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类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类型分析
摘要:鲁迅笔下主要有知识分子和农民两大题材。其中,在《呐喊》和《彷徨》中写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主要有14篇,真实地描写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清末、辛亥革命和“五四”以后三个重要时期三种不同的精神面貌和生存状况。
关键词:鲁迅;封建制度;知识分子;孔乙己;陈士成;四铭;高尔础;子君;狂人
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中给我们塑造了一系列的知识分子形象,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土成、《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伤逝》中的子君、涓生,以及《药》中的夏瑜、《长明灯》中的疯子等。在这些众多的知识分子形象当中,鲁迅为我们塑造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第一类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如孔乙己、陈士成;第二类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如四铭、高尔础;第三类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如子君、狂人。鲁迅以简洁凝练的线条,从容不迫的文字,勾勒出现实生活的生动画面,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从而成为现代文学宝库里的珍品。
一、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
在这一类型的知识分子中,以《孔乙己》中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为代表。让我们走进小说所描绘的艺术世界,去领略它醉人的风光。
1、孔乙己的艺术形象
本文写于1918年,即“五四”运动前夕。这篇小说通过孔乙己这个典型人物,一个科举制度下的牺牲品,去反映科举制度的遗毒和旧社会的陋弊。
作为封建社会里的一个读书人,孔乙己对于统治者们所宣扬的那套“唯有读书高”的理论深信不疑,于是他的整个灵魂浸透了这类思想理论的影响,并时时从自己的言语行动中表现出来。由于他相信“读书高”,
所以他讲起话来习惯于处处从古人书本中引经据典,以显示自己是一个读过书的人,因而他的话语散发着迂腐的气味。他固执的不肯脱下长衫,因为在他看来,长衫是读书人区别于“短衣帮”劳动者的一种标志。
虽然孔乙己不能成为真正的长衫顾客,但是在他身上却仍然经常表现出作为读书人的矜持和骄傲。有人故意问他:“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就会“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在孔乙己看来,此人简直是有眼不识泰山。可是别人并不因此而罢休,还是继续不断地取笑他。孔乙己自己心里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和孩子说话。即使是在这种内心十分寂寞的时候,孔乙己也依然情不自禁地流露出身为读书人的优越感。他有时会反过来问“我”:“你读过书么?”“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不能写罢?”“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①这就是孔乙己向咸亨酒店的十二岁的小伙计步步进逼提出的一连串问题。这个自己在科举考场上连连遭到失败的孔乙己,在这个时候却是何等的洋洋自得,神气活现,读书识字,仍然是他用来炫耀和卖弄自己的资本。在有人当众揭发孔乙己因偷何家的书而被吊打的事实的时候,他还认为,偷书是比偷别的东西高贵的行为,因为这是比其他人高贵的“读书人的事”。从作品的艺术描写里,我们可以看到,无论生活怎样贫困,内心怎样寂寞,境遇怎样狼狈,孔乙己始终都认为读书人是高人一等,因而不肯放下读书人的架子,不肯抛的弃他对“唯有读书高”的理论的衷心信奉。
孔乙己在科举道路上奔走了一生,几十年的寒窗,无数次的比试,葬送了他的全部青春,但他却“终于没有进学”,连秀才也没有考上,他所获得的是满脸的皱纹和“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可是,从孔已己凄凉的眼色中,始终未能寻找到反叛的愤怒的火花,这个被封建社会毁灭一生的读书人,并没有勇气呼喊出抗议的声音。于是,他只好坐着用那双泥手慢慢走去,默默地从人间消失,并在不久以后悲惨死去。
