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古典园林艺术风格比较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风格比较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风格比较

2003年11月第5卷第6期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urna l of S outhe a s t Unive rs ity (Philosophy a nd S oc ia l S c ie nce )

 

N ov .2003V o l 15N o 16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风格比较

周武忠

(东南大学旅游学系,江苏南京210096)

[关键词]中西古典园林;艺术风格;差异;交流

[摘 要]中国园林追求自然天成,西方园林则追求秩序与控制,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

两者在造园思想和自然条件两方面的不同。18世纪以来中西园林艺术开始了积极的相互交流,但局部风格的借鉴并未改变中西园林自成一体的整体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TU 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511X (2003)0620090205

[收稿日期]2003-03-01

[基金项目]东南大学科学基金(9213002105)和人才引进科研启动基金(3013001079)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周武忠(1963—),男,江苏省江阴市人,东南大学旅游学系教授,建筑系博士后,研究方向:旅游规划与景观设计,园林艺术与美学。

18世纪以前,西欧大陆占主导地位的是几何规则式园林。园林题材的配合讲求几何图案的组织,在明确的轴线引导下作左右前后对称布置,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成各种规整的几何形状。强调人工美或几何美,认为人工美高于自然美。

[1]

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显示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美的巨大而深刻的理解力。明代的造园大师计成《园冶》中有“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之句,体现了中国园林以象征的方式展示的对自然的推崇,园林具有深邃幽远的意境。

本文从三方面分析中西园林风格迥异的原因,并用近代中西方园林互相交流的史实来证明这种差异的不可趋同性。

一、中西园林艺术风格差异的原因

11造园思想

从老庄哲学开始,理想失落的士大夫阶层不是顺应外界的变化而积极地调整心理结构,而是无视外界变化,在内心里顽强地保持着感情与心理平衡的稳定状态。与这种人生哲学相关的审美情趣,则是追求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不能时时遨游名山大川,藏身山林,便在市井中辟园林,理水叠石,作山林之想。

园林的创作原则即山水画论中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所谓外师造化,即以自然山水作为创作的楷模;而中得心源,则是指并非刻板地照搬照抄自然山水,而是要经过艺术加工使自然升华。艺术处理上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进而达到情感、精神的超脱。像西方那种“几何审美”观在中国古代绘画和园林中几乎是全然不见的,与之恰成对比的则是倾心于自然美的追求。

在西方,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就认为艺术美来源于数的协调,不管在什么种类的艺术中,只要调整好了数量比例,就能产生出美的效果。16~17世纪全欧洲自然科学的进展,使计算成为理性方法的实质,几何学是主要的科学。笛卡儿认为,艺术标准应该是理性的,完全不依赖于经验、感觉、习惯和口味。艺术中重要的是:结构要像数学一样清晰和明确,要合乎逻辑。此时的封建君权也在各艺术领域内建立了严格的规范,以便于控制艺术,颂扬强大的专制政体。他们所制定的绝对的艺术规则和标准就是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以代替直接的感性的审美经验,用数字来计算美,力图从中找出最美的线型和比例,并且企图用数学公式表现出来。

在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西方园林追求传达一种秩序和控制的意识,有时与园林之外自然界那明显的“杂乱无序”或“难以驾驭”形成对照;有时与园林之外城镇或都市的骚乱相关联;有时则与同花园相接的住宅生活的繁忙和紧张有关。这就是规则式花园的由来。

[2](P 1184)

通常,这类园林可包含

花木、喷泉、精心制作的雕塑等要素,以传述一种快乐、华美或奢侈的附加意识,与环境特征——自然界、城市或家庭形成对照。路易十四(1680年)的园林中有一种对规整性的极度要求,20世纪的“波兰次曼”园林中则有对华美的强求。

21造园材料

由于造园艺术的全部内容是靠物质材料(自然材料和人工材料)来体现的,是一种物化了的艺术形式,因而,中、西方造园艺术的差异比之其他艺术门类无疑会有更多的更直接的物质方面的原因。

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有众多的名山,这是造园家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中国也是盛产石材的国

家,造园家利用不同形状、色彩、纹理、质感的天然石,在园林中塑造成具有峰、岩、壑、洞和风格各异的假山,唤起人们对于崇山峻岭的联想,使人们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群山之中。因而,假山成为中国古代园林中最富表现力和最有特点的形象。

西方的自然地理条件则为西方规则式园林的起源提供了造园的物质基础。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公元前3000多年,古埃及在北非建立奴隶制国家。尼罗河沃土冲积,适宜于农事耕作,但国土的其余部分都是沙漠地带。对于沙漠居民来说,在一片炎热荒漠的环境里有水和遮荫树木的“绿洲”乃是最可珍贵的地方,因此,古埃及人的园林即以“绿洲”作为摹拟的对象。尼罗河每年泛滥,退水之后需要丈量耕地因而发展了几何学。于是,古埃及人也把几何的概念用之于园林设计。水渠和水池的形状方整规则,房屋和树木亦按几何规矩加以安排,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规整式园林。

31建筑物在园林中的地位

在法国,建筑统率着园林。不但建筑物在布局里占着主导地位,而且它迫使园林服从建筑的构图原则,使它“建筑化”。黑格尔在阐述西方古典园林时说:“……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于园林艺术的是法国的园子,它们照例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荫大道,修剪得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来造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为一座露天的广厦”。[3](P1103~105)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西方古典园林无论在情趣上或是构图上和其他各类建筑所遵循的都是同一个原则。不但花园,甚至连林园都建筑化了,道路、水池和小建筑物把几何格律带进了林园。在花园里,人们并不欣赏树木花草本身的美,它们只不过是有各种颜色和表质的材料,用来铺砌成平面的图案,或者修剪成圆锥形、长方形、球形等等绿色的几何体。花园的美,是这种图案和几何体的建筑美。

在中国,建筑并不一定统率园林,尽管江南私家园林中建筑物占有较大的比重,但在园林里面,还是园林的构图规则统率着建筑,建筑物只起点缀风景,或供游客驻足赏景、小憩娱乐之用;自然本身还随着湖石、竹树、流水等等渗透到建筑物里去,迫使建筑“园林化”,随高就低,打散体形,并且向自然敞开。人们欣赏的是树木花草本身的美,不但欣赏它们的自然形态,还欣赏它们的生命和“人格”。

