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学科的历史发展

合集下载

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发展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发展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发展研究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学科体系和教学体系。

高等教育学学科是一门涉及教育管理、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和教育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学科,是培养高等教育领域专门人才的重要学科之一。

本文将从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历程、目前的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一、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历程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当时,我国开始进行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逐渐形成了一批高等教育领域的专门人才。

198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开始正式建立并得到了国家的重视,许多高校相继设立了高等教育学学科或者研究机构。

19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高等教育学学科也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形成了一批在高等教育领域具有权威性的学术成果和教学模式。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一方面,在学科研究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成果,例如一系列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这些成果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教学实践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还积极开展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实验,探索了一批适合中国国情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

在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将面临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学学科将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和特点,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高等教育学学科还需要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对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学和管理水平。

高等教育学学科还需要更加强调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不断改进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和体制,提高高等教育的管理效率和效益。

教育学专业的探索

教育学专业的探索

教育学专业的探索教育学作为一门专业,关注的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以培养教育工作者和专业人士为目标。

它涉及到许多领域,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技术学等。

本文将探讨教育学专业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教育学专业的历史沿革教育学作为一门专业,起源于古代的师训制度。

最早的师范教育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孔子时代,他通过讲授经典和礼仪传授给学生知识和道德价值观。

师范教育在中国持续了几千年,直到现代教育学的出现。

现代教育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欧洲。

当时,教育开始得到普及,教育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加,对于教育的研究和教师培训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在这一背景下,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二、教育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现代教育学专业通常涵盖以下核心课程:1.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关注学习和发展的心理过程,研究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在教育学专业中,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它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行为。

2. 教育方法学:教育方法学研究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等。

它涵盖了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学科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实践指导。

3. 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关注教育机构的组织和管理,研究如何有效地管理学校和教育系统。

教育管理学的课程包括机构管理、领导力发展和教育政策等内容,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管理和领导的知识和技能。

4. 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研究如何运用技术促进教育的发展,包括电子学习、在线教育和教育软件等。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育技术学在教育学专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教育学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教育的发展,教育学专业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和机遇。

首先,教育学专业需要更加关注跨学科的研究。

现代教育问题往往涉及到多个学科,需要通过跨学科的合作来解决。

因此,教育学专业应该与其他学科建立更紧密的联系,进行深入的合作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发展趋势研究

1983年高等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被列入学科专业目录以来,学科建设在我国如火如荼展开,数十年来逐渐生根发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无经验可循,只得在实践中摸索前进。

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学及其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经济的快速增长、技术的变革、社会问题的解决都要求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

我国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期,学科发展的每一阶段都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学科的发展也必然伴随着危机。

一、研究内容(一)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潘懋元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就预见性地提出“不能把大学生当成小学生一样来教育”,为了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完善,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专门人才,他建议建立一门新的学科———高等教育学。

1978年,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在厦门大学创建,为高等教育学这一新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此,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迅速发展起来。

(二)高等教育学是学科还是领域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一直备受关注。

我国的大部分学者都认为高等教育学是一门独立学科,而国外学者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学是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与普通教育学一样,高等教育学也存在着“合法性”危机,即这门学科有被分支瓦解的危险[1]。

潘懋元教授认为:“高等教育既是一个研究领域,也是一门走向成熟的学科。

”[2]我们认为,学科有独立的知识体系,而研究领域指的是学术范围。

(三)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危机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危机即学术危机与制度危机。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调整了学科体系,在一级学科改革的背景下,国家有意强化一级学科建设,将二级学科弱化为发展方向,把学科建设的主导权下放到学位授予单位。

这是高等教育学面临的制度危机。

高等教育学的学术危机指的是,高等教育学没有独立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都是从其他学科借鉴而来的,也没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独立的学科基础理论。

(四)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具有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的重要特征。

教育学专业发展史

教育学专业发展史

教育学专业发展史教育学专业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其发展历程与教育的历史密不可分。

本文将回顾教育学专业的发展史,并探讨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一、古代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古代文明兴起后,教育开始被系统地探讨和实践。

在古代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等文明中,有着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

例如埃及的制度化教育,强调音乐和体育的培养;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教育,强调全人教育和公民品德的培养;古罗马的实用主义教育,注重实用技能的培养。

这些教育思想建立了教育学专业最早的基础。

二、现代教育学的形成18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社会变革的加速,现代教育学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约翰·洛克的教育理论、孟德斯鸠的教育论文《论教育》,以及普鲁士教育改革者威廉·冯·洪堡的观点,都对现代教育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19世纪中叶,教育学专业逐渐在欧洲和美国的大学中设立,并开始独立发展。

