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教学大纲(详情)
大学物理教学大纲(详情)大学物理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大学物理课程代码:00102000授课学时:32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等后继课程:近代物理学、大学物理实验、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等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在科学技术、工程应用和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力学、电磁学、光学和热学四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1.力学:质点运动学、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动能定理、角动量定理、万有引力定律等。
2.电磁学:电场、磁场、电磁感应、交流电路等。
3.光学: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等。
4.热学: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统计物理学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法包括平时作业、实验报告、期末考试等。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考试内容涵盖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
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大学物理课程代码:000000000000000001课程时长:16周授课教师:__X适用专业:物理学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同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授课内容:主题1:质点运动学内容: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包括质点、位置、速度、加速度、轨迹等。
思政元素: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探索的艰辛和科学家们的奉献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等。
教学资源:PPT、实验器材等。
评估方法:作业、实验报告、考试等。
主题2:牛顿力学内容:牛顿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等。
思政元素: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探索的艰辛和科学家们的奉献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大学物理课程大纲
大学物理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坚实的物理基础,培养其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理论探索和实验操作,学生将深入了解物理学的基本原理、概念和实践应用。
二、课程目标1. 理解物理学在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性,认识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2. 掌握基本物理概念和原理,并能运用它们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
3. 培养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以及科学实践中的安全意识。
4. 培养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内容1. 物理学的介绍- 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物理学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2. 运动学- 一维和二维运动- 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的关系- 等加速度运动3. 动力学- 牛顿运动定律- 动量和冲量的概念- 质点系统的平衡和运动4. 物体静力学- 弹力、重力和摩擦力- 物体的平衡和不平衡状态5. 能量与功- 功的定义和计算- 功与能量的关系-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6. 振动与波动- 简谐振动- 波的基本性质- 声波和光波的特征7. 电磁学基础- 静电场和电荷- 电场的力学作用和能量转换- 电流和磁场的相互作用8. 热学基础- 热与温度的概念- 理想气体定律- 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演示和示意图,向学生介绍物理概念和原理。
2. 实验操作:提供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操作仪器,观察现象,并记录数据和分析结果。
3. 讨论和解答: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4.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小实验或小项目,培养合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参与课堂讨论、实验操作和小组活动的积极程度。
2. 作业:布置相关问题和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按时提交。
3.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数据分析和结论。
4. 期末考试:通过笔试形式,对学生对于物理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进行综合考核。
《大学物理》教学大纲
《基础物理》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大学物理课程是以经典物理和近代物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及物理学在科学技术上的应用为内容的高等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在大学物理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必须注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能力和思想方法,使学生初步学习自然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同时也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关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以物理学基础知识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是高等学校理科非物理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
物理学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高等学校中开设物理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对物理学的内容和方法、工作语言、概念和物理图象、其历史、现状和前沿等方面,从整体上有个全面的了解。
学好大学物理课不仅对学生在校的学习十分重要,而且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进一步学习机关报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更新知识都将发生深远的影响。
