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县地名志—鹄山公社概况
新余山脉
蒙山蒙山朝暮变幻无穷,尤以夏秋两季,云雾缭绕,朦胧缥缈的独特风韵,故有蒙山之称。
这里流传的故事和名胜古迹同她的名字紧紧相联,为她抹上了一层传达性的色彩。
据县志载,岳飞部军至此发一弹逾岭,又名弹子岭。
蒙山位于县城西北45公里,新余、上高、分宜三县交界处,南北走向,绵亘百余里,为县境西北的天然屏障。
解决初期,有几十个村散落在深山密林中,设鸭溪、太窝两个乡,为新余县所辖。
山东北有小蒙山、弹子岭、鹄山、相公山。
主峰白云峰海拔1004米,以山高突兀,常有白云掩罩而得名。
登高俯视千嶂烟起,万壑云飞,跻身于斯,别有一番天地。
蒙山,层峦竞秀,林木苍翠,涧溪纵横,清泉环流,又是袁河支流的蒙河和孔目江的发源地。
其资源富饶,植被杉、松、竹及灌木丛,盛产姜、芋、大蒜。
相传春秋时,楚人老莱子躬耕于此。
东隅有灵隐寺,寺旁有唐道明禅师石塔。
尤以圣至寺建筑宏伟,别具一格。
册南有西华寺,和明初理学家梁寅所建的石门书院。
东南麓的压石洞,洞内泉流常年不涸。
西侧有无根石,白莹如玉,堪称游览胜地。
岁月流逝,历经沧桑,名胜古迹所存者寥寥无几,有待于修复,以壮山色。
北山昔称钟山,以山状若钟形而得名。
据〔新余县志〕载:晋永嘉元年,芦陵洪水有钟自三峡流出,验明乃秦时乐器,以此得名。
位于县城西南22公里,界水公社驻地南面2公里,西南接分宜县。
属武功山系北端,南北走向,海拔289米。
表层红壤,植被松、竹、杉及灌木林丛。
北山麓有北山庙,庙旁有四层凉亭,建筑古朴雄伟,年久失修,于1961年拆毁。
良山昔称鼎山。
县志载,此山高耸峻拔,取象于火,因以鼎名,为邑南镇山。
1957年10月,209地质队勘探,发现此山有丰富铁矿,以资源良好而更名为良山。
位于县城南面17公里,良山公社南部,新余、峡江两县交界处。
其山蜿蜒起伏,东西走向,层峦叠障,苍松翠杉,茂林修竹,风景秀丽,为县境南端的天然屏障,主峰海拔487.7米。
山涧有泉,悬岩飞泻,灌田数十顷。
山腰有顶泉寺,玲珑别致,宋尚书谢谔读书于斯。
新余县地名志—河下公社概况
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河下公社概况河下公社位于县城西面8公里处。
西南与分宜县交界,西北与界水公社相接,南靠九龙山垦殖场和良山公社,东傍珠珊公社。
总面积125平方公里。
海拔57米。
全年17.8度,1月份气温5.5度。
无霜期284天。
下辖13个大队,1个林场,143个生产队,126个自然村,3992户,2014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445人,均汉族。
以驻地得名。
在江口、洋田、潭汾等地曾建立过西路区乡苏维埃政权。
解放前夕属洋津区。
解放初属城区保平乡。
浒溪、划江、白湄属洋津区划江乡。
礼珠、礼泉属水口区礼珠乡。
龙伏、垱头、江口、洋田属水口区江口乡。
1956年礼珠和江口合为江口乡,属沙土公社。
1962年分为河下公社、界水公社。
1968年河下、界水复并为河下公社。
1972年河下、界水再次分开。
境内属半山区半丘陵地,西北高,东南低,山恋连绵,丘陵起伏,西北有王主龙,海拔443米,南有赤谷山主峰,和狗古垅山峰,海拔256米。
丘陵相间处有小块平原。
袁河环绕于南部边境,与江口水库相连。
山涧小溪自北向南注入袁河。
山塘水陂遍布。
中小水库16变色镜,塘坝16个,蓄水量840000立方米,灌溉面积19000亩,占耕地面积的70%。
江口水库建于1958年,灌溉、发电、又养鱼。
拦河大坝长450米,宽100米,高40米,蓄水量达6亿5千万吨。
耕地面积27067亩,其中水田19664亩,旱地7403亩。
此外山林面积82976亩,水产面积25740亩。
农作物以水稻、棉花为主。
1980年粮食亩产963斤,全社平均分值1.05元,社员人平收入116元。
浙赣铁路和清萍公路并行横贯。
从县城至江口公路有班车通往。
社办企业有农机厂、基建队、机砖厂、服务厂、搬运队等,职工245人,总产值290多万元。
解放前小学1所,保学3所,教员14人,学生160人。
如今中学1所、小学17所,教职员工185人,学生4525人。
医院11所,医护人员22人,病床16张,合作医疗站14个,卫生员37人,改变了过去缺医少药的状况。
新余县地名志—水西公社概况(2)
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水西公社概况水西公社位于县城东面10公里处,驻地水西圩。
东与罗坊公社交界,西和沙土公社接壤,南邻峡江倒,北靠马洪公社,西北界下村公社,东南连东边公社。
总面积136平方公里。
辖26个大队,414个生产队,185个自然村。
9783户,4890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74人,均属汉族。
以驻地水西圩得名。
此处有一小溪,自西北丘陵流向东南,注入袁河,水西位于该小溪之西,故名。
解放前夕,袁河以南属洋津区塘下乡,袁河以北的东部属罗坊区水西乡,西部属城区太和乡。
解放初属沙陂区。
1956年属水西乡,包括莫家、谢家、塘下、彭家四个乡。
1958年划分水西、塘下两个乡,同年下半年合并为水西公社。
1961年分为水西、简家两个公社,属沙土区。
1966年水西、简家合为水西公社。
1968年塘下公社并入。
1972年樟树大队划归东边公社,同时将罗坊公社的富光大队划归本社。
境内南北两面属丘陵地,袁河介于其间,构成一道天然走廊。
河谷平原,淤沙成洲,土地肥沃,袁惠渠南北两大干渠横贯南北部,水源充沛,适宜种植水稻、棉花,为全县主要棉区之一,棉田20647亩,亩产皮棉61.1斤,总产12704担,比解放前增长3倍。
现有耕地面积62912亩,粮食亩产974斤,总产将近四千万斤,比解放前增长5倍。
红薯、荞麦、小麦、油菜次之。
经济作物以花生为最多。
南部有广阔的林业基地,山林面积95160亩。
社办汗下林场和下陂分场,栽杉树48623,油茶林13000亩,年产油茶8万斤,林业收入大为可观。
浙赣铁路、清萍公路,并行横贯中部。
向北有班车通往马洪。
向南通往汉元,与峡江县仅一山之隔,简易公路四通八达。
社办企业18个,职工513人,总产值174万元。
拖拉机站规模之大,居全县首位,有汽车4辆,拖拉机137台。
新余县地名志—观巢公社概况
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观巢公社概况观巢公社位于县城西北面,驻地观巢圩,距县城12.5公里。
东北与下村公社交界,东南和沙土公社接壤,西北与欧里公社相连,西靠分宜县,南邻界水公社。
总面积90平方公里。
下辖15个大队,202个生产队,127个自然村。
4342户,2404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48人,均属汉族。
以驻地观巢圩得名。
观巢原名鹳巢,“鹳”是一种水鸟,因地处低洼,四面环山,中间形成盆地,好像一个鸟窠,故名。
现简称观巢。
解放前夕属观巢区观巢乡,辖14个保。
解放初属二区,下分七个乡。
1956年辖燎原等14个高级社,加上欧里乡的南土布、告田高级社,黄溪的上沂高级社。
1958年成立观巢公社。
1968年将欧里公社并入。
1973年欧里公社分出,并将湖陂大队划归沙土公社。
1980年湖陂大队复归观巢公社。
境内属丘陵地带,中部形成一大块山谷平地,西南高,向东倾斜,西部边境的仙师庙岭上海拔335米。
南部边境的无门岭海拔260米。
山涧小溪向东南汇入汾水,由下游孔目江注入袁河。
仰天岗环绕于东南,此处有山溢口,名为吉闸,两山对峙,孔目江穿越其间,地势险要,是西通观巢的必经要道,北伐战争和解放战争在此进行过激烈战斗。
如今新欧公路沿孔目江走向,每日有班车开往县城,交通称便。
本社原是个穷山恶水的地方,田地荒芜,水利失修,农业落后。
解放后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兴修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18座,陂坝38座。
有效灌溉面积二万一千余亩。