三、教育学专业的分支和发展随着教育学专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多个分支学科。

其中教育史、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是教育学专业中的核心分支。

教育史研究过去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制度,为教育改革提供借鉴;教育哲学探讨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为教育理论提供基础;教育心理学研究学习和发展的心理过程,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教育技术学探索教育与技术的融合,为现代教育创新提供支持。

四、中国的教育学发展在中国,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早在古代,中国古代哲学家就开始关注教育问题,形成了儒家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学的发展始于晚清时期,当时校长严复成立了中国第一所教育学专业的学校。

20世纪初,由于西方教育理论的传入和国内教育改革的需要,中国的教育学专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学专业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教育学研究机构相继成立,教育学理论和实践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五、教育学专业对教育实践的意义教育学专业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研究教育史可以了解过去的教育经验和教育制度的演变,借鉴成功的教育实践;通过研究教育心理学可以理解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规律,为教师提供科学的教学方法;通过研究教育技术学可以探索现代技术与教育的结合,推动教育的创新。

中国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划分

中国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划分
总体来说,这是中国教育学科建设从恢复到繁荣并开始走向独立化的时期
时期
主要内容
划分
建国前
第一阶段1901年到1919年
翻译日本著作
其内容基本以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的学说为依据和框架
第一次中断: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研究与教育学科建设中断
第二阶段1919年到1949年
教育学在向外吸取上呈现出以杜威实用主义思潮为主流影响,其他西方主要教育思潮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多元并存的特点
教育学作为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解释和毛泽东有关教育语录的诊释的独特意识形态化的现象。
以批判的方式重新介绍了一些西方教育理论。但此举尚未成气候,其微弱成效很快又被“文化大革命”的汹涌浪潮冲刷干净。
第三次转向:由外学转为向内树。使教育学科的知识性和学术性所剩无几,政治性却大为增强。
这是在意识形态强烈控制下,第一次出现的所谓“教育学中国社会主义化”的努力。
第一次转向:学科建设由向日本学转为向欧美学,并由此带来各学科在内容体系、形态上的变化
建后
第三阶段1949年到1957年(或1956年)
批判杜威、批判解放前国内“资产阶级教育思潮”
全面引进苏联教育学科领域教科书
第二次转向:由学西方转向学苏联
第二次中断: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学发展中断了与解放前的联系
第四阶段1957年到1966年
第五阶段1966年到1976年
文化大革命
第三次中断
第六阶段1977年至2000年
学科建设不断加强,学术观点趋向多元,学术视野日渐拓展,国际交流日益加强,且形成了教育学科的当代体系。
学科建设中的反思批判意识普遍增强,中国教育学科建设因“元研究”的出现而开始进入“自为时期”。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诸多弊病,诸如“引进”情结、“编教材”情结、缺乏原创性研究问题等依然引人注目。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教育学的历史发展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规律和教育实践的学科,它关注人类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制度等。

教育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学逐渐形成了独立的学科体系,并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分别介绍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一、古代教育思想的形成与传播古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发展,例如古埃及、中国、印度和希腊等地。

在这些文明中,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培养下一代,并开始建立教育制度。

在古埃及,法老制订了教育法令,培养了后来的行政官员和文官。

在古中国,孔子提出了“礼乐教育”的理念,强调道德和文化的培养。

在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也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论。

古代教育思想在东西方同时发展和传播,古代各个文明之间也进行了交流和借鉴。

这种交流和借鉴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发展,并为后来的教育学奠定了基础。

二、现代教育学的兴起与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带来了全新的教育需求和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学逐渐从教育实践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教育学的几个重要学派相继兴起。

德国的黑格尔、维特根斯坦等哲学家提出了理性主义的教育观,认为教育是通过推理和思考来培养人的。

美国的杜威和维吉奥茨基等心理学家则强调体验和感知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实践和互动来促进学习和发展。

俄国的巴甫洛夫、矛盾论派和活动派则强调社会环境的作用,并提出了个体和社会的关系对教育的影响。

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教育学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包括跨文化教育、特殊教育、技术教育等新兴领域。

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不断涌现,如行动研究、社会构建主义、教育政策研究等。

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两个方面。

在理论研究方面,教育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实地观察和案例研究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教育学者更深入地理解教育现象和规律。

