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食品风味
食品风味及其产生机理
食品风味及其产生机理
有气味物质的一般特征: ①具有挥发性; ②既具有水溶性(才能透过嗅觉感受器 的粘膜层),又具有脂溶性(才能通过感受 细胞的脂膜); ③分子量在26~300之间。
食品风味及其产生机理
任何一种食品的香气都并非由一种 呈香物质单独产生,而是多种呈香物质 的综合反映。对香气贡献大的物质,被 称为“头香物”。
表9-1 蔬菜的香味物质
蔬菜类 萝卜
化学成分 甲基硫醇、异硫氰酸丙烯酯
蒜 葱类 姜
二丙烯基二硫化物、甲基丙烯基二硫化物、丙 烯硫醚
丙烯硫醚、丙烯基二硫化物、甲基硫醇、二 丙烷基二硫化物、二丙基二硫化物
姜醇、水芹烯、姜萜、烯
花椒
天竺葵醇、香茅醇
芥类
硫氰酸酯、异硫氰酯、二甲基硫醚
叶菜类
叶醇
黄瓜
2,6壬二烯醛、己烯乙醛、壬烯乙醛
烯醛(阈值为10-5)。
食品风味及其产生机理
2.蔬菜的香气成分 蔬菜中风味物质的形成途径主要是生物合成。
特点: 总体香气较弱,但气味多样。 香气成分:不同的蔬菜不尽相同,香气物质有:
含硫化合物(硫醚、硫醇、异硫氰酸酯、亚砜)、 不饱和醇醛、萜烯类、杂环衍生物(吡嗪衍生物、 吡喃)等。
食品风味及其产生机理
11
O-OH
8 裂解酶
2 COOH
14
11
8
HO-O
2 COOH
裂解酶
CHO 已醛
+ HC O
羰基酸
COOH
CHO+羰 基 酸还 原 酶源自酶 构 异3c-壬 烯 醇
CH 2 OH
CHO 2t-壬 烯 醛
还原酶
食品的风味 名词解释
食品的风味名词解释食品的风味:名词解释食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食品的风味则是食物所带来的独特口感和味道。
无论是酸、甜、苦、辣还是咸,食品的风味都能够激发人们的味蕾,引起奇妙的感官体验。
本文将探讨食品的风味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提升食品的风味。
一、食品的风味定义食品的风味是指通过感官的刺激,包括味觉、嗅觉和触觉,来感知食物的味道、香气和口感。
味觉主要由舌头上的味蕾负责,可以感知甜、酸、苦、辣和咸等五种基本味道。
嗅觉则是通过鼻腔感知食物的气味,而触觉则是感知食物的质地和口感。
二、影响食品风味的因素1.原材料和加工:食品的原材料决定了其风味的基础,新鲜、优质的原材料通常能够带来更好的风味。
此外,加工过程中的烹调方法和调味品的使用也会对食物的风味产生重要影响。
2.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不同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的植物和动物品种多样,从而衍生出不同的食品风味。
例如,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培养的水果通常比较甜美,而寒冷地区的海产品则更加鲜嫩。
3.文化背景和烹饪习惯: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烹饪习惯塑造了各地独特的食物风味。
例如,中国菜注重口感和香气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料理则强调原材料的原汁原味。
4.个体差异和心理因素:每个人对食物的感受都有差异,这可能与个体的味觉敏感度、文化背景、经验以及心理因素等有关。
有的人喜欢辛辣刺激的口味,而有的人则喜欢清淡可口的食物。
三、提升食品的风味1.选用优质原材料:选用新鲜、成熟的原材料是获得美味食物的基础。
优质的原材料通常具有丰富的风味和营养价值。
2.科学合理的烹饪方法:不同的菜品需要采用适合的烹饪方法,如煮、炒、煎、烤等。
科学合理的烹饪方法能够保持食材的原有风味和营养,并且增添独特的口感。
3.合理搭配调味品:调味品可以提升食物的风味和口感,但使用要适量,避免遮盖食材的原有特点。
巧妙的调味搭配可以大大提升食品的风味。
4.注重细节和创新:细致入微的烹饪细节和创新性的菜品设计能够为食品增加意外的惊喜和乐趣。
第十二章 食品风味质量评价与安全控制
高至 320 μmol/kg 150 mg/kg 蛋白 10-50 mg/kg 蛋白 10-50 mg/kg 蛋白 26.6 mg/kg 蛋白 84.1 mg/kg 蛋白
检测指标
CML CML
CML CML CML CML CML CML CML CML CML CML CML
AGEs形成的主要途径及食物中最常见的AGEs的分子结构
AGEs的检测方法
荧光光谱法 气相色谱-质谱法 液相色谱及液质联用技术
食品中AGEs的暴露水平
几乎所有食品均含有羰基和氨基,所以食品加工 过程中均可通过美拉德反应产生AGEs,如肉类、 饼干、牛乳等日常食品中均含有一定量的AGEs
减少二羰基化合物 抗氧化剂
抗氧化剂,捕集 MGO,保护蛋白质结构
二.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Acrylamide,AA)是一种有机小分子; 具有神经毒性、生殖毒性、免疫毒性和致癌性; 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所将其评定为2A类致癌物,即“人类可能致癌
物”。
AA的形成机制
还原糖与天冬酰胺通过美拉德反应形成丙烯酰胺途径
作用机制
清除自由基,螯合金属离子 保护蛋白质结构
清除自由基,捕获活性羰基物质 保护蛋白质结构和赖氨酸结合位点 螯合金属离子,捕获二羰基化合物,保护蛋白质结构 清除活性氧和二羰基化合物,保护蛋白质结构 清除 DPPH 自由基,捕获甲基乙二醛,保护蛋白质结构
清除自由基,螯合金属离子
减少二羰基化合物 清除超氧阴离子,抗氧化
UPLC-MS/MS UPLC-MS/MS UPLC-MS/MS UPLC-MS/MS
HPLC HPLC HPLC HPLC UPLC-MS/MS UPLC-MS/MS
食品风味化学.PPT
Taste chemistry of food
4.味觉生理学(taste physiology)
主要是味蕾,其次是自由神经末梢。
产生味感的途径
呈味物质溶液——口腔内味感受体——神经感
觉系统——大脑味觉中枢——大脑综合神经中
枢系统——产生味感。
.