现有耕地面积35003亩,其中水田30272亩,旱地4731亩。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粮食年产22033500斤。
其次是大豆、红薯、荞麦、小麦等。
经济作物有棉花,年产量17万斤。
由菜、芝麻次之。
盛产茶油,年产茶籽110万斤,1980年油脂2262担。
新余县地名志—观巢公社概况
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观巢公社概况观巢公社位于县城西北面,驻地观巢圩,距县城12.5公里。
东北与下村公社交界,东南和沙土公社接壤,西北与欧里公社相连,西靠分宜县,南邻界水公社。
总面积90平方公里。
下辖15个大队,202个生产队,127个自然村。
4342户,2404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348人,均属汉族。
以驻地观巢圩得名。
观巢原名鹳巢,“鹳”是一种水鸟,因地处低洼,四面环山,中间形成盆地,好像一个鸟窠,故名。
现简称观巢。
解放前夕属观巢区观巢乡,辖14个保。
解放初属二区,下分七个乡。
1956年辖燎原等14个高级社,加上欧里乡的南土布、告田高级社,黄溪的上沂高级社。
1958年成立观巢公社。
1968年将欧里公社并入。
1973年欧里公社分出,并将湖陂大队划归沙土公社。
1980年湖陂大队复归观巢公社。
境内属丘陵地带,中部形成一大块山谷平地,西南高,向东倾斜,西部边境的仙师庙岭上海拔335米。
南部边境的无门岭海拔260米。
山涧小溪向东南汇入汾水,由下游孔目江注入袁河。
仰天岗环绕于东南,此处有山溢口,名为吉闸,两山对峙,孔目江穿越其间,地势险要,是西通观巢的必经要道,北伐战争和解放战争在此进行过激烈战斗。
如今新欧公路沿孔目江走向,每日有班车开往县城,交通称便。
本社原是个穷山恶水的地方,田地荒芜,水利失修,农业落后。
解放后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兴修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18座,陂坝38座。
有效灌溉面积二万一千余亩。
现有耕地面积35003亩,其中水田30272亩,旱地4731亩。
农作物以水稻为主,粮食年产22033500斤。
其次是大豆、红薯、荞麦、小麦等。
经济作物有棉花,年产量17万斤。
由菜、芝麻次之。
盛产茶油,年产茶籽110万斤,1980年油脂2262担。
地下资源丰富,已开采的无烟煤,年产一万六千吨。
石灰年产一万六千吨。
锰矿一千二百吨。
其次有陶瓷厂、砖瓦厂、农具厂等。
社队企业占总收入的41%。
新余县地名志—下村公社概况
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下村公社概况下村公社位于县城北面,驻地下村圩,距县城15公里。
东与马洪公社接壤,西和观巢公社交界,南与沙土公社毗邻,北和仁和公社相连。
总面积148.23平方公里。
辖21个大队,278个生产队,169个自然村,8262户,4619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391人,均汉族。
下村公社以驻地得名。
据谱记:下村原名霞溪,以山川秀丽,玉带香泉,云蒸霞尉之谓也。
解放前夕属江东区下村乡、江东乡、岭下乡、何家乡、三和乡的一部分;水北区水南乡的一部分。
解放初属江东区,下设6个乡。
1956年合作化时,分设星星、民主、青春、联盟、前进、胜利、高升、爱国、友谊10个高级社。
1958年公社化时,属江东火箭人民公社。
1961年火箭公社分为下村、何家、虹桥三个公社。
1968年3个公社合为下村公社。
境内属丘陵地带,西北高,东南低,蒙山延伸于西北,龙王寨、璜猴岭环抱于东南,笔架山耸峙于北部边缘,整个公社呈三角形。
西北的高虎寨海拔455.2米。
北部的笔架山高程317.4米。
东部的龙王寨海拔338.4米。
孔目江的支流自西北向东南纵贯全境。
水库遍布,南部的狮子口水库(中型),地跨马洪、水西两公社,坝高26米,集雨面积15.25平方公里,库容量182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三万五千亩。
小(一)型水库4个,小(二)型水库26个,塘、坝160个。
增强了抗御旱灾的能力,促进了农业发展。
耕地面积52206亩,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
粮食总产量27661543斤,棉花面积10033亩,总产量4970担。
经济作物盛产花生。
马步茶油,闻名全县。
社办企业以煤炭为主,现有灰港煤矿职工331人,年产煤6万吨。
境内有省办的花鼓山煤矿,年产煤31万吨。
其次有农机厂、砖瓦厂、林场、鱼种场、养猪场、农机站、基建队、搬运队等,共社办职工603人,年产值69万元。
文教卫生事业方面,现有中学4所,其中高中1所,教职员工68人,学生1212人。
小学21所,教职员工257,学生6790。
新余县地名志—行政区划
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新余县行政区划变更概况1949年全县行政区划如下:县城区:下辖县城6保60甲。
附城乡6保44甲。
江口乡10保60甲。
大和乡10保78甲。
观巢区:下辖观巢乡14保85甲。
界首乡8保51甲。
欧里乡11保66甲。
江东区:下辖江东乡11保66甲。
下村乡8保66甲。
三和乡11保81甲。
蒙山乡4保29甲。
蒙阳乡13保104甲。
罗坊区:下辖罗坊乡13保94甲。
水东乡11保86甲。
水西乡9保76甲。
洋津区:下辖洋津乡10保70甲。
水口乡6保36甲。
潭口乡8保54甲。
塘下乡13保83甲。
水北区:下辖水北乡11保91甲。
新桥乡11保81甲。
凤鸣乡9保79甲。
岭南乡9保78甲。
岭北乡6保41甲。
姚圩区:下辖姚圩乡15保126甲。
南安乡8保52甲。
溪乡10保77甲。
狮峰乡6保46甲。
南英乡15保117甲。
总计29乡,282保,2087甲1952年全县设11个区,128个乡:洋津区:下辖洋津、珠珊、鄱头、板桥、白砂、夏莲、周宇、黄虎、八百桥、炉下柏家共11个乡。
沙陂区:下辖水西、罗家、江家、沙陂、桐林、严家渡、谢家、简家、鹏湖、彭家、亭孜、安和、莫家共13个乡。
水北区:下辖店下、楼山、黄坑、上村、泉塘、堎陂、跃塘、颖江、龙骨、慕江上仁、石上、水北共13个乡。
水口区:下辖黄田、泉田、塔前、水口、江口、礼珠、划江共7个乡。
蒙山区:下辖鹄山、窝里、递步、兰塘、荷沂、小步、浒江、中和、团结、棣村、仁和、街里、鸭溪、大窝共14个乡。
城关区:下辖民主街、团结街、城郊、通济、沙土、富塘、盆塘、送桥、宝平、共9个乡。
罗坊区:下辖玉桥、楼下、槐江、火田、雷山、团结、张家、暇村、板桥、后塘、燕山、罗坊街共12个乡。
南英区:下辖堎塘、皂东、榴花、和平、河南、大川、万全、东边、丰洲共9个乡。
江东区:下辖岭下、大桥、甘秀土布、南元、何家、河下、东陂、白沙桥、新和、虹桥、山塘、下村共12个乡。
姚圩区:下辖石湖、河埠、郊田、南港、三联、临河、柘湖、白湖、西潭、双溪、龙溪、泗溪、南河、秀江共14个乡。
新余县地名志—欧里公社概况
新余县地名志—欧里公社概况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欧里公社概况欧里公社位于县城西北18公里处。
东邻下村公社,南靠观巢公社,西北与分宜县交界。
总面积64平方公里。
辖13个大队,129个生产队,67个自然村,2964户,1548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5人,均属汉族。
以驻地欧里圩得名。
圩座落于山坑里,方言山垇里,(“垇”,方言读欧“ou”)演变为欧里。
解放前夕属观巢欧里乡。
解放初隶属沿旧。
合作化时由上巢、白梅、栗山、皇华、联盟、带源、联合、昌坊、新甫、哲村、堎背十一个高级社成立欧里乡。
1958年公社化时,11个高级社改为大队,属观巢公社。
1961年从观巢公社分出。
1968年并入观巢人以社。
1973年再从观巢公社分出仍为欧里公社。