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对于一个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开始,逐步讨论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古代中国的教育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

被誉为教育家的孔子提出了“教育为本”的观点,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他强调要注重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教育方法,并开创了师道尊严的教育传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教育学一直以儒家教育传统为核心。

而在清朝时期,由于科举制度的实行,将中国教育学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诸多经过考试选拔出来的人才,不仅掌握了儒家经典,而且有了扎实的学问基础,成为传播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主要力量。

20世纪初,随着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技术的引进,中国教育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一批日本和西方的教育学家纷纷来华,推动了现代教育学的发展。

例如,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思想对中国的教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倡导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能力。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教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新的教育理论不断引入,以促进教育学的发展。

中国开始重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和教育实践的指导。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学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大量的教育学研究机构和高校的教育学专业相继建立起来。

研究领域也从单一的理论研究发展到了包括教育管理、教育技术、心理学等多个方面。

在教育学研究的同时,中国教育实践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

近年来,关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教育公平等问题的探索成为热点话题。

为了与时俱进,中国的教育学家们在教育实践中大胆尝试和探索,以期达到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的目标。

然而,在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境。

例如,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教育质量的提升等,都对教育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的教育学界需要更加注重教育实践和研究的结合,加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中国的教育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经验。

新中国成立70年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新中国成立70年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新中国成立70年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前瞻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历了从起步发展到蓬勃发展的漫长历程。

本文将以7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前瞻为主线,概述该学科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趋势,旨在全面反映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变迁与发展,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从学科发展历程、学科建设现状和学科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学科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长期战争和内战的影响,高等教育学学科处于停滞状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教育部1952年正式成立,高等教育学开始了正规化、制度化的发展。

高等教育学学科是在1953年确立的。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学科建设和学科研究上,这一时期为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受到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开始迅速发展起来,教育管理、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体系和教育经济学等方向成为该学科的重要研究领域。

1990年代至今,高等教育学学科在学科交叉、深化研究等方面都迅速发展,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和远程教育成为学科重点发展方向之一。

70年来,高等教育学学科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起步发展、蓬勃发展的阶段,学科内涵逐步扩展,研究领域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教育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

二、学科建设现状在70年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程中,学科建设成就显著。

高等教育学学科本科和研究生专业数量逐年增加,专业设置更加完善,研究领域更加广泛,师资队伍更加强大,科研团队更加专业。

高等教育学学科涌现出许多知名的科研平台和高水平的学术机构,如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校重点研究中心等。

高等教育学学科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

学科建设现状的一个亮点是学科研究成果丰硕,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和学者,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教育学原理》课件

《教育学原理》课件
教育学原理
绪论
本章主要内容: 一、教育学的历史发展 二、教育学原理与教育学科群的关系 三、教育学原理课程内容编写的逻辑顺序
本章重点:教育学概念与教育学科发展 的关系 本章难点:教育学原理在教育学学科群 中的定位
一、教育学科的历史发展
孕育—萌发阶段 独立阶段
学科群形成阶段 学科群深化、整合阶段
(一)教育学孕育—萌发阶段
大致有三种认识方法:
❖ 第一种方法,是从探求“教育”一词的原始 涵义入手,去认识和解答“什么是教育”这一 问题。我国学者陈桂生先生堪称应用这一方法 的代表人物。
:中国古代“教育”一词和西方的 Education一词并不等同于古代教育事实本身。
大致有三种认识方法:
❖第二种是采用对古今中外具有广泛影响或具有 代表性的教育定义进行归纳、概括和抽象的方 法。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和《教育大 辞典》中的“教育”条目释文 。
循环论证:教育即他人教育
❖上述三种认识或研究方法虽然不一样,但却有 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循环论证:首先假设某种 教育涵义是教育的真正涵义或某种教育现象是 真正意义的教育,然后以此为出发点去推断或 论证教育的涵义或标准,最后又回到原点。
第二节 教育现象及教育定义
一、教育现象与非教育现象的两个区别点 二、教育的起源 三、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教育存在的两
2、此阶段教育学科的特点:
第一,研究视野开阔。打破了以前就教育论 教育的封闭状态。 其二,开创了教育研究的诸多新领域。 其三,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形成了 不同的教育学流派。
(四)教育学学科群深化、整合阶段
时间跨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学科的深化、整合是沿两条路线开展的。 ✓ 一条路线是整合各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 学科的研究成果。 ✓ 另一条路径是深入研究众多分支学科、交叉学 科和边缘学科之间的关系和联系。

