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经济60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与思考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faee8ad3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30.png)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议题。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担着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任。
能否实现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本文将就此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和过程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开始进行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采取的是“大包干、小包干”和“计划核算”等措施。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问题,但是并没有解决根本性的问题。
1980年代上半期,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新阶段,以“领导体制改革”和“企业改革”为主要内容。
1986年,中国完成了《企业法》,这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法律基础。
1988年,中国政府又颁布了《国有企业法》,这标志着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进入了正规化阶段。
1990年代,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入,出现了一系列深层次的改革措施,如实行产权分置、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革等。
这些措施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形成了极大的促进力。
二、国有企业改革现状及成就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国有企业的经济、技术和管理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国有企业发展的政策,同时对国有企业进行了一些合并、重组和淘汰,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一些经济实力强的企业,如中国石化、建设银行和中国铁路总公司等,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重要支柱企业。
三、国有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尽管中国国有企业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成就,但是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其中,企业改革仍然是首要问题。
一些国有企业在业务范围和经营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加强分类改革、改进管理和增加品牌力等措施,提升企业整体实力。
其次,国有企业应积极探索以人才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企业要以人才为基础,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为企业创新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动力保障。
最后,国有企业需要加强与社会和市场的联系和交流,积极开展合作和交流,促进企业和社会的互利共赢。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提升经济效率和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提升经济效率和竞争力的重要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5d2cb853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02.png)
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提升经济效率和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提升国有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措施。
一、推进市场化改革市场化改革是提升国有企业效率的重要途径。
通过市场化改革,国有企业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调整资源配置,提高经营效益。
首先,国有企业应该加大对市场需求的研究,深入了解市场变化的规律和趋势,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定位,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其次,国有企业应该依靠市场机制来决定资源配置。
传统上,国有企业往往由政府来干预决定资源的分配,这样容易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低效利用。
而通过市场化改革,国有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升国有企业效率的另一个重要措施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良好的内部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并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首先,国有企业应该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对企业内部各个环节进行评估和考核,可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整体的绩效。
其次,国有企业应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和引进具有高素质的人才,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创新动力。
同时,要加强人才激励机制,使得人才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才华和能力。
三、加强产权保护与监管为了提升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加强产权保护与监管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
首先,要加强产权保护,保护国有企业合法的产权权益。
这涉及到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产权保护制度,确保国有企业的权益不受侵害。
同时,还要加强司法保护,对违反产权的行为进行惩罚。
其次,要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管。
保持监管的力度和有效性,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监管机构应该具备强大的专业能力和监管能力,确保国有企业依法经营,提高企业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四、加强技术创新与转型升级促进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是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通过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国有企业可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70年的历史回眸和启示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70年的历史回眸和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7e04556b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67.png)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70年的历史回眸和启示作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改革在过去的70年中经历了风风雨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的成功案例和宝贵经验,也遇到了不少的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对中国国有企业改革70年的历史进行回顾,并从中汲取经验和启示,为今后的国有企业改革提供借鉴和指导。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有企业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有企业占据着中国经济的主体地位。
当时的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工业、交通、能源等重要领域,起着国计民生的重要作用。
在这一时期,国有企业的特点是生产关系集中,管理体制独立,企业经营基本按照计划经济的要求来开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但也存在着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
2. 改革开放以来的国有企业改革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改革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实行企业股份制改革、引入国际管理经验、加强企业内部改革等措施,国有企业逐步开始了市场化经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以宝钢集团、中国移动等为代表的大型国有企业改革成果斐然,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 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挑战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有企业在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方面,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机制上存在缺陷,企业效率低下,盈利能力不足,创新力不足等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