18
第二节 食品的滋味化学
一、概述 4.味觉生理学(taste physiology)
3.振动理论 气味特性与气味分子的振动特性有关。
.
9
第一节 概 述
三、风味化合物的分析
Introduction
1.感官分析
食品风味的感官总体评价 特征化学成分的感官评价 2.仪器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等
.
10
风味物质的仪器测定
风味仪器分析简介
• 前处理
气质联用
定性定量
前处理即风味物质的提取
• 这种刺激有时是单一性的,但是多数情 况下是复合性的。
.
7
第一节 概 述
一、引 言
3.风味的分类 风味(Flavor)、香味(Aroma)、口味(Taste)、物理 味、化学味、心理味 国别分类 中国:酸、甜、苦、咸、辣、鲜、涩 日本:酸、甜、苦、咸、辣 印度:酸、甜、苦、咸、辣、淡、涩、不正常味 欧美:酸、甜、苦、咸、辣、金属味
5.影响味觉的因素(factors of effect on taste)
温度:在10-40℃之间较敏感,在30℃时最
敏感。
温度对味觉的影响
.
22
第二节 食品的滋味化学
一、概述
Taste chemistry of food 几种物质的味的阈值
名称
食品风味及其检测方法
风味物质的检测方法
一种食品具有良好的风味,不仅能引起人们的 食欲,而且还能带来很高的经济利益,因此对食品 风味物质的分离与鉴定有很大的意义。但食品中的 风味成分十分复杂,因为在高度复杂的混合物中只 存在很少量的溶质,因此如何有效的提取出我们所 需要的目标溶质成为当前研究的前提。
一般呈现酸味、甜味、咸味的物质有较大的水溶 性,而呈现苦味的物质的水溶性一般。
温度
一般随温度的升高,味觉加强,最适宜的味觉产 生的温度是10-40℃,尤其是30℃最敏感,大于 或小于此温度都将变得迟钝。
温度对呈味物质的阈值也有明显的影响。 25℃:蔗糖0.1%,食盐0.05%,柠檬酸0.0025%, 硫酸奎宁0.0001% 0℃:蔗糖0.4%,食盐0.25%,柠檬酸0.003%, 硫酸奎宁0.0003%。
味蕾在舌头上的分布
味蕾
味蕾示意图1
味孔
支持细胞
味细胞
味蕾示意图2
一般人的舌尖和边缘对咸味比较敏感 舌的前部对甜味比较敏感 舌靠腮的两侧对酸味比较敏感 舌根对苦、辣味比较敏感。
在四种基本味觉中,人对咸味的感觉最快,对苦味 的感觉最慢,但就人对味觉的敏感性来讲,苦味比 其他味觉都敏感,更容易被觉察。
Map of the tongue's taste receptors
味的相互作用
两种相同或不同的呈味物质进入口腔时,会使二 者呈味味觉都有所改变的现象,称为味觉的相互 作用。
味的对比现象、味的相乘作用、味的消杀作用、 味的变调作用、味的疲劳作用
味的对比现象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呈味物质,适当调配,可 使某中呈味物质的味觉更加突出的现象; 如在10%的蔗糖中添加0.15%氯化钠,会使蔗 糖的甜味更加突出; 在醋中添加一定量的氯化钠可以使酸味更加突 出;
食品化学
(4)将这方面的知识应用在解决食品配制、加工和贮藏中出现的
各种问题。
26
三、食品科学
3.1 内涵
食品科学的基础是基础科学知识或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包
括数学原理、物理现象的概念和化学结构与反应性。
肪、灰分和氮,氮乘6.25得蛋白质含量。
22
1871年Jean Baptiste Dumas提出:仅由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
肪组成的膳食不足以维持人类生命。
20世纪前半期已发现大部分基本的食用物质,并对它们的性质作 了鉴定。这些物质是维生素、矿物质、脂肪酸和一些氨基酸。 20世纪中期:日益广泛地使用化学物质帮助增长、制造和销售食 品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和有争议的事件。
21
19世纪中期英国的Arthur Hill Hassall将食品的微观分析提高至
重要地位,他和助手们绘制了一套比较详尽的显示纯净食品材
料和掺杂食品材料的微观形象示意图。 1860年在德国的Weede建立了第一个由政府资助的农业试验站。 W. Hanneberg和F. Stohman发展了一种用来常规测定食品中主要 成分的重要方法。将样品分为几个部分,测定其中的水、粗脂
多糖的合成; 糖酵解; 脂类水解 脂类氧化
蛋白质变性;
蛋白质交联; 蛋白质水解;
35
非酶促褐变; 酶促褐变; 天然色素的降解;
36
37
4.2 改变食品品质的一些反应及产生的效果
38
食品可能发生的二次变化及其产生的影响
39
40
食品中物质的变化可能对食品属性产生的影响
食品风味化学与分析
