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9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7土地的誓言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7土地的誓言教案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学生对土地的情感认知。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提升信息提取、整合和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课文《土地的誓言》中的自然美和人文关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举例:在拓展活动中,教师可设计关于土地保护的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土地的誓言》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感受到过对家乡土地的深厚情感?”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另外,我也注意到在课堂总结环节,有些学生对土地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课堂小结,强调土地保护的意义,让学生真正意识到保护土地的重要性。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作者对土地的真挚情感。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土地保护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表达对家乡土地的情感。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土地的誓言》这节课后,我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首先,我觉得在引导学生们理解作者对土地的深厚情感方面,我做得还是不错的。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学生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热爱和眷恋。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土地的誓言》教案

人教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土地的誓言》教案
-掌握课文中关键的生字词,如“誓言”、“亘古”、“山海关”等,并能正确运用。
-学习并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设问等,提高写作能力。
-通过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创作思路,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举例解释:
-在讲解课文主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土地的深情描述,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通过分析这样的句子,让学生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形象表达对土地的依恋和赞美。
-对于生字词的掌握,教师应通过例句、语境等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确保学生能够准确运用。
-在学习修辞手法时,教师可挑选课文中的典型例子,如“我是你……,我是你……,我是你……”的排比句式,让学生模仿练习,加深对修辞效果的认识。
2.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如“土地的誓言”,并将其与具体的情感表达联系起来。
-分析课文的深层结构,识别并理解文章中的隐喻、象征等文学手法。
-将课文中的爱国主义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写作和口语表达出来。
-在小组讨论中,学会倾听他人观点,形成有效的团队合作。
举例解释:
-对于“土地的誓言”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如“你认为作者所说的‘土地的誓言’代表了什么?”通过讨论帮助学生将抽象概念具体化。
2.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我们将看到土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中的对比、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并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深入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围绕“土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1课文分析:《土地的誓言》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中的第四篇课文。

它是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9月18日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而抒的。

当时,“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还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而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再也难以遏制心中强烈的思乡之情,不由地向着黑土地,发下了自己的誓言:我要回来!我愿付出一切!我根据本单元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这个总的教学要求,以及这篇课文要求的有感情朗读,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品味精彩短语,学会使用呼告、对比、排比等修辞方法这个特殊要求,我定下了__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作者及__的创作背景。

2、积累有关思乡爱国的名言警句。

3、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4、领悟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5、学习运用呼告、排比等修辞方法。

6、感受游子浓郁而炽痛的思乡爱国之情。

教学的重点:领悟并学习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__的标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教学的难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感受作者炽痛的感情。

教学设想:__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是通过对背景的了解,以读来体会,以读来加强情感熏陶,因此我在教学上偏重于读,还有课前的准备工作上。

课时安排诶一课时,但充分利用了早自修的时间。

教学过程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痛嗥鸣斑斓怪诞亘古默挈田垄蚱蜢污秽谰语辗辘镐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生词。

(1)炽痛:热烈而深切。

(2)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3)斑斓:灿烂多彩。

(4)怪诞:奇怪;古怪。

(5)亘古:整个古代。

(6)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7)污秽:不干净。

不干净的东西。

(8)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3.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1.作者作品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9课《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9课《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新人教版.doc

9、土地的誓言一、导入同学们,祖国是什么?祖国是山川地理,是巍巍嵩山滔滔黄河,祖国是历史文化,是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的满腔悲愤,是端木就良面对土地发出的铮铮誓言。

