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特小论文

合集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结课小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结课小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结课小论文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标题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姓名徐啟馨专业食品科学21班学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老师茆诗珍2014年11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摘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不仅仅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但是,人们往往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研究,忽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内涵探索。

其结果必然影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深刻理解。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前提,同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指在实践中产生又通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理论形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is not only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However, people often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marxism study, ignore the connotation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The result will inevitably affect to the deep understanding of connotation of sinicization of marxism.Refers to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on the premise that marxist theory with the marxist thought.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refers to the innovation of the marxist theory.Refers to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in practice and proved to be correct through practice of the marxist theory of the new form.Key words: marxism;Chinese style;Age;The popularization一.发展的哲学涵义发展是一个富有丰富内涵的哲学范畴。

中特论文——精选推荐

中特论文——精选推荐

摘要从1949年中国成立以来到今,中国从落后,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一跃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实力,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竞技或者是军事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都有着显著的提高,这不得不让西方国家,外国学者,乃至世界各界都侧目,这说明我们中国正的在强大,在崛起。

由于论者有着不同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特别是价值观上的差异;同时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及其对中国国情缺乏了解,特别是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缺乏了解,因而国外学者政要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析和把握必然表现出各自的局限性,世界各界对此却是褒贬不一,比如中国威胁论,再比如曾经的西方列强如此的欺负中国人,中国人是不是会对他们进行同样的报复呢?但是也有的学者持反面态度:中国的和平崛起。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崛起,稳定,和平浅析国外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看法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社会主义是全新的事业,而在世界社会主义曲折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辉煌成就,这对中国社会乃至世界历史进程、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也越来越为国外学者政要所关注。

他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为我们拓宽理论视野、推进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我们可以借助外国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来进行自我反馈,当成一面镜子来反省自我,能够看到自身发展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而优化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因此,研究,深究国外学者对我们社会主义的认识是很有必要的。

同时要注意到,国外学者政要本身所持有的立场和局限,他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就像美国世界安全研究所《中国安全》主编所说:“这就好比盲人摸象,中国现状在各类盲人摸象中得到拼凑,也就是说,大家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只看到了中国的一个局部,如果把这些局部拼凑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全貌”。

其实,这并不能反映全部的中国,因为他们没有深入的了解中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所以,即使是全部的局部,拼凑起来也不能是一个完整的中国。

中特作业小论文

中特作业小论文

民生问题之就业问题摘要:民生问题是政府最关注、最敏感、最难解决的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就业问题是民生问题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我国现正经受着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国企改革、城镇化快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猛烈冲击, 使就业变的更难。

提高就业率是经济发展和民生问题的重要指标, 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本文着重对民生问题中较突出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做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希望能够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帮。

关键词:民生问题;大学生就业;工作岗位一、民生问题的起源及现阶段民生问题重点民生问题是一个古老的问题。

从人类社会形成开始,人们就非常关注民生问题。

中国民生思想源远流长, 萌于西周, 成于春秋, 盛于明清。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 勤则不匮”。

意即百姓要生存就要勤劳,勤劳才能使物质财富不匮乏。

在中国的古典文籍中随处都可见到有关民生问题的警句。

二千六百年前的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在《管子·牧民》中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尚书·五子之歌》所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不难看出, 中国自古以来就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

“劳有所获”是民生问题的前提。

所有的民生问题都与“劳有所获”相联,也是解决其他民生问题的重要支撑点。

“劳有所获”是民生之本。

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劳有所获包括劳与获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劳,也就是就业问题。

提高就业率是经济发展和民生问题的重要指标,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

作为政府要为经济的持续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把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为劳动者提供更好的就业培训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为劳动者要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创造岗位,利用国家政策,把握市场机遇,结合自身特长自主创业;劳动者要珍惜岗位,市场竞争激烈,岗位得来不易,适应岗位要求做出贡献;劳动者要敬重岗位,没有不好的岗位,只有没做好的工作,任何岗位做到极致都会展现人的价值。

