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位错间的交互作用(加工硬化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长程加工硬化理论主要思想
长程加工硬化理论
两大理论:长程加工硬化理论;短程加工硬化理论 两大理论 由Seeger提出。加工硬化主要来自主滑移系统上平行位错间的交互作用, 构成位错运动的障碍,造成位错塞积,既由长程内应力造成硬化. 长程内应力 其它位错对运动位错的作用力的范围约几百个原子间距,不受热激活过程 的影响. 加工硬化第一阶段 只有单一的滑移系开动,阻力 阻力来自位错源放出的位错环对位错源的作用力. 阻力 在切应力作用下位错源放出了n个为错环,如果增加应力,就产生新的为错环, 同时增加了对位错源的反作用力,当反作用力等于外加应力增量时,位错源就 停止动作了.
8µ d 3/4 ( ) , 式中:d − 滑移面间距;l-位错环移动的距离 9π l 依铜为例:d = 30nm;l = 600nm 。由上式得:θ = 75MPa . 第一阶段的加工硬化率:θ = 从铜的应力应变曲线测得:θ = 7. MPa。理论与实验吻合。 0
加工硬化第二阶段 位错运动的障碍: 产生L 位错运动的障碍:由于次生滑移系开动和螺位错的交滑移产生L-G不动 产生 位错,阻碍位错运动,形成塞积群。 位错,阻碍位错运动,形成塞积群。 不动位错的密度随应变的增加不断增加, L-G不动位错的密度随应变的增加不断增加,则位错的滑移距离随应 变的增加逐渐减小,即滑移线的长度随应变增加而变短。 变的增加逐渐减小,即滑移线的长度随应变增加而变短。
第四节
硬化第三阶段与加工软化
加工软化与交滑移 变形第三阶段加工硬化率明显降低—位错发生交滑移的过程有关。位错通过交滑移离开原先滑移面继续滑移。 位错发生交滑移的过程有关。 位错发生交滑移的过程有关 位错通过交滑移离开原先滑移面继续滑移。 位错的交滑移过程: 位错的交滑移过程: 主滑移面上( 主滑移面上(ABC面)有位错 ,分解为两个肖克莱位错:BC→Bδ+δC+SF 面 有位错BC,分解为两个肖克莱位错: BC与其他滑移面(BCD面)上的位错 交截,形成割阶,位错线方向沿 ,在交滑移面上分解为: 与其他滑移面( 交截, 与其他滑移面 面 上的位错BD交截 形成割阶,位错线方向沿BD,在交滑移面上分解为: BC→Bα+αC+SF αC和δC反应,生成梯杆位错 : αC+δC → αδ 反应, 和 反应 生成梯杆位错αδ: 继而有反应: Bα → B γ + γ α; B γ + Bδ → δγ 继而有反应: ; γ 两个梯杆位错αδ和 γ 压在主滑移面和交滑移面上,使割阶在交滑移面上不可动 两个梯杆位错 和δγ 压在主滑移面和交滑移面上 使割阶在交滑移面上不可动 当应力足够大时,交滑移面上的肖克莱位错 稍稍弓出,在应力和热激活下 交滑移面上的肖克莱位错αC稍稍弓出 在应力和热激活下, 和梯杆位错αδ反应 反应,生成可动的 当应力足够大时 交滑移面上的肖克莱位错 稍稍弓出 在应力和热激活下 Bδ 和梯杆位错 反应 生成可动的 不全位错Bα: Bδ +αδ → Bα 不全位错 Bα使割阶束集 产生滑动接点 接点 保持不动 随着接点 的移动 位错 和 Bα渐渐移出交滑移面 开始了宏观 使割阶束集,产生滑动接点 接点Y保持不动 随着接点X的移动 位错αC和 渐渐移出交滑移面,开始了宏观 使割阶束集 产生滑动接点X,接点 保持不动,随着接点 的移动,位错 渐渐移出交滑移面 的交滑移. 的交滑移
