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1a9c887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b6.png)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知识点总结高中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一门需要深入理解和记忆大量公式和知识点的科目。
下面将对高中数学常用的公式和知识点进行总结,方便同学们复习和记忆。
一、代数知识点和常用公式1. 平方差公式:(a+b)(a-b)=a²-b²2. 二次方程求根公式:对于ax²+bx+c=0,若Δ=b²-4ac>0,则方程有两个不相等实根;若Δ=0,则方程有一个重根;若Δ<0,则方程无实根。
3. 高中数学中常见的一元二次方程:ax²+bx+c=0,其中a≠0。
4. 因式分解公式:a²-b²=(a+b)(a-b)5. 一次函数方程 y=ax+b,其中a为斜率,b为截距。
6. 二次函数方程 y=ax²+bx+c,其中a为抛物线开口方向和形状,b为对称轴方向上的平移,c为抛物线的位置偏移量。
7. 幂函数方程y=axⁿ,其中a为比例系数,n为指数。
8. 对数函数方程y=logₐx,其中a为底数,x为真数,y为对数。
二、几何知识点和常用公式1. 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即a²+b²=c²(a,b为两边,c为斜边)。
2. 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两腰相等。
3. 正弦定理:对于任意三角形ABC,设边长为a、b、c,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则有sinA/a=sinB/b=sinC/c。
4. 余弦定理:对任意三角形ABC,设边长为a、b、c,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则有c²=a²+b²-2abcosC。
5. 计算圆的面积公式:πr²,其中r为圆的半径。
6. 计算圆的周长公式:2πr,其中r为圆的半径。
7. 计算椭圆的面积公式:πab,其中a、b为椭圆的半长轴和半短轴。
8. 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公式:V=lwh,其中l、w、h为长方体的长、宽、高。
高中数学公式及知识点总结大全(精华版)
![高中数学公式及知识点总结大全(精华版)](https://img.taocdn.com/s3/m/1ea4ba1c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4b.png)
高中数学公式及知识点总结大全(精华版)在高中数学学习中,掌握数学公式和知识点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为大家总结高中数学中常用的公式和知识点,旨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成绩。
一、基础知识点总结1. 直线与平面几何- 直线的方程:一般式、点斜式、两点式等- 直线与角的关系:平行线、垂直线等- 圆的性质:圆的方程、弧长、面积等2. 集合与不等关系- 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差集等- 不等关系的性质:大于、小于、等于等3. 函数- 函数的性质:奇函数、偶函数、单调性等- 常用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等- 函数的图像及性质:拐点、极值点等二、常用公式总结1. 代数式与因式分解- (a+b)² = a²+2ab+b²- (a-b)² = a²-2ab+b²- a²-b² = (a+b)(a-b)2. 几何与三角函数- 三角函数基本关系:sin²θ+cos²θ=1- 角平分线定理:直角三角形中,垂直边上的高等于斜边上的高3. 二次函数与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ax²+bx+c=0- 二次函数顶点坐标:(-b/2a, -Δ/4a)三、高中数学实例应用1. 解析几何- 坐标系、直线、圆等的相关性质- 平面图形的运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2. 统计与概率- 统计学基本概念:均值、方差、标准差等- 概率论基础知识:样本空间、事件的概率等通过本文的数学公式及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广大高中同学更深入地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成绩。
数学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勤奋学习、不断总结经验,相信大家一定能够在数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祝各位同学学习进步,取得优异成绩!。
高中数学公式知识归纳总结
![高中数学公式知识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32262e9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7c.png)
高中数学公式知识归纳总结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数学公式。
这些公式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起着重要的作用,掌握它们对我们的学习和考试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高中数学常见的公式进行归纳总结,以便日后复习和应用。
一、代数公式1. 平方差公式对于任意实数a、b,有:(a + b)² = a² + 2ab + b²(a - b)² = a² - 2ab + b²这个公式在解决平方和、平方差问题时经常用到。
利用平方差公式,我们可以方便地计算方程的展开式。
2. 二次根式公式(√a ±√b)² = a ± 2√ab + b(a ± b)(a ∓ b) = a² - b²这个公式在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中非常常见。
掌握这些公式可以简化计算过程,提高解题效率。
3. 比例公式设a/b = c/d,且b ≠ 0,则称a、b、c、d满足比例公式。
利用比例公式,我们可以求解未知量或者构建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4. 勾股定理对于直角三角形,设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则有:a² + b² = c²这是直角三角形中最基本的定理,广泛应用于解决与直角三角形相关的问题。
5. 三角函数公式正弦定理:a/sinA = b/sinB = c/sinC余弦定理:a² = b² + c² - 2bc*cosA正切定理:tanA = sinA/cosA这些公式是解决三角函数和三角关系问题的重要工具,对于理解三角学的概念和计算角度、边长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几何公式1. 等腰三角形的高设等腰三角形边长为a,底边长为b,则高h满足:h = √(a² - (b/2)²)2. 圆的周长和面积设圆的半径为r,则圆的周长C和面积S分别为:C = 2πrS = πr²这些公式是求解圆的周长和面积时经常用到的基本公式。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7篇)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7篇)](https://img.taocdn.com/s3/m/6527bb20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40.png)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7篇)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1空间两条直线只有三种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异面1、按是否共面可分为两类:(1)共面:平行、相交(2)异面:异面直线的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或既不平行也不相交。
