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县地名志—鹄山公社概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鹄山公社概况

鹄山公社位于县城北面,距县城35公里。东邻水北公社,南靠下村公社,北接上高县,西傍蒙山。总面积48平方公里。下辖10个大队,128个生产队,47个自然村,3148户,1498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60人,均属流族。

鹄山公社以驻地集镇而得名。镇内的鹄山村,据谱记,黄氏祖先于宋祥符三年,从湖北江夏黄鹄山(今武昌蛇山)迁来,以祖先原居地,减免“黄”字,名日鹄山。

解放前夕属水北区岭南乡。解放初,鹄山、坑里、塘下、地步属蒙山区鹄山乡。茶沂、晓堆、东边、上塘、桐村属水北区南塘乡。窝里属窝里乡。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鹄山公社,下辖10个大队。1968年仁和并入鹄山。1973年仁和公社分出。

境内丘陵起伏,蒙山绵亘于西北边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鹄山圩附近形成一块开阔平地。西北边境的最高山峰乌志里海拨459.2米,宝珠岭海拔324米。地处蒙河上游,支流遍布。西北有鹄山水库,是全县三个中型水库之一,坝高16米,集雨面积12.65平方公里,库容量1266万立方米,浇灌面积3万亩。其次有广仙坪水库以及山塘水陂、渠道。解放前是个穷山缺水的边远山区,自然灾害频繁,农业极为落后。如今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现科学种田。耕地面积25,757亩,1980年粮食跨过纲要,全社部产22,432,000斤,棉花总产2404担,土特产有大蒜、花生、生姜、芋头,闻名全县。

境内交通,有上新铁路自南向北纵贯中部。上新公路沿东部边境向南直达县城,向北通往上高。简易公路以公社驻地为中心,向西至荷沂,向西南抵仁和,向东南达水北、钱圩、新桥等地。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很快,现有中学1所,教职员工100人,学生2749人,入淡率达90%。卫生院1所,医生13人。病床10张,队队有医疗站,改变了过去边远山区缺医少药的落后状况。

[鹄山圩] 位于县城北端37公里山坡上。蒙山耸立于西北,四周丘陵起伏,中间形成一小块平地。西面紧靠上新铁路,有公路沟通县城。南面小溪水塘环绕,是新余、分宜、上高、高安四县交界的集圩。镇内设有国营商店、社办企业、中、小学校等单位。共529户,21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9人,479人。清雍正年间建圩,逢农历三、六、九为赶集日,以交易农副产品为主,土特产有大蒜。以驻地自然村得名。

[鹄山大队] 座落于坡上。全境属黄土丘陵地。北靠坑里大队,与上高县交界。四周丘陵山坑,蒙山耸立于西北,西部有上新铁路自南向北纵贯,向东有班车通往且城。辖19个生产队,6个自然村。433户,1866人。耕地3015亩。解放前属水北区岭南乡。解放初属蒙山区鹄山乡。合作化时由中心社、鹄山社组成鹄山高级社。1968年由坑里、荷沂、塘下合为鹄山大队。1972年仍为鹄山大队。

鹄山大队驻地。是县城至鹄山公路的终点。村西紧靠上新铁路,溪流密布,向东南流入蒙河。包括大塘、墙背、店里、傅家、新屋五个村。共16个生产队,380户,1621人。耕地2551亩。[黄氏族谱]载:宗愈次子元祚于宋哲宗元符三年,从湖北江夏双井徙居鹄山。谱记:“江夏城东有山日黄鹄山,因以名其地日鹄山。鹄山屋西有亍二,亦以双井称,不忘本也。”鹄山,以祖居黄鹄山,迁此后省略“黄”字,名为鹄山。黄甲:墙背人,清末秀才,民国时任贵溪县长。黄道南:墙背人,大学毕业,民国时任县参议长。

圳坑位于鹄山西北4公里蒙山脚下,东南靠鹄山水库。7户,30人。

[鹄山黄氏族谱]元至正年间,由上高肖坊迁此。以山坑和小溪圳而得名。

钟家位于鹄山东南1公里山坑里,有五条溪流在村北汇合,再向东南注入蒙河。西南有公路通往水北。46户,215人。[钟氏宗谱]孟贤长子于元至元年间,自石邓迁此。

[荷沂大队] 位于鹄山西偏北4公里蒙山脚下,全境属丘陵地。南北水库环绕,东有公路直达县城,西北与上高县接壤。辖8个生产队,5个自然村。179户,906人。耕地1018亩。解放前属水北区岭南乡。解放初属蒙山区南塘乡。合作化时由曹家、坳下、荷沂三个初级社成立荷沂高级社。公社化时改为荷沂大队。1969年由鹄山、坑里、塘下、荷沂合为鹄山大队。1972年分开为荷沂大队。

荷沂大队驻地。座落于山坑里,东南有广仙坪水库,北有鹄山水库,东有公路通往鹄山。包括曹家村,共105户,550人。[黄氏族谱]明景泰年间,文德从鹄山分居。谱记:“蒙山绵亘,山青水秀,风俗之