(1分钟)二、展示学习目标(屏显)(1分钟)1、反复诵读,说出感情。

2、品味语言,深化感情。

3、类文阅读,升华感情。

明确了目标,讣我们走进文章,走近关东原野,感受那方土地的美丽与屈辱,领略作者内心的情感。

请大家带看问题人声朗读课文,读出感情,并用笔做好勾画。

(教师板书课题)三、教学过程(5分钟)(一)初步阅读,整体感知1、关东原野上留卜•了作者哪些记忆?2、作者在字里行间流蹋出什么样的感情?(二)品味语言,体悟感情感情的表达需要借助载体,借助语言的描绘,那么作者对家乡的赞美在哪些段落和语句当中体现來呢?赞美、热爱(7分钟)(那)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那)幽远的车铃,晴犬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人道上跑着……(那)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提问:大家非帘迅速的找到了这些语句,这些语句都描写了什么?有怎样的特点?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川得好,能够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小纽合作讨论)联想和想象能够为阅读插上飞翔的翅膀,是对文本的丰富和再创造,比如示例:1、“奔流似的马群”,这“奔流” 一词是否使我联想到“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的黄河Z水?你的眼前能否展现出在辽阔的关东原野上马群似潮水般奔流而过的场面,那马的数量Z多、奔跑速度Z快、气势Z盛都从这“奔流” 一词中体现了出來。

2、我从“红布似的高粱”屮看到了辽阔的关东原野上高粱丰收的美景,那是一张多么人的红布啊,那布上的红色都是由熟透红透的高粱米编织而成的;我联想到农民的屋檐卜-挂满了高粱,粮仓里堆满了高粱;我仿佛看到了那热气腾腾的红高粱米饭,闻到了那香喷喷的高粱酒。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创设激情,导入新课,学生思考。









一、自主学习阶段:阅读课文独立完成黑板上自学提纲。
1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2作者是运用了哪些手段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3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请大家想一想,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3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做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4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
学生回答标题的含义
2“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到处扩散”。细细品味这一词语会觉得十分贴切: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要知道,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龚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4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5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6为什么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朗读课文
找出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重点字词重要语句
思考讨论对故乡的这种感情,疑难问题质疑。
代表回答问题
思考,回答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土地的誓言》教案四篇

《土地的誓言》教案四篇

《土地的誓言》教案四篇《土地的誓言》教案篇1【学习目标】1.扎实字词,增加词汇积累。

2.品味__蕴藏的复杂情感。

3.揣摩、品味__具有激情的语言。

4. 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习重点】作者情感的把握。

【学习难点】揣摩、品味__具有激情的语言。

【课前准备】发放预习任务单,学生在此指导下进行预习。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师: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感受着腔腔爱国心。

其实,记住每一个国耻日也是我们爱国的表现。

在我国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日子。

(幻灯片投示)2.投示:1931.9.18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历史上的九·一八事变.1931年9 月18日,日本侵略者炸毁南满铁路,挑起事端,并于当晚10点20分突袭东北军北营驻军,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3.(播放图片)师:“九一八事变”,使东北辽阔美丽的江山沃土尽陷日军铁蹄之下,一时民生凋蔽,四野荒芜,沦亡是他们唯一的选择,无数百姓为免遭日军的蹂躏而逃离家园。

十年之后的1941年,也就是“九一八事变”过去整整十周年之际,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外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家端木蕻良怀着痛失家园,渴念故土的强烈感情写下了这篇激情澎湃、感人肺腑的__。

板书: 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二、预习交流,自学生疑1.作者简介学生交流,教师归纳: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省昌图县人,现代作家,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补充笔名由来。

三、整体感知,师生释疑听读课文,思考感知:1.关注重点字词。

2.认真体会,你发现文中都蕴涵着哪些情感?(注意教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学生听录音感知,之后进行交流。

1.字词检测字词检查A读准字音1)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2)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9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9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9课土地的誓言(教案)9.土地的誓言教与学目标1.通过朗读使学生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通过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描写,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运用自己的语言歌颂家乡。

教与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通过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把握作者的爱国之情。

2. 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运用自己的语言歌颂家乡。

课前准备:搜集9. 18事变的有关资料或观看相关影视作品,了解东北人民在9.18事变之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

教与学方法:本文几近于一首散文诗,其间充溢的是众多鲜明的意象和丰沛激越的情感。

教学时如果不从“诗意”这一角度处理,将会使课堂枯涩沉闷、生气全无。

教学中应该努力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让学生通过配乐朗读,表情朗读等,反复诵读课文。