在大学物理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必须注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初步具备以下能力。
1.能够独立地阅读相当于大学物理水平的教材,参考书和文献资料,并能理解其主要内容和写出条理较清晰的笔记、小结或读书心得。
2.了解各种理想物理模型并能够根据物理概念、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主要的因素,略去次要要素,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合理的简化。
3.会运用物理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计算或估算一般难度的物理问题、并能根据单位、数量级与已知典型结果的比较,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质点的运动第一节质点和参考系。
第二节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
第三节描述质点运动的坐标系。
第四节牛顿运动定律。
第五节力学中常见的力。
第六节伽利略相对性原理。
第二章功和能第一节功和功率第二节动能和动能定理第三节势能第四节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三章动量及质点角动量第一节动量和动量定理第二节质点系动量定理和质心运动定理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第四节碰撞第四章角动量守恒定律第一节力矩第二节质点角动量守恒定律第五章刚体力学第一节刚体的运动第二节刚体动力学第三节定轴转动刚体的角动量守恒定律第六章流体力学第一节流体的压强第二节理想流体及其连续性方程第三节伯努利方程第七章振动和波第一节简谐振动第二节简谐振动的叠加第三节阻尼振动、受迫振动和共振第四节波的基本概念第五节简谐波第六节波的能量第七节波的干涉第八节多普勒效应第八章狭义相对论第一节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第二节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第三节狭义相对论动力学第九章气体动理论第一节气体动理论和理想气体模型第二节理想气体的压强和温度第三节理想气体的内能第四节速率分布函数第十章电荷和静电场第一节电荷和库仑定律第二节电场和电场强度第三节高斯定理第四节电势及其与电场强度的关系第五节静电场中的金属导体第六节电容和电容器第七节静电场中的电介质第八节静电场的能量第十一章电流和恒磁场第一节恒定电流条件和导电规律第二节磁场和磁感应强度第三节毕奥一萨伐尔定律第四节磁场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第五节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第六节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第七节磁介质的磁化第十二章电磁感应第一节电磁感应定律及其基本规律第二节自感与互感第三节磁场能量第四节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第十三章电路第一节基尔霍夫定律第二节交流电的基本概念第十四章波动光学第一节光波及其相干条件第二节分波前干涉第三节分振幅干涉第四节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和衍射现象第五节单缝和圆孔夫琅和费衍射第六节衍射光栅第七节光的偏振态第八节偏振光的获得和检测第十五章波与粒子第一节黑体辐射第二节电光效应第三节康普顿效应第四节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的量子理论第五节微观粒子的波动性第六节波函数、薛定谔方程第二十一章核物理简介第十八章热力学基础第一节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节理想气体热力学过程第三节卡诺循环第五节热力学第二定律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安排与方式大学物理是一门基础课,以教师讲授为主,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手段。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大学物理实验》是高等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实验课程,旨在通过系统性的实验训练,培养学生具备严谨的科学思维、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本课程的学习将为学生在物理学科以及其他理工科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理解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掌握实验数据的记录、处理和分析技巧。
2、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
3、帮助学生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将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涵盖以下内容:1、物理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实验数据处理、误差分析、实验方法的选择等。
2、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如长度、时间、质量、温度、电流等。
3、力学实验:包括物体运动规律的研究、刚体转动惯量的测量等。
4、热学实验:研究热力学过程,如热传导、热辐射等。
5、电学实验:研究电路特性,如电阻、电容、电感的测量等。
6、光学实验:研究光的传播、干涉、衍射等规律。
7、现代物理实验:涉及量子力学、原子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等领域。
四、教学方法1、理论讲解:教师简要介绍实验原理、目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2、实验操作: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进行实验操作,教师现场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数据处理与分析: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4、讨论与总结: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进行课堂汇报,教师进行评价和总结。
五、评估方式1、实验操作评价: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进行评价。
2、实验报告评价:根据实验报告的完整性、逻辑性、科学性和准确性进行评价。
3、课堂讨论评价:根据学生的参与度、思考深度和问题解决能力进行评价。
六、课程安排本课程安排为12周,每周一次,每次2学时,共计24学时。
具体安排如下:1、第1周:课程介绍与实验安全教育。
2、第2-3周:基本物理实验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大学物理教育课程大纲范本
大学物理教育课程大纲范本第一章课程背景与目标1.1 课程背景介绍大学物理教育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其对物理世界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旨在通过探索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践应用,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解决与物理相关的实际问题。
1.2 课程目标1.2.1 知识目标:学生应该掌握基本的物理学概念、原理和定律,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和预测自然现象。
