作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
(4)思想来源:①60年代起西方文学理论批评发生重大变化和转折给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理论思路和方法上的多方面启示。
②女性主义批评还继承了一些重要先驱者的理论创造(5)主要代表是英国的弗吉尼亚•沃尔夫和法国的西蒙•德•波娃。
(6)影响评价:①从总体上看,女性主义批评顺应了西方社会妇女解放运动逐渐深化的趋势,对父*权制社会给予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其批评研究的成果也有许多新的创造和拓展,做出了独特贡献而占据一席重要之地。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概述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概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于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于欧美国家。
在20世纪下半叶的西方文论史中,女性主义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自结构批评后的各大主要文学批评流派,女性主义者都有涉足。
女性主义批评已经渗透并改变了人们从前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人们对性别角色的传统定位。
一、演变与特色女性主义,又称女权主义,是研究女性性别和女性权利的学说。
最富有代表性和创造性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英美学派与法国学派。
法国女性主义文论的特点是:理论性强,涉猎广泛,/具有激进的反资产阶级的偏激,其背景深深地植根于马克思主义文化之中,并承袭辩证的思维方式0(克丽斯蒂娃5中国妇女6英译本),强调压抑性。
其杰出的女性主义代表有:著名存在主义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deBeauvoir,其作品5第二性6成为女性主义的/圣经0),海伦娜#西索(HeleanCixous)、露西#伊丽加芮(LucyIrigaray)、朱莉亚#克丽斯蒂娃(JuliaKristeva)等。
英美女性主义批评的特点是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重视文本批评,具有后现代性。
美国批评更重视对欧洲文化中心和白人中心的反抗。
其代表作家有ViginiaWoolf(5一间自己的屋子6)、MarryEllmann(5思考妇女6)、KeteMil2lett(5性政治6)、ElaineShoualter(5她们自己的文学6)等。
西方女性主义文化诗学经历了从现代到后现代的心路历程,在半个世纪的不断变化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
它广泛借鉴西方当前流行的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语言分析、存在主义、解构批评等的哲学和方法论,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开拓性和创造性的理论和主张。
同时,女性主义批评积极参与社会政治变革,自始至终推动社会政治进步,具有社会性和政治性。
女性主义仍然有着蓬勃生机和无限发展前景。
二、女性主义批评的核心:性政治女性主义批评的核心是性政治(sexualpolitics),认为女性具有独特的自然优势和社会特质,有权对性政治发表意见。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1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是一种重新审视文学体裁,特别是文学作品中作者对性别和性别关系的展现与内涵的研究手段。
它既属于社会理论,也属于专业文学研究,旨在发掘文学作品中男女概念的表达、叙事形式和潜在的性别偏见。
这种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早期的二十世纪,以及1960年前后几位重要的文学家、女性主义者和女性学家的作品为基础。
女性主义者起初是希望社会本身实践性别平等,关注那些因性别不公而受到压制和忽视的女性,扩大女性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权利等;后来,随着女性主义的深入发展,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就从而制定出来。
2 女权及其影响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包括争取社会性别平等、促进同性恋权利以及支持和抗议男性主流社会文化的权力等。
它的研究从性别的角度剖析作品,从性别角色与情感之间的关系出发,分析不同性别背景和文化状况下性别偏见如何干扰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呈现,还有性别偏见如何反映在作品的结构和意义上。
3 电影领域的发展一些电影,特别是一些新的视角,从女性的角度出发,构建出一种新的视角去理解由本质上分裂开的女性和男性之间的关系。
同时,从摄影本身出发,采取不确定性的视角,将女性、男性、生活、性别等不同的维度综合起来,通过改写视角去理解生活、社会、家庭以及小范围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
此外,它还通过视角和美学形式表达出一种女性特有的态度、行动和价值观,诠释了女性发展的新路径,这是女性主义理论在电影领域的发展的重要变化之一。