境内属丘陵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西北岗峦连绵,与分宜县隔山分界。
地处边远山区,交通还很落后,只有新欧公路,有班车直达县城。
以西南部新甫为标准,海拔160米。
全年气温17.2度,1月份5度。
无霜期278天。
山溪小涧汇入汾水,再向东南流经欧里而直下观巢。
解放后兴修大小水利工程126座,其中水库7个,塘坝119个,总容量4157420立方米,灌溉面积9900亩。
基本上能抗御自然灾害。
耕地面积18400亩,其中水田15021亩,旱地3379亩。
林业面积4500亩,水产面积967亩。
粮食产量由解放初期100多斤,提高到亩产745斤。
其次有少量棉花、红薯等。
麻、苧布是久负盛名的传统土特产,远销外省。
年产量约1500匹,产值36万元。
苧麻约360亩,年产24000斤,产值2万元。
地下资源丰富,主要为煤炭、石灰。
社办金坑煤矿建于1947年,职工133人,年产量一万吨,产值21万元。
社办石灰厂建于1958年,职工62人,年产量7000吨,产值23万元。
队办白梅大队煤矿建于1971年,职工110人,年产8000吨,产值20万吨。
有欧里、洲上、昌坊、木村、皇华五个大队的队办石灰厂,共职工129人,年产4万1千吨,年产值46万元。
新余县地名志—北岗公社概况
北岗公社位于县城东北面,驻地北岗圩,距县城公里.东邻清江县,西靠马洪公社,南傍罗坊公社,北接水北公社.总面积平方公里.辖个大队,个生产队,个自然村,户,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人,均汉族.北岗位于县境北部小山岗上而得名.曾为贸易集镇,镇内有康公庙,相传主宰保佑猪牛.每年农历八月初一至十五日庙会,人山人海,极为热闹,邻近数县,咸来朝圣,主要销售竹木手工产品、耕牛等.解放前夕属罗坊区,下设保,甲.解放初仍属罗坊区北岗乡.年划归马洪公社,后与马洪几经分合,直至年,从马洪公社分出,成立北岗公社.境内丘陵起伏,西北高,东南低.几条小溪向东南流向,注入袁河.过去是个水缺土瘦,交通闭塞地边远地区.近年来由于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兴修了小(一)型水库个,小(二)型水库个,灌溉面积亩.两条渡槽,以及整修山塘水陂个,初步解决了干旱地威胁.耕地面积亩,以水稻为主,平均亩产斤,粮食总产斤,比解放初期增长了三倍以上.棉花、花生、油料作物面积有所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改善.现有社办企业农机厂、豆腐厂个,职工人,年产值万元.交通事业大有改观,以北岗圩为中心,向南有公路至罗坊,连接清萍公路,有班车直达县城.向北通往水北,向西通往马洪.文教卫生方面,现有中学一所,小学所,初小所,教职员工人,学生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有医院所,医务人员人,病床张张,队队有医疗站,初步改变了边远地区缺医少药地状况.著名现代中国画家傅抱石,章塘村人.女儿傅益瑶,留学日本,获硕士学位.〔北岗大队〕紧靠公社驻地.座落山岗上,全境属丘陵地.罗坊至水北公路在此经过.辖个生产队,个自然村,户,人,耕地亩.解放前夕属罗坊区后塘乡第九保.解放初属罗坊区北岗乡.合作化时成立北岗高级社.公社人经时属马洪公社,几经分合,年从马洪公社分出,属北岗公社北岗大队.北岗公社和大队驻地.座落山坡上.村西有公路,东北临小溪.户,人.该处土瘠,缺水,位于县境北部山岗上,故名.境内有一康公庙,称北岗庙,保佑猪牛.西乡也有同样一庙,曰北山庙.传说皇帝派人送袍去北山庙,错送到北岗庙.因此,清乾隆年间将北岗庙扩建,每年农历八月初一至十五日为庙会,热闹异常.北岗建村于清乾隆年间.始居姓阮.后有董、吴、刘、敖、毛、傅、周、邹、钟等姓迁入.邹姓于民国初,从燕山堆上迁此.傅家处于北岗偏西公里山脚下,南邻小溪,东北靠山.户,人.〔傅氏族谱〕南宋嘉熙年间,从清江石头迁此.后有何、邓、刘姓迁入.曾家位于北岗北偏东公里山脚下,西南近小溪.户,人.〔曾氏族谱〕明永乐年间,景高由会昌县迁此.聂家座于北岗北偏东公里山脚下,南靠小乡.户,人.〔毛氏族谱〕清顺治三年,习俭由官塘迁此.以始居聂姓得名.后塘位于北岗西偏北公里山坑口,南靠小溪.户,人.〔周氏族谱〕南宋嘉泰年间,言邦由吉水泥田迁此.后有周、刘姓迁入.原名厚塘.以塘有活水源头,得天独厚之寓意而得名.后因谐音演变为后塘.云山处于北岗西南公里山坡下,村傍两溪向东南流.户,人.〔黎氏族谱〕北宋元丰年间,由递步分居于此.李家位于北岗南偏西公里处,介于两溪之间,东有公路通过.户,人.〔刘氏族谱〕明孝宗年间,方山由荻斜迁石头坑.清康熙年间,月适昆弟由石头坑迁此.以李姓始居命名.朱家桥座落于北岗南偏西公里,田畈中央,南靠小溪,东邻公路.户,人.〔松溪董氏族谱〕清康熙年四十五年,由乐安流坑迁此.村旁有桥,朱姓始居,故名.云亭位于北岗南偏东公里山坡下.北面傍山,东南与罗坊公社相连.户,人.〔胡氏族谱〕南宋绍兴年间,由荷塘迁此.此处原有一凉亭,故名.〔清坑大队〕位于北岗北偏西公里山坑里,属丘陵地.东北与水北公社交界,南邻举坑水库.辖个生产队,个自然村.户,人,耕地亩.解放前夕属江东区三和乡第八保.解放初属江东区山南乡.合作化时属连江高级社.公社化时属马洪公社,几经分合,年从马洪公社分出属北岗公社清坑大队.清坑别名清溪.大队驻地.座落山坡上,四周荒山野岭.户,人.〔黄氏族谱〕明宣德年间.大有由清江县湛溪分居.以山坑清水长流而得名.仕塘位于清坑南偏西. 公里山坡下.南靠举坑水库,东傍山,与水北公社交界.户,人.〔黄氏族谱〕清道光年间,从清坑分居于此.此处有一塘,以后代兴旺发达官运亨通之含义雅名仕塘.又据说村旁有四口塘,取名四塘.〔新和大队〕位于北岗西北公里山坑里.东与水北公社为邻,北傍梅山水库,西靠马洪公社.辖个生产队,个自然村.户,人,耕地亩.解放前夕属江东区三和乡七、八保.解放初属江东区连江乡.合作化时为新联、新春高级社.公社化时属马洪公社.年从马洪公社分出归岗公社新和大队.新和闹别名新武.大队驻地.座落山坡上,东临小溪.户,人.〔杨氏族谱〕清乾隆年间.日兴由清江县淦霞迁居于此.后有毛、孙、周、兰、肖姓陆续迁入.民国时期,附近村民到外地当闹受欺侮,倡议在此兴闹,团结和睦而贸易,更名为新和闹.连接处于新和闹北偏西公里山坑中,西与马洪公社交界,北靠梅山水库.户,人.〔龙城毛氏族谱〕宋景祐元年,以文游学至此,爱山清秀而卜居.传说此处几村相连,故名.毛木根,岁.现任区委副书记.邹塘座落新和闹东南公里山坡上.东靠举坑水库,西临小溪.户,人.〔毛氏族谱〕宋绍圣年间,由连接迁此.始居邹姓,以村前地池塘而得名.毛姓继居,沿袭.江家别名上屋,位于新和闹南偏东公里山坡旁,东临小溪,西与马洪公社交界.户,人.潘姓于明建文年间,从福建莱阳郡火麻坑老屋场迁此.以江姓始居得名.中屋座于新和闹南偏东公里山坡下.户,人.吕姓于清中叶从福建喻林县西口吕家迁此.因村建在江家一刘屋之间,故名.举坑位于新和闹东南公里山坑中,东临小溪,北靠举坑水库.户,人.〔刘氏族谱〕清乾隆年间,从江家、刘屋分居于此.后有邓姓迁入.〔黄氏族谱〕清乾隆年间,世泰从黄家山迁此.以此处山坑出麂,故名.因谐音写成举坑.邹塘新屋位于新和闹南偏东公里山坡下.户,人,毛姓于年从邹塘分居.刘屋别名下屋.位于新和闹南偏东约公里山脚下,东临小溪,西与马洪公社分界.户,人.〔刘氏族谱〕清康熙年间,世珍五兄弟由赣州会昌县迁居江家刘屋.〔堪源大队〕位于北岗西北公里山坑里,属丘陵地.两江并列流向东南.北靠水北公社.辖个生产队,个自然村.户,人,耕地亩.解放前夕属罗坊区罗坊乡.解放后属罗坊区后塘乡.合作化时成立堪源高级社.公社化时属马洪公社.年复属北岗公社.大队以堪源片村得名.溪水发源于山崖(俗称山墈),故名.周家别名堪源周家.村处两小溪汇合处.户,人.〔周氏族谱〕南宋绍兴间,从吉水泥田迁罗坊复兴寺(已废)南宋嘉定年间又迁此.周济人,现年人.新余中学高中毕业,中共党员.普任公社书记、副县长、县委副书记、人大常委主任.上屋位于周家西北公里小山下,介于两溪之间.户,人,〔谢氏族谱〕清中叶从坑口谢家迁此.后周姓于清嘉庆年间从堪源周家迁入.因位于谢家上方和溪流之上,故名.何家别名堪源何家.位于周家东北公里山坡下.户,人.〔水东何氏宗谱〕明正统五年日根由蒙阳水盖迁此.谢家别名堪源谢家.位于周家偏北公里山坡上,南有小溪.