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一篇活动课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课文通过讲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习俗和传说,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认识不足。
学生对节日习俗感兴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挖掘和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探究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学会分析节日习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
2.难点:分析节日习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节日习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情境教学:通过讲述节日传说、展示节日习俗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4.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与节日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制作PPT。
2.学生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引导学生关注节日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课件 2022年部编版历史七下课件
七日在鹊桥上会面一次。
七夕节
乞巧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歌谣 乞手巧,乞貌巧; 乞心通,乞颜容; 乞我爹娘千万岁; 乞我姊妹千万年。
通过活动,我们知道了中 国传统节日有哪些,还了解 了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
中国传统节日只是我们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还 有很多其他方面东西,如脸 谱、跳绳、皮影等,我们应 该传承下去,你了解哪些中 国的传统文化?
弹这个东西,人家 就要欺负我们。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 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
谁说我们中国人搞 不成导弹核武器, 现在不是搞出来了 吗!
我们把搜集的资料,一起把它们做成了漂亮的展板: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
▪ 节日的起源:七夕乞巧,
▪ 美丽的传说:牛郎是牛家庄的一个
孤儿,依哥嫂过活。嫂子为人刻薄,经
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 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
常虐待他,他被迫分家出来,靠一头老 牛自耕自食。这头老牛很通灵性,有一 天,织女和诸仙女下凡游戏,在河里洗
访问的人:奶奶、妈妈、学生(XX) 问题:1、你知道七夕节吗?2、你了解七夕节的神
话传说吗?3、你知道七夕节人们都做些什么吗? 4、你知道关于七夕节的诗词或歌曲吗?5、七夕 的时候我们的都做些什么?
收获:1、都知道七夕节。2、都知道关于牛郎织女
的故事,但是奶奶讲的最好,XX讲的不好。3、 奶奶和妈妈都知道,XX不知道。4、都不是很清 楚。5、没有过过这个节日。
一·重阳节的含义
农历九月初九,九是阳数,两个九叫“重阳”。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 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由于 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 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夕、 清明、盂兰盆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 节日。近年来,由于人们对老人的尊重,故此节日 又被称为老人节。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1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一节活动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传统节日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起源和意义可能知之甚少。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过传统节日,但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传承可能不够重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访问、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2.难点: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传承。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讨论和交流。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直观展示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图片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课堂探究:(1)提问: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它们有什么习俗和意义?(2)学生分享: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3)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分享,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讲解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传统节日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传承。
4.小组合作: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访问、讨论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2课课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共23张ppt)
部化悠我内日中 分的久们容形国 。 一的中丰式的
个历华富多传 组史民,样统 成文族是,节
之扬 第
精传 髓统
节 日
三 部 分
之探 内传 涵统
节
第 二 部
日分
之寻 起传 源统
节 日
第 一 部 分
爆春(竹 风声宋送元中)暖一日王入岁安屠除石苏,;乌风清(啼吹明寒唐鹊旷寒食)噪野食野白昏纸谁望居乔钱家吟易木飞哭,,? 节万分古(端传唐端午闻)自为午文谁屈秀言原,; 千门万户瞳瞳日,古墓累累春草绿。堪笑楚江空渺渺, 总把新桃换旧符。棠梨花映白杨树,不能洗得直臣冤。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优秀传统文化呢?
贰
节日习俗之我见
拜团祖 年圆先
饭祭 祀
踏清
凭吃龙 吊粽舟
子竞 渡
青明
郊祭
游祖
问题:
1、总结清明节、端午节、中秋 节等传统节日,得出他们共同 点是什么? 2、从这些节日中你能得出中华 民族的道德观有哪些?
3、你最喜欢哪一个传统节日? 为什么?
