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粮食安全概念及指标的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粮食安全概念及指标的评定
摘要:新形势下国家政府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不仅是因为它关系到我国社
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政治意义问题,而且它还是一个重要性、敏感性的战略
问题。
作为当今全球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一个,不仅要养活占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而且要面对粮食消费结构改善来带的新需求,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更是重中之重。
关键词:粮食安全;指标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不断与时俱进,我国的农业对外贸易也不断加快步伐,其中,农
业OFDI的规模布局逐步增长,各类农业商品的种类越来越齐全,规模扩大且增长迅速,对
于全球以及区域粮食安全环境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全球经济仍然饱受国际金融危机的
波及,在这种经济下行的情况下艰难复苏建立信心,农业经济面对外部大环境不是特别乐观
的情况下,自身还存在发展的不均衡,不健康的现状,应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建立开
放农业的新机制。
为了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利用两种市场、两种资源、两种规则,对农业
现代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快速推进“走出去”战略就成为当下最现实的要求。
我国粮食安全在国际标准下的形势总体上较为乐观,粮食产量保持一定增长且粮食价
格波动平稳,粮食进口依存度低。
但是,中国人口众多,对粮食的需求量巨大供给与需求之
间的不平和必然导致粮食安全矛盾日益突出。
考虑将来大环境的发展状况,在消费者不断升
级消费需求以及期望更新的增长,以及工业化、居民人口城市化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而
耕地保有数量的不断减少以及环境的污染破坏再加上我国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所导致的粮食
产量的约束。
我国目前当下的供求平衡将不再位于合适的范围,这将威胁粮食安全的整体。
在此情况下,我国要积极的利用开放的国际市场,结合内外农业资源和全球粮食市场,充分
的借以其他国家的优势条件来补充我国的不足,并积极进行农业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培
育大型跨国粮食企业,充分提高利用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增强国家层面的粮食安全能力,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进行全面可持续的协调发展,并建立一套稳健而又坚固的供应系统,
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能力。
一、粮食安全
对于粮食安全问题的衍生,自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在1974年的11月首次提出
粮食安全概念以来,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不同角度比较深入地分析
了影响粮食安全的原因及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
1.1粮食安全的概念界定
国际性粮食安全概念最初是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于1974年11月在罗马
世界粮食大会上提出来的,“ensuring that anyone can get enough food for survival and health at all times”也就是“任意的人在任意时刻足够获得所必须的粮食用以保证生命健康”。
粮食安全
在社会的动态发展状态下,其内涵概念又进一步的得到拓展,在1983年新增“enough food
for an active and healthy lifestyle”,也就是“足以让任意的居民在任意情况下支付他们所必须的
足够食物”。
FAO联合国粮食安全与农业发展组织在德国的新会议要求粮食安全的发展要建立在无污染、无公害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
因此,描绘粮食安全概念和方法的关键变量是:可获得性,可用性,稳定性和利用率(accessibility, availability, stability and utilization)。
粮食安全是中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因此众多专家学者对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作了
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自从提出粮食安全概念以来,国内众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并认为国内
外关于粮食安全的概念界定由于角度的不同有一定的区别。
出于我国基本国情的考虑,1994年,我国政府出台了基于我国实情的粮食安全评价体系,不仅考虑了数量需求,质量保证,
还包括了层次的包容性以及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其中,尤其因为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发展中大国,人口基数大且发展很不均衡,因此照
本宣科的复制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般指标不具有现实意义。
所以,我国的粮食安全应该在三
大层面实现基本自给自足:
一、在一定条件下,确保食品供应的通道畅通;
二、保障食品供给的价格适配,确保价格水平与居民的发展相匹配;
三、在一定程度上,建立粮食的弹性保障基准线;
“粮食安全”一词自1973年提出以来,其内涵和外延不断完善和扩展。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发现,粮食安全的意义更新不仅是一个从单一到综合的复变,其义自见,由最初单纯的数量的追求进而到对食品膳食完善的追求,这也是对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反应。
1.2 粮食安全的衡量标准
目前对粮食安全的评价指标尚无统一标准,但FAO、世界银行及各国学者普遍采用粮食储备率、粮食自给率、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产量波动系数、低收人阶层粮食保障水平等5个主要指标。
1.2.1国际上常用的粮食安全指标
1974年世界粮食大会提出的粮食安全系数,即世界粮食结转库存(期末库存)至少相当于当年粮食消费量的17%~18%(其中周转储备粮占12%,后备储备粮占5%~6%),在17%以上为安全,少于百分之17即为非安全的,在百分之14以下即为进入了紧急状态。
基本以储备足够食用60天左右的战略,同时能够和接下来的时机动态结合。
FAO提出的这一粮食安全临界点为世界普遍认同。
从2001年起,FAO对粮食结转库存的统计口径有所变化,不再区分周转库存和后备库存两项,也不以粮食库存安全系数作为衡量世界粮食安全的主要标准。
2000年,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秘书处进一步把消费、健康和营养综合考虑,形成7个指标:(1)营养不足的人口发生率;(2)人均膳食热能供应;(3)谷物和根茎类食物热量占人均膳食热能供应的比例;(4)出生时预期寿命;(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6)5岁以下体重不足儿童所占比例;(7)体重指数^18.5的成人所占比例。
这一指标体系于2000年9月在第26届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上获得批准。
2000年,在全面规划消费能力、膳食完备以及需求的情况,世界粮委会提出了7个指标:(1)全面人口中营养不良的比例;(2)平均每个人的营养均衡;(3)谷物,麦麸等在人体内作为热量提供的发生率;(4)人均生存期望;(5)婴幼儿夭折率;(6)婴幼儿身体不良率;(7)成年人的体重比例指数;
联合国粮农组织对世界粮食安全状况的评价方法。
FAO拥有自己的一套完整数据库,在对粮食安全指标的测度是更多的从个人和家庭层面,以卡路里消耗,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以及营养多样性获微观层面为切入点。
以卡路里消耗计算为例,主要依据的指标包括:食物生产量、进出口量、库存量;人口的总量及其年龄和性别分布;消费分布。
参考文献
[1]马九杰,张象枢,顾海兵,粮食安全衡键及预警指标体系研究[J]管理世界,2001(1):154-162.
[2]欧璇,侯杰,国内外粮食安全指标分析与对策研究[J],世界农业,2010,8.
[3]张苏平,粮食安全评估指标与方法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7,13.
作者简介:杜育墨(1995.01-),男,山西省临汾市人,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山西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