食品风味化学与分析食品风味化学与分析食品风味是指食品在口中感受到的味觉、嗅觉和口感特征的总体表现。
食品的风味是由食品中的化学物质决定的。
因此,对于理解食品的风味化学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食品风味化学和分析的基础知识。
风味化学风味化学研究的是食品中的化学物质对味觉、嗅觉和口感的影响,以及食品的加工和储存对化学物质的变化和影响。
食品中的化学物质包括水、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
这些化学物质相互作用会影响食品的口感、味道和气味。
食品味觉由甜、咸、酸、苦和鲜等基本味道组成。
这些味道的产生是由食品中的化学物质触发人类的味觉感受细胞所引起的。
例如,甜味是由食品中的糖分子刺激味觉感受细胞所引起的,而咸味是由食品中的钠离子所引起的。
食品中的气味由食品中的挥发性化合物所组成。
风味化学研究的是食品中的味觉和气味的成分,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到人类的味觉感受的。
例如,早期的研究已经发现,食品中的味觉成分一般会对人类的味觉感受产生成倍的影响。
因此,如果要改变食品的味道,需要了解食品中的味觉和气味成分,并确定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风味分析风味分析是研究食品中的味觉和气味成分,以及它们是如何组合和产生食品风味的过程。
通常,风味分析会通过以下步骤进行:1. 食品标本样品的准备,通常需要提取食品中的味觉和气味成分。
2. 使用各种先进的仪器分析食品标本样品中的化学成分。
3. 对分析结果进行处理和解释,并确定食品中的味觉和气味成分组合的方式,以及它们是如何产生食品风味的。
风味分析可以不仅可以用于开发新产品,还可以用于改善现有产品的口感和味道,以及帮助提高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
其中,风味分析中最常用的技术包括:1.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2.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3. 吸附-溶解气相色谱技术(SBSE-GC)以上技术中,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最为常用,主要用于分析食品中的气味成分。
而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则可以用于分析食品中的味觉成分,如味精和鸟嘌呤等。
食品风味及其检测方法PPT课件
味觉的感受部位
舌根 ❖氯化钠(咸味):
舌尖
0.25
0.24-0.25
舌边 0.28
❖盐 酸 ( 酸 味 ) : 0.016
0.01
0.006-0.007
❖蔗糖(甜味):
0.49
第25页/共76页
0.72-0.76
0.79
Map of the tongue's taste receptors
第37页/共76页
II 嗅觉理论
即关于嗅感物质产生嗅感机理的理论。 一、立体化学理论:Amoore(1964)
二、膜刺激理论:Davis(1967) 气味分子刺激受体柱状神经。 三、振动理论:人的嗅觉受体感受气味分子的振动,产生 信号。
第38页/共76页
III 嗅感物质
1 气味物质结构和气味的关系
第7页/共76页
味觉的概念与分类
➢ 味觉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 ➢ 不同地域的人对味觉的分类不一样。 ❖ 日本:酸、甜、苦、辣、咸 ❖ 欧美:酸、甜、苦、辣、咸、金属味 ❖ 印度:酸、甜、苦、辣、咸、涩味、淡味、不正常味 ❖ 中国:酸、甜、苦、辣、咸、鲜、涩 ➢ 从味觉的生理角度分类,只有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 ➢ 辣味与涩味
含多个极性基的极 性分子
处于合适取向和位点时 与受体产生强烈作用
分子构象自由度高 未处于合适取向和位点时 产生低强度作用
较多极性基团同时与受体 产生强烈作用
综合特征类 基本特征类
只有部分或少量基团与受 体作用
第40页/共76页
食品中香气形成的途径
➢生物合成 直接由生物体合成形成的香气成分。
主要是由脂肪酸经脂肪氧合酶酶促生物合成的挥发物。
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
第二节 呈味物质
Taste chemistry of food