中国教育学学科的历史发展

中国教育学学科的历史发展

中国教育学学科的历史发展首先,古代的中国教育学学科以儒家教育思想为主线。

儒家强调个人修养、社会责任和道德观念的培养,提倡以教育人为中心,培养人的德、智、体、美各个方面的发展。

儒家教育学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实践,成为中国教育学史上的主流思潮。

在这一时期,古代教育学家如孔子、孟子等提出了“教育致用、致君、致优”的教育目标,强调“天下为公”的教育理念,并研究教育方法和学科内容。

其次,近代以来,中国教育学学科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接触到了西方教育学的理论和思想,开始吸收和借鉴西方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同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

近代的中国教育学家如梁启超、张钟翰、陈寅恪等都从西方的教育学理论中汲取养分,发展了以“办学思想”为主的教育学研究,并且形成了一系列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

最后,近现代以来,中国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在开放以后,中国教育学学科扩大了研究领域,涉及到了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法学等多个专业方向。

此外,近年来,教育技术、教育评估等新兴学科也开始受到重视和研究。

与此同时,中国教育学学科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国教育实践的研究方法和范式。

综上所述,中国教育学学科经历了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从儒家教育思想到西方教育学的引入和融合,再到近代以来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发展。

中国教育学学科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教育实践,也为世界教育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未来,中国教育学学科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挑战,需要持续深入研究,为中国教育的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教育学的发展概况教育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

教育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

在原始社会中,生产力水平很低,人类的经验很简单,没有科学,也没有教育学。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产生了文字,出现了学校,人们的教育经验逐渐丰富,教育工作日益复杂,越来越需要对教育工作进行研究,对教育经验加以总结,这样就逐渐产生了教育学。

教育学和其他任何学科一样,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教育学主要经历了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在人类历史上,最初和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并不存在独立的教育学。

自从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由于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对积累的教育经验进行一些总结和概括。

这些对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多是和其他方面的思想,如社会政治、伦理道德、人性善恶、治学态度等交织在一起的,包含在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之中。

古代的所谓教育家,其实也是政治家和思想家。

像我国的孔子、孟子、荀子,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

这种情况表明,当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和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一样,还处在一种笼统的整体认识阶段,教育学当然也不可能从哲学体系中分化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仍然处于一种零散的、不系统的状态,多属于对教育经验的描述、总结,尚未从哲学体系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我国,《学记》最具代表性,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成书于春秋末年,全书不过1200多字,篇幅短小,但对教育的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学和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课内外关系,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和学的关系等各个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其中有的论述可以说已达到规律性的认识,如“教学相长”、“不陵节而施”、“道而弗牵,强而弗抑”、“相对而善”、“长善救失”、“禁于未发”等提法,至今对我们仍有所启迪。

《学记》可以说是集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之大成,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的总结。

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

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

二、教育学在中国的成长教育学在我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学输入以后才开始的。

其沿革过程,大体可概括为;先学日本,后袭美欧,新中国成立后又学苏联,直到粉碎“四人帮”后,才逐渐走上教育学中国化的道路。

二、教育学在中国的成长(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译介日本教育学阶段。

中国教育学的起步,首先始自对日本教育学的学习。

正如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教授指出;“从1898年到1914年这段时期,人们可以看到日本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的重大影响。

”⑦当时,从大量日本教育类书刊涌入中国的历史事实中可看到这种影响的清晰印痕。

据实藤惠秀监修、谭汝谦主编的(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统计,从1896年到1911年,中国共译日本教育类书76种。

其中流行面广、影响面大的是1901年利载于《教育世界》,由日本立花铣三郎讲述、王国维译的《教育学》。

嗣后,日本其他著名的教育学也相继经《教育世界》、《直隶教育杂志》及译书局等介绍到中国来,如《实用新教育学》、(加纳布市,上由仲之助)、《教育学教科书》(汝濑五一郎)、《新教育学》(冯世德)、《新教育学释文》(吉田熊次)、《实用教育学》(大濑甚太郎)等。

⑧其时,我国的一些学者也编写了一些教育专著,如1913年蒋维乔著的《教授法讲义》,1914年张子和编著的《大教育学》,同年张毓聪编著的《教育学》等,尽管这些著作不可避免地有对外国教育学内容的迁移,但在编著自己的教育学方面,毕竟迈出了第一步,我国开始有了自己的教育科学。

