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审美文化研究
审美共同体问题研究
审美共同体问题研究审美共同体问题研究引言在当代社会中,审美成为了一种热门话题,广泛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价值观以及文化交流。
审美共同体问题研究即是探索不同人群在审美上的共同点和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审美观念的形成、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审美共同体问题,并分析其对个体、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一、各个审美共同体的特点1. 地域性审美共同体地域性审美共同体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因为地理、气候、文化等因素,形成的具有共同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的群体。
例如,中国南方地区的人们更倾向于自然与和谐的审美观念,而北方地区的人们更注重雄浑与豪迈。
这种差异形成了不同地域性审美共同体之间的互补和交流。
2. 年龄性审美共同体年龄性审美共同体是指在不同年龄阶段形成的具有共同审美观念的群体。
年轻人倾向于追求新潮、前卫与个性化的审美,而年长者则更偏爱传统、稳重与内涵的审美。
这种差异体现了年龄性审美共同体对不同时代审美潮流的反映和塑造。
3. 文化性审美共同体文化性审美共同体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具有共同审美观念和价值体系的群体。
不同民族的审美观念在文化性审美共同体中有着独特的体现。
例如,中国文化强调中庸之美和和谐之美,而西方文化注重个性和自由。
二、审美共同体的形成1. 个体经验与教育的影响审美观念的形成与个体的经验和教育有密切关系。
个体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接受的教育和文化熏陶等因素,会影响到个体对审美的感知与理解,从而形成不同的审美共同体。
2. 媒体与大众文化的作用媒体和大众文化对于审美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广告、电影、音乐、时尚等媒体形式不断地引导和塑造人们的审美观念,进而影响到审美共同体的形成。
例如,流行音乐的崛起和传播,使得年轻人审美观念趋向于多样化与个性化。
三、审美共同体的影响1. 对个体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的塑造审美共同体对个体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产生重要的影响。
个体在参与审美共同体过程中,不仅收获美的体验和享受,更形成了对美的追求和珍视。
《2024年当代影视作品中徽文化符号与审美研究》范文
《当代影视作品中徽文化符号与审美研究》篇一一、引言徽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魅力在当代影视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展现。
本文旨在探讨当代影视作品中徽文化符号的运用及其审美价值,通过对影视作品的分析,揭示徽文化在当代审美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徽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徽文化,发源于古代徽州地区,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风格、饮食习俗、艺术形式、民间传说等方面。
徽派建筑、徽剧、徽菜等都是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三、影视作品中徽文化符号的运用1. 建筑符号:影视作品中常常出现徽派建筑,如宏村、西递等古村落的典型建筑,通过镜头展现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美学价值。
2. 服饰符号:影视作品中的人物穿着徽州特色的服饰,如旗袍、马褂等,展现徽州人的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
3. 艺术符号:徽剧、徽州剪纸、徽州木雕等艺术形式在影视作品中得到展现,呈现徽文化的艺术魅力。
4. 民俗符号:影视作品通过描绘徽州地区的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民俗活动,展现徽州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四、影视作品中徽文化的审美价值1. 地域性审美:影视作品通过展现徽州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呈现地域性审美特色,使观众对徽州地区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 历史性审美:通过影视作品,观众可以了解徽州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感受历史性审美价值。
3. 情感性审美:影视作品通过描绘人物的情感纠葛和命运波折,展现徽州人的情感世界和人性之美,使观众产生共鸣和情感投射。
4. 艺术性审美:影视作品中的徽文化符号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为观众带来视觉享受和审美愉悦。
五、当代影视作品中徽文化的影响1. 传承与发展:影视作品对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徽文化,进一步推动其传承和发展。
2. 文化交流: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将徽文化推向国际舞台,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互鉴。
《2024年新媒体时代艺术的审美性研究——以动画艺术为例》范文
《新媒体时代艺术的审美性研究——以动画艺术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媒体时代已成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