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

本文众多的意象如列锦般排列在一起,密集的意象纷至沓来,不断冲击着读者,从而在文章中形成一种气势和力度。

这也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

品析文中关键意象和关键语句。

这是核心环节。

教学中抓住这些意象引导学生想像体味,力求将它们还原为真切的感受和活生生的形象,从而在学生的头脑中再造出一个美丽富饶的“东北大地”。

另一方面,通过揣摩文中关键的词句,理解作者感情形成情感的共鸣课时:1教与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歌曲《生我养我的土地》“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一声声歌唱,凝聚了人们对土地的多少深情厚意!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动、奋斗,对土地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

人们不会忘记,当年走投无路漂泊谋生的农人身怀的“家乡土”;人们不会忘记,蛰居海外的侨裔床头上珍藏的“乡井土”;人们不会忘记,“寸金桥”上的民众抱着“寸土当金与伊打,誓与国土共存亡”的信念……岁月悠悠,能冲淡许多记忆,却带不走那一串串的深沉与悲壮。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土地的誓言》,她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二、学习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交流作者情况提示: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9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9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9课《土地的誓言》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选择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景物特征的方法。

3、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等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重点/难点1、揣摩、欣赏精彩片段,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2、感受作者炽痛的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九·一八”事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

他们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

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壮怀激越的誓言,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二、先学(一)自学指导(请根据自学指导学习课文,相信你一定能做得很好!时间13分钟)1、自由朗读,要求声情并茂,力求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再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抒情脉络, 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提示:本文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异同:本文结构:想到、听到——发誓回去结构相同:先直抒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直抒胸臆。

内容——同: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

——异: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二)自学检测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炽痛()嗥鸣()谰语()亘古()蚱蜢()镐头()污秽()炽痛()2、口头回答自主学习中的第2题,如果自己起来不会或者回答时有错误、不完整,其余同学可起来修改、补充、质疑等。

(三)我的疑惑请你将自学和测试过程中的疑惑写在下面。

要求:只写题号,或者言简意赅,明确清晰,书写规范。

我的疑惑:三、合作探究过渡语:本文读来美不胜收,从情感、意象、语言、手法等方面都给我们美的享受,下面我们一起来品味这些“美”。

1、美在情感。

作者运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试举例说明。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9《土地的誓言》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9《土地的誓言》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九课土地的誓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比喻等表现手法;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3.在熏陶感染中让学生感受到旧中国的苦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

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一、自主探究——预习与交流【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1.请给下面重点的汉字注音。

炽(chì)痛嗥(háo)鸣怪诞(dàn) 亘(gèn)古谰(lán)语蕻(hóng)镐(gǎo)头默契(qì) 污秽(huì) 蚱蜢(měng) 田垄(lǒng)2.解释下面词语。

炽痛:热烈而深切。

泛滥: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怪异无稽,荒唐离奇。

亘古:自古以来。

默契:指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污秽:肮脏的、不洁净的东西。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某某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小说有《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

4.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造成了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的场面,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

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离失所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二、阅读课文.合作与探究【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土地的誓言教案 《土地的誓言》教案(优秀6篇)

土地的誓言教案 《土地的誓言》教案(优秀6篇)

土地的誓言教案《土地的誓言》教案(优秀6篇)《土地的誓言》的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整体把握、理解“土地的誓言”。

(2)理解作者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1)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揣摩重点词语,了解作者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国耻,珍惜现在,振兴中华。

二、教学难点揣摩字词,理解作者对土地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由“土地”二字导入。

(1)普通人对土地的感情。

(2)小学时学过的肖邦对土地的感情。

(3)诗人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

这些都可以看到人们对土地都是魂牵梦绕,充满深情。

而一个被外敌入侵被迫失去土地,离开故土的人对土地又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2、整体感知板书:土地的誓言。