形势与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形势与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形势与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第一篇:形势与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形势政策课课程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意涵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内容,这面旗帜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是一面能够指引中国向着正确方向前进的伟大旗帜、光辉旗帜,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来指导现代化建设。

关键字: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 而刚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一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战略决策,必将进一步凝聚党心民心,引导我们的事业更加顺利地向前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

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要求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而十八大大会上胡锦涛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

中特课程小论文

中特课程小论文

中特课程小论文浅谈诚信“诚信”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书籍。

“先王贵诚信。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

”(((尚书.枢言》)认为诚信是治理天下的关键。

在我国传统道德中,诚信的释义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诚实。

即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诚实做人,诚信做事,忠诚老实,不欺不诈。

中国古代先哲认为,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道德标准。

没有诚信,一个人在社会上就无法立足。

二是守信。

即对人言而有信,重诺言。

诚实守信,是我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

诚信之风质朴醇厚,历史越悠久,诚信之气越光大华夏,充盈中华。

她早已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成为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涤荡,人们发现,诚信在消退,“拜金”在滋长。

“利益”取代了美德、诚信让位于欺诈。

社会诚信主要包括个人诚信、企业诚信和政府诚信。

社会诚信缺失大量地表现为不讲真话、不守信用、没有信誉、弄虚作假等。

就个人而言,现在很多人以“不诚信”为荣,坚持守信的人有时甚至被看成异类。

一些人还相信,投机胜于实干,太讲诚信无法获得更多利益,于是出现了抄袭、剽窃现象,假学历、假论文,为利益而放弃原则,出卖朋友等。

就是在我们大学生身边,信任危机一样严重。

有些同学想找份兼职干,却又不敢相信中介,因为被骗的实在太多了,大家都怕了,可自己却又找不到,因而只能作罢;有些很好的校园代理给我们推荐跟中所需,尽管便宜、实惠,但我们也不敢相信,第一映像就是这估计又是骗人的,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啊?再来说企业,进来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可能更能说明现实的情况。

曾有人这样用“中国人一天”来调侃:“早上,买两根地沟油油条,切个苏丹红咸蛋,冲杯三聚氰胺奶,吃完开锦湖轮胎的车去上班;中午,瘦肉精猪肉炒农药韭菜,再来一份人造鸡蛋卤注胶牛肉,加一碗石蜡翻新陈米饭,泡壶香精茶叶;下班,买条避孕鱼,尿素豆芽,膨大西红柿,石膏豆腐,回到豆腐渣工程房,开瓶甲醇勾兑酒,吃个增白剂加硫磺馒头……”这番调侃折射出中国百姓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辛酸与无奈,但这仅仅是中国商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的一个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小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小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小论文浅谈中国模式中国模式,广义上说,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崛起的发展模式,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层面的发展模式;狭义上说,指经济发展的模式,即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存的经济模式为基础,实行双调控模式,即国家调节为主导,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双重调节模式。

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模式。

中国模式是一条由中国自身不断努力探索出来的一种强国崛起的模式,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以经济的角度来评价中国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据统计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平均以9.75%的速度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00亿元人民币上升到 2014年的63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态势有所减缓,但也几乎以年均7%的增速增长。

中国经济崛起的因素有很多,中国模式的发展理念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经济政治发展很大程度上都是照抄“老大哥”苏联的模式,本来就在苏联国内问题层出、体制僵化的“斯大林”模式,还要“漂洋过海”的运用到中国,成功的难度之大,可以预料。

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造成了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例严重失衡,整个国家经济像一滩死水。

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面临着政治经济的崩盘局面,国家形势危急,改革迫在眉睫。

中国的领导层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智慧,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存”的经济模式,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探讨,不断完善这个经济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模式。

中国模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存的经济模式为基础,实行双调控模式即国家调节为主导,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双重调节模式,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模式。

