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西医对于肝功能的认识有哪些相同于不同2
中医 肝
中医肝中医认为,保肝养肝,基本上就是改善身体环境,维持正常的疏通调节功能,以增强对抗疾病的能力。
专家提到,简单来说就是减轻肝脏负担,这一点中西医看法相同,但中医在做法上,似乎较为多元丰富,只要从一些日常生活细节着手,就可能改善肝的状况。
一、情绪要平稳中医提到“怒则伤肝”,情绪起伏过大,很容易影响到肝。
通常自我要求高、急躁、完美主义的人,较容易产生焦虑、不安,这在中医里是属于较易产生肝火的体质。
“肝属木,木喜调达。
”参与台大中西药合并治疗肝炎计划,台南医院新化分院副院长蔡宗龙,本身也是肝胆肠胃科医师,他认为可以把肝想象成一棵大树,树木喜欢自由、无拘无束,因此,养肝首重情绪调节、心情愉快。
行政、医疗工作繁忙,另外还有念书及研究工作,蔡宗龙个人调整压力的办法,是周末骑马。
跃马驰骋的快感,让他可以得到释放,重新找回力量。
成功抗肝癌10年,财团法人国家政策基金会国家安全组召集人苏起认为,“不生气”很重要。
担任公职六年半,无论面对立法院接受质询、挨骂等种种压力,苏起却很少失眠过。
“啊,恰到好处。
”个性开朗的苏起,一进门就为我们介绍他特别喜欢的,挂在墙上的圣严法师题字。
对他而言,没有升官、下台,只是平行的从一个圈子转任到另一个圈子,“上班打领带和不打领带而已”,自己把工作尽量做好,得失心不要太重,就不会随情绪起舞。
二、睡眠要足够肝主藏血,黄帝内经素问篇提到:“人卧则血归于肝。
”足够的睡眠,肝脏才可以得到完全的修复。
以中医观点而言,晚上11点至凌晨3点,血液流经肝、胆,此时应让身体得到完全的休息,否则肝的修复功能受到影响,体力无法恢复,连带思考能力也会变得迟缓。
“在这段时间内要睡着才算,”林口长庚医院中医内科主任郭忠祯提到,他个人一定想办法尽量在11点前就寝,至少十二点半点前会睡着。
睡眠品质不佳,也会造成肝火上升。
因此专家建议,晚上不适宜从事太过耗损脑力的工作,容易影响睡眠品质。
身兼教学临床多职,治疗肝病经验20年,陈荣洲主任坦承,自己经常得忙到凌晨1点才能就寝,“但我一定会打坐半小时以上,”持续打坐20多年,陈荣洲相信打坐可以沈淀白天的纷扰,让自己静下心来,短时间内就可以进入梦乡,且一夜好眠。
中医对肝的解读
中医对肝的解读
在中医理论中,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器官,被视为“将军之官”,负责协调人体的
各种生理功能。
肝在人体中的主要职责是疏泄和藏血,这两大功能对人体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首先,肝主疏泄。
中医认为,肝具有疏泄气机的功能,能够调节人体的情绪、消化、气血运行等多个方面。
如果肝的疏泄功能出现异常,可能会导致情绪波动、消化不良、气血不畅等症状。
因此,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均衡、适当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对于维护肝的疏泄功能非常重要。
其次,肝主藏血。
中医认为,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当人体进行活动时,肝会根据需求调节血量,保证各个器官的正常运作。
如果肝的藏血功能出现异常,可能会导致贫血、月经不调、视力模糊等症状。
因此,保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适当的锻炼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护肝的藏血功能。
此外,中医还认为肝与胆相表里,两者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疏泄和藏血的功能。
因此,在调理肝的同时,也需要关注胆的健康。
综上所述,中医对肝的解读主要集中在疏泄和藏血两大功能上,强调了肝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
为了维护肝的健康,我们应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的饮食、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愉悦的心情等。
同时,还需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平和等方面的问题。
中医理论中的肝脏功能
中医理论中的肝脏功能(1)主藏血:肝脏的功能是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
(2)主疏泄:(疏泄即舒展、通畅之意)。
是指肝气具有疏展,升发的生理功能,与肝气“喜条达”的性质分不开。
肝气疏泄,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与调畅。
气调畅,升降正常,生理活动正常;反之气机不调,升降失序,内脏呈病理性表现,如肝气抑郁、情志受损,可见胸胁胀满、郁郁不乐等。
如肝气亢甚则可见急燥易怒,失眠多梦、目眩头晕等。
再是肝失疏泄可影响脾剧目化功能和胆汁的分泌排泄,除有上述情形症状外,常兼有肝气犯胃所致的胃气不降之暖气和脾气不升的肝脾不和之征出现腹泻。
其次是肝主疏泄、还有疏利三焦(上、中、下三焦)通调水道的作用。
如果疏泄功能失常,则三焦通利受阻,出现水液代谢障碍的水肿、腹水等病症。
(3)主筋,其华在爪:筋膜是联络关节、肌肉、主司运动的组织,肛血盛衰关系到筋膜功能。
如肝血充盛、筋膜漏养充分,肢体活动正常;若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手足震颤,肢体麻木,伸屈不利;若热邪伤津,津血耗损,血不营筋,可见四肢抽搐,角弓反X,牙关紧闭等“肝风”病状。
肝血虚、筋弱无力“爪为筋之余”,爪甲多薄而软,变形脆裂。
(4)开窍于目:五脏六腑的精气、血脉运达皆注于目,目与肝脏有内在联系。
所以肝功能正常与否,常常表现在目的病变上。
如肝阴不足,两目干涩;肝血不足,夜盲、视物不明;肝经风热、目赤肿痛;肝火上升,目赤生翳;肝阳上无,头晕目眩;肝风内动、两目斜视、上吊;肝胆湿热,两目黄疸等症;因此肝开窍于目,此一理论,是屡试屡验的。
肝与疲劳相关疲劳的主要表现为肢体无力,运动能力下降。
中医认为肝与疲劳关系密切,《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说明筋的功能受肝的调节。
其实肝尚可通过脏腑气血等多个途径,影响疲劳感的产生和调节疲劳程度的轻重。
肝主疏泄,对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和代谢有着重要影响。
《读医随笔》曰:“肝者贯阴阳,统气血……握升降之枢。
中医肝知识点归纳
中医肝知识点归纳中医认为,肝是人体五脏之一,主要功能是储藏血液、调节血液循环、掌管人体的情绪和思维活动等。
下面是中医肝知识点的归纳:1.肝主疏泄:肝主疏泄,具有促进气血运行和调节禀性的作用。
中医认为,肝气是疏泄之气,正常时肝气能够顺畅运行,维持全身的正常生理功能。
但如果肝气郁结,就会导致气血不畅,出现各种病症。
2.肝主情志:中医认为,肝主情志,情志过激或长时间压抑会导致肝气郁结,从而引发不同的疾病。