(1)问:这是在什么背景下发出的誓言?(2☆☆)播放“九一八”事变的影片。

并简介作者。

(3)他面对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学生勾画生字词和相关内容。

(4)解决生字词。

读出“土地的誓言”。

3、精读课文(1)学生朗读“土地的誓言”后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誓言?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学生朗读第一段相关内容,简要概括出来。

问:作者在这一段的描写中充满了什么感情?问:可是,这样美丽、富饶的土地此时却在日本强盗的魔爪下呻吟,掺遭蹂躏。

教师放影片。

问:读了文章,看了影片,你此时此刻有什么感想?你能理解作者的感情吗?哪些词语表现出了这样的感情?学生找出相关的词语,品味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再读“土地的誓言”,揣摩、品味、朗读。

(3)由“坟前”引到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加深理解作者“誓死夺回土地”的感情。

4、朗读艾青的诗小结。

(可以投影)四、拓展延伸学了本文,你有哪些感想?学生自由交流。

土地的誓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掌握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学习文中语言运用的技巧。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精彩段落和关键语句。

3、感悟作者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播放歌曲《松花江上》二、学生谈听后感受教师:“是的,歌声使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再现眼前。

教案《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精选6篇)

教案《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精选6篇)

教案《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精选6篇)《土地的誓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揣摩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揣摩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录像:九一八事变资料介绍,(课前3分钟)让学生谈感受。

教师讲述: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

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东北作家端木蕻良的抒情散文《土地的誓言》,来聆听一下作者的心声。

然后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指名学生朗读。

三、课堂学习?研讨活动一:听一听,感受故乡美。

边听边思考:概括两段内容。

东北给你怎样的印象?(提示:划出各段中有关描写故乡景物的语句,然后概括,可以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注: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了解的东北信息,自由交流“东北印象”,然后教师课件展示以“东北印象”为主题的图片。

让学生感受东北的物产丰富,明确:(1)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心为此热血沸腾。

(2)故乡的美好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出誓言,为故乡母亲战斗牺牲。

东北物产丰富、美丽、丰饶(板书)。

小结:从图片中,我们欣赏到了东北的景物美、文化美。

而在作家端木蕻良的笔下则展示的更加具体形象。

活动二:读一读,感悟故乡美。

(小组合作学习)精读课文“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思考:作者在这段话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和物产?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手段描写这些景物和物产的?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提示:可以从词语的运用、句式、修辞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有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谰语……等”。

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要求:以四人或两人为一小组,每人说一个内容,先读段落,再交流讨论两个问题,然后班上集体评价,教师点拨。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9课《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9课《土地的誓言》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9 土地的誓言知识目标1、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和关键词语;2、理清文章结构;3、反复朗读,领会作者的情感。

能力目标1、分析本文出现的关键的意象;2、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3、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价值观目标激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增强对日本帝国主义无比憎恨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充分发挥联想和想像。

2、多读、多体会。

3、在脑海里形成画面。

教学难点努力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松花江上背井离乡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在身边珍藏一把故乡的泥土。

可以说,对故乡土地的热爱,是最朴素最真挚的故乡情,难怪艾青这样深情地吟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而当日寇的铁蹄践踏祖国的东北大地,让无数东北同胞流亡关内数十年之久,有家不可归之时,这土地又将承载着怎样浓烈而炽热的情感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土地的誓言》,来感受游子对故土热烈深沉的爱。

二、作者简介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

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

与萧红、萧军、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一起被称作东北作家群。

三、背景简介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三省,以白山黑水著称,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日本帝国主义自1904年从沙俄手中夺取南满铁路和旅顺海军基地权益后,便设立关东都督府,推行殖民政策;1919年设立专门的关东军,加强军事占领;20年代中期更把夺取满蒙、征服中国列为对外扩张的首要国策。

1931年9月18日夜,由关东军密谋,将沈阳近郊柳条湖的一段铁路炸毁,反说是中国军队有意破坏铁路和袭击日本守备队,随即包围和炮轰中国军队北大营。

当时,中国在东北的军队约胡20万人,日本关东军不支两万人,但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命令中国军队不得还击,听候政府处理。