从形式上看,此时介绍过来的教育学,基本上是赫尔巴特的教育学体系。

除此之外,卢梭的《爱弥儿》,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学说、尼采的教育学说等也在我国开始流传。

(二)1920一1949年是西方教育学说在我国广泛传播的阶段西方教育学说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以杜威来华讲学作为契机的,从此,中国把学习的对象由日本转向美国。

杜威于1919年经日本来华讲学,前后有两年多时间,足迹遍及沿海11省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历史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历史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历史自人类社会产生以后,随着人们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日益丰富,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些经验,就产生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

而伴随着教育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概括,教育思想和理论不断发展,就开始有了教育学的产生。

在西方,教育学(pedagogy)源于希腊语中的“教仆(pedagogue)”,就是如何照管儿童的学问。

文艺复兴以来,对教育过程的研究,被叫做“教育学”,在师范学校或师资培训学校中传授。

教育学这门学科的产生,如从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1632年撰写的名作《大教学论》开始算起的话,至今已有370余年的历史。

我国最早于1898年在京师大学堂开始开设此课程,彼时的教育学教材基本上从日文转译过来。

总体而言,教育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教育学自产生以来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历程:时间大致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城邦时期(公元十七世纪初叶),人类开始了最早期的教育认识活动。

这一时期的教育思想主要散见在一些思想家的言论和著作中,如我国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子、韩愈、朱熹等,西方如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也载有一部分孔子门徒的言论。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早期普及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内容上提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在教学方法上倡导启发式教学,提出“因材施教”、“思学结合”等原则,主张学生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还要求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孔子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既涉及许多教育理论问题,又包括许多教育、教学的实际经验。

《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它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年代约在战国末期,作者不详。

《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有关教育的基本原理,我们现在的教育学的研究范畴基本上都已涉及,对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师的作用和条件等,都做出了概括性的总结,如“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臧息相辅”、“教学相长”、“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陵节而施”等等,在一定程度上都达到了规律性的认识。

2教育学的发展历程.ppt

2教育学的发展历程.ppt
课件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苏格拉底
课件
典型案例:
一位名叫欧谛德谟的青年,一心想当政治 家,为帮助这位青年认清正义与非正义问题,苏 格拉底运用启发式方法和这位青年进行了下面的 对话: 问:虚伪应归于哪一类? • 答:应归入非正义类。 • 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入哪一类? • 答:非正义类。 • 问:如果一个将军惩罚那些极大地损害了其国家 利益的敌人,并对他们加以奴役这能说是非正义 吗? • 答:不能。 • 问:如果他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在作战中欺骗了 敌人,这种行为该怎么看呢? • 答:这当然正确,但我课件指的是欺骗朋友。
(公元前55l年~前479年)
《易》《春秋》等古代典籍,集中 国古代历史文化之大成。在中国教 育发展史上树立了继往开来的丰碑。
课件
返回
孔子创办私学图
课件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言语记录《论语》 里。A.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 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B.最高的教育目的是道德教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C.教育内容上主张“六艺教育” 礼、乐、射、御、书、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D.强 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强调进行因材施教。 F.倡导启发式的教育方法(不 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课件
洛克:英国哲学家和教育家,1693 年出版的《教育漫话》。 (1)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 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于后天,并且得出结论, 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 (2)提出了著名的绅士教育思想。认为绅士教育是 最重要的,绅士应当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 的创业精神和才干,还要有健壮的身体。

教育学专业的历史回顾

教育学专业的历史回顾

教育学专业的历史回顾教育学专业是一门以研究教育问题为核心的学科,旨在探究教育的本质、原理和方法,并提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本文将回顾教育学专业的发展脉络。

一、起源与早期教育学教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学思想。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理想国”中包含了教育的思想,强调个体的修养和品德素质培养。

古印度也有教育经典《梨俱吠陀》对教育进行系统的探讨。

这些早期的思想和理论奠定了教育学的基础。

到了近代,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逐渐形成。

18世纪末19世纪初,教育学开始在欧洲发展,包括了德国的教育哲学、瑞士的教育心理学、法国的教育制度等方面的研究。

在中国,清代积极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制度,促进了中国教育学的早期发展。

二、现代教育学的兴起20世纪初,教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教育学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包括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等不同的分支。

教育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了更深入的探讨。

在理论方面,德国教育学家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和建构主义的思想对教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经验主义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

这些理论对于教育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实践方面,教育学专业的培养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教育学的本科、硕士和博士培养计划逐渐完善,培养出大量的优秀教育学专业人才。