例如,怒气过旺可以导致肝火旺盛,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长期的忧思伤肝,可以引发情绪抑郁和肝郁血瘀等病症。
3.肝主疏泄水湿:肝主疏泄水湿,如果肝气郁结,就会导致水湿停滞不散,引发水湿肿胀、湿热病等。
例如,肝火上炎可以引发目赤、咽干、小便短赤等症状;湿热胆火上炎可以引发黄疸、尿黄等症状。
4.肝主疏泄气血:肝主疏泄气血,肝气郁结会影响气血的运行,导致气血不畅,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例如,肝郁血瘀可以导致月经不调、乳房胀痛等症状;肝气郁结还可以引发头痛、眩晕、胸闷等症状。
5.肝主储藏血液:中医认为,肝藏血,如果肝气不调,就会影响血液的生成和储存,导致血虚、血瘀等症状。
例如,肝血不足可以引发面色苍白、眩晕、视力模糊等症状;肝郁血瘀可以引发月经不调、经血颜色深红等症状。
6.肝主运动筋脉:中医认为,肝主运动筋脉,如果肝气郁结,就会导致筋脉失养,引发筋脉疼痛、关节僵硬等症状。
例如,肝气郁结可以引发头痛、颈项强痛等症状;肝郁血瘀还可以导致肌肉酸痛、经络阻滞等症状。
7.肝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中医认为,肝和其他脏腑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肝与脾相表里关联,所以肝气郁结可以导致脾气不运,引发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肝与肾相互依存,肝肾不和可以导致肝肾阴阳不和,引发腰膝酸软、阳痿、早泄等症状。
脾在中西医中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脾在中西医中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本人在学习中西医理论的过程中发现,脾在中西医理论中基本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虽然也有共同点,但在应用时却相差极大,下面对比分析,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各自的特点和两者的差异,了解这些或许对医学爱好者能有帮助。
中医的脾中医的脾的和中医的心、肝、肺、肾一样是一个概念:我们的中医祖先们,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他们肯定多次解剖和认真研究过人体结构,看到了各种内脏器官,于是把它们首先分为实质性和空腔性的两大类,并把前者称为脏,后者称为腑。
于是有了五脏六腑。
五脏者:心、肝、脾(胰)、肺、肾。
为什么说脾就是胰呢?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体解剖时能直接看到的最明显的脏(实质性的器官)除了心、肝、肺、肾,还有什么?必定是胰了,古人不可能看不到那么大那么明显的一个器官胰,只是后来我们引入西医理论,翻译时把那个虽然是最大的淋巴器官但却远没有胰那么明显的东西译成了脾,结果和中医的脾与胰混同了。
于是出现了今天的中医找不到脾,而胰在中医中却成了多余,这样的结果确实有点可笑。
中医的胰(脾)也和中医的肝、心、肺、肾等经过各代医生的归纳、总结、提炼,到最后就都成了一个概念化的东西了,和人们用现代科技所了解到的实际器官肝、心、脾(胰)、肺、肾的功能也有很大的差距。
这是古今科技水平不同对事物的认识的方式和深度不同的原因造成的。
近代中医的脾,与现代医学的脾脏不同。
中医所描述的脾的形态,和现代医学中的胰腺类似,而脾的功能与胃肠有关。
如脾的阳气能温煦鼓动胃的受纳与小肠的分别清浊的功能;脾气的转输直接关系到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水液的代谢等。
从上而知,中医的脾,无论从结构上还是功能上,都与现代医学的脾脏不同,不能将两者混淆。
中医认为脾为脏、属阴,主运化,喜燥而怕湿;而胃为腑、属阳,主受纳,喜润而怕燥。
牌与胃不但在经络上相互沟通,它们的功能属性相反相成,彼此都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脾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人身气血生化之源,故被称为"仓廪之官"、"后天之本"。
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
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
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是基于中医理论体系和经验总结的。
根据中医理论,肝属五脏之一,主司疏泄、藏血、调畅气机等功能。
以下是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的主要内容:
1. 肝主疏泄: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掌管身体内各种物质的流通和代谢,包括气血、津液等。
如果肝失疏泄功能,就会导致气血不畅、湿气停滞、津液不足等问题,进而引起相关疾病。
2. 肝藏血:中医认为肝脏贮藏血液,并通过疏泄功能将血液在身体内运行。
因此,肝与血的关系紧密,肝血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各个方面的生理功能。
3. 肝主调畅气机:中医认为肝主调畅气机,肝气疏畅则气血通畅,气机调和则身体健康。
肝气郁结或疏泄失调会引起气滞、血瘀等病理情况。
4. 肝与情绪的关系:中医强调肝与情绪的密切关系,认为情绪的波动会影响肝的功能。
因此,情绪不稳定、愤怒、抑郁等都会对肝脏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导致肝气郁结,引起一系列身体疾病。
总之,中医对肝的认识与理解强调肝脏在疏泄、藏血、调畅气机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通过调理肝脏,可以改善身体状况,促进健康。
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与共通之处
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与共通之处中医与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有着各自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虽然存在差异,但中医与西医也有许多共通之处。
本文将探讨中医与西医在理论、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区别与共通之处。
一、理论差异与共通中医理论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阴阳”和“五行”等概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健康与疾病是阴阳失衡或五行失调所致。