面外直线的判定定理:用平面内一点与平面外一点之间的直线,平面内不经过该点的直线为面外直线。
两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范围为(0°,90°)esp.空间向量法两异面直线间距离:公垂线段(有且只有一条)esp.空间向量法2、若从有无公共点的角度看可分为两类:(1)有且仅有一个公共点——相交直线;(2)没有公共点——平行或异面直线和平面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平面只有三种位置关系:在平面内、与平面相交、与平面平行①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②直线和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直线与平面的夹角:平面的对角线与其在该平面上的投影所形成的锐角。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2(一)导数第一定义设函数 y = f(x) 在点 x0 的某个领域内有定义,当自变量 x 在 x0 处有增量△x ( x0 + △x 也在该邻域内 ) 时,相应地函数取得增量△y = f(x0 + △x) - f(x0) ;如果△y 与△x 之比当△x→0 时极限存在,则称函数 y = f(x) 在点x0 处可导,并称这个极限值为函数 y = f(x) 在点 x0 处的导数记为 f(x0) ,即导数第一定义(二)导数第二定义设函数 y = f(x) 在点 x0 的某个领域内有定义,当自变量 x 在 x0 处有变化△x ( x - x0 也在该邻域内 ) 时,相应地函数变化△y = f(x) - f(x0) ;如果△y 与△x 之比当△x→0 时极限存在,则称函数 y = f(x) 在点 x0 处可导,并称这个极限值为函数 y = f(x) 在点 x0 处的导数记为f(x0) ,即导数第二定义(三)导函数与导数如果函数 y = f(x) 在开区间 I 内每一点都可导,就称函数f(x)在区间 I 内可导。
高中数学公式总结与知识点归纳
![高中数学公式总结与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e97dc7f6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9c.png)
高中数学公式总结与知识点归纳高中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应用性广泛的学科,公式是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下面是高中数学常用公式总结与知识点归纳。
一、函数与方程1.直线方程:一般式、点斜式、两点式、截距式2.二次函数:顶点式、轴对称式、一般式3.分式函数:定义域、值域、图像性质4.指数函数:指数函数的性质、常用公式5.对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性质、常用公式6.幂函数:幂函数的性质、常用公式7.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等的定义、性质、常用公式二、数列与数学推理1.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递推公式、求和公式2.等差数列:常用公式、等差数列的性质3.等比数列:常用公式、等比数列的性质4.递归数列:斐波那契数列、倒数数列等的定义与性质5.数学推理:数学归纳法、逻辑推理等方法三、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1.二次曲线: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的定义、性质、常用公式2.三角形:三角形的性质、重要定理(如海伦公式、三角形内切圆、外接圆性质等)3.圆:圆的定义、性质、弦、弧、切线公式4.立体几何:立体图形的面积与体积计算公式四、概率与统计1.概率:事件的概率计算、事件的并、交、补等运算2.统计:频率、频数、均值、中位数、众数的计算与应用五、解析几何1.点、直线、平面、坐标系等基本概念2.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垂直、相交等3.抛物线、椭圆、双曲线等的解析方程六、数论与离散数学1.数论基本概念:素数、公倍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2.基本性质:同余、模运算等3.离散数学:排列、组合、概率论等的基本概念与计算公式以上只是高中数学公式和知识点的简单总结与归纳,实际上高中数学知识非常广泛深入,需要详细学习和掌握。
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总结公式与知识点,将其应用于解题,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cd21b5c0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5e.png)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1. 代数1.1 代数运算1.1.1 加法运算•加法运算法则:如果a、b是实数,则a + b = b + a1.1.2 减法运算•减法运算法则:如果a、b是实数,则a - b ≠ b - a1.1.3 乘法运算•乘法运算法则:如果a、b是实数,则a * b = b * a1.1.4 除法运算•除法运算法则:如果a、b是实数且b≠0,则a / b ≠ b / a1.2 一元二次方程1.2.1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一元二次方程的标准形式为:ax^2 + bx + c = 0,其中a、b、c是已知实数,且a≠0。
1.2.2 一元二次方程求解公式•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公式为:x = (-b ± √(b^2 - 4ac)) / 2a1.3 等差数列1.3.1 等差数列的定义•等差数列是指一个数列中,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相等。
1.3.2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 = a1 + (n - 1)d,其中a1是首项,d是公差,n是项数。
1.4 等比数列1.4.1 等比数列的定义•等比数列是指一个数列中,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都相等。
1.4.2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 = a1 * r^(n - 1),其中a1是首项,r是公比,n是项数。
2. 几何2.1 平面几何2.1.1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平面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三种情况:平面与直线相交、平面与直线平行、平面与直线重合。
2.1.2 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包括:平行线不相交、平行线上的任意两点到另一平行线的距离相等、平行线的斜率相等。
2.2 空间几何2.2.1 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有三种情况:点在直线上、点在平面上、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2.2 空间几何中的立体图形•空间几何中的立体图形包括:球体、立方体、圆锥、圆柱、棱柱等。