二、中西园林艺术的交流

11交流史

17世纪末、18世纪初,法国的传教士在介绍中国园林艺术方面起了先锋作用。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李明在他的《中国现状新志》一书中明确指出,中国园林的设计意图是“模仿自然”。后来欧洲人正是在这一点上开始向中国靠拢的。法国人张诚对畅春园建筑物的记述,使欧洲人看到了在中国自然式园林建筑中对于悠然安逸的追求。而法国画家王致诚神父的介绍,则使欧洲人更为详细准确地了解到中国园林的艺术风格。这位曾参与绘制圆明园四十景图的法国画家,在1743年给住在巴黎的朋友达索的信里,详细描述了圆明园。在他看来,圆明园简直就是一座真正的人间天堂,“再没有比这些山野之中、山岩之上、只有蛇行斗折的荒芜小径可通的亭阁更像神仙宫阙的了”。他认为中国园林艺术的基本原则是“人们所要表现的是天然朴野的农村,而不是一所按照对称和比例的规则严谨地安排过的宫殿”,园林是“由自然天成”;无论是蜿蜒曲折的道路,还是变化无穷的池岸,都不同于欧洲的那种“处处喜欢统一和对称”的造园风格。王致诚认为,像中国园林这样以景为基本单位,园林不是简单的自然的一角,而是经过典型化处理的自然的艺术风格,比欧洲花园更富有诗情画意,更有深度。当王致诚的这封信汇编在1747年出版的《传教士书简》里以后,轰动了整个欧洲。不少王公贵族千方百计搜集有关中国园林的资料,托人复制圆明园四十景图和热河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巴伐利亚的路易二世,就设法复制了圆明园四十景图。韩国英神父的《论中国花园》则接触到中国园林的思想意义:“人们到花园里来是为了避开世间的烦忧,自由地呼吸,在沉寂独处中享受心灵和思想的宁静,人们力求把花园做得纯朴而有乡野气息,使它能引起人的幻想。”这样的思想,同当时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提倡的“返朴归真”,艺术必须表现强烈的情感的思想相符合,因而更是正中下怀。

就是在这种多方宣传、介绍中国园林艺术的风气引导下,法国人开始在他们的花园建造中采用某些中国园林的艺术手法。1670年,在距凡尔赛宫主楼1.5公里处,出现了最早的仿中国式建筑“蓝白瓷宫”。这是法王路易十四为取悦蒙台斯班侯爵夫人而建的,其外观仿南京琉璃塔风格,内部陈设中式家具,取名“中国茶厅”。达古亥公爵花园由原来的古典主义形式,改成了具有中国味的、有叠石假山的花园。1772年,巴黎郊区的商蒂府邸在大草地的东边扩建,形成广阔的水域,还有假山岩洞和画廊。1774年路易十五下令将凡尔赛花园里经过修剪的树统统砍光,因为中国式的对自然情趣的追求,也影响了法国人对园林植树原则的认识。有人将此

19

第6期周武忠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风格比较

看作是中国园林艺术在法国取得最后胜利的标志。

中国园林艺术真正发生实际影响还是在英国。由于英国文化有着强烈的爱好大自然的传统,所以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中国园林艺术的基本意匠。早在1685年,坦柏尔伯爵便在他的《论伊壁鸠鲁的花园,或论造园艺术》一文中,称赞“中国人运用其丰富的想象力来造成十分美丽夺目的形象”,“中国的花园如同大自然的一个单元”,它布局的均衡性是隐而不显。英国最早的现实主义散文家艾迪生也赞美中国园林表现大自然的创造力,“总是把他们所使用的艺术隐藏起来。”就在当时对中国园林艺术所知不多的情况下,英国人还是竭力凭所了解到的一些中国的造园经验来构筑他们的花园。[4](P1252~324)

到了18世纪中叶,中国园林艺术对英国人的影响就更大、更具体了。这种影响的深刻化,首先应归功于当时的著名学者钱伯斯。出生于苏格兰的钱伯斯在1742~1744年间,曾以押货员的身份来到中国广州,搜集了一批建筑、园林等方面的资料。他对中国园林抱着浓厚的兴趣,参观过一些园林,又向另一个名叫李嘉的中国画家请教过造园艺术。回国之后,他先后出版了《中国建筑、家具、服装和器物的设计》、《中国园林的布局艺术》、《东方造园艺术泛论》等著述。作为一名建筑师,钱伯斯对中国园林和建筑的理解比过去的商人和传教士深刻得多。他主张“明智地调和艺术与自然,取双方的长处,这才是一种比较完美的花园”。而中国园林“虽然处处师法自然,但并不摒弃人为”,它的“实际设计原则,在于创造各种各样的景,以适应理智的或感情享受的各种各样的目的”。所以钱伯斯认为“中国人的花园布局是杰出的,他们在那上面表现出来的趣味,是英国长期追求而没有达到的”。他还谈到了中国园林的性情、中国园林所运用的对比手法、中国园林造成的悬念和意境,以及园林中的建筑物等等。1757~1763年间,钱伯斯在为王太后主持邱园设计和建造时,就在园中运用了一些中国园林的手法,辟湖叠山,构筑岩洞,还造了一座十层八角的地道的中国砖塔和一座阁子,这两幢建筑物比以前欧洲任何一幢中国式建筑都更接近真正的中国式样。钱伯斯的著作和邱园设计,对当时的英国人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一时间,仿效中国园林池、泉、桥、洞、假山、幽林等自然式布局风格的新高潮在英国各地兴起。恰如德国美学家赫什菲尔德在《造园学》一书中说的:“近来没有别的花园像中国花园或者被称为中国式的花园那样受到重视的了。它不仅成了爱慕的对象,而且成了摹仿的对象。”

受中国园林的影响,当时欧洲人不仅推崇中国园林的建筑,中国式的小建筑物已在欧洲花园中相当流行,而且也改变了原有园林水域设置的方法,水体被处理成自然式的形状和泊岸。在植物配置方面,也摒弃了原有的行列式种植和几何式的整枝法,而是任树木自然生长,注意品种多样,讲究四时有景,自然配植园林花木。

中国园林艺术对法国和英国的花园设计、建造的影响,一直持续到很久以后,有些按照中国风格建构起来的花园至今仍保留着。在巴黎就有20多处建有中国式桥亭的花园,现存巴黎近郊“喷奈园”内的木桥和亭子就充满了中国情调。

受法国和英国仿效中国园林之风的影响,欧洲大陆其他各国也都竞相步英法的后尘。在德国,卡塞尔附近的威廉阜花园,是德国最大的中国式花园之一。1781年,在它南面的威森斯坦地方,面山傍水,造了一所叫“栏村”的中国式村落,里面全是中式农舍,中央有一座圆形的小庙,有一道木质的“跨越激流的中国桥”。在德骚附近的奥朗宁波姆花园内,一道弯曲的小溪从花园里穿过,溪上架着几座桥;湖畔有中国式茶亭,茶亭四周散布着小小的假山;在人工的小丘上,造着一个塔。完全是一个中国风格的花园。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郊区德劳特宁尔摩中式园亭,里面的殿、台、廊和水景,纯粹是中国风味。还有同地的海迦中式花园,都是造园家派伯为国王设计的。在波兰,国王奥古斯都在华沙的拉赵克御园中也建起了中国式桥和亭子。在意大利,曾有人特邀英国造园家穆尔到罗马,将布尔基斯庄园的一个景区改造成中国园林的自然式布局[5]。