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也面临一定的压力,与民营企业的竞争力、灵活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
如何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成为当前国有企业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是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的市场化程度和竞争力。
只有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提高效率,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国有企业要通过加强内部管理,优化组织结构,提高决策效率,激励员工创新等措施,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与趋势展望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与趋势展望](https://img.taocdn.com/s3/m/f71b26ef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86.png)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回顾与趋势展望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市场化改革和股份制改革,使得国有企业市场化进程加快、效益不断提升、治理结构逐步优化、竞争力逐步增强。
本文试图通过历史回顾和趋势展望,探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果与不足,以及未来可能的趋势。
历史回顾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主要以扩大企业自主权、调整产权关系、促进市场化运作为主要目标,推行了“让部门办企业”“利润中心”“事业单位改革”等一系列政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集中于“三去一降一补”,即去除无效和过剩产能、去除不必要的业务、去除行政干预、降低成本、补强核心竞争力。
该过程中推进了股权分置改革、公司制改革等重要举措,使得国有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然而,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也出现过“股份化”“控股化”等问题,即以股权结构调整和并购重组等形式,国有资产不断流失。
此外,因为国有企业依旧是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的交汇点,大量的骗补、挥霍浪费等问题依旧存在。
趋势展望2020年,中国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已经超过300万亿元,超高速度增长的背后,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成果和努力的结果。
但是,在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面临的新情况和新挑战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传统产业面临深度调整,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形态的涌现,需要对国有企业进行加强整合和转型升级。
这个过程中,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在市场化基础上引导国有企业在新兴产业方面加强布局和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同时,应当加速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和专业化管理人才,打通委托代理关系,提高国有企业治理水平和效率。
另一方面,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发展,环境、资源等问题愈发凸显,国有企业面临的环保等责任加大,也需要国有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环境安全管理、创新应用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b4d68cb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99.png)
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以及一系列管理问题,国有企业在近些年来一直面临着诸多难题。
本文将从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两个角度对其进行阐述。
一、国有企业的改革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有企业必须要面对许多挑战,如市场竞争、管理效率、信息技术、资金流等。
国有企业的改革面临着许多问题,例如如何引进现代管理体制、如何实现产权制度改革、如何推行科技创新以及如何减少不必要的官僚作风等。
1.引进现代的管理体制把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体制转型成现代的企业管理体制,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包括组织形式、管理职能、内部控制、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先进的企业文化等,这些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是国有企业必须要去学习的。
2.实现产权制度改革改革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在过去,出现了一些“空壳公司”,企业负责人将国有资产’抽离’到名下。
这种做法导致国有企业在管理、财务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
新产权制度应该建立在完善的股权分配、公司治理、财务管理等基础之上,从而防止国有资产被盗窃。
3.推行科技创新随着科技进步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必须通过创新发展来增强竞争力。
科技创新可以提高企业产品技术含量,提高行业竞争力和核心技术的地位,它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从而推动国有企业走向健康发展之路。
4.减少不必要的官僚作风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同时解决官僚作风。
国有企业中的官僚作风造成了许多企业管理中的问题,例如厚重的机构、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浪费以及管理效率低下。
因此,对于国有企业的官僚作风进行改革至关重要。
二、国有企业的发展国有企业的发展是指不断开拓新市场、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创新发展、实现更高效的企业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1.开拓新市场开拓新市场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之一,国有企业需要依靠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通过实现资源整合,开展合作,加大市场开发力度等方式创造新的商机。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f6da577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59.png)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事业在新时代的发展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国有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
一、改革方向与目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改革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为目标。
改革的重要方向包括:1. 提高国有企业发展的市场导向性。
通过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国有企业由政企不分向企业化经营转变,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
2. 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引入国内外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通过混合所有制的方式引入民间资本,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创新能力。
3. 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
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组织在国有企业中的核心作用,确保国有企业始终听党话、跟党走。
二、关键举措与实施措施1. 推动产权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企业决策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2.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加快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通过改革重组、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式,提高国有企业综合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3. 强化创新驱动。
加强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推进科技创新与企业改革发展相结合,提高国有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领域的竞争力。
4. 完善国有企业监管体制。
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系,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滥用,提高国有企业的依法经营和社会责任履行能力。
三、效果与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国有企业数量和经济规模持续扩大,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为国家经济稳定增长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浅析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和途径