教育学专业也与其他学科有了更多的交叉和融合,形成了多学科的整合模式。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学在当代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育学的研究方向更加多元化,包括了教育技术、跨文化教育、特殊教育等新兴领域。

在实践方面,教育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方法支持,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开展教育实践。

教育学的研究成果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决策依据。

教育学者积极参与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此外,教育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新中国成立70年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新中国成立70年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前瞻

新中国成立70年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回顾与前瞻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等教育学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高等教育学学科作为教育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涵盖了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管理,教育技术以及教育心理学等多个专业领域。

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高等教育学学科在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的教育学科领域的专门人才,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教育学科的现代化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

在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大学相继恢复高等教育学学科的设立,并开始招收研究生,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迈向了现代化。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中国教育学学科在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渐形成了中国教育学科的专业体系。

在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过程中,理论研究一直是学科建设的核心。

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教育学学科在教育思想理论、教育政策研究、教育管理理论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并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

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理论、教育管理制度与规范、学科教育改革与创新等一系列的理论成果,都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学科建设是教育学学科发展的重要体现。

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学科建设不断完善,在学科目录的设置、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我国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学科专业体系,同时建立了一系列的学科评价标准和评价制度,这些都为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学学科所面临的挑战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智能化等都对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孔子的教育思想: 《论语》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 “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 以及因材施教。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我们的教育把学生当成物,而不是有自由意志、有丰富敏感的 内心和有独特判断需要与能力的活的人。肖川博士认为,超强 社会 化的消极后果,一是消除独特性,压抑创造性,进而泯灭个性,使人 变得平庸、卑琐、谨慎和盲从,缺乏冒险、开拓、创新 的意识和能 力,缺乏责任承担能力;二是造成人格的分裂,使人具有以掩饰真实 的自我为代价的过强的“社会适应力”,造成言 不由衷,表里不一。 某教育家曾极为尖刻地疾呼: “教育不把人训练成废物就不收场!” 当然,笔者坚信中国教育有着许多优秀的传统和宝贵的经验,但也绝 非无懈可击。 最有资格比较中西方教育的人应该是那些在中西方生活多 年、 有着丰富感性体验并熟知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们。他们仔细比 较中美两国的教育,得出这样的认识与判断:中国教育更强调把孩子 培养成现实社会的价值趋向所需要的人才,教育具有强大的社会功利 性,而缺乏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美国教育更强调按照孩子自我固有的 兴趣、爱好,甚至能力倾向,把被教育者培养和发展成对个人和社会 而言均具有最大和最好可能利益的人。
3、研究范围
教育学与教育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基础理论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目的 学校教育制度
学 生 教 师 课 程 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 德 育 学生评价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
教育实践理论
教育研究方法 教育问题的选择、教育研究热点领 域及教育研究方法等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国维在1906年评论《奏定大学堂章程》,认为 “分科大学章程中最宜改善者,经学、文学二科是已”。 “其根本之误何在?曰在缺哲学一科而已。”他主张合 经学科大学于文学科大学之中,定文学科大学的分科为: 经学科、理学科、史学科、国文学科和外国文学科。他 设计了各个分科的科目。在各个分科的科目中,都有 “教育学”(注:《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 书后》,舒新城编:《近代中国教育史料》(第2册), 中华书局1928年版,第30-37页。)。王国维如此青睐 教育学,也许是空前的。
中 国 教 育 学 百 特年 征中 的 第 三 次 热 潮 的
一是翻译了许多苏联的教育学,如凯洛夫主编,沈颖、南致善等译:《教育学》
二是邀请不少苏联专家讲授教育学。如中国一些大学后邀请苏联教育学专家讲 学。 三是本国学者积极作辅导性或普及性报告。
四是学习原苏联的教育学十分用心
五是不断引进原苏联教育学研究的最新信息。
杜 威 的 著 作
《我的教 育学信条》
《新教育》
《学校与 社会》
《儿童与课 程》
《我们怎 样思维》
《思维 与教学》
《民主 主义与 教育》
《教育 科学之 源泉》
《经验 与教育》
《今日 的教育》