二、甜味与甜味物质(Sweet taste and sweet substance) 甜度及其影响因素 2、影响因素 温度 果糖随温度升高,甜度降低。(异构化) 结晶颗粒大小 小颗粒易溶解,味感甜。 不同糖之间的增甜效应 5%葡萄糖+10%蔗糖=15%蔗糖。 其它呈味物的影响
第二节 呈味物质
Taste chemistry of food
五、涩味与涩味物质(Astringent tast and astringent substance) 呈味机理 涩味通常是由于单宁或多酚与唾液中的蛋白质缔合而产生沉淀 或聚集体而引起的。 难溶解的蛋白质与唾液的蛋白质和粘多糖结合也产生涩味。
第二节 呈味物质
Taste chemistry of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food
三、苦味与苦味物质(Bitterness and bitterness substance) 苦味物质 3、柑橘中的苦味物(糖苷) 主要苦味物质:柚皮苷、新橙皮苷 脱苦的方法:酶制剂酶解糖苷,树脂吸附,β-环糊精包埋等。
第二节 呈味物质
五、辣味与辣味物质(Piquancy and piquancy substance) 呈味机理 辣味刺激的部位在舌根部的表皮,产生一种灼痛的感觉,严格讲 属触觉。 辣味物质的结构中具有起定味作用的亲水基团和起助味作用的疏 水基团。
第二节 呈味物质
Taste chemistry of food
五、辣味与辣味物质(Piquancy and piquancy substance) 呈味机理 1. 热辣味(hotness) 口腔中产生灼烧的感觉,常温下不刺鼻(挥发性不大),高温 下能刺激咽喉粘膜。 如:红辣椒中的辣椒素,胡椒中的胡椒碱。 2. 辛辣味(pungency) 冲鼻的刺激性辣味,对味觉和嗅觉器官有双重刺激,常温下具 有挥发性。 如:姜、葱、蒜等。
食品风味化学食品的不良风味
由于食物包装材料产生不良风味得污 染物极少来自包装材料得主要成分,绝大 多数不良风味就是由于包装材料中存在 得残留溶剂。如:聚酯或铝箔如果不完全 干燥过程,残留得甲苯会被吸附于材料中 ;金属、涂漆罐在涂漆上没有蒸出得溶剂 或在制罐过程中得润滑剂。
第二节 遗传学和动物喂养不同 产生得不良风味
* 一、遗传学
引起食品污染得空气污染源很难确定 属于哪一种,这就是因为使食品产生不良 风味得污染源不就是有规律得在产品中 重复出现,就是随机发生得,她决定于当 时得不良风味得污染源,包括风向、风 速、食品加工厂得生产计划等等。形成 不良风味得化学物质同样具有非常低得 嗅觉阈值,因而很难通过已建立起得分 析技术去分离和鉴定。
四、酶产生得风味变化
所有食品都曾就是活得有机体,这 些有机体依靠酶进行新陈代谢和生长。 因此,食品风味就是一系列酶得变化产 生得,这其中就含有引起不良风味得酶 。在食物中,有三种酶通常与食品得不 良风味有紧密关系,她们就是脂肪氧化 酶、脂肪酶和各种蛋白酶。
脂肪酶广泛地存在于食物制品中,但 人们对脂解异味比其她异味更少见,其 主要原因就是,食物中大多数脂肪包含 得仅就是中、长碳链脂肪酸,这些脂肪 酸由于太大,以至于对香气或味感不能 作出主要贡献。因此,只有那些包含短 链脂肪酸得食物(如乳制品或椰子油产 品),在脂肪酶作用下,通过脂肪水解而 产生重要异味(如酸败臭味、肥皂味、 奶油臭味)。
水产类食品就是极易从周围环境吸收化 学物质而产生不良风味得食品。这种不良风味 可能来自水得污染或水中生长得细菌得污染, 直接影响到水产类食品得不良风味得变化。
三、化学试剂得污染
常见得化学试剂污染就是:清洁剂、杀 虫剂和消毒剂产生得污染,就是由于在使 用时不小心引起了不良风味。如:氯苯酚 可对蛋糕,奶粉等产生不良风味,同时吸收 过多,对肝、肾、肺有损伤甚至死亡。
《食品风味化学》课件
食品风味化学是研究食物中感知的味觉和嗅觉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食材和 食品处理方法对风味形成的影响。
食品风味化学的定义
食品风味化学是关于食物中各种化学成分如何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特定的味觉和嗅觉感受的科学研究领域。
味觉与嗅觉
了解味觉和嗅觉的原理,以及它们在食物风味 中的作用。
多酚氧化
含有多酚类物质的食材在氧气存在下发生氧化 反应,影响食物风味和颜色。
食品风味调味品的应用
各种调味品在食品烹饪和调理中起着重要的风味调整和增强作用,提升食物的味觉感受。
1 香料与草本植物
各种香料和草本植物为食物添加独特的风味 和芳香,如胡椒、咖喱和香菜。
2 酱料和调味酱
酱料和调味酱通过增加风味成分和调整比例, 改变食物的风味特征,如番茄酱和酱油。
食品风味的感知受到多个物理和化学因素的调控,包括味蕾感受、气味挥发和化学反应。
味蕾感受
气味挥发
味蕾是感受食物味道的关键器官, 对糖、酸、苦和咸等味觉有着不 同的反应。
食物中的香气化合物直接影响我 们对食物的嗅觉感知,通过鼻腔 与食物风味结合。