![浅析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和途径](https://img.taocdn.com/s3/m/b9cda017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72.png)
浅析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和途径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一直承担着庞大的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是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当前,中国的国有企业正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实现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国企必须面对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意义和途径两个方面浅析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和途径。
意义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意义在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目标。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增强国家的创新能力。
当前,全球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应对挑战,国有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
其次,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提高国民经济的效益和质量。
国有企业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因此,国有企业必须持续改善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优化度,提升全社会生产力水平,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最后,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也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社会和谐。
中国已进入到全面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要求企业实现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智能化、自动化、绿色化。
只有国有企业具备了自我进化和发展的能力,才能有效地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途径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多方面的途径。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途径:首先,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激发内部活力和生产力。
国有企业的改革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要深化国企国资改革,扩大混改、股权激励等制度创新,通过优化企业内部组织和公司治理结构,拓展企业经营空间,激发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和高效管理。
其次,推动国有企业转型升级,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育。
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重点领域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加大人才培育力度,提高产业集聚效应,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fde36183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03.png)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有企业要实现高质量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如何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首先,改革和创新是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当前,我国国有企业仍存在着体制机制不够灵活、管理不够科学、效益不高等问题,这就需要对国有企业进行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其创新发展。
首先,要深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深化改革的目标是确保国有企业的产权明晰、权益明确、制度健全、运作有效,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同时,还要加强企业内部的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其次,要推动国有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此外,还要鼓励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开展合作创新,加快企业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
通过改革和创新,国有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高质量发展。
其次,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企业文化是国有企业的软实力,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和员工团队精神的凝聚力。
当前,国有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企业文化建设不够重视、价值导向不明确等。
因此,要加强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弘扬奋斗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企业良好的创新文化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
只有在企业文化的引领下,国有企业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再次,加强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推动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应当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关注环境保护、员工福利、公共利益等方面的问题。
国有企业要注重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推动企业责任的落地和落实,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强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注重员工培训和福利保障,关注社会公益事业。
加强国有企业改革提高企业效益
![加强国有企业改革提高企业效益](https://img.taocdn.com/s3/m/c81f869a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ac.png)
加强国有企业改革提高企业效益近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加强国有企业改革,以提高企业效益。
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改革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性,分析改革的主要方向和政策措施,并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和重要性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
然而,长期以来,一些国有企业面临着效益低下、管理不规范、体制僵化等问题,制约了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
因此,加强国有企业改革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关键任务之一。
加强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有企业在国家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国有企业在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产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市场份额,对于国家的能源安全、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改革国有企业能够提高企业效益,进而推动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
其次,国有企业改革是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而国有企业改革则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改革,可以推动国有企业向市场型企业转变,增强其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国有企业改革可以促进公平竞争和资源配置的优化。
过去,由于一些国有企业存在垄断现象,导致市场竞争不充分,资源配置不合理。
通过改革,可以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公平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向和政策措施为了加强国有企业改革,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主要方向和政策措施。
下面将分别进行介绍:1. 混合所有制改革。
混合所有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引入市场化机制的一种方式。
通过引入民营资本、外资等不同所有制的股东,可以激发企业活力,提高效益。
2. 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
通过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可以激发国有企业内部的创新活力和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
3. 改善企业治理结构。