其中,动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在新媒体平台上绽放光彩。
本篇论文将深入探讨新媒体时代下动画艺术的审美性,从艺术表现形式、受众心理反应及社会文化价值等多角度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动画艺术在新媒体时代下的美学特征和价值。
二、新媒体时代动画艺术的表现形式新媒体时代的动画艺术,融合了传统动画与现代科技,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从二维手绘到三维立体,从静态图像到动态视频,动画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
其特点包括:1. 技术创新: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图形技术,实现高度逼真的画面效果,给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观赏体验。
2. 表现力丰富:通过色彩、光影、动作等元素,表现复杂的故事情节和情感内涵。
3. 跨文化交流:动画作品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成为全球观众共享的艺术形式。
三、动画艺术的审美特征动画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视觉审美:动画作品通过精美的画面、流畅的动作和丰富的色彩,为观众带来美的享受。
其视觉审美不仅体现在画面本身,还体现在画面的组合与构图中。
2. 情感共鸣:动画作品通过讲述故事、塑造角色,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引发对作品美学的思考。
3. 创新表达:动画艺术为艺术家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空间,可以表现现实世界中无法观察到的现象,或是超越现实的想象世界。
四、动画艺术在新媒体时代的受众心理反应在新媒体时代,动画艺术的受众心理反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娱乐性吸引:动画作品以轻松、有趣的风格吸引观众,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选择。
2. 情感投射:观众在观看动画作品时,往往会将自身的情感投射到角色身上,与角色共同经历喜怒哀乐。
3. 文化认同:动画作品中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认同,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五、动画艺术的社会文化价值动画艺术在新媒体时代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价值。
古代文人的雅俗共赏与审美趣味研究
古代文人的雅俗共赏与审美趣味研究导言古代文人不仅致力于触摸传统文化的雅致,也对庶民生活和俗朴文艺有着独特的兴趣。
他们的审美趣味既追求高雅,又包容世俗。
这种雅俗共赏的态度源于文人对人性的洞察,以及对美感的独特理解。
本文将探讨古代文人的雅俗共赏和审美趣味,并举例说明他们如何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展现这种趣味。
审美趣味与人性的体察文人世界的自由与安逸古代文人身居世外桃园般的自由和安逸的环境中,能够追求自己内心真实的兴趣。
在这种环境下,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观察和体察人性的各个层面。
这样的观察和体察使得文人在审美趣味上更加敏锐、独特。
对日常生活的诗意表达古代文人常常通过诗歌、绘画等形式来表达对日常生活的赞美和诗意。
他们不满足于表面的平凡和世俗,而是通过艺术的手法,将日常生活提升为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
古代文人的雅俗共赏独特的审美眼光古代文人具有独到的审美眼光,能够欣赏和品味那些在世俗眼光中被忽略的美。
他们能够将平凡的物品和景色置于高雅的艺术背景之下,从而让人们从新的角度去审视日常生活中的美。
对古典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古代文人深深嵌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他们既尊重古典文化,又有勇于创新的精神。
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对古代诗词和书画的传承,也可以看到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改造。
这种雅俗共赏的态度,使得他们的作品既有古典的韵致,又有现代的情调。
与庶民生活的交融古代文人与庶民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不仅居住在庶民的社区中,并且参与到俗世间的生活和文艺活动中。
这种交融使得古代文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庶民的审美趣味,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普通人生活的赞美和体察,展现出古代文人的雅俗共赏。
古代文人的审美趣味展现诗歌中的雅俗共赏古代文人喜欢用诗歌来表达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感悟。
他们通过咏史抒怀、写山写水等形式,展示了他们对大自然和人类生活的独特理解。
在诗歌中,他们用简练的文字表达了对自然美、人情美的赞美,以及对人生百态的体察,使得读者既能领略到高雅的艺术境界,又能与他们共鸣在跌宕起伏的生活中。
关于当代审美文化的相关研究
关于当代审美文化的相关研究
在关于当代审美文化的相关研究中,较为集中体现在关于审美文化的定义方面。
在国内的研究中,最早对审美文化进行定义的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朗。