1.2.2 技能目标:学生应该具备物理实验设计与进行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使用物理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
1.2.3 思维目标:学生应该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在解决问题时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
1.2.4 情感目标:通过参与物理实验和探索活动,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对科学的审美情感。
第二章课程内容与安排2.1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2.1.1 物理学基本概念与原理:包括运动学、力学、热学、电磁学等基本概念和原理的介绍与理解。
2.1.2 物理实验与实践应用:包括物理实验的设计与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实际应用案例等内容。
2.1.3 物理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前沿领域:介绍物理学的历史与发展,以及目前的前沿研究领域和应用方向。
2.1.4 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探讨物理学与数学、化学、生物学等其他学科的交叉与应用关系。
2.2 课程安排本课程为学分课程,共分为16周。
每周安排3个学时,共48学时。
具体的课程安排如下:第1周:物理学概述第2周:运动学第3周:力学...第14周:电磁学第15周:物理学实验第16周:课程总结与回顾第三章课程教学方法与评价3.1 教学方法3.1.1 授课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1.2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参与物理实验,培养其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3.1.3 讨论互动: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形式,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University Physics课程编号:PHYS1009课程类型:必修学时:128 学分:8适用对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先修课程:高等数学高中物理使用教材及参考书:教材:大学物理(吴百诗主编)科学出版社参考书:吴锡珑主编“大学物理教程”高教出版社程守洙主编“普通物理学”高教出版社张三慧主编“大学物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物质最基础最普遍运动形式(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微观粒子运动等)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极大普遍性,它的基本理论渗透在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应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它是自然科学许多领域和工程技术发展的基础。
以物理学基础知识为内容的大学物理课程,它所包括的经典物理、近代物理和物理学在科学技术上应用的初步知识等都是一个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
因此,大学物理课是我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必修基础课。
开设大学物理课程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为学生较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这对开阔思路、激发探索和创新精神、增强适应能力、提高人才素质等,都会起到重要作用。
学好物理课,不仅对学生在校的学习十分重要,而且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进一步学习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更新知识等,都将发挥深远影响。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使学生对物理学所研究的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有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对大学物理课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能够正确地理解,并且有初步应用的能力。
2.通过教学环节,培养学生严肃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如通过对自然现象和演示实验的观察等途径,培养学生从复杂的现象中抽象出带有物理本质的内容和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运用理想模型和适当的数学工具定性分析研究和定量计算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获取知识与进行知识更新的能力,联系工程实际应用的能力等。
3.在理论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情况精讲基本内容,有些内容可安排学生自学或讨论,并要安排适当课时的习题课;要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录像等形象化教学手段,应尽量发挥计算机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以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处理好与中学物理的衔接与过渡,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物理知识,另一方面要特别注意避免和中学物理不必要的重复。
在与后继有关课程的关系上,考虑到本课程的性质,应着重全面系统地讲授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不宜过分强调结合专业。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一)力学1.质点运动学2.质点动力学3.刚体的运动要求:力学是大学物理教学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它是学习大学物理其它部分以及许多后继课程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力学基础,避免简单重复;要应用高等数学工具,在新的高度讲授力学概念和规律。
通过力学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地研究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通过指导学生听课、阅读教材(参考书)、答(质)疑、以及做习题的规范训练和对作业的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规律。
(1)理解质点、刚体等模型和参照系、惯性系等概念。
(2)掌握位置矢量、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
能籍助直角坐标系熟练地计算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的速度和加速度;能熟练地计算质点作圆周运动时的角速度、角加速度、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会用自然坐标计算一般平面曲线运动中的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
(3)掌握牛顿运动定律及其适用条件,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投影式处理力学问题,掌握力学量的单位和量纲。