春运的人潮所洋溢的正是年文化的精神核心,凸显了故乡和家庭春运的人潮所洋溢的正是年文化的精神核心, 凸显了故乡和家庭如此强大的亲和力。 回家过年,亲人相聚,祈安道福,以疲惫的身心去亲吻乡土里的根 如此强大的亲和力。 回家过年,亲人相聚,祈安道福,以疲惫的身心去亲吻乡土里的根
尽是。
03
壹
“《称把农最春
年 , 谷
说 文 。
为 “ 年
谷 的 生
业 , 古
初 的 含
节 和 年
熟 也 :
”
禾 部 》 :
” ,
长 周 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共23张PPT)教育课件
人
的
一
生
说
白
了
,
也
就
是
三
万
余
天
,
贫
穷
与
富
贵
,
都
是
一
种
生
活
境
遇
。
懂
得
爱
自
己
的
人
,
对
生
活
从
来
就
没
有
过
高
的
奢
望
,
只
是
对
生
存
的
现
状
欣
然
接
受
。
漠
漠
红
尘
,
芸
芸
众
生
皆
是
客
,
时
光
深
处
,
流
年
似
水
,
转
瞬
间
,
光
阴
就
会
老
去
,
留
在
心
头
的
,
只
是
弥
留
在
时
光
深
处
的
无
边
落
寞
。
轻
拥
沧
桑
,
淡
看
流
年
,
掬
一
捧
岁
月
,
握
一
份
懂
得,Leabharlann 红尘口罗
不
■
电
别称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香日:俗 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 天飘香,故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课件(共30张PPT)
D
11.下面哪一个不是中秋的文化? A 赏月 B 吃月饼 C 饮茶 D 蹴鞠 12.清明是属于哪一种性质的节日? A 祭祀 B 娱乐 C 团圆 D郊游 13.下面哪一个不属于重阳节的习俗? A 吃重阳糕 B 赏菊并饮菊花酒 C 插茱萸和簪菊花 D 放风筝
D A
D D
14.下面哪一个不属于清明的习俗? A荡秋千 B踏青 C植树 D 登高
15. 从古至今,在端午节我国还有不少地区有喝什么酒的习惯? A.雄黄 酒 B 花雕酒 C茅柴酒 D 椒浆酒
A
后羿射太阳 (打一礼貌用语)—— 多日不见 “东张西望”用在哪里学生才不会被老师罚?— — 过马路 对一个人来说太多,两个人就正好,三个人就什 么也不是了。这是什么呢?—— 秘密 小河里,花儿多,只能看,不能摸,谁种的,风 婆婆。(打一自然物)—— 浪花
元 宵 节 的 习 俗
吃元宵、猜灯谜、耍龙灯、踩高跷、 送花灯、舞狮子、走百病、放莲灯、 挂灯笼、祭门、祭户
1.节日的来源 2.节日的发展与传承 3.节日的分类 4.主要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5.如何正确看待节日文化
探寻我国传统节日的故事,追溯 节日的起源?
一、传统节日来源
1.适应人类自身发展而出现的 2.农业经济的产物 3.具有宗教信仰的色彩
不变(传承)
春节
变(演变)
祭祀、辞旧迎新、拜年、贴春联、 春晚、电话拜年、 压岁钱 城市禁鞭、 微信发红包 祭祖、踏青郊游、扫墓上坟、 插柳、植树 龙舟竞渡、吃粽子、凭吊屈原 祭奠烈士、 网上祭奠鲜花追思 举办龙舟文化节、 小长假旅游
1.唐代文人写重阳节习俗的诗篇有很多,杜甫的哪首七律诗就是写重阳相关习 俗的名篇。 A、《望岳》 B、《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C C、《登高》 D、《春晓》 2.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 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外还有以下哪项活动? B A、家人团聚 B、登高远眺 C、舞狮子 D、荡秋千 3.到了哪个朝代,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因为那时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 视。 A、唐 B、宋 C、明 D、清 A 4.春节期间,我国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 布新、迎禧接福等庆祝活动。以下哪项活动也包括在内? A A、祈求丰年 B、招财进宝 C、孝敬老人 D、大吃大喝 5.春节期间除了扫尘、贴春联、贴门神、燃爆竹蒸年糕、包饺子、拜年外,还 有以下哪项习俗?A、守岁 B、团拜 C、磕头 D、打扑克 A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1:第22课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共32张PPT)
小年下、小年节 • 3,十二月二十四 扫尘 • 4,十二月二十五,道都中接玉皇 • 5,十二月的最后一天 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
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 ,封井(祭井神), 贴春联,迎财神,吃年夜饭,守岁
想一想:
• 看了这么多节日,你能不能自己分析一下中国传统 节日的起源与哪些文化相关?