叶朗在《现代美学体系》一文的研究中指出,审美文化是文化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体来说,审美文化是人类文明特有的产物,是人在审美活动中所产生观念和行为的总和,审美文化是审美社会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由此可以看出,叶朗对于审美文化的定义,是对社会文化大体系的深入和引申。
周宪在其著作《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一文的研究中指出,审美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植根于中国当下的消费文化背景中,是一种依托消费文化的审美形态。
姚文放《浅谈当代舞蹈的审美表现》中对当代审美文化的定义做了明确的界定,他的观点认为,当代审美文化是当代商品社会特有的产物,是一种以都市大众为对象,以大众媒体为传播载体的文化形态,审美文化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商业色彩特征。
综上所述,对于不同学者关于审美文化定义观点的总结可以看出,对于审美文化的定义虽然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归结而言也具有一定的共通之处。
总结而言,审美文化是当地商品社会的产物,隶属于社会文化的大范围内,审美文化涵盖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中西文化交融的特点,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存在于大众的日常生活中。
审美文化不仅影响了大众的审美趣味,并且也对当下的舞蹈作品创作具有一定的影响。
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基金项 目:0 8 2 0 年度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戈 研究项 目( 8 WX 0 ) 0 0D J9
・
58 ・
人生 、 市井红尘 , 改变了传统美学研究局 限于学 院空 间, 孤高 自赏的境遇 , 使美学研究得 以更好地走 向现
实人生, 显示出了蓬勃的生机和无限的活力 。 在中国,0 2 世纪 8 0年代 以来 , 人们的审美观念和 审美实践曾发生过重大变化 ,审美 ”逐渐从纯粹超 “ 然、 高高在上的“ 象牙塔” 一步步走 向生活 、 日用 , 与商
报出版社,00年版 ) 20 和陈炎教授主编的《 当代 中国审
化研究蓬勃发展 , 占尽风光 。它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
美学理念,改变了传统美学研究偏于思辨的范式 , 将
审美与文化、 理论与应用、 玄思与生活连通为一体。审 美文化研究 已然成为 当代 中国人文科学研究的一个
热点问题 , 处处呈现出新 的生机与活力。因此对审美
De . 0 9 c2 0
当代 审美文化研究 的 回顾 与反思
李 肖霞, 志钧 何
( 鲁东大学 文学院, 山东 烟 台 242 ) 605
摘 要 :0 2 世纪 8 年代 以来 的我 国审美文化研究 既有别 于抽象 的美学玄思 , 0 也有别 于具体 的物质 文化实践, 实质 上是美学应对文化世俗 化的一种选 择。它切 合 了新的 时代语境 , 极大地冲 击 了 统的美学理念 , 传 改变 了 统美学 传
人们对 审美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是一个随着社
会文化发展和学术积累不断深化 的过程 。2 世纪 8 0 0 年代以来 的我国审美文化研究 由于切合 了新的时代
席勒的审美观可谓一脉相承。难怪乎赫伯特 ・ 斯宾塞
中国美学30年研究——中国美学30年的学术史意义
传 到 日本 的 。 因 为 有 资 料 表 明 , 文 所 提 及 的 曾 出 前 现 ‘ 美 ’ 词 的 《 华 词 典 》 罗 存 德 编 ) 很 早 就 曾 审 一 英 ( , 传 到 日本 并 对 日本 创 译 新 名 词 产 生 过 影 响 。 1 7 89 年 , 被 日人 改 题 为 《 华 和 译 字 典 》 刻 发 行 , 它 英 翻 后 来 又 在 日本 出 现 了 几 次 增 订 本 , 布 相 当 广 泛 。 流
年 前 。我 们 以研 究 生课 堂 、 型 研 讨 会 、 群 交流 等 多种 方 式 , 续 讨 论 该 领 域 的 问题 。 其 收 获 之 小 QQ 持
一
,
便 是 完成 了一 部 百 万 言 的《 国 美 学 三 十 年—— 17 中 98至 20 年 中 国 美 学研 究 概 观 》 出版 后 受到 08 ,
清美学 在 中国的最初传 播 打开 了新 的思路 。第二 ,
与 美 学 学 科 有 关 的 术 语 、 识 和 观 念 最 早 引 入 中 知
国 , 该学科 诞 生 于 西方 后 百 年左 右 的 1 在 9世 纪 六
七十 年 代 , 已经 开 始 了。通 常 认 为 , 学 ( s 就 美 Ae
第 2 卷第 1 7 期
VoI2 No 1 . 7, .
滨 州 学 院 学报
Jri B t
2 1 年 2月 01
Fe .,01 b 2 l
【 美学研 究】
中 国美学 3 O年研 究
[ 主持人的话( 杨存昌) : ] 我和一群年轻学人 关注改革开放 以来 中国美学研 究这一课题 , 开始于几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审美文化研究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9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科研热词 造型 纹饰 黔江 风格 题材形态 青海 陶器 道教 逻辑 送去与拿来 转型 身份 语用功能 话语权力 话语实践 诗歌 西方美学 蓬巴杜夫人 董仲舒 荒诞 艺术化人生 良渚文化 美感类型 美化 童庆炳 窗花雕刻 社会诗学 社会-历史差异性 礼乐文学 礼乐 石磉礅雕刻 生成原因 生存美学的文论 生命精神 甘谷脊兽 理论背景 理论特色 理论内涵 玉器 浸润 洛可可风格 汶川地震 汉语系统 民间诗学 民间叙事 民俗 易经 族群美术 族群 新干大洋洲 文艺语体词 文学观念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文化资本 文化认同 文化背景 文化功能 文化传承 教化 描绘 指称 拉斯普京 感性学 怡情 张氏庭院 工艺风格 工艺 山水诗 审美泛化 审美文化 审美意识形态论 审美意识形态 审美心理 审美价值 审美 宗教器物 宋代 孔子 媒介复制 女娲补天 天水木雕 天人合一 大一统 墨子 堰塞湖 唐代 品牌艺术 品牌美学 品牌本质论 品牌文化 品牌媒介 和的普遍性 含章之美 原始人类 原型 创新 兰斯顿·休斯 俄罗斯文学 伦理思维 伦理 价值悖论 人民阵线美学 人化 中国语境 中国美学 中国漆器文学审美特征论" 109 "文化"概念