高中数学重点知识点总结与常用公式整理
![高中数学重点知识点总结与常用公式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0be68df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5e.png)
高中数学重点知识点总结与常用公式整理数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一门重要的学科。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重点知识点和常用公式。
本文将对高中数学的一些重点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整理常用的公式。
一、代数与函数1. 平方差公式:(a + b)^2 = a^2 + 2ab + b^2(a - b)^2 = a^2 - 2ab + b^22. 二次根式化简:√(ab) = √a × √b√(a^2 + b^2) 通常化简成√a^2 + √b^2 = a + b3. 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公式:对于方程ax^2 + bx + c = 0,有:x = (-b ± √(b^2 - 4ac)) / 2a4. 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sin^2θ + cos^2θ = 1tanθ = sinθ / cosθcotθ = 1 / tanθsecθ = 1 / cosθcosecθ = 1 / sinθ二、数列与数学归纳法1.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_n = a_1 + (n - 1)d2.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_n = a_1 × r^(n - 1)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_n = n/2 × (a_1 + a_n)4.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_n = a_1 × (1 - r^n) / (1 - r)三、平面几何1. 三角形的内角和公式:α + β + γ = 180°2.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 = 1/2 × a × hS = √[s(s - a)(s - b)(s - c)] (海伦公式)3. 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a^2 + b^2 = c^24. 三角形余弦定理:a^2 = b^2 + c^2 - 2bc × cosα5. 三角形正弦定理:a/sinα = b/sinβ = c/sinγ6.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切线斜率 = 圆上点的斜率7. 长方形的性质:对角线相等,且相互垂直四、立体几何1. 立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V = a^3S = 6a^22. 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V = πr^2hS = 2πrh + 2πr^23. 圆锥的体积和表面积:V = 1/3πr^2hS = πr (l + r)4. 球的体积和表面积:V = 4/3πr^3S = 4πr^2五、概率与统计1. 基本概率公式:P(A) = 所求事件A的可能性数 / 总的可能性数2. 随机事件的相互关系:交集:A∩B并集:A∪B互斥事件:A∩B = ∅3. 正态分布:标准正态分布:μ = 0,σ = 1一般正态分布:μ为平均值,σ为标准差4. 统计指标:平均数: (x1 + x2 + ... + xn) / n中位数: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的中间值众数:数据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极差: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和的平均数标准差:方差的平方根通过对以上重点知识点和常用公式的整理,我们可以更加方便地应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1808e940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aa.png)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1、常用数学公式表(1)乘法与因式分解a2-b2=(a+b)(a-b);a3+b3=(a+b)(a2-ab+b2);a3-b3=(a-b)(a2+ab+b2)。
(2)三角不等式|a+b|≤|a|+|b|;|a-b|≤|a|+|b|;|a|≤b-b≤a≤b;|a-b|≥|a|-|b|-|a|≤a≤|a|。
(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b+√(b2-4ac)/2a-b-b+√(b2-4ac)/2a。
(4)根与系数的关系:x1+x2=-b/ax1*x2=c/a,注:韦达定理。
(5)判别式1)b2-4a=0,注:方程有相等的两实根。
2)b2-4ac\u003e0,注:方程有一个实根。
3)b2-4ac\u003c0,注:方程有共轭复数根。
2、三角函数公式(1)两角和公式sin(a+b)=sinacosb+cosasinb;sin(a-b)=sinacosb-sinbcosa;cos(a+b)=cosacosb-sinasinb;cos(a-b)=cosacosb+sinasinb;tan(a+b)=(tana+tanb)/(1-tanatanb);tan(a-b)=(tana-tanb)/(1+tanatanb);ctg(a+b)=(ctgactgb-1)/(ctgb+ctga);ctg(a-b)=(ctgactgb+1)/(ctgb-ctga)。
(2)倍角公式tan2a=2tana/(1-tan2a);ctg2a=(ctg2a-1)/2ctga;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3)半角公式sin(a/2)=√((1-cosa)/2);sin(a/2)=-√((1-cosa)/2);cos(a/2)=√((1+cosa)/2);cos(a/2)=-√((1+cosa)/2);tan(a/2)=√((1-cosa)/((1+cosa));tan(a/2)=-√((1-cosa)/((1+cosa));ctg(a/2)=√((1+cosa)/((1-cosa));ctg(a/2)=-√((1+cosa)/((1-cosa))。
高中数学知识点公式大全
![高中数学知识点公式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a030e787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d171f5e.png)
高中数学知识点公式大全一、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 集合。
- 集合的基本运算。
- 交集:A∩ B={xx∈ A且x∈ B}- 并集:A∪ B ={xx∈ A或x∈ B}- 补集:∁_UA={xx∈ U且x∉ A}(U为全集)- 集合间的关系。
- 子集:若A中的元素都在B中,则A⊆ B;若A⊆ B且A≠ B,则A⊂neqq B。
2. 常用逻辑用语。
-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 若pRightarrow q,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 若pLeftrightarrow q,则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 命题。