• 1,冬至,故又称日南至,亚岁(仅次于新年),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被 用来确定月序和闰月的节气,冬至在十一月(子月)月内(即最早十一月初 一,最迟十一月二十九或三十)是制定闰月的大前提。因节气和公历都是阳 历属性,所以节气公历日期反而相对固定,冬至常在公历(阳历)12月22日 前后。
农历腊月
• 1,十二月初八 ,腊八节 ,佛教中释迦牟尼佛成道日 • 2,十二月二十三 祭灶节,祀灶日,俗称“过小年”,亦称小年、
农历五月、农历六月
• 五月初五, 端午节 • 五月十三,雨节
• 六月初一,半年节(过半年) • 六月初六,晒衣节, 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 “姑姑节”“六
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 思)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祭祀山神 • 六月十九,佛教中观世音菩萨得道 • 六月二十四,关公诞辰,神话中雷神诞辰,荷花生日
农历七月、农历八月
• 七月初一,祭祀海神 • 七月初七, 习称七夕、七月七、乞巧节 • 七月十五 ,是地官舜的诞辰,佛教的盂兰盆节,有盂兰盆会传世,儒家俗称鬼节,道教称中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ppt(22张PPT)
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
年(农历),正月初一首” 年节古称“元旦”
民国时期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
尧舜禹时期
春节由冬季的 拜祭活动而来
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 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
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办年货
New Year's shopping
置办年货是寻常百姓家不可或 缺的头等大事。包括吃的、穿的、 戴的、用的、耍的、供的、送的 (拜年)礼物、干的、鲜的、生 的、熟的,统统谓之为“年货”, 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 年货。”
中国传统节日 的起源
竹约也,约,缠束也。以竹节 引申出节制、管束的意思。
节日,自我节制、管束、停顿的 日子。
大家一起 找一找
七夕节 国庆节
劳动节 清明节
中秋节 建军节
元旦 春节
端午节 圣诞节
春节传说
Year Legends
春节的起源
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 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 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 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
扫尘
Sweep the dust
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 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 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 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 统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 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 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 蛛网。
贴年画
Pasting New Year Prints
言之就是一个龙节日。”
屈原
——闻一多《端午考》
节日习俗的变与不变
节日
不变(传承)
变(演变)
春节与传承?
节日习俗的变与不变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通过探究节日的历史背景、习俗活动等,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节日的起源、重要节日的介绍以及与节日相关的习俗活动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活动,可能存在一些认知上的模糊和误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传统节日,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掌握重要节日的日期和习俗活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重要节日的习俗活动。
2.难点: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深刻理解和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节日氛围,增强体验感。
2.合作探究法:分组讨论,共同研究节日的起源和习俗,提高参与度。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节日,深入剖析其起源和习俗。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和教学道具。
2.学生准备:提前了解自己感兴趣的节日,准备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节日的概念,引发学生对节日的兴趣。
例如,展示春节、端午节等节日的热闹场景,让学生猜测节日名称。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呈现重要节日的日期和习俗活动。
引导学生关注节日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例如,介绍春节的起源,展示春节的习俗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共14张PPT)优秀课件
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 暮春之交, 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中国汉族 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 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 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 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 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之说。
端午节 的起源
端午节的由来,有多种说 法:
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 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但千百年来,纪念屈原之说, 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 位。
活动二 分享:我国主要传统节日习俗及演变
图说春节
图说春节
图说春节
清明习俗知多少?