化学反应
食物烹饪、加工和储存过程中的 化学反应对风味产生重要影响, 如美拉德反应等。
食品风味化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多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科学家们研究食品风味的形成机制和感知过程。
1
感官评估
通过专业的品尝和感官评估人员,评估食品风味的感知特征和喜好度。器,测定食材和食品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和特征。
3
生物感知
通过生理仪器和神经科学研究,探索人类对食物风味的生物感知机制。
1 感官体验
风味刺激带来丰富多样的感官体验,使进食 变得更加令人愉悦。
食品风味
4.2.1.4羧酸类
低级脂肪酸一般都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 碳数再多的饱和羧酸带有脂肪气味。 C16以上时则无明显气味。
4.2.1.5酯类
酯类一般都有愉快的水果香气。 内酯与酯一样具有特殊的水果香气。
4.2.2芳香族化合物
苯的气味一般不受欢迎,但当苯环引入烃基之后, 嗅感会发生改变。 ①一般邻位及对位芳香族化合物有相似的香味,邻 位的香味较强,间位芳香族化合物不是有异味, 就是无味。 ②当苯环侧链上取代基的碳数逐渐增多时,其气味 也像脂肪烃那样由果实香型→ 青香型→ 脂肪臭型 的方向变化,直至嗅感消失。 ③当苯环上直接连接有极性官能团时,产生的嗅感 比较复杂。
7.动物性食品的气味
7.1肉类食品风味物 肉香通常指加热香气。 肉中的呈气物约有300多种,牛肉香、鸡 肉香等肉类香气是多种呈气物的综合体 现。 各种肉类的呈味方式非常相似。
7.2乳及乳制品的气味
鲜乳的香气成分复杂,主要有低级脂肪酸,羰 基化合物,酯类化合物以及极微量的硫化物。 鲜乳及乳制品在加工、贮藏不当时,会产生不 良的嗅感: ①酸败气味 ②氧化气味 ③日晒气味 ④麦芽气味
①都是呈香的挥发性物质 ②种类繁多,含量极微 ③大多数属于非营养的物质,而且耐热性 很差 ④食品的香气是多种呈香物质的综合反映, 只有极少数食品的特征风味存在有特征 的风味物.
3.3香气值
香气阈值:和空白试验作对比时,大多 数人能够闻到一种香气物质存在时,该 香气物的最低浓度叫做香气阈值。单位: mg/L Air
第三节
食品的嗅感--气味
人类的嗅感是 非常复杂的生 理和心理现象, 嗅觉依赖于分 布于鼻腔上部 嗅上皮的嗅觉 受体-- - 嗅细胞。
食品化学-第十一章 食品添加剂
第11章食品添加剂11.1 概述11.1.1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许多国家将加入食品中的一些成分分成以下4类:(1)正常的配料(Normal ingredients);(2)操作助剂(Processing aids);(3)食品添加剂(Food additives);(4)污染物(Contaminants)。
正常的配料一般是指能单独作为食品食用的那些配料。
操作助剂在加工过程中使用,一般不残留在最终的食品中。
污染物是指农药的残留物、加工和包装过程中化学和微生物的污染等。
我国《食品卫生法》规定食品添加剂的定义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
食品添加剂是有目的,直接加入食品中去的物质,这区别于食品操作助剂和污染物。
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目的是为了保持食品质量、增加食品营养价值、保持或改善食品的功能性质、感官性质和简化加工过程等。
联合国的食品法规委员会(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 CAC)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定义是:食品添加剂是不作为一种正常的食品食用和不作为一种典型的食品配料正常使用的对人体安全的物质,此种物质具有营养价值或不具有营养价值,为了在食品的制造、加工、制备、处理、装罐、包装、运输或保持中达到一个技术上(包括感官上)的目的,有意识地将此种物质加入食品,同时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或有理由预期会导致)它和它的副产物成为食品的一种组分或者影响食品的特性。
因此,CAC下设的食品添加剂委员会提出: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必须证明是安全的,它们必须有确切的规格和能提供下述四种功能之一或几种:(1)保持营养质量;(2)为具有特殊膳食需求的食品消费群体提供某种必需的配料;(3)有助于保持食品质量或改进食品感官品质;(4)提供一种操作助剂。