- 原命题:若p,则q;逆命题:若q,则p;否命题:若¬ p,则¬ q;逆否命题:若¬ q,则¬ p。
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同假,逆命题与否命题同真同假。
二、函数。
1. 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 函数的定义域。
- 分式函数y = (f(x))/(g(x)),g(x)≠0。
- 偶次根式函数y=sqrt[n]{f(x)}(n为偶数),f(x)≥slant0。
- 函数的单调性。
- 设x_1,x_2∈ D(D为函数y = f(x)的定义域),当x_1时,若f(x_1),则y = f(x)在D上单调递增;若f(x_1)>f(x_2),则y = f(x)在D上单调递减。
- 函数的奇偶性。
- 对于函数y = f(x),若f(-x)=f(x),则f(x)为偶函数;若f(-x)= - f(x),则f(x)为奇函数。
2. 基本初等函数。
- 一次函数y=kx + b(k≠0)- 二次函数y=ax^2+bx + c(a≠0)- 对称轴x =-(b)/(2a),顶点坐标(-(b)/(2a),frac{4ac - b^2}{4a})。
- 幂函数y = x^α(α∈ R)- 指数函数y = a^x(a>0,a≠1)- 对数函数y=log_ax(a>0,a≠1)- 对数运算法则:log_a(MN)=log_aM+log_aN,log_a(M)/(N)=log_aM-log_aN,log_aM^n=nlog_aM。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b22b2b7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63.png)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知识点总结一、代数与函数1. 一次函数:y = kx + b,其中k为斜率,b为截距。
2. 二次函数:y = ax^2 + bx + c,其中a、b、c为常数,a≠0。
3. 三角函数:常见的三角函数有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
4. 幂函数:y = x^n,其中n为常数。
5. 对数函数:y = loga(x),其中a为底数,x为真数。
6. 复数:形式为a+bi,其中a为实部,b为虚部,i为虚数单位。
7. 不等式:常见的不等式有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
二、几何与图形1. 平面几何基本公式:包括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如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的斜率等。
2. 三角形:包括三角形的周长、面积、勾股定理等。
3. 圆:包括圆的周长、面积、弧长、扇形面积等。
4.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包括相交、相切、相离等情况。
5. 空间几何基本公式:包括空间点、直线、平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如点到平面的距离、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等。
6. 立体几何:包括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球体等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
三、概率与统计1. 概率:包括事件、样本空间、概率的计算公式,如加法原理、乘法原理等。
2. 离散型随机变量:包括随机变量的期望、方差等。
3. 连续型随机变量:包括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累积分布函数等。
4. 统计:包括样本、总体、统计量、抽样等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如均值、标准差、相关系数等。
四、数列与数学归纳法1. 等差数列:包括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等。
2. 等比数列:包括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等。
3. 数学归纳法:包括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和应用。
五、数论与整除性质1. 质数与合数:质数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合数能被除了1和自身之外的数整除。
2. 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最大公因数是两个或多个整数共有的因数中最大的一个,最小公倍数是能被两个或多个整数整除的最小的一个数。
高中数学大章节常用公式及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大章节常用公式及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5ae07a4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ac.png)
高中数学大章节常用公式及知识点总结
在高中数学中,有一些大章节包括了许多常用的公式和重要的知识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大章节及其相关的公式和知识点总结:
1. 函数与方程:
- 一次函数:y = kx + b
- 二次函数:y = ax^2 + bx + c
- 指数函数:y = a^x
- 对数函数:y = log_a(x)
- 三角函数:sin, cos, tan
2.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
- 等差数列:an = a1 + (n - 1)d
- 等比数列:an = a1 * r^(n-1)
- 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
3. 三角函数:
- 基本三角函数关系:sin^2θ+ cos^2θ= 1
- 三角函数的基本性质:周期性、对称性、奇偶性
- 三角函数的和差化积公式、倍角公式、半角公式
4. 解析几何:
- 直线方程:斜截式、点斜式、两点式
- 圆的方程:一般式、标准式、参数方程
- 曲线的方程:椭圆、双曲线、抛物线
5. 导数与微分:
- 导数的定义:f'(x) = lim(h→0) [f(x + h) - f(x)] / h
- 基本求导法则:常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
- 微分的定义:dy = f'(x)dx
6. 不等式与线性规划:
- 一元一次不等式:ax + b > 0
- 二元一次不等式:ax + by ≥c
- 线性规划问题的建模与求解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总结,实际上高中数学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广泛。
每个章节都有更多的公式和知识点需要掌握。
建议你参考教材或课堂笔记来获取更全面的知识。
高中数学公式及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公式及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0274bec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45.png)
高中数学是包括数学分析、数学几何和概率统计三个方面的内容,下面是一些高中数学中常用的公式和知识点的总结:一、数学分析导数:导数是函数在某一点处的变化率,表示为f'(x)。
求导数的方法包括极限定义法、导数公式法、导数的四则运算法、隐函数求导法等。
函数极值:函数的极大值和极小值统称为极值。