4 总结随着女性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权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论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
文学研究理论也根据女权理论而发展出一种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目的是在于以不同的视角揭示社会文明中的性别版图,揭示男女关系的新机遇,进一步平衡男女力量,是一种对文学的新的思考方式,对以后的文学研究起到一定的重要作用,也对文学作品的研究与批评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课件-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批评

社会性别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女性主义者确定了“性 别”(Gender)与“性”(Sex)之间的区别,其内 涵在于强调影响男女两性发展的非生物因 素———社会和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并引导人 们将对性别差异含义的质疑,转移到对构成(所 谓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这些含义的社会文化 因素的质疑。
二、女性主义批评的发展
(一)女性主义批评(女性的阅读)
女性主义批评是一种以女性作为读者的批 评,分析过往一切由男性创造的文学文本。 它的课题包括妇女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文 学批评中对妇女的忽视和歪曲,以及男性构 建的文学史的种种疏漏。她们试图打破男性 中心主义的研究视角,从女性视角来重新审 视文学作品和文学史,从而对文学现象作出 新的阐释。
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理论反思(伊莱恩·肖沃尔特的 《论女性主义诗学》 )
80年代以后的“身份批评”(苏珊·S.弗里德曼的 《超越妇女批评和女性文学批评——论社会身份 疆界说以及女性主义批评之未来》)
法国的妇女运动则更趋向于从理论上寻求男女
不平等的根源和解决的办法,自始至终注重理
论建设而轻本文评论,法国女性文学批评尤因 其批评家的学术个性而为学界所瞩目,代表有
理论先驱之二:西蒙·波伏娃
《第二性》(1949年)
此书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 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尊为西 方妇女的“圣经”。它以涵盖哲学、历史、文 学、生物学、古代神话和风俗的文化内容为背 景,纵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 中,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的实际情况,探 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第 二性》实可堪称为一部俯瞰整个女性世界的百 科全书,她揭开了妇女文化运动向久远的性别 歧视开战的序幕。
埃莱娜·西苏(“女性写作”),露丝·依利格 瑞(《镜子》)和朱莉亚·克里斯蒂娃(《妇 女的时间》)等,主要探索女性的身体、欲望 和情感特征。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概论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概论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是指使用女权主义理论和政治运动来作为文学
批评基础,以分析文学作品中女性体验和权利的一种方法。
女权主义
文学批评建立在性别意识流的基础上,强调文学作品性别偏见,以及
性别的表现。
它通过揭示文本中女性的特殊体验来解决性别偏见的问题,从而实现文学世界的性别平等。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对文学语境提出了新的替代视角,以男性的中
心角度来检查文学历史,不仅把女性的视角考虑进去,而且注重女性
的地位和权利。
它以正面的态度重新审视女性,增强关于影响女性身体、思想和性爱体验权利的认识。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突出女性特殊体验,反对世俗文化中对女性负面形象的构建,提高女性文学世界的地位。
同时,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运用现代语言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女性
角色,识别探讨女性的心理和思想境界,以及把女性反思融入文学作
品以服务社会公正。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通过关注人们的真实性别经验,深入了解文学作品内容,有利于更深入地剖析文学,促进人类关系的
改善和转型。
因此,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成为构成文学批评体系中不可
或缺的一部分,推动社会进步和可持续性发展。
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想阐述

我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思想阐述以“妇女意识”为中心的文艺观,实际上最早是由英国现代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自己的一间屋》(1929)中提出来的。