第二天,日本便从朝鲜调来援兵,一个星期内,便占领了沈阳、长春等辽宁、吉林两省的30多座城市和大部分铁路,并继续扩大其占领区。

初一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大全

初一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大全

初一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大全《土地的誓言》是端木蕻良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所作的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眷恋乡土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初一语文《土地的誓言》教案大全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感受文中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2、揣摩、品味文中富有激情的语言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课前准备:(1)预习课文,查字典注音识记,会写生字词,弄清词义。

(2)搜集关于祖国故乡土地等方面的歌、诗、散文资料。

(3)翻看中国历史了解我国东北的物产及沦陷的年代、范围等情况。

作阅读笔记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歌曲播放,激情导入1、歌曲播放: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歌中的悲壮情感。

2、激情导入:“九·一八”事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

他们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

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面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壮怀激越的誓言。

二、有情朗诵,整体感知1、有情朗诵:①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a注意把握朗读感情及语气语调重音;b划出最能触动你的句子并说出理由;c感受文中的情感。

②学生朗读课文,进一步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

要求:a流畅、准确,并尽量读出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

b读后能够谈出自己的感受。

2、整体感知:①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1、合作探究:①作者运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试举例说明。

讨论明确:a运用了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b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9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新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9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新
3、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试举例谈谈。(4人小组讨论)
①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倾诉了对土地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的对象拟人化,还通过多次反复,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发学生产生共鸣。
②选取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的一步步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③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炽痛( )嗥鸣( )谰语 ( )亘古( )蚱蜢( )镐头( ) 污秽( )
④、解释词语
炽痛: 标直: 嗥鸣:谰语: 亘古: 污秽:
一、导入新课:有一部电影叫《红河谷》,主要情节是讲述格桑与雪儿达娃平实而又充满激情的藏民生活。影片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格桑与雪儿达娃等众多藏民在白皑皑的雪山之间,在广阔辽远的草原上,誓死抵抗西方强盗入侵,用生命和热血捍卫脚下的土地。是啊,面对生我们养我们的故土,我们怎能不为之动容。然而,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离乡背井,远离家园。试想,他们内心深处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2、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就更加特殊。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土地的誓言 【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土地的誓言 【优质教案】

土地的誓言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生字词;揣摩精彩段落和语句,体会拟人、排比、比喻、呼告、变换人称等手法的表情达意作用。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

3.了解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旧中国苦难,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本文又是一篇抒情色彩十分浓厚的散文,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本课教学中重点。

2.难点:由于本课有些句子语意丰富含蓄,学生不易理解,有碍于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应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方法之一:“读—讲—读—赏—读”。

读书分三个层次:让学生熟悉课文,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夹在读书之中的“讲”与“赏”分别是指:“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理清文章的结构。

“赏”,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作者选用词语和句子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感情。

运用此法,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精要的指点下,在回环往复的读书中,自己体悟,加深理解。

方法之二:老师引导—课堂合作讨论—评述、质疑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团队精神和探究精神。

老师设立问题予以引导,让学生去解决问题,一步步沿着作者的思路,走进文本。

让学生评述课文,这无疑是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只有反复读,才能形成自己的想法;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这既是思维的训练,又是说话的训练。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质疑,相互启发,这样形成多维态势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媒体设计】这是一篇纪念九一八事变的抒情散文,而学生远离那个历史年代,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东北大地风物的图片以及九一八事变的图片,播放在松花江上,以便弥补学生空缺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带着这份沉痛走进文本,一便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国有那么一片美丽的土地,那里出产著名的东北三宝:人参、鹿茸和貂皮;那里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那里还有碧绿参天的白桦林;肥硕的小鹿、彪悍的马群。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9 土地的誓言 教案 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9 土地的誓言 教案 优秀教案

9 土地的誓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

2、揣摩、品味本文精彩段落和语句。

3、培养并提升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松花江上》,多媒体展示“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

2、导语同学们,“九·一八”事变已过去了整整十年,而关东的东北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作家端木蕻良再也遏制不住强烈的心情,写下了《土地的誓言》。