户,人.〔谢氏族谱〕清康熙五十九年,由闽漳州龙岩上坪迁坑口谢家.清嘉庆年间由坑口谢家迁此.肖家别名堪源肖家.紧靠周家东面公里田畈中,西南傍小溪.户,人.〔肖氏族谱〕明正德年间,景春携六子避田赋苛征,逃往异乡,越三年,复居于此.新屋别名曾家新屋.位于周家南面公里小山坡下,东临小溪.户,人.〔赖氏族谱〕嗣兴后裔于清乾隆年间,由曾家分居.以新分居取名.姚坑座于周家西偏西公里山坑中,西邻马洪公社.户,人.〔周氏族谱〕南宋嘉定年间由复兴寺(废)迁此.此山坑原属姚姓管辖,故名.曾家又名曾家老屋.位于周家南偏东公里山坡上,北临小溪.户,人.新老屋毗连相处.新屋户,人.〔赖氏族谱〕北宋淳化年间,由信丰县莲塘迁居于此.始居曾姓.赖氏继居,沿袭.邹家别名堪源邹家.位于周家东南公里山坑中,西南邻小溪.户,人.〔清溪黄氏族谱〕清道光年间由清溪迁此.以始居邹姓而得名.〔梦塘大队〕位于北岗东北公里山坑里,属丘陵地.东与清江县交界,西与堪源大队接壤,南靠北岗大队,北与水北公社为邻,水北至北岗公路通过西部.辖个生产队,个自然村.户,人,耕地亩.解放前夕属清江第三区吴名乡第四保.解放初属黄岗区江平乡.年划归新余管辖.合作化时成立梦塘高级社.公社化时为马洪公社梦塘大队.几经分合,于年从马洪公社分归北岗公社管理.以驻地梦塘得名.梦塘东与清江县交界,南临小溪.户,人.〔刘氏族谱〕宋嘉熙年间,由高安灰埠迁此.后有毛、肖两姓迁入.兴村时,村旁挖塘,一始居老人,梦见仙人含笑指点,因而得名.木港位于梦塘西北公里山坡下.东临北岗通水北公路,西靠小溪,北与水北公社交界.户,人.〔邓氏族谱〕清康熙年间,由琴山老屋分居.以村旁田港地树林得名.王家位于梦塘西偏北公里山坡下,西傍北岗至水北公路.户,人.〔清溪黄氏族谱〕清雍正年间,由清溪分居.〔邓氏族谱〕清雍正年间由琴山老屋迁此.以王姓始居得名.易家位于梦塘北偏东公里山脚下,东与清江交界.户,人.易姓于清康熙年间,由上高南港盘村迁此.潘家座于梦塘西北公里山坡下,东邻北岗至水北公路,南临小溪.户,人.〔邓氏族谱〕清同治年间,从琴山才能屋分居.潘姓始居,邓姓继居,沿袭.徐家位于梦塘北公里山坡上.户,人.〔高磡钟氏族谱〕清道光年间从高磡分居.徐氏始居,钟姓迁入,沿袭.巫家位于梦塘西北公里山坡上,西南临小溪,傍北岗至水北公路.户,人.〔胡氏族谱〕明正德年间,从木港分居.始居巫姓.胡、陈二姓继居.沿用原名.孙溪紧靠梦塘东南公里小山旁,南临小溪.户,人.〔张氏族谱〕清康熙年间由清江洋皮迁居于此.以始居孙氏得名.〔胡家大队〕位于北岗西偏北约公里山坑里,属丘陵地.东部有小溪,西北有长坑水库,与马洪公社交界.辖个生产队,个自然村.户,人.耕地亩.解放前夕属第四区罗坊乡第保.解放后属罗坊区后塘乡.合作化时成立燕山高级社.公社化时为胡家大队.胡家别名荷塘.座落小山下.户,人.〔胡氏族谱〕胡球居南就府上杭县瓦子街踏桥.宋元祐元年,胡端由踏桥迁此.村侧有荷塘,故名.蔡家处于胡家东北公里山坡下.户,人.蔡姓明洪武年间,从本县桥背迁此.长坑座落胡家西公里小山坡上,坡下为一峡长山坑,故名.北靠水库西接马洪公社.户,人.〔毛氏族谱〕雅公之后裔,后汉乾祐年间避乱,自新建钱州卜居官塘,仁遇繁衍习勤、习俭、习城、习圣析为四房.习勤于清顺治年间,由官塘分居.彭家位于胡家南偏西公里山脚下.西与马洪公社接壤.户,人.〔彭氏族谱〕明永乐年间,从三村迁居.黎家位于胡家南偏东公里山坡下.户,人.〔钟氏族谱〕祖居赣州龙南.绍勒由龙南午桥.唐永隆元年,绍勒由龙南午桥迁居淮泥仰山渡,后移居黎家.黎姓始居,钟姓继居,沿袭.孔家处于胡家南偏东公里山坡下.户,人.孔姓于北宋后期自峡江县老蔸村迁此,已有代.〔官塘大队〕位于北岗东偏北公里山坑里,介于两条小溪之间,溪流向东南注入袁河,属丘陵地.东与清江交界.辖个生产队,个自然村.户,人.耕地亩.解放前夕属清江县.年划归新余管辖.合作化时成立官塘高级社.公社公属马洪公社.几经分合,至年从马洪公社分避北岗公社官塘大队.官塘大队驻地.座落山坡下,东临小溪.户,人.〔官塘李氏族谱〕清康熙年间,集九三兄弟由吉安龙泉金田坑迁此.后有吴、廖、罗、孔、郭、黄等姓迁入.始居姓官,村旁有塘,故名.后有李姓继居,沿用原名.朱家座于官塘东偏北公里山坡下,东与清江县交界.户,人.〔松溪董氏族谱〕清中叶进伯后裔由官塘分居.以始居朱氏得名.作陂桥位于官塘南偏西公里山旁,南邻小溪.截溪流筑(方言“作”)陂,故名.户,人.〔高磡钟氏族谱〕明永乐年间崇远从高墈迁此.后有蔡姓迁入.石子山邓家处于官塘东南公里山坡上,山多卵石,故名.东与清江县交界.户,人.邓姓于明洪武年间由清江湖背邓家迁此.芙蓉座于官塘南偏西公里山坡上.南邻罗坊公社.户,人.〔松溪董氏族谱〕明崇祯元年,混成自河南迁抚州临川扩源.越数传,清然由扩源迁乐安流坑.清康熙二十一年,朝宗由流坑迁此.以此处荷花(芙蓉)塘得名.洋皮位于官塘东南公里山坡下,东与清江毗邻,西临小溪.户,人.傅姓于清光绪年间,从清江中洲迁此.后有李姓从罗坊李家桥迁入.以始居杨、皮二姓得名.后谐间演变为洋皮.〔燕山大队〕位于北岗西南约公里山坑里,属丘陵地.西南与马洪公社交界.辖个生产队,个自然村,户,人.耕地亩.解放前夕属罗坊区燕山乡第九保.解放初属罗坊区燕山乡.合作化时成立燕山高级社.公社化时转为燕山大队归马洪公社管辖.几经分合,年从马洪公社分开,属北岗公社燕山大队.燕山别名燕家山.大队驻地.南邻北岗至马洪公路,四周丘陵环绕.包括楼下楼共户,人.〔罗氏族谱〕南宋咸淳年间由罗坊罗家分此.始居鄢姓,建村山丘上,因谐音,名燕家山,简称燕山.堆上位于燕山北偏东公里田畈中央,北邻小溪.户,人.〔曾氏族谱〕曾姓于清康熙年间,由会昌迁此.邹氏于清康熙年间,由会昌田心迁此.以村建土坡上得名.对门座落燕山北偏西米.户,人.〔罗氏族谱〕清初由燕山分居.村处燕山对面,故名对门.〔章塘大队〕位于北岗南公里山坑里,紧靠公路东侧.属丘陵地.东连罗坊公社.辖个生产队,个自然村.户,人,耕地亩.解放前夕属罗坊区燕山乡.解放初属罗坊区陈家乡.合作化时成立章塘高级社.公社化时为章塘大队,属马洪公社.年改属北岗公社.年并入马洪公社.年分出复为北岗公社章塘大队.章塘大队驻地.座落在山丘上.罗坊至北岗公路在村西通过.户,人.〔傅氏族谱〕北宋咸平年间由清江石头迁此.村处塘边樟树旁,名樟塘,简称章塘.下坑紧靠章塘南米处山坡下,南邻罗罗坊公社.户,人.〔晏氏宗谱〕清顺治三年,济海从清江白沙迁此.村建山坑下,故名.堪源(片村)位于北岗西北公里处.包括个自然村:周家、上屋、谢家、何家、肖家、曾家、邹家.地域约平方公里.堪本为墈,指山崖.源指水.以山涧小溪发源于山崖,名堪源.北岗中学位于公社驻地北面公里山坡上.年创办时为北岗小学,年改为初级中学.现有教师人,学生人.北岗林场创办于年.位于公社驻地西南公里山坑里.杉树亩,桔树亩.现有职工人.北岗机电站创办于年.位于公社驻地西面公里.现有职工人.。
新余县地名志—水西公社概况
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水西公社概况水西公社位于县城东面10公里处,驻地水西圩。
东与罗坊公社交界,西和沙土公社接壤,南邻峡江倒,北靠马洪公社,西北界下村公社,东南连东边公社。
总面积136平方公里。
辖26个大队,414个生产队,185个自然村。
9783户,4890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74人,均属汉族。
以驻地水西圩得名。
此处有一小溪,自西北丘陵流向东南,注入袁河,水西位于该小溪之西,故名。
解放前夕,袁河以南属洋津区塘下乡,袁河以北的东部属罗坊区水西乡,西部属城区太和乡。
解放初属沙陂区。
1956年属水西乡,包括莫家、谢家、塘下、彭家四个乡。
1958年划分水西、塘下两个乡,同年下半年合并为水西公社。
1961年分为水西、简家两个公社,属沙土区。
1966年水西、简家合为水西公社。
1968年塘下公社并入。
1972年樟树大队划归东边公社,同时将罗坊公社的富光大队划归本社。
境内南北两面属丘陵地,袁河介于其间,构成一道天然走廊。
河谷平原,淤沙成洲,土地肥沃,袁惠渠南北两大干渠横贯南北部,水源充沛,适宜种植水稻、棉花,为全县主要棉区之一,棉田20647亩,亩产皮棉61.1斤,总产12704担,比解放前增长3倍。
现有耕地面积62912亩,粮食亩产974斤,总产将近四千万斤,比解放前增长5倍。
红薯、荞麦、小麦、油菜次之。
经济作物以花生为最多。