《教育 资源的 使用》
And Soon
尽管实验主义教育学在我国教育实践界的影响经过一段时 间开始降温,但它对我国教育理论界的影响却是长久的。
第三阶段(1949-1956) 第四阶段(1957-1966) 第五阶段(1966-1976) 第六阶段(1976) 教育学的应然求索
第一阶段
1900-1919
背景
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中
大败于日本帝国主义。“唤起吾国四
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于是萌发了改良主义的“维新运动”。
教育学 的来源
王国维的《教育学》, 缪文功的《最新教育学 教科书》,张继煦的 《教育学》和金祝华的 《教育学教科书》,季 新益的《教育学教科 书》,侯鸿鉴的《教育 学》,秦敏均的《教育 学》,蒋维乔的《教育 学》,吴馨的《简明实 用教育学》等等。
我国以翻译日本的教育学为主、以自己编著为辅的局面并没有维持过久。至 1915年左右,无论是“翻译”还是“自己编著”,都进入低谷。这意味着 这一阶段已近尾声。
京师大学堂创办于1898年,是戊戌维新运动的产物, 也是19世纪中叶开始的中学与西学,科举与学校长 期斗争的产物。 师范馆于当年10月与仕学馆一起开始招生考试,并 明确设置“教育学”课程。
张謇于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了状元,倒是主 张废科举办学堂。他创办的民立通州师范学堂(学 校)于1902年开始建校,1903年开学。这是我国 第一所民间单独设立的中等师范学校。它设置了 “教育”课程其寻常师范科,修业4年。第一年为 “预科”,第二至第四年为“本科”。“本科”设 “教育”课程,含教育史,教育学,教授管理法, 教育管理、实习。第一学期为“教育史”,第二学 期为“教育学”,第三学期为“教授管理法”,第 四学期为“教育管理、实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于师范教育在我国的议 论与出现,就涉及教育学这门学科或课程了。 1896年,梁启超撰《论师范》一文,主张自办师 范学堂。“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 第一义。”并举日本师范学校设置有教育(学)课 程。这也许是我国议论师范教育的发端。同年,盛 宣怀奏请在上海筹设南洋公学。又仿日本师范学校 附设小学校,称之为“外院”,派师范院生兼任教 习,且学且诲。这是我国师范教育的起点。我国师 范学校附设小学也以此为始。
第四阶段
1957-1966
背景
中苏关系开始发生变化。凯洛夫的《教
育学》在我国1958年“教育大革命”
中开始受到批判,这迫使我国拿出自己
的教育学。另外,1956年我国社会主
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正号召向现代科
学进军。我国教育步入了一个新时期, 需要相应的理论。
这个阶段大体上可分两个时期:一是以1958年“教 育大革命”为中心的前4年(1956-1960),二是以 1960年开始的调整、总结的后6年(1960-1966)。在 教育学的建设历程上,留下了这两个时期的一些色 彩。
《奏定学堂章程》于1904年颁布。师范分“初级”和 “优级”两级。 初级师范学堂(完全科)规定学习5年,每年都设有 “教育学”,且规定分年内容和每星期时数。 优级师范学堂规定分为4类:(1)以中国文学、外国语 为主;(2)以地理、历史为主;(3)以算学、物理学、 化学为主;(4)以植物、动物、矿物、生理学为主。辨 学、心理学已独立设置。教育学在第二、第三年开设, 也规定各年的内容和每星期时数。 当年泱泱大国,急需师资以及教育学翻译人才。教育学 “红火”得很。
杜威实验主义教育 学的引进与国人译、 编、著教育学形成 了中国教育学百年 中的第二次热潮。
一是有些著作分析国外教育学, 挑战权威。 二是有些著作超越外来教育学的框 架,力创自己的教育学体系。 三是多种取向的教育学各有其一定 空间。
在广泛学习和研究国外教育学的基础上,我国学者涵泳、梳理, 多少结合国情,编撰教育学的热情迸发了出来。 这主要表现在量和质两个方面: 从量上看,几十家出版社或机构出版了本国学者编著的七八十种 版本的教育学; 从质上看,影响大或较大的,如舒新城著的《教育通论》、庄泽 宣著的《教育概论》、范寿康编的《教育概论》、孟宪承编的 《教育概论》、罗廷光编的《教育概论》、吴俊升和王西征编著 的《教育概论》、孟宪承和陈学恂合编的《教育通论》等。
中国教育学学 科的历史发展