二、初读,感知誓言1、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扫除阅读障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对家乡的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教师归纳:作者发出了“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的誓言,表达了作者誓死保卫家乡的决心。

3、指导学生朗读“誓言”部分。

可采取指名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初步感受作者誓死保卫家乡的决心。

三、细读,品味情感1、品读一1)作者面对家乡的土地为什么会发出誓言?请阅读课文第一段,边读边思考,补充下面的句子。

(屏幕出示问题:作者之所以面对家乡的土地发出铿锵誓言,是因为。

)2)师生交流。

教师归纳:家乡的土地是如此的美丽、丰饶、神秘,作者的内心对她充满了赞美和依恋之情。

3)教师请一名朗读能力强的学生朗读第一段中的精彩片段(或者播放朗读录音),讨论:这位同学为什么读得如此动人?教师归纳:抓住“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我总是……不管……即使……都会……”这些句子,读出自豪、喜悦、激昂的语气,描写神秘的地方要用深沉、舒缓的语气来读。

)4)学生再次品读第一段中的精彩片段。

2、品读二1)再读课文,寻摘最能体现作者强烈情感的语句。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①“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②“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③“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土地的誓言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和关键词语,扫清阅读障碍,增加词汇积累。

2.能力目标: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对沦丧的故园的眷恋以及誓死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文中呼告、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独白式的创作手法。

教学难点:通过展示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调动学生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学生跟着唱学生听、唱完谈感受。

教师:是的,歌曲再现了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占东北,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国土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骑蹂躏了十年。

1941年,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而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二、基础梳理1.作者简介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

现代作家。

193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曹雪芹》,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等。

2.字词清单生字注音誓言(shì)胸膛(táng)山涧(jiàn)高粱(liáng)缠绕(chán)埋葬(zàng)蚱蜢(zhà měnɡ)挚痛(zhì)嗥鸣(háo)斑斓(lán)谰语(lán)亘古(gèn)默契(qì)镐头(gǎo)辘辘(lù)污秽(huì)理解词义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

四处流淌,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仰望:抬着头向上看;敬仰而有所期望。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土地的誓言
教与学目标
1.通过朗读使学生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通过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描写,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运用自己的语言歌颂家乡。

教与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通过品味欣赏精彩的语句和段落,把握作者的爱国之情。

2. 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运用自己的语言歌颂家乡。

课前准备:
搜集9. 18事变的有关资料或观看相关影视作品,了解东北人民在9.18事变之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

教与学方法:
本文几近于一首散文诗,其间充溢的是众多鲜明的意象和丰沛激越的情感。

教学时如果不从“诗意”这一角度处理,将会使课堂枯涩沉闷、生气全无。

教学中应该努力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让学生通过配乐朗读,表情朗读等,反复诵读课文。

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

本文众多的意象如列锦般排列在一起,密集的意象纷至沓来,不断冲击着读者,从而在文章中形成一种气势和力度。

这也是作者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

品析文中关键意象和关键语句。

这是核心环节。

教学中抓住这些意象引导学生想像体味,力求将它们还原为真切的感受和活生生的形象,从而在学生的头脑中再造出一个美丽富饶的“东北大地”。

另一方面,通过揣摩文中关键的词句,理解作者感情形成情感的共鸣
课时:1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生我养我的土地》
“生我是这块土地,养我是这块土地……”一声声歌唱,凝聚了人们对土地的多少深情厚意!我们的祖先世世代代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动、奋斗,对土地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

人们不会忘记,当年走投无路漂泊谋生的农人身怀的“家乡土”;人们不会忘记,蛰居海外的侨裔床头上珍藏的“乡井土”;人们不会忘记,“寸金桥”上的民众抱着“寸土当金与伊打,誓与国土共存亡”的信念……岁月悠悠,能冲淡许多记忆,却带不走那一串串的深沉与悲壮。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土地的誓言》,她会带给我们怎样的震撼?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作者情况
提示: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