审美文化与当代审美文化
审美文化与当代审美文化概说孙波摘要:何为“审美文化”?何为“当代审美文化”?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已有众多学者进行了探讨和研究,都有其理论的和现实的依据,都对“审美文化”作了深入的哲学思考,并有了完整统一的共识。
从追溯“美学”学科的渊源开始,我认为:“审美文化是人类文化各个层面(古、今,中、西乃至全世界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行为的等)呈现出来的具有审美因子的社会感性文化。
”对“审美文化”一词的理解应用理性的思维,从整个文化大背境中,从它的实际使。
“当代审美文化”则应具有特殊的时代内涵,而当代性则是它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美学; 审美文化;当代审美文化;当代性美学作为传统与经典的表征,在当代无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受制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及“日常生活审美化”审美倾向的无节制泛滥,人们的审美观受审美现实的引导发生了无法逆转的变化。
“美学”(德文Asthetik,英文Aesthetics)一词是1750年首次由德国哲学家鲍姆伽通提出,并看作一门独立学科。
这门学科是用以命名一门研究感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新学科,和过去只研究理性认识的哲学学科有了区别。
正如黑格尔所指出,“就是取这个意义,美学在沃尔夫学派之中,才开始成为一门新学科”。
[1] 鲍姆伽通的《美学》发表在1750年,足见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也是一门新学科,是比较晚近的事。
但这并不等于说,“美学”的历史只是从鲍姆伽通时代才开始的,“美学”一词使用的范围也绝不限于1750年以后有关美和艺术的哲学。
正如朱光潜所说“人类自从有了历史,就有了文艺;有了文艺,也就有了文艺思想和美学理论”。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简介:孙波(1981-),女,贵州省安顺市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起初鲍姆伽通就给它命名为“埃斯特惕克”(Aesthetic)。
当代中国审美泛化问题研究
当代中国审美泛化问题研究当代中国审美泛化问题研究艺术品和审美观点是我们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
但是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审美泛化在中国的艺术市场上的日益增加。
审美泛化是指在审美价值中舒适度的上升所引发的一种模糊状态,它让我们逐渐失去对审美的真正感受,而且也会对我们的审美观点产生不好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当代中国审美泛化问题研究,并举出五个例子证明。
一、现状当前艺术市场上最明显的审美泛化体现在价格的飙升和一些艺术品的智商化、商业化趋势上。
很多人都因为商业价值而购买艺术品,决定购买的因素主要是品牌、收藏和投资潜力。
在这种趋势下,艺术品的价值与它的审美价值已不再相符。
艺术品作为一种审美创作,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种文化价值。
但在商业化的趋势下,艺术品的价值越来越被人为的塑造,包括名人日报、流行博客等的音乐作品都是短暂的、附带性的产品产生。
这些艺术品对大多数人的价值评估的判断仅凭经验和规范。
二、审美泛化的五个例子以下五个例子都是当代中国审美泛化的重要体现之一,每个例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原因。
1.商业化之歌歌曲本应该是一种艺术形式,体现出歌手和作曲家对于生活的感悟和认识。
但是,中国当代歌曲的大多数都失去了这些特点,变成了商业化的产品,忽略了音乐品味和风格的独特性。
决定歌曲价值的是经验和规范,而非审美价值。
2. 智商化的电影电影是一种全球性艺术形式,它可以把作者的想法以及审美意识传递给观众。
但是,当代中国的电影市场逐渐呈现出智商化的趋势。
观众只关注电影的盈利率和商业价值,而不关注电影的艺术价值。
3. 风靡一时的流行绘画艺术家或绘画作品应该有鲜明的个性和风格,而不是附合和模仿。
然而,在中国,流行的绘画作品充斥着市场,其模仿和模式化已经走向普及。
画廊、艺术学院和市场上的作品各种千万花样,其中大多数都无法充分体现出一个作者的独特想法和风格。
4.装饰性的建筑艺术建筑艺术本应该是一种创意、个性化且实践意义的艺术,它需要人们用心思考、设计、建造,并根据精神、文化和生活要求进行改进和实践。
《2024年当代影视作品中徽文化符号与审美研究》范文
《当代影视作品中徽文化符号与审美研究》篇一一、引言徽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
随着当代影视作品的蓬勃发展,徽文化符号被广泛地运用在影视作品中,成为展示地域文化和审美观念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通过对当代影视作品中徽文化符号的梳理和分析,探讨其在影视作品中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二、徽文化符号在影视作品中的体现1. 建筑符号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代表,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雕刻艺术在影视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电影《卧虎藏龙》中,徽派建筑被用来展示古代中国的繁华与宁静,通过建筑的线条和结构展现出徽州地区的独特韵味。
2. 服饰符号徽州地区的传统服饰以其独特的款式和色彩在影视作品中独树一帜。