在治疗上,中医通常采用草药、针灸和推拿等方法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相比之下,西医理论基于现代科学方法,注重解剖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等方面的研究。
西医更倾向于从微观和生物化学角度分析疾病机理,并使用药物、手术和物理疗法等方式治疗患者。
然而,中医与西医在某些理论方面也存在共通之处。
例如,两者都认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重要,都强调全面的健康管理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二、诊断差异与共通中医的诊断主要依赖于望、闻、问、切四诊方法,通过观察舌苔、脉搏、听取病史等来判断疾病的原因和性质。
中医强调整体观察,将疾病与人体内外环境相联系。
相比之下,西医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技术。
西医注重客观数据的分析和病理学的研究,通过实验室检验、X光、MRI等工具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然而,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诊断的目的都是准确判断和理解疾病,并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因此,两种医学体系在诊断方法中也可以互相借鉴,结合使用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三、治疗差异与共通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调理和个体化治疗,主要采用草药、针灸、推拿和气功等方法来调节人体的自愈能力。
中医注重防治结合,强调调整生活方式来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相比之下,西医治疗主要依赖于药物、手术和物理疗法等方式来直接治疗疾病。
西医注重证据和科学依据,依据疾病的病理机制来选择和应用治疗方法。
然而,中医与西医在治疗方式上也存在共通之处。
例如,两者都重视患者的整体健康和生活方式的改善,都秉持个体化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结语中医与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各自有其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中医对肝功能的认识
中医对肝功能的认识肝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
现概述肝的生理病理,肝所属的经脉,体表组织及络属脏腑,肝与它脏的关系。
一、肝的生理特点,五脏主藏精气,即生化和储藏气血,津液,精气等微物质。
它们主气,主血,藏精藏神,各司其职。
而肝主疏泄,分泌排泄胆汁以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并不完全藏而不泻,可见肝的生理有它自己特点。
1、体阴而用阳,肝主疏泄藏血,即能藏有形之血,又能疏泄无形之气。
以血为本,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
肝脏体阴的含义:一是指肝属阴范畴,肝位横膈下属阴;一是从肝的生理机能来看,肝为刚脏,以气为用,内寄相火,在六气中属风。
所以在病理上易阳亢,化为火动风。
临床上常出现头晕,面红目赤,烦躁易怒,抽搐,角弓反张等阳症。
气属阳,阳主动,阴主静,所以说肝体阴而用阳。
2、曲折刚柔之性。
肝属木,其气主升,主动。
历代医家对肝的这一特性作了形象的比喻。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即是说肝宜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
宛如春天的树木那样柔和舒畅,即富有顺其自然,遂其性能,不要违反其正常生理活动规律之意。
肝为刚脏,即肝有勇猛顽强之意,谓之刚劲,故被喻为“将军之官”。
肝虚可以引起疲劳,萎弱,说明其柔弱,故有“肝为罢极之本”之说。
在正常情况下肝气升发柔和舒畅,即非抑郁也不亢奋,曲直刚柔维持平衡,若倾向某一方面即发生病理变化。
3、肝为血海,因为具有藏血的功能。
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人动则血行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经。
”肝脏是动静之变时有活动调节血液的功能,使之冲和达条。
当机体状态改变时,人体各部所需血量发生改变时,肝脏贮藏的血液又向机体的外周输布,以机体活动的需求,以达到的新的平衡.肝脏贮藏一定的血液养自身,以制约肝的阳气升腾勿使太过,以维持肝的疏泄功能,使之冲和条达.这就是肝脏藏血含有贮藏调节之意。
4、调节气机。
通过其疏泄功能来实现的。
肝主疏泄泛指肝具有舒畅,开展调达,宣发,流通等综合性能。
肝主疏泄,调节气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肝脏的功能
西医谈肝肝脏功能知多少一、解毒肝脏是个了不起的解毒器,来自体内和体外的许多非营养物质如各种药物,以及有毒物质如酒精,尼古丁等,如果直接被人体吸收,那我们可能很快会走向死亡。
但经过肝脏的奇妙处理后,绝大部分可以变得无毒或低毒,大大减轻对身体的刺激和危害。
二、代谢肝脏还是产酶基地,能生产很多种不同的酶来完成各种代谢过程。
当营养物质在肠胃内被初步消化吸收送到肝脏后,就会被酶分解合成,成为人体所需的蛋白和其他物质。
而当体内某些物质如乳酸、葡萄糖等太多时,也可通过肝脏代谢并储藏,必要时再供给身体使用。
三、分泌胆汁胆汁主要帮助食物消化吸收,由肝脏分泌产生,通过胆囊管和胆总管把胆汁排泄到小肠。
胆汁生成的多少跟我们的日常活动、吃什么、吃多少、还有喝水的量息息相关。
当我们吃饭时,肝脏产生的胆汁要比平时多得多。
四、造血、储血和调节循环血量当我们还是新生儿时,肝脏有造血功能,长大后,它不再造血,但流经肝脏的血流量很大,血容量相对的也很大,就像一个仓库,在需要时可以供出一部分血液来,为其他器官所用。
五、免疫防御肝脏还是血液健康的保护神,如果血液中出现外来有害分子,尤其是颗粒性的抗原物质,流经肝脏时,会被吞噬消化,或经初步处理后交由其他免疫细胞进一步清除。
肝脏营养代谢一、蛋白质合成蛋白质合成哪家强?—肝脏,在这里,蛋白质合成的活跃程度为五颗星。
每天在肝脏中合成的蛋白质约为全身合成量的一半。
除了如此强大的蛋白质合成能力,肝脏还能迅速将合成的蛋白质释放到血浆中去,勤勤勉勉地为维持血浆蛋白与全身组织蛋白质的动态平衡贡献。
二、糖代谢我们都知道,血糖太少和血糖太多一样有害。
而肝脏,恰恰就是一个非常尽职的“糖类管家”,有很强的糖原合成与分解能力,调节正常人体血糖水平,从不浪费又应变自如。
当体内血糖增高时,肝脏会将血糖合成为肝糖原贮存起来;当血糖降低时,又会迅速将这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送到血液中,帮助解除因饥饿出现头晕无力等低血糖状态。
中西医学对脏腑的认识是一回事吗?