表1所列17座欧洲园林有15座中具有中国艺术风格的景观是在18世纪建造的,在另外2座园林(即法国T redarzec的Kerdalo花园和捷克布尔诺的K rom eriz花园)中的具有中国艺术风格的景观均建于20世纪。这说明确实直到18世纪中国园林才对欧洲园林发生实质性影响。

中国园林艺术就是以这种自然的倾向、“宛自天开”的布局、清雅幽远的意境和纵横无涯的想象力,吸引并感染了欧洲人,以至对欧洲园林艺术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并赢得了“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如今,“明轩”、“芳华园”、“燕秀园”的先后“出口”西方,表明这种影响依旧存在。

29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卷

表1 欧洲园林中具有中国艺术风格的景观

序号园林名称所在地建造年代中国式景观特征

1Chateau de Bagatelle法国巴黎1777一座轻盈的中国式宝塔

2Chateau de Canon法国卡昂(Caen)17世纪后期一座鲜红色的具有中国艺术风格的凉亭3Kerdalo法国T redarzec1964杜鹃花簇拥的中国宝塔

4Kew:Royal Bo tani2

cal Gardens

英国伦敦1772一座中国式宝塔及大量的中国原产的植物

5Pusey House英国普塞(Pusey)1748一座装饰性的中国桥

6F rederiksberg H ave

and Sonderm arken

丹麦哥本哈根18世纪末一座18世纪后期的中国亭

7L iselund丹麦博雷(Bo rre)18世纪后期一座飞檐翘角的中国式八角亭8D ro ttningho l m瑞典斯德哥尔摩17世纪后期中国式建筑‘K ina’

9H aga Royal Park瑞典斯德哥尔摩1785一座18世纪后期的中国亭

10Englischer Garten德国慕尼黑18世纪一座中国木塔

11Schlo ss

V eitshochhei m

德国维尔茨堡1763几座中国亭

12K rom eriz捷克布尔诺1691一座20世纪的中国亭

13V lasi m捷克布拉格1755一座18世纪后期的中国亭

14Schlo sspark

O ranienbaum

德国奥拉宁堡

(O ranienbaum)

17世纪末

中国花园:模仿英国邱园的五层宝塔,几座中国式小桥

和茶社。

15Park Sanssouci and

Charlo ttenhof Park

德国柏林1715中国式茶社及其花园

16Lomono sov

(O ranienbaum)

俄国列宁格勒(属欧

洲)

1762~1768一些房间采用中国式装饰的所谓“中国宫殿”

17Pushkin(T sarskoe

Selo)

俄国普希金(属欧

洲)

18世纪中期若干中国建筑,包括亭、戏院、一座完整的中国村庄

注:本表依据Penelope Hobhouse和Patrick T aylo r所编《T he Gardens of Europe》(1990)一书编制。

当然,这只是中西园林艺术交流的一个方面。大概在16、17世纪,基督教会在我国出资兴建了不少西式建筑。园庭作为建筑的引伸,随着西方思潮和物质文明的入侵,尤其是建筑艺术的西化,在绿化环境上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西式园林。澳门、广州、扬州、安庆等地不仅有许多西式建筑,也出现了一些仿西式园林,如扬州有仿西式建筑和园林的澄碧堂、水竹居。水竹居是西式喷水池。安庆南门外五氏花园,“承重处依照西洋立柱法”,作重台叠馆。“重台者,屋上作月台为庭院,叠石栽花于上,使游人不知脚下有屋”(事实上为屋顶花园);“叠馆者,楼上作轩,轩上再作平台,上下盘折,重叠四层”(沈复《浮生六记》卷四)。而圆明园中的长春园,则是西式园林建筑中的集大成者,园中的欧式宫殿和西洋水法,体现了浓郁的西式风格。整个建筑群体是在西方传教士的设计下,由中国工匠精心制作而成。在典型的中国园圃中而能见到凡尔赛和德?圣克劳式的大喷水池和巴洛克宫苑,这在世界造园史上可称是一个划时代的新作,亦是中西造园艺术交流、融合的代表名园。

21对交流的评价

由于中西园林艺术具有不同的精髓,追求各自的理想,因此,在艺术形态上有着很大差别。中国园林的象征主义手法,无论是用山石,或用水池,或通过对花木的选择和布置,总是存在,且总是有意识的,而这一方式在大多数西方园林中并不普遍。相反,古代的中国园林也缺少西方人希冀找到的成分,特别是缺少规则、对称的规划布置(包括其主要轮廓以及将园林栽植和花坛组成图案式的细部),人工操纵水源组成喷泉,以及对草坪的大量应用。

39

第6期周武忠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风格比较

尽管这些要素也偶尔出现于中国现代园林中,却只是对西方园林模式的仿造,引进的历史也相当短。

在西方园林史上,18世纪也有自然风景园林发展起来。但英国自然风景园林意在模拟自然,最好的风景园林通常旨在表现一个理想化的“自然”式样。而中国自然山水园不仅要“外师造化”,还须“中得心源”,亦即以自然山水作为创作的楷模,但并非刻板地照搬照抄自然山水,而是要经过艺术加工使自然景观升华。中国造园思想中的自然审美心理表现为人与自然的融合,进而达到情感、精神的超脱。换句话说,英国的风景园与中国的山水园虽然同为自然式园林,但前者是写实的,后者为写意的,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

总之,由于中国和西方的历史条件、文化传统、民族审美心理诸方面的差异,园林艺术和园林美学思想形成为中国和西方两大系统,在世界园林史上竞放异彩,各有千秋。

[参考文献]

[1]Zhou W uzhong.Co mp a ra tive S tudy of Ch 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a l Ga rden ing A rts[Z].XX III Internati onal Ho rticul2 tural Congress,F irenze(Italy),A ugust27-Sep tem ber1, 1990.

[2]周武忠.寻求伊甸园[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

[3]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三卷上册)[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7.

[4]陈志华.外国造园艺术[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

2001.

[5]Penelope Hobhouse&Patrick Taylo r1The Ga rdens of Europ e

[M].N ew Yo rk:R andom House,Inc.1990.

A com parative study on artistic styles of Ch i nese and

western classical garden art style

ZHOU W u2zhong

(D ep art m ent of T ou ris m,S ou theast U niversity,N anj ing210096,Ch ina)

Key words: Ch inese and w estern classical garden;artistic style;differences;comm un icati on Abstract: D ue to the differen t gu iding though t and bu ilding conditi on s,there ex ist the differen t artistic styles of garden s betw een Ch ina and the w est.T he fo rm er sough t the natu ral beau ty w h ile the latter w as in p u rsu it of artificial beau ty.T he comm un icati on and i m itati on betw een them has started since the17th cen2 tu ry,bu t th is did no t au then tically change their differen t styles.