例如,在电视剧《大宅门》中,通过服饰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徽州女性的婉约与韵味,同时也展示了徽州地区的独特审美观念。
3. 风俗习惯符号徽州地区的风俗习惯在影视作品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例如,在电影《徽州女人》中,通过描绘徽州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婚恋观念,展现了徽州地区的传统风俗和审美观念。
三、徽文化符号的审美价值1. 地域性审美价值徽文化符号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能够有效地展示徽州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审美观念。
通过影视作品的传播,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徽州地区的地域文化。
2. 历史性审美价值徽文化符号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能够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
通过影视作品的呈现,可以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和审美观念的发展变化。
3. 文化交流价值徽文化符号的运用可以促进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发展。
同时,也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四、结论当代影视作品中徽文化符号的运用,不仅丰富了影视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也展示了徽州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审美观念。
通过对徽文化符号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徽文化符号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以更好地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文化背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审美判断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12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科研热词 选择 过程 翻译主体 神似 外部因素
推荐指数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科研热词 1 文化研究 2 审美文化研究 3 叙事学
推荐指数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科研热词 阿伦特 生存价值论 本质言说 文学 政治判断 批评 康德 审美判断 价值取向 事实与价值
推荐指数 4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术自律 美的理想 美感经验 美学思想 社会学 泛道德化 文学特性 文学史 文学元语言 教师学习 教学美 教学精神 接受美学与阐释学 批判 想象批评 康德美学 康德哲学 审美自律 审美价值 多重内涵 反思性判断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4年 科研热词 雅文学 身体运动 身体素质 身体技艺 译介诉求 美学 竞技意义 竞技内涵 竞技价值 研究面向 直觉/直观 理论品格 汉译传播 本体论 技艺理论 康德 学术追求 学术视野 启蒙话语逻辑 俗文学 《易卜生书信演讲集》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研究的三个学术维度
“ 审美 文化 ” 这 一概 念 最 早 产生 于 西 方 , 在 德 国 美写 的《 美 育 书简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O 6 一 l 5
基 金 项 目: 教 育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重 点 研 究 基 地 项 目“ 中华 审美 文化传 统 与有 中国特 色 的当代 审美 文化 建设 问题研 究” 阶 段 性 成 果
( 1 0 J J D7 5 0 0 0 4)
点 挂一漏 万 的学 术巡 览 。 从总体 上说 , 这种 启动 于上世纪 9 O年 代 的审美
文化 研究大 致表 现 为三 个 学 术维 度 , 一 是 对 审 美 文
化概 念本身 的学 理性 探 讨 维度 ; 二 是 对 当代 审美 文
较 为复 杂 了。西方 学者谈 “ 审美 文化 ” 有 一个 共 同特 点, 即强 调 的重 点虽 有不 同 , 却始 终未 曾抛却 席勒式
定 名为 “ 审美 文化 ” , 成 为较 早 使 用 “ 审 美 文化 ” 概念 的另外 一人 ; 而阿 多诺 、 克 拉考 尔 、 洛 文塔尔 、 布尔迪 厄、 伊格 尔顿 等现 当代西方 马 克思 主义美学 家 , 在 其
论 著 中也对“ 审美 文化 ” 多有 涉 及 , 只 不 过 语 义 变 得
也有不少时它也要考察流行的观点思想学说包括对于美学者从审美教育的角度强调当代中国审美文化有着学自身的批判当然这种批判不只是否定驳斥和谴感官化形式化物欲化商业化等等消费特征从而责而且也是忠告引导和提高最终达到这样的目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审美活动中的形而上意味和理的即使得社会文化和理论学说这两个方面都产生性主义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当代审美教育应致力于积极的变革
对三十年来中国审美文化嬗变的反思
哲学研究对三十年来中国审美文化嬗变的反思邹元江 刘建平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审美文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阶段;二是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的“图像时代”;三是90年代末迄今为止的“身体美学”阶段。