辽宁昌图汉族人。

1912年9月25日出生,中学时代就接受了进步思想的影响﹐1932年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加入北平左翼作家联盟﹐同时开始文学创作活动。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

2.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炽痛chìtòng 嗥鸣háo mín斑斓bān lán 谰语lán yǔ怪诞guài dàn亘古gèn gǔ默契mòqì田垄tián lǒng蚱蜢zhàměng污秽wūhuì
学法指导:小组长交换检查,教师抽查
3.学生思考: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交流:作者情感(怀念、赞美、忧伤、愤怒......)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1.你觉得题目中的关键词是什么?从全文看,标题的完整意思是什么?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

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这一标题应该理解“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找出来读一读,他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为什么这样描绘?
学生勾画,品读,想象,思考,讨论后明确:作者列举了白桦林、红高粱、马群、黑土地等。

为了展示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切怀念。

3. 文中那些地方最能打动你?用波浪线画出来。

进行朗读
(目的:通过朗读了解作者呼告的手法, 人称的恰当运用,修辞方法在表达中的作用,进一步感受文中的感情形成情感的共鸣)
(三)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学生找出关键词语、句子或段落,师生共同欣赏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筛选后在班上研讨:问题预设
1.“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
教学生学会把词的本义和在语境中的具体意思结合起来准确理解词义的方法
“泛滥”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到处扩散”。

细细品味这一词语会觉得十分贴切: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制地四下泛滥奔流,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至于“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要知道,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龚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

这样想来,用“埋葬”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
2.“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
从表层看,这是写实。

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所说的“红熟的浆液”。

这一表层含义必须理解。

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一种联想呢?因为他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 这时,充满激情的作者就进入了写意的层面: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

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3.如何理解第一段最后几句话?
他用诗人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

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三、课堂练习
1、本文写于十周年,作者,原名,有长篇小说代表作《》《》等。

课题的意思是。

2、根据拼音写词语并释词义。

(1)斑lán ()(2)lán ()语:
(3)怪dàn():(4)默qì():
(5)污huì():(6)阻yì():
3、认真阅读“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在这段话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
(2).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你丰富的联想?
(3).有人说这段话排列的词语过多,不够简洁,有些句子完全可以删掉,比如“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本题意在揣摩精彩语段,通过揣摩语言感知文章写作特色。

第1小题提示学生注意这段话中密集的意象,如白桦林、红高粱、马群、黑土地等等。

抓住这些特点,能充分体会到东北的地域特征。

第2小题,品味形容词和短语的修饰作用。

这段话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短语修饰事物,使事物带上丰富的、耐人寻味的意味。

细心品味这些形容词的修饰作用,并且强调语言引起的“联想”,着眼点在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品味语言。

如斑斓、奔驰、幽远等等,都引发读者的联想。

第3小题是一道开放题,鼓励学生发挥质疑精神,对作家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加以评论。

答案应该是多样的,开放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你觉得这篇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得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动你?找出来,读一读,背一背。

这是一道语言积累题,意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文章,通过积累、记忆,体会课文浓郁的抒情性。

例句如下:
(1).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2).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3).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
四、拓展延伸
学唱歌曲《松花江上》,进一步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感情。

五、教师总结
《土地的誓言》,我们要热爱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因为土地以宽厚似海的胸怀哺养着华夏儿女,土地以丰腴肥厚的身躯滋养着炎黄子孙!我要为土地吟一首诗,那就是土地之诗;我要为土地谱一曲歌,那就是土地之歌。

请允许我轻轻地拨动琴弦,为你歌唱“我们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劳动,为她打扮,为她梳妆……”
六、布置作业
学生活动写一篇歌颂家乡的诗歌或短文,鼓励学生对家乡描写赞美。

(播放艾青的《我爱的土地》配乐朗诵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再次感悟热爱之情,激发创作灵感)
七、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倾诉“我”对故乡热爱、怀念、眷念之情
誓言“我”要回到母亲——故乡身边,为她战斗、牺牲
八、学后记:
教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