这个经济模式,完全盘活了中国经济,并且结合国情,不盲目的照抄国外经济模式,充分运用国外的市场经济的“精华”,来发展属于自己的经济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关的论文参考范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关的论文参考范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关的论文参考范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性和基础性的实践活动,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潜能并促其由弱而强、由低级到高级和不断完善的实践活动。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参考范文篇1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践特色;二是民族特色;三是时代特色。

这三个方面的特色,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吸收实践经验、融入民族传统、反映时代要求的必然表现。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表现出独特的魅力,体现出特有的生机。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融入民族传统,反映时代要求,不仅解答了中国社会发展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且还体现出了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这些鲜明的特色,饱含着和中国人民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也展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践,它源于科学社会主义,但主要是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由实践来检验,并在实践中获得理论上的突破,实现制度上的创新。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立足于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要求。

离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偏离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价值要求;离开了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失去了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源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思想理论基础,但不是简单地依据科学社会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改造的设想来进行实践的,而是根据中国的国情,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来改造社会、发展中国的。

中特小论文

中特小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摘要: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关乎人类的生存,是人类和其他文明的基础。

本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采取的相关对策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字: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Abstract: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survival ofmankind, is the foundation of human and other civilizations.This article from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of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the causes of these problems and tak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re briefly described.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前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保护与建设、隐患大、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

十八大报告和新修改的党章规定,建设生态文明是国家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中国道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道路决定命运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只有全社会牢固树产生态文明观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

中特小论文

中特小论文

浅谈城乡收入差距0.为什么谈城乡差距?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城乡差距这个问题一直存在。

城乡差距所带来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城乡差距阻碍和谐社会的建立;二、城乡差距制约经济增长与全面发展;三、城乡差距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城乡差距表现在很多方面,诸如收入差距、生活消费水平差距、财产差距、公共服务水平差距、社会保障差距等。

接下来我们主要谈谈城乡差距中的城乡收入差距。

1.城乡收入差距变化过程及具体的数据统计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再扩大,再缩小,随后又不断扩大的过程。

1978年,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乡差距一度缩小,城乡收入比率由1978年的2.57倍下降到1985年的谷底1.86倍;1986年以后,一方面由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城市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农村家庭责任制对农业产出增长作用放缓以及劳动力加速外溢等原因使得农民收入停滞不前,城乡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到1994年的2.86倍;1995年,一方面由于启动国企改革,很多企业亏损严重,而社会保障制度刚刚起步,另一方面我国农业1996、1997连续两年大丰收,农产品涨价,农民收入提高;城乡收入差距又开始缩小,至1997年达到2.47倍;1998年一方面开始大力发展大中型乡镇企业、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农民增收缓慢。

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上升到2003年的峰值3.23倍;随着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民收入的提高,2004年又下降到3.21倍;2005年又上升到3.22倍。

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

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3.33:1扩大为3.36:1。

2.这种现象的成因?城乡居民收入存在较大差距并非始于今日。

至于原因,最根本的在于我国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也就是城乡分割管理体制。

中特论文

中特论文

浅谈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摘要: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增大。

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在外交上有着明显的体现,在秉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充分展现了一个日益强大的大国风采。

关键字:中国发展;国际影响力;国际地位;和平共处正文: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在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中,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因素,这也充分的验证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这句话。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学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随之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增大。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在外交上有明显的体现,秉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映着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随着经济实力的迅猛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展现了大国的风采。

一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风风雨雨90多年来,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四个至关重要的时期,分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超级大国冷战中期、及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落后到提高、从次要到主要得四次历史性飞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随之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已经名副其实成为了世界经济大国和举足轻重的世界政治大国。

随着近几十年又好又快的发展,中国已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1.1、中国已成为政治大国,在世界格局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经过新中国成立63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4年来的发展,中国的政治大国地位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并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加强。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旗帜。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篇1:《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保障机制》建立并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与执法监督,扩展与规范法律服务和援助,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内容。

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管理和法的关系理论来说,社会管理是法存在和发生的前提,法从属于社会管理,是进行社会管理的工具。