中西医学对脏腑的认识是⼀回事吗?——孟长海/⽂ 河南中医药⼤学第⼀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上周给读者们科普了⼀下中医关于脾脏功能⽅⾯的知识,这个问题⼀旦沟通和科普起来,必然引起⼏个问题:⼀是中医的脾和现代医学解剖上的脾脏不⼀样,那怎么沟通?⼆是既然不⼀样,中医的脾脏以及脏腑研究的历程如何?三是中西医对脏腑的认识有没有可以沟通的地⽅?实际上,这⾥的问题每⼀个都是⼀篇⼤⽂章,中西医真正结合也必须是脏腑理念的融合。
这⾥做⼀下介绍,希望读者对中医西医脏腑的问题有进⼀步的理解。
⼀、中医关于脏腑器官的认识中医对⼈体脏腑器官的认识很早,这发端于朴素的中医解剖学,或者是发源于中国的解剖学。
这⼀点的认识必须回归到⼈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在⼈类与⾃然灾害的⽃争中,⼈会受到伤害或者积累⼀些对抗疾病的经验;在⽣存过程中,⼈类要茹⽑饮⾎、狩猎等,这样也会在屠宰动物的过程中认识⽣命和动物解剖。
应该讲,解剖的原始状态都是与⾃然⽃争中动物的处理有关联的,国内外都有这样的过程。
诸如庖丁解⽜的故事,也是⼈们对动物解剖的精彩描述。
对动物的组织器官认识,渐渐的会在⼈类的发展中得到进⼀步的认识,特别是战争中处决的俘虏或者奴⾪会进⼀步促进解剖学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产⽣了最初的解剖学。
奉为中医典籍的《黄帝内经》对⼈类的解剖也是有⼀定认识,⽽且在⼈类解剖历史上⾛在前列。
提出“若夫⼋尺之⼠,⽪⾁在此,外可度量切循⽽得之,其死可解剖⽽视之,其藏之坚脆,府之⼤⼩、⾕之多少、脉之长短、⾎之清浊、⽓之多少……”⽽在具体的解剖和组织上,《灵枢》中有关消化道长度的测量: “咽门⾄胃(即今之⾷道)长⼀尺六⼨……。
⼩肠(即今⼗⼆指肠和空肠)后附脊,左环迥周叠,积其注于迥肠者外附于脐上,迥运环⼗六曲……长三丈三尺。
”等等。
在脾脏的认识上,《难经·四⼗⼆难》所述:“脾重⼆⽄三两,扁⼴三⼨,长五⼨,有散膏半⽄。
主裹⾎。
”这⾥对脾脏的解剖的认识,与脾脏的解剖形态基本⼀致,普遍认为散膏就是所谓的胰脏。
中医和西医之间的区别和相似之处
中医和西医之间的区别和相似之处中医和西医是世界上两种主要的医学体系,中医源自中国传统医学,而西医则是现代医学的一个分支。
虽然两者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方法,但它们在医疗目标、诊断方式和治疗手段等方面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本文将探讨中医和西医之间的区别和相似之处。
一、区别1.理论基础:中医理论基于阴阳五行学说、经络系统和气血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调解。
而西医理论基于解剖生理学、生物化学和分子遗传学,注重病因病理学和器官系统研究。
2.诊断方法:中医主要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辨别疾病,包括望诊面色、舌苔色、脉搏等;西医则主要通过临床检验、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等技术手段明确疾病。
3.治疗手段:中医采用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疗法来调理人体机能;西医主要以手术、药物、放射治疗、物理治疗等方法干预疾病。
4.病症分类:中医将疾病分为表里、寒热、虚实等不同类型,强调病因与症候的辨证治疗;而西医则根据病源、病程和症状特征将疾病分类,按病因症状制定治疗方案。
二、相似之处1.医德医风:中医和西医都强调医德医风,要求医生尊重生命、勤奋治学、慈悲救人,勤勉工作,以患者利益为先,恪守职业道德。
2.目标导向:中医和西医在治疗目标上都是一致的,都是要缓解病症、延长患者寿命、提高生活质量、保障人类健康。
3.科学精神:中医和西医都追求科学性和实践性,注重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尊重客观规律,重视实践验证。
结语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相辅相成,是对人类健康事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应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愿中医和西医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更加紧密,为建设健康中国和世界而共同努力。
中医五脏六腑理论与西医解剖学研究
中医五脏六腑理论与西医解剖学研究中医学和西医学是世界上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它们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医强调人体的整体平衡和调和,而西医更注重病因和症状的分析。
中医和西医在解剖学研究上也有着不同的方式和理论。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医的五脏六腑理论和西医的解剖学研究,并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
一、中医五脏六腑理论中医的五脏六腑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根据中医的观点,人体内部存在着五脏和六腑,分别是心、肝、脾、肺、肾、胆等器官。
每个脏器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作用。
1. 心:中医认为心是人体的主要脏器,主宰血液循环和心理活动。
心也被称为“君主”,掌管人体的精神和神经系统。
2. 肝:肝脏被视为人体的“将军”,主要负责调节血液循环和气血平衡。
中医认为肝与情绪息息相关,过度的愤怒和抑郁情绪可能导致肝功能失调。
3. 脾:脾脏是消化系统的核心,中医认为它负责消化和吸收食物,并转化为能量。
脾脏健康与人体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4. 肺:肺是呼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吸收新鲜气息和排出废气。
中医认为肺对于人体的防御和免疫力有着重要作用。
5. 肾:肾脏是人体的主要排毒器官,也是人体生殖和生长发育的关键。
中医认为肾与人体的耐力和生命力有着密切关系。
6. 胆:胆脏主要功能是帮助消化和吸收脂肪。
中医认为胆与情绪和意志力有一定关联。
二、西医解剖学研究西医解剖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的科学。
西医解剖学使用解剖学的术语和标准进行人体内部的描述和分类。
它将人体分为不同的器官系统,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
西医解剖学基于解剖学家对尸体的观察和研究,通过解剖人体来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对于西医师而言,准确理解人体结构和器官的位置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三、中医五脏六腑与西医解剖学的联系尽管中医的五脏六腑理论和西医解剖学研究方法和分类方式有所不同,但二者对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与联系