求极值的方法包括一阶导数法和二阶导数法。
不定积分:不定积分是求解函数原函数的方法,表示为∫f(x)dx。
求不定积分的方法包括换元法、分部积分法、三角函数积分法等。
定积分:定积分是求解函数在一定区间上的面积或体积的方法,表示为∫abf(x)dx。
求定积分的方法包括基本公式法、换元法、分部积分法等。
微分方程:微分方程是含有未知函数及其导数的方程,常用于描述物理、经济等现象。
求解微分方程的方法包括变量分离法、齐次法、一阶线性微分方程解法等。
二、数学几何向量:向量是有大小和方向的量,常用于表示物理、几何等问题。
向量的基本运算包括向量加法、数乘、点乘等。
空间几何:空间几何是研究空间中图形、位置关系、距离等问题的分支学科,主要包括点、直线、平面、立体图形的研究。
圆锥曲线:圆锥曲线是由圆锥和平面相交所得的曲线,包括圆、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
三、概率统计随机事件:随机事件是指不确定的事件,可以用概率来描述。
随机事件的基本运算包括事件的并、交、差等。
概率:概率是指某个随机事件在所有可能事件中出现的概率。
常用的概率计算方法包括古典概率、几何概率和条件概率等。
统计:统计是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一门学科。
常用的统计方法包括频率分布表、频率分布图、统计指标等。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非常全面)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非常全面)](https://img.taocdn.com/s3/m/a2d723e4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55.png)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大全(非常
全面)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1
一、高中数列基本公式:
1、一般数列的通项an与前n项和Sn的关系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 an=ak+(n-k)d (其中a1为首项、ak为已知的第k项) 当d≠0时,an是关于n的一次式;当d=0时,an是一个常数。
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当d≠0时,Sn是关于n 的二次式且常数项为0;当d=0时(a1≠0),Sn=na1是关于n的正比例式。
4、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an= a1qn-1an= akqn-k
(其中a1为首项、ak为已知的第k项,an≠0)
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当q=1时,Sn=n a1 (是关于n的正比例式);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2
一、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基本步骤
⒈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设出动点M的坐标;
⒉写出点M的集合;
⒊列出方程=0;
⒋化简方程为最简形式;
⒌检验。
二、求解动点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求解轨迹方程的方法有很多,如直译法、定义法、相关点法、参数法、求交法等。
⒈直译法:直接将条件翻译成等式,整理化简后即得动点的轨迹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通常叫做直译法。
⒉定义法:如果能够确定动点的轨迹满足某种已知曲线的定义,则可利用曲线的定义写出方程,这种求轨迹方程的方法叫做定义法。
高中数学知识点要点梳理及常用公式总结
![高中数学知识点要点梳理及常用公式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50cad35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19.png)
高中数学知识点要点梳理及常用公式总结在高中阶段,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占据了学生学习的重要位置。
高中数学知识点繁多,公式众多,对于学生来说有时候难免会感到困惑。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高中数学知识,我将在本文中对高中数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要点梳理,并对常用公式进行总结。
1. 代数与函数1.1 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是高中数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其标准形式为:ax^2 + bx + c = 0。
常用公式包括求根公式、判别式等。
1.2 函数与方程:函数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常见的函数有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
要熟练掌握各种函数的性质、图像和变形。
2. 三角函数2.1 基本概念:三角函数是高中数学中另一个重要的内容,包括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等。
要熟悉三角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
2.2 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熟悉三角函数之间的基本关系,如正弦、余弦、正切之间的互逆关系、互余关系等。
3.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3.1 数列的定义:了解数列的定义和性质,包括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斐波那契数列等,并能够求解数列的通项公式。
3.2 数列的求和:熟练掌握数列的求和方法,包括等差数列求和、等比数列求和等。
3.3 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是证明数学命题的一种重要方法,要熟悉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和应用。
4. 导数与微分4.1 导数定义:导数是微积分的基本概念,要理解导数的定义和几何意义,熟悉常见函数的导数公式。
4.2 微分与微分中值定理:熟悉微分的定义及其性质,掌握微分中值定理的应用方法。
5. 不等式与极限5.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熟悉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包括加减法、乘除法等,了解常见不等式的求解方法。
5.2 极限概念与性质:了解极限的定义和性质,掌握常见函数的极限运算法则。
6. 统计与概率6.1 统计基本概念: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包括样本、总体、频数等,熟悉统计的常用方法。
6.2 概率基本概念: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包括试验、样本空间、事件等,并掌握常见概率计算方法。
高中数学公式及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数学公式及知识点总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8a22e23e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16.png)