从社会的普遍管理秩序回归社会的本质和功能来讲,其目的就在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构建公开、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追求最大程度的社会公平与自由。

所以,社会秩序管理回归社会依赖于法律制度,作为进行社会管理的工具和途径,法律是现代社会实现规则整合最为有效的手段和方式。

一、实现社会管理法制化在我国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将法治纳入到社会管理体制之中,有助于进一步推进社会管理向社会的回归,也会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力。

社会秩序的维持离不开法治的保障,是政府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权力支撑,并使该服务本身处于受规范之具体处境之下,使规范效力保持外在的合理运行时,又保证了其内在的合法性。

在当前经济环境中,社会管理面临的是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要建立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民主、平等的社会合作关系,解决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就应当有一个公平正义的解决机制,而法治无疑最有效的制度形式,这是由法治的优越性决定的。

同时法治具有强制性、规范性和正义性等特点,将法治纳入社会管理机制,能够使社会管理合法化、程序化和效率化,使社会管理的整个过程有法可依,不因个别行政意志而改变,保障了社会管理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进而,社会管理法制化可以有效实现法律的社会治理效力,最大限度地确保社会管理的程序性与正义性,使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参加社会管理的广泛的民主权利,真正成为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人,这正是社会管理和法回归社会的本质涵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前进‎方向的伟大‎旗帜,是拓‎展中国发展‎道路的伟大‎旗帜,是凝‎聚中国智慧‎力量的伟大‎旗帜,是彰‎显中国制度‎优势的伟大‎旗帜。

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的‎重要论断,‎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总结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对‎“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个根本‎问题最深刻‎最坚决的回‎答,也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关键‎。

‎旗帜是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近代以来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而‎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顽强‎拼搏、艰苦‎奋斗所创造‎的伟大成果‎。

众所周知‎,过去中国‎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要改变‎旧中国积贫‎积弱、四分‎五裂、内忧‎外患的悲惨‎命运,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和‎民族复兴,‎不能走西方‎大国的发展‎道路,只能‎另辟新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经过反‎复比较、艰‎辛探索才开‎辟出来的国‎家富强之路‎、人民幸福‎之路、民族‎复兴之路。

‎30年前,‎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思想时,‎就指出这是‎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当时总结‎的是建党以‎来61年的‎历史,后来‎的30年,‎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辉煌成‎就的30年‎,这次党的‎十八大报告‎总结的是9‎1年的历史‎,使我们对‎邓小平同志‎论述的基本‎结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造,认识‎得更加充分‎。

‎十八大报‎告,从头到‎尾贯穿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这条红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论文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论文当前我国的社会建设为什么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一大亮点,民生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重点,一切的改革和发展都是为了民生,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是各级政府的责任所系和职责所在,也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

要明确我国的社会建设为什么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就必须先明确两个概念:其一为社会建设,所谓社会建设,就是按照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运行机制,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治理,改进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秩序等工作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其二为改善民生,所谓改善民生,简单地说,就是要改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生存与社会生活状况。

它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目影响着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等重大问题。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

但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人人口还有相当数量”。

与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主旋律极不合拍。

要促进社会和谐,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善“五难”等民生问题。

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在社会建设方面,贫富差距拉大、公共服务不到位、就业难、住房贵、上学难、看病贵、社保水平低、农民失地等问题交织在一起,构成当前中国社会的突出矛盾,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中特论文

中特论文

中特研究,课外研习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实践(2)班学号:2131003453姓名:傅庚华我国当前民主政治建设的问题及对策--十八大报告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研究文章纲要:党的十八大后,关于民主建设有了一些新的观点和举措。

为了切实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努力构建美丽中国。

需要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的对我国民主建设进行研究和思考。

文章从民主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原因的深入剖析,分析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十八大精神进行对策分析。

题目释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把民主建设提到战略高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取得了显著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其实际执行已经非常完善。

我国正处于一个从经济大发展到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仍有许多问题亟需解决,大力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才能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报告从民主的广度、深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使民主政治的发展科学化、制度化、科学化,保证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