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与联系中医与西医是世界上两种主要的医学体系。
虽然这两种医学体系各自有着不同的理论和方法,但也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本文将探讨中医和西医的区别和联系。
一、区别1. 理论基础不同:中医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经典,包括《黄帝内经》等;而西医的理论基础则是现代科学,包括生物学、化学等。
2. 诊断方法不同:中医注重全面的望、闻、问、切四诊疗法,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貌、听取病史、询问症状以及脉象判断病情;而西医则注重现代医学技术,如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等。
3. 治疗方法不同:中医采用草药、针灸、推拿等自然疗法进行治疗,强调整体平衡;而西医则采用药物、手术等方法进行治疗,注重病症的特定治疗。
4. 病因理解不同:中医强调“气血阴阳”,认为疾病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导致的,强调整体观念;而西医则更注重病因的特定细节,如病毒感染、遗传等。
二、联系1. 共同目的:中医和西医都追求治愈疾病,保护人们的健康。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最终目标都是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2. 经验交流:中医和西医都有着丰富的医疗经验,可以相互借鉴和交流。
例如,西医的药物治疗可以与中医的中药治疗相结合,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效果。
3. 综合治疗:在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中,中医和西医常常可以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
例如,在癌症治疗中,可以结合中医的辨证施治和西医的手术、化疗等综合治疗。
4. 保健理念:中医和西医都注重疾病的预防和健康保健。
无论是中医的“调理阴阳平衡”还是西医的“预防疾病”,都强调健康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中医与西医在理论基础、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和病因理解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然而,中医和西医也有许多共同点,如共同追求治愈疾病的目标、经验交流、综合治疗以及保健理念。
在实际应用中,中医和西医可以相互借鉴和结合,为患者提供更全面和有效的医疗服务。
这种合作和交流有助于推动医学的发展,为人类的健康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基础---肝主疏泄,藏血,开窍于目的现代生理意义
中医基础---肝主疏泄,藏血,开窍于目的现代生理意义心、肝、脾、肺、肾的“五脏”是中医藏象学说的核心内容。
中医的脏腑名称与西医的脏器虽然相同,但是在生理、解剖、病理等方面的含义却有极大的差别。
在西医理论中,哪个脏器出了问题就单独进行诊治,而中医“五脏”是一个生理、病理上的综合概念,注重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在诊治中能够更有针对性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素问·五脏生成篇》肝藏血,心行之,,动则血运行诸经,静则血归肝,肝主血海也。
从上述解剖关系推论“肝藏血”符合现代医学逻辑。
包括了神经、体液对血液调节的功能。
中医所说的肝与西医所讲的肝脏有什么不同?一指老师为您答疑解惑。
中医肝脏生理功能全景图从肝的生理病理看来,中医讲的肝在分泌和贮藏胆汁方面,与西医的肝胆基本相同。
但在精神情志、主筋、藏血等方面,与西医的肝不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
中医的肝与西医的脑、脊髓、植物神经、心血管、内分泌、生殖等系统有关。
肝脏的形态结构肝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体内物质的代谢、解毒、分泌胆汁的重要脏器。
中医经典对肝脏的描述中医学对肝的形态位置早有记载。
《类经图翼》说:“肝者在右胁、右肾之前,并胃、着脊之节九椎。
”《难经集注》:“肝者,据大叶言之,则是两叶也,若以小叶言之,则多叶矣。
”其描述与解剖学记载基本一致。
说明肝位于膈下,借镰状韧带分成大的肝右叶和小的肝左叶。
整个肝脏由约 50 万个肝小叶所组成。
肝的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右胁)部。
肝脏生理功能--中西医对比分析肝藏血的生理意义肝藏血,现代医学肝脏没有藏血作用,而脾是贮血器官, 整个静脉系统也是一个大的储血池(尤其是腹腔内静脉), 在正常情况下占全身血容量的 50%~70%。
肝脏的血液供应 3/4 来自门静脉,1/4 来自肝动脉。
人动则血运行诸经的生理意义肝脏的血液来源---二套系统为肝脏提供血液门静脉由肠系膜上、下静脉和脾静脉所组成。
中医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中医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中医认为肝是人体五脏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中医对肝脏主要生理功能的认识。
首先,肝脏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将军”、“千里马”,其主要功能是调节气血的运行。
中医认为气和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的运行是保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条件。
肝脏具有推动气血运行的作用,它负责气血的储存、调节和保持气血的流畅畅通。
如果肝脏功能出现问题或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导致气血瘀滞、气血不足等病理现象。
其次,肝脏也是中医理论中与情绪相关的重要器官,被称为“藏魂之器”。
中医认为肝脏与情绪的变化密切相关,肝脏功能失调会引起情绪波动,反之情绪的不同也会影响肝脏的功能。
肝脏在调节情绪方面的主要作用是保持情绪的平稳和稳定。
当人体情绪过于激动或过于抑郁时,就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导致气滞血瘀等问题。
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对肝脏的健康至关重要。
此外,肝脏还与消化系统的功能有关。
中医认为肝脏是藏血的脏腑,有助于维护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
肝脏对消化中的营养物质进行调节和吸取,同时也排泄代谢产物,保持消化系统的稳定性。