(上接第47页)

The m iddle depart m en t and i n ter i m em ploy m en t

i n English i ndustr i alization

GAO D e2bu

(E cono my Institu te,P eop le’s U niversity,B eij ing100872,Ch ina)

Key words: indu strial revo lu ti on;m iddel dep artm en t;in teri m em p loym en t;handicraft indu stry in w o rk2 shop s;fam ily indu stry

Abstract: In the p rocess of English indu strializati on,there ex isted a m iddle dep artm en t w h ich functi oned as a tran siti on from the traditi onal dep artm en t to m odern indu strial dep artm en t.T h is in teri m dep artm en t p layed an i m po rtan t ro le in train ing labo r fo rce and alleviating the p ressu re of em p loym en t,thu s m ak ing English indu strializati on avert the difficu lt po siti on of“duality structu re”.

49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卷

园林艺术鉴赏论文

园林艺术在中国 ——以拙政园为例浅析意境的组织规律 摘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造园者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将风、雨、月等自然景物收入园中,为园所用。将各个景语串联表达出个人的思想,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形成的游园线路,使得游览者在游园过程中达到身心上的愉悦以及精神上的升华。 关键词:拙政园、意境、组织规律、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18世纪英国宫廷建筑师威廉姆·钱伯斯说:“中国花园的实际设计原则,在于创造各种各样的景,以适应理智的或感情的享受的各种各样的目的。”这句话指明了中国古典园林就是以抒情言志为其艺术内容,用山水石头花木、亭台楼阁的艺术形式来加以表现的,此之为追求意境。而意境的组织则能使游览者感受到造园者的思想,更好的理解造园者的主观情思。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追求意境 (一)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范畴。简单来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所谓的园林意境,则是通过园景形象所反映出来的情意,使游览者触景生情并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叶朗认为: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是园林意境的创作和欣赏[1]。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一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比在其他艺术门类更为清晰突出,也更容易把握。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同意境的实质一样,是园主内省和外观的统一,是园主的主观情思和客观的景物融为一体。拙政园就是反映了王献臣的思想感情,他为人处世的准则、他的爱好、趣味等。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就是园林艺术体现出的思想感情与园景内在本质的统一的联系。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本质就是意和境的契合。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 不论是描写山水还是乡村田园,都要符合一定的自然规律,符合自然界各种景物的构成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论文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组织规律 ——以拙政园为例 摘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造园者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将风、雨、月等自然景物收入园中,为园所用。将各个景语串联表达出个人的思想,按照一定的组织规律形成的游园线路,使得游览者在游园过程中达到身心上的愉悦以及精神上的升华。 关键词:拙政园、意境、组织规律、古典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是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之一。18世纪英国宫廷建筑师威廉姆·钱伯斯说:“中国花园的实际设计原则,在于创造各种各样的景,以适应理智的或感情的享受的各种各样的目的。”这句话指明了中国古典园林就是以抒情言志为其艺术内容,用山水石头花木、亭台楼阁的艺术形式来加以表现的,此之为追求意境。而意境的组织则能使游览者感受到造园者的思想,更好的理解造园者的主观情思。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追求意境 (一)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范畴。简单来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意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所谓的园林意境,则是通过园景形象所反映出来的情意,使游览者触景生情并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叶朗认为:明清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是园林意境的创作和欣赏[1]。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一说在园林艺术、园林美学中得到了独特的体现。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意境”的内涵在园林艺术中的显现比在其他艺术门类更为清晰突出,也更容易把握。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同意境的实质一样,是园主内省和外观的统一,是园主的主观情思和客观的景物融为一体。拙政园就是反映了王献臣的思想感情,他为人处世的准则、他的爱好、趣味等。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实质,就是园林艺术体现出的思想感情与园景内在本质的统一的联系。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本质就是意和境的契合。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创造 不论是描写山水还是乡村田园,都要符合一定的自然规律,符合自然界各种景物的构成

古典园林艺术赏析——苏州拙政园

A大学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论文题目苏州拙政园浅析 学号 姓名 联系方式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学年学期 年月日 拙政园位于古城苏州的东北隅,就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与北京颐与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合称中国古典四大园林。拙政园就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就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塑、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作为江南园林的代表,拙政园以水见长,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汉族水乡特色。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拙政园的一草一木、一池一塘、一厅一屋,每一处景观与设计,都就是历任主人营建、积累的结果。可以说,数百年来拙政园虽然经历了不同的设计者与维护者,但不同时期拙政园的主人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宗旨与目标,即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创造、利用、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力图营造、维护一个最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接下来,我从园林构建的山水、地形、植物与建筑四个方面来浅赏一下这一古典名园。 拙政园在开始营建时,由当时的大家文征明主持设计。文征明的总体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概括为因地制宜、法乎自然。拙政园所在地原本就是一块地势低洼之地,因排水不畅,多积水,单纯从造园角度瞧,这块地非理想之选。考虑到苏州地区地下水丰富,地势 低下利于开池引水,文 征明非但没有对这块 低洼之地大动干戈如 填土等,反而巧妙地以

水造景,以水彰景,以水联景,以水为主线设景布点,将31处景点尽数囊括其中。此后描摹诸景点时即以水为脉络,如“循水而西”、“至就是水曲折而北”、“水尽,别疏小沼”、“又前循水而东”、“至就是水曲折而南”、“至就是伏流而南”,总之,“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如此,将拙政园内的景点串成一体。时至今日,拙政园仍然“以形状富有变化的水池串连各景区,成为既有主次、又有变化的统一体”。如中部水面,被池中二岛及房屋、曲桥、花木分割为几部分后,显得水面流通环回,空间层次丰富,景物立体深远。除主池外,还以支流、水廊萦回于亭馆山林之间,一些水池内还挖有一定深度的水井,与地下水相通,水堪称拙政园的灵魂与纽带。大面积水面可以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再加上相对稀疏的亭榭小筑的点缀,行走其中,不但可以感觉到浓厚的江南水乡气息,更容易体会一种疏朗、雅致、天然的风光。 在植物方面,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园中景观很多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片,“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竹涧,“夹涧美竹千挺”,“境特幽回”;瑶圃百本,花时灿若瑶华。”归田园居也就是丛桂参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藓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杏花盛 开,“遮映落霞迷涧 壑”。秋日之木芙蓉, 如锦帐重叠。冬日老 梅偃仰屈曲,独傲冰 霜。盈步园中,泛红 轩、至梅亭、竹香廊、 竹邮、紫藤坞、夺花 漳涧等景观无一不让 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各种花木植物,都非长于帝苑深处的奇花异葩,都就是就地取材的普通花木罢了,但就就是这些普通花木,经过不同品种的互相搭配,再与园内的地形、水流、建筑相互呼应,就很容易地在闹市之中隔出了一方山林野趣之地。山水今天的拙政园仍以“林木绝胜”著称,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百分之八十就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香远益清”,“荷风来四面”);