食品添加剂法规特别禁止用添加剂来掩盖食品的缺陷,欺骗消费者,损害消费者利益。
此外,在采用合理工艺及良好管理的条件下,生产的食品能获得类似于有添加剂的效果,就不应使用添加剂。
食品化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滨州学院
第一章测试1.食品就是食料的总称。
()A:对B:错答案:B2.食品中主要含有水、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
()A:对B:错答案:A3.激素属于食品中人体必需的营养素。
()A:对B:错答案:B4.食品的属性包括()。
A:安全性B:营养性C:享受性D:适口性答案:ABC5.食品中的无机成分包括()。
A:糖B:蛋白质C:矿物质D:水答案:CD第二章测试1.自由水既不能结冰,也不能作为溶剂和被微生物利用。
()A:错B:对答案:A2.水分活度是指食品样品中水蒸气压和纯水蒸气压的比值。
()A:错B:对答案:A3.一般水活度<0.6,微生物不生长。
()A:对B:错答案:B4.邻近水是指()。
A:没有被非水物质化学结合的水B:属于自由水的一种C:结合最牢固、构成非水物质的水分D:亲水基团周围结合的第一层水答案:D5.属于自由水的有()。
A:单分子层水B:毛细管水C:滞化水D:自由流动水答案:BCD第三章测试1.直链淀粉形成的糊化比支链淀粉稳定。
()A:错B:对答案:A2.蔗糖、麦芽糖和乳糖都是还原糖。
()A:错B:对答案:A3.直链淀粉分子和纤维素分子中的糖苷键均为α-1,4糖苷键。
()A:错B:对答案:A4.碳水化合物在非酶褐变过程中出了产生深颜色的色素是()。
A:红色B:类黑素C:黑色D:茶红素答案:B5.环状糊精由于内部呈非极性环境,能有效截留非极性的()。
A:风味成分B:有色成分C:无色成分D:挥发成分答案:A第四章测试1.天然油脂是甘油酯的混合物,并存在同质多晶现象。
()A:对B:错答案:A2.脂肪的塑性取决于脂肪中的脂肪酸含量。
()A:错B:对答案:A3.脂肪的光敏氧化中不存在诱导期,不产生自由基,与氧浓度无关。
()A:错B:对答案:A4.亚油酸的氧化速度高于硬脂酸。
()A:对B:错答案:A5.三软脂酰甘油中熔点高的晶型是()。
A:βB:αC:α’D:β’答案:A第五章测试1.当蛋白质处于等电点时,其溶解性最大。
《食品风味技术》内容设计概述
《食品风味技术》内容设计概述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食物一吃就觉得特别香,让你忍不住还想吃呢?这就和食品风味技术有关啦。
就像我们平时吃的小蛋糕。
小蛋糕有那种香香甜甜的味道,闻起来就让人觉得很幸福。
它的这种美味可不是随随便便就有的哦。
做小蛋糕的时候,要把面粉、鸡蛋、糖还有油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起来。
面粉就像小蛋糕的骨架,给它形状;鸡蛋让小蛋糕变得松软,就像给它穿上了柔软的衣服;糖呢,是甜蜜的魔法,让小蛋糕吃起来甜甜的,就像在嘴里开了一场甜蜜的派对;油让小蛋糕润润的,口感更好。
这就是一种简单的让小蛋糕有好风味的办法。
再来说说冰淇淋吧。
冰淇淋有各种各样的口味,草莓味、巧克力味、香草味等等。
那这些味道是怎么来的呢?如果是草莓味的冰淇淋,就会加入真正的草莓或者草莓味的调料。
这些调料就像一个个小小的风味精灵,钻进冰淇淋里。
当我们吃的时候,第一口咬下去,那种冰冰凉凉又充满草莓香气的感觉就充满了嘴巴。
它又滑又甜,在舌尖上跳舞。
还有我们吃的薯片。
薯片脆脆的,有咸味、番茄味、烧烤味等等。
如果是咸味的薯片,就会撒上一点点盐。
这个盐的量可不能多也不能少。
多了就会咸得让人皱眉头,少了就没味道。
就像厨师在给薯片画画,盐就是那恰到好处的色彩。
番茄味的薯片呢,会有酸酸甜甜的番茄味调料,吃起来就像在吃新鲜的小番茄一样,每一口都“嘎吱嘎吱”响,充满了乐趣。
食品风味技术就是想办法让食物变得更好吃。
它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师,在食物的世界里施展魔法。
它会考虑到食物的原料怎么搭配,调料怎么加,加工的方法对不对。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才能吃到那么多美味的食物,不管是香喷喷的肉包子,还是酸酸甜甜的糖葫芦,都是食品风味技术的成果呢。
所以下次我们吃东西的时候,可以好好感受一下这个食物的味道,想象一下背后的魔法师是怎么让它变得这么好吃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蔬菜中的风味物质的形成途径主要是生物合成。 葫芦科和茄科 具有显著的清鲜气味。 特征气味有C6或C9的不饱和醇、醛及吡嗪类化合物。 如:黄瓜、青椒、番茄等 伞形花科蔬菜 具有微刺鼻的芳香, 头香物有萜类化合物。 如:胡萝卜、芹菜、香菜等。