如果肝脏功能失衡,就会影响食欲、消化吸收等方面的功能,出现消化不良、腹胀等问题。
最后,肝脏还参与体内内分泌的调节。
中医认为肝脏与脾胃、胆等脏腑共同构成了体内的气血、津液代谢和激素调节系统。
肝脏的功能失调会影响体内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导致内分泌紊乱。
例如,肝脏功能不佳会导致女性月经失调、男性性功能下降等问题。
总结起来,肝脏在中医理论中具有调节气血运行、影响情绪稳定、维护消化系统功能和参与体内内分泌调节等重要生理功能。
保持肝脏的健康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要注重保护肝脏,避免过度饮酒、过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定期进行中医体检等,以预防和治疗肝脏相关疾病。
【中医】肝的功能
【中医】肝的功能作者:郭士全,男,江苏徐州人,1958年1月生,1987年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徐州医学院教授、主任中医师。
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对易学、儒学、道学、佛学、诸子百家、星象历算、六爻四柱、地理风水、遁甲、太乙、六壬等中国古代文化,均有广泛涉猎。
肝的神脏功能可概括为肝藏魂,魂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之魂目前中医学还没给出明确的定义,我给它的定义为:魂是人体主观能动的主宰力,即主宰神中的理智主宰神。
肝是心的辅神之一,辅助心主神明,相当于智囊团,辅助国家元首制订方针、路线和政策。
其最具有主观能动性,是在心主神明的功能出现之后才出现的人神,故《灵枢·本神》曰:“随神往来者谓之魂”。
肝藏广义之魂的功能就是肝主疏泄的功能。
疏就是疏通,泄就是排泄。
例如:生活小区的下水道污水泛滥,是因为下水道不通了,不通则水不能排泄才溢了出来。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用一个长铁丝,疏通疏通,下水道疏通了,水能排泄,就不泛滥了。
这就是下水道的疏通和排泄,简称疏泄。
在人体生命过程中,五脏六腑,皮肉筋骨,五官九窍,四肢百骸,各有自己的功能,如何保持这些复杂的功能协调统一,也需要有一个总调度,或政治局来负责调度和疏通工作。
负责这项工作的就是肝。
肝就是人体的总调度和中央政治局局长,负责整个生命运动的疏通宣泄。
肝体阴而用阳,体柔而用刚,刚正果敢,只要哪个环节出现了故障,则以强硬的命令方式,务要顾全大局,保证整体生命运动的畅通,这就是肝的疏泄功能。
展开剩余85%那么肝是如何主疏泄的?主要是通过疏通气机,调畅气机来主疏泄的。
那么何谓气机?这里的气指功能之气,指全身脏腑的生理功能,心的功能称心气,肺的功能称肺气。
机就是运行机制的意思,气机就是全身脏腑的运行机制。
火车站南来北往的列车为什么能有条不紊地运行,这就是火车站列车的运行机制。
全身脏腑功能各不相同,为什么能够协调统一,构成一个整体的生命活动,其运行机制就是气机。
中医对肝的认识
中医对肝的认识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
肝的生理特性是主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故有“刚脏”之称。
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
胆附于肝,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互属络于肝与胆,互为表里。
肝在五行中属木,为阴中之阳,与自然界春气相通应。
一、肝的主要生理功能1、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
肝主疏泄是指肝对于全身的气机、血液和津液等方面具有疏通、畅达的功能。
肝的疏泄功能反映了肝为刚脏及其气主升、主动的生理特点,是保持肝脏本身的功能以及其他脏腑功能协调有序的重要条件。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调畅全身气机:调畅全身气机,是指肝气的疏泄作用能使脏腑之气的运行通畅无阻。
气机,即的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机体脏腑、经络、器官等的机能活动,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由于肝的生理特点是主升、主动,这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因此,肝的疏泄功能是否正常,对于气的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协调起着调节作用,对于维持全身脏腑、经络、器官功能活动的正常与否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器官等的活动也相应正常和调。
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则可表现为“肝气郁结”和“肝气上逆”两种病理变化。
2)、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和输布:血与津液属阴,主静;气属阳,主动。
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亦有赖于气机的调畅。
肝的疏泄功能,能调畅气机,使全身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畅达有序。
气能运血,气行则血行,故肝的疏泄作用能促进血液的运行,使之畅达而无瘀滞。
若气机郁结,则血行障碍,血运不畅,血液瘀滞停积而为瘀血、癓积,或肿块,在女子可出现行经不畅、月经后期、痛经、经闭等。
若肝气上逆,迫血上涌,又可使血不循经,出现呕血、咯血、晕厥,或女子月经过多、崩漏不止等症。
气能行津,气行则津布,因此肝的疏泄作用能促进津液的输布代谢,使之无聚湿成水生痰化饮之患。
若肝疏泄功能变态,气机郁结,会导致津液的代谢障碍,构成水湿痰饮等病理产品,出现水肿、痰核等病证。
中医学中各脏腑功能与现代医学脏器功能的区别与联系
中医学中各脏腑功能与现代医 学脏器功能的区别与联系
• 一个中医脏腑的功能,可能包括西 医几个脏器的部分功能;西医一个 脏器的功能,可能分散在中医几个 脏腑的功能之中
• 以心、肺、肝为例子说明中西医的 区别和联系
心
• 中医理论: 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
• 现代医学: 心脏——泵作用,完成体内的物质运输
心
• 主要区别: 中医学——整体观,认为人体的精神、意识、 思维活动是各脏腑生理活动的反映
而现代医学认为肝脏具有合成各种细胞因子、 凝血因子、免疫球蛋白等功能,在免疫功能 和凝血功能有重要作用。
肝
• 两种理论之间的联系: 现代医学肝脏解剖学和组织学支持中医肝 主藏学的观点。 肝脏有两套血管系统。 肝小叶内含有丰富的血窦。 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均肯定肝脏在消化中的 重要地位。
总结
• 中西医理论的差异主要在于理论来源和思 维方法 的不同
现代医学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属 于大脑的生理功能,是大脑对外界客观事 物的反映
心