孔乙己青春的浪费,劳动本领的丧失,道德的沉沦,这些都清楚地说明,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是怎样残酷地从精神上和道德上对一个知识分子进行毒害和愚弄的。
2﹑陈士成—封建科举制的牺牲者
《白光》里的陈士成,同样也是一个穷困潦倒﹑上不去也下不来的老童生。鲁迅在字面上没有一个贬词,真的集中体现了“不加贬词,而情伪毕现”②的艺术手法。陈士成跟孔乙己一样,一个花费了毕生的精力去追求功名利禄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封建科举制对他的毒害,使他无一技之长,最终穷困潦倒。这种人如果穷困无聊了,那就只能修破书﹑擦古瓶﹑读象谱﹑怀祖德,甚至于翻肮脏的墙根,开空虚的抽屉,想发现连他自己也莫名其妙的宝贝,来救这无法可想的贫穷。“陈士成的利欲之心在一次又一次失败的考试中非但没有减弱,反而越来越膨胀,终于导致了他的死亡。你也许会觉得他可怜﹑活该,是自取灭亡,谁让他那么贪心了。可是别忘了,他所有对科举道路的贪婪幻想是被那个等级分明的社会刺激出来的。那个社会给他规定的人生道路就是那么狭窄,要么不计一切成为上等人,要么就被人踩在脚下”。③终于陈士成在“白光”的诱导下,用尽心力所挖掘的也只是象征陈腐和终结的一具零落不全的下巴骨,而那具下巴骨也便在他手里索索的动弹起来而笑吟吟的现出笑影,终于听他开口说这回又完了。最后,有人在湖里发现了一具尸体。陈士成的一生,除可悲之处之外,就只能看到封建思想渗透下的封建文人,他们的内心已经是变态的了。
不管是孔乙己,还是陈士成,他们都虔诚地信奉着统治阶级宣扬的封建思想,衷心拥护着科举制度,但从它那里所得到的却是难以磨灭的精神与肉体的累累伤痕,这是一个多么深刻的悲剧。鲁迅通过这些下层知识分子被封建制度毁灭的悲剧,同样也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社会的残酷的吃人本质,他们全部的悲惨遭遇,都有力地说明,这些善良的读书人是被封建制度所吞噬的。在作品里,鲁迅对这一类知识分子卑庸的人生道路是否定的,但对于他们的不幸命运,却也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二、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
这类知识分子他们的灵魂已经完全腐朽,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满肚子男盗女娼;或者是封建道德的卫道士、假道学;或是不学无术的垃圾、文人败类。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鲁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
1﹑四铭的人物形象
《肥皂》作于1924年3月,当时正处于新旧文化运动的斗争年代,作为五四运动的一种反动,封建复古主义者重新抬头,反对改革,反对新文化。他们鼓吹“国学”,宣扬“国粹”,拼命维护封建的旧道德、旧文化,阻止历史的前进,而这些以维护旧道德自命的人,实际上却是满嘴仁义道德,表里不一,一不小心便会露出“麒麟皮下的马脚”。④《肥皂》揭露的是一些道貌岸然、伪善无耻而内心卑劣的封建伪道者形象,揭示假道学灵魂深处。鲁迅怀着厌恶和憎恨的心情,以嘲讽的笔调,戳破一帮守旧文人道貌岸然的面具,揭示他们肮脏的内心和种种丑态。
主人公四铭,表面上他是一个“尊孔、崇儒、专经、复古”的国粹派,还组建“移风文社”以“挽颓风而存国粹”为己任,整日里鼓吹“专重圣经,崇祀孟母”,并且还写“孝女行”。在新文化浪潮滚滚而来的时候,四铭似乎还是开明的,他“提倡开学堂”,并把儿子学程送进了“中西折中的学堂”,他还标榜提倡女学。但是,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和对旧文化、旧道德的触及,他的封建卫道士嘴脸便暴露出来了。想到新思想、新文化对旧道德文化的冲击,他气愤地觉得应该统统关掉!可见,他对新思想、新文化是深恶痛绝的。
四铭是个典型的保守派小市民旧文人形象,其保守表现在反对新文化运动,反对女人上新学,反对一切自己不理解又不求甚解的洋文明及洋话。他把外语统称为鬼子语,听到别人说洋文,他以为人家是在骂他,回家后让长子学程查出是什么意思。而学程告诉他不是骂他的话的时候,他却强行要求儿子查出洋文到底是什么意思,真是传统卫道士。旧文人风格在于四铭总是觉得清朝的科举考试才是正途,新学所学的他觉得都是那些不入流的东西。在后文中,其好友道统和薇园来到家中,他们是同一个旧学社团的成员,所以还有逢七做八股文章或吟诗的活动,他对这些事件表现得非常的热心,典型的旧式文人形象便这样勾勒出来了。
小说通过四铭买肥皂的风波,显示了四铭从戊戌维新到五四以后的二十多年的思想概貌,又挖出了四铭道学家的外表下淫猥卑劣的灵魂,集中揭露了封建复古派政治上的极端反动,道德上的极端坠落,戳穿了他们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