论中外园林艺术特点比较

论中外园林艺术特点比较 摘要:由于中西方对自然的认知不同、造园思想的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审美情趣、造园方法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中西方园林景观在园林类型、园林规模、园林与建筑的关系、造园艺术与美学风格方面的巨大差异。 关键词:中西古典园林;艺术风格;差异;研究; Abstract: In the West as a result of natural cognition is different, gardening ideological differenc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esthetic taste, gardening and different methods and other factors, resulting in the western landscape in garden type, landscape scale, landscape and building relationships, garden art and aesthetic style of the great differences. Key words: Chinese and Western classical garden art style; differences; study; 0引言 园林是栽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览休息的风景区, 是建筑向室外空间拓展的一种形式, 自古以来一直是建筑艺术中较为特殊的一个分支。园林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来烘托建筑的美; 二是利用各种造园元素来再造自然, 为人们提供一个美丽的户外活动场所。正因为如此, 人们又将园林看作是建筑的一种有机延伸。的确, 游览园林是人类最纯洁的乐事, 最能怡悦人的精神。没有它, 宫殿和建筑物不过是粗陋的手工制品而已; 它又是建筑艺术最好的修饰, 能给我们的生活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 能怡悦我们的精神, 因而是最完美、最纯洁的艺术之一。 园林艺术创作是按一定的功能和审美需要,将山水、植物、建筑进行有机组合。世界各国均有自己的造园活动,并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如中国古典园林、法国古典园林、古希腊园林、古罗马园林、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伊斯兰园林、日本古典园林等,这些园林都自成体系,有明显的特点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但概括地讲,前两种风格最为典型并引人注目,一直成为中、西方园林艺术风格的代表。中国园林追求自然天成, 西方园林则追求秩序与控制,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1总体布局上的差异 中西园林的一个区别就在于是突出自然山水还是突出建筑。中国古典园林在总体布局上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园林景观构图主体, 其花木配合山水布置,园林建筑亦服从于周围的自然环境, 与山水树木相协调, 并作为陪衬、表现或点缀山水意境的一部分。中国传统造园要求人工美与自然美的高度统一, 所以, 在园林设计中遵循“ 山水为主、建筑是从”的原则。

我国古典园林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园林就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中国造园艺术,就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与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又多彩多姿,极具艺术魅力,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就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 一、中国古典园林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园林大都就是文人、画家与匠人合作的结晶。园林概念首次出现在明代,计成在其造园巨著《园治》一书中所述:“大凡造园,不分市村城郊,地段以僻静为胜……景物可因借随机……”。其意思就是,在一定地段范围内,或对天然山水进行利用改造,或人力兴造山水地貌,结合景载与植载,并安插布局相适宜的建筑,从而构成一个兼具游览、居住、观赏的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有三大要素,即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园路建筑。山就是永恒稳定的象征,大园山大,主山多就是土山,山石用在重点部位称“山骨”;小园山小,可全用山石堆叠;水就是智慧与廉洁的象征,水从山泉流出,通过曲折的溪涧最后汇成大池,成为园林的主体水面。花草树木富有生机,象征着欣欣向荣。花草树木就是自然式的,讲究意境,花木种类的选择都要顺应地形、朝向等自然气候条件与植物的生长习惯,同时特别注意保留原有的古树与植被,使之成为全园植物的骨干。园路建筑讲究“曲径通幽”,建筑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的景物交织在一起。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与主山池相对,自然景色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有点景与观景的建筑。建筑与园路还起着分隔空间与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类型 (一)按所有者身份分类 1、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就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瞧来,国家的山河都就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就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与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2、私家园林

中外园林景观赏析结课作业

中外园林鉴赏 王佩佩 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 12402010608 1.摘要 园林是一种立体空间综合艺术品,是通过人工构筑手段加以组合的具有树 木、山水、建筑结构和多种功能的空间艺术实体。我认为园林的结构主要由树木、山水和建筑三项要素所构成。而且三个要素呈有机的组合状态,构成完整的缺一不可的空间艺术境界。比如只有树木,没有人工改造的山水和建筑,则无异于植物园、林场;只有建筑,没有树木及山水,又无异于一般工厂、学校、医院及民居等。三种要素巧妙地熔于一炉,才构成园林这一综合艺术实体。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且呈现出诸多差异,而西方园林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但从整体上看,中、西方园林由于在不同的哲学、美学思想支配下,其形式、风格差别还是十分鲜明的。 2.关键词 中外园林建筑特点风格 3.课堂内容 课堂上介绍了很多建筑的鉴赏,包括古罗马的建筑,绝对君主时期的法国园林,伊斯兰建筑的风格,日本造园艺术以及中国江南的四大园林。 古代罗马建筑是建筑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承载了古希腊文明中的建筑风格,凸显地中海地区特色,同时又是古希腊建筑的一种发展。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以及巴尔贝克(在今黎巴嫩)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从剧场、角斗场、浴场和公寓等形制来看,当时建筑设计这门技术科学已经相当发达。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写的《建筑十书》就是这门科学的总结。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古罗马建筑艺术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 法国在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专制王权极盛时期开始竭力推崇古典主义的建筑设计风格,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造型设计极为严谨,普遍采用古典柱式,内部装饰丰富多彩,以规模庞大、造型雄伟的宫殿建筑和纪念性广场建筑群为代表。早期法国古典建筑的主要代表有巴黎罗浮宫的东立面、凡尔赛宫和巴黎伤兵院新教堂。由于古典式设计风格的盛行,罗浮宫的东立面被视为恢复古代理性美的典范。凡尔赛宫不仅创立了新的宫殿设计形制,而且在规划设计和园林艺术上均被当时的欧洲各国效法。被誉为法国绝对君权最重要的纪念碑。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建筑的主要类型,它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居民点中必须建立的建筑。真寺建筑必须遵守伊斯兰教的通行规则,如礼拜殿的朝向必须面东,使朝拜者可以朝向圣地麦加的方向做礼拜,就是面向西方;礼拜殿内不设偶像,仅以殿后的圣龛为礼拜的对象;清真寺建筑装饰纹样不准用动物纹样,只能是植物或文字的图形。 日本园林以其清纯、自然的风格闻名于世。它有别于中国园林“人工之中见自然”,而是“自然之中见人工”。它着重体现和象征自然界的景观 ,避免人工斧凿的痕迹 ,创造出一种简朴、清宁的致美境界。日本园林的精彩之处在于它的小巧而精致,枯寂而玄妙,抽象而深