高中数学公式及知识点总结大全高中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强的科目,学好高中数学对于通识科学和深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都有很大帮助。
下面将为大家总结高中数学中的常用公式和知识点。
一、函数1、基本函数公式:①y=kx:直线函数,其中k为斜率,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
②y=x²:二次函数,开口朝上,开口为a。
③y=-x²:二次函数,开口朝下,开口为-a。
④y=√x:开口朝上的平方根函数,变化率最大的点为(0,0)。
⑤y=-√x:开口朝下的平方根函数,没有定义域对应值为负数。
⑥y=a⁽ˣ⁾:指数函数,a>0且a≠1,a>1开口朝上,0<a<1开口朝下,变化率最大的点为(0,1)。
⑦y=logₐx:对数函数,a>0且a≠1,其中a称为底数,x称为实参,y称为虚参,定义域为x>0,变化速率最大的点为(1,0)。
2、函数的性质:①奇偶性:对于函数f(x),若f(-x)=f(x),则称f(x)为偶函数;若f(-x)=-f(x),则称f(x)为奇函数。
二次函数和正弦、余弦函数平移后仍为自身即线对称的,即偶函数。
②单调性:单调递增指自变量增大时,因变量也增大,反之为单调递减。
③最值点:函数图像上最高点和最低点,即最大值和最小值,由函数的导数为0时得到。
④零点:函数值为0的点。
⑤导数:函数在一点的切线斜率,表示为y=Δy/Δx,y'=f⁽x⁾表示x变化一单位,函数值变化的速率。
二、三角函数1、基本定义:弧度制:弧长等于半径的一部分。
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割、余割2、基本公式:①正弦函数:y=Asin(Bx+C)+D②余弦函数:y=Acos(Bx+C)+D③正切函数:y=Atan(Bx+C)+D3、三角函数的运算:①和差化积公式:sin(a±b)=sinacosb±cosasinb,cos(a±b)=cosacosb-正bsinasinb②积化和差公式:sinacosb=1/2[cos(a-b)+cos(a+b)],sinasinb=1/2[cos(a-b)-cos(a+b)],cosacosb=1/2[cos(a+b)+cos(a-b)],sinacosb=1/2[sin(a+b)+sin(a-b)]4、三角函数的图像:正弦函数的图像为一条周期为$2π$的连续的曲线,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1;余弦函数也是周期为$2π$的连续曲线,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1;正切函数为无界函数,当$x=kπ-1/2π(k∈Z)$时,函数值不存在。
高中数学知识点和常用公式
![高中数学知识点和常用公式](https://img.taocdn.com/s3/m/d16bef5f551810a6f424861e.png)
1.正弦余弦常用公式sin(-a)=-sin(a) cos(-a)=cos(a) sin(π2-a)=cos(a)cos(π2-a)=sin(a) sin(π2+a)=cos(a) cos(π2+a)=-sin(a)sin(π-a)=sin(a) cos(π-a)=-cos(a) sin(π+a)=-sin(a)cos(π+a)=-cos(a)2.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sin(a+b)=sin(a)cos(b)+cos(α)sin(b)cos(a+b)=cos(a)cos(b)-sin(a)sin(b)sin(a-b)=sin(a)cos(b)-cos(a)sin(b)cos(a-b)=cos(a)cos(b)+sin(a)sin(b)tan(a+b)=tan(a)+tan(b)1-tan(a)tan(b)tan(a-b)=tan(a)-tan(b)1+tan(a)tan(b)3.和差化积公式sin(a)+sin(b)=2sin(a+b2)cos(a-b2)sin(a)−sin(b)=2cos(a+b2)sin(a-b2)cos(a)+cos(b)=2cos(a+b2)cos(a-b2)cos(a)-cos(b)=-2sin(a+b2)sin(a-b2)4.二倍角公式sin(2a)=2sin(a)cos(b)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5.半角公式sin2(a2)=1-cos(a)2cos2(a2)=1+cos(a)2tan(a2)=1-cos(a)sin(a)=sina1+cos(a)6.万能公式sin(a)=2tan(a2)1+tan2(a2)cos(a)=1-tan2(a2)1+tan2(a2)tan(a)=2tan(a2)1-tan2(a2)7.其它公式(推导出来的)a⋅sin(a)+b⋅cos(a)=a2+b2sin(a+c) 其中tan(c)=baa⋅sin(a)+b⋅cos(a)=a2+b2cos(a-c) 其中tan(c)=ab1+sin(a)=(sin(a2)+cos(a2))21-sin(a)=(sin(a2)-cos(a2))2 乘法与因式分解a^2-b^2=(a+b)(a-b)a^3+b^3=(a+b)(a^2-ab+b^2) •a^3-b^3=(a-b(a^2+ab+b^2)三角不等式|a+b|≤|a|+|b| |a-b|≤|a|+|b| |a|≤b<=>-b≤a≤b |a-b|≥|a|-|b| -|a|≤a≤|a|一元二次方程的解-b+√(b^2-4ac)/2a -b-√(b^2-4ac)/2a根与系数的关系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判别式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b^2-4ac<0 注:方程没有实根,有共轭复数根三角函数公式两角和公式sin(A+B)=sinAcosB+cosAsinBsin(A-B)=sinAcosB-sinBcosAcos(A+B)=cosAcosB-sinAsinBcos(A-B)=cosAcosB+sinAsinBtan(A+B)=(tanA+tanB)/(1-tanAtanB)tan(A-B)=(tanA-tanB)/(1+tanAtanB)cot(A+B)=(cotAcotB-1)/(cotB+cotA)cot(A-B)=(cotAcotB+1)/(cotB-cotA)倍角公式tan2A=2tanA/[1-(tanA)^2]cos2a=(cosa)^2-(sina)^2=2(cosa)^2-1=1-2(sina)^2半角公式sin(A/2)=√((1-cosA)/2)sin(A/2)=-√((1-cosA)/2)cos(A/2)=√((1+cosA)/2)cos(A/2)=-√((1+cosA)/2)tan(A/2)=√((1-cosA)/((1+cosA))tan(A/2)=-√((1-cosA)/((1+cosA))cot(A/2)=√((1+cosA)/((1-cosA))cot(A/2)=-√((1+cosA)/((1-cosA))和差化积2sinAcosB=sin(A+B)+sin(A-B)2cosAsinB=sin(A+B)-sin(A-B) )2cosAcosB=cos(A+B)-sin(A-B)-2sinAsinB=cos(A+B)-cos(A-B)sinA+sinB=2sin((A+B)/2)cos((A-B)/2cosA+cosB=2cos((A+B)/2)sin((A-B)/2)tanA+tanB=sin(A+B)/cosAcosB某些数列前n项和1+2+3+4+5+6+7+8+9+…+n=n(n+1)/21+3+5+7+9+11+13+15+…+(2n-1)=n2 -2+4+6+8+10+12+14+…+(2n)=n(n+1) 51^2+2^2+3^2+4^2+5^2+6^2+7^2+8^2+…+n ^2=n(n+1)(2n+1)/61^3+2^3+3^3+4^3+5^3+6^3+…n^3=n2(n+1) 2/41*2+2*3+3*4+4*5+5*6+6*7+…+n(n+1)=n(n +1)(n+2)/3正弦定理a/sinA=b/sinB=c/sinC=2R 注:其中R 表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余弦定理b^2=a^2+c^2-2accosB 注:角B 