第三节
短程加工硬化理论
短程加工硬化的主要理论 林位错硬化理论和割阶硬化理论 主滑移面上运动的位错于林位错交截产生硬化。 林位错硬化理论 主滑移面上运动的位错于林位错交截产生硬化。 林位错——穿过主滑移面的位错。 穿过主滑移面的位错。 林位错 穿过主滑移面的位错
θ= ρ K1 L αµ , 式中:α − 系数;K1 = f ;K 2 = ,ρ f − 林位错密度;ρ p − 原生位错密度; 1/2 ρp K2 (ρ f )
•流变应力与位错胞尺寸的反比线性关系已在 、Al、Fe中得到证实。 流变应力与位错胞尺寸的反比线性关系已在Cu、 、 中得到证实 中得到证实。 流变应力与位错胞尺寸的反比线性关系已在 •位错胞和亚晶都内有长程应力场,因此在变形第三阶段短程加工硬化理论起主要作用 位错胞和亚晶都内有长程应力场, 位错胞和亚晶都内有长程应力场 •影响位错胞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变形量 影响位错胞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变形量大, 影响位错胞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变形量——变形量大,易形成位错胞;材料的层错 变形量大 易形成位错胞; 层错能大, 变形温度低, 能——层错能大,易形成位错胞;变形温度 层错能大 易形成位错胞;变形温度——变形温度低,不易实现交滑移,硬化 变形温度低 不易实现交滑移, 第三阶段推迟,难以形成位错胞。 第三阶段推迟,难以形成位错胞。
位错间的交互作用第5章 位错间的交互作用-加工硬化
主要内容
加工硬化现象的主要实验结果 长程加工硬化理论 短程加工硬化理论 硬化第三阶段与加工软化
第一节加工硬化现象的主要实验结果
应力-应变曲线加工硬化分三个阶段 应力 应变曲线加工硬化分三个阶段 ⑴第Ⅰ阶段-易滑移阶段
特点:加工硬化速率θ = dτ 很低,约为10−4 µ,滑移线细长分布均匀; dγ
设任意分布的位错间距r = 1
wenku.baidu.com
ρ
, 式中:ρ − 位错密度
µb2 每个位错单位长度的能量为u = lg(r /r0) (a),式中:ρ − 位错心部区半径 2π
如果位错运动到胞壁中没有相互销毁,设胞壁宽度为w,胞的尺寸为R, R w 1 则在胞壁内平均位错密度ρW ≈ ρ ;则胞内位错的平均间距rw = r ( ) 2 W R
µ bn 1/2 ( ) , 式中:b − 柏氏矢量;n-塞积的位错数;Λ− 常数。 2π 3Λ µ 以铜为例:Λ = 4 ×10−4 cm; n = 20 ~ 30。由上式得:θ ≈ ,与实验结果相符。
第二阶段的加工硬化率:θ = 300
总结: Seeger理论可解释加工硬化速率和滑移线长度随应变的变化。 总结:⑴Seeger理论可解释加工硬化速率和滑移线长度随应变的变化。 理论可解释加工硬化速率和滑移线长度随应变的变化 ⑵不能解释为什么塞积群产生的长程内应力不会因塑性弛豫而消 实际上塞积的位错很少。 失。实际上塞积的位错很少。 电镜下没有看到明显的塞积群图象 塞积群图象, ⑶电镜下没有看到明显的塞积群图象,观察到的一般是位错缠结 和胞状组织. 和胞状组织.