习俗:祭祖、扫墓、荡秋千、踏青、植树、 放风筝等 变迁: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 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唐代以前, 人们主要是以寒食节为主;唐代时,民间寒 食、清明并举,官方规定清明和寒食节一起 放假,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 彩。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 游乐的活动,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为踏青节;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地位, 并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 俗与祭祀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明 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民国时期,清明节这 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种树也 被确定为常规项目。
第22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思考:这份放假安排表中我们有什么时候发现?
活动一: 探究: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起源
春节的起源
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 岁,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起源于殷 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 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 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 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材通过介绍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认识。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了解节日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节日习俗,为本课学习提供了生活基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习俗,认识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习俗。
2.难点: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节日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节日氛围。
2.谈话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探究,了解节日起源、发展及习俗。
4.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与节日相关的图片、资料、课件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节日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节日图片,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节日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节日起源、发展及习俗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节日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下问题:a.各个节日起源的原因是什么?b.各个节日的习俗有哪些?背后有何寓意?c.节日习俗如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22课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课件】
清明节习俗
节日饰物与用 节日饮食物 仪式庆祝活
品
品
动
清明节
冥钱、冥锭 柳圈、风筝
南方:青团、 祭祖、上坟
螺蛳、明前 庙会、踏青、
茶
沐浴
北方:冷面 植树(民国)
——
•
举 行 时
丰 都
国 家
间鬼 级
: 农 历
城 庙
非 物
三会 质
月 初 三
文 化
开遗
始 ,
产
三
月
初
八
结
束
• 端午节(五月初五):在中国传统阴阳数字信仰 中,五属阳,阳阳重合,这一天是阳盛之日,也 是阴气上升之时,古人认为这一天是极其神秘的 时间点。
端午节的主题之一:清洁、辟邪
• 最早的端午节就是全民卫生日,这一天要打扫卫 生,除蛇虫鼠蚁,是人民祛病辟邪的节日。
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22课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清明 相会
端午 现原形
中秋 重归于好
清明节(三月初八):
• 清明包含两层意思: • 一是作为传统节气(二
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 气) • 二是作为节日,与寒食 节和上巳节(三月三) 相融合
清明节(寒食节)的起源
清明祭祖
上巳节(三月三)
• 上巳(sì)节,俗称三月三,魏晋以后,宫太阴星君像
“天子当春分朝 日,秋分夕月” —《周礼》
有关月饼的传说
中秋节习俗
节日饰物与用 节日饮食物 仪式庆祝活
品
品
动
中秋节 玉兔月宫符画 月饼
兔儿爷
桂花鸭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中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可能了解不深。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参与过一些传统节日活动,但对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和实践活动来深入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知道各个节日的特点和习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各个节日的特点和习俗。
2.教学难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和实践活动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传统节日。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掌握各个节日的特点和习俗。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体验,共同探讨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4.实践活动:学生参与传统节日的实践活动,如制作灯笼、包粽子等,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5.总结与反思:学生通过总结和反思,深化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人教部编七下历史 第22活动课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课件 (共29张PPT)
A.柳条
粽子
月饼
春耕
团圆
屈原
嫦娥
讨论:
B.月亮
C.菊花
D.艾叶
九层糕
粽子
敬老
龙舟
晋文公
屈原
课堂练习
3、中国古人在划分二十四节气时充分考虑了季
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以有利于指 导农业生产。能够反映农作物成熟的节气是 ( C )
讨论: A.雨水、清明
C.小满、芒种
B.惊蛰、谷雨 D.白露、霜降
春节
春节习俗
放爆竹(年的传说) 拜祭祖先 着新衣,戴新帽,饮春酒 压岁钱 守岁 拜年:由内及外,由近及远。 送穷鬼与祭财神
春节的变迁
春节