南部有广阔的林业基地,山林面积95160亩。
社办汗下林场和下陂分场,栽杉树48623,油茶林13000亩,年产油茶8万斤,林业收入大为可观。
浙赣铁路、清萍公路,并行横贯中部。
向北有班车通往马洪。
向南通往汉元,与峡江县仅一山之隔,简易公路四通八达。
社办企业18个,职工513人,总产值174万元。
拖拉机站规模之大,居全县首位,有汽车4辆,拖拉机137台。
现有中学3所,教职工156人,学生2565人。
小学26所,教职工386人,学生9625人。
电影队2个,文化站1个。
医院1所,医务人员43人,病床27张。
新余境内水库(新余县志1986版,增加分宜县水库)
新余境内水库(新余县志1986版,增加分宜县水库)展开全文新余县志1986版江口水库位于县城西偏南15公里袁河上游,河下公社西南6公里。
西南跨越分宜县,南面水域伸展至九龙山垦殖场。
1958年筹建,由省调集3万民工,1960年竣工。
系我省四大水库之一。
正常水位72米,非常水位75米。
拦河大坝长450米,宽100米,高40米。
土石方200万立方米。
库容量达7亿立方米。
大坝两岸设3个闸门,东岸设2个闸门。
溢洪道最大泄水量2000立方米/秒。
4台水力发电机。
主要利用水力发电、农田灌溉和养鱼。
是调节袁河水位、根治袁河两岸旱涝灾害的重大水利设施。
狮子口水库位于下村公社驻地南面5.5公里,南村大队境内。
上新铁路、上新公路并列通过西侧,跨越下村、水西、马洪三个公社。
中型水库。
集雨面积15.25平方公里,坝高26米,总容量182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5000亩,养鱼面积2000亩。
1958年动工,1959年竣工受益。
龙门口水库位于南安公社驻地西南11公里,南与峡江县交界。
中型水库,建于1958年。
流域面积13.97平方公里,流峰流量143立方米,洪水总量287万立方米,总库容量1325万立方米。
坝高24米,总土方88.66万方。
灌溉面积3万亩。
适宜养鱼。
鹄山水库位于鹄山公社驻地西北3公里,北接上高县。
1966年动工,1972年竣工。
中型水库。
集雨面积12.35平方公里,坝高16米,库容量1266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2000亩,年捕鱼1万斤。
梅山水库建于1960年。
1966年竣工受益。
位于水北公社驻地南面6公里,跨越下村、马洪公社,小(一)型。
占地1400亩。
坝高19米,宽12米,水深15米,库容量1765万立方米,灌溉1万2千亩。
此山坑原有梅山村,以杨梅树得名。
修水库时村迁走,仍以梅山而名之。
板松塘水库位于水北公社楼前大队西北1公里。
北界高安县,西南近处,小水库棋布,有长岭水库、江楼下水库、龙坑水库、车塘水库等。
新余县地名志—沙土公社概况
新余县地名志—沙土公社概况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沙土公社概况沙土公社位于城北面2公里处。
西北与观巢公社交界,南与县城和袁河毗连,隔河与珠珊公社相望,北靠下村公社,西接河下公社,东邻水西公社。
总面积56.07平方公里。
辖12个大队,161个生产了,119个自然村,4103户,1,61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22人,均汉族。
沙土公社以原沙土乡驻地沙土村而得名。
解放前夕属一区沙土、送桥乡。
解放后属城区沙土、送桥、宝平、富塘乡。
合作化时有贯早、沙土、富塘、堆上、送桥等初级社转为18个高级社。
1958年成立沙土公社。
1960年与送公社分开。
1963年又合并为沙土公社。
本社地处县城郊区平原,西北属丘陵地带,南部袁河环绕,孔目江从西北边境,主峰九龙坡高程414.3米。
浙赣铁路横贯中部。
上新铁路、上新公路自南向北,并行穿过西部。
新欧公路纵贯于西部。
境内自然条件优越,浙赣铁路以南系河谷冲积平原,水足田肥。
北部丘陵地、除孔目江外,还兴修了小(一)型水库1个,以及九成坡水库和老东坡水库。
现在耕地面积21,315亩,以种植水稻、棉花为主。
粮食年产10,860,800斤。
棉花年产7,238担。
因人多田少,在搞好农业的前提下,大抓工副业和多种经营,以副养农,工副业收入将近半数。
社办企业不断壮大,有农机厂、电站、纸袋厂、林场、茶场、园林场、机制砖瓦厂等。
职工465人,1980年完成年产80.5万元。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很快,现有社办中学1所,小学12所,教职员工239人,学生5706人,境内有县办中学1所,教工72人,学生1080人。
中西医院1所,医务人员25人,病床6张。
[桥背大队] 紧靠公社驻地西面,与新余火车站毗连。
南以浙赣铁路为界,西部有公路纵贯,东北有孔目江环绕,全境属平原地带。
辖16个生产队,6个自然村。
403户,2,216人。
耕地1.783亩。
解放前属一区附城乡。
解放初属城区沙土乡。
合作化时,由堆上、毛家、贯早、桥背四个初级社转为沙土高级社。
新余县地名志—马洪公社概况
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马洪公社概况马洪公社位于县城北面22公里处。
东南与北岗、罗坊公社交界,西北和下村公社接壤,南与水西公毗连。
总面积92平方公里。
辖15个大队,171个生产队,106年自然村,4400户,2303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60人,均汉族。
公社以驻地马洪圩而得名。
解放前夕,火田、堆甲、桥上、张家、桂花、库陂等6个保属罗坊区水东乡;内塘、山南、王家、上港、东港、白沙桥、南岭、马洪、鲇口等九个保属江东区三和乡。
解放后白沙桥等6个保属江东区白沙桥乡;堆甲、火田属罗坊区火田乡;张家、桥上、桂花、库陂属燕山乡;山南、王家、东港属新和乡。
1956年白沙桥乡改为马洪乡。
1958年成立马洪公社,(含今北岗公社)1962年与北岗公社分开,仍为马洪公社。
境内属红壤丘陵地带,岗峦连绵,丘陵起伏,西北高,东南低,西部的王花岭海拔341米。
西北的员岭坳海拔205.9米。
几条小溪向东南流向,汇入袁河。
解放前水缺田瘦,粮食亩产不到200斤。
解放后大兴水利工程176座,其中小(一)型水库3个,小(二)型水库13个,塘坝144个,自然条件大有改善,旱涝保丰收面积不断扩大,农业生产发展很快。
现有耕地面积34828亩,其中水田27304亩,旱地7524亩,山林面积14896亩,水产面积453亩,以种植水稻为主,年产粮食21418300斤。
经济作物逐年扩大,1980年种植棉花4832亩,亩产皮棉50斤,总产2431担。
油料作物4104亩。
年末生猪存栏9899头,花生、西瓜产量有所增加,马洪豆和鲇口大队的油茶闻名全县。
鲇口村45户人家。
茶林3000亩,年产茶油超万千斤。
煤矿储量丰富,境内有县办南岭煤矿,年产有烟煤2万吨。
社办企业有腐肥厂、农机厂、砖瓦厂、服务厂等四个单位,职工有120人,年产值18万元。
境内简易公路东接北岗,西通下村,与上新公路相接,向南至水西,与清萍公路相连,向北通往山南,改变了过去交通闭塞的状况。
新余县地名志—罗坊公社概况
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罗坊公社概况罗坊公社位于县境东北部,距省城19公里。
东连姚圩公社,南接东边公社和南英垦殖场,西南靠水西公社,西北邻马洪、北岗公社,东北界清江县,东南傍南安公社。
总面积112平方公里。
下辖28个大队,326个生产队,185个自然村。
9687户,51654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1552人,均属汉族。
驻地罗坊圩得名。
解放前夕属第四区的罗坊、水东、南英三个乡。
解放初属罗坊区暇邨、板桥等六个乡。
合作化时,全社成立49个高级社。
公社化时由联合、团结、板桥、榴花、和平、东边六个乡组成罗坊公社。
1961年恢复区、下辖罗坊、板桥、东边、彭家四个公社。
1962年撤区,东边公社分出,复为罗坊公社。
