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思维特征与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际上,符合教学逻辑的做法是直
接Leabharlann Baidu出数列求和的问题,让学生在对问 题的理解和分析中去探索相应的数列求 和的方法.
而这种方法的确定学生需要明确:
首先要判断这个数列的属性,如果是特 殊的数列如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那就 直接用求和公式;如果不是特殊数列, 那就研究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并根据 数列通项公式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
缺乏数学逻辑的数学教学哪怕是“生动
的”、哪怕是所谓的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的教学设计,也终究是违背数学教学理 念和数学教学价值的.
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教学中,符合 逻辑的教学应该是研究等差数列性质的继续.特 别是在上一节进行完“等差数列”的教学之后, 应该是把学生的研究等差数列的思维引向深入:
课题:数列求和(高三第一轮复习课)
本节课授课教师对每一种数列求和 的方法都做了小结,力图帮助学生提炼 出一些东西来.但是从教学的实际过程 看,这样的提炼有点就事论事,提炼的 高度不够.原因在于授课教师还是满足 于对于具体方法的落实上,而没有看到 方法背后的思维的价值.
如果这位教师在和学生进行充分的 思维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感悟到 数列求和的四种方法其实就是一种方法.
但是,无论是从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
看,还是从教学内容的内在关系看,上述 做法又显得牵强、不够自然.如果每一个数 学公式的推导的背后都有这样的一个生动 的实例作为依据,那倒真是有趣的数学了.
数学教学的思维含量的多少是数学课
堂是否有质量的标志,数学教师的任务就是 要能够把自己对所教授知识的深入研究和深 刻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课堂教学的实践中, “人云亦云”式地、缺乏教师个人研究、思 考的教学,终究是没有个人特色的教学;
第二阶段:“点面讲考向”
分为三个探究:
探究一是分组求和法;
探究二是裂项相消法求和;
探究三是错位相减法求和. 每个探究各配有一个或两个例题.
在每一个探究完成之后,教师都要给 出一个小结.
2.教学逻辑的分析:
本节课授课教师对高三复习的定 位是怎样的呢?
作为高三教师是否明确数学复习 课的目的是什么?
具体到本节课就是教师是否关注学 生对数列求和问题的理解和研究呢?
我们看到的教学是教师更关注学生对数 列求和公式的记忆是否准确和对数列求和四 种方法是否能够准确地应用.
显然,这位教师的复习定位是有问题的. 他把数学的学习包括数学的复习理解为学生 记忆公式、结论和方法,并能够应用方法解 决问题,忽视的是学生数学思维水平的发展 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实际上,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 求和公式的复习的落脚点应该是放在 这两个公式推导的数学思维过程中.
即在判断出某数列不是特殊数列之后, 只要研究它的通项公式,从通项公式也 就是从项与n的关系中找到解决问题的 方法.
本节课的思维逻辑的基础是对“数列
的前n项和”这一概念的深刻理解.
数列的前n项和不是一个简单的求和
计算.
我们要明确的是数列的前n项和Sn也 是一个数列,也就是数列的前n项和Sn关 于n的函数.
人教A版教材的做法是通过200多年前被誉为“数学 王子”的高斯其家喻户晓的故事“计算1+2+3+……+100”
做为引子,通过一个探究活动“高斯的算法妙处在哪 里?这种方法能够推广到求一般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吗?”提出了所谓的“倒序相加”的方法.
可以看出,两套教材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用生活
或生产中的具体的实际例子为背景作为“倒序相加” 方法提出的合理依据,符合新课程所提出的“高中数 学课程应提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反映数学的应用 价值”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也是采取这样的 引入进行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的.
如何运用等差数列的这条性质求其前n项 和呢?能否回避对序号n的奇偶性的讨论就 可以计算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的和呢?教师 可以通过类似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尽量能够比较自然、让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 提出“倒序相加”的方法.
上述的教学设计的价值在于,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教学目的不仅 仅是推导出一个求和公式,更重要的是 要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深对等差 数列的认识,能够学会如何运用等差数 列的性质解决问题,使学生对等差数列 的研究方法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课题:数列求和(高三第一轮复习课)
对于数列求和的四种方法的教学也要把 教学的重点放在对问题的理解上和解决数 列求和的方法的探寻上.
不要像实际教学过程那样,先复习方法, 再在所谓“探究”的幌子下进行方法的操 练.这样的“探究”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 他(她)不需要想什么,只需要把“探究” 名义下的“方法”运用到相应的例题解决 中即可.
课题:数列求和(高三第一轮复习课)
如此,Sn也有可能是特殊的数列如 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而求数列的前n 项和Sn本质上是确定Sn和序号n的关系, 也就是明确函数的自变量n与应变量Sn的 关系.
数学的思维特征 与研究方法
课题:数列求和(高三第一轮复习课)
1.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知识聚焦”(学案用语).
授课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 前n项和公式;
回顾一些常见的数列的前n项和,主要是类似自 然数1+2+3+……+n等构成的特殊的等差数列的求和;
并复习了几种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1)分组求 和法;(2)裂项相消法;(3)错位相减法;(4) 倒序相加法.
也就是为什么在等差数列的前n 项的求和采用的是倒序相加法而在等 比数列的前n项的求和时运用的却是 错位相减法?
对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最终都要
归结为对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性质 的认识上.
如果是从这个角度引导学生去思
考,就会给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打下很好的思维基础.
人教B版是通过生产实践中的一个例子“计算按等 差数列码放的一堆钢管的个数”为问题情境,设想在 这堆呈梯形的钢管倒放的情况下和原来的那堆拼在一 起得平行四边形,从而计算出钢管的总数.
通过对等差数列的性质的分析,学生已经 掌握了等差数列与“和”有关的一个非常重要 的性质,即这个数列的某两项的序号和如果等 于另外的某两项的序号和,则其对应的这两项 的项数和就就与另外的两项的项数和相等.
如果用更形象一点的话来叙述,就是在等 差数列中,与首项和第n项距离相等的任意两 项的和都与首项和第n项的和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