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说课稿

肇源县大兴学校何海宝

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中的第七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下面我就这一课作一个简略的概述。

一、说教材

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沉和浮》共有8课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知道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有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教材分为四部分内容,分别是(1)马铃薯的沉浮;(2)观察比较两种液体;(3)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4)阅读材料。

二、学情分析

一般情况下,学生们对物体沉浮的关注,只落到物体的本身,如大小、形状、轻重等,很少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物体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这方面的经验,本课将引导学生展开对另一变量——液体密度的研究,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索项目。

三、教学目标

通过深入认识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课我设定了以下三个活动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而且更深地认识到有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2)科学探究目标:让学生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懂得马铃薯的沉浮与液体有关系。

教学准备:玻璃水槽两个、分别盛清水和盐水;一大一小的两个马铃薯;搅拌棒;食盐;等

四、教法与学法

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环境下,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身建构而获得的。结合这一理论和学生的素质特点,这节课我采用了直观教学、情境教学、启发教学、网络辅助教学和突出自主探究、自主交流、对话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这对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是很有帮助的。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这一过程的展现,本节课就将让学生去亲历这个过程。

五、教学设计说明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这节课上,我以游戏导入,变魔术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老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姓何,同学们叫何老师了就可以,我不仅会教科学知识,我还是一个魔法师呢!你们信吗?下面,何老师就给你们露一手,你们看,这是什么?对,土豆,学名叫马铃薯,是人人都爱吃,家家必备的食材。(板书:马铃薯),这小小的马铃薯就是我们这堂课的主角,下面老师就用这普通的马铃薯给大家再变一个魔术。老师准备了一杯液体,谁能猜一猜,马铃薯放进去之后会怎么样?(生回答:沉或浮)把马铃薯取出来擦干,同时把这杯液体放起来,只要老师吹一口仙气,马铃薯就

具有了魔力,不过老师还需要大家的配合,那就是请同学们一起大声说“土豆,土豆,浮起来”,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土豆在液体中浮了起来)怎么样?老师有魔力吧!怎么没有掌声?是老师的表演不够精彩,还是你们发现了什么?其实一切魔术都离不开科学原理的运用。马铃薯为什么在液体中有沉有浮呢?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去研究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这样通过魔术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对这节课就有了更多的期待。

2.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各有自己的想法,于是我先让学生预测,学生预测不外乎四种情况,在预测的基础上,我把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入两种液体中:结论是马铃薯放入1号水槽中都下沉,(板书:清水——沉)放入2号水槽中都浮了起来。以上实验现象与学生预测结果出现了矛盾,形成了认知冲突,产生了新的问题,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确定探究问题、提出探究假设

观察是认识的窗口,是思维的前提,对于事物,如果没有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就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首先我问学生:看到刚才的现象后,你们有什么新的问题要提出?有的学生会说:马铃薯为什么在1号水槽中下沉,而在2号水槽中上浮?根据已有知识经验,一定会有学生抢着说:2号水槽中是盐水,这时我因势利导:你的推测很有价值,那我们怎样证明2号水槽里装的是盐水呢?学生又卷入一场激烈的讨论风波中去。

这一环节的设计又一次激起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设计研究方案、开展实验研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过一番讨论,学生会提出自己的想法,有的说:观察,有的说:用鼻子闻一闻,有的说:用嘴尝,还有的说:放在太阳底下晒。最后确定了实验方案。用嘴尝和用鼻子闻都有危险,太阳晒效果太慢,用火烧比较好。这里我采取了对比实验的方法,目的是使实验结果更明显,接下来学生分组做实验,并回报实验结果:2号水槽液体的不锈钢勺上出现白色颗粒,可能是盐,1号水槽液体的不锈钢勺上没有任何物质渗出,可能是清水。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验证了自己的想法,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了。

(四)深化探究活动、推出实验结论

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要对推测作进一步的证实,是不是盐水真的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呢?根据学生的意愿我将一盒一盒的盐分发给学生让他们自制盐水,不一会儿实验结果出来了,课堂上出现了欢呼声,马铃薯浮起来了,实验成功了。可是有的组调制的盐水却没能使马铃薯浮起来,这时我找到实验没成功的小组问其原因,学生一定能说出因为盐放的太少了,这时我伺机总结并板书:浓盐水——浮,并且给没成功的小组再次发盐,到实验成功为止。实验成功后,学生高兴不已,通过小组汇报,达成共识,只有放入足够量的盐,达到一定浓度的盐水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五)扩展探究活动、学科学用科学

在扩展活动中,我让学生课下自己动手调试一杯浓糖水或一杯味精水,推测并验证马铃薯的沉浮情况,并给学生讲了有关死海的故事(课件展示有关死海的情况),这样即开阔了眼界,又将所学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还能引起学生对环境变化的关注。最后,我对本课做了总结。

(六)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