中国审美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一方面相互镶嵌啮合;另一方面又各具独立而鲜明的特色,构成了一种包含多层悖论式的相异面之间的融合文化,体现了现代与后现代相交织的特点,也体现了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相冲突与融合的特征。
未来的审美文化就发生于人与不断被疏离的自身的抗争之中。
关键词:日常生活; 图像时代; 身体美学作者简介:邹元江,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武汉430072);刘建平,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 美学在20世纪的中国文化领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20世纪初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宣言拉开了“五四运动”的序幕,而50年代和80年代的两次“美学热”则在社会转型期承担了文化启蒙者的角色。
门罗曾言:“美学的研究课题———艺术及与之有关的经验类型———是最容易产生影响和最富有生气的。
”①改革开放30年来美学的发展印证了这一点。
审美文化作为我们时代的精神表征,在社会文化系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其进行梳理和反思对于我们创建新文化、培育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审美文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的“日常生活审美化”阶段;二是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的“图像时代”;三是90年代末迄今为止的“身体美学”阶段。
30年来,学界围绕着这些问题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华美学学会等机构相继发起组织了关于审美文化讨论的学术活动:1994年,“当代审美文化理论建构笔谈”的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同年,“大众文化与当代美学话语系统学术研讨会”在太原召开;1995年,“走向21世纪:艺术与当代审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召开;1996年,“96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昆明召开;2001年,“当代流行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2003年,“美与当代生活方式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2004年,“全国审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日照召开;2006年,“审美文化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
当代审美泛化的现状、解构及其走向研究
当代审美泛化的现状、解构及其走向研究当代社会中,审美泛化现象越发普遍。
审美泛化指的是在过去好的、有代表性和有知识分子共识的审美标准,逐渐演变为浅薄、模糊、盲目的审美趋势。
随着大众媒体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审美泛化现象越来越明显,似乎今天所有人对各种艺术领域产生的审美反应都显得非常模糊和相似。
这一现象的产生,除了受到大众媒体影响的外部因素影响,还受到了人们教育、生活方式及消费属性等方面的影响。
一、当代审美泛化的现状人们的审美标准越来越模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属性也在发生着改变,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针对大众的娱乐和文化节目,这些节目慢慢地让人们对审美的认识和识别变得越来越模糊。
在大众媒体相对单一的时代,人们的审美标准还比较稳定,对于音乐、文学、艺术、时尚等等领域的审美趣味有着相当统一的认知,但随着媒体形式的多元化、大众化,越来越多的主题、情感、剪辑手法被大规模使用,在审美上的专业性与精准性也逐渐模糊。
人们的审美意识越来越浅薄当代人们的时间和精力都被各种项目占据着,审美经历的深度和广度越来越受限。
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纪初以来,社交网络和便捷的搜索引擎让人们的交流和获取各方面信息变得更加普遍而快速,所以对于一些艺术作品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逐渐减少,就连曾经可能投入更多时间了解的表演艺术,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出现,也将文化速食化带到了无处不在的消费习惯中。
人们走向了更为主流化的审美趋势审美泛化现象的另一个特征是,在过去的艺术品味以及有代表性的元素不再被广大群众所接受,更多的人开始往主流化的审美趋势发展。
代表性的艺术家和优秀的艺术品很难在当代文化市场中产生和发挥出对社会的指引和影响,而更多的人选择接受大众化的艺术、流行文化,甚至是白噪声。
在这种审美趋势下,有些创作未能真正得到发现和展示,而那些符合大众审美习惯的艺术品,则在大众娱乐中占据了主要地位。
二、当代审美泛化现象的解构1、媒体为主导的审美导向强大的大众传媒行业影响下,各种节目、电影、电视剧和音乐,以及广告、推销和游戏等应用容易占据媒体的主导地位,广泛地消耗观众的心智抵抗力和审美认知。
文化审美与文化自信的互动研究
文化审美与文化自信的互动研究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瑰宝,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及文明进步的认识和体验,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和现实表现。
而审美则是人们对美的感受、评价和表达,是自由、意志和情感的产物。