萝卜中含有甲硫醇和黑芥子素经酶水解生成挥发性辣味 的异硫氰酸丙烯酯。 甘蓝、芦笋等蔬菜中含有蛋氨酸,蛋氨酸经过加热可分 解生成有清香气味的二甲硫醚。
裂解酶、转移酶、连接酶等),使原料成分生成小分子,
这些分子经过不同时期的化学反应生成许多风味物质。 发酵食品的后熟阶段对风味的形成有较大的贡献。
11.4食品香气的控制与增强
1食品加工中香气的生成与损失
食品呈香物质形成的基本途径,除了一部分是由生物 体合成之外,其余都是通过在加工和贮存中的酶促反 应或非酶促反应生成。
刺激物
感官反应
味觉(甜、苦、酸、咸等) 嗅觉(香、臭等)
分类
化学感觉
食物
触觉(硬、软、粘、热等) 运动感觉(滑、干等) 视觉(颜色、形状等) 听觉(声音等)
物理感觉
心理感觉
2 食品风味物质:能够引起人多种感觉器官产生感官
反应的食品中所含的刺激物。
如醋的酸味、蔗糖的甜味、食盐的咸味、茉莉的香气等。
食品风味物质的特点:
以脂肪酸为前体物的生物合成
14 11 8 2 COOH LOX
O2
14 O-OH
11
8
2 COOH
14
11 HO-O
8
2 COOH 裂解酶
裂解酶
CHO 已醛
#43;羰基酸
还
原
酶
异 构
酶
CH 2OH 3c-壬烯醇 2t-壬烯醛 还原酶
CHO
CH 2OH 2t-壬烯醇
2、酶直接作用(direct action of Enzyme)
表 几种水果的主要呈香物质
(2)蔬菜的香气成分
蔬菜的香气不如水果类的香气浓郁。但有些蔬菜具有特殊的香辣 气味,如葱、蒜、姜、莞菜(俗称香菜)等。葱、蒜具有香辣气 味,其呈香成分主要是一些含硫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是植物体内 经酶的作用产生的,属直接酶作用类型,例如蒜素的生成。 蒜素进一步进行分解 葱、蒜经加热后,其辛辣味逐渐消失而产生甜味。原因: 加热后酶被破坏,所以不会引起硫化物的分解; 香辣气味受热挥发减少; 二硫化物被还原成具有甜味的硫醇。
①桃的香气成分主要有苯甲醛,苯甲醇,各种酯类,内酯及 -宁烯等;
②红苹果则以正丙~己醇和酯为其主要的香气成分;
③柑橘以萜类为主要风味物;
④菠萝中酯类是特征风味物; ⑤哈密瓜的香气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是3t, 6c 壬二烯醛(阈值 为310-6); ⑤西瓜和甜瓜的香气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是3c, 6c 壬二烯醛 (阈值为10-5)。
2动物性食品中的香气物质
(1)畜禽肉中的香气物质
各种熟肉中关键而共同的三大风味物质为硫化物、呋 喃类和含氮化合物,另外还有羰基化合物、脂肪酸、 脂肪醇、内酯和芳香族化合物等。
(2)乳品中的香气物质
鲜奶、稀奶油和黄油的香气物质都是乳中的固有挥发 成分,如挥发酸和内酯等; 天然奶油和黄油中中长链脂肪酸、羰基化合物(特别是 甲基酮和烯醛)的含量比较高。
主要是微生物和酶的作用。
• 鱼、贝类死后其体内的赖氨酸逐步酶促分解。
• 鲜鱼肉内中约2%的尿素,在一定条件下可分解生成NH3。 • 鱼体表面粘液中的蛋白质,氨基酸等被细菌分解。 • 鱼油氧化分解生成的甲酸、丙酸、丙烯酸、丁酸戊酸等。
3 焙烤食品中的香气物质
许多食品焙烤时都散发出香气,香气产生于加热过程中 的羰氨反应、油脂的分解和含硫化合物的分解。
绿茶的香气成分
绿茶初制过程中,通过高温杀青,使一部分低沸点的青叶醇、 青叶醛逸散而消失;同时高温使顺式青叶醇异构化位具有清香 气味的反式青叶醇。制成的绿茶中只剩下微量的顺式青叶醇, 而反式的青叶醇含量增加。二者混合在一起,使禄茶具有清香 鲜爽的感觉。 有芳香气味的高沸点物质如苯甲醛、苯甲醇、芳樟醇、苯乙酮 等,随着低沸点芳香物质的散失而显露突出。如有百合花香的 芳樟醇,在鲜叶中只占芳香物质的2%,而制成绿茶后含量上升 到10%。 制茶过程中,由于热和湿的作用发生一系列化学变化,生成一 些新的具有芳香气味的物质,使绿茶的香气进一步提高,如绿 茶中具有紫罗兰香气的紫罗兰酮就是β-胡萝卜素,经氧化裂解 而成的。 绿茶中含有的甲基蛋氨酸锍盐经过分解,生成二甲硫醚,是绿 茶具有特殊的新茶香。绿茶新茶香,在茶叶贮存过程中由于陈 花而消失,是绿茶质量下降。
从营养学的观点来考虑,食品在加工和贮存中生成香气成分的反 应是不利的。这些反应会使食品的营养成分受到损失,如必需营 养素的损失。 从食品工艺的角度看,食品在加工过程中产生香味物质的反应既 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前者提高了食品的风味,后者 降低了食品的营养价值,产生不希望的褐变等。
2食品加工中香气的控制