先秦时期,就有了岁时的雏形;魏 晋时已形成除夕守岁的习俗;唐朝时, 人们除了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 帖”;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子,宋朝称 饺子为“角子”。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 包火药做成爆竹;到了明朝,接灶神、 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都已经 盛行。清朝非常重视过年,宫廷过年十 分奢华,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 。辛亥革命带来了全新的时代,政府提 倡新历,传统过年不再休假。
清明节习俗
1扫墓 2踏青 3荡秋千 4放风筝
清明节
清明食品:鸡蛋,春饼,乌饭,清明粑
清明节变迁
清明节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 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唐 代以前,人们பைடு நூலகம்要是以寒食节为主;唐 代时,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官方规定 清明和寒食节一起放假,清明开始具有 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人们在清明 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 ,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为踏青节;宋元时 期,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 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 风俗与祭祀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 日。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民国时期 ,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 等习俗,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2课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共32张PPT) 精品课件
农历七月、农历八月
• 七月初一,祭祀海神 • 七月初七, 习称七夕、七月七、乞巧节 • 七月十五 ,是地官舜的诞辰,佛教的盂兰盆节,有盂兰盆会传世,儒家俗称 鬼节,道教称中元节 • 七月十八,道教中西王母诞辰 • 七月二十,棉花生日 • 七月二十三,诸葛武侯诞辰 • 七月三十 ,佛教中地藏王菩萨诞辰(地藏节) • • • • • • 八月初一,天医节 八月初三,道都中灶君生日 八月初八,神话中瑶池大会 八月十五 ,中秋节 八月二十,水稻生日 八月二十七,孔夫子诞辰
农历三月、农历四月
• 三月初三 ,上巳节 ,姑娘回娘家,黄帝的诞辰,道教中真武大帝 诞辰,神话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 三月十五,神话中赵公明元帅诞辰,道教中泰山老母诞辰 • • • • 四月初一,祭雹神 四月初四,佛教中文殊菩萨诞辰 四月初八 ,浴佛节(龙华会),佛教中释迦牟尼诞辰 四月十二,道教中蛇王诞辰
农历腊月
• 1,十二月初八 ,腊八节 ,佛教中释迦牟尼佛成道日 • 2,十二月二十三 祭灶节,祀灶日,俗称“过小年”, 亦称小年、小年下、小年节 • 3,十二月二十四 扫尘 • 4,十二月二十五,道都中接玉皇 • 5,十二月的最后一天 年除日、除日,除日晚上叫除夕、 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民间称年三十、大年三十 , 封井(祭井神),贴春联,迎财神,吃年夜饭,守岁
想一想:
• 看了这么多节日,你能不能自己分析一下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哪些文化相关?
端午节
粽子
五红与五黄
老南京的节俗
• 门前悬挂艾叶、线网兜起咸鸭蛋、挂在胸前的香袋
天道酬勤
• 四月十四,道教中神仙生日(吕洞宾诞辰) • 四月十八,神医华佗诞辰 • 四月二十八,药王(神农)诞辰
农历五月、农历六月
人教部编版七下历史 第22课 活动课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课件 (共43张PPT)
放爆竹(年的传说) 拜祭祖先
着新衣,戴花胜,饮春酒
压岁钱
守岁
拜年:由内及外,由近及远。
送穷鬼与祭财神
春节的变迁
先秦时期,就有了岁时的雏形;魏晋时已形成
除夕守岁的习俗;唐朝时,人们除了登门拜年,
还发明一种“拜年帖”;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 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宋代已普遍开始 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到了明朝,接灶神、贴 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都已经盛行。清
要的是认识先辈。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时又叫踏 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鬼节等。
清明习俗
1· 扫墓 2· 祭黄帝 3· 踏青 4· 荡秋千 5· 放风筝 6· 蹴鞠
清明食品:
鸡蛋,春饼,乌饭,螺蛳,清明粑
三、端午节的起源与变迁
端午节的起源与变迁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 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 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 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 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 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这里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公元前340年, 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 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 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 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 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 荷叶包粽子。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端午节与春节、 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月饼
重阳节简介
•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 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易经》中把“六” 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 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 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 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民 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 节”,此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人们在 庆祝重阳节时一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 茱萸、还要吃糕。另外,由于九月初九“九九” 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 祖与推行敬老崇孝活动。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30张PPT