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建立科学的内部监管和约束机制,可以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和决策水平。
关于国有企业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集团公司)
![关于国有企业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集团公司)](https://img.taocdn.com/s3/m/897bd13a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7b.png)
关于国有企业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集团公司)国有企业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集团公司)近年来,在中国经济逐步走向市场化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在实施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持经济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为了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需求,国有企业必须积极主动地推进改革,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是其中的重要举措之一。
本文将从集团公司角度出发,探讨国有企业深化三项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一、实践1.顶层设计集团公司是国有企业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具备总部管理职能,对下属企业行使管理与监督权限。
在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实践中,集团公司必须进行顶层设计,明确改革目标和任务,制定相应的改革方案和措施。
首先,应建立健全集团公司的决策机制和决策程序,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其次,要加强对子企业的监管和指导,推进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改革和人员管理体制改革,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运营质量。
2.提升资产运营效益国有企业的资产规模庞大,但在一些情况下,资产流动性不足,存在着无效利用的问题。
为了提升资产运营效益,集团公司需要进行合理的资产配置和流动性管理。
首先,要加强资产评估,对企业的资产进行全面清理和分类,明确资产的属性、价值和流动性,合理配置和运用公司的资产。
其次,要建立完善的资金流动机制,将资金投向具有潜力的行业和项目,提高投资回报率。
3.加强内外部监督国有企业的特点之一就是存在一定的政府干预,面临着来自内外部的监督压力。
为了加强监督,集团公司需要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和外部监管机制。
首先,要加强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经营风险。
其次,要加强对下属企业的监督和指导,推动企业诚信经营,防范内外部经营风险。
同时,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主动接受和配合政府的监管工作,确保企业的合法合规经营。
二、思考1.积极探索创新机制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是国有企业必须面对的重要议题,但改革的路径和途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痛点和主要方向
![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痛点和主要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2ad4ea28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51.png)
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痛点和主要方向姜喜静 山西汾西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摘要: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调整使得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同时也给中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制造了机遇和挑战。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是新时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助力。
新时代国有企业需要解决政企未分开、监管不到位、内部改革动力不足、改革进展缓慢、缺乏有效监管、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有待提高、党组织的核心作用仍需发挥等问题。
改革的主要方向在于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发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深化金融体系改革、推动会计制度改革等方面。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痛点;主要方向一、新时代国有企业改革的痛点(一)政企未分开,监管不到位目前从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多数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使得企业的资产转化为了国有股份,然而少数企业经过混合所有制改革,仍然是国有绝对控股。
虽然在改革阶段一直强调要推动政企分开,将企业的经营权下放给企业自己,但是相当一部分企业始终没能摆脱行政管理的束缚,企业经营方向依旧受政府所主导。
此外,从人事任免的角度来看,一些国有企业单位依然保留了一定的行政级别,企业高管同时还在政府任职,期间相互调任,没有做到政企分离,这就容易导致企业内部人控制局面。
在国有资产的监管过程中发现,政资不分的情况十分常见,国资管理体系不完善,政策上下不统一,部分行业监管范围不当,存在越位现象。
例如曾有媒体曝出国资委在中钢集团负债千亿时,还通过与银行沟通等措施对其出资支撑了200亿之巨,这正是政企不分现象的体现,行政过分干涉企业自主经营,相当部分国企依旧屈居于保护伞之下。
总之,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同时由于监管的不当,使得部分国企很难找准其市场定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二)内部改革动力不足,改革进展缓慢在国企改革的前期,由于受到生存压力的威胁,企业和员工积极主动的推进改革,这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内在动力,最终使得企业经济效益和员工个人利益实现了共同增长。
新中国成立年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
![新中国成立年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165b6262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79.png)
新中国成立年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站在世界经济舞台的边缘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在这漫长岁月中,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演变,实现了巨大的成功和变革。
本文将探索新中国成立年来经济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
内战之后,中国城乡面临着极度贫困,经济基础薄弱,工业生产能力严重不足,人民生活水平极低,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一穷二白,许多产品需要依靠进口。
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92.1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47美元。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新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和建设。
在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政策措施中,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体制,实行了土地改革,企业私有化,实行计划经济,进行对外贸易与投资。
随着这些政策的实施,经济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693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625亿元,年均增长率达9.3%。
封闭的经济体制也给中国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一方面,计划经济制度严重束缚了生产力,严重扭曲了资源配置,导致了经济效率低下,资源的浪费和浪费。
与世界经济孤立导致技术的滞后,生产率低下,无法满足国内市场对商品的需求,国家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于是在这个背景下,“改革开放”政策应运而生。
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政策,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
改革开放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以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通过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加强企业的市场化经营,鼓励民间投资创业,扩大对外开放,与国际社会进行交流合作等措施,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迅速融入全球化。