• 主要联系: 均认为心有推动和调节血液循环的功能 • 心主神志的现代理论支持: 泵功能 大脑血循环 氧、能量物质供 应 ,代谢产物潴留 神经系统症状(抑 制、亢进)
肺
• 中医学肺的生理功能有: ——主气、司呼吸 ——主宣发和肃降 ——通调水道 ——朝百脉、主治节 • 现代医学中肺的功能主要是: 通过呼吸运动来实现体内外的气体交换
中医对五脏的认识与调理
中医对五脏的认识与调理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西医学相比,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人体健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五脏的认识及其调理方法。
一、五脏的认识中医将五脏分别为:心、肝、脾、肺、肾。
每个脏腑在中医理论中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特点。
1. 心:被称为“君主”,主管血脉、心理活动和意识。
中医认为,心脏主管血液循环,血液通过心脏的泵血作用,运行于全身各处,以供给氧气和养分。
心脏与情绪也有密切关系,中医认为心脏不仅受到生理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2. 肝:被称为“将军”,主管血液的储藏和调节。
肝脏不仅负责解毒,还能合成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和胆汁,对于调节血流量和储存血液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肝脏还能影响情绪和情感的稳定,中医认为肝脏与情绪的失衡有关。
3. 脾:被称为“大将军”,主管消化、吸收和运输。
脾脏主要参与人体的消化和吸收过程,负责将食物转化为养分,然后分发给全身各个器官。
脾脏的运输功能也与血液有关,中医认为脾脏控制血液的运输功能。
4. 肺:被称为“将军的智囊”,主管呼吸和气血运行。
肺脏负责吸入氧气,并将氧气传递给血液,然后运送到全身各部位。
肺脏还参与调节和控制气血的循环,与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功能有关。
5. 肾:被称为“将军的根本”,主管生命活动和生殖。
肾脏负责排泄废物和调节体内水分平衡,同时也参与人体的生殖和生长发育过程。
肾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人体的根本,对于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起着重要作用。
二、五脏的调理中医注重通过调整五脏的功能来达到治疗和维持健康的目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调理方法。
1.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对五脏的影响,因此合理的饮食习惯对于五脏的健康非常重要。
比如,心脏喜欢苦味,适当食用一些苦味食物有助于心脏的健康。
肝脏喜欢酸味,应适当增加一些酸味食物。
脾脏喜欢甜味,肺脏喜欢辛味,肾脏喜欢咸味。
此外,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的差异,中医还会制定相应的饮食方案。
西医角度了解肝脏
西医角度了解肝脏你是否知道,肝脏是人体中最大的实体脏器哦。
从西医角度来看,肝脏承担着诸如营养代谢、解毒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肝脏是人体内脏里最大的器官,位于腹腔中右肋下部的后方。
肝脏是人体中最大的实体脏器,成人肝脏平均重达1.5公斤。
无论是从西医还是中医的角度看,肝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功能。
而如今,由于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等影响,我们国家脂肪肝、其它肝脏损伤的发病率非常高。
因此,了解肝脏功能、保护好肝脏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从西医的角度来了解肝脏的功能。
肝脏的主要功能肝脏是身体内以代谢功能为主的一个器官,所有进入机体的毒素都需要经过肝脏的代谢、处理、转化后再被机体排出体外,可以说是重要的解毒器官。
肝脏在身体里面起着抗氧化、合成蛋白质等营养素的重要作用。
肝脏也制造胆汁,同时也起着免疫防御的作用。
营养代谢·肝脏与蛋白质代谢:每天在肝脏中合成的蛋白质约为全身合成量的一半。
由消化道吸收的氨基酸在肝脏内进行蛋白质合成、脱氨、转氨等作用,合成的蛋白质进入血液循环,供全身器官组织的需要。
同时,肝脏还可以将氨基酸代谢产生的氨合成尿素,经肾脏排出体外。
·肝脏与脂肪代谢:肝脏参与脂类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运输、改造及排泄等过程,是脂肪运输的枢纽。
消化吸收后的一部分脂肪进入肝脏,以后再转变为体脂储存起来,饥饿时,储存的体脂可先被运送到肝脏,然后进行分解;肝脏还是体内脂肪酸、胆固醇、磷脂合成的主要器官之一,多余的胆固醇随胆汁排出;人体内血脂的各种成分是相对恒定的,其比例靠肝细胞调节;当脂肪代谢紊乱时,可使脂肪堆积于肝脏内形成脂肪肝。
·肝脏与糖代谢:肝脏就像一个非常尽职的“糖类管家”,调节正常人体血糖水平,从不浪费又应变自如。
单糖经小肠粘膜吸收后,由门静脉到达肝脏,在肝内转变为肝糖原而储存。
一般成年人肝内约含100g肝糖原,仅够禁食24小时之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与西医对于肝功能的认识有哪些相同与不同?
肝位居膈下,腹腔右肋内。
在活体呈棕红色,质软而脆。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人们已从细胞水品对肝脏做了详细的分析。
在古代的中国,没有显微镜,没有分析仪。
经过上千年的经验积累,人民从宏观上对肝脏有一定的了解。
那么西医所说的“肝”的概念和传统中医“肝”的概念是否相同呢?如果不同?又有哪些不同呢?下面我们分别来了解一下中医和西医对肝功能的认识。
中医认为,肝脏的主要功能:一是主疏泄,二是主藏血。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在不同层面上可以分为木、火、土、金、水五方面。
“木曰曲直”,意味有木性的事物具有生长,生发,舒畅,条达等特性。
肝脏五行属木,故喜条达顺畅,恶抑郁阻滞。
在体和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液为泪,在志为怒。
与胆相表里朱震亨在《格致余论》中说:“司疏泄者,肝也”主疏泄即肝气宜泄,疏泄是"疏通","顺畅","条达"之意,也就是说,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肝气具有疏通,条达的特性,肝气疏通调畅,全身气机才能保证个脏腑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其具体表现为:
(1)疏通气机,维持气血运行:"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机体的脏腑、经络、器官等活动,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
而肝的生理特征又是主升,主动的,这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是一个重要的要素。