罗坊,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1930年10月间,毛泽东、朱德等同志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此召开了第一方面军总前委和江西省行委联席会议。
为了褒扬和缅怀红军革命活动,对后代子孙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于1971年在彭家洲兴建“罗坊会议旧址纪念馆”。
境内属河谷平原,南北边境,丘陵起伏,中间构成开阔田野,俨然一道东西走向的“天然走廊”。
浙赣铁路、清萍公路沿袁河北岸横贯中部,南北公路伸展,水陆交通方便。
地势较低洼,沿河水患尚未根治。
解放后大修水利,战胜了旱灾,袁惠渠南北两大干渠横贯南北边境,支渠遍布,水源充沛,土地肥沃。
由于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促进了农业大发展。
全社耕地71424亩,林业3150亩。
粮食总产4500多万斤,超过了解放前的三倍。
棉花20871亩,总产9554担,为全县主要棉区之一。
年出栏猪16630头,尤以小猪销售闻名,土特产有湖藕、花生、西瓜等。
社队企业发展很快,有社办农具厂、电机站、搬运站、工艺美术厂、印刷厂、砖瓦厂、养蜂厂、照相馆、冰室、商店等17个单位。
职工620人,年产值731500元。
社办中学二所,教职员工87人,学生1546人。
县办中学一所,教职工52人,学生975人。
小学30所,教职工353人,学生9798人。
新余县地名志—珠珊公社概况
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珠珊公社概况珠珊公社位于县城南面3公里处。
驻地潭口村。
东与水西公社交界,南与良山公社接壤,西北与河下、沙土公社隔河相望,北靠袁河与县城分界。
总面积59.32平方公里。
下辖18个大队,187个生产队,95个自然村,6386户,3035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93人,均属汉族。
沿用原珠珊乡驻地珠珊村得名。
解放前属洋津区,下分塘下、鹏湖、潭口、洋津四个乡,18个保。
解放初中洲、石洲、洲下,洞头五个乡属沙陂区。
鹏湖、炉下、亭孜乡,属洋津区。
合作化时成立14个高级社。
1958年成立珠珊公社。
地处袁河冲积平原,阡陌连片,地势较低。
南端边缘丘陵绵延,北部袁河蜿蜒环抱。
几条较大的山溪水,流贯本境西部和东部,主干袁惠渠横贯中部,流经东部的湾里,在此分叉成南北两条干渠。
南干渠直奔向东。
北干渠向北穿过袁河涵道。
水源充沛,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尤其是袁河泥沙冲积,形成很多沙洲,适宜种植棉花,是重点棉区,皮棉总产7972担。
耕地面积32557亩,其中水田17474亩,旱地15083亩。
另有山林面积5万亩。
粮食总产1761万斤。
因田少人多,大部分劳动力投入副业生产。
现有社办企业8个,职工236人,总产值985700元。
汽车5辆,拖拉机64台,其中手扶拖拉机50台。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很快。
现有中学4所,小学18所,教职工265人,学生6840人,医院1所,病床23张,医务人员25人。
队队有医疗站,卫生员47人。
卫生面貌大大改观。
[潭口大队] 公社驻地。
座落平地田畈中。
西北袁河环绕,东部吉新公路纵贯。
辖6个生产队,3个自然村,294户,1443人。
耕地1329亩。
解放前属洋津区潭口乡。
解放初属洋津区珠珊乡。
公社化时,由友爱高级社改称友爱大队,后为潭口大队。
潭口公社、大队驻地。
介于袁河与吉新公路之间。
294户,1444人。
1930年曾建立乡苏维埃政权。
[胡氏族谱]昌期于宋宝元年间自新昌县博访名师,见此山川秀丽,遂择而卜居。
新余县地名志—珠珊公社概况
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珠珊公社概况珠珊公社位于县城南面3公里处。
驻地潭口村。
东与水西公社交界,南与良山公社接壤,西北与河下、沙土公社隔河相望,北靠袁河与县城分界。
总面积59.32平方公里。
下辖18个大队,187个生产队,95个自然村,6386户,3035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93人,均属汉族。
沿用原珠珊乡驻地珠珊村得名。
解放前属洋津区,下分塘下、鹏湖、潭口、洋津四个乡,18个保。
解放初中洲、石洲、洲下,洞头五个乡属沙陂区。
鹏湖、炉下、亭孜乡,属洋津区。
合作化时成立14个高级社。
1958年成立珠珊公社。
地处袁河冲积平原,阡陌连片,地势较低。
南端边缘丘陵绵延,北部袁河蜿蜒环抱。
几条较大的山溪水,流贯本境西部和东部,主干袁惠渠横贯中部,流经东部的湾里,在此分叉成南北两条干渠。
南干渠直奔向东。
北干渠向北穿过袁河涵道。
水源充沛,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尤其是袁河泥沙冲积,形成很多沙洲,适宜种植棉花,是重点棉区,皮棉总产7972担。
耕地面积32557亩,其中水田17474亩,旱地15083亩。
另有山林面积5万亩。
粮食总产1761万斤。
因田少人多,大部分劳动力投入副业生产。
现有社办企业8个,职工236人,总产值985700元。
汽车5辆,拖拉机64台,其中手扶拖拉机50台。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很快。
现有中学4所,小学18所,教职工265人,学生6840人,医院1所,病床23张,医务人员25人。
队队有医疗站,卫生员47人。
卫生面貌大大改观。
[潭口大队] 公社驻地。
座落平地田畈中。
西北袁河环绕,东部吉新公路纵贯。
辖6个生产队,3个自然村,294户,1443人。
耕地1329亩。
解放前属洋津区潭口乡。
解放初属洋津区珠珊乡。
公社化时,由友爱高级社改称友爱大队,后为潭口大队。
潭口公社、大队驻地。
介于袁河与吉新公路之间。
294户,1444人。
1930年曾建立乡苏维埃政权。
[胡氏族谱]昌期于宋宝元年间自新昌县博访名师,见此山川秀丽,遂择而卜居。
新余县地名志—北岗公社概况
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北岗公社概况北岗公社位于县城东北面,驻地北岗圩,距县城25公里。
东邻清江县,西靠马洪公社,南傍罗坊公社,北接水北公社。
总面积38.44平方公里。
辖9个大队,124个生产队,54个自然村,2388户,12877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3人,均汉族。
北岗位于县境北部小山岗上而得名。
曾为贸易集镇,镇内有康公庙,相传主宰保佑猪牛。
每年农历八月初一至十五日庙会,人山人海,极为热闹,邻近数县,咸来朝圣,主要销售竹木手工产品、耕牛等。
解放前夕属罗坊区,下设6保,61甲。
解放初仍属罗坊区北岗乡。
1958年划归马洪公社,后与马洪几经分合,直至1973年,从马洪公社分出,成立北岗公社。
境内丘陵起伏,西北高,东南低。
几条小溪向东南流向,注入袁河。
过去是个水缺土瘦,交通闭塞的边远地区。
近年来由于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兴修了小(一)型水库2个,小(二)型水库5个,灌溉面积1400亩。
两条渡槽,以及整修山塘水陂53个,初步解决了干旱的威胁。
耕地面积19416亩,以水稻为主,平均亩产740斤,粮食总产12280300斤,比解放初期增长了三倍以上。
棉花、花生、油料作物面积有所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改善。
现有社办企业农机厂、豆腐厂2个,职工35人,年产值6.2万元。
交通事业大有改观,以北岗圩为中心,向南有公路至罗坊,连接清萍公路,有班车直达县城。
向北通往水北,向西通往马洪。
文教卫生方面,现有中学一所,小学9所,初小32所,教职员工135人,学生317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6.6%。