中西建筑艺术的比较

中西文化差异之我见 建筑艺术的比较 摘要: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社会发展进程的不同,中西民族在一整套哲学观念、文化传统、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并且,反映到民族的艺术性格上也有许多重大的不同。这种不同在各种艺术中都有表现、建筑艺术也并不例外,无数无名的工匠世代相传,惨淡经营所创造的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也曾取得了独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的伟大成就,也散发着东亚地区特有的泥土芳香,表出中国文化特有的伟岸俊秀,而显示了和西方不同的风貌性格。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建筑文化相互借鉴相互影响。 关键词:中西文化建筑艺术差异相辉映 建筑是艺术世界中最庞大、最引人注目的一员。它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是人们遮风挡雨,抵御烈日冰雪的必要生活设施,同时又具有很强的社会文化价值。世界各地保留的各种建筑遗址个古建筑,如实地记录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近年来,随着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频繁,人们越来越多地发现,中国建筑恶和西方建筑,无论在形象内涵,还是风土神调上,都存在着很大差异。 一、中西传统文化对建筑艺术的影响 (一)、中西建筑文化的主要特点对建筑艺术的影响 如果要用简明扼要的话语来点明中西建筑文化的主要特点,那么,从传统建筑来讲,许多史学家似乎都会选择“变革”和“稳定”这一组意义相对的词汇。 1、中西传统建筑的“稳定”和“变革” ﹙1﹚、首先,“变革”描绘出古代西方建筑发展的轨迹,从纪元前古老的埃及建筑、两河流域建筑,稍后的古希腊、古罗马建筑一直到公元后罗马帝国个中世纪基督教建筑,“变革”一直是西方建筑文化的主调。尽管这些建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继承和借鉴关系,但似乎的“遗传因子”的同一性变成“隐性”的

中西古典园林对比分析

中西古典园林对比分析 2015年6月

前言-------------------------------------------------------------------------------- 一.中西园林历史的传统作用------------------------------------------------------ (一)中西园林差异......................................................................... ................... (二)中西园林形成的过程......................................................................... . 1.中国古典园林形成的原因...................................................................... 2.西方古典园林形成的原因................................................................ 二.中西古典园林的审美思想异同......................................................................... ..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思想......................................................................... ..... 1.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美......................................................................... ... 2.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 (二)西方园林的审美思想........................................................................ 1.西方园林的人工美......................................................................... ........... 2.西方古典园林的形式美........................................................................ 3.西方古典园林的逻辑与清晰的调理美............................................................ 三.中西古典园林的构成手法....................................................................... ......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成手法....................................................................... (二)西方古典园林的构成手法....................................................................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漫步中外园林艺术》 一、设计理念。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指出:“美术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于人文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体验、交流评述等教学活动”,并指出:“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为此,我在教学中尝试使用构建“生活课堂,实现教学生活化”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策略。 二、教材分析 《中外园林艺术》是高中美术“美术鉴赏”模块中的内容,围绕世界各国的园林艺术展开,包括园林的形式功能、各国家园林的介绍及现代园林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和独特意义。第一部分是园林艺术的欣赏。先引导学生评述周围的居住环境,说明园林的功能意义。再介绍不同国家园林艺术,让学生对园林艺术产生宏观认识,提高审美水平。第二部分通过让学生运用绘画创作方式来体验各国园林特色的居住环境,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各国园林的特色的理解,深化所学知识。 三、教学目的 1、学生了解中外园林艺术的流派和特色,建立对园林艺术基础面貌的认识。 2、学生探讨并体验不同园林风格背后的审美文化上的差异,发展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3、学生体会中国园林的特殊意义,树立发扬民族文化的信心,能注意和生活结合。 四、教学难点 以中外园林艺术特点为出发点探索不同园林艺术流派的产生原因和发展脉络,结合生活实际分析艺术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和决定因素。 五、教学重点 1、了解中外园林的主要流派,建立对园林艺术基础面貌的认识;培养初步的鉴赏力。 2、初步掌握南北方园林整体风格的区别。 六、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励自主探究 在导入新课时,老师用学生熟悉的家乡环境创建生活情境:“宣威每年都要新建一些公园和广场。这是为什么?” 学生:“改善人们居住的生活环境,提升宣威的城市品味。” 教师:“老师很想知道每一位学生的家的外部环境是什么样,这儿有两幅图片一个是房间和空地,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环境,畅谈一下自己会用到什么元素美化居住环境。”学生提了很多建议。 教师:“大家提到的很多东西都用到了园林创作素材,虽然大家不是专业的园林设计师,但很多创意都很符合园林的设计思路:‘诗情画意’。园林的创作在自由自在的想象中最容易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中外优秀的园林艺术,来感受它巧夺天工的美丽。” (评析:美术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际,因此,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去创设情景,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使其自主地积极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二)、创设探究空间,主动发现新知 1、认识中国园林 教师:一提到中国园林,大家首先会想到的是什么? 学生:颐和园!苏州园林! 教师:接下来我们共同来欣赏南北方园林的代表,在欣赏过程中,请同学思考体会南北方园林的特点差异。 多媒体播放:欣赏北方皇家园林作品和南方私家园林作品 学生:北方面积较大,气派宏伟。南方面积小,再现‘诗情画意’的意境。 (评析:学生能欣赏园林的具体不同,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学生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完成了对中国南北方园林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认识外国园林 教师:接下来欣赏国外优秀作品,同学们同样要注意观察其中的区别。 学生观察、思考。 (三)、自主总结规律,验证领悟新知