按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个政治范畴,是政治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

我们要理解民主政治的基本内涵,首先需要理解政治和民主的本质。

政治,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社会现象,伴随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展开的活动,以及运用公共权力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其核心是国家权力的问题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主要表现为阶级与阶级之间为夺取权力的斗争。

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被消灭以后,政治主要表现为调整社会各劳动阶级、阶层之间及内部的关系,表现为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民主政治,是以全体社会成员为主体的自治管理。

从质上区别民主政治同专制政治是在于民主政治的实质和核心就是人民当家做主。

从量上衡量民主政治,可以从四个方面对政治系统民主化进行丈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我所理解的中国梦(五篇范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我所理解的中国梦(五篇范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我所理解的中国梦(五篇范例)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文-我所理解的中国梦我所理解的中国梦摘要:中国梦不仅指许多渴望成功的中国人,希望凭借自己的勇气、智慧、创造精神,去争取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梦想,而且是全中国的梦,中华民族的梦,是中国人实现强国富民的同时,为世界作出贡献的美好愿望和梦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中国梦高度升华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当下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理想的集中体现,具有深刻的蕴涵。

它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可纵向从过去、现在、未来,横向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构建由强盛中国梦、法治中国梦、文明中国梦、和谐中国梦、美丽中国梦与幸福中国梦组成的立体结构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要系统探索有效实现中国梦的路径,并构建保障系统,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关键词:中国梦;复兴;中华民族1.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和鲜明特征党的十八大以后,总书记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阐述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他说道:“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

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1]在刚刚结束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他以“中国梦”为中心和主题发表讲话,深化了对“中国梦”科学内涵、实现路径的认识,阐明了实现民族梦与个人梦的互动关系,气势磅礴、催人奋进。

“中国梦”再次成为海内外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成为凝聚国人力量的精气神,成为学界热议的问题。

国内较早就开始讨论“中国梦”,关于“中国梦”的涵义,最为普遍的观点就是“中国梦”即中国人的现代化追求其最深刻的内涵和要求,就是我们要在21世纪上半叶,在与当代社会各种文明的交汇之中,在不断宏扬民族精神和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实现中国现代化。

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论文

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论文

我看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领域的改革姓名:XXX班级:XXX学号:XXX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万众瞩目中圆满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确立了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是引领我们继续改革开放的纲领性文献。

《决定》对国家生活的众多方面都进行了深入部署,使我们对我国进一步深入改革充满信心。

我将就《决定》中关于教育领域的文字进行梳理,深入学习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决定》中关于教育领域的表述有:“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等。

这些表述表明党中央已经看到了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目标,只要在今后的改革中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细则,认真实施,相信我们的教育会越来越好,会为我们国家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接下来我将针对这些具体条文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们看看院士制度的改革,众所周知,在我国两院院士是科学技术领域的最高荣誉。

获得这一荣誉既是对科学研究的肯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带来其他很多利益。

目前虽然有院士当选年龄过大、终身制等问题的得到讨论,但如果院士没有学术特权,只是一个终身荣誉的话,院士的年龄和终身制本身并不是问题,而关键还是应该取消院士的经济待遇和学术待遇,将院士回归学术头衔和学术荣誉。

另外,学科布局的改革也是重点之一,目前存在一些学科越老,院士越多的情况,并不符合科学新的发展趋势,很多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得不到重视,今后院士制度在学科分布上将更符合科学实际发展需要。

尽管如此,这次国家提出的改革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中特理论论文

中特理论论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确保中国未来继续保持稳定、健康、协调发展,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通过近一个阶段的学习思考,我深深地体会到:科学发展观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但部分地区把“科学”与“发展”分割开来,搞大开发,大开挖,先搞“发展”再讲“科学”,忽视了和谐发展。

党和国家有针对性地提出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的高度回答了中国怎样发展、如何发展的指导理论,既能管眼前,又能管长远,得民心、顺民意,有很强的生命力。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探索中发现的又一个真理,是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后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具体体现,是党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方针。