从伍尔芙到波伏娃再到米利特,她们的基本思想是反抗父权制文化对妇女的压抑和迫害,反对妇女的屈从地位,要求妇女解放。
这也是女性意识的要义和中心所在,“女性意识”由此成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
在我国女性文学批评和研究中,女性意识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语汇,它成为判断一部作品是否是女性主义文学作品的标准和尺度,甚至有人认为文学中的女性意识是界定女性主义文学最重要依据。
“躯体写作”一词,是在八九十年代之交,随着欧美女性主义批评理论陆续被介绍到中国大陆时渐为人们所知。
“躯体写作”说到底,还是在男性中心的文化传统中女性如何表述自身,如何突破传统限制,保持女性写作的想象自由。
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埃莱娜•西苏在《美杜莎的笑声》一文中,从性别角度揭示女性写作的特殊涵义,并阐述了“躯体写作”的概念。
她认为,以往文学史由于缺乏女性观点,女性的生命状态没有得到出自女性自我的真实表达。
因此,西苏在这篇文章中对女作家说;“写吧!写作是属于你的,你是属于你的,你的躯体是属于你的,接受它吧。
”接着她通过揭示女性写作在男性中心社会和文化传统中遇到的阻力,进一步说明“妇女必须写妇女”的意义。
从而说明“躯体写作”真实的内涵决非一种纯粹生理上躯体感受,而是强调女性写作在历史中的无可替代性,和其中潜在的错综复杂,被以往历史和文化遮蔽的那些历史和文化内涵。
她呼吁:“妇女必须参与写作,必须写自己,必须写妇女。
就如同被驱离她们自己的躯体那样,妇女一直被暴虐地驱逐出写作领域,这是由于同样的原因,依据同样的法律,出于同样的目的。
妇女必须把自己写进本文—就象通过自己的奋斗嵌人世界和历史一样。
”川对“躯体写作”观念的认同,使中国女性写作真正回到了女性自身。
如王安忆、张洁、铁凝、刘索拉、徐小斌、蒋子丹、徐坤等大批女作家的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对男性中心话语的挑战,通过“身体书写”,在“性”的描写上表现得大胆泼辣无所顾忌,无所不至,以女性话语,以“女性独语”书写生命体验,女性经验,赤裸裸地祖露女性的性觉醒、性期待、恋父恋母情结、性恐惧、自慰、同性恋等女性的一切神秘话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主义的文学批评方法2014级史晨霞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女权运动浪潮时兴起,始终贯穿了对父权社会传统的反抗。
它综合借鉴了20世纪各种批评理论经验,发展成自己的批评模式。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要有英美派和法国派两个流派,共同经历了从重在批判男权文化到深层发掘分析女性作家作品再到突破文本限制,反思两性关系的发展历程。
这一批评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后,在国内掀起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热潮,并在文学创作与批评实践中形成并发展了自身的特点。
要了解20世纪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发展,首先必须对当代女性主义的先驱——女权主义有所认识。
追溯女权主义的源头,不能忽略人类的发展历史。
人类世界和人类文明本是由男性女性共同形成,男女性理应处于平等地位。
但千百年来,女性一直被束缚于男权社会的罗网中,无论在古希腊、基督教的文明里,还是在中国的儒家文化中,女性的身份始终是处于边缘化的被压抑地位。
在长达数千年的压抑与沉默之后,女性意识觉醒,妇女起而反抗,女权运动随之掀起一次又一次浪潮。
一般认为,欧洲文艺复兴是妇女思想解放的肇端。
文艺复兴倡导的个性解放与自由平等对中产阶级妇女产生了重要影响,鼓舞了妇女争取平等的愿望。
至19世纪中后期,西方兴起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妇女解放运动,这是女权主义的真正开始。
在这一历时约70年的女权运动中,妇女高喊男女平权的口号,强烈要求政治与社会地位的平等,最终以妇女获得选举权而胜利告终。
进入20世纪,西方女权运动又掀起了两次浪潮,分别发生在六七十年代和80年代末,经历了从主张女性存在的特殊性和性别的差异性到要求多元化的差异取代男女对立的发展过程,从形而上学的男女二分法推进到温情、友谊的新的文化政治话语。
女性主义与女权主义不能等同,但可以认为,女性主义源起于女权主义,是由女权主义的不断发展衍变而来。
“女权主义”代表了早期妇女争取男女平权的斗争,而“女性主义”则注重“性别意识”和文化建构,是从文化批判的立场出发的。
1、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产生的背景与理论发展20世纪60年代的政治运动促进了左倾学术思潮在欧美的蓬勃发展,于此同时,西方正掀起第二次女权运动的浪潮,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就在这一时期兴起。
对两性生存境况的反思,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崛起,形式主义批评的内在危机,以及妇女文学的兴盛,是导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勃兴的主要原因。
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西方社会处于巨大的历史变革之中,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形成剧烈的冲突,激起了人们对旧事物的厌倦和怀疑转而追求文化革命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在美国,种族平等与妇女自由问题突显;法国妇女也兴起反抗男性压抑的女性主义运动。