浅谈中西宗教建筑的差异

浅谈中西宗教建筑的差异 中国建筑体系与西方建筑体系,是在完全不同的两个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与不同民族的宗教观念有密切联系。不同的宗教观念,也直接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建筑理念、建筑法则及建造方式。 伦理观念、心理气质、宗教意识、传统文化 中西传统建筑的艺术气质,在宗教建筑方面体现得较为突出。古埃及的君主利用宗教的神秘来统治国家,因此,宗教对埃及艺术和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埃及人坚信人死后还能复活,这种对死亡的认识促使历代法老把大量精力花在建筑陵墓和庙宇上。金字塔和神庙建筑非常巨大,庞大的体积和重量,给人以精神压力,让人心中产生巨大恐惧和压抑。尤其是著名建筑卡纳克神庙,它有直径3.5米的圆柱134根高达21米,全部是石质的。神庙是王权神化的集中体现。 希腊人在对神的信仰上不逊于埃及人。希腊神话是 希腊艺术的土壤,希腊人几乎把每一种自然现象都解释 为神的作用,赋予神以人的面貌、性格和思想情感多神 教的信仰左右着希腊人的社会生活,神庙就是城邦的象 征。在建筑上创立了多利安、爱奥尼、科林斯三种石柱 式风格。这三种形式在古代西方建筑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古罗马人也接受了这一概念,所以古希腊和古罗马 人在建筑上留下的最重要的作品就是神庙。 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又被基督教更浓的神学所笼罩。 教堂作为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繁荣和力量的象征。“这 一时期的人民都是狂热的宗教信徒,甚至统治者都不例 外,唯一的知识就是背诵禁欲主义信条和圣经词句。这 时期的艺术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充当上帝与教会代言 人的角色。”拜占庭式、罗马式、哥特式教堂就是这一 社会现实最好的建筑体现。所以,反映神权的宗教建筑 在欧洲建筑史中长期占据着主流地位。欧洲的教堂多用石头建造,著名的教堂工程都十分巨大,经常要经 历十几年或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建成。 西方的宗教建筑重在外现人心中的宗教激情,把人内心中的迷惘和狂热、幻想和茫然都化成实在的视觉形象,借助这形象进一步把人的情感推向更高的境界。除希腊神庙外,西方宗教建筑都浸泡在沸腾的激情中,超凡的巨大尺度,强烈的空间对比,神秘的光影变幻,配以雕刻的体形,激情飞扬的动势。这些在埃及、拜占庭、罗马、哥特、巴洛克的神庙和教堂甚至于现代建筑(如巴黎近郊的勒·西兰的圣母教堂1922-1923)中都可以找到大量的例证。即使是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时期的教堂也不能完全摆脱这种建筑结构。尽管有不同程度上的差别,但它们在表达宗教的非理性这一方面是共同的,其作用都在于通过建筑艺术来感染人的理性,强迫人们跟随传教士走向彼岸。 这种特点在哥特式教堂中表现得尤其突出,那垂直向上飞腾的动势最为迷人,又尖又高的群塔,瘦骨嶙峋的笔直束柱,袒露的骨架结构,飞拱尖券,彩色玻璃透过来的富于变化的彩色光线使人产生一种腾空而起、飞向天国的神秘宗教情感,似乎人们的灵魂也随之升腾,一直升到上帝的脚下。 而中国社会发展史决定了中国建筑艺术要沿着自己的道路发展。 巴黎圣母院建于1163—1345年,建了182年

人教版初中美术 《移步换景 别有洞天—中国古典园林欣赏》教案1

《移步换景别有洞天—中国古典园林欣赏》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被誉为“园林之母”,在世界艺术的百花丛中独树一帜。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载体,它不仅客观而又真实的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的不同背景,社会经济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的折射出中国人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蕴涵了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以及山水诗、山水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凝结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和智慧。可现代的城市提供给我们的是另一种生存环境,学生难以理解古典园林建筑上的巧妙用心,更难体会园林中所追求艺术的审美情趣和文人士大夫“一瓢水一箪食,乐而不改其志”的情怀。因此,教师要准备更多的资料,找一些更直观的展示园林艺术成就的影片资料,通过声音、画面传递更多的信息,让学生充分了解园林艺术的历史、成就、种类、以及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特色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深入的体会园林的意境、园林艺术追求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悠久历史、艺术成就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有所了解。 2、学会运用正确的欣赏方法游览中国古典园林,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继承和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情怀,增强学生保护文物、文化遗产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1、介绍苏州的私家园林的艺术成就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诗情画意。 2、介绍中国皇家园林的典范——颐和园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 四、教学难点: 1、对建筑艺术的欣赏,最好是实地参观,现在仅凭课文提供的一些图片,难以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时应想方设法克服这一困难,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效果。 2、如何让学生体会造园艺术中所反映的古人的自然观、人生观、世界观。时过境迁,如今我们的生存环境与古人的生存环境相差太多,又该如何去体会这其中的滋味呢?在教学时应想方设法通过多条渠道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多种形式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有设身

中西方传统建筑艺术特征与区别讲解

中西方传统建筑艺术特征与区别【摘要】传统的世界建筑建筑体系多姿多彩, 承载着不同区域的不同文化,不同信念。从总体上看,传统世界的建筑可以分为七个体系:分别为欧洲建筑、中国建筑、古埃及建筑、伊斯兰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从传统建筑的细节方面来说,传统的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主要有:材料方面的差异,建筑结构的差异, 建筑布局的差异以及建筑观念的差异。造成中西方传统建筑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精巧的木质建筑结构,讲究的是对称美,有着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建筑理念。西方的建筑同样以自己在各个时期独特的建筑风格记录在历史的每个朝代, 发出璀璨的光辉。通过对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比较, 可体现出中西方各自在观念文化上,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差异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中西方建筑差异;传统;材料; ,风格;建筑布局;建筑理念;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该体系至迟在 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 7个时期。直至 20世纪,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而且传播、影响到其他国家。 1、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 要的结构方式。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 。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 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 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

中外园林赏析论文

古典与现代交融的尝试 ——南苏园欣赏与批评 南苏园是我校西南一隅学术活动中心后的一处江南园林,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为交大为数不多的具有较浓厚人文气息的景观之一。然而,由于其偏僻的地理位置和较为封闭的管理方式,交大学生很少了解其情况。2012年11月1日,我们一行人在老师带领下,前往南苏园考察。 一,基本情况 南苏园属于南方园林,人工山水园林,按照中国古典园林样式兴建,中国园林的四大要素:建筑、水体、山石、植物,在园中均有体现。园子占地面积不大,除去功能性较强的学术活动中心会议室,余下的几乎是几步路就可以逛遍。这也体现了江南园林“轻盈淡雅”的特点,这在交大广阔的校园中,也是很有特色的。园子挖有一池,号河从园边流经。南苏园现在基本作为学术活动中心的附属空间,且看上去并未受到精心打理,实为可惜之处。 (图1 南苏园一景) 二,建筑 南苏园建有舫、亭、廊、堂、阁等中国古典建筑,以及一些半古典半现代的会议建筑。规划者似乎力图让古典的园林发挥一些现代的作用。 入口处是现代气息较浓厚的会所,掩映在河畔垂柳之中。(图2) 园中建有一座蔚然舫。(图3)分为前厅和后厅两部分。比起一般的舫,还是有所简化。然而飞檐斗拱,映入水中,还是趣味无穷的。 园中建有鸳鸯亭,还有普通的四角亭。其中鸳鸯亭与画舫隔水相望,亦是情趣盎然。(图4)

园中花窗、门洞的设计,亦是体现出一种“隔”的效果,走在其间,颇具韵味。(图5) (图2 河畔功能性较强的会所) (图3 蔚然舫) (图4 鸳鸯亭与画舫隔水相望)

(图5 花窗:框景手法的运用) 三,理水与置石 理水是园林中各种水景的设计建造。水是造园的重要元素,古人常把水比作园林的血脉,“有水则活”。 南苏园体量较小,全园环绕小池而建,属于“聚”的布局手法。在入口处,是以号河分隔,辅以亲水植物柳树,杨柳依依,为游人营造出一种私密感。人工建造的小池以土岸为主,兼有石岸,以植物掩蔽水岸,试图营造出幽深的意境。遗憾的是,水中较为空虚,所置湖石亦毫无特色。(图6) 园中置石除湖中置石外,岸边亦有置石,采用散置手法,所惜置石皆乏善可陈。 四,花木配置