因此,肝的疏泄功能于气的升降出入平衡协调起着调节的作用。
(2)调节精神情志:忌精神刺激,《素问·举痛篇》所说的"百病生于气也。
”肝在志为怒,所以有"怒伤肝"及"肝喜条达而恶抑郁"的论述。
(3)促进脾胃消化吸收和输布,疏泄胆汁:饮食的消化、吸收、输布主要依赖胃脾的消化功能,肝脏的疏泄正常则保证脾胃的功能正常。
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协助脾升胃降,促进脾胃消化吸收和输布。
二是肝与胆相表里,有经络联系,祖国医学认为,胆汁的形成是"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所以肝的疏泄功能也表现在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上
(4)协助水液平衡:人体的水液代谢与肝主疏泄密切相关,水的运动需要气的推动,气机调畅,水液才能维持正常的输布,排泄。
(5)调节生殖机能:“女子以肝为先天”,女子的月经与肝疏泄密切相关。
朱震亨在《格致余论》:“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指出男子的排精也依赖肝脏。
精子封藏在肾,排泄在肝。
主藏血的含义主要有:(1)储存血液,调节血流量,防止出血:当人体处于相对安静的状态时,部分血液回肝而藏之,当人体处于活动状态时,则血输送至全身,以供养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故有"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血归于肝脏"之说。
(2)滋养肝脏本身:肝脏要发挥正常生理功能,其自体需要有足够的血液滋养,即所谓肝需血养。
西医对于肝功能的认识:肝脏是人体中最大的腺,位于右季肋部和腹上部。
肝脏有丰富的血液供应,呈现棕红色,质软而脆,西医认为,肝脏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器官,它的功能极其重要而又非常复杂,具有调节器官功能的作用,又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肝脏功能有:
(1)造血和凝血功能:肝脏在胚胎第8~12周为主要造血器官,替代骨髓造血,维持生命和内环境所必需;至成人时,由骨髓所取代,造血功能停止。
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可恢复造血功能。
肝脏生成凝血因子及纤维素,保持凝血和纤溶的平衡,维持血流的畅通并能有效地止血。
(2)代谢功能:肝脏参与蛋白质、糖、脂类、维生素、激素、酶类、电解质
和微量元素等的代谢过程,其中包括了合成代谢、分解代谢和能量代谢。
如果肝脏“罢工”,人体的营养来源就会中断,生命也就危险了。
(3)分泌胆汁:肝脏能合成胆盐、分泌胆汁。
血液中的不溶性胆红素或直接吸收于肝细胞内,或转运至肝细胞内。
与胆盐、胆固醇等组成胆汁并储存在胆囊。
胆汁将食物内的脂肪乳化、溶解,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如果肝内或肝外胆管发生堵塞,胆汁自然不能外排,并蓄积在血液里,于是出现黄疸。
(4)储血和调节循环血量的功能:肝脏的血流量很大,肝脏的血容量也很大。
肝脏就象一个仓库,在需要时可以供出一部分血液来,为其他器官所用。
(5)解毒与防御功能:有毒物质(包括药物)绝大部分在肝脏里被处理后变得无毒或低毒。
严重肝病时,如晚期肝硬化、重型肝炎,解毒功能减退,体内有毒物质就会蓄积,这不仅对其他器官有损害,还会进一步加重肝脏损害。
库普弗细胞,淋巴细胞够清除血液中的外来抗原、抗原-抗体复合物和细胞碎片等物质将其吞噬、消化,尤其是在有炎症反应时
(6)调节热量、水及电解质:如肝脏受到损害时,可导致对钠、钾、铁、铜、钙、镁、磷、锌等电解质的调节失衡,多见水钠潴留,可引起水肿,甚至出现腹水。
(7)肝脏的再生能力:肝脏的再生功能极强大,切除70%~80%肝脏的动物,经过4~8周修复,剩余的肝脏最终能再生至原来的肝脏重量。
这是一种代偿性增生,是肝脏对受到损伤的细胞修复和代偿反应。
从以上中医西医对肝脏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出。
中医中的肝主疏泄与肝脏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即消化吸收需要肝气的资助,食物入胃,经过消化吸收后产生的精微,通过肝脏的疏泄作用而输布它脏。
同时,胆汁的形成是"借肝之余气,溢入于胆,积聚而成"所以肝的疏泄功能也表现在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上。
饮食的消化、吸收、输布主要依赖胃脾的消化功能,肝脏的疏泄正常则保证脾胃的功能正常。
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协助脾升胃降,促进脾胃消化吸收和输布。
二是肝与胆相表里,有经络联系这与现代医学所说“肝脏是机体的化学工厂,肝从胃肠道吸收许多物质后,需经肝内代谢、合成或分解成所需营养物,敷布于全身,供机体所用,以及肝分泌胆汁,促进食物消化的功能”是相符的。
第二点:西医与中医所说的肝脏的功能都有储存血液,调节血量等功能。
第三点:肝开窍于目。
五脏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肝经上络于目,故肝与目的关系密切。
现代医学研究已验证,肝脏的窦周间隙内有一种贮脂细胞,具有贮存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功能,V A 分子是合成感光物质的重要原料,后者有感受暗光和弱光的作用。
尽管中西医对于肝脏的认识有共同的部分,但明显它们之间有着很多的不同。
通常西医所说的肝主要是从解剖学概念来认识是一较具体的概念,是一个解剖学上的单位。
肝脏是深藏在人右腹腔深部横膈膜的下面,具有解毒、合成、代谢、排泄及调整血液量的功能的一个人体器官。
而中医学所说的肝,比西医所说的概念更广更复杂一些,它是一个功能活动系统,有抽象的概念,如调节精神情志。
调节全身气机,维持气血运行等。
中医讲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肝五行属木,在体和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液为泪,在志为怒。
与胆相表里。
西医则是从解剖的基础上得出肝脏的一系列生理功能。
同样,中医“肝病”概念也有别于西医所指的肝脏病,中医肝病的范围是以肝与胆的功能失调和其经络循行部位所引起的病症为主,主要是一组病症概念,由于中医肝胆生理功能上的特性及经络循行部位的复杂性,决定了其所涉及的病症很广。
根据五行属性,某些外在表现在中医看来便是内在疾病的现实。
即中医所称得藏像。
例如,某些眼科
疾病在中医诊疗时,常可看到医生说是肝火上炎、肝肾阴虚、肝血不足等等。
西医则不同,我们平日讲的乙型肝炎是指肝脏被病毒侵入引起的病变。
而且要了解肝脏的功能是否正常或有无肝炎病毒的感染,必须靠抽血检查才能得知,而非靠中医的望闻问切判断。
总之,中、西医学对“肝”的定义完全不同,对肝病的认知也就产生很大的差异。
民众怀疑有肝病时最好先到医院接受抽血检查,以确定是否真有肝脏的毛病。
不论接受中医或西医疗法,治疗疾病时必须“辩证论治”,也就是根据不同的证型给予不同的药物。
若确定有肝脏毛病时,定期的健康检查仍是身体健康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