对作为学科或课程的中国教育学,试鉴察其史实,寻觅其 逻辑。这“阴晴圆缺”的教育学百年,大致是旧中国近50 年,新中国近50年。也许可以说有四次热潮;两度曲折, 一小一大。试述其实然沿革,试论其应然求索,就教于同 行,再事订正。
目录
1 2 3 4 5 6 7 8
绪论
第一阶段(1900-1919) 第二阶段(1919-1949)
而我国女子师范教育,是到1907年3月8日学部 的《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才取得地位的。当 时这个《章程》规定“教育学”课程含“心理学 大要”,也规定了分年的每星期课时。
加纳友市、上田仲之助 的《实用新教育学》, 吉田熊次的《新教育学 释义》,《兰因氏之教 育学》,熊谷五郎的 《大教育学》,大濑甚 太郎著,江夏、杨彦洁 译的《实用教育学》, 连载波多野贞之助讲、 直隶游历绅士笔记的 《教育学参考书》等等。
第二阶段
1919-1949
背景
杜威的实验主义教育学早在20世纪初 期,就开始在我国传播了
约翰· 杜威(John Dewey, 1859年10月20日-1952年6 月1日)
1919年,杜威应北京大学、江苏省教育会、南京高师等五单位之邀访华。 他来华前夕,陶行知在3月31日的《时报•教育周刊》上发表了《介绍杜威先 生的教育学说》;胡适在江苏省教育会讲演《实验主义》;胡适的《杜威哲 学的根本观念》、《杜威的教育哲学》以及上述的在江苏省教育会讲演《实 验主义》;蒋梦麟的《杜威之伦理学》和《杜威之道德教育》等等,为杜威 来华讲演开道。 随着杜威1919年“五四运动”前四天即4月30日抵达上海,1921年7月11日回 国,实验主义教育学在我国的传播达到了高峰。1919年5、6月商务印书馆的 《教育杂志》,连载真常的译文:《教育上之民主主义》,系移译杜威《民 主主义与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第七章《教育中的民主概念 (The Democratic Conception in Education) 》;《教育潮》6月发表杨贤 江转译吉田熊次记录的杜威在日本的讲演《理科教授之目的》的译文等等。 杜威走后,1922年10月,《中华教育界》又刊出《杜威之教育学说》和《读 杜威〈平民主义与教育〉后的几个疑问》。迨1930年4月,在《教育杂志》 上,还发表了杜佐周的《杜威与现代小学教育》;5月,发表了郑宗海(晓 沧)的《杜威博士治学的精神及其教育学说的影响》,同年,郑宗海还在 《儿童教育》第2卷第6期上发表《杜威博士教育学说的应用》一文等等。
19561960
1955年夏,教育部在上海召开了一次高师教育学教学大纲的讨论 会,提出要“创建和发展新中国教育学”随后,有些同志论述了教 育学中国化问题。其实,在中国教育学史上,过去在引进赫尔巴特 教育学、杜威教育学的过程中,也曾有教育学家在不同的具体条件 下,提出过教育学中国化或类似中国化的课题。 1958年4月,在中央召开的教育工作会议上,讨论了教育工作方 针,批判了教育部门的教条主义、右倾保守思想和教育脱离生产 劳动、脱离实际,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政治、忽视党的领导的错 误。
第五阶段
1966-1976
背景
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 革命”,使我国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科学和技术都遭
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破坏。这是国家的
灾难、民族的灾难、人民的灾难,也是
学术的灾难。这是10年“人妖颠倒是非
第三阶段
1949-1956
背景
建国初,刘少奇曾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 过去是“以俄为师”,今后建国同样也
必须“以俄为师”,“苏联有许多世界
上都没有的完全新的科学知识,我们只
有从苏联才能学到这些知识,例如经济
学、银行学、财政学、商业学、教育学
等等。
《人民日报》于1949年11月14日发表了节译原苏联凯洛夫主编的 《教育学》(1948年俄文版)第二十一章《国民教育制度》 (《人民日报》题为《苏联国民教育制度》,于卓节译);继而在 1950年3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节译的凯洛夫《教育学》 第十二章《劳动教育》(《人民日报》题为《苏联的劳动教育》, 蒋洪举节译);1950年4月3日的《人民日报》,又译载了冈察洛 夫著的《教育学原理》(1947年俄文版)的“序言”,凯洛夫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学的对象和方法》的第五节《教育学是科 学》(《人民日报》题为《论教育科学》,沈颖、南致善合译,并 认为凯洛夫主编的这本《教育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巨 著”)。这对当时急于了解原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经验和理论的人来 说,乃是“雪中送炭”了。 教育界迅速掀起了学习原苏联的教 育学热,尤其学习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热。这可以说是中国教 育学百年中的第三次热潮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