有医院1所,医务人员16人,病床15张张,队队有医疗站,初步改变了边远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
著名现代中国画家傅抱石,章塘村人。
女儿傅益瑶,留学日本,获硕士学位。
〔北岗大队〕紧靠公社驻地。
座落山岗上,全境属丘陵地。
罗坊至水北公路在此经过。
辖17个生产队,9个自然村,271户,1917人,耕地2486亩。
解放前夕属罗坊区后塘乡第九保。
新余县地名志—水北公社概况
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水北公社概况水北公社位于县城北面,距县城35公里。
南靠马洪、北岗、下村公社,西接鹄山公社,东连清江县,北邻高安县。
总面积126平方米公里。
下辖23个大队,271个生产队,176个自然村,9718户,4684人,其中非农业841人,均属汉族。
据谱记,水北原名渝北,因位于渝水之北而名之。
后以蒙河北畔之水北圩而更名。
解放前属水北区,分水北、新溪、凤鸣三个乡。
解放初属水北区,下设泉塘、跃塘、楼前、钱圩、颖江、上仁、黄坑、楼山、上村、堎陂等十个乡。
合作化时,下辖22个高级社。
1958年成立水北公社。
1951年,水北公社分成水北、钱圩、新桥、黄坑四个公社。
1969年四社合为水北公社。
境内属丘陵地带,蒙山耸峙于西,北部边缘山峦起伏,黄牛岭海拔161米。
蒙河流经其间,水库、水塘、水陂遍布,北有板板塘水库,南有梅山水库。
24,443库水田,实现了旱涝保丰收。
耕地面积75,886亩,以水稻、棉花为主,旱地盛产红薯、花生、西瓜等,土特产有黄花,以及传统名菜油豆腐。
上新公路沿西境边缘穿过,简易公路四通八达,改变了过去边缘地区交通闭塞的落后状况。
地下矿藏已开发的有社办前进煤矿。
社办企业逐年发展,现有农机厂、拖拉机站、建筑队、印刷厂、加工厂等,职工441人,年产值76.8万元。
随着农业的发展,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全社有汽车15辆,拖拉机21台,手扶拖拉机168台。
中学3所,教职员工85人,学生1574人。
小学21所,教职员工269人,学生7196人。
中心医院1所,医务人员43人,病床30张,能做一般外科手术,队队有医疗站,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的身体健康,促进了四化建设的进行。
邓秋金,琴山大队山村人,长征老红军,中央后勤部被服厂厂长。
敖匡之,现年71岁,新余大队陂头人。
省立农专毕业,留学日本,解放后赴东欧国家参观南昌大学副教授,林业部森林调查局副局长,总工程师。
[水北圩] 公社、大队驻地。
位于县城北35公里。
新余县地名志—仁和公社概况.doc
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仁和公社概况仁和公社位于县城西北部,驻地仁和圩,距县城42公里。
东和水北公社交界,西与上高、分家接壤,南邻下村,北靠鹄山和上高县,总面积72平方公里。
下辖16个大队,168个生产队,62个自然村,3,798户,19,17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85人,均属汉族。
以驻地得名。
解放前夕属江东区,下设4个乡,13个保。
解初属蒙山区,下设中和、棣村、廖家、仁和、街里五个乡。
1956年合作化时,由五个乡并为廖家、观下两个乡。
1958年并入鹄山公社。
1961年从鹄山公社分出成产仁和公社,下设21个大队,1个直辖村。
1968年再与鹄山公社合作,1973年再众鹄山公社分出,恢复仁和公社,下设11个大队。
1980年调整为16个大队。
境内属丘陵地带,蒙山耸峙于西部边缘,俨然一道天然屏障。
西北有三条小溪汇入蒙河,地势向东南倾斜,海拔85米,西部的高虎寨海拔455.2米,全年气温17.5 度,1月份4.9度,无霜期275天。
仁和圩西枕蒙山,北面山脚下有压石洞,是县名胜古迹之一,洞口怪石洞,是县名胜古迹之一,洞口怪石嶙峋,巨石复盖,洞内阴凉,泉水长流,有利灌溉和发电。
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兴修小(一)型水库3个;曹王庙、塘下坑、新房水库。
小(二)型水库7个。
总容量468万立方米,浇灌面积1万亩。
塘坝30座,总容量191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480亩。
耕地面积28,300亩,以水稻、棉花为主。
1980年粮食总产量132,816斤,平均亩产792斤。
最高年产的1979年,粮食亩产815斤。
土特产有大蒜、生姜、花生等。
矿藏已开发的有西村大队办的煤矿。
社办企业有电站、农机厂等17个单位,职工167,年产值279.000元。
林业有社办林场2个,大队办林场21个。
上(高)新(余)铁路、上(高)新(余)公路,自县城向北并行在本社东部穿过,并有主干线连接上新公路。
有简易公路从仁和向东南,经过下村直达县城,基本上解决了边远山区交通闭塞的落后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余县地名志(1986版)——鹄山公社概况鹄山公社位于县城北面,距县城35公里。
东邻水北公社,南靠下村公社,北接上高县,西傍蒙山。
总面积48平方公里。
下辖10个大队,128个生产队,47个自然村,3148户,14988人。
其中非农业人口460人,均属流族。
鹄山公社以驻地集镇而得名。
镇内的鹄山村,据谱记,黄氏祖先于宋祥符三年,从湖北江夏黄鹄山(今武昌蛇山)迁来,以祖先原居地,减免“黄”字,名日鹄山。
解放前夕属水北区岭南乡。
解放初,鹄山、坑里、塘下、地步属蒙山区鹄山乡。
茶沂、晓堆、东边、上塘、桐村属水北区南塘乡。
窝里属窝里乡。
1958年公社化时,成立鹄山公社,下辖10个大队。
1968年仁和并入鹄山。
1973年仁和公社分出。
境内丘陵起伏,蒙山绵亘于西北边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鹄山圩附近形成一块开阔平地。
西北边境的最高山峰乌志里海拨459.2米,宝珠岭海拔324米。
地处蒙河上游,支流遍布。
西北有鹄山水库,是全县三个中型水库之一,坝高16米,集雨面积12.65平方公里,库容量1266万立方米,浇灌面积3万亩。
其次有广仙坪水库以及山塘水陂、渠道。
解放前是个穷山缺水的边远山区,自然灾害频繁,农业极为落后。
如今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现科学种田。
耕地面积25,757亩,1980年粮食跨过纲要,全社部产22,432,000斤,棉花总产2404担,土特产有大蒜、花生、生姜、芋头,闻名全县。
境内交通,有上新铁路自南向北纵贯中部。
上新公路沿东部边境向南直达县城,向北通往上高。
简易公路以公社驻地为中心,向西至荷沂,向西南抵仁和,向东南达水北、钱圩、新桥等地。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很快,现有中学1所,教职员工100人,学生2749人,入淡率达90%。
卫生院1所,医生13人。
病床10张,队队有医疗站,改变了过去边远山区缺医少药的落后状况。
[鹄山圩] 位于县城北端37公里山坡上。
蒙山耸立于西北,四周丘陵起伏,中间形成一小块平地。
西面紧靠上新铁路,有公路沟通县城。
南面小溪水塘环绕,是新余、分宜、上高、高安四县交界的集圩。
镇内设有国营商店、社办企业、中、小学校等单位。
共529户,210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9人,479人。
清雍正年间建圩,逢农历三、六、九为赶集日,以交易农副产品为主,土特产有大蒜。
以驻地自然村得名。
[鹄山大队] 座落于坡上。
全境属黄土丘陵地。
北靠坑里大队,与上高县交界。
四周丘陵山坑,蒙山耸立于西北,西部有上新铁路自南向北纵贯,向东有班车通往且城。
辖19个生产队,6个自然村。
433户,1866人。
耕地3015亩。