⑴第Ⅲ阶段-抛物线或动态回复阶段
特点:加工硬化速率随应变增加而降低,应力-应变曲线为一抛物线; 第三阶段开始的应力和加工硬化速率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小, 有加工软化现象; 变形温度和层错能升高,第二阶段渐不明显,由第一阶段很快过渡到第三阶段; 产生了螺位错的交滑移,出现滑移带和形成胞状结构。
加工硬化理论概述
µb2 rw 2 因此在胞壁内位错的平均能量为u = lg( ) (b) 1 2π r0 R 2
比较(a)式和(b)式,可知位错运动到胞壁中位错能量降低了。 在给应力下位错胞尺寸有一上限。假如胞的尺寸太大,在胞内会产生新的位错,以减小胞的尺寸。 1 合理的胞状尺寸约比位错平均间距(r = )大一个数量级。
第Ⅰ阶段和第Ⅱ阶段的加工硬化理论比较统一。第Ⅲ阶段加工硬化理论分歧 较大。 第Ⅰ阶段(易滑移阶段):只有单一的滑移系开动,应力水平低,同一个滑移面放 出的位错的间隔大.硬化来自单个位错间的长程应力场,所以硬化率很低. 第Ⅱ阶段(线形硬化阶段):提出理论较多,但都会涉及如下的一种和多种机制: ⑴原滑移系中位错塞积产生的长程应力场导致另一滑移系(次滑移系)开动, 于是产生大量林位错,位错滑动和林位错交割,增加位错滑移的阻力. ⑵林位错滑移使原来滑移系的F-R源产生大量割阶,带割阶的位错运动阻 力加. ⑶由于次生滑移系开动和螺位错的交滑移产生越来越多L-G不动位错,阻碍位 产生越来越多L 不动位错, 产生越来越多 错运动,形成塞积群,增大变形的抗力. 错运动,形成塞积群,增大变形的抗力. 由局部应力场引起硬化. ⑷由局部应力场引起硬化. 阶段硬化( ):应力足够大时 第Ⅲ阶段硬化(动态回复阶段):应力足够大时,螺位错大量交滑移或塞积群前 阶段硬化 动态回复阶段):应力足够大时, 的障碍在高应力集中下被摧毁,从而使塞积位错群的高应力场得以松弛, 的障碍在高应力集中下被摧毁,从而使塞积位错群的高应力场得以松弛,结果 硬化率下降;第阶段开始所需的应力随变形温度高而降低,是因为热激活有助 硬化率下降;第阶段开始所需的应力随变形温度高而降低, 交滑移. 交滑移.
晶体中只有一个滑移系统开动。 加工硬化速率对晶体位向和杂质非常敏感; 滑移线上没有螺型为错存在,位错组态多呈刃型位错多极子排列。
⑴第Ⅱ阶段-线性硬化阶段
特点:加工硬化速率θ = dτ 1 很高,约为 µ,和应变量呈线形关系;滑移线短而粗,长度随应变的增加而减小; dγ 300
加工硬化速率与晶体位向、温度和合金成分关系不大; 变形在主滑移系和次滑移系上进行,位错渐趋互相缠结,有形成胞状的趋势。
L − 滑移线长度。 1 因为应力松弛形成位错网后林位错的间隔等于原位错的间隔,所以K1 ≈ 1,通常认为α = 。 4 1 第阶段的硬化率:θ = µ,要求K 2 = 75,林位错理论无法解释。 300
总结: 理论简单, 总结:⑴理论简单,可解释硬化规律 不能说明晶体存在易变形区(软区)和不易变形区(硬区).( ).(位错结 ⑵不能说明晶体存在易变形区(软区)和不易变形区(硬区).(位错结 构的不均匀性. 构的不均匀性.
位错胞的形成 层错能交高的金属(Al、 、 、 ) 变形第三阶段 ,层错能交高的金属 、Ni、Fe、Nb)已能形成完善的位错胞 层错能交高的金属 层错能很低的金属(不锈钢、 黄铜),因不易交滑移 不能形成位错胞状结构。 黄铜),因不易交滑移, 层错能很低的金属(不锈钢、α黄铜),因不易交滑移,不能形成位错胞状结构。 位错原来是不规则任意分布的,为什么变形到一定程度会形成胞状结构呢? 位错原来是不规则任意分布的,为什么变形到一定程度会形成胞状结构呢? 形成胞状结构是一个能量降低的过程,可自发地趋于一个介稳定的平衡状态。 形成胞状结构是一个能量降低的过程,可自发地趋于一个介稳定的平衡状态。
1
ρ
当应力增加,胞的尺寸减小,因为位错密度随应力增加而增加:σ ≈ 可预期流变应力和位错胞尺寸存在反比的线性关系,一般关系式:
µb 1 µb 1 2 = ρ 2π r 2π
τ =τ 0 + k µbd − m , 式中:d − 胞的直径,多数试验结果m=1.
变形金属经历回复后形成亚晶,流变应力和亚晶尺寸的关系为Hall-Petch关系式(m= 1 )。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