文化审美和文化自信相互作用,构成文化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的底蕴。
本文将探讨文化审美与文化自信的互动研究。
一、文化审美的基本概念文化审美是指人们对文化事物美感的感知、评价和表达。
文化审美是文化本质的表现,人们通过审美活动反映对文化创造的价值、美的体验和审美观念。
文化审美包括对艺术、文学、音乐、戏剧、电影、建筑等不同领域的文化表现的欣赏和评价。
文化审美包含了文化学、美学等诸多学科,因其寓意深刻、艺术精细、感官愉悦等特点,对个人和社会有着重要作用。
人们通过文化审美的形式与内容,发掘自身感知、思考、表达的潜力,获得创造力、快乐和幸福。
二、文化自信的内涵和价值文化自信是指一种内涵丰富、精神高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我认同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求我们以文化自信为根基,以祖国发展为目标,以民族复兴为使命,坚定文化自信,树立中国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高峰,人们在审视文化的同时,也反思文化的自身存在及其在整个文化体系中的地位。
文化自信凝结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化自信的力量,是民族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持文化自信有助于传承和发展文化基因,促进文化创新和文化繁荣。
文化自信具有以下几个重要价值:增强意识形态自觉,弘扬中华文化,保持文化独立性和创造性,提高文化软实力,推进民族复兴,促进人民幸福。
三、文化审美与文化自信的关系文化审美和文化自信相互依存,文化美感可以直接映射对自身文化自信的感受和认知。
文化审美不仅是文化自信的表现,同时也是文化自信的落实,能够引领人们在文化领域追求自信,探求民族精神的本质和文化特质。
文化自信为文化审美提供了能量和动力,文化审美则成为文化自信的载体和交流方式。
在审美活动中,人们可以深入感知文化的精髓,领略文化的美好和升华,进而拥有更强的文化自信。
2001年审美文化研究概观
General Survey of the Cultural Study of Aesthetic
Judgement in 2001
作者: 童伟
作者机构: 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2
出版物刊名: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页码: 21-28页
主题词: 2001年 审美文化研究 大众文化 流行文化 文化价值 文学研究
摘要:2001年我国审美文化研究是非常热闹的一个领域,在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的概念、性质和生成机制,全球化语境与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审美文化理论建设,审美文化的功能、意义等方面可谓众说纷纭、各陈己见,对当代审美文化进行了多方面的审视、梳理和剖析,它所表达的理论期待,可望推动今后的审美文化更加健康、合理地运行.。
古代艺术研究报告研究古代艺术作品中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
古代艺术研究报告研究古代艺术作品中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古代艺术研究报告:研究古代艺术作品中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古代艺术作为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在表达和传递民族精神、文化内涵以及审美价值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研究报告旨在深入探讨古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从中发掘并理解古代艺术对于人类文明的意义与影响。
一、古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古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古代艺术作品独特的审美形式将人们带入一个全新的感知境界。
例如,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中,通过精妙的构图和独特的墨色表达,使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与神秘。
其次,古代艺术作品通过精湛的技法和艺术表现力达到艺术的高度,引发观者的赏析与思考。
如古希腊雕塑作品中体现的人体比例和肌肉线条之美,以及对于神话故事的生动诠释,都彰显出古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
另外,古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还体现在其对于当时社会和文化的体现。
艺术通过形象、色彩、图案等方式,传递着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
例如,埃及金字塔上的壁画和雕塑,记录了当时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中国古代的壁画和绘画作品,通过具象化的手法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生活场景。
二、古代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古代艺术作品深深地融入了当时的文化内涵,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首先,古代艺术作品通过对当时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表达,成为研究古代社会和文明的重要证据。