科学发展观博大精深,是当前回答和解决经济、社会方方面面新情况、新问题,开启成功之门的总钥匙。

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我们面临的世情是: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

我们面临的国情是:改革处在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社会稳定的难度加大。

我们面临的民情是:人心思定,人心思富,人心思进。

因此,要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面临着十分复杂的矛盾、困难和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论文

两节中特课,使我对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历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

老师讲述了关于社会主义是如何由一种思想到成为一种运动再到最后成为一种制度的。

以及不同国家、不同阶级在不同时期对建设社会主义所进行的探索。

概括来讲就是关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主要指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党领导的运动,它严格的限定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为意识形态的方向。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则更像一个大熔炉、万花筒,当中既包括共产党、工人党的运动也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左翼政党如:社会党、社会民主党等以民主社会主义为目标的政党组织的运动、理论。

社会主义一词最早由圣西门的学生在1831年的《环球杂志》中提出,根据词源学来看,“社会主义”在拉丁文中的含义是“同伙的、同伴的”,倾向于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这一思想最早见之于莫尔的《乌托邦》,该著作成书于1516年,是关于社会主义的最早著作。

该书虚构了一位航海家在乌托邦的见闻:在那里小国寡民,人人平等,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从马克思唯物论的角度出发,物质决定意识,任何意识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物质生活的反映。

所以社会主义这一思想的产生,也有其现实条件,随着早起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资本家大发横财。

而工人们的生活、工作状况却每况日下,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对工人进行了严酷的剥削。

这就造就了一大批无产阶级。

他们终日忙碌,却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并且也没什么政治权利。

为了改善生活状况,获取更多的权利来保障自己的利益。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应运而生。

早期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阐述他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设想,但由于他们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找不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因此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

但他们在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所得到的有益经验,以及他们的伟大探索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

巴黎公社算是最早的社会主义实践,它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形。

中特论文——精选推荐

中特论文——精选推荐

1.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产生马克思固然伟大,但社会的发展规律并不会因为马克思的出现改变,马克思前和后,社会历史都在是在某个确定的轨道上运行着。

然而马克思确实是伟大的,其伟大之处在于独创性的创造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伟大的理论贡献,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研究社会历史现象,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从此历史的起起伏伏、各种现象犹如万里晴空一样明朗。

但这一历史观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通过对社会历史现象的漫长思考,最终才在马克思这里形成了质变。

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的角度经历了从“神”到“人”再到从物质生产和社会关系。

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历史时期,由于对自然界无法正确的理解,于是便将之归之于某种神秘的力量。

如中国的“天命”、“天道”观,认为天下的治乱兴衰,都是天命。

在西方,上帝则是世界万物的“主宰”,一切事物都是上帝安排的,人力不可违抗。

中西说法不同,其本质都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科学进一步发展,人类可以很好的驾驭自然,“人”的价值日益显著,对社会现象认识角度逐渐从“神”发展到“人”,以“文艺复兴”宣扬人道主义思潮为显著标志。

但是这里的“人”是一种抽象的人,而不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用这种“人”去解释人类历史和社会现象其本质仍然还是用某种观念来解释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的高明之处在于探讨“现实的人”和“人的世界”,从根本上科学解释人和人类社会。

“这种历史观(唯物史观)出发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1。

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提出的生产关系伟大思想,结合前人提出的生产力思想,总结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自此,人类社会找到了一条解释社会历史发展和演变的根本规律。

2.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我国历史几次大的变迁(1)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的功力大家耳熟能详的当然是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思想是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出的,“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大同思想与共产主义有没有可能融合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大同理想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思想土壤,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前提。

大同思想的产生、发展是与阶级矛盾激化的社会动乱时期相联系的,是天灾人祸、世乱年荒时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憧憬, 这一思想对我国历代社会有着深远影响, 包括近现代及当代。

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大同思想的异质同构,为水生火热的中国在一次又一次的摸索与失败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为几千年来封建压迫、阶级禁锢中的人们对于理想社会的一次次追求失败中找到了光辉灿烂的道路。