高中美术鉴赏《第十五讲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欣赏》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五讲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欣赏 教材: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美术》全一册 教材分析:中国古典园林被誉为“园林之母”,在世界艺术的百花丛中独树一帜。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作为我 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载体,它不仅客观而又真实的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的不同背景,社 会经济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的折射出中国人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蕴涵了 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以及山水诗、山水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凝结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 勤劳和智慧。可现代的城市提供给我们的是另一种生存环境,学生难以理解古典园林建筑上的巧妙用心, 更难体会园林中所追求艺术的审美情趣和文人士大夫“一瓢水一箪食,乐而不改其志”的情怀。因此,教师 要准备更多的资料,找一些更直观的展示园林艺术成就的影片资料,通过声音、画面传递更多的信息,让 学生充分了解园林艺术的历史、成就、种类、以及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特色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深入的 体会园林的意境、园林艺术追求的审美情趣。b5E2RGbCAP 教学目的: 1.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悠久历史、艺术成就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民族
特色、时代特色有所了解。p1EanqFDPw 2. 学会运用正确的欣赏方法游览中国古典园林,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
情趣,培养学生欣赏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能力。 DXDiTa9E3d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继承和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情怀,增强学生保护文物、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 1. 介绍苏州的私家园林的艺术成就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诗情画意。 2. 介绍中国皇家园林的典范——颐和园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 1. 对建筑艺术的欣赏,最好是实地参观,现在仅凭课文提供的一些图片,难以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教
学时应想方设法克服这一困难,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效果。RTCrpUDGiT 2. 如何让学生体会造园艺术中所反映的古人的自然观、人生观、世界观。时过境迁,如今我们的生存环
境与古人的生存环境相差太多,又该如何去体会这其中的滋味呢?在教学时应想方设法通过多条渠道 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多种形式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有设身处地的体会。5PCzVD7HxA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学方法的研究: 讲授、提问、播放影片、比较、讨论、反思、 教具准备:图片、影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中外园林差异英文论文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 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 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 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 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 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 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 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 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 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 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 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 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 bnm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 iopasdfg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 hjklzxcv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 bnmqwertyuiopasdfghjklzxcvbnmqw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Chinese and Japanese Classic Garden about Appreciation of Famouse Garden [07建筑学2班] 徐敏 07202010214

浅析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 【摘要】传统的世界建筑体系多姿多彩,承载着不同区域的不同文化,不同信念。从传统建筑的细节方面来说,传统的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主要有:材料方面的差异,建筑结构的差异,建筑布局的差异以及建筑观念的差异。造成中西方传统建筑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精巧的木质建筑结构,讲究的是对称美,有着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建筑理念。西方的建筑同样以自己在各个时期独特的建筑风格记录在历史的每个朝代,发出璀璨的光辉。通过对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比较,可体现出中西方各自在观念文化上,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差异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中西方建筑差异;传统;材料;,风格;建筑布局;表现,自己看法。正文: 建筑以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向人们倾述着各地区、各民族的思想观念、宗教情感、审美情趣等。中西建筑文化在建筑特色、艺术形式、人文理念,尤其是发展渊源诸方面之明显不同的根本成因在于其生成的文化土壤不同,即不同地域文化或民族文化的背景的显著差异性 一、中西建筑文化差异的分析比较 1建筑材料上的差异 中西方的传统建筑材料一般就是三种:土、木、石。中国传统建筑以木为主,西方的传统建筑以石为主。 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木材为主,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木柱,屋顶等。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等等。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也显示出不同的作用,如挡风,引光,避雨等。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因为这些细节方面的不同往往正体现出设计者的匠心独运。 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这以建筑的关键。所以,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建筑便成了全靠石头建造的柱子支撑。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树干”那么屋顶则是其“花和叶子”。屋顶的不同,导致了传统建筑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等等。2建筑结构上的差异 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有如下三点: (一)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二)独特的单体造型 (三)讲究对称美,黄金分割美等艺术效果 中国传统的建筑在建筑结构上的一个特征是“框架式结构”体系,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在框架结构的基础上体现出对称,黄金风格等多种的艺效果,而在中国的建筑结构上,庞大的屋顶当然需要承托的构件。中国的工匠采用了一种名叫斗拱的小木块构件。“在柱子上梁枋与屋顶的构架部分之间,可以看到有一层用零碎小块木料拼成的构件,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梁坊上,支挑着申出的屋檐,这种构件称为斗拱,它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上的一种特有的构件”

中外园林艺术鉴赏课程论文

中外园林艺术鉴赏课程论文 中外园林艺术鉴赏课程论文: 中国古典园林的保护 姓名: 学号: 目录: 一、引言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现状 四、国家在保护园林上采取的措施 五、应进一步采取的措施 六、总结 七、参考文献 引言: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表现,代表着古代人民的审美水平和建筑工艺,是无价之瑰宝,是传统建筑艺术之塔上的明珠。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发展,我们可以看到,表现在古典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观,绝不仅仅限于造型和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述,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园林艺术对人的生活环境的调节,来把握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意义。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从建筑类别上说,中国古建筑大都表现出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或儒家风范,例如宫殿、陵墓等。只有园林建筑不同,布局自由灵活,变幻无穷,极力追求自然情

调,并能充分体现工匠的审美能力和创造性。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特点自成一体,与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并称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主要特点如下: 1、园林建设时因地制宜,力求与地形、地势、地貌结合,作到总体布局上依形就势,并充分利用周围的山水,达到依山傍水的效果。 2、园林建筑除少数皇家园林外都比较小巧。因为自然山水中,山水为主, 建筑是从,园林建设时不以建筑而改变整体风格。 3、园林建筑在平面布局与空间处理上都富于变化。设计中仔细思考园林建筑的空间序列和组织好观景路线。 为解决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问题,中国园林建筑还考虑自然气候、季节的因素。因此中国南北园林各有特点。典型代表是北方皇家园林和苏州园林。 因此可以总结出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风格,表现含蓄、强调意境、突出封建礼教、平面布局简明有规律、地域文化不同园林建筑风格有异。 中国古典园林的现状: 中国古典园林完整存世的数量比较少,主要包括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其中私家园林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带,而皇家园林主要集中在北京、承德,其他地方很少见。就单纯的年代来说主要集中在明清,以清朝的居多,而年代更久远的则几乎绝技。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来自园林的本身的特点:建筑多为木质,难于长期的保存;园林力求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环境的改变可能会毁掉一个园林。但这只是大多数园林消失的原因之一。最重要的原因是人为的破坏,例如战火、人为的拆除等。圆明园就毁在了八国联军手里,以及更早的阿房宫,而随着朝代的更迭被拆除的园林更是多的不胜枚举。就在当代也存在园林被大规模拆除的现象,例如文革时大量的园林被破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