解放前属水北区岭南乡。
解放初属蒙山区鹄山乡。
合作化时由中心社、鹄山社组成鹄山高级社。
1968年由坑里、荷沂、塘下合为鹄山大队。
1972年仍为鹄山大队。
鹄山大队驻地。
是县城至鹄山公路的终点。
村西紧靠上新铁路,溪流密布,向东南流入蒙河。
包括大塘、墙背、店里、傅家、新屋五个村。
共16个生产队,380户,1621人。
耕地2551亩。
[黄氏族谱]载:宗愈次子元祚于宋哲宗元符三年,从湖北江夏双井徙居鹄山。
谱记:“江夏城东有山日黄鹄山,因以名其地日鹄山。
鹄山屋西有亍二,亦以双井称,不忘本也。
”鹄山,以祖居黄鹄山,迁此后省略“黄”字,名为鹄山。
黄甲:墙背人,清末秀才,民国时任贵溪县长。
黄道南:墙背人,大学毕业,民国时任县参议长。
圳坑位于鹄山西北4公里蒙山脚下,东南靠鹄山水库。
7户,30人。
[鹄山黄氏族谱]元至正年间,由上高肖坊迁此。
以山坑和小溪圳而得名。
钟家位于鹄山东南1公里山坑里,有五条溪流在村北汇合,再向东南注入蒙河。
西南有公路通往水北。
46户,215人。
[钟氏宗谱]孟贤长子于元至元年间,自石邓迁此。
[荷沂大队] 位于鹄山西偏北4公里蒙山脚下,全境属丘陵地。
南北水库环绕,东有公路直达县城,西北与上高县接壤。
辖8个生产队,5个自然村。
179户,906人。
耕地1018亩。
解放前属水北区岭南乡。
解放初属蒙山区南塘乡。
合作化时由曹家、坳下、荷沂三个初级社成立荷沂高级社。
公社化时改为荷沂大队。
1969年由鹄山、坑里、塘下、荷沂合为鹄山大队。
1972年分开为荷沂大队。
荷沂大队驻地。
座落于山坑里,东南有广仙坪水库,北有鹄山水库,东有公路通往鹄山。
包括曹家村,共105户,550人。
[黄氏族谱]明景泰年间,文德从鹄山分居。
谱记:“蒙山绵亘,山青水秀,风俗之美,盖以地方清奇之称,如凌荷之香,水泉回转,颇有沂泗之风,此荷沂之所名也。
”新村位于荷沂北偏西1.5公里蒙山东麓。
北靠宝珠岭,东傍鹄山水库,西北与上高接壤。
46户,219人。
[李氏族谱]元至大年间,辉明由上高城陂塘下徙居坳下。
1967年建鹄山水库迁移于此。
以村建山坳下而得名。
搬迁后后果新建村,更名新村。
傅家位于荷沂北偏西1公里蒙山脚下。
四周环山,东靠鹄山水库。
包括邹家2户,8人,共23户,136人。
傅姓于明万历年间,从高安县山脑上迁来。
黄家位于荷沂西北0.8公里山坡下。
东北靠鹄山水库,南邻公社林场。
4户,22人。
[黄氏族谱]明万历年间从让里迁来。
荷沂新屋紧靠荷沂东偏南200米处。
南傍小山,北靠公路。
1811年迁入荷沂,现无住户。
系荷沂分居的新村,故名。
[坑里大队] 位于鹄山北偏西0.8公里山坑里。
北与上高毗邻,西靠上新铁路,东有小溪围绕。
辖8个生产队,2个自然村。
215户,1019人。
耕地1939亩。
解放前属水北区岭南乡第二保。
解放初属蒙胧山区鹄山乡。
合作作化时由新丰,枧江、黄菊保初级社转为鹄山高级社。
1961年改为坑里大队。
1968年由鹄山、塘下、荷沂、坑里合为鹄山大队。
1974年鹄山、塘下分开为坑里大队。
坑里大队驻地。
上新铁路纵贯于西,小溪环流于东,北靠上高县。
158户,758人。
[喻东黄氏族谱]载:友龙于元至太年间,由官店洲迁喻北坑里。
以村处山坑而得名。
枧江位于坑里北偏东1.5公里山坡上,北与上高交界。
57户,261人。
[蓼氏族谱]三十一朗于宋开禧年间,由鹄山分居。
以溪流枧江而得名。
[窝里大队] 位于鹄山东北2公里山坑里,上新公路西侧。
全境属丘陵地,蒙河支流源头,北与上高接壤。
辖21个生产队,10个自然村。
442户,2178人。
耕地4459亩。
解放前属水北区岭南乡。
解放初属蒙山区窝里乡。
合作化时区岭南乡。
合作化时由脑上、新屋、袁家、脑上老屋、胜利、民生、窝里新屋、洞里、乌山初级社转为窝里高级社。
1961年分为窝里大队。
窝里别名窝里老屋。
大队驻地。
座落油茶山坡上,四周丘陵,南北溪水夹流。
94户,461人。
[骊溪习氏族谱]宋宣和二年,邦彦由白梅徙居龙窝。
何谓龙窝?龙伏则在田,升则在天,神妙莫测。
是故贤才隐处则日龙潜,智士运谋则日龙韬。
南山揖于前,横山枕于中。
所以窝藏乾坤之精华,山川之灵气者在此矣,故名龙窝,后以山坑地形更名窝里。
黄塘袁家位于窝里南偏东1.5公里的山坑里。
东靠上新公路,南有公路通往鹄山。
37户,195人。
[黄塘袁氏族谱]载:元顺帝末年,兴邦、兴国兄弟自月山徙居于此。
因此处原有黄塘村,(早废)。
故冠以“黄塘”两字。
罕塘位于窝里北面1公里处。
北与上高交界、三面小溪环流。
8户,56人。
[陈氏族谱]光月于清雍正年间,由高峰分居。
村处丘陵山坑,以水源缺乏,池丘干涸而得名。
窝里新屋位于窝里北偏东1公里的小溪旁。
34户,173人。
(习氏族谱)清乾隆年间,由窝里老屋分居。
从老屋派生的新村,故名。
万家位于窝里偏北1公里处。
北与上高交界,东靠上新公路。
10户,66人。
[城北万氏族谱]载:南宋绍熙年间,必忠由南昌板湖徙县城北门万家。
元初,由县城分居。
洞里别名洞中。
位于窝里西北1.5 公里山坡上。
南北小溪夹流。
[黄氏族谱]宋祥符三年,元祚由分宁迁鹄山,无祚公生五子,老二大茂分居洞里。
以村处山坑,地势低洼而得名。
城上在窝里西北1.5公里山坡上。
山峦屏立如城垣,故名。
14户,60人。
黄姓于清末由洞里分居。
乌山位于窝里西面1公里田畈中央,蒙河流经村前。
61户,289人。
[乌山高氏族谱]四世迪公于宋元符年间,自筠州高家巷(今高安县)迁此。
此处有一山,土质呈黑色,故名。
江边位于窝里偏北1.5公里蒙河北岸。
14户,61人。
李姓于元至元年间,由上高枚滗迁此,以村处小江边畔而得名。
脑上老屋位于窝里东南0.5公里田畈中央,村东紧靠上新公路。
45户,215人。
张姓于元宁宗年间。
由万载白湖桥迁来。
村傍小山脑上,故名。
后由此派新生一村,又名脑上老屋。
脑上新屋位于窝里南面0.3公里的蒙河南畔。
75户,343人。
张姓于明中叶由脑上老屋分居。
[晓堆大队] 位于鹄山西偏南2公里田畈中央公路旁。
西靠蒙山白云峰,山下有广仙坪水库。
全境属丘陵地。
辖12个生产队,3个自然村。
248户,1220人。
耕地2222亩。
解放前属水北区南乡。
解放初属蒙山区南塘乡。
合作化时由晓堆、库里、官路三个初级社转为晓堆高级社。
公社化时为南塘大队。
1968的由东边、土固、上塘、晓堆合并为东边大队。
1972年与东边、上塘大队分开为晓堆大队。
晓堆大队驻地。
座落平地,四周丘陵环绕,村北小溪环抱,西有公路通过。
103户,500人。
肖姓于元至正年间,德稀由河南开封迁此。
村建土堆上,以象征朝气蓬勃之吉祥寓意而名之。
官路位于晓堆东北1.2公里公路旁。
紧靠鹄山水库西干渠。
54户,200人。
卢姓于明洪武年间,由高安田南中村迁此。
村傍官马大路而得名。
库里位于晓堆西南0.5公里山脚下,西北邻近水库。
110户,520人。
[黄氏族谱]十世景周于明永乐年间,由鹄山分居。
村建山坑边缘,形似仓库,故名。
塘下大队紧靠鹄山南面100米平地上。
西靠上新铁路火车站,东有公路通往县城,东南溪流遍布。
辖11个生产队,4个自然村。
237户,1058人。
耕地1902亩。
解放前属水北区岭南乡。
解放初属蒙山区鹄山乡。
合作化时由前山、塘下、陈家三个初级社转为鹄山高级社。
1968年与坑里、荷沂、鹄山合并为鹄山大队。
1972年分开为塘下大队。
以原驻地塘下命名。
前山大队驻地。
处于鹄山圩南面0.1公里的公路交叉处。
80户,376人。
[黄氏族谱]六一、六二郎于宋庆元年间,由鹄山分居。
村建于老居鹄山前面的山丘上,故名。
塘下紧靠前山西南,公路交叉处。
村西邻上新铁路火车站,三面溪流水塘遍布。
90户,410人。
[黄氏族谱]宋嘉泰年间,文行由鹄山分居。
村建水塘南畔,故名。
力塘位于前山南偏1公里的上新铁路旁,村东紧靠水溪。
28户,93人。
邓氏祖先自江南迁上高柳溪,自柳溪分居枥塘,已有600年。
以枥树和村旁的塘而得名。
因谐音简称力塘。
陈家别名下陈。
位于前山西偏北1公里的上新铁路旁。
三面公路围绕。
36户,179人。
傅姓从鹄山傅家迁来,已有八代。
以始居陈姓得名。
[蓝塘大队] 位于鹄山西南2.5公里平地公路旁。
全境属丘陵地,西靠蒙山。
辖17个生产队,7个自然村。
420户,204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