重要的是,改革开放也为中国的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通过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了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了农村经济、城市工业和国际市场的多方面发展。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及其经验启示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及其经验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61008ba2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8e.png)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2), 883-888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ss https:///10.12677/ass.2023.122123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历程及其经验启示曲玉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收稿日期:2022年12月16日;录用日期:2023年2月16日;发布日期:2023年2月24日摘要 新中国成立初,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有企业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最典型的经济要素,其发展历程是我国近三十年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缩影。
在这段时期,国有企业逐渐出现创新动力不足、管理体制落后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难题,党和政府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用制度创新和实践行动来促进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未来,国有企业将继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计划经济The Reform Cours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Our Country and Its Experience EnlightenmentYuxin Qu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Received: Dec. 16th , 2022; accepted: Feb. 16th , 2023; published: Feb. 24th , 2023AbstractAt the beginning of the founding ceremon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ur country imple-mented planned economy. As the most typical economic factor under the planned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s the epitome of our country’s planned economy in the past 30 years. During this period,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gradually appeared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motivation for innovation, backward management system and so on.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began to reform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ince the reform曲玉新and opening-up, our country has been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with system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ction. In the futur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will continue to play a leading role and contribute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KeywordsState-Owned Enterprises, Reform and Opening Up, Market Economy, Planned Economy Arra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改革开放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初期探索1.1. 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方向与路径
![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方向与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cf83f2eb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4e.png)
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方向与路径在中国特殊的经济背景下,国有企业的改革已成为一项必然的趋势。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国有企业改革的举措,包括“转轨、退役,改制上市”,“股份制改革”,“再造巨轮”,等等。
但是,改革的路程还很长,我们仍需要深入研究,总结经验,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本文将探讨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方向与路径,以期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视角。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及成效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可以追溯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
改革初期,中国企业知识结构不完善,科研能力弱,工艺过时,市场状况相当糟糕。
1980年代末期,中国政府率先推起了“国退民进”的计划,使得大量的国有企业开始了淡出市场的过程,同时也有一些私人企业抢滩登陆,开始有了生存空间,并逐步转化为制造业中的龙头企业。
1990年代初至1994年左右,中国国有企业瓶颈期到来,收入及盈利双下降,负债增加。
1993年开始,政府大规模推行国有企业清理并购的政策,超过三万家国有企业被整合、收并或兼并。
就在这个过程中诞生了一批以解决现有深度问题为出发点的英雄企业,比如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巨头企业成立。
2000年至2006年,中国国有企业一直保持持续增长势头,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特别是收购和并购重组,使一些优秀的国有企业实现了跨足大型企业的机遇。
当然,在成功和成果背后,也有一定的风险与挑战。
虽然中国国有企业在过去几十年间已有不少的成绩,可国有企业的改革还存在很多难题。
面对新的变革,中国的国有企业必须勇敢地转型和创新,否则就会落后于市场的竞争趋势,最终难以繁荣发展。
二、国有企业改革方向的问题中国国有企业面临一些局限性问题,包括企业人事制度问题、管理体制问题、市场机制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和利益,也影响着整个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
现在的问题是,在下一步的国有企业改革中,应该面向哪些方向进行具体的措施和治理?1.进一步深化股份制改革,加强内部市场化。
新中国成立年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
![新中国成立年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da857224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8f.png)
新中国成立年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发展经历了一段曲折而又辉煌的历程。
文章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现状开始,介绍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历程与取得的成就,探讨了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型的探索,分析了新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展望了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
在总结了新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与借鉴,探讨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启示与借鉴,强调了新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为世界所借鉴,同时也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新中国成立、经济发展、探索、思考、初期现状、历程与成就、体制改革、转型、问题与挑战、未来展望、道路探索、总结、启示与借鉴、重要意义。
1. 引言1.1 新中国成立年经济发展探索与思考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和挑战,但新中国领导人和人民顽强拼搏,开拓进取,成功实现了从经济的自给自足到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跨越。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历程可以说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
从最初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年困难时期,到“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挫折,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腾飞,每一阶段都是困难与挑战的对峙,也是奋发与进取的历史见证。
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型探索的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使中国经济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但新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如城乡发展不平衡、环境污染等,需要我们继续努力解决。