是边a和边c的夹角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 注:(a,b)是圆心坐标圆的一般方程x^2+y^2+Dx+Ey+F=0 注:D^2+E^2-4F>0抛物线标准方程y^2=2px y^2=-2px x^2=2py x^2=-2py直棱柱侧面积S=c*h 斜棱柱侧面积S=c'*h正棱锥侧面积S=1/2c*h' 正棱台侧面积S=1/2(c+c')h'圆台侧面积S=1/2(c+c')l=pi(R+r)l 球的表面积S=4pi*r2圆柱侧面积S=c*h=2pi*h 圆锥侧面积S=1/2*c*l=pi*r*l弧长公式l=a*r a是圆心角的弧度数r >0 扇形面积公式s=1/2*l*r锥体体积公式V=1/3*S*H 圆锥体体积公式V=1/3*pi*r2h斜棱柱体积V=S'L 注:其中,S'是直截面面积,L是侧棱长柱体体积公式V=s*h 圆柱体V=pi*r2h常用导出公式1.y=c(c为常数) y'=02.y=x^n y'=nx^(n-1)3.y=a^x y'=a^xlnay=e^x y'=e^x4.y=logax y'=logae/xy=lnx y'=1/x5.y=sinx y'=cosx6.y=cosx y'=-sinx7.y=tanx y'=1/cos^2x8.y=cotx y'=-1/sin^2x9.y=arcsinx y'=1/√1-x^210.y=arccosx y'=-1/√1-x^211.y=arctanx y'=1/1+x^212.y=arccotx y'=-1/1+x^2复数代数形式三角形式a+bi=c+di a=c,b=d(a+bi)+(c+di)=(a+c)+(b+d)i(a+bi)-(c+di)=(a-c)+(b-d)i (a+bi)(c+di )=(ac-bd)+(bc+ad)i a+bi=r(cosθ+isinθ)r1=(cosθ1+isinθ1)•r2(cosθ2+isinθ2)=r1•r2〔cos(θ1+θ2)+isin(θ1+θ2)〕〔r(cosθ+sinθ)〕n=rn(cosnθ+isinnθ)四、不等式1、若n为正奇数,由可推出吗?(能)若n为正偶数呢?(均为非负数时才能)2、同向不等式能相减,相除吗(不能)能相加吗?(能)能相乘吗?(能,但有条件)3、两个正数的均值不等式是:三个正数的均值不等式是:n个正数的均值不等式是:4、两个正数的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算术平均数、均方根之间的关系是6、双向不等式是:左边在时取得等号,右边在时取得等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知识点总结一、集合1、N 表示 N+(或N*)表示 Z 表示 R 表示 Q 表示 C 表示2、含有n 个元素的集合,其子集有 个,真子集有 个,非空子集 有 个,非空真子集有 个。
二、基本初等函数 1、指数幂的运算法则m n a a = m n a a ÷= ()m n a = ()m ab=n m a= m a -= ()m ab =2、对数运算法则及换底公式(01a a >≠且,M>0,N>0) log log a a M N += log log a a M N -= log n a M = log a N a = log ab = log a a = log log a a a b = 1log a =3、对数与指数互化:log a M N =⇔4、基本初等函数图像(3)幂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三、函数的性质 1、奇偶性(1)对于定义域任意的x ,都有()()f x f x -=,则()f x 为 函数,图像关于 对称; (2)对于定义域任意的x ,都有()()f x f x -=-,则()f x 为 函数,图像关于 对称;2、单调性设1122,[,],x a b x x x <∈,那么12()()0()[,]f f f x x a b x -<⇔在上是 函数;(即1212()()0f x f x x x ->-)12()()0()[,]f f f x x a b x ->⇔在上是 函数。
(即1212()()0f x f x x x -<-)3、周期性对于定义域任意的x ,都有()()f x T f x +=,则()f x 的周期为 ;对于定义域任意的x ,都有1()()()()f x f x T f x +=-或,则()f x 的周期为 ;四、函数的导数及其应用 1、函数()y f x =在点0x 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函数()y f x =在点0x 处的导数是曲线()y f x =在点p (0x ,0()f x )处的切线的斜率0'()f x ,相应的切线方程式是 ;2、用导数判别单调性、单调区间、极值和最值; (1)设函数()y f x =在某个区间可导,若'()f x >0,则()f x 为 函数,若'()f x <0,则()f x 为 函数;(2)求函数的极值的方法:解方程'()0f x =,当0'()0f x =时,①如果在0x 附近的左侧'()f x >0,右侧'()f x <0,那么是极 值; ②如果在0x 附近的左侧'()f x <0,右侧'()f x >0,那么是极 值;3、集中常见函数的导数'C = (C 位常数) ()'a x = (sin )'x = (cos )'x = ()'x a = ()'x e = (log )'a x = (ln )'x =4、导数的运算法则()'u v ± = ()'uv = ()'u v=五、三角函数、三角恒等变换和解三角形 1、三角函数(1)、三角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sin a cos a tan a(记忆口诀:一全正、二正弦、三正切、四余弦)(2)、同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平方关系: 22sin cos a a += 商数关系:tan a = (3)、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表30456090120 135 150 180270 360 (4)、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k z ∈) 公式一:sin(2)a kπ+= cos(2)a k π+=tan(2)a k π+=公式二:sin()a π+= cos()a π+= tan()a π+=公式三:sin()a -= cos()a -= tan()a -= 公式四:sin()a π-= cos()a π-= tan()a π-=公式五:2sin()a π-= 2cos()a π-=公式六:2sin()a π+= 2cos()a π+=(记忆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奇偶指2π的奇偶数倍,变与不变指三角函数名称的变化,若变则是正弦变余弦,正切变余切;符号是根据角的围以及三角函数在四个象限的正负来判断新三角函数的符号(无论a 是多大的角,都将a 看成锐角)) (5)、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6)、函数sin()y A x ωϕ=+①五点作图法②sin()(0,0)y A x A ωϕω=+>≠的性质③由sin y x =的图像得到sin()y A x ωϕ=+的图像的过程方法途径一:sin y x = 图像上各点向左或向右平移ϕ个单位,得到 ,图像各点横坐标伸长或缩短到原来的1ω,纵坐标不变,得到 ,图像各点纵坐标伸长或缩短到原来的A 倍,横坐标不变,得到 ; 方法途径二:sin y x = 图像各点横坐标伸长或缩短到原来的1ω,纵坐标不变,得到 ,图像上各点向左或向右平移ϕω个单位,得到 ,图像各点纵坐标伸长或缩短到原来的A 倍,横坐标不变,得到 ; 2、三角恒等变换(7)、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异名同号)():sin()S αβαβ++= ():sin()S αβαβ--= (同名异号)():cos()C αβαβ++=():cos()C αβαβ--=():tan()T αβαβ++= ():tan()T αβαβ--=(8)、二倍角公式2:sin 2S αα= 2:cos2C αα= = =2:tan 2T αα=(9)、辅助角公式)sin cos x x a x b x +=cos cos sin))(tan)x xbxaϕϕϕϕ=+=+=3、解三角形(10)、正弦定理: = = =2R (R为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用角表示边:a= ,b= ,c= 。