这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现代文学理论本身的危机也促进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勃兴。
新批评衰落,结构主义向解构批评转化,各种形式主义批评的“中性/无性”运作模式引起文学女性的不满,她们试图在对社会学批评、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解构主义、符号学等理论的综合思考中建构起自己的批评理论。
20世纪的大多数女性接受了与男性同等的教育,因此产生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多的女性作家。
比如美国出现了艾丽丝·沃克、托尼·莫里森等著名黑人女作家;法国有写作《第二性》的西蒙·德·波伏娃,以及玛格丽特·杜拉斯等蜚声文坛的大家;英国的伍尔夫、琼·里斯本也同样令人瞩目。
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文学批评不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一个凸现文学外部研究的批评流派。
它与20世纪以来的各种理论思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体系丰繁复杂。
总的来说,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
重在批判,揭露男性文化对女性形象的扭曲,批判文学中的“厌女现象”,抨击阳物批评。
代表作有凯特·米勒特的《性政治》等。
第二阶段,是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
重在发掘分析,追溯女作家自己的文学传统,大规模重新挖掘和阅读各国各时期的妇女文学,援用女权的视角读解经典作品,倾心于语言文学的批评。
代表作有伊莱恩·肖瓦尔特的《她们自己的文学》、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合著的《阁楼上的疯女人》等。
第三阶段,是80年代中期以后。
重在反思,重新思考文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发展一种跨学科、跨性别的女性主义文化,不再拘泥于文学本身,兴起了对性别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的“性别诗学”,呈现出多元的理论格局。
代表作有朱莉亚·克里斯蒂娃的《妇女的时间》等。
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流派及主要领域一般认为,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主要分为英美派和法国派。
它们都强调对男性中心主义的批判,都非常重视妇女的主体性,但又各具特点。
70年代末法国女性主义批评被介绍到美国,两者间的碰撞与交流频繁,又呈现出相互交融的特色。
由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一个综合借鉴各种批评经验的理论体系,因此与多种批评理论有所相连,比如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学说、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以及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等。
(1)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英美学派: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观是英美派的主流。
英美女性主义批评注重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女性:她们的困难、痛苦、实际经历等,从女性的切身体验上升到理论高度。
是一种社会—历史的批评,是基于女性经验的理论和方法。
英国的女性主义批评比较倾向于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与性别因素。
而美国的女性主义批评又可细分为美国黑人、美国亚裔、美国境外的有色人种、美国土著女性主义批评。
英美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夫、玛丽·雅各布斯,美国的凯特·米勒特、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伊莱恩·肖瓦尔特等。
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先驱。
她的《自己的一间房子》被评论家认为是当代英语国家里第一部重要的女性主义文献。
她使用了“父权制”的概念指正社会的不公,批评所谓的“女性气质”,并通过“双性同体”的概念提供了一种弥合两性差异的途径。
米勒特的《性别政治》标志着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开端,她本人也被称为“美国女性主义批评最著名的母亲”。
作者把社会、文化、历史等外在的因素作为文学研究的重要方面,从性别差异的角度入手,明确把性别问题和政治斗争联系起来,她的批评实践确立了重读文本、重新认识性别身份对女性形象再现的重要性。