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展望充满希望与挑战,我们需要在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我们也需要加强改革创新,解决好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 正文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发展现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发展现状可以说是一片狼藉。
解放前,中国经济长期遭受战争、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国民经济几乎处于崩溃边缘。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历史思考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历史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028d030f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8d.png)
3. 现代化进程:中国 在科技、制造业、农 业等领域取得了长足 进步,实现了从传统 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 国的转型。
社会进步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详细描述
2. 医疗事业:医疗设施和服务得 到了显著改善,公共卫生体系逐 步建立,居民健康水平得到了提 高。
总结词: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进 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 高,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 务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详细描述
1. 国际地位提升:随着经济 实力的增强和对外开放的扩 大,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 响力逐渐增强,成为全球治 理的重要参与者。
2. 全球化进程:中国积极推 动全球化进程,加入世界贸 易组织等国际组织,参与全 球经济合作和治理,为世界 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04
历史反思与启示
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动绿色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要警惕偏离理论体系的
倾向。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与建议
全面深化改革
未来发展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国家治理体系,提高治理 能力。同时,要警惕利益固化和腐败问题。
推进高质量发展
未来发展必须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升级。同时,要警惕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
农村改革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 2 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1978年,安徽小岗村试点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将土地使用权承包给农户,实现了土地 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农村生产力的解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激发了农民的生 产积极性,提高了农村生产力水平,农村经济 发展迅速。
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d3fa3bdc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0f.png)
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国有企业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一,也是中央政府重点工作之一。
虽然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矛盾。
本文旨在探讨这些问题和矛盾,并提出解决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1. 核心利益集中问题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是防止权力、资产和资源集中。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一些企业掌握着政治和经济资源,导致核心利益集中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这不仅违背了改革初衷,而且还容易引发腐败现象,从而影响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
2. 国有企业管理问题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极其复杂,由于政府官员在企业中存在着过多的权力干预和干预的复杂性,导致国有企业的管理不足,生产效率低下,企业运营成本高昂,这样会限制国内经济的发展,也会危及到国家的生存和安全。
3.国企不透明化问题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出现着信息不透明的问题,企业资产将很难被评估和监管,让外界不得不质疑这些企业是否在纳税。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国有企业要及时向外界公开相关信息,避免不必要的猜测和猜测引发的负面影响。
二、解决对策1.改善管理企业管理体系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发展,因此国企的管理问题是关键之一。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持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管理体系。
为了更好的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我们可采用内外结合的方式,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打造更高效、更规范的经营机制和体制。
2. 落实“三重一大”制度为了有效监管国有企业的资产和资源,我国提出了“三重一大”制度,也就是资产清单、厂房清单、土地清单和人员清单。
这种做法可以对国有企业进行更加精细化的管理,防止权力、资产、资源集中问题的发生。
3.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企业要透明公开管理,不仅能有效监督企业的发展和运营情况,而且也能增加部门间的相互信任和合作。
例如,企业应该公开资产情况、年度财务报表等信息,引导外界关注企业发展与运作情况,及时地发现和解决企业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的管理和经济效益。
论改革开放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
![论改革开放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b883f52f01dc281e53af050.png)
论改革开放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摘要: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改革正式拉开帷幕。
前后经历了1978~1992年: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1993~2003年:国企改革的制度创新;2004年至今:国企改革的纵深推进三个阶段。
纵观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取得了骄人成就。
但在现实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
本文将从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历程、改革中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最后进行归纳总结,结合时代发展的特征,预测国有企业改革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发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时至今日,我国的改革开放快走过了31年,各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和进展,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国家的发展;作为一个企业管理的研究生,我们在时刻关注国家发展的同时,更要将国家的发展与自己的专业思考结合在一起,通过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文将就我国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的改革为主题,分别从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历程、改革发展中取得的成就、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四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过程的归纳和思考。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历程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指出: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是1978~1992年: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1993~2003年:国企改革的制度创新;2004年至今:国企改革的纵深推进。
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来看,改革的脉络呈现出由浅入深的阶段性推进特征,各个阶段都有明显的特征,各个阶段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1978~1992年: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从1978年到1992年,是我国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历程与启示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历程与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282e4adf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e6.png)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历程与启示第一章: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开始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大规模实践。