(11)、余弦定理:2a= ,2b= ,2c= 求角:cos A= ,cos B= ,cos C=(12)、三角形面积公式:S= = =六、平面向量1、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1)、设1122(,),(,)A x yB x y,则AB = ;(2)、设1122,,(),()a x yb x y==,则a= ,b= ,aλ= ;ba+= ,ba -= ,ba= ;2、两向量的夹角公式设1122,,(),()a x yb x y==,则cosθ= = ;3、向量的平行于垂直(1)、若ba与平行⇔=b aλ⇔(2)、若ba与垂直⇔0ba=⇔七、数列1、数列的通项na与前n项和nS的关系:11(1)(2)nn nS naS S n-=⎧=⎨-≥⎩;(数列{na}的前n项和为n12nS a a a=++⋅⋅⋅+)2、等差数列(1)、定义:若数列}{),(}{1nnnnadaaa则常数满足=-+称等差数列;(2)、等差数列通项公式:na=,其中首项是,公差是;(3)、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n12nS a a a=++⋅⋅⋅+= = ;(4)、等差中项: A是a、b的等差中项,则有等式;(5)、首尾项性质:若}{n a 是等差数列,则 ;(6)、若}{n a 是等差数列,p 、q 、r 、s 为正整数,且,s r q p +=+,则 ; 3、等比数列(1)、定义若数列q a a a nn n =+1}{满足(常数),则}{n a 称等比数列; (2)、等比数列通项公式:n a = (n ∈N+),其中首项是 ,公比是 ;(3)、等比数列前n 项和公式:n 12=n S a a a ⎧=++⋅⋅⋅+⎨⎩ ;(4)、等比中项: G 称a 、b 的等比中项,则有等式 ; (5)、首尾项性质:若}{n a 是等比数列,则 ;(6)、若}{n a 是等比数列,p 、q 、r 、s 为正整数,且,s r q p +=+,则 ; 八、不等式1、已知a ,b 都是正数,则有2a b+≥,当a=b 时,等号成立; (1)、若积ab 是定值m ,则当a=b 时,和a+b 有最小值 ; (2)、若和a+b 是定值n ,则当a=b 时,积ab 有最大值 ; 九、复数1、2i = 4k i = 41k i += (k z ∈)2、复数(,)z a bi a b R =+∈,a 为 ,b 为 ; (1)、当 时,z 是实数; (2)、当 时,z 是虚数; (3)、当 时,z 是纯虚数; (4)、当 时,z 是非纯虚数;3、复数相等的条件及应用(1)、a bi c di +=+⇔ ; (2)、0a bi +=⇔ ;4复数的模:(,)z a bi a b R =+∈,则z = ; 5、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1)、复数的加法:(a+bi )+(c+di )= ; (2)、复数的减法:(a+bi )-(c+di )= ;(3)、复数的乘法:(a+bi )⨯(c+di )= ;(4)、复数的除法:(a+bi )÷(c+di )= ;6、共轭复数:复数(,)z a bi a b R =+∈的共轭复数为z = ; 十、统计概率1、平均数:x = ;2、样本方差:2S = ;3、样本标准差:S = ; 十一、解析几何 1、直线与方程 (1)、直线的斜率:2121tan y y x x k α-=-=(α为直线的倾斜角); (2)、直线的五种方程:①斜截式: (b 为直线L 在y 轴上的截距); ②点斜式: (直线L 过点00(x ,y ),且斜率为k ); ③两点式: (1112221212p (x ,y ),p (,),x ,y x y x y ≠≠);④截距式: (a ,b 分别为直线L 的横、纵截距,,0a b ≠); ⑤一般式: (其中A,B 不同时为0)。
(3)、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 直线111222,:x b l y x b l ++:y=k =k ; ①若12l l 与平行⇔ ; ②若12l l 与垂直⇔ 。
(4)、距离计算①点到点的距离公式: (两点为1122(,),(,)A x y B x y ) 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点00(,)p x y ,直线:0l Ax By C ++=) ③平行直线间距离公式: (直线11:0l Ax By C ++=和直线22:0l Ax By C ++=)2、圆与方程(1)、圆的一般方程: 圆心为 ,半径为 ; (2)、圆的标准方程: 圆心为 ,半径为 ;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直线0Ax By C ++=与圆222()()y b r x a +-=-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1)、d>0⇔相离⇔ 0 (2)、d=0⇔相切⇔ 0 (3)、d<0⇔相交⇔ 04、椭圆5、双曲线渐近线6、抛物线 标准方程图形焦点 准线方程 顶点 对称轴位置特征离心率 焦准距 通经长 焦参数00(,)M x y 的焦半径十二、立体几何1、常见几何体的三视图几何体直观图形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圆台球2、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名称 图形 侧面积 表面积 体积 圆柱圆锥球3、直线、平面位置关系(立体几何常用定理和方法)一 、平行问题1.共面问题证法:先确定一个平面,证明其余各条直线都在这个平面.2.线线平行的证明方法;(1)用平面几何的定理:① 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②平行四边形;③中位线定理;④ 比例线段;(完成配图)(2)b a c b c a ∥∥∥⇒⎭⎬⎫;(3);b a b a ∥⇒⎭⎬⎫⊥⊥αα(4)b a b a ∥∥⇒⎪⎭⎪⎬⎫=⊂βαβαα ;(5)b a b r a r ∥∥⇒⎪⎭⎪⎬⎫== βαβα . 3.线面平行的证明方法;(1)用定义,证明直线和平面没有公共点(常体现在反证法中);(2)ααα∥∥a a b b a ⇒⎪⎭⎪⎬⎫⊄⊂; (3)βαβα∥∥a a ⇒⎭⎬⎫⊂. 4.面面平行的证明方法;(1)用定义,证明两个平面没有公共点(常体现在反证法中);(2)βαβαβα∥∥∥⇒⎪⎭⎪⎬⎫=⊂⊂P b a b b a a ,,; (3)βαβα∥⇒⎭⎬⎫⊥⊥a a . 二 垂直问题1.线线垂直(1)平面几何的方法① 两线相交夹角为︒90; ② 勾股定理;③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⑥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④ 两条平行线同垂直于一条直线;⑤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⑦ 直径对的圆周︒90角; ⑧ 垂径定理;⑨ 圆的切线垂直于过切点的半径(2)b a c b b a ⊥⇒⎭⎬⎫⊥∥,(平行不变);(3)b a b a ⊥⇒⎭⎬⎫⊂⊥αα; (4)三垂线定理(逆定理) 2.线面垂直(1)用定义,证明直线与平面的所有直线都垂直(常体现在反证法中);(2)ααα⊥⇒⎪⎭⎪⎬⎫=⊂⊂⊥⊥a P c b c b c a b a ,,; (3)ββαα⊥⇒⎭⎬⎫⊥a a ∥; (4)βαβαβα⊥⇒⎭⎬⎫⊥⊂=⊥a b a a b ,, . 3.面面垂直(1)用定义,证明平面角是︒90;(2)βαβα⊥⇒⎭⎬⎫⊂⊥a a ; (3)βγαγβα⊥⇒⎭⎬⎫⊥∥. 十三、极坐标与参数方程1、极坐标cos sin x y ρθρθ⎧⎪⎨⎪⎩== 222tan y y x x ρθ⎧+⎪⎨⎪⎩== 2、参数方程(1)、直线的参数方程:x y ⎧⎪⎨⎪⎩==(00(,)x y 为定点,θ为倾斜角) (2)、圆的参数方程:x y ⎧⎪⎨⎪⎩== ((a,b )为圆心,r 为半径) (3)、椭圆的参数方程:x y ⎧⎪⎨⎪⎩== (a 为长半轴,b 为短半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