在这样的契机中,中国社会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向往共产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

关键词:大同思想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一、大同思想的产生儒家大同思想在中国二千年的政治文化中影响深远源远流长,主要流传于封建士大夫和近代知识分子群中。

建立一个类似的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大同”世界的理想,在中国却是古已有之。

在甲骨文中就有“和”字,在《尚书》中“和”被描述为家庭、国家、天下的一种协调状态。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思想家们就以各自的方式阐述了大同理想的社会模式。

孔子就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孔子的观点因为深合农业文明时代的处境,所以在此后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有着广泛的社会墓础,成为极具影响力的观念。

孟子则从仁政的高度描绘了理想社会的模式,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子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的社会。

他所描绘的“小国寡民”的图景是:“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可看出老子所描绘的社会民风淳朴、自给自足、安居乐业、与世无争不想往来的社会模式,有着早已消逝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某些特征:无剥削物压迫无战争,无体力脑力劳动之分,生产水平低下,社会分工和交换不发达。

同为道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的庄子提出了“至德之世”的社会理想:“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

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觉,命曰天放。

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

······失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类。

”“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

其生可乐,其死可葬”。

不难看出,“至德之世”是理想化了的原始社会,无私有制和剥削;人人劳动维持生存的最基本需要;寡欲无欲;在消费品上实行平均分配原则;人性归真返朴,完全融合于自然,成为自然的一部分,人与百乌禽兽共居安处。

而墨家学说中有着更加完整的对于未来理想社会的描述,他们所构思的被称为“尚同”的理想社会。

其大同社会理想是“兼爱互利”。

墨子主张“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

······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

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

成书于汉初的儒家典籍《礼记·礼运·大同》对大同理想作了最为完美的描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从这段文字看大同思想的核心是一个“公”字,描绘的“大同”社会不是纯理念化的, 而是具体化了的儒家典型文化最早结晶出的社会模式。

这种大同思想,两千年来在中国儒家思想中一脉相承,载之于庙堂,宣之于讲堂,传之于家教。

这个“大同”社会是中国几千年来的美好愿望,并传承了中国一重悠久而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沉淀。

一、大同思想的发展“大同”之说问世以来,“世界大同”便成为历代炎黄子孙孜孜以求的美好境界。

东汉何休、北宋张载等对井田制的规划, 魏晋时期鲍敬言“无君无臣”的社会设想,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园”以及李汝珍《镜花缘》中的“君子国”,东汉张鲁举办的“义舍”, 明代何心隐创立的“聚和堂”, 唐代黄巢、王仙芝的“均平”、“天补”, 宋代方腊、杨幺的“等贵贱, 均贫富”等等, 这都体现了大同思想。

不仅如此,有的起义农民也提出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并在某些条件下进行过社会实践。

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黄巾军”的领袖张角在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时,组织了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在民间传播,主张平等、平均,反对地主阶级不劳而食,否定财产私有权。

《太平经》认为:“天之有道,乐与人共之地之有德,乐与人同之中和有财,乐以养人。

”“财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养人也。

”这种思想深受农民群众的拥护,成为农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武器。

唐末黄巢领导农民大起义,自称“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并建立“大齐”政权,充分体现了要把天下财富均齐,使人人一律平等的大同思想。

北宋王小波、李顺则高呼“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辈均之。

”并征收富人财物以救济贫民,把“均富贵”的口号付诸实践。

南宋钟相、杨么领导的农民起义,在群众中宣传鼓动说“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

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

”从经济平均发展到了政治平等。

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针对当时土地高度集中、赋役繁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明确提出了“除暴恤民”、“均田免粮”、“平买平卖”、“公平交易”等战斗口号,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到处流传着“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歌谣。