美,盖以地方清奇之称,如凌荷之香,水泉回转,颇有沂泗之风,此荷沂之所名也。”

新村位于荷沂北偏西1.5公里蒙山东麓。北靠宝珠岭,东傍鹄山水库,西北与上高接壤。46户,219人。[李氏族谱]元至大年间,辉明由上高城陂塘下徙居坳下。1967年建鹄山水库迁移于此。以村建山坳下而得名。搬迁后后果新建村,更名新村。

傅家位于荷沂北偏西1公里蒙山脚下。四周环山,东靠鹄山水库。包括邹家2户,8人,共23户,136人。傅姓于明万历年间,从高安县山脑上迁来。

黄家位于荷沂西北0.8公里山坡下。东北靠鹄山水库,南邻公社林场。4户,22人。[黄氏族谱]明万历年间从让里迁来。

荷沂新屋紧靠荷沂东偏南200米处。南傍小山,北靠公路。1811年迁入荷沂,现无住户。系荷沂分居的新村,故名。

[坑里大队] 位于鹄山北偏西0.8公里山坑里。北与上高毗邻,西靠上新铁路,东有小溪围绕。辖8个生产队,2个自然村。215户,1019人。耕地1939亩。解放前属水北区岭南乡第二保。解放初属蒙胧山区鹄山乡。合作作化时由新丰,枧江、黄菊保初级社转为鹄山高级社。1961年改为坑里大队。1968年由鹄山、塘下、荷沂、坑里合为鹄山大队。1974年鹄山、塘下分开为坑里大队。

坑里大队驻地。上新铁路纵贯于西,小溪环流于东,北靠上高县。158户,758人。[喻东黄氏族谱]载:友龙于元至太年间,由官店洲迁喻北坑里。以村处山坑而得名。

枧江位于坑里北偏东1.5公里山坡上,北与上高交界。57户,261人。[蓼氏族谱]三十一朗于宋开禧年间,由鹄山分居。以溪流枧江而得名。

[窝里大队] 位于鹄山东北2公里山坑里,上新公路西侧。全境属丘陵地,蒙河支流源头,北与上高接壤。辖21个生产队,10个自然村。442户,2178人。耕地4459亩。解放前属水北区岭南乡。解放初属蒙山区窝里乡。合作化时区岭南乡。合作化时由脑上、新屋、袁家、脑上老屋、胜利、民生、窝里新屋、洞里、乌山初级社转为窝里高级社。1961年分为窝里大队。

窝里别名窝里老屋。大队驻地。座落油茶山坡上,四周丘陵,南北溪水夹流。94户,461人。[骊溪习氏族谱]宋宣和二年,邦彦由白梅徙居龙窝。何谓龙窝?龙伏则在田,升则在天,神妙莫测。是故贤才隐处则日龙潜,智士运谋则日龙韬。南山揖于前,横山枕于中。所以窝藏乾坤之精华,山川之灵气者在此矣,故名龙窝,后以山坑地形更名窝里。

黄塘袁家位于窝里南偏东1.5公里的山坑里。东靠上新公路,南有公路通往鹄山。37户,195人。[黄塘袁氏族谱]载:元顺帝末年,兴邦、兴国兄弟自月山徙居于此。因此处原有黄塘村,(早废)。故冠以“黄塘”两字。

罕塘位于窝里北面1公里处。北与上高交界、三面小溪环流。8户,56人。[陈氏族谱]光月于清雍正年间,由高峰分居。村处丘陵山坑,以水源缺乏,池丘干涸而得名。

窝里新屋位于窝里北偏东1公里的小溪旁。34户,173人。(习氏族谱)清乾隆年间,由窝里老屋分居。从老屋派生的新村,故名。

万家位于窝里偏北1公里处。北与上高交界,东靠上新公路。10户,66人。[城北万氏族谱]载:南宋绍熙年间,必忠由南昌板湖徙县城北门万家。元初,由县城分居。

洞里别名洞中。位于窝里西北1.5 公里山坡上。南北小溪夹流。[黄氏族谱]宋祥符三年,元祚由分宁迁鹄山,无祚公生五子,老二大茂分居洞里。以村处山坑,地势低洼而得名。

城上在窝里西北1.5公里山坡上。山峦屏立如城垣,故名。14户,60人。黄姓于清末由洞里分居。

乌山位于窝里西面1公里田畈中央,蒙河流经村前。61户,289人。[乌山高氏族谱]四世迪公于宋元符年间,自筠州高家巷(今高安县)迁此。此处有一山,土质呈黑色,故名。

江边位于窝里偏北1.5公里蒙河北岸。14户,61人。李姓于元至元年间,由上高枚滗迁此,以村处小江边畔而得名。

脑上老屋位于窝里东南0.5公里田畈中央,村东紧靠上新公路。45户,215人。张姓于元宁宗年间。由万载白湖桥迁来。村傍小山脑上,故名。后由此派新生一村,又名脑上老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