改革的目标是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1.1 第一步:股权分置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步是股权分置,即将企业股权分离为国有股和流通股。
1992年,中国银行首先试行了股份制改革,紧接着,中国石油、中国移动等国有巨头也纷纷加入到改革中来。
1.2 第二步:产权分置产权分置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又一大步骤。
产权分置是指将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使企业经营者自主决策,有利于提高效益。
1997年,中国政府又推出了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
1.3 第三步:引入战略投资者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更多的企业开始引进战略投资者,这有助于国有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000年,中国石油引入了外资战略投资者,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开创了新的局面。
1.4 第四步: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最终的目标。
随着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中国国有企业也开始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企业法人制度得到加强,这为国有企业的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启示从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中可以发现,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1 改革要持续不断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长期而繁复的过程,需要持续的推进、调整和完善。
只有不断地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才能促进国有企业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
2.2 建立健全的企业制度企业制度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强化企业法人制度和市场化改革。
这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透明度和竞争力,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非常重要。
2.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是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要通过培养和引进优秀的人才,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
只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力量。
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56cc9641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d8.png)
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一环。
国有企业的改革旨在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就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展开讨论。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期到市场经济时期的转型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企业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渐走上了市场化发展的道路。
1.引入市场机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有企业开始引入市场机制,逐步实现所有制的多元化。
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并且逐渐脱离了政府的行政指令。
2.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重要的方向。
通过引入民间资本,国有企业可以获得更加灵活的运营模式和更丰富的资源支持。
混合所有制改革为国有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3.转换经营机制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核心是转换经营机制,从传统的行政化管理转向企业化管理。
国有企业注重提高内部治理结构,优化企业运作方式。
通过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国有企业的决策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得到了提高。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国有企业改革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
未来,国有企业改革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转型升级国有企业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推动企业从传统产业向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
国有企业应加快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改善治理结构国有企业改革需要进一步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加强内部监管。
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董事会运作、完善内部监管制度,提高国有企业的透明度和责任制。
3.推进国有企业间兼并重组国有企业改革需要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间的兼并重组,优化国有企业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兼并重组,国有企业可以形成更大的企业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
4.促进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合作国有企业改革需要与民营企业加强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国经济60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发展与思考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活动的主体,是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技术进步的主导力量。
作为经济体制的关键组成部分,企业体制从根本上决定着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
因此企业体制特别是国有企业体制的调整与改革,一直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
回顾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努力,纵观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变迁,以理顺国有企业关系为重点的微观经济基础的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引人深思。
---- 国有企业改革前30年的发展状况新中国建立初期至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前,由于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生产和流通的主要部分实行直接计划,其他非国有企业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则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但是,这种体制下的国有企业缺乏相应的自主权,政府部门对企业的各项业务管得太多、太死,其弊端很快就显露出来。
党和政府注意到了这些问题,并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陆续采取了一些调整措施。
这些规定,从下放管理权限、扩大地方政府管理国有企业的权利等方面着手改革,是探索改进我国国有企业管理体制的初步尝试。
与此相应的,开始逐步下放中央直属企业。
1958年4月,中典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工业企业下放的几项规定》等一系列政策,同年6月,中共中央又发布了《关于企业、事业单位和技术力量下放的规定》,提出了下放企业、事业单位和技术力量的具体办法,要求尽快、更多地下放企事业单位。
1961年,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要求重新实行高度集中统一领导。
同年9月,颁发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对工业管理体制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作了具体规定。
调整、改进了国家、地方和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促进了企业正常生产秩序的恢复和建立。
同时还作出调整企业管理体制、重新上收企业等一系列措施。
这些措施力图改善对国有企业的管理方式,但由于着眼点主要是调整中央和地方管理企业的权限,政府对企业的管理方式本身没有多大改进,使得这些高速和相关措施没能在增强企业活力方面收到多大效果。
总体来说,改革开放前的30年,尽管国家在理顺国有企业关系方面出台了一些政策,进行过有益的探索,国有企业在条块之间也曾几次转换,但这些调整都是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总柜架下进行的,因此并没有取得多少积极的成果。
截止到改革开放前,政府对企业实行统分统配、统收统支、统一计划、直接管理的体制格局不仅未能得到有效改善,反而在力度上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完全成为政府部门的附属物,缺乏独立的权力和利益,企业经营机制呆滞、僵化,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严重压抑。