第一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
一、春节:来源: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
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
我来说一说
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 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
、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把农历
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 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 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 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你知多少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 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 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重要的 是认识先辈。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 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 节、扫坟节、鬼节等。公历四月五日前后 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几年,沉思上。 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失去了节日的民族如同失去了图腾 的流浪者。窃以为,仅仅将传统节日法定化还不够,还要恢复节 日的风俗和内涵,这需要全社会对节日的反思和重建。
课前分配好任务:探索中国传统节日 第一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特色教案)
第22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活动课教学设计
活动内容
1 知道我国的主要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和发展:有些节日是适应人类自身发展而出现的,有些节日是农业经济的产物,有些节日具有宗教信仰的色彩。
许多传统节日可追溯远古时期,商周以后不少节日成为礼俗,变成国家祭奠仪式。
秦汉时期,节日基本成型。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节日的文化内容不断充实。
宋元以后,有的节日成为礼仪,娱乐性的活动。
3 学习传统节日的分类:岁时文化,汉族节日和少数民族节日;涉及领域包括生产活动,衣食住行,礼仪,天文气象,宗教,娱乐等。
4 正确看待节日文化:中国的节日文化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了解传统节日,有利于认识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
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提高文化素养。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成立学习小组、确定探究内容、查阅相关资料。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解相应的历史,感受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内涵。
教师引导学生采取小组分工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按上述三个阶段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以上活动,提高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传统节日”和“洋节”的辩论,学会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倡导健康的过节方式。
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课前收集、合作探究、列表、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型:新授
活动过程与设计: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2018年春晚前奏》,问:这个视频反映的是什么节日?除了春节,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它们分别在哪一天?或
进行一个小游戏。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有关节日的关键词,请大家来猜猜是什么节日,在哪一天过节?
放鞭炮,拿红包(春节正月初一)
祭祖、扫墓、踏青(清明4月5日前后)
吃粽子,赛龙舟(端午节五月初五)
吃月饼,赏圆月(中秋节八月十五)
师:像这些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上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
一、新知探究:中国的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习俗
师:问:中国传统节日从日期上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对呀,中国的传统节日多数都是按农历来过的,只有清明是按公历来过的,它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
由于时间关系,本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日这四个中国传统节日,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在课前布置的进行汇报。
1:春节——合家团圆,辞旧迎新(春节的起源与习俗)
下面我们有请第一小组同学来向我们介绍春节的由来及习俗,之后教师展示图片补充说明
春节——传统节日的开篇之作,是我们全世界华人心中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
从过小年开始到大年三十除夕夜,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每一天都有它独特的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春节有对遥远过去的追忆,也有对美好愿景的展望,谱写了合家团圆、辞旧迎新的篇章。
2、清明节——追贤思孝,亲近自然(清明节的起源与习俗)
下面我们有请第二小组同学来向我们介绍清明节的起源与习俗,之后教师展示图片补充说明
清明节——具有独特的人文景观。
它是一个庄重的日子。
祭祖扫墓,追贤思孝。
同时,它又是一个欢快的节日。
春游踏青,播种希望。
3、端午节——忧国忧民,奋发向上(端午节的起源及习俗)
我们有请第三小组的同学来向我们介绍端午节的起源及相关的故事,之后教师展示图片补充说明
端午节——最具有内涵和活力的节日。
它蕴含着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端午吃粽子是其节日的象征物,而龙舟竞渡则是其最具活力的体现,展示的是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
4、中秋节——吃饼赏月,阖家团圆(中秋节的起源及习俗)
我们有请第四小组的同学来向我们介绍中秋节的起源及相关的故事,之后教师展示图片补充说明
中秋节以月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想一想:看了这么多节日,你能不能分析一下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那些因素有关?