(4)掌握功的概念,能熟练地计算变力的功,会计算力矩的功,掌握保守力作功的特点及势能的概念,会计算势能和势能差,能熟练计算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和万有引力势能。
(5)掌握质点系的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会用它们分析解决质点在平面内运动时的简单力学问题,了解质心和质心运动定理。
* 了解空间均匀性与动量守恒律的关系。
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及它们的适用条件,掌握运用守恒定律分析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能分析简单系统在平面内运动的力学问题。
(6)理解转动惯量概念,能用积分方法计算几何形状简单、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对轴的转动惯量。
掌握刚体绕定轴的转动定律。
会计算定轴转动刚体的动能;能运用定轴转动刚体的动能定理分析、计算简单力学问题。
(7)理解动量矩(角动量)概念;通过质点在平面内运动和刚体绕定轴转动情况,理解动量矩守恒定律及其适用条件,能应用该定律分析、计算简单力学问题,了解进动产生的原因和进动方向。
(8)理解牛顿力学的相对性原理,理解两个相互作平动的坐标系间适用的速度和加速度变换定理,能分析与平动有关的相对运动问题。
(二)气体动理论及热力学1.热力学2.气体动理论要求:气体动理论和热力学从不同的观点、用不同的方法研究物质热运动的基本规律,气体动理论是微观理论,热力学是宏观理论。
在气体动理论教学中,要突出“系统的宏观性质是系统中分子微观热运动的统计表现”这个图象,突出统计概念和统计平均方法,在热力学教学中,要突出“从能量观点,运用逻辑推理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要引导学生领会两种理论的特点以及二者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1)掌握功和热量的概念,理解准静态过程,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能熟练地分析、计算理想气体各等值和绝热过程中的功、热量、内能的改变量及热机循环效率,了解卡诺定理,了解致冷系数的定义。
(2)理解可逆过程与不可逆过程,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两种表述。
(3)了解气体分子热运动的图象,掌握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和温度公式,能从宏观和统计意义两个方面理解压强、温度、内能等概念,理解系统宏观性质是微观运动的统计表现,了解从建立模型、进行统计平均、建立宏观量和微观量的联系到阐明宏观量微观本质的思想和方法。
了解气体分子平均碰撞频率及平均自由程。
(4)了解玻尔兹曼能量分布定律,理解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定律、速率分布函数及速率分布曲线的物理意义,理解气体分子热运动的算术平均速率、方均根速率和最概然速率的求法和意义,了解重力场中粒子按高度的分布规律。
(5)理解气体分子平均能量按自由度均分定理,能用该定理计算理想气体的定容热容、定压热容和内能。
(6)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意义,理解无序性和熵的概念,了解熵的玻尔兹曼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
(7)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玻尔兹曼常数的数值和单位,了解常温常压下气体分子数密度、算术平均速率、平均自由程及分子有效直径等的数量级。
(三)电磁学1.静电场库仑定律电偶极矩2.稳恒电流的磁场3.电磁感应4.电磁场理论的基本概念要求:在电磁学部分的教学中,应以库仑定律、毕奥—萨伐尔定律和法拉弟电磁感应定律为基础,突出场的概念,着重阐述电磁场的基本规律,最后给出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积分形式。
教学中,还应适当介绍电磁学在现代科学及工程技术中的应用,要积极组织学生参观电磁学系列演示陈列实验。
(1)掌握静电场电场强度和电势的概念以及场的叠加原理,掌握电势与电场强度的积分关系,了解电场强度与电势的微分关系,能计算一些简单问题中的电场强度和电势。
(2)理解静电场的规律:高斯定理和环路定理,掌握用高斯定理计算电场强度的条件和方法,并能熟练应用。
(3)了解静电平衡条件及导体处于静电平衡时的基本特征。
(4)掌握磁感应强度的概念及毕奥—萨伐尔定律,能计算一些简单问题中的磁感应强度。
(5)理解稳恒磁场的规律:磁场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掌握用安培环路定理计算磁感应强度的条件和方法。
(6)理解安培定律和洛仑兹力公式,理解电偶极矩和磁矩的概念,能计算电偶极子在均匀电场中、简单几何形状载流导体和载流平面线圈在磁场中所受力和力矩,能分析和计算电荷在正交的均匀电磁场中的受力和运动。
理解霍尔效应。
(7)了解介质的极化、磁化现象及其微观解释,了解铁磁质的特性,了解各向同性介质中D和E、H和B之间的关系和区别,理解介质中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会用介质中的高斯定理和安培环路定理计算介质中的电位移矢量和磁场强度,能由已知的电位移和磁场强度求相应的电场强度和磁感应强度。
(8)理解电动势的概念,掌握法拉弟电磁感应定律,理解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的概念和规律。
(9)理解电容、自感系数和互感系数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
(10)了解电磁场的物质性,理解电能密度、磁能密度的概念,能计算简单对称的电磁场中贮存的场能。
(11)理解有旋电场和位移电流,会计算对称分布场中有旋电场的场强和位移电流,了解麦克斯韦积分方程组的物理意义。
(四)振动和机械波1.机械振动2.机械波要求:在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教学中,要着重阐明建立谐振动微分方程和平面简谐波波动方程的方法以及方程的物理意义,要突出“相位”和“相位差”的概念,要强调同方向同频率谐振动合在成的规律,强调波的相干条件和产生驻波的原因及其规律。
教学中应注意通过振动与波动部分的教学,为学习波动光学打基础。
(1)掌握描述谐振动和简谐波的各物理量(特别是相位)的物理意义及其相互关系,会计算同一谐振动在不同时刻或同频不同谐振动的相位差。
(2)掌握谐振动的基本特征,能建立简单振动系统的谐振动微分方程,能根据给定的初始条件定出一维谐振动的运动方程、并理解其物理意义,理解谐振动的能量转换过程和振动能量与振幅的关系。
(3)掌握旋转矢量法。
(4)掌握两个同方向同频率谐振动的合成规律以及合振动振幅取极大和极小值的条件。
了解两个同方向不同频率谐振动的合成规律。
了解拍的概念,会计算拍频。
了解两个相互垂直振动的合成规律。
(5)理解产生机械波的条件,掌握根据已知质点的谐振动方程建立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的方法,掌握波函数的物理意义,理解波形曲线。
理解波的能量传播特征及能流、能流密度等概念。
(6)理解惠更斯原理和波的叠加原理,理解波的相干条件,能应用相位差或波程差概念分析和确定相干波叠加的振幅加强和减弱条件,了解惠更斯原理在波的反射、折射和衍射现象中的应用。
(7)理解驻波的概念及其形成条件,了解驻波和行波的区别,能确定波腹和波节位置;了解驻波的相位分布特点。
(8)了解机械的多普勒效应及其产生原因。
(五)波动光学1.光的干涉2.光的衍射3.光的偏振要求:波动光学包括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内容。
在光的干涉部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机械波的干涉知识,突出光程差的计算方法以及由光程差确定条纹位置和分布规律的方法等,避免单纯记公式的倾向;在光的衍射部分教学中,要强调菲涅耳的相干子波概念,突出用菲涅耳半波带分析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在光的偏振部分教学中,要强调自然光和线偏振光的概念,强调晶体中o光和e光的偏振特性及其在晶体中的传播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