这些作品揭示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多个方面,对于理解古代社会发展与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古代艺术作品传递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例如,中国古代的书法作品,通过每笔每划的力度、形态和动势,表达了中国人崇尚和谐、勇敢、洒脱的精神追求。
古代艺术作品还借助符号、图像等形式,传播宗教的教义和信仰,成为古代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古代艺术作品还体现了当时的审美观念与审美趣味。
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古代艺术作品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倾向和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 坚 持 了 这 善 美
一
概 念 。 之 后 , 着 资 本 主 义 发 展 导 致 社 会 问 题 加 随
剧 , 拉考 尔 、 文 塔 尔 、 尔迪 厄 、 格 尔 顿 等 现 克 洛 布 伊 当代 西 方 马 克 思 主 义 美 学 家 又 在 否 定 的 意 义 上 使
用 了这一概 念 。
伸 的 整 体 脉 络 而 言 主 要 柯 |' 办 : 向 范 同 的 拓 横
展 , 向 历 史 的 『溯 以 及 纵 口 I 其 一 . 向 范 m 的 拓 展 横 ,比 较 的研 究 。 J ’
在 我 国 ,审 美 文 化 ” 念 是 在 2 “ 概 0世 纪 8 0年 代 末 由 西 方 引 进 的 , 后 便 引 发 了 国 内学 者 的 深 入 讨 其
第 l 期
杨存 昌, 兆彬 , 永森 , 刘 于 等
中 国美 学 3 年 研 究 0
6 1
E ] 存 昌. 国美 学 十年 —— 1 7 至 2 0 年 中 国美学 研究 慨 观[ . 2杨 中 98 08 M] 济南 : 南出版 社 , 1 济 2 0 0
[] 3刘彦 顺 , 房赞 赞. 叶 朗 的美育 思想 []阜 阳 师范学 院学 报 . 0 ,5 : 一 . 论 J. 2 6()l 4 0
3 0年审 美文化研 究
吴云 松
( 山东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 山东 济 南 20 1) 50 4
回顾 改革 开放 以来 我 国美学研 究 的基 本状 况 , 审 美 文 化 研 究 的 热 潮 格 外 引 人 注 目 。就 这 一 研 究 的参与 者之 多 及 争 论 程 度之 激 烈 来 看 , 以 说 , 可 审 美 文 化 研 究 是 继 “ 践 美 学 ” 后 的 又 一 全 国 性 的 实 之
入 了一股 鲜 活气息 , 助 于审 美 文化研 究避 免传统 有
美学 那种 纯理 性思 辨 的局 限 , 且 也在 与美 育和其 而 他 学 科 的渗 透 融 合 过 程 中 扩 大 了 审 美 文 化 研 究 的 视 阈 和 影 响 力 。 但 审 美 文 化 研 究 领 域 也 存 在 着 一
了诸 如 审 美 文 化 的 当 代 性 、 美 文 化 与 大 众 文 化 、 审
E常 生 活 审 美 化 等 热 点 问 题 的 探 讨 。 l 目前 , 于 审 美 文 化 的 定 义 , 内 学 术 界 的 代 关 国
表性 观点主 要 有 : 美 文 化是 文 化 的一 个 子 系 统 ; 审 审 美 文 化 是 具 有 审 美 属 性 的 文 化 ; 美 文 化 即 当代 审 文 化 ; 美 文 化 就 是 大 众 文 化 ; 美 文 化 是 人 类 文 审 审
业 、 学 、 术 学 联 手 的 方 式 , 一 步 扩 展 到 广 播 电 文 艺 进 视艺 术学 、 影学 、 音 学 、 电 播 动 学 、 告 学 , 这 些 广 向 领域 渗透 、 叉 与融通 。 交 这 种 开 拓 性 的 发 展 不 仅 为 审 美 文 化 的 研 究 注
以发 现 , 过 2 经 0余 年 的 发 展 , 国 的 审 美 文 化 研 究 我
大致 经 历 了N d 阶段 。 ' - -
了 审 美 文 化 研 究 的 视 野 , 且 l经 成 为 审 美 文 化 研 而 已
究 的重 要 内 容 。 其 次 , 审 美 文 化 研 究 的 外 部 情 况 就
看 , 视 跨 学 科 研 究 , 审 美 文 化 视 阈 下 整 合 多 学 重 在 科 专 业 的 研 究 优 势 与 研 究 成 果 也 是 审 美 文 化 研 究
拓 展 的 表 现 。 如 在 有 些 大 学 , 美 文 化 研 究 采 取 了 审 与 哲 学 、 学 、 治 经 济 学 、 播 学 、 闻 学 、 化 产 法 政 传 新 文
第 一个 阶段主要 是 移植西 方审 美文化 概 念 , 分 析 审 美 文 化 概 念 的 内涵 及 其 适 用 性 , 中 最 重 要 的 其
成 果 是 对 审 美 文 化 的 概 念 内 涵 、 生 原 因 、 征 及 产 特 其 研 究 的 核 心 问 题 进 行 了 热 烈 的 讨 论 , 由 此 引 发 并
案 分 析 逐 渐 增 多 、 论 思 辨 逐 渐 减 少 的倾 向 。 日 f 理 生 活 中 某 一 类 或 某 一 个 圳 的 审 荚 现 象 小 仪 被 纳 人
到 高 潮 , 度 成 为 美 学 界 普 遍 关 注 、 美 学 转 型 至 一 对
关 重要 的学 术问题 。
系 统 梳 理 我 国 审 美 文 化 研 究 的 历 史 与 现 状 可
论 。经 过 9 年 代 的 发 展 , 国 的 审 美 文 化 研 究 达 O 我
当代 审 荚 文 化 研 究 的 横 拓
j 从 内 外 ‘ 以
方 面 进 行 考 察 。 首 允 , 学 科 研 究 的 内 部 情 况 术 就 看 , 年 来 当 代 审 美 文 化 研 究 现 H 近 々题 研 究 和 个
美 学研 究热潮 。
为 , 美 文 化 的 定 义应 有 广 、 义之 分 : 义 的 审 美 审 狭 广 文 化 指 古 今 中 外 一 切 具 有 审 美 价 值 的 文 化 ; 义 的 狭 审 美 文 化 特 指 当 代 语 境 l 荚 学 转 型 的产 物 。 l { 1 第 二 个 阶段 主 要 侧 重 于 审 美 文 化 研 究 的 实 际
应用 和研 究范 围的全 面拓 展 。
“ 美文化 ” 早是 由席勒《 育 书 简 》 出 , 审 最 美 提 他
随着 现实生 活 中审美现 象 的不断 变化 。 着研 随 究 过 程 中 新 视 角 的 不 断 现 和 新 法 的 不 断 运 用 . 以 及 当 代 审 美 文 化 自身 发 展 的 客 观 曼 求 , 得 当代 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