肖尔瓦特的著作《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妇女小说家》,确立了她作为美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奠基人之一的地位。
她提出并发展了女性“亚文化”的概念,构建了“妇女批评学”理论。
吉尔伯特和格巴合著了在女性主义文论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阁楼里的疯女人——妇女作家和19世纪文学想象》。
提出“作者身份焦虑”理论,开启对女性文本做深层挖掘的思路。
两位作者还研究了现代主义在男女两性作家身上不同的表现形式。
共同编选了《诺顿女性文学选集》。
雅各布斯深受后结构主义和精神分析学说影响,倡导一种“精神分析学的和理论化了的女性主义”,著有《阅读妇女:女性主义批评文集》。
对促进英美学派与法国理论的结合作出了重要贡献。
法国学派: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受到后结构主义批评理论的影响,注重语言批判和心理建构,关注如何颠覆、打破男权话语,研究写作中反映出的女性观,“女性书写”是它们的一条重要理论。
法国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西蒙·德·波伏娃、露丝·伊利格瑞、朱莉亚·克里斯蒂娃、埃莱娜·西苏以及挪威的陶丽·莫依等。
波伏娃是20世纪法国最具影响的存在主义作家与哲学家之一,政治活动家和女性主义者。
她的著作《第二性》应该说是法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源头。
它以对女性性生活的坦率讨论和对父权制的深入剖析被誉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圣经》”,影响了数代妇女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
伊利格瑞曾师从拉康,她的博士学位论文《他者女人的反射镜》因对弗洛伊德性别理论和父权社会的二元对立等级制度发起挑战而被逐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
她提出“女性谱系”理论,主张重建类似于前俄狄浦斯阶段母女亲情的新型女性关系,故而倡导“女人的表达”。
克里斯蒂娃受语言学家索绪尔、精神分析学家拉康、俄罗斯哲学家和文论家巴赫金理论的多重影响,提出在人类生命的最初阶段存在着“符号”的观点,倡导“符号写作”,依赖她所谓的“符号域”力图打破象征父权的“象征秩序”。
她的《关于中国妇女》表现了对中国妇女命运的关切之情。
西苏和伊利格瑞、克里斯蒂娃一起,被誉为“法国女性主义文论界三位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
她的重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女性写作”这一概念和理论。
其《美杜莎的笑声》被公认为“女性写作”的宣言书。
莫依是20世纪挪威知名的女性主义学者与文学批评家。
她深受后结构主义影响,代表作是《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其最突出的宗旨是解构“男性特征与女性特征之间致命的二元对立”。
(2)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领域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发生的主要场域在这里指的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所主要借助的其他批评经验,并在其他批评经验中发展自己的理论。
可看作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另一种流派划分法。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第二次妇女运动。
马克思主义提出,婚姻制度与家庭形式及两性关系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人们的性别特征是与社会属性密切交织在一起的。
这一基本原理受到大多数女性主义批评家的拥戴。
马克思主义主张反抗一切压迫、要求人类解放、追求完全平等,这正好与女性主义要求女性解放、追求男女平等、反抗男权压迫相吻合。
因此,这种批评可以说是马克思妇女理论在文学批评上的运用。
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受弗洛伊德与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影响而开创的新领域。
一方面对精神分析学说中的“阳物崇拜”发起猛烈攻击,一方面又借鉴和运用精神分析学说的话语,作为女性写作的指导原则,提出“女性话语”、“女性写作”、“双性同体”的新概念。
旨在把女性从父权制话语的压抑下解放出来,营造女性“自我认证”的大氛围。
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发展过程还注意到种族的问题,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批评有时又称“第三世界女性主义批评”。
其特征是对文化霸权的批判,对殖民话语的分析,并为非殖民化探寻出路。
在这一流派中应特别注意“话语”、“身份”与“主体”三个关键词。
福柯认为“话语”是权力关系的关键,而女性主义则关注父权话语对妇女从属地位的操作,力图建构取代父权话语的话语。
广义的“身份”指的是个人或群体得以联系的显著共同特征,比如“种族身份”。
“主体”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语境下成为话语和意识形态的产物,直接影响了受压迫的人们对自身身份的认知以及反抗统治和屈从地位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