4 发酵食品中的香气物质
各类发酵食品香气物质及其组合是非常复杂的。 香气物质主要是由于微生物作用于蛋白质、糖类化合 物、脂类及其他物质而产生的,其主要的香气物质也 是醇、醛、酮、酸、酯类等化合物。
11.3食品中香气物质的形成途径
Formative approachs of food odor
食品风味化学研究的意义:
a、发现新的食品风味物质,为食品开发提供依据; b、对食品风味进行调整和控制;
c、阐明风味产生的过程和机制,避免不良风味的产生;
d、有助于规定和控制食品的风味质量; e、帮助遗传学家培育出具有更好风味的原料新品种。
食品风味化学的发展趋势
a、食品风味物质的发现研究; b、食品风味物质的分离、鉴定方法研究; c、食品风味物质的构效关系研究;
(1)酶的控制
1)食品中加入特定的酶,如“增香酶”; 2)食品中加入去不良气味的酶,如利用醇脱氢酶和 醇氧化酶脱除大豆中的豆腥味。
(2)微生物的控制
发酵香气主要来自微生物作用下的代谢产物。
食品中香气形成的主要途径:
1、生物合成 2、酶直接作用 3、酶间接作用
4、加热分解
5、微生物作用
1、生物合成(biosynthesis)
直接由生物体合成形成的香气成分。主要是由脂肪酸经脂 肪氧合酶酶促生物合成的挥发物。 前体物多为亚油酸和亚麻酸, 产物为C6和C9的醇、醛类以及由C6、C9脂肪酸所生成的 酯。 例如:己醛是苹果、葡萄、草莓、菠萝、香蕉和桃子中的 嗅味物;2t-壬烯醛(醇)和3c-壬烯醇则是香瓜、西瓜等的特 征香味物质。
形成乳制品不良风味的途径:
乳脂氧化形成的氧化臭,其主体是C5~C11的醛类,尤
其是2,4-辛二烯醛和2,4-壬二烯醛。
牛乳在脂水解酶的作用下,水解成低级脂肪酸,产生酸 败味。
牛乳在日光下日照,会产生日光臭味。 牛乳长期贮存产生旧胶皮味,其主要成分是邻氨基苯乙 酮。
(3)水产品中的香气物质
d、食品风味物质的作用机制及表征方法研究
5食品风味研究的新课题
食品风味物质贮藏时的变质问题;
食品风味物质关键性组分的变质问题; 描述食品风味物质的用语、用词的标准、规范问题。
11.2食品中的香气物质
1 植物性食品中的香气物质 (1)水果中的香气物质 水果中香气比较单纯,但具有浓郁的天然芳香味。其 香气成分中以有机酸酯类、醛类、萜类为主、其次是 醇类、酮类、急挥发酸等。 水果香气成分产生于植物体内的代谢过程中,因而随 着果实的成熟度而增加。人工催熟的果蔬不如自然成 熟的水果香气浓郁。水果呈香物质依种类、品种、成 熟度等因素不同而不同。
红茶的香气成分
红茶的香气成分达300余种,其中以醛、酸含量最多。多数芳香成分 非鲜茶叶所固有,而主要是在发酵过程中,受到微生物的作用而形 成的。主要的转化途径可能是以下几种:
a 醇类氧化 醇类先氧化为醛,在进一步氧化为酸。如鲜叶中的青叶醇经过氧化变 成有清香气味的顺-己烯[3]酸。其它脂肪醇也能发生类似的转化。 b氨基酸降解 鲜叶在萎调过程中,随着鲜叶失水,酶活性增加,氨基酸产生脱氨作用 和脱羧作用而转化成挥发性或非挥发性的物质。 c酯化 醇类与酸类产生酯化反应形成有芳香气味的酯。据测定,红茶中的酯类 有乙酸苯甲酯、苯乙酸乙酯、苯甲酸甲酯、水杨酸甲酯等,共38种之 多。 d 羟基酸脱水 鲜叶中的羟基酸加热时脱水形成内朗。如4-辛烷内酯、4-壬烷内酯、5葵烷内酯等。 e类胡萝卜素的降解 在红茶制作中,部分类胡萝卜素发生降解,可生成红茶的香气成分。如。 β-萝卜素可降解为β-紫罗酮和二烯醇,二烯醇进一步氧化为二烯醛。β紫罗酮还可继续氧化为葵内酯和茶螺烯酮。茶叶中只要有微量的二氢海 葵内酯和茶螺烯酮,就能产生特有的香气。
表 某些蔬菜香气成分
(3)食用真菌的香气成分
食用真菌的种类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双孢菇和香菇。 白色双孢菇简称蘑菇,其挥发性成分已经鉴定出20多 种。其中有强烈鲜蘑菇香气的主体成分是3-辛烯-1-醇 和3-辛烯-1-酮,而香菇,以香菇精为最主要的香气成 分。
(4)茶叶的香气成分
茶叶的香气是决定茶叶品质好坏的重要因素之 一。根据加工制作方法的不同,茶叶分为绿茶和红 茶两大类,前者不发酵,而后者要经过发酵工序。
2.含量极微,效果显著。食品中风味物质的含量一般在108~10-14%;马钱子碱在食品中含量为7× 10-7%时,就有明显 的苦味;水中乙酸异戊酯含量为5× 10-6 mg/kg时,就有明显 的水果香气。
3.稳定性差,易被破坏。 4.风味类型与风味物质种类和结构缺乏普遍的规律性。
3 食品风味分类(Ohloff(1972)) :
4、 加热分解(decomposability of heating )
美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Strecker降解反应可产生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