李自成建立的大顺农民政权,选考举人时,试题有“天下归仁焉”,要人阐发天下大同的思想。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农民起义,在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和对美好社会的追求上,起义军也提出了建立理想社会的构想。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在《原道醒世训》中揭露封建社会黑暗腐败、劳动人民悲惨的原因是,“所爱所憎,一出于私”,指出封建私有制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他强烈期望着“治极”和“光极”的新世界诞生。

这个世界就是“天下一家,共享太平”,即是一个没有压迫和剥削的社会。

他建立了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这一全面的建国纲领和理想社会蓝图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试图实行一切物品公有和平均分配,废除私有财产,其国库制带有鲜明的军事共产主义的特征,提倡男女平等,解放妇女,把历代农民起义军的平等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这实质也是按照古代的大同思想来描绘和建设一个“新天、新地、新人、新世界”的蓝图,充分表达了农民阶级的利益、愿望、要求和理想。

大同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半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农民群众反抗封建压迫、进行革命斗争的一面鲜艳的旗帜。

三、大同思想与共产主义1.大同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的文化前提列宁认为:“剥削的存在, 永远会在被剥削者本身和某些‘知识分子’代表中间, 产生一些对抗这一制度的理想。

”[1]随着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又出现了把大同理想与人类文明发展联系起来的社会追求。

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同”理想更成为激励许多志士仁人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衰朽统治, 谋求民族解放的精神动力之一。

19世纪末,戊戌变法的领袖康有为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为了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写了《大同书》。

以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大同”理想社会图景, 并将之视为未来人类发展之必然。

谭嗣同、梁启超受康有为思想影响, 亦提出了有关“大同”理想的主张。

革命派也阐发着他们自己的“大同”理想。

20世纪初,我国最早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就是以儒家“大同”理想来理解共产主义,而且也把共产主义看作道德的要求、伦理的必然的。

孙中山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大同思想影响极大的革命先行者,其大同理想社会是:“人人平等自由,世界幸福,人人共享,将野蛮变文明,不平变为平等。

”1912年1月1日,他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告:“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

”他认为实现大同社会的途径就是民生主义。

“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

”“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的大同世界。

”构建大同社会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美好梦想与追求,这种理想与追求积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之中。

“五四”前后, 科学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泛劳动主义、工读主义、合作主义如雨后春笋, 纷纷传入中国。

表面上看, 这些思想似乎与传统的大同理想无关, 实际上这些思想能在中国落脚并迅速传播开来, 与大同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仅无政府主义和新村主义以传统大同思想为基础提出自己的主张, 而且早期共产主义者也深受大同思想的影响。

早年的毛泽东, 就是在大同思想的影响下接受了西方的各种共产主义学说,而且康有为和孙中山的上述思想引起青年毛泽东的强烈共鸣。

1917年, 毛泽东在写给好友黎锦熙的信中表达了对“大同圣域”的理解和向往: “彼时天下皆为圣贤, 而无凡愚,可尽毁一切世法, 呼太和之气而吸清海之波。

孔子知此义, 故立太平世为鹄, 而不废据乱、升平二世。

大同者, 吾人之鹄也。

”[2] 但由于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青年毛泽东对大同社会的理解已超越了他原先崇拜的康有为和孙中山。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时期, 正确判断民族资本主义, 以平均地权为纲领发动农民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确定了通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但是,由于受苏联模式的影响, 我们在农村自然经济还占很大比重, 传统社会基础还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这一体制虽然对集中有限资源进行重点建设, 推进工业化进程有一定积极意义, 但又限制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现代化进程的全面展开。

毛泽东关于人民公社社会模式的设计, 与他早年基于儒家大同思想设计的社会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又不是古代大同社会模式的简单重现,而是毛泽东立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所进行的一次空想失败的探索。

中国传统大同思想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与科学社会主义对消灭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的追求, 在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 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本土化”作了文化上的铺垫, 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前提。

2.大同思想、和谐社会与共产主义列宁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是以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这一事实为依据的。

”[3] 20世纪后半叶以来, 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 与市场化向全世界扩展相联系, 生产社会化以分工细化和联系普遍化的形式表现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