---- 国有企业改革后30年取得的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大胆下放,让地方和工农业企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从此国有企业改革以调动企业和职工生产经营积极性为出发点,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逐步展开,并伴随着整个改革开放事业的深入和扩大,一步步纵深发展。
●1978-1992年: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从1978年到1992年,是我国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1.国企改革起步于放权让利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大胆下放,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国企改革开始于对国有企业进行扩权让利的改革试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二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并且把企业经营好坏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着眼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
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企业有了一定的生产自主权,开始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并打开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缺口。
2、工业经济责任制的促生由于信息不对称,约束机制难以规范,出现了企业为扩大自销比例而压低计划指标、不完成调拨任务和财政上缴任务等问题,结果是形成了“内部人”控制,出现了“工资侵蚀利润”和行为短期化问题。
实践效果与改革预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背离。
在这种情况下,1982年中央推广实行工业经济责任制,旨在解决放权让利中暴露的问题,处理好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解决大锅饭问题,在硬化企业预算约束,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收到了成效,尤其是国家财政赤字大幅减少。
但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不平等,企业内部条件也千差万别,该政策很难找到可操作化的指标来规范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责、权、利,企业激励不足问题十分严重。
1983~1984年先后又两次推出利改税,但结果都很不理想。
3、国企改革先后出现了多种形式198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改革主要是为了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明确国企改革的目标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同时,全国人大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从而将扩权试点以来取得的改革成果用法律形式规定下来。
●1993-2003年:国企改革的制度创新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主义制度下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使改革陷入发展的僵局。
触及计划体制本身的改革势在必行,国企改革由此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1、逐步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明确,使国企改革从政策调整阶段进入了制度创新阶段。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要求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经济改革步伐。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实践的重大突破,具有划时代得意义,为国企改革指明了方向。
2、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与国有经济布局调整1995年9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
这种改组要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搞好大的,放活小的,把优化国有资产分布结构、企业结构同优化投资结构有机结合起来,择优扶强、优胜劣汰”。
在放小方面,各地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不搞一刀切,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多种形式,把小企业直接推向市场,使一大批小企业机制得到转换,效益得到提高。
此外,一大批新型的民营企业从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通过兼并、收购、投资控股、承包、租赁、委托经营等改革举措,将非公有制经济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融入国有经济运行中,盘活了大量的国有资产。
特别是中共十五大肯定股份合作制和提出调整所有制结构后,各地国有中小国企改革的步子加快,改制企业的比重迅速上升。
3、国企解困始终是20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的主题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与非公经济迅速发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国有企业由于高负债率、冗员多、社会负担重、摊派严重、员工积极性不高等原因,陷入了发展的困境,效益逐年下滑,亏损面逐年增大的。
1997年,中共十五届一中全会将国企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在三年内在大多数国企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并使大多数国有亏损企业走出困境。
为了给国有企业解困,中央推出了多项政策,此外,国务院还采取其他一些有效措施,努力解决企业冗员过多、企业办社会等问题,主要是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附属普通中小学校和医院等社会负担逐步分离或独立出来,转移到地方,由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进行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股份制和公司制试点的推进股份制试点在1986年就被提出了,但当时是为了增强企业活力,仅针对少数有条件的大中型全民所有制企业。
1992年国务院颁布了《股份制企业试点办法》等11个法规,引导股份制试点走向规范化。
随后,全国各地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先后选定了多家国有企业参与现代企业制度试点。
本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这些试点企业在清产核资、明确企业法人财产权基础上,逐步建立了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框架初步形成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宜于实行股份制的,要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企业互相参股等形式,改为股份制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
5、国企改革与整个国民经济改革相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企改革是与国家宏观经济改革结合进行的。
在所有制结构上确立了非公经济的重要地位;在分配制度上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方式;价格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制的目标;改革外贸、外汇管理体系;在社保制度改革方面,纷纷出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制度等政策,为企业解除后顾之忧;企业富余人员、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政策给解困工作创造条件;国债补贴技改,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等。
●2004年至今:国企改革的纵深推进中共十六大之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继续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方式的变化和资本市场的改革使我国的国企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深层次改革,是利益的调整和权力的重新分配,涉及政治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困难和阻力可想而知。
2002年11月,中共中央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深化国有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明确要求中央和省、直辖市、自治区,两级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成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改变部门分割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
2003年3月,中央和地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分别成立,统一了管人、管事和管资产的权力。
此后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也提出,要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
2、国企改革以大企业、以产权多元化和治理结构为中心本阶段,国企改革依然是以抓大放小为主,同时以产权多元化和治理结构建设为中心。
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包括物权、债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
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