二、合作探究:节日习俗和活动的传承与变化
请同学们结合年画图片和两个表格,讨论并探究下列问题
1、观察春节门神年画的变化,你能得出那些结论?
师:门神,是农历新年贴在门上的一种画类,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表达的是对平安、幸福的向往与追求。
2、结合表格一,表格二,你发现中国传统节日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师: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的文明土壤中,它是农业社会生活节奏与农业时代伦理文化的产物。
所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主题与农业社会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3、从这些主题中你理解的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有哪些?
师:传统节日重视协调天人关系与家庭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宗敬祖的观念和尊老、敬老的美德,折射出中华民族祈福禳灾、除旧迎新等求吉心理,是中华民族融汇亲缘感情、增强内聚力的符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民族自我意识得以体现的媒介。
4、探究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你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是哪个?为什么?
因为,春节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和和美美,团团圆圆;春节可以和家人一起,四处走亲访友;春节还能拜年,守岁,放鞭炮,贴春联,可以看到舞狮,舞龙灯,剪纸,中国结;春节能吃到饺子,年糕……
(2)少数民族节日知多少?
傣族:泼水节苗族:苗节白族:火把节蒙古族:白节
回族: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3)“节日经济”的影响。
当今春节长假带动“节日经济”的发展。
春节是中国古老而又最具生命力的节日,同时也是最能带动社会消费和促进经济增长的节日。
以前过年,人们满足于吃顿年夜饭,看春晚,穿新衣,放鞭炮,现在人们对过年的需求要己超越物质满足。
随着人群,物资,金融,信息等各方面的流动,文化,健康消费日益成为春节消费文化的主流,还添加了时髦的“网络”“低碳”新元素,行成以春节名俗文化为核心的“春节经济”。
5、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有什么作用?
以上几个同学使我们了解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起源与传承,尽管各个传统节日的内涵不同,各自纪念与庆祝的形式不同,但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则是对民族之根的认同。
通过这节课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了传统节日的重大意义,作为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一定要对我们的传统节日加以保护,并努力地发扬光大。
但是当今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些新奇有趣的西方节日,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于是乎不少国人尤其是青少年开始热衷于西方节日,纷纷过起了洋节。
三、辩一辩:过“传统节”还是过“洋节”?
师:我们对待西方节日应该既不盲目崇拜,也不全面否定,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那些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的节日,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我们了解即可。
对于那些既带有西方浓郁的浪漫情调,又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传统美德的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等,我们则可以借以发扬民族传统,以不断提高民族素质,加快社会文明进程。
四、说一说:我们的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中国的传统节日,走进了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了解了许多动人的传说。
我觉得你们一定有所收获。
能说说自己在这次活动中的感受吗?
生1:我觉得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查阅资料。
生2:我学会了向别人了解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生3:我知道了应该怎么调查、整理知识。
生4:我了解了中国那么多传统的东西,我觉得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生活。
师:同学们的发言让老师倍感欣慰,因为你们的积极探索的态度以及你们各式各样的表达形式。
今后希望你们展开梦想的翅膀,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到未知的领域去发现、去探索!
五、巩固小结: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之一,在社会发展中产生过深远影响。
我们作为中学生,更要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继承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和民族精神,为把我们国家建立得更加富强,为早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之梦而努力学习。
六、当堂练习
七、作业:识记本课知识点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节关于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课。
这节活动课富于知识性、趣味性,同时本课还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价值观等方面阐释,集中体现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适应初中学生喜欢在活动中显示自己的心理特点。
在本节课教学中,学生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来进行课堂展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合作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家乡爱家人情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实到学习之